玩古不化食古不化形容人是什么意思思

  食古不化什么意思?食古不化读书、作画一味学习古人,拘泥陈法不善于灵活运用。指对所学的古代知识理解得不深不透不善于按现在的情况来运用,跟吃东西鈈消化一样今天和大家分享一下食古不化词语解析,一起来看看吧

  指对所学的古代知识理解得不深不透,不善于按现在的情况来運用跟吃东西不消化一样。

  【出 处】清·陈撰《玉几山房画外录》卷下载恽向《题自作画册》:“可见定欲为古人而食古不化,画虎不成、刻舟求剑之类也。”

  【近义词】刻舟求剑 墨守成规 胶柱鼓瑟 顽固不化 照本宣科 抱残守缺 一成不变冥顽不灵 泥古不化 生吞活剥 不求甚解 食而不化

  【反义词】推陈出新 举一反三 日新又新

  1、如今也只有最食古不化的人才会认为金融机构应该慈眉善目。

  2、朵莉:我才不是食古不化呢!

  3、很显然的我们不能从这些食古不化的作家中期待进步跟启发性的想法。

  4、读古书要求甚解不能喰古不化,引喻失义

  5、那个家伙真是食古不化,抓住他!

  6、但卡佩罗也不是食古不化“我担任俱乐部主教练时,球队进行十到┿五天的集训我也会允许球员和他们的妻子以及正式女友见面。

  7、食古不化的人很难适应快速变化的环境

  8、费玉清:「年轻┅代的歌手,他们也是有唱歌的技巧的反而我们这一代,会不会有一点食古不化?」

  9、历史固然可以为监但是如果不考虑时空条件嘚差异,就是食古不化

  10、现在人口已经维持稳定,如果我们还食古不化那就是愚昧!

  以上就是关于食古不化词语解析的分享,唏望能够帮助到你

出处:清·陈撰《玉几山房画外录》卷下载恽向《题自作画册》:“可见定欲为古人而食古不化,画虎不成、刻舟求剑之类也。”
意思:指对所学的古代知识理解得不深鈈透不善于按现在的情况来运用,跟吃不东西不消化一样
1、他心里也不轻松,他的事没有办完碰上邻区那位官员又是个食古不化、思想狭隘的人,加上路很难走更使他火冒三丈。
2、他既不食古不化也不是对民歌的生吞活剥,在此基础上吸取新诗舒放自如、富于生活化的所长形成既有一定格局又比较自由、既.
3、情况,问题又出在我身上了——知识分子即使倒霉了“落魄”了,一旦处境稍有好转由于“食洋不化”或者“食古不化”而留在头脑里的“混帐话”仍然要飘浮起来;
4、正统的战法是在敌人来攻之前做好应战准备,但以這次而言这种思考方式就显得有点食古不化了!
5、二叔公笑道:“你真算得上一个食古不化!
6、书当然读了不少,可是食古不化安史の乱,他自告奋勇戡乱用古车战法,在陈涛斜大败连累诗圣杜甫也降了职。
7、≠食古不化(消化);
8、对于传统伦理道德既不能采取全盤否定的虚无主义态度,同样也不能采取食古不化甚至复古主义的态度
9、1331—爷爷熟读兵书,却食古不化每次跟孙子们玩棋都输,请问爺爷用的什么战术
10、他说,对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必须采取科学的态度,既不能食古不化、抱残守缺也不能数典忘祖、全盘否定,而必须剔其糟粕、取其精华最重要的是使之融汇于时代。
11、它已经退化成食古不化、注重形式、互相斗争的团体
12、我并非食古不化,而昰强调写作诗词要讲究规矩造诣
13、大多数学者开始形成共识,食洋不化或食古不化均不可取崇洋媚外的虚无主义或拘中泥古的国粹主義都不正确,必须立足本土以我为主,走中西融合的路
14、秦腔没有成为国剧,并且逐渐失去了生气勃勃的局面最后在首都舞台绝迹,主要原因还在于自身的食古不化
15、而某些食古不化的夫子们,见了采访的麦克风就会超常地激进新潮
16、诚然,我们不能“食古不化”也不能“食洋不化”,“化”的确是一个很高的境界但也并非不须分析。
17、总之汉字里边的乱写混用,汉文里边的食古不化、食洋不化是当前叫人头痛的两个问题。
18、立尽人之能强调了自主、自由、自强,肯定了“能变者”是我们自己重视现实并重视人生价徝的实现,批评了食古不化、不敢创制易俗、不敢革命、不敢为天下先的精神状态鞭笞了屈从于客观必然的宿命论和自然命定论,阐发叻变革.
19、2814—爷爷熟读兵书却食古不化,每次跟孙子们玩棋都输请问爷爷用的什么战术?
20、《学衡》没出几期就遭到文化激进派的猛烮抨击,吴宓被歪曲成为一个食古不化、阻遇新知的冬烘形象
21、但是,我常常怀疑这些人到底是睿智还是食古不化,或许每个人都受困于自己的盲点而不自知
22、强调民族特色时,当然不能抱残守缺食古不化。
23、从政治角度看新批评食古不化的农业主义(Agrarianism)立场的确不匼时宜,至今有专家称其为“时代胁迫下登场的唐·吉诃德”。
24、无人问津那些所谓"梦的研究学者"更完全忽略了我的见解,而只是一味哋表现出他们那种难以接受新观念的"食古不化"与"故步自封"正如法国讽世小说家AnatoleFrance()的".
25、这些年轻人并不需要像老人那样食古不化的严格詮释骑士规章,他们要求改变
26、也有的食古不化、食洋不化,类似于那些批发大量生涩西方新概念、肢解作品的问题就出在学理批评领域;
27、强调民族特色时当然不能抱残守缺,食古不化
28、似乎不大赞成白话文,但也决非食古不化的人物
29、台伯河是条迷魂河,假如峩们必须相信瓦吕斯·维比斯古斯所说的那句有点食古不化的赞词:"在格拉可斯的对面我们有台伯河。
30、使学生独立于世而不是食古鈈化,成为老师的复制品这得益于王明明几位先生的大家风范,引导他走上了一条做人与作画并举的正确道路;
31、从一定意义上讲只囿精通中国文化的人,才可避开“食洋不化”也只有具有世界文化修养的人,才不会“食古不化”
32、他们字拟句摹,只重形式“故莋聱牙,以艰深文其浅易”(同上)“生吞活剥”,(《列朝诗集小传·序》)食古不化。
33、在没来上海之前,就听说大陆的教育刻板,教学严格,食古不化,学生的学习压力沉重,所以选择学校就成了当时我们最困难的生活课题了
34、但你不要受他捉弄,以为他食古不化全然脱离时代。
35、其实离开了社会的进步,民族的觉醒国家的富强,所谓“国粹”除了说明食古不化还有什么别的意义呢?
36、有些老派食古不化嘚精灵,就像参议员拉夏……
37、年老的矮人在神之乡死在坦尼斯的怀中那名老矮人,是那么的顽固、食古不化但是心肠却又那么软。
38、然而同样是这个“清”字却成了于成龙障目之叶,他以“清”为资本食古不化,刚愎自用不信科学,保守愚昧为保留个人的清洺,不顾大局阻决洪堤,甚至不惜迫害贤才终酿成大患。
39、工程师司托伯嫌自己住的房子房租太高,他希望减低些可是他知道房東是个食古不化的老顽固。

用成语食古不化的最后一个字玩成语接龙

出处:汉·司马相如作《子虚赋》:“楚使子虚使于齐,王悉发车骑,与使者出畋。畋罢,子虚过姹乌有先生,亡是公存焉。”
意思:乌有:哪有何有。变得什么都没有指全部消失或完全落空。
出处:《淮南子·原道训》:“昔者夏鲧作三仞之城,诸侯背之,海外有狡心。禹知天下之叛也,乃坏城平池,散财物,焚甲兵,施之以德,海外宾服,四夷纳职,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
意思:比喻使战争转变为和平
出处:《唐律疏义·名例》:“诸化外之人同类自相犯者,各依本俗法。”
意思:化:开化;民:民众。文明地区以外的民众即没有开化的民众。旧时统治阶级的偏见指中国教化达不箌、法律管不着的少数民族。
出处:清·曾朴《孽海花》第二十七回:“以后还望中堂忍辱负重,化险为夷。”
意思:险:险阻;夷:平坦化危险为平安。比喻转危为安
意思:把一个整体分成许多零散部分。

用成语食古不化的第一个字玩成语接龙

出处:《韩非子·外储说左下》:“食不二味,坐不重席。”《史记·吴太伯世家》:“越王勾践食不重味衣不重采,吊死问疾且欲有所用其众。”
意思:味:菜肴吃饭不要两样菜肴。形容生活俭朴
出处:《晋书·何曾传》:“食日万钱,犹曰无下箸处。”
意思:每天饮食要花费上万的钱。形容饮食极奢侈
出处:《庄子·逍遥游》:“適莽苍者,三飡而反,腹犹果然。”唐·段成式《酉阳杂俎·诺皋记下》:“和州刘录事者,大历中罢官居和州旁县,食兼数人,尤能食鲙,常言鲙味未尝果腹。”
意思:果:充实饱。指吃不饱肚子形容生活贫困。
出处:清·陈撰《玉几山房画外录》卷下载恽向《题自作画册》:“可见定欲为古人而食古不化,画虎不成、刻舟求剑之类也。”
意思:指对所学嘚古代知识理解得不深不透不善于按现在的情况来运用,跟吃不东西不消化一样
出处:唐·韩愈《张中丞传后叙》:“霁云(南霁云)慷慨语曰:‘云来时,睢阳之人不食月余日矣!云虽欲独食,义不忍;虽食,且不下咽。’”
意思:食物虽在口中但咽不下去。形容忧惢忡忡不思饮食。

用成语食古不化的第二个字玩成语接龙

意思:形容器物书画等富有古雅的色彩和情调
意思:指从古代到现代,从国內到国外泛指时间久远,空间广阔
出处:唐·白居易《赠元稹》诗:“无波古井水,有节秋竹竿。”
意思:古井:枯井。比喻内心恬靜情感不为外界事物所动。
出处:唐·张远彦《书法要录》卷二:“无常谓之古肥,子敬谓之今瘠。古今既殊,肥瘦颇反。”
意思:比喻书法的不同风格
出处:唐·刘长卿《听弹琴》诗:“泠泠七弦上,静吹松风寒。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意思:比喻言行不合时宜。

用成语食古不化的第三个字玩成语接龙

意思:不把它放在心上表示对人、对事抱轻视态度。
出处: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二回:“师父如此高强,必是个教头。小儿有眼不识泰山。”
意思:不认识泰山比喻见闻太窄,认不出地位高或本领大的人
出处:唐·杜甫《戏为六绝句》之二:“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意思:赞扬作家或其著作流传不朽。
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臣闻勇略震主者身危,而功盖天下者不赏。”
出处:宋·汪应辰《与朱元晦》:“问其无所苦否则曰‘无事,无事’寻即不省人事。”
意思:省:知觉指昏迷过去,失去知觉也指不懂人情世故。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