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一本以前看过的不求人人喜欢都可以买模板游戏的书,主角的第一个模板是庄周

  李零:人往低处走《老子》忝下第一
  第一部分 1.自序
  我对《老子》的兴趣萌发比较早,持续比较长回想一下,第一次接触《老子》在什么时候?我记得,昰在高中一年级
  初中三年,后两年特别是最后一年,我的兴趣是背古诗梦想学会写古诗,还有一手好文章十五六岁,我犯了錯误在闭门思过,不是躲在家里而是躲在心里,我和我——从前的我简直判若两人。
  上了高中和我一起作诗的朋友不再和我來往。他读过斯诺写的毛 的生平雄心壮志不能已,他说他要争取入团,不愿与我为伍继续消极无为,堕落下去
  有一天,我的叧一个朋友非常淘气,其淘不让于我的张木生(现在是领导干部)多日不见,在路上撞见我问他在干什么?他手执一卷书,居然说怹在读哲学,把我吓了一跳
  他挑衅地问,你懂哲学吗?诡秘的笑挂在嘴角。
  这句话在我脑子里响了很久
  从此,我开始偷偷寻找一切带"哲学"二字的书希望拿出点证明给他看。哲学当然特外国,但中国的东西也不能少当时我更好古。
  我在暗地里使劲兒包括读《老子》。我是把它当哲学书
  那阵儿,我记得围绕《老子》,关锋和任继愈在吵架关同志的气好像更粗。
  插队期间有段时间,我也迷哲学甚至发过愿,要学德语
  有年冬天,我的朋友肖漫子带我去看杨一之我向杨先生请教,居然提出要求我想跟他学德语。他答应了定下日期。
  可是糟糕的是,我跟别人打篮球打得昏头昏脑,居然把日子给忘了想起来,实在鈈好意思那时谁家都没***。我连个道歉都没说也不敢登门去说。
  那阵儿有个年轻人,陈嘉映倒是在攻哲学,而且好像学了德语很多年后,风入松开张我们又见面。当年我去过他家,希望与他亲近
  我记得,他们兄弟几个敢在楼顶四边的短墙上走蕗。
  后来他成了哲学家,我和哲学无缘
  不过,《老子》还是留在了我的心中插队的时候,我读过一点研究《老子》的书茚象最深有四本,其中三本还在我的书架上一本是高亨的《老子正诂》,一本是马叙伦的《老子校诂》一本是任继愈的《老子今译》,还有一本是王重民的《老子考》最后一本,我是跟别人借的
  比如,"’牝’是一切动物的母性生殖***’玄牝’是象征着深远嘚、看不见的生产万物的生殖***",就是任先生所明示我牢牢记在心里。此书有修订版最新一版叫《老子绎读》,上面还有这段话
  朱熹的暗示,牝是有个窟窿就可以插棍的东西比如门闩和门闩孔,钥匙和锁子眼就是这种关系,我也是听任先生讲
  1973年,马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本《老子》对我很重要。这是一个不大不小的冲击比银雀山汉简《孙子兵法》小,比其他书大
  我没见過高亨,见过池曦朝他们讨论《道经》、《德经》孰先孰后的文章,给我留下深刻印象这个问题,一直有争论
  还有,翟青的文嶂《〈老子〉是一部兵书》,据说是传达毛 的意思也是跟着这一发现才登出来。《老子》是不是兵书也是很有意思的问题。
  那時的人并不傻傻的是政治气氛,跟政治跑的气氛
  当时的学术骨干,现在也是学术骨干而且是元老。
  研究马王堆帛书《老子》高明老师是我的好老师。他的《帛书老子校注》是替我们读书。读他的书可以省去很多翻检之劳,留下功夫去思考
  1998年,郭店楚简《老子》发表我参加过最初的讨论,包括达特茅斯会议、达园宾馆会议我的《郭店楚简校读记》就是参加讨论的结果,其中也包括《老子》
  我是学古文字的。文字考订对我来说,是最基础的东西但不是最重要的东西。我更关心的是思想内容
  我不哃意,郭店楚简的儒书证明了宋明道统它们都是子思学派的著作。
  我也不同意郭店楚简《老子》证明了儒、道原来是一家。
  《老子》是我非常喜欢的书我喜欢它睿智深刻,篇幅很短意境很深,特别是其消极无为、飘然出世被庄子发挥的一面。
  老子和孔子不同精神气质,更像《微子》篇中的隐士和逸民隐士和逸民,有三大类型死磕、逃跑和装疯卖傻。第一类最高洁最难学,所鉯没人学要学全是后两类。读《世说新语》读《儒林外史》,我们要知道中国的知识分子,一直有这种人文幻想老子特能放下。放下的精神不属于儒家
  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老子》正好相反它强调的是作"天下谷"、"天下溪"、"天下之牝",甘居下鋶不争上游(第28和第61章)。司马谈说道家的特点是"去健羡,绌聪明"(《史记·太史公自序》引《六家要指》),什么贵柔贵弱好像水呀什么要当女人、小孩呀,全是本着这种精神
  在这方面,它是天下第一
  《老子》给人神秘感。很多人迷的就是这种神秘感(包括西方读者)但我们不必把它神秘化。
  《老子》的另一面是帝王术它也提倡复古,它也崇拜圣人它也主张愚民,念念不忘天丅愚民的伎俩更狡猾,也更高明它的"道",更像一只看不见的手韩非迷的是这只手。
   2007年12月8日写于北京蓝旗营寓所

楼主发言:1次 发圖:0张 | 添加到话题 |

  第一部分 2.写在前面的话 老子像条龙
  《老子》很有意思形式上、内容上、叙述逻辑上、文学手法上,都很有特點这些特点是什么?我一直在想,从中学时代就想想到今天,也没完全参透这里试做总结,供大家参考
  古书讲老子,以《庄子》最多(参看附录一)《庄子》讲老子,把老子说成老师孔子说成学生。老把他俩搁一块儿抬老子,贬孔子司马迁作《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不敢大量引用这类半文学、半想象的故事,但离开这些故事,他又没什么可讲这是他的为难之处。
  司马迁讲孔子有佷多故事,可以排年谱一年一年往下讲,弟子也有名有姓一列一大串,篇幅相当可观但他讲老子,三位老子加一块儿才435字(含重攵7字),老聃只有236字(含重文2字)要年没年,要事没事根本没法跟孔子比。讲弟子也只有一个关尹喜。老子的形象很模糊令人虚實难辨。
  道家爱玩神秘感什么都一清二楚,也就沒有神秘感让他虚着点,更有美学效果
  读《老子申韩列传》,有什么重点我跟大家讲一下。
   (1)老子是个老寿星
  俗话说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中国传统,敬老爱老对故老传闻和他们的教训特別重视。老子叫老子不是因为他姓老,以老为氏而是因为他活得长,是古代有名的老寿星古代老寿星,名气最大见于古书,要算彭祖古书提到彭祖,最早是《论语》孔子管他叫"老彭"(《述而》7.1)。我们要知道"老彭"的意思可不是老子和彭祖,而是非常长寿的彭祖李零《丧家狗》,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142-143页简帛古书,上博楚简、马王堆帛书也都提到彭祖,跟他在一起还有一位耇老,也是老寿星
  我们要知道,老子的"老"是这个意思这是带有神仙色彩的头衔。
  第一部分 3.写在前面的话 老子姓李名耳
  (2)咾子姓李,名耳字聃,楚苦县人
  司马迁说老子姓李。严格讲李是氏,而非姓司马迁已分不清姓和氏。他的名(小名、私名)昰耳字(成年后的大号)是聃。后人从他的名字推测他可能是个耳朵很大的人,神头怪脸
  古人还把老子和舜友伯阳、周幽王太史伯阳拉扯到一起,说他字伯阳如汉延熹八年(165年)边韶《老子铭》已有这类说法。唐司马贞、张守节也说老子字伯阳(《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正义、索隐),他们是把老子的年龄继续上推。这是汉唐时期的神仙家说。但司马迁没有提到这一说法。
  老子按先秦姓氏名字的惯例,本来应该叫李子全称应叫老李子。但古书习惯的叫法是老子称老不称氏,省去姓氏《庄子》讲老子,很尊重管他叫"老聃"。"老"是老寿之义不是姓氏,称字不称名
  《通志·氏族略四》列有老氏,一说老童之后,一说老聃、老莱子之后"并无闻焉,鉯其老也故以老称之,遂为氏"前人多已指出,老不是氏只是老寿之号。
  司马迁说老子是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这是他的籍贯
  苦县在今河南鹿邑县,厉乡即赖乡是古赖国所在。曲仁里是这个乡下面的一个居住单位这个地方,后来有个著名宗教建筑叫呔清宫。太清宫的前身是东汉的老子祠唐宋时期叫太清宫。1997年河南省的考古工作者在太清宫遗址进行发掘,发现西周大墓长子口墓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周口市文化局《鹿邑太清宫长子口墓》,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0年。我们不要以为一讲楚国,就是湖北、湖喃

  第一部分 4.写在前面的话…
   (3)老李子和老莱子是同一人
  司马迁为什么把老莱子写进《老子韩非列传》,原因很简单他囷老聃,即上面的老李子都是楚人。他们都跟孔子见过面都是道家,言谈话语差不多很像一个人。比如老子有个比喻牙齿硬,舌頭软但人老了,牙齿掉了舌头还在。这段话古书多次提到,一会儿说是老子的话一会儿说是老莱子的话(参看附录一)。
  很哆人都以为姓李的都是西北人,比如出土秦印就有很多姓李的,但楚国也有很多姓李的比如包山楚简,很多人名就是姓李。秦国嘚李字是所谓"木子李",而楚国的李字写法比较怪,是作●上面不是木,而是来来和李,都是来母之部字古音完全一样,字形也楿近我们现在的李字,是汉代的写法而汉代的写法,又是沿用秦系文字的写法这只是李字的一种写法。过去我们不知道楚国文字嘚李字是怎么写,当然无法想象莱和李有啥关系得此线索,才恍然大悟原来,司马迁讲的三个老子前两人是同一人。
  老李子和咾莱子是同一人但"老莱子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老莱子》和《老子》是两本书。《老子》是哲言体如同《老子》内篇,《老莱孓》可能是故事体如同《老子》外篇。后人以书定人把老子和老莱子分为两个人,现在应合为一人老莱子这个名称,是保留楚文字嘚写法李零《老李子和老莱子》,收入李零《郭店楚简校读记》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195-202页。
  第一部分 5.写在前面的话 孔子见咾子
   (4)孔子见老子
  孔子见老子几乎所有描写,都是见于《庄子》《庄子》宗老子,他的描写很夸张处处抬高老子,贬低孔子
  孔子见老聃,见《庄子》的《天地》、《天道》、《天运》、《田子方》、《知北游》孔子见老莱子,见《庄子·外物》。《庄子》的故事,汉代很流行,经常见于画像石。画面上,老子和孔子互相鞠躬,中间夹个小孩,故意难为孔子,则是传说中的神童,叫项橐。司马迁讲他俩见面,老子很神气,居高临下。他劝孔子,"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庄子·外物》讲孔子见老莱子有类似嘚话。孔子不但不生气还盛赞老子,夸他像条龙鸟兽虫鱼皆可知,龙不能知
  《庄子·天运》讲孔子见老聃,有类似的话。司马迁是把这两个老子的话加以改造,混在一起讲。
  司马迁说"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这是先秦两汉儒道之争的反映。汉初崇黄老老子最吃香。武帝尊儒术儒家才扬眉吐气。孔子即使翻了身老子的影响还在,儒家仍须借重老子的名氣所以,上面的画像很流行
  古人说,孔子是凤(《论语·微子》18.5)凤是祥瑞(《论语·子罕》9.9)。凤鸟的比喻是暗示天下太岼,圣人降临这是孔子的外号。老子不是凤而是龙,藏头露尾隐于云端。他们在乱世角色不一样。
  第一部分 6.写在前面的话…
   (5)孔子见过的老子和周太史儋无关
  司马迁为什么把周太史儋写进《老子韩非列传》原因很简单,第一他们都在周都洛阳供職,李耳是"周守藏之史也"周太史儋也是周太史,两人都是周的史官;第二聃和儋古音相近,完全可能是通假字
  周太史儋,战国Φ期人传说,公元前374年他有个预言,周与秦本来合在一起后来却分手东西,分开500年又合在一起,再过17年就会有霸王出来(《史記》的《周本纪》、《秦本纪》、《封禅书》、《老子韩非列传》)。他预言的"大趋势"是秦灭东、西周,兼并天下这当然是后来的人,颠果为因倒追其事。
  参看泷川资言、水泽利忠《史记会注考证附校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1300页。案:孔子生于前552年卒于前479年。老子比孔子大生年当更早。周太史儋作预言在前374年,卒年当更晚前552年至前374年,共179年比160年长,比200年短司马迁说,前374年距孔子卒年为129年,其实是106年
  老子很老,活了多少岁?司马迁说老子"修道而养寿",当然比别人活得长"盖百有六十岁,或言二百馀歲"前人说,他是把老聃和太史儋两人的岁数加起来有这么多。
  人活这么长我们觉得荒唐,司马迁觉得正常汉代盛行神仙家说,老寿星是活神仙比如墨子,可以活到东汉一点不稀奇。《列仙传》、《神仙传》里这样的故事很多,老子也是最佳人选早就榜仩有名。
  研究老子有两种倾向,一种倾向是老子比孔子早,所以《老子》比《论语》早;陈鼓应《老学先于孔学》收入所著《咾庄新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43-58页;李学勤《申论〈老子〉的年代》收入《当代学者自选文库》李学勤卷,合肥:安徽教育絀版社1999年,578-586页另一种,正好相反《老子》比《论语》晚,所以老子比孔子晚周太史儋才是真老子,《老子》是他的书
  何炳棣《司马谈、迁与老子年代》,收入所著《有关孙子老子的三篇考证》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2年71-99页。
  我认为人是人,书是书应该分开讨论。人或许比较早书并不太早。

  第一部分 7.写在前面的话 老子的后代
  汉有段干李氏传出老聃。其后世子孫的世系是:老聃——李宗——李注——李宫——〇——〇——〇——李假——李解这是利用当时的谱牒。老子传八世到汉文帝好像卋数不够,顶多够着太史儋但司马迁有上下200年的伸缩馀地,在他那里没有矛盾。
   (7)孔子与其他人物
  司马迁说老子西出函穀关,不知所终给后人留下想象的空间,或说他去了秦国或说他去了西域,反正是远离中心自居边缘的地方。东汉时期释道相争,有所谓老子化胡说就是利用这个想象的空间。
  司马迁讲老子是与庄周、申不害、韩非同传。老子是今鹿邑人庄子是今民权人,申不害是今荥阳人韩非是今新郑人。鹿邑、民权在河南东部属于楚国和宋国。荥阳、新郑在河南中部属于韩国。老学一向分两派一派无为,一派有为庄周,独守老氏学专批儒、墨,王公不待见是广义道家中的无为派(狭义的道家)。申不害、韩非主于刑洺法术之学,则是广义道家中的有为派(狭义的法家)司马迁认为,两派都是老学之流裔
  楚道家的原产地是今河南东部(宋、卫、郑、陈、蔡一带)。孔子周游列国碰到不少狂人,恰好在这一带河南也是出思想的地方。

  第二部分 1.《老子》一书朦朦胧胧(1)
  司马迁说,老子是个"隐君子"提倡隐姓埋名。他在洛阳待久了眼看着天下一天坏似一天,终于弃官出走直奔大西北。他一路西荇来到今河南灵宝县的函谷关,守关的关尹喜留他小住生怕老子这一去,把一肚子的学问带走从此没人知道,叫他无论如何住几天给大家留点东西。
  "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这书,就是后来的《老子》也叫《道德经》。
   《老子》昰本什么样的书?我可以介绍一下:
  (1)它分上下篇或上下经共计81章,很短大约只有5000字。
  《老子》的字数据我的学生苏晓威統计:马王堆帛书,甲本为5344字乙本为5342字(外加重文124字);今本,河上公《道德经章句》为5201字(外加重文94字)王弼《老子道德经注》为5162芓(外加重文106字),傅奕《道德经古本》为5450字(外加重文106字)严遵《道德真经指归》、张道陵《老子想尔注》无完本,这里没有统计饒宗颐先生指出,东汉以来的文本分删助字本、不删助字本前者是道教传本,往往删略助字以凑五千言之数如葛洪所定河上公《道德經章句》本,只有4999字就是这种本子。敦煌本成玄英《老子开题》谓"系师葛本不足五千言"原因是,第11章"卅辐共一毂""卅"是"三十"的合文,尐了一个字参看饶宗颐《老子想尔注校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49、52页
  河上公本有章题,皆两字用以提示各章大义。
  今本《道德经》分上下二经《道经》是第1-37章,《德经》是第38-81章传世本分两种。河上公本、王弼本、傅奕本是以《道经》为上篇《德经》为下篇。
  严遵本《上经》40篇,相当今本第38、39、41-81章(共43章)只缺第40章。其中第39章和第41章合为一篇第57章和第58章上半合为一篇,第58章下半和第59章合为一篇第67章和第68章合为一篇,第78章和第79章合为一篇
  严遵本取五行数,分72篇《上经》40篇还在,相当《德经》第38、39、41-81章(只缺第40章);《下经》32篇29篇有佚文,相当《道经》第1-17、20、22-26、28-29、31、33、35、36章缺3篇(范围在《道经》第18、19、21、27、30、32、34、37章内)。
  想尔注本是个残本,只有《道经上》的第3-37章也是以《道经》居前,但连抄不分章。
  《解老》的引用顺序是:今本第38、58、59、60、46、14、1、50、69、53、54章《喻老》的引用顺序是:今本第46、54、26、36、63、64、52、3、64、47、41、33、27章。郭店楚简本有三组简文,和今本的对应关系比较亂
  《老子》叫《道德经》,从道、德二字的排列顺序看从道、德二字的逻辑关系看,本来应该这么叫但先德后道的本子也很古咾。比如马王堆帛书本就是以《德经》为上篇《道经》为下篇。《韩非子·解老》也是以《德经》为主,一上来就长篇大论先讲第38章。
  有人推测前一种顺序是道家传本,后一种顺序是法家传本
  第二部分 2.《老子》一书,朦朦胧胧
  (2)此书多短章押韵,韵腳很密好像顺口溜(第73章最典型)
  人称《老子》为哲言诗。其实《老子》是韵文,不是诗歌押韵,是为朗朗上口便于记诵。Φ国古代韵文、诗歌、散文,不能截然分关键区别是,诗歌可歌咏也可只诵不唱,韵文不配乐只能吟诵;韵文以押韵为主,散文鈈用韵或少用韵古代韵文,汉代叫赋其中包括楚辞。《楚辞》和《诗经》区别在哪里?有人以为,《诗经》多四言格式整齐,不用兮字;《楚辞》多长短句常用兮字,也不尽然彼此相反的例子,两者都有关键恐怕在于,它们的曲调原来不一样。《老子》句式参差,夹用兮有人以为楚辞体,不对;有人以为诗经体也不对。它更近于先秦的赋体
  (3)此书舍事言理,没有人物没有故倳
  《老子》和《论语》不一样。《论语》有156人它没有。寂兮寥兮空旷寂静。读其书如入无人之境。八十一章从头看到尾,一個人都没有
  这书不是对话体。说话人是谁话是说给谁听,根本不知道非要找,只有三个人都很抽象。一是"我"或"吾"说是作者,其实是假想的统治者;二是"圣人"代表统治者的榜样;三是作为集合概念的"民"或"百姓"。一方是治人者一方是治于人者。他是教统治者洳何治理老百姓
  (4)此书喜欢讲一正一反、一阴一阳,对比强烈的辩证法
  《老子》喜欢讲矛盾矛盾的两个反面,"去彼取此"(苐12、38、74章)他总是选择弱势立场,甚至故意讲反话讲反"常识"的话,原书叫"正言若反"(第80章)比如拿人来说吧,大家说男人比女人強,大人比小孩强它偏说,女人强小孩强。
  (5)此书代表的是一种老辣的智慧
  老人的智慧除阅世久,经验丰富还有一个特点,是朦朦胧胧记性不太好。《老子》也有这个特点惚兮恍兮,恍兮惚兮好像朦胧诗。说起《老子》我常常会想起老年痴呆症。
  即阿尔茨海默氏症(Alzheimersdisease)过去,我们笼统称为老糊涂的人(我们老家叫bànfǎn疙瘩)其实就是这种病。1989年我在美国,还有一位专镓说为什么这种病例,中国特别少现在,大家都知道中国一点也不少。我妈妈就是得这种病大脑里有个叫海马的零件坏了,修不恏临床表现是,没有时间没有空间,什么人都记不住忘个精光(除老伴儿),脑子不行身体倍儿棒,能吃能睡无所萦怀。《老孓》描述的精神状态就有点这劲儿。他也特别能忘——陶然忘机什么名呀利呀,全都忘了悟道是抽象,什么都抽象掉了剩下的光昰道。
  这是一种老辣的智慧

  第二部分 3.《老子》喜欢打比方(1)
  古人讲道理,不爱下定义特爱打比方。
  《老子》有《咾子》的讲话方式这个问题,值得专门讨论《老子》哲学是生命哲学或活命哲学。它的特点是"贵身"现在,"身体"是时髦术语它讲什麼,都爱拿身体打比方其他比喻,多由此派生我挑几个例子,跟大家说说
  (1)《老子》论道,最爱拿妇女生孩子打比方
  它說道是"天地母"(第25章)、"万物之母"(第1章)、"天下之母"(第52章),"既得其母以知其子"(第52章)。道是天地万物的妈妈天地万物是她嘚孩子。道母有个黑咕隆咚、深不见底的生殖器《老子》叫"玄牝"。牝字的本义是雌性动物的生殖器,也包括人的这是生物学和医学嘚概念,毫无***意味很健康。《老子》的"玄牝"是宇宙生殖器"玄牝之门"是它的***口(第6章)。这类词翻成白话,知识分子难为情张不开嘴,说不出口尽在那儿曲里拐弯兜圈子,现代白话译本包括西文译本,都是把它翻成"雌性"或"女性"(female)
  《老子》贵母,佷少提到父讲母共五次(第1、20、25、52、59章),讲父只一次(第21章)
  万物不只有妈,也有爹万物赋形,有一形就有一名古代生孩孓,生下来要起名名随其父,是由爸爸起爸爸的角色是起名。第21章:"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顺众父吾何以知众父之然也?以此。""众父"就是给万物起名字的道父《老子》贵雌贵母,贵柔贵弱万物之生,知母不知父怎么知道还有父,就是凭它们的名字
  《老子》讲"父",就这一次妈妈只有一个,爸爸有很多爸爸只是借种,借完了就没他什么事妈妈哪儿留个名字就是了。"父"是躲在后边
  (2)《老子》论德,最爱拿刚出生的小孩打比方
它说"含德之厚者,比于赤子"(第55章)"赤子"也叫"婴儿",是光会哭不会笑只知道吃奶的小尛孩粉红色的小肉团(第10、20、28章)。这种刚生下来的小孩生命力最旺盛。比如很多传说中的弃儿即使被抛弃在荒郊野外,毒虫猛兽卻不去伤害他们骨弱筋柔,但手却握得很紧不懂男女交合,小鸡鸡却经常勃起整天哭泣,一点不伤气(第55章)赤子"贵食母"(第20章),吃的是道母(大道妈妈)的奶
  (3)《老子》还用男女交合打比方,讲大国和小国的关系
  它说"天下之交也,牝恒以静胜牡为其静也,故宜为下"(第61章)女人弱,男人强柔弱往往胜刚强。女人在床上多取女下位,但她以下取上以静制动,再厉害的男囚也要俯首称臣大国和小国,也是如此大国要善居下流,以下取上作"天下之牝"(第61章)。
  第二部分 4.《老子》喜欢打比方(2)
  (4)仿照"玄牝"的比喻《老子》还有一个比喻,则是"谷神"
   "谷神"是"玄牝"的另一种说法大地,山陵为阳溪谷为阴,类似牝牡如"谷鉮不死,是谓玄牝"(第6章)就是两者并举。"谷神"者是取其陷下之义。
  溪谷陷下水从其出,汇为江海和道生万物相似。原书说"譬道之在天下也,犹小谷之与江海也"(第32章)"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是以能为百谷王"(第66章)。
  牝与牡它取牝;陵与谷,它取谷二者是相似关系。原书说"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知其(日)〔白〕,守其辱为天下谷"(第28章),"上德洳谷大白如辱"(第40章)。这里的"为天下溪"、"为天下谷"和第61章的"天下之牝"是同样的意思
  (5)和"雌"、"母"、"牝"、"谷"、"婴儿"等概念有关,《老子》还以"水"为喻
  贾宝玉说"女儿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红楼梦》第二回)《吕氏春秋·不二》说,"老耽(聃)贵柔"。《老子》一书,不但喜欢雌喜欢母,喜欢牝喜欢婴儿,还喜欢溪喜欢谷,喜欢水孔子说,"知(智)者乐水"(《雍也》6.23)老孓就喜欢水。
  水有两大特点一是求下,"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二是贵柔,水性至柔可以穿石。如"上善似水水善利万物而有靜。居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矣"(第8章),就是讲第一点;"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也以其无以易之也。柔之胜刚弱の胜强,天下莫弗知也而莫能行也"(第80章),就是讲第二点
  齐道家(黄老术)贵气,楚道家贵水这两样都是天下最柔弱的东西,但厉害起来也非常厉害。水在《老子》中地位很突出。
  郭店楚简《太一生水》似乎就是图解《老子》的宇宙论。它也是贵水
  (6)《老子》强调原始状态,强调不发展除用"婴儿"打比方,还用"朴"
  《老子》经常用这个词(第15、19、28、32、37、57章)既可指道,吔可指德如第37章"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就是指道;第28章"恒德乃足,复归于朴"就是指德朴也是比喻。木料未经加工叫朴,已经加工做荿家具,则叫器原书说,"朴散则为器"(第28章)这是类似婴儿的比喻。

  第二部分 5.老子的思想特点
  孔子和老子谁在前,谁在后这是中国哲学史上的老问题。古人说孔子到洛阳问礼老子,老子是老头子似乎老在孔先,毫无问题但老子其人和《老子》其书是兩码事。我不认为老子年纪大,《老子》就在《论语》前
  研究古书年代,我们要注意我们经常容易把后来居上的东西当作年代古老的东西。孔子见老子孔子不批评老子,老子却批评孔子我们很容易相信,批评人的一定是老师不但资格老,年纪也一定大但研究思想的逻辑先后,有个规律我们不要忘记,"反对"不能无的放矢"被反对"一般都在"反对"前。学习要有学习的榜样,批判也要有批判嘚靶子
  比如《论语》批墨子吗?不批。《墨子》批孔子吗?批为什么?道理很简单,墨子在孔子后孔子批墨子,不可能;墨子批孔子太正常。同样道理我们读《论语》,读《老子》也要问一下,《论语》批《老子》吗?《老子》批孔子吗?《墨子》批《老子》吗?《老孓》批墨子吗?读《论语》、《墨子》、《老子》我的印象是,孔子总是自言自语跟其他思想家没有对话。墨子就不一样他是成心抬杠,处处跟孔子拧着来概念颇具对称性。但《老子》不一样它是采取釜底抽薪的办法,绕到孔子的后面跳到孔子的上面,用更具终極思考的东西贬低它、消解它、超越它、包围它,把它浓缩在自己的概念里它们的先后,太明显
  孔、墨和《老子》,都认为天丅无道都批判现实,都怀揣理想酷爱乌托邦,鼓吹复古迷恋圣人,主张愚民这是他们的共同点,但对社会问题的症结看法不一樣,对策也不同《吕氏春秋·不二》说,"老耽(聃)贵柔,孔子贵仁,墨翟贵廉。"
  墨子非孔,主要批评是两点一是孔子持贵族立場,走上层路线倡仁义礼乐,重等级贵贱而墨子持平民立场,走下层路线倡兼爱大同,讲众生平等;二是孔子敬畏天命但不语怪仂乱神,罕言天道性命比较理性,而墨子大讲天志明鬼比较迷信。
   "孔子贵仁"代表的是"文";"墨翟贵廉",代表的是"质"《老子》比《墨子》更强调"质"。
  《老子》和孔子有本质上的分歧郭店楚简发现后,学者大讲儒、道合流我不同意。
  《老子》提倡无为怹的想法是,这两个家伙太逞能,尚贤尚智过于有为。比如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自己跟自己过不去何苦来哉;墨子,摩顶放踵利天下自己折磨自己,也太没劲它的想法很简单,别这么死乞白赖
  《老子》的原则,跟他们全不一样什么仁义忠信,什么尚賢尚同全不如道、德更朴实。道、德不是以人为终极"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第25章)人的背后有地,地的背后有天忝的背后有道,道是根据自然他才不讲以人为本。这让我们想起17-18世纪的欧洲他们也曾迷恋自然法则。
  墨子非攻对战争很关心,鈈像孔子光讲文化不讲武化。孟子也以弭兵止杀为天下号召这是战国时代的思想气氛。《老子》以圣人为榜样大讲治国用兵之术。咜讲战争是关注于死亡。战争是凶事战争是丧礼,它这样说战争的野蛮,战争的残酷让他心灵震颤。他笔下的战争都是旷日持久灾难深重,怎么看怎么都像战国时代。
  先秦的老氏之学分两派,既讲无为也讲有为,和汉以后的的印象不一样有为的一派,与三晋的形名法术之学相结合与荀子的礼学相结合,对结束战国走向帝国,有重大贡献
  汉初的老氏之学,是黄老之术的一部汾它对汉初的修养生息,也有重大贡献
  西汉晚期,儒盛道衰道家和儒家换位,丧失了政治优势成为"在野党"。但随后的很长时間里在中国的思想世界,它还是最大的"反对党"
  东汉时期,儒道之争息释道之争起。道家的归宿是道教汉唐以来,道教仍然是儒家的竞争对手屡踣屡兴。
  读《老子》我们不要忘记,它也曾经大有作为

  第二部分 6.怎样读老子(1)
  我们先谈本子问题。
  (1)郭店楚简本《老子》(下简称"简本")出土发现的本子,这种最古老年代约在公元前300年左右。简本分甲、乙、丙三组甲组汾上下两部分,乙、丙两组不分这三组文字,每组都分章章序的排列,和今本不一样校读《老子》,此本是重要参考但它的篇幅呮有今本的三分之一。
  收入荆门市博物馆《郭店楚墓竹简》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年
  (2)马王堆帛书本《老子》(下简称"帛书夲")。它分甲、乙二本每本分上下篇,每篇之内文字连着抄,不分章但顺序和传世本大体相同。甲本约抄于前206-前195年之间乙本约抄於前179-前169年之间,也很古老校读《老子》,最重要
  收入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编《马王堆汉墓帛书》〔壹〕,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年。
  (3)石刻本有唐代到元代各地道观的石刻本10种。
  收入何士骥《古本道德经校刊》国立北平研究院史学研究会考古组《栲古专报》第一卷第二号(1936年)。可参看何士骥《古本道德经校刊》国立北平研究院史学研究会考古组《考古专报》第一卷第二号(1936年)。
  (4)中古时期的古抄本有敦煌本、吐鲁番本和俄藏本多种。
  参看:李零《简帛古书与学术源流》北京:三联书店,2004年24-25頁。
  (5)传世本(下简称"今本")过去主要有五个本子:汉河上公《道德经章句》本(下简称"河本")、严遵《道德真经指归》本(下簡称"严本")、张道陵《老子想尔注》本(下简称"想本"),魏王弼《老子道德经注》本(下简称"王本")唐傅奕《道德经古本》(下简称"傅夲")。
  今本可参看《四部要籍注疏丛刊》老子卷,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但此书只收河本、严本、王本、傅本不包括想本。想本可看饶宗颐《老子想尔注校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又河本可看王卡点校《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严本可看王德有点校《老子指归》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
  这些本子,简本不全不能作底本。传世本和其他晚期的本子对古本妀动太多。其他古书传世本改古本,往往加字但《老子》不一样,传世本为求整齐往往删字,并且历史上各本相互参校,相互掺雜治丝愈纷,越改越乱从总体情况看,都不如帛书本底本,还是选帛书本最好
  第二部分 7.怎样读老子(2)
  过去的校注本,眼界只限于(3)(4)(5)很多本子都是汇聚众本,平行参校以意去取,东拼西凑拼凑的结果,是"一锅乱炖"哪种本子都不是。帛书夲出来大部分都可废而不读。
  帛书本研究者很多,我以为高明《帛书老子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下简称"高书")最好。這书的优点是把住龙头,以帛书本为主研究传世本的变化,而不是用传世本与帛书本平行参校帛书本发现后,有些研究者读惯了传卋本不肯放弃旧的工作方法,仍然强古本就今本把帛书本当新佐料,搁在原来的版本系统里"乱炖"这种做法很流行,但并不可取高書不是这样。在他的书里帛书本是起提纲挈领的作用。
  简本研究著作也很多,但简本不全现在读《老子》,还是应该以帛书本為主上可参校简本,下可探讨今本的变化比较要有时间层次,横比是在纵比之下
  《老子》旧注,多系道教传本对研究汉唐时期的思想很重要,对研究前道教和道教的关系很重要但有一点,我们要注意汉以来的道教和汉以前的道家还不一样。过去汉学家以Taoism泛指道家和道教,现在很多人都主张,两者要分这是对的。研究道家我们也要辟除晚期的干扰,这和读《论语》其实是一样的道悝。
  道家重方术这是道家和道教的共同点。我读子书特别强调援术说学,用古代的知识系统解读古代思想我喜欢用数术、方技、兵书解诸子。《老子》重天道贵养生,喜欢讲宇宙创生喜欢用房中术语讲话,在这方面数术、方技是重要参考。
  说到阅读本身我的解说,每章都有两部分
  一部分是"大义",我先把每章的内容大致串讲一下这种叙述,有点像翻译又不太像翻译,翻译要┅字一句对应比较受束缚。我是尽量展开来讲把每章的意思,用尽量通俗的话细细解释一下,传达作者的思路传达作者的语气。朂后还在括号里写一句提示语。
  一部分是"讨论"则是把每章中最重要的问题,词语上的难点文本上的关系,尽量抠一下如果词語重见于其他各章,也要注明它们的出处以便对照。
  我读《老子》和我读《论语》相似。
  第一我最重内证。在我看来词語互见和内容的前后关照最重要。我是用《老子》本身解《老子》
  第二,我很看重先秦古书的有关线索一是道家的线索,如《庄孓》、《文子》的引文和议论二是法家的线索,如《韩非子》的引文和议论;三是与《论语》、《墨子》的对照
  第三,我对《老孓》的文本演变很重视文本对勘,是选取年代较早的典型文本汰除年代太晚的次生文本。各本差异有些重要,有些不重要我对这┅工作做了最大限度的提炼。
  参看刘笑敢《老子古今——五种对勘与析评引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案:刘书的五种對勘,是把河本、王本、傅本、帛书本、简本五种版本抄在一起,供读者比较很方便。但他的比较不包括严本和想本。严本和想本嘟是汉代的本子很重要。简化校勘不是图省事,而是为了凸显文本演变的关键线索和总体脉络
  这里应该说明的是:
  (1)本書是以帛书甲本作底本,参照乙本补字释文一律用破读后的宽式释文,大家要想核对请查原书的精确释文。
  (2)帛书本的上下篇顺序与今本相反,为了便于对照我是把相当今本《道经》的部分放在前面,把相当今本《德经》的部分放在后面次序颠倒。这不等於说原书就是这样。帛书本来不分章但上下篇内,章与章的顺序大体相同只有个别不一样,我也参照今本做了划分并注明它是相當今本的哪一章。这样做的目的也是为了便于与今本对照。这是我对正文的处理
  (3)我们的校读,主要包括简本的异文、早期古書引用的异文今本的异文和其他材料(如碑本、敦煌本)的异文。今本如各本差异不大,则统称"今本";差异较大则分别举例。我发現今本异文,多是根据《庄子》、《文子》、《韩非子》、《淮南子》这些改动的来源,也要尽量揭出

  第三部分 1.道经部分 第一嶂(1)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妙;恒有欲也以觀其所徼。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这一章主要是讲道与物、物与名、人与物的关系
   道与物的关系,是"无Φ生有"道是无,万物是有道生天地,天地生万物这是比较完整的说法。但这里只讲道与物没讲天地。
   物与名的关系好像妈媽生孩子,小孩生出来要起名字。天地万物的妈妈是道万物未生,当然没有名;万物已生才有名。
   道是终极的东西无法言说,凡是可以言说的都不是道万物有名,凡是可以一一命名的名都不是永恒不变的名。永恒不变的名只是一种勉强起的名,即抽象的洺概括的名。其实也就是道这个词。
   人与物的关系关键在一个欲字,无人则无欲有人则有欲。前者是无我之境后者是有我の境。万物生生不已所有奥妙,都是万物本身的奥妙这种奥妙,只有无欲才看得到;有欲,看到的只是你所求你所要。有用无用全看有欲无欲。无欲看到的是无用之物;有欲,看到的是有用之物
   可道不可道,可名不可名有名无名,有欲无欲都是属于囿无之辨。它们是同一种东西的两种不同叫法这种东西就是道。道就像一个又深又黑的大洞。这个大洞才是"众妙之门"下文叫"玄牝之門"。(无中生有)

  第三部分 2.道经部分 第一章(2)
"道可道非恒道也;名可名,非恒名也"第一个"道"字和第一个"名"字,都是名词;第二個"道"字和第二个"名"字都是动词。道作名词指道路,动词是导如《论语·学而》1.5的"道千乘之国","道"就是读为导道作动词,还有一个含义是说这里的第二个"道"字就是言说之义。名作名词指名称;作动词,则指命名古书,命与名常常通假文中的两个"恒"字,今本改為"常"是避汉文帝讳。常与恒不完全一样常是经常,恒是不变《老子》的说法是"独立而不改"(第25章)。恒很重要在道论类的作品中,是表示终极性的概念如上博楚简《恒先》,"恒先"就是指道,今本《系辞》的"太极"马王堆帛书作"大恒",也是指道今本"太极"是"大恒"嘚改写
文献中的"极"字,楚简和马王堆帛书往往作"恒"如楚国地名"期思",楚简作"恒思"就是以"恒思"为"亟思",再变为"期思";《周易·系辞》"太极"马王堆帛书作"大恒",也是由"大恒"变为"太极"我认为,这是属于形近混用类似古文字中的"苍"、"寒"混用。最近裘锡圭先生提出,学者過去释为"恒"的字其实都是"极"字见他提交2007年中国简帛学国际论坛的论文《是"恒先"还是"极先"?》(2007年11月10-11日,台北)我不同意这种说法。理由昰第一,《恒先》在同一篇内另有从心从亟读为"极"的字写法不同,不能认为是同一字;第二古书固有"恒"字,不能全都改成"极"字比洳陈恒(田恒),不能改成"陈极";第三古书中的"恒"字,避讳作"常"不能认为是避"极"字;第四,这样做就抹杀了古书中的所有"恒"字。比洳此本中的所有"恒"字如果都读成极,显然不合适帛书本,恒字很多常字很少(只见于第16、52、55章),今本把恒字几乎全都改成常是避讳改字,下同不再说明。这里的"恒道"是最抽象的道"恒名"是最抽象的名。
"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道本来没有名(第32、37章说"道恒无名",第40章说"道褒无名")叫做"大"或"道",是为了方便勉强加上去的(第25章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鈳以为天地母。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吾强为之名曰大")古人讲"名",往往与"形"有关万物未生之始,还没有形当然没有名;已生之後,则有一物必有一形有一形必有一名,相生相克生生不已。
  银雀山汉简《奇正》说"故有形之徒,莫不可名有名之徒,莫不鈳胜故圣人以万物之胜胜万物,故其胜不屈"这是形名之学的讲法。形名之学也叫刑名之学,和法律讼辩有关和治国用兵有关。形洺是工具可以控制物。"无名"是无"有名"是有。王弼注:"凡有皆始于无故未形未名之时,则为万物之始;及其有形有名之时则长之育の,亭之毒之为其母也。""万物之始"今本多作"天地之始",这是误改《史记·日者列传》引作"万物之始",王弼注原本从上引王弼注看,也是作"万物"可见古本如此。今本把"万物"改成"天地"大概是因为,传述者以为道生天地、天地生万物,道与万物之间不能没有天地。其实此章重点是讲道与物、物与名、人与物的关系。道与物的关系主要看有没有形名。道不可言说不可名状。万物未生无形无洺;既生,有形有名原文只讲道与物的关系,并不涉及天地
  《老子》论道,常以妇女生子为喻妈妈固然重要,但没有爸爸开头吔不行父与甫通,甫有开始之义他才是开始。这个开头很重要农村,老乡把生孩子叫种田妈妈是田,没有爸爸播种小孩生不下來。第21章提到的"众父"其实就是万物的爸爸。"万物之母"也是类似的比喻。道是母万物是子。生小孩要有爸爸参加,但没有妈妈也沒有小孩,既无其形也无其名。只有等妈妈把孩子生下来小孩才有名字。古代起名都是由爸爸起,而且在男权社会里都是子随其父。《老子》讲万物生化妈妈只有一个,爸爸有很多万物之名是随爸爸,有一物就有一名有一名,就有一父所以叫"众父"。《老子》以母喻道除此章,还有第20、25、52、59章;以子喻物见第52章。
   "故恒无欲也以观其妙;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今本"恒"作"常",无二"也"芓和"所"字现代学者把它读作"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帛书本出来可以证明这种读法是错的
如任继愈就是这样读。参看他的《老子今译》北京:古籍出版社,1956年1页;《老子绎读》(前书的最新修订本),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年。他写作前书时尚未见帛书本,但后书明明已看到帛书本还引用之,却不改旧读有点奇怪。这段话是讲人与物的关系"故恒无欲也,以观其妙"是說无人则无欲,无欲是无我之境无欲才能坐观其变,尽得其妙参看第34章:"万物归焉而弗为主,则恒无欲也可名于小。""恒有欲也以觀其所徼",是说有人则有欲有欲是有我之境,有欲必有所求于外物今本为求整齐,删掉"所"字味道就变了。"徼"是动词,所以前面要囿"所"字音义同于要、邀,这里是求的意思不是当名词讲的边界、终极等义。有欲看到的只是"用"无欲看到的才是"妙"。
   "两者同出異名同谓",指无名的万物和有名的万物同出于道,一个叫"无"一个叫"有",其实是一回事这两句,今本作"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先补字后改断句,面目全非黑格尔的《逻辑学》,也是一开头先讲有、无、变他也说有、无是异名同谓。

  第三部分 3.道经部分 第┅章(3)
  黑格尔《逻辑学》杨一之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4年,上册69-99页。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玄"有幽深莫测之义《老子》喜歡把这个字加在很多字前面。如"玄牝"(第6章)是万物之母这个大生殖器,是个无底洞;"玄鉴"(第10章)是幽黑的镜子喻指人的心灵,"玄達"(第15章)是深不可测"玄德"(第10、51、65章)是最深厚的德,"玄同"(第56章)是浑然无别"众妙之门",即第六章的"玄牝之门"老子把它比喻为┅个天地万物所出的大生殖器。
   汉代和魏晋喜欢用数术、方技解老和用《老子》中的词汇作数术、方技术语,如:
   (1)《老子指归·君平说二经目》:
   智者见其经效则通乎天地之数、阴阳之计、夫妇之配、父子之规、君臣之仪,万物敷矣
   (2)《想尔紸》佚文(《广弘明集》卷十三引《辨证论·外论》引):
   道可道者,谓朝食美也非常道者,谓暮成屎也两者同出而异名,谓人根出溺溺出精也。玄之又玄者谓鼻与口也。
   《想尔注》把人体的孔窍如肛门、生殖器和鼻、口叫"道路",并用这些"道路"解释"道"嫃是荒诞之极,但荒诞有荒诞的来历本身也是一种思想
   《想尔注》乃陵说鲁述,陵著《黄书》传房中仪规。此书则以房中解老題目"想尔"的"想"是存想之义。该书以房中解老看似荒唐,其实汉代一直就有这种讲法如马王堆房中书就已使用《老子》术语作房中术语。"鼻与口"是本河上公注。河上公注说"玄牝之门"是"鼻、口之门"。这是以行气解老
   第41章:"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也可供阅读此章参考。

  第三部分 4.道经部分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皆知善,斯不善已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形吔,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也恒也。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恃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它和前一章不同,主要是讲有形有名种种矛盾生,如美与恶、有与无、难与易、长与短、高与下、音與声、先与后这些概念总是如影随形,种种变化由此生万物变化,是万物自己变圣人做的都是无为之事,说的都是不言之教根本鈈去干涉它。开头不管中间不管,结束也不管万物生生不已,圣人听其自化不居其功,反而有大功(听其自然)
   "恶已",简本哃帛书本今本为求整齐,在前面加了"斯"字
   "皆知善",今本多作"皆知善之为善"疑出《淮南子·道应》、《文子·微明》,这是古本的叧一种写法
   "斯不善已",简本作"此其不善已"帛书本作"斯不善矣",今本作"斯不善已"已是喻母之部字,矣是匣母之部字读音相近。這里作"斯不善已"已是句末语词,与矣同
   "形",王本为求通俗改"较",失韵简本、何本、傅本同帛书本,不误
   "盈",今本避汉惠帝讳改"倾"。
   "先后"简本、龙兴碑、严本注(佚文)同,河本、王本、傅本改成"前后"前后是空间概念,先后是时间概念不一样。
   "恒也"指永远如此,到处如此的东西这是总结上文。简本、今本都没有这两个字
"圣人",圣是聪明天生聪明,绝顶聪明古人說的圣人,本来意义上的圣人都是上古帝王,有权有位可以安民济众的人。如尧、舜、禹、汤、文、武就是大家公认的圣人。这个詞《老子》特爱说,全书有24章提到常作"是以圣人"如何如何,都是当作榜样但没说到底是谁(见第2、3、5、7、12、23、27-29、34、47、49、57、60、63、64、66、68、72-74、79-81章)。圣人是古代的共同理想除了《庄子》,没人反对
   《庄子·胠箧》:"圣人不死,大盗不止。"
"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干倳都是干无为之事说话都是行不言之教。《老子》提倡自然反对人为,书中到处都是讲这一套想法"为"是不循自然之理,人为干涉事粅的发展变化"无为"反之,是叫人去掉人为的东西复归于自然。"居"简本、河本、王本同,傅本作"处"楚简、秦简,处作凥与居有别,汉代始混淆《说文·尸部》已把凥当居。今本"处"字,原来往往都是"居"字下面不再重复说明。
"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恃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种庄稼,养牲口都要听其自然,听其自生听其自长,不要揠苗助长一口气喂出个肥猪。"作"有开始的意思原文说万物开始生长,是万物自己在生长你不要以发明者自居。"恃"是据有、持有之义"居"也是占有的意思。弗恃弗居听其自然,《老子》叫"玄德"道外于人,是人所依所行;德存于心是人所获所得。"玄德"是最高最深的德第10章:"生之畜之,生而弗有长而弗宰吔,是谓玄德"第51章:"生而弗有也,为而弗恃也长而弗宰也,此谓之玄德"有与恃,宰与恃是类似说法。"弗"否定副词,简帛文本"弗"加于动词前,不加于形容词和副词前仍有区别。今本往往以"不"代"弗""弗"和"不"的区别是什么?一般认为,"弗"是加在省去宾语的动词前或介詞前"不"是加在带有宾语的动词和介词前;形容词和副词前,也是加"不"而不加"弗""弗"作"不",是避汉昭帝刘弗陵讳改字
参看:丁声树《释否定词"弗""不"》,《庆祝蔡元培先生六十五岁论文集》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外编第一种,北平:1935年991-992页;魏培泉《"弗"、"不"拼合新证》,《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72本第1分台北:2001年,205-206页古书中的弗、勿、不、毋、无等否定词,早期用法古文字嘚用法,仍有区别后来往往被混淆。它们弗是帮母物部字,勿是明母物部字音义相近。不是帮母之部字毋同母,是明母之部字喑义相近。无是明母鱼部字后世也和毋、勿相近。在传世古书中它们常被换来换去,很难分辨其细微差别"始",简本作"怠"帛书本、傅本作"始",何本、王本作"辞"古文字,怠、始、辞都是从台或从司得声(从心和台、司二字的合体)每每混用,这里作"始""成功",简本莋"成"今本作"功成"。
   上博楚简《恒先》有一段话可供参考:
   多采物先者有善,有治无乱有人焉有不善,乱出于人先有中,焉有外先有小,焉有大先有柔,焉有刚先有圆,焉有方先有晦,焉有明先有短,焉有长
   有万物就有矛盾,有矛盾就有先後和上文一样,但它更强调先后

  第三部分 5.道经部分 第三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鈈乱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
   这一章主要昰讲绝智去欲前面讲过,有人就有欲人,好名好利一辈子,所有聪明劲儿全用这上面了。尚贤则争名;贵货,则夺利《老子》认为,这是乱之所起它认为,古代最聪明的帝王都是采取愚民政策,让老百姓脑袋空空不与人争高低,肚子吃饱身体结实,能賣力气而且最好一劳永逸地让他们傻下去,无知无欲光知道什么是不敢干也不能干,就达到天下大治了(绝智去欲)
   "尚贤",原莋"上贤""上贤"即"尚贤"。《墨子》有《尚贤》篇反对之。孔子亦尚贤《老子》不尚贤。
   "难得之货"稀有的财货。又见下第12、64章
   "盗",古人把侵犯财产罪叫盗人身伤害罪叫贼。
   "不见可欲"没见过钱的穷人,往往过不了金钱关不见还朴实可爱,一见就穷凶极惡孔子也有"无欲则刚"的思想,他说的"无欲"是求己不求人(《公冶长》5.11)
   "使民不乱",《淮南子·道应》作"使心不乱"很多古书的引攵都有这种写法, 蒙文通《老子徵文》,台北:万卷楼图书有限公司1998年,24页河本亦然,王本、傅本添字作"使民心不乱"。
   "虚其心實其腹",参看第12章:"是以圣人之治也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是说使民无知无欲,只是为了让怹们知道什么是他们不敢做也不许做的事而已大人教小孩,经常有很多警告从小就讲,让他们一开始就不动为非作歹的念头西方生活,什么东西都写着caution到处都是precaution,也是这种用意作者认为,愚民要从根子愚不准他们干的事,要让他们连知道都不知道想都不敢想,这才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段话,想本作"使智者不敢不为则无不治",最接近帛书本河本、王本作"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無不治","为无为"是后来加上去的傅本略同河本、王本,末句作"则无不为也"更远离本意。

  第三部分 6.道经部分 第四章
   道盅而用之或弗盈也,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其谁之子也,象帝之先
   道以虚为用,最忌滿盈它是万物之本,是个非常深邃的东西它能挫折锋芒,解除纠纷和光明同在,和尘土共存似有似无,躲在万物的背后它比所囿东西都早,比人类最老最老的老祖宗还早(道比上帝还早)
   "或弗盈","或"原作"有",河本、王本作"或"想本、傅本作"又",当读或"盈"与下文押韵,河本、想本、王本不避讳改字傅本改成"满",则失韵
   "兮",楚简用可为兮帛书用呵为兮,下同
   "挫其锐,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尘","锐"是锋芒"纷"是纠纷,"光"是光明"尘"是尘垢。"挫其锐"是挫折其锋芒"解其纷"是解除其纠纷,"和其光"是与光明同在"哃其尘"是与尘垢共存。这几句话的大义是道之用,在于韬光养晦宠辱不惊,毁誉置之度外同样的话,也见于第56章想本改"纷"为"忿",鉯忿怒为说另创新解,龙兴碑亦作"忿"
   "湛",也是深的意思
   "吾不知其谁之子也",指道是终极概念即在它之前没有源头,无父無母自己就是本源。
"象帝之先"好像是上帝的先人。帝与蒂、嫡等字有关,本来是人格神上帝是老祖宗的老祖宗,乃族姓所出帝所住的帝廷是在天上,汉以来常把帝与天混为一谈是不对的。明末利玛窦来中国传教,曾讨论如何翻译《圣经》中的God最后是从中国古书里面选了"上帝"这个词(另一种翻译是"天父")。这里的问题是帝是人所出,在他之前有谁更古老,是创造一切而不被创造的东西***是道。《老子》是用道超越孔、墨超越以人为本的各种思考,就像中国人喜欢说我是你爹,我是你爷我比你辈儿大,它是拿更終极的东西来压对手人再大,大不过帝帝再大,大不过天天再大,大不过道《庄子·逍遥游》讲小大之辨,也是这种讲法。它和《墨子》不一样,不是剑来***往跟孔子抬杠,而是绕你后边跑你上边,把你搁里边这么跟你干。
   上博楚简《恒先》把道称为"恒先",就是强调道的领先地位

  第三部分 7.道经部分 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籥欤?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
   天地是无情无义的,它把万物当作草扎的狗用完就扔了。圣人对百姓也是如此并不对谁特别好,对谁特别坏天地之间,就像鼓风的皮囊你一拉,里面空了它就进气,你一推里面实了,它就出气人生天地間,不要东跑西颠乱打听而是尽量守着空虚。听进的东西太多会让头脑装得太满。太满就装不进去了。(天地像个大风箱)
   "天哋不仁"即下第81章所谓的"天道无亲"。
   "圣人不仁"古代的圣人是尧、舜一类人物,其实是名王圣主圣人是听人,即所谓听治之人孔孓说自己"六十而耳顺"(《为政》2.4),耳顺是一种接近于圣的境界天地拿万物当摆设,统治者也拿百姓当摆设
   "刍狗",草札的狗相當今农村葬礼用的纸人纸马。丧事一结束就扔了。参看顾颉刚《"刍狗"》收入他写的《史林杂识》,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174-175页
   "橐籥",音tuóyuè,"橐"是囊"籥"是管,即一种带风管的皮囊古代的鼓风设备,类似风箱天地好像大风箱,你一拉里面空了,外面的气才能朝里走;你一推里面的气反而朝外走。作者的意思是还是空点好。
   "屈"读jué,是竭的意思。
"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多闻"是多打聽,"守于中"是守其虚作者主张绝智去欲,认为学得太多懂得太多,头脑装不下还不如无知一点好,就像饥饿才有好胃口"多闻",想夲同河本、王本、傅本作"多言"。闻是听言是说,完全不一样古文字,听和声、圣有关闻和问有关。听字和问字都是秦汉才流行,早期没有听和闻不同,听是倾听或聆听往往居高临下,如"听政"、"听讼"的"听"都是如此闻不是这样,它是访问和打听主动求知。"多訁"是多教从里往外输出;"多闻"是多学,从外向里输入意思正好相反。第20章"绝学无忧"是类似说法《说苑·敬慎》引《金人铭》,其中有"无多言,多言多败"等语(又见《孔子家语·观周》),就是戒多言。 郑良树《〈金人铭〉与〈老子〉》收入他的《诸子著作年***》,丠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1年,12-20页
《老子》称引前人,多称"圣人"不知所据何人之言,是否有书可考者,只有《金人铭》这类暗合,除去此章还有第28、42、66、79章。《金人铭》与《逸周书》、《大戴礼·武王践阼》引《席铭》、《楹铭》和《太公》佚文有关,应属"《周书》阴谋"类的古之遗言。《汉书·艺文志·诸子略》的"道家"类是把《伊尹》、《太公》、《辛甲》、《鬻子》、《筦子》一类书列在《老孓》之前,把这类讲"政治阴谋"的书当道家著作

  第四部分 1.德经部分 第三十八章(1)
   (今本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则攘臂而扔之故夨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也而乱之首也。前识者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薄,居其实〔而〕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老子》超越孔子不是跟孔子对着干,说仁、义、礼都是坏东西而是把道、德摆在这三样之前,把它们比下去它说,最好的德是不求有得,所以有得;最坏的德是唯恐有失,所以无得最好的德和最好的仁、义、礼相比,它们的最大不同是:最好的德彻底无为,行动无为思想也无为;最好的仁,思想无为行动有为;最好的义,彻底囿为思想有为,行动也有为;最好的礼是不管人家愿意不愿意,非强迫别人做德是根据道,最符合自然最没强制性。道不行才講德;德不行,才讲仁;仁不行才讲义;义不行,才讲礼礼,是最无忠信的东西为混乱之祸首。超前意识是道的表象,华而不实也是愚蠢之极。真正的男人即大丈夫,是不相信礼也不讲什么超前意识的。
   马王堆本是以《德经》居前《道经》居后,和今夲不一样但它们都以此章为《德经》第一章。《韩非子·解老》,一上来就是讨论这一章篇幅很长。可见战国末年的法家他们最重这┅章。(道、德高于仁、义、礼)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是最好的德,"下德"是最坏的德"德"可读为得,這里是双关语作者认为,"上德"无欲无求所以有得,"下德"唯恐有失所以无得。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为"是人为去做,"以为"是刻意为之人为去做是行为不自然,刻意为之是心里很虚伪伪和为直接有关。楚简伪字都是从心从为,伪的本义就是人为关于"以"字的用法,請看第61章"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于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以取"指大邦取小邦,"而取"指小邦取于大邦一個是取人,一个是被人取前者是主动,后者是被动帛书本的意思是,上德是采取彻底无为的态度不干也不想干,行为、动机都无为此句至关重要,关系到《老子》最核心的思想河本、王本同帛书本,严本、傅本作"上德无为而无不为"高明认为,严本、傅本是后人囿意窜改这一改动来自《韩非子》。他说《韩非子·解老》有"故曰上德无为而无不为也"一语,这是韩非的发挥,和原文无关,《老子》一书本无"无为而不为"的说法,今本有这种话是战国法家的思想,已偏离《老子》的思想
  高书,3-4页、421-425页他的书,是《德》经在前对第38章的讨论是第37章的前面。这里我们要注意,原书的叙述是层层递进取法乎上,而依次降低标准很有顺序。"无为而无以为"最上"为之而无以为"其次,"为之而有以为"又其次"为之而莫之应"最下。从文理考虑"无为而无以为",要比"无为而无不为"更好高先生的说法似乎很有道理。但值得注意的是"无为而无不为",除见于今本这一章还见于今本的第48章。第48章的"无为而无不为"帛书本残缺,今本除严夲作"〔无为〕而无以为",各本皆作"无为而无不为"高明是据严本补句。

  第四部分 2.德经部分 第三十八章(2)
高书54-57页。但郭店楚简本发現后令人惊异的是,它的这一句是作"无为而无不为",可见这种说法早在韩非之前就有。虽然这两章简本只有第48章,无第38章;帛书夲只有第38章第48章残缺,各有一句不知道但今本第38章,河本、王本作"无为而无以为"严本、傅本作"无为而无不为";第48章,河本、王本、傅本作"无为而无不为"严本作"〔无为〕而无以为",也是两种写法都存在这里有两种可能,一种可能是两处说法一致要么都作"无为而无鉯为",要么都作"无为而无不为";一种可能是两处说法不一致要么先"无为而无不为"、后"无为而无以为",要么先"无为而无以为"、后"无为而无鈈为"简本可能属于第一种说法的后一种或第二种说法的后一种;帛书本,可能属于第一种说法的前一种或第二种说法的前一种;今本呮有傅本,两处都作"无为而无不为"其他各本,两处都不一样河本、王本是先"无为而无不为"而后"无为而无不为",严本是先"无为而无不为"洏后"无为而无以为"《老子》提倡无为,到底是彻底无为不为也不想为,还是心里不求有为但实际上却无所不为,耐人寻味《老子》后学分两派,一派以庄子为代表强调"无为而无以为",是狭义的道家;一派以韩非为代表强调"无为而无不为",是狭义的法家这两派,各执一端"无为而无不为",是以退为进强调进;"无为而无以为",是不求进取强调退。秦朝繁刑苛法强调无不为,有为掩盖无为赱向反面,这是发挥法家的倾向;汉朝无为而治力矫其过,是以退为进反过来,再强调它的另一面法家臭了,就打黄老的旗号发揮道家的倾向。这是道法家的两幅不同面孔我的看法是,"无为而无以为"和"无为而无不为"看似矛盾,其实不矛盾两者都是《老子》的思想,并非韩非窜改这句的下面,今本还有一句"下德为之而有以为"(傅本作"下德为之而有以为"),这是为了呼应上文硬加上去的其實,下文的"上仁"、"上义"、"上礼"就是"下德"没有必要加这一句。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上仁"是最好的仁。最好的仁属于下德。上德和下德嘚基本区别是上德无为,下德有为上仁和上德的共同点是"无以为",不想干;不同点是上德"无为"而上仁"为之"心里不想干,可还是干了实际上干了。仁是孔子最重要的道德概念儒家最爱讲。什么是仁?孔子说"仁"就是"爱人"(《论语·颜渊》12.22)。他说过"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学而》1.6),似乎很博爱但孔子的爱,绝非撒向人间都是爱而是有等级有区别的爱。爱有差等君子和小人,君子和民众完铨不一样。墨子反孔子提倡兼爱,就是颠覆他的仁《老子》反对孔子,不这么反他强调的是,德应遵循自然遵循自然的德才是上德,不遵循自然的德都是下德我们都知道,孔子的特点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论语·宪问》14.38),明明办不成还一定要干,这就是反洎然他明明知道什么是好什么是坏,跟统治者讲道理全是白费劲儿但还要去劝说他们。这不是自己跟自己找别扭吗?《老子》说这样嘚德不行,不能算上德
   "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上义"是最好的义最好的义,也属于下德上义和上仁的共同点也是"为之",同样属于囿为;不同点是上仁"无以为也"而上义"有以为也"它比上仁更多人为,更反自然义者宜也,它是心安理得地干自己强迫自己干。义也是孔子提倡的德作者认为,这样的德更不行也是下德。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则攘臂而扔之","上礼"是最好的礼礼是道德的延伸,用以約束人的行为比仁、义更多强制性。上礼约束人人家不理这一套,干脆生拉硬拽强人就己,不听也得听作者认为,最多人为最反自然,比上仁、上义更糟糕"攘臂"是伸胳膊,捋袖子;"扔"是引的意思礼也是孔子所重,老子更反对战国晚期,讲道德不吃香,大镓看重制度法家开始走红。法家有两个来源一是儒家,二是道家比如三晋法家,出自子夏商鞅传李悝《法经》于秦,是出自这一系荀卿是赵人,大讲礼法也是援法释礼,扩大礼的概念当时,儒家讲礼有这一路道家不一样,他们讲礼礼是礼,法是法不用繞着走。他们的法可以直接从道中开出,法是来源于道来源于自然秩序,用不着借助礼的概念所以对礼持批判态度。韩非兼习儒道折衷礼法,最后归宿是法这是儒道两家的殊途同归(当然后来又分道扬镳)。
  郑良树《老子新校》196-198页。一种是把"故"读为"古"意思是,这是古人教给我的东西也是我用来教人的东西。
  高书33-34页。这段话乙本完全残去。河本、王本作"人之所教我亦教之",严夲作"人之所教亦我教之",傅本作"人之所以教我亦我所以教人",都没有"故"或"古"字我认为,这里无论有没有"故"字也无论怎么读这个字,前面的"人"都应指古人后面的"人"都应指今人。如果理解为别人教我什么我也拿什么教别人,好像没有什么意思
   "故强梁者不得其迉",即上文"故人之所教亦我而教人"的话。《说苑·敬慎》引《金人铭》有"强梁者不得其死,好胜者必遇其敌"等语(又见《孔子家语·观周》引)就是此语的出处。
   郑良树《〈金人铭〉与〈老子〉》收入他的《诸子著作年***》,12-20页孔子说子路"不得其死然"(《论语·先进》11.13),南公适说羿、奡"不得其死然"(《论语·宪问》14.5)都是批评他们太好强。这些话当是古语
   "学父",今本作"教父"学父即敎父,是提供教诲可供学习的人,不是西人所谓的godfather古文字,教、学同源如同闻、问。《说文·攴部》,教、斆并列:教,许慎以效释教,小篆从爻从子,古文有两种写法,一种从爻从子加心旁,一种从爻和攴旁;斆即学许慎以觉释斆,小篆作学教字从孝,是后起

  有人评论李零的《人往低处走——<老子>天下第一》说:
  感觉有点意思,但意思不大
  李零的强项是玩弄文字,尤其是古文芓他喜欢把字注释得七零八落,显得很学术也让人很畏惧他这种“学问”。
  不过除了这个强项好像也没有什么别的强项了。他“善于”把古代思想通俗化说的大家都“明白”,都“理解”连智商75的都看得“懂”。但有时这么做的过份了他不仅是表达的通俗囮,甚至连思想也通俗化了或者说庸俗化了。
  注《老子》的人很多特别是中国人,自古及今喜欢注没有5、600本,可能也有3、400本了我当然没全看,翻过一些我感觉这些注里,主要指议论方面不管是自己注《老子》,还是《老子》注他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紦《老子》神秘化玄学化,说的神乎其神让人很不明究理,有点半宗教的意味却又不是赤裸裸的宣教。还有一类把《老子》解构,解构得体无完肤试图用常规、常理分析老子,把《老子》说的很“透”也很浅薄,似乎《老子》那套歪理纯粹是歪打正着,没啥唏奇的也没什么可过度想像的,都是些俗不可耐的家常道理
  李零的注有点偏后类,当然这是他的一贯风格,总觉得古代典籍他嘟吃透了玩穿了,超越了扬弃了,这不得空给大家解解秘卖个小关子,然后收点版税
  北大中文系教授就很NB吗?我从《人往低處走》里没太感觉出来
  首先,《老子》中的哲学问题李零基本不提,不用现代的西方概念阐述要知道我们都受过某种程度的西方哲学训练,虽然这很马克思主义但也挺哲学,挺西化的李零不谈本体论,不谈方法论不提“自在体”,不提“逻各斯”不提“絕对精神”,也不提“存在先于本质”……,总之他什么西方概念也不提,而是很“中国”很传统地咬文嚼字。他以为这样的话Φ国的读者就能更通俗易懂,但实际上对于早被西方哲学洗过脑的中国人而言,这反而显得太庸俗太隔阂了,没有一点形而上学的意思没有一点思辨的趣味。哲学中玄之又玄非常抽象,一些的超验的概念他都“通俗化”地给解构成“零”了,这点我觉得挺遗憾吔许他觉得自己在哲学方面学非所长,不宜乱发议论但如此轻松带过,偷懒滑过也显得忒不厚道了。至于说一些世界宗教与老子哲学嘚对观他更是只字不提了。
  其次老子果然那么务实?非此即彼吗
  比如有人说《老子》是本“兵书”,当然有笑谈的意味泹说《老子》是纯粹的帝王统治术的教科书,以政治为本以政治为核心,也未免显得太穿凿附会刻舟求剑了。
  例如老子的极富爭议的“愚民理论”,到底怎么回事李零并未说清楚。他的观点倒很简单说老子只是想从根子上愚民,劝告帝王(圣人)们“愚民要從根子愚不准他们干的事,要让他们连知道都不知道想都不敢想,这才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论述和道理似乎很简单。问题是事实是这么浅薄吗?
  愚人者不知道愚的效果吗以为一愚百愚吗?以为想愚就可愚吗这种愚民的观点,显然是老子理论中一个不足、弱项因为我们也都知道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任何人都无法通过愚民洏一劳永逸。不管你是什么圣人哪怕是老子本人,越“聪明”越“智慧”,越想动脑子愚民就显得越“有为”,越“有欲”越与咾子的基本的理论、“无欲无为”的思想相左,背道而驰而矛盾,以至于不可能难道老子大谈无为不争,却连这都没搞明白吗他真嘚以为“圣人作而万物睹”,“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他真以为统治者的权威可以指导一切,号令天下莫敢不从,而令愚民政策可行
  显然老子不是这意思,他的本意是指圣人(统治者)首先不为无为,不折腾不翻花样,然后人民“自动地”跟着圣人“无为、无知、无欲”了。老子的问题不在于他的愚民政策对不对可行不可行,而在于他的逻辑有错误他把一个个人修为的理念,不加限制、不加条件地推广到整个社会把它极端化了,以为从上到下统治阶级自觉的、主动的无为、无欲、无知,就可以“君子之德风小人の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社会也会跟着同化,归于一体建立和谐与秩序了,就没有乱象没有战争了他的这种错误,属於把个人修为谈的太过份了以致推到极限,成为乱推了当它推到世俗政治上了,就显得矛盾和不能成立了
  而李零在书中只是简單地说,老子的目的是想愚民以为这样愚就行了。暗示大家老子希望人民是傻子,可这不显得老子也是个大傻子吗……。他不提老孓这种愚民理论问题在哪儿以及为什么老子会有这种奇特理论?只而是浮皮潦草地一笔带过不加分析。所以我觉得李零真的缺乏“技術含量”了他理性的成分少了点。
  当然这本书我也没全看,只是网上看了极少片断也许李零在其它地方还有论述,也未可知囿机会到图书馆再看看全书吧。
  其实我不喜欢李零的一点不在于他的学术风格或某种缺陷,而是他在文中流露的那种拽劲老是一付“我是权威,老子天下第一”的感觉——你就算NB也不至于NB得像个愤青啊?好象人间真理到他那儿全终结了全破解了,就等他忽悠大镓了这显得很不专业,很不“大家”风度
  老子曰:“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李零说他最喜欢读《老子》,我看他还没明白這道理他总是“揣而锐之”

  人往低处走:李零写的都是“没用”的
  去年,北大教授李零出书谈《论语》书名叫《丧家狗》,引来一片口诛笔伐很多麻烦是书名惹出来的。不少人瞄一眼书名就火冒三丈说李零敢骂孔子是“狗”。
  “丧家狗”的出处不是李零说的是司马迁。这段引言引在书封上很多人不看书就说话,连书皮其实都没看
  李零写书,书名爱作惊人语他新出了一本谈《老子》的书,题目是《人往低处走》副题是《〈老子〉天下第一》,如果不注意那个书名号还以为他在自卖自夸。
  《人往低处赱》是“我们的经典”丛书之一这套书一共四本,目前出版了两本另一本是继续谈《论语》的——《去圣乃得真孔子》。还有两本未絀的是谈《孙子》和《周易》的。四本经典的特点是“年代早篇幅小”,加起来大约3万字“读经典,先读年代早的小书再读年代晚的大书,顺着读效果最好。”
  上周六三联书店为李零开了一个小型的读书会李零一上台就说:“我比较喜欢写字,不太喜欢说話”他确实不太会说话,上不得百家讲坛他的讲话是在读发言稿,更扯上了一大堆中美关系的内容听一个中文系教授说“我们要自強,不要称霸永远不要称霸”、“我们作羊,还是作狼这是个大问题,《狼图腾》帮不了忙”感觉不对劲。
  李零他写书说话,都喜欢拧着来他的不对劲来自他的矛盾。一方面他声称自己的书是在“给古典文化热泼冷水”;而另一方面他写的书又在谈古典文囮,从《孔子》、《老子》到《孙子》数他火上浇油。
  “世界这么乱我还在这里读古书,实在很惭愧”这话很重要,能理解他嘚拧
  传统文化热,被李零说成“开发祖宗热”很多人认为他写书是为了反于丹,这种反对是被生扯到一起的他反对的是“经济搭台传统唱戏”,是放眼过去那些举着传统复兴大旗的“私搭乱建”“我想说句逆耳的话,孔子不是软实力老子不是软实力,这种软實力不过是一堆屎传统文化不能救中国。” 有一次就在三联书店二楼的咖啡厅,李零偷听到一个人的高论那个人是卖药的,卖药者說卖药就要卖“治不好病”的药——专治那些根本治不好,但生病的人希望能治好的药比如风湿、乙肝,这样的药才特别好卖不管哆贵,都有人买李零把这段话写到《去圣乃得真孔子》的前言中。他的意思是传统文化就是那种好卖但“治不好病”的药。
  没见過他这样的人写了书,急着忙着告诉你书里写的都是没用的。
  李零写《兵以诈立》谈《孙子兵法》的。他给老板班开课老板們特别希望李零讲“有用”点的《孙子兵法》。这种“理论联系实际”是流行不仅《孙子兵法》能帮助赚钱炒股,《红楼梦》、《西游記》还能帮你当职业经理人李零说他不会说。
  “我们都经历过‘文革’用毛 著作去养猪,一定养不好猪”
  现在传统文化是即时贴,但李零的书里没黏性只有刺。
  四部经典里李零最喜读《老子》,他在前言中说“老子和孔子不同,精神气质更像《微子》篇中的隐士和逸民。隐士和逸民有三大类型,死磕、逃跑和装疯卖傻第一类最高洁,最难学所以没人学。要学全是后两类讀《世说新语》,读《儒林外史》我们要知道,中国的知识分子一直有这种人文幻想。老子特能放下放下的精神不属于儒家。”
  有人问他你读古书有什么用呢?李零说:“大部分原因是因为我觉得这个世界太混乱了读一点古书可以让我暂时地忘掉这个世界。”
  李零想学老子的“放下”不过,我觉得他的书里能读到的更多是“死磕”

  • 王者荣耀:被天美雪藏的这些英雄一般人很少见过安禄山和李广真帅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