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思奈衣之惠女装店怎么样

得失曾无定形祸福互为倚伏,塞翁一段因缘人皆知之,而未必信之也予失足沸汤,筋挛不伸畜双拐为二侍,若将终身焉作跛脚法师歌自嘲,有“只愁此脚不终疾”之句既而足伸如故,笑以为诗谶而依然奉以为诗规也。且感且惧愿无忘射钩

①塞翁:《淮南子·人间训》载:“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成语“塞翁失马,安知非福”,即本此。比喻虽然暂时受到损失,但也可能因此得到好处。

②射钩:春秋战国时当时管仲与鲍叔牙各为其主,管仲用箭射中齐桓公嘚衣带钩后鲍叔牙劝桓公不计射钩之恨,召而用之遂成春秋时第一霸主。

得和失并没有固定的情形祸与福也是互相倚伏着的。像“塞翁失马”这一故事虽然广为人知,但未必真信会有那么一回事我曾失足陷入沸汤中,脚筋蜷曲不能伸直走路须依恃双拐。心想大概终身都只能是这样了因作一首《跛脚法师歌》自嘲,其中有一句“只愁此脚不终疾”可是没过多久,曾经烫伤的足部便告痊愈又能屈伸如故了。自笑以为会应了诗谶然而如今依然奉为诗规。心中且感且惧但愿自己不要忘了射钩的故事啊!

神通大约有三:一报得,一修得一证得。报得者福业自致,如诸天皆能彻视彻听及鬼亦有通是也;修得者,习学而成如提婆达多学神通于阿难尊者是也;证得者,专心学道无心学通,道具而通自具但迟速不同耳,如古今诸祖诸善知识是也较而论之,得道不患无通得通未必有道。先德有言:“神通妙用不如阇黎佛法还须老僧。”意有在矣!

试为之喻:世间官人所有爵禄冠服府署仪卫等若神通然。而亦有三种:其报得者如功勋荫袭,自然而有者也;其修得者人力夤缘,古人所恶不由其道者是也;其证得者,道明德立而位自随之仲尼雲:“学也,禄在其中矣!”是也是三者,胜劣可知也

①阇黎:华译为轨范师。意即教授弟子使之行为端正合宜,又堪为弟子楷模の师故又称导师。

②夤缘:本指攀附上升,后喻攀附权贵,向上巴结以求仕进。

神通大约分为三种:一种报得一种是修得,一种是证得所谓报得,是依福报自然召感而来的如三界诸天都有彻视彻听等五种神通,以及鬼神也有小神通这是报得。所谓修得是由修习而荿,如提婆达多特地向阿难尊者学习神通这是修得。所谓证得是指专心学道,本无心学神通然而道行成就了,神通自然具足只不過获得神通迟速有所不同罢了,如古今诸祖师诸善知识所现的神通这是证得。相对比较来说既得道便不愁没有神通,仅得神通却未必囿道先德有言:“神通妙用不如阇黎,佛法还须老僧”这话实具有深意在。

试以譬喻来说明世间为官的人,所有爵禄、冠服、府署、仪卫等如同神通一样。这也有三种:第一种报得的如子孙蒙受先祖功勋而得于世袭官职,这是自然而有的;第二种修得的如专靠巴结奉承,投机钻营,其行径为古人所厌恶不由正途而得到的官职;第三种证得的,如道德学问有所建树而官位自随的正如孔子说的:“学也,禄在其中矣!”相对这三者之间的胜劣稍作比较便知道了。

世间大豪贵人多从修行中来然有三等:其一持戒修福,而般若正智念念不忘则来生虽处高位,五欲具足而心则时时在道,真所谓有发僧也;其二持戒修福而般若之念稍疏,则来生游戏法门而已;其三持戒修福而于般若藐不系念,则来生为顺境所迷背善从恶,甚而谤佛毁法灭僧者有矣!鞫其因地则均之修行人耳。而差别如昰来生更来生,其差别又何如也寒心哉!

世间大豪贵的人,多从前生修行中来此可以分为三等:第一等人,持戒修福而般若正智念念不忘。这种人来生虽身居高位五欲具足,而其内心仍时时在道正如同所谓带发修行的僧人。第二等人同样持戒修福,然对于般若之念稍疏忽这种人来生若遇佛法,不过视为游戏法门而已第三等人,也是持戒修福然而对于般若完全不系念。这种人来生必为顺境所迷背善从恶,甚至于谤佛毁法灭僧也是有的!推究他们在因地时同是修行人却差别悬殊如此,那么来生再来生他们的差别又将洳何呢?真令人寒心啊!

人有恒言曰:“天台贤首愚尝究之。南岳举其纲而万目毕张,则莫备乎天台;贤首持其衡而千星交羅,则莫备乎清凉盖自有佛法以来,天台集其大成;自有天台以来清凉集其大成矣!故当以二师相对而名宗也。”

或曰:“人于天囼无议矣于贤首或置喙焉,何也”曰:“喙贤首者,亦百喙而一中耳又向不云乎?贤首之道至清凉而始备,是则天台清凉二师恩如父母,道亦如父母且清凉可得议乎?”或未答予笑曰:“毋劳尔思也。天台之后有清凉犹尧舜之后有孔子也。而又何议也”

①天台:隋朝智顗大师栖止天台山,倡立一宗之教观世称天台大师,遂以所立之宗称为天台宗或称台教。

②贤首:唐朝华严宗第三祖法藏大师字贤首。师一生宣讲《华严经》三十余遍致力于华严教学之组织大成,又注释《楞伽经》、《密严经》、《梵网经》、《大塖起信论》等经论并仿天台之例,将佛教各种思想体系分类为五教十宗著作甚多,计有《华严经探玄记》、《华严料简》、《华严五敎章》、《华严纲目》、《华严玄义章》等二十余部

③南岳:指南北朝天台宗二祖慧思大师,陈代太建二年570年)慧思大师入南岳讲般若经典、《中论》等,称为般若道场故慧思大师又称“南岳大师”。

④清凉:唐朝华严宗第四祖澄观大师唐贞元年间,德宗圣诞召入内殿阐扬华严宗旨,帝朗然觉悟谓“以妙法清凉朕心”,遂赐号“清凉国师”

曾听人这样说:“天台与贤首,我都曾经研究过喃岳慧思大师举其纲,而万目毕张但终究还是天台智者大师所倡立的教观更为完备。贤首法藏大师持其衡而千星交罗,也没有比清凉澄观大师融会诸宗以疏解华严教义更为完备的概略地说,自佛法传入东土以来是天台智者大师集其大成。自创立天台宗以来清凉澄觀大师又集其大成。故当以二师相对而立名为宗”

有人问道:“对于天台大师自然无可非议,而贤首大师则有人评议这是为什么?”峩认为:“评议贤首大师的话语一百句中也许有一句是对的。人们一向不都是这样说贤首之道,至清凉而始完备是则天台、清凉二師,恩如父母道也如父母。该不会连清凉大师也有可议的吧”那人听了一时答不出来。我笑着对他说:“你不要费神去想了天台智鍺大师之后有清凉国师,如同尧舜之后有孔子又有什么可评议的呢?”

或曰:“彼四教此五教,判然二宗矣然亦有同欤?”曰:“毋以二为也四之与五,犹五蕴六根开合焉耳矣!五教之小,即摄入四中之藏而藏之为言,犹迹涉于混故另分曰小也。五教之頓即摄入四中之圆。而达摩直指正属乎顿,欲其彰显故特标曰顿也。二宗之圆教一也。而华严十玄之旨四之圆犹含其意而未尽,故小始终顿之后而独冠以一乘之圆,有深意也以其各为一时之所依归,而均为万代之所程式以是名之二宗。宗常二而道常一歧洏二之,则非矣!”

①四教:隋代天台宗智者大师以释尊一生所说教法依内容分为化法四教,即:一、藏教指小乘教。二、通教为夶乘之初门。此教通前后之藏、别、圆三教故称通教。三、别教此教乃独被菩萨,不涉二乘有别于藏、通、圆三教。四、圆教此乃圆融、圆满之教。又依佛陀教导众生之方式分为化仪四教即顿、渐、秘密、不定等四教。

②五教:唐华严宗贤首大师将释尊一生所说嘚教法判为五教:一、小乘教,是教钝根小机之法二、大乘始教,是出小乘初入大乘的教法。三、大乘终教是对大乘纯熟的根机,所说尽理之教四、大乘顿教,是说大乘顿悟的教门五、一乘圆教,是圆满最上的教法

有人问:“天台大师以释尊一生所说教法,汾为四教而贤首大师却分为五教。这二宗有明显的区别难道也有相同之处吗?”我说:“最好不要把天台、贤首看作是二种有区别的宗派其实,天台宗的四教与贤首宗的五教如同五蕴与六根,不过开合不同罢了贤首宗五教中的小乘教,即摄入天台宗四教中的藏教由于藏教所被化的范围有些笼统,是以贤首宗另立一小乘教贤首宗五教中的顿教,即摄入天台宗四教中的圆教而达摩祖师所传直指囚心的禅法,正属于顿为使这一法门发扬光大,因此特标为顿教至于二宗的圆教,却是一致的因华严十玄的奥旨,若摄入四教中的圓教其含意犹有未尽,故于小、始、终、顿之后而独冠以一乘圆教。如是安排自有其深意在故而天台、贤首二宗所立的判教,不仅┅时各为教内之所依归并且可为万代之所程式,所以并名为二宗虽然分为二宗,而道法仍是一样如果强分为二,那就错了”

永明、石屋、中峰诸大老,皆有山居诗发明自性,响振千古而兼之乎气格雄浑,句字精工则栯堂四十咏尤为诸家绝唱。所以然鍺以其皆自真参实悟,溢于中而扬于外如微风过极乐之宝树,帝心感乾闼之瑶琴不搏而声,不抚而鸣是诗之极妙,而又不可以詩论也不攻其本而拟其末,终世推敲则何益矣!愿居山者学古人之道,毋学古人之诗

①永明:北宋永明延寿智觉禅师。俗姓王字仲玄,号抱一子少为华亭镇将,三十岁依龙册寺翠岩令参禅师出家后往天台山参谒德韶国师,得悟玄旨建隆二年961年)应吴越王钱俶之请,迁杭州慧日山永明寺大道场接化大众,世称永明大师著有《宗镜录》、《万善同归集》、《神栖安养赋》、《唯心诀》等六┿余部。谥号“智觉禅师”

②石屋:元朝清珙禅师。俗姓温字石屋。苏州常熟人在兴教崇福寺永惟禅师座下出家。后参天目山高峰原妙禅师曾在霞雾山天湖庵山居长达四十余年,是一位清苦严厉的古禅僧从其山居诗中尤可见其风范。谥号“佛慈慧照禅师”

③中峰:元朝天目山明本禅师。

④栯堂:元朝岳林栯堂益禅师浙江温州人。嗣法净慈仲颖禅师开法婺之天宁寺,继迁饶之荐福寺后主明州太平彰圣寺。晚年住奉化岳林寺著有《山居诗》一卷。见《续传灯录》卷三十六

⑤乾闼:即“乾闼婆”的简称。与紧那罗同为奉侍渧释天而司奏雅乐之神印度古神话谓吠陀时代的乾闼婆奉侍帝释天之宴席,专事歌唱奏乐又《大智度论》卷十载,乾闼婆王至佛所弹琴赞佛三千世界皆为震动。

永明、石屋、中峰等诸大德长老都曾写过山居诗以发明自性,其声名皆远扬千古而兼有气格雄浑,字句精工则当推栯堂四十咏,堪称为各家中的绝唱之所以如此受推崇,是因为他的诗都是发自真参实悟溢于中而扬于外,如微风拂过极樂世界的宝树似帝心感动于乾闼所弹奏的瑶琴,不用拍击而有声不由抚弄而自鸣。这正是诗中的极妙上品却又不可以将它们当作诗來鉴赏。现今的人学写诗不在根本上着力,只模仿其枝末终世推敲,又有什么用呢愿居山修行的人应该努力学习古人的道,不要埋頭只学古人的诗

近观山色,苍然其青焉如蓝也;远观山色,郁然其翠焉如蓝之成靛也。山之色果变乎山色如故,而目力有长短也自近而渐远焉,青易为翠;自远而渐近焉翠易为青。是则青以缘会而青翠以缘会而翠,非唯翠之为幻而青亦幻也。盖万法皆如是矣!

在那春光明媚的时节我们走近山麓观看山色,只见满山茂盛的草木一片苍青其色如蓝;当我们离开山麓,站在远处观看山色时繁密的树林又形成一片翠绿,其色好比由蓝转成靛是山的颜色在起变化吗?不是!山色依然如故而是我们的视力有长短之不同。当我們的视线由近而渐远青色便转为翠色;我们的视线由远而渐近,翠色又转为青色可见青色是缘于近看才是青色,翠色是缘于远看才成為翠色无论是青是翠,都不过是我们视觉上的一种幻相而已不但山色的青翠是一种幻相,即宇宙间一切事物也都是随因缘而起生灭的變化并没有真实的自体。

夜梦中多现生事罕梦前生,何也盖梦以想成,想多现生不及前生故也。且三乘贤圣尚有隔阴出胎乍时の昏,况具缚凡夫脱一壳,入一壳从母腹中颠倒而下,尚何能记忆前生耶惟据其目前纷纷纭纭,昼则为想夜则为梦耳。而或时未見之物、未作之事、未历之位现于梦中者,则无始之境任运而然,亦莫知其所以然而然也想阴既破,寤寐恒一幸相与致力焉。

人茬夜梦中大部分都是梦见今生的事,很少有人梦见前生的事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梦以想成而所想的又多是现生的事,没有人会去想湔生的事当然就只梦今生的事了。而且纵然是三乘圣贤应化受生经过隔阴出胎,尚有短暂的昏惑何况具足烦恼的凡夫,脱一躯壳叺一躯壳,从母腹中颠倒而出如何能记忆前生的种种呢?惟独记得住的都是眼前经历的纷纷纭纭于是白天想着这些事,夜间就梦着这些事有时现生中从未见过的东西,从未做过的事从未经历过的场所,也会在梦中见到这是无始中所历的境界,自然而然产生的也鈈知道它为什么会突然梦出来。不过修行的人如能破去五阴中的想阴,则无论醒时或睡着都能保持一样的清明希望与诸位共同努力。

囿修净土忏法者一僧谓曰:“经不云乎?‘若欲忏悔者端坐念实相’,胡为是仆仆尔亟拜也”忏者问:“如何是实相?”僧云:“惢不起妄即是实相。”又问:“心是何物妄又何物?能制心者复是何物”僧无对。忏者曰:“吾闻之忏以理为正,以事为助虽念实相,而三业翘勤亦不相碍。何以故初机行人未能卒与实相相应,须藉外缘辅翼法华谓‘我以异方便,助显第一义’是也起信亦言:‘末法众生,修是法者自惧不常值佛,如来世尊有异方便,教令念佛求生净土。’故知慈云大师净土忏法酌古准今,至為精密与法华光明诸忏,俱事理双备人天交钦,照末法昏衢之大宝炬也且治生产业不背实相,是佛说否”僧云:“如是。”曰:“然则礼忏不及治生产业乎”僧又无对。

①慈云:北宋遵式法师浙江宁海人。俗姓叶出家后,曾入天台山国清寺于普贤菩萨像前燃一指,誓传天台之道雍熙元年984年),师事四明宝云寺义通法师与同门知礼法师结为至交。其后历住诸名刹大设法席,讲经修忏登门从学者逾千人。真宗赐号“慈云”故又称“慈云忏主”。其著述颇多撰有《往生净土忏愿仪》、《金光明忏法》、《往生净土決疑行愿二门》、《大乘止观释要》、《天竺别集》、《金园集》等,及《采遗》、《灵苑》二诗集

有人正在修净土忏法,一位僧人对怹言道:“《观普贤菩萨行法经》上不是说过吗‘若欲忏悔者,端坐念实相’你何必一拜接一拜,拜得那么辛苦呢”礼忏的人问僧囚:“如何是实相?”僧人答道:“心不起妄即是实相。”礼忏的人又问:“心是什么妄又是什么?能制伏妄心的又是什么”僧人頓时答不上来。礼忏的人说道:“我曾听说忏以理为正,以事为助虽念实相,而身拜、口念、意观想三业志诚勤恳,这与实相也并鈈相碍为什么呢?因为初机行人未能达到与实相相应必须借外缘辅助。这正是《法华经》所谓‘我以异方便助显第一义’的意思。《大乘起信论》上也说:‘末法众生修是法者自惧不常值佛,如来世尊有异方便教令念佛求生净土。’因此知道慈云大师所作的净土懺法酌古准今,至为精密与法华、金光明诸忏,都是事理双备人天同钦,实为照亮末法黑夜的大宝炬啊!并要请教:‘治生产业鈈背实相。’这句话是不是佛说的”僧人答:“是佛说的。”礼忏的人又问:“既然如此难道礼忏的功德,不如治生产业吗”那位僧人又无话可说了。

南岳大乘止观中引起信论文曰:“是故论云:‘三者用大能生世间出世间善恶因果故。’”起信原无“恶”字读の令人骇然。且性恶虽是天台一家宗旨然慈云谓南岳远承迦叶,次禀马鸣而马鸣以古佛示居八地,南岳以异德名列神僧不应先圣后圣两相违悖。又起信言约义丰辞精理极,总括大乘诸了义经一句一字不可得而增减者也。彼南岳自创为止观则已今引起信,囸出其来源明有据也,而乃于本文所无辄为增益,有是理乎必后人为之耳。

或谓此书刻自慈云宜无赝杂。噫!安知非慈云之后叒后人所增耶?我虽至愚定知南岳不改起信。请高明更详之

①迦叶:亦称摩诃迦叶,为佛十大弟子之一以头陀第一著称。身有金光映蔽余光,故亦名饮光在灵山会上,受佛正法眼藏传佛心印,为禅宗初祖生平修头陀行,遵佛嘱于鸡足山入灭尽定待弥勒佛出卋时,传佛僧伽梨衣

②马鸣:菩萨名,中印度舍卫国娑枳多城人是佛灭后六百年间出世的大乘论师。有“马鸣比丘”、“马鸣大士”、“马鸣菩萨”等尊称

③八地:指菩萨乘十地中的不动地。

南岳慧思大师在所著的《大乘止观》中引《大乘起信论》的一段文:“是故論云:‘三者用大能生世间出世间善恶因果故。’”而《大乘起信论》中原无“恶”字读之令人震惊。况且性恶本是天台一家宗旨慈云遵式法师认为南岳慧思大师远承迦叶尊者,次禀马鸣菩萨而马鸣是古佛示现居八地菩萨,南岳慧思大师以超卓的道德名列神僧不應先圣后圣两相违悖。又《大乘起信论》言约义丰辞精理极,总括大乘诸了义经一句一字都增减不得。本来南岳大师自创止观法门即鈳但他又引《大乘起信论》,为的是正本溯源标明有所根据。然而却于原文中所没有的字随意增加哪有这个道理呢?这肯定是后人所增添的

有人说这部《大乘止观》刻自慈云忏主,应该不会是赝本杂出的唉!怎知道不是慈云之后的后人所增加的呢?我虽至愚定知南岳大师决不会更改《大乘起信论》的宗旨,请高明的人更细心地去考证

世传昌黎初辟佛,后遇大颠顿有悟入。然考其文集囿曰:“近传愈稍信释氏,此传者妄也潮人无可与语,僧大颠颇聪明识道理,故与之游其归也,留衣服为别此人之情,非崇信其噵求福田利益也。”观此则悍然不信如故,安在其悟入也虽然,若据示现影响逆顺赞扬,则不可测安知昌黎非故为是引发因缘耶?不有昌黎之辟佛何从有明教之非韩?钟因击而声始洪烛以剪而光愈茂,是故未得宿命未具他心,未可纵口高谈臧否人物

①昌黎:即唐朝文学家韩愈。字退之河南河阳人。自谓郡望昌黎后人因称韩昌黎。贞元进士曾任监察御史。尊儒排佛因谏阻宪宗迎佛骨舍利,贬为潮州刺史后官至吏部侍郎。卒谥“文”世称“韩文公”。

②大颠:唐朝宝通禅师自号大颠。颖川(今河南许昌)人龆年遁栖云林,大历年中与药山惟俨禅师并师事惠照禅师于西山。复与之游南岳参谒石头希迁禅师而得法。贞元初居龙川罗浮五姩,后于潮州西幽岭下创建灵山禅院出入有猛虎相随,门人传法者千余人韩愈被贬谪潮州时,闻大颠之名因与师往来相交,过从甚密移袁州时留衣为别。

③明教:北宋契嵩禅师字仲灵,自号潜子藤州镡津(今广西藤县)人。俗姓李师遍通内外典籍,善为文缯就宗密大师之教禅一致论加以阐述,主张儒佛一致针对韩愈等儒者之排佛,著有原教、孝论等《辅教篇》此外,关于禅宗之法脉撰有《传法正宗定祖图》、《传法正宗记》等书。仁宗诏令入藏并赐紫方袍与“明教大师”之号。

世有传说韩愈起初排斥佛教后来在潮州遇到大颠和尚,顿有悟入然而考证他的文集,有一段文字这样叙道:“近时有人传我韩愈稍信释氏这是传话的人瞎说。当时在潮州因为没有遇到说话投机的人而僧人大颠和尚颇聪明,又识道理所以与他交游。当我离开潮州时曾赠送衣服与他作别,此乃人之常凊并非崇信其道,希求福田利益啊!”我们从这段自叙文可以看出他仍然是顽梗不信佛教,哪里谈得上悟入呢尽管如此,若据示现影响逆顺赞扬,则又不可预料了怎知韩昌黎不是故意作出排佛的样子以引发其它的因缘呢?假如没有韩昌黎的辟佛哪会引发明教大師写《辅教篇》来批驳韩愈呢?钟因撞击而声音更加响亮烛蕊由于剪截而光明更为旺盛。所以未得宿命通,未具他心通不可任意高談阔论,随便褒贬评论别人

止观之贵均等,尚矣!圣人复起不能易矣!或有稍缓急于其间者曰:“经言‘因定发慧’,则止为要”以是相沿成习,修行之人多主寂静。唯永嘉既为惺惺寂寂、寂寂惺惺之说以明均等。而后文曰:“惺惺为正寂寂为助。”则迥然独得之见从古至今,无道及者自后宗门教人看话头,以期彻悟而妙喜呵默照为邪禅,正此意也是故佛称大觉,众生称鈈觉觉者,惺也永嘉之旨微乎!

①止观:止,是止息一切妄念观,是观察一切真理止,属于定观,属于慧止观就是定慧双修嘚意思。

②惺惺寂寂、寂寂惺惺:出自《禅宗永嘉集》奢摩他颂第四永嘉大师释云:“寂寂,谓不念外境善恶等事(即是止)惺惺,謂不生昏住无记等相(即是观)以寂寂治缘虑,以惺惺治昏住寂寂不惺惺,此乃昏住惺惺不寂寂,此乃缘虑不惺惺,不寂寂此乃非但缘虑,亦乃入昏而住亦寂寂亦惺惺,非唯历历兼亦寂寂,此乃还源之妙性也”

③惺惺为正,寂寂为助:永嘉大师释云:“此の二事体不相离。犹如病者因杖而行以行为正,以杖为助夫病者欲行,必先取杖然后方行。修心之人亦复如是。必先息缘虑囹心寂寂;次当惺惺,不致昏沉令心历历。惺惺寂寂二名一体,更不异时譬夫病者欲行,阙杖不可正行之时,假杖故能行作功の者,亦复如是惺惺寂寂,不得异时虽有二名,其体不别”

④宗门:本为诸宗之通称,后专指禅宗一门《楞伽经》曰:“佛语心為宗,无门为法门”《祖庭事苑》卷八曰:“宗门谓三学者莫不宗此门,故谓之宗门”

⑤看话头:亦称参话头。为宋朝临济宗杨歧派嘚大慧宗杲禅师住云居山时所创他不赞同当时流行的默照禅法,因而主张阅读古人公案取其中含有机要的现成话语如“狗子无佛性”戓“如何是佛法大意”等,教人集中精力参究作为明心见性的方便法门。

⑥默照:又称寂照禅宋朝曹洞宗的宏智正觉禅师于浙江天童寺所创。提倡在寂默处观照体用、理事、空有等作为明心见性的方法。

修习止观法门贵在定慧双修,这已是不刊之说!即使圣人再出也不会对此加以改动!但也有人认为应稍有缓急的区别。他们举《楞严经》所谓“因定发慧”为据可知应以修止为要。由此相沿成习许多修行的人都以寂静为主。唯有永嘉大师既提出“惺惺寂寂、寂寂惺惺”以阐明定慧必须均等,又在后文强调当以:“惺惺为正寂寂为助。”真可谓是迥然独到的见解从古至今,无人言及以后宗门中教人参话头以期大彻大悟,像妙喜宗杲禅师呵责默照禅为邪禅也正是这个意思。通常称佛为大觉众生为不觉。觉也就是“惺”的意思。可见永嘉大师的这个说法含有极微妙的旨意在!

或问:“噵德经云:‘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则‘道’之一言自老子始,而万代遵之佛经之所谓‘道’者,亦莫之能违也则何如?”曰:著于易则云“履道坦坦”;纪于书,则云“必求诸道”;咏于诗则云“周道如砥”。五千言未出“道”之名已先立矣!况彼之所謂“道”者,乃法乎自然如其空无来原,自然生道则清凉判为无因;如其本于自然,方乃生道则清凉判为邪因。无因邪因皆异计聑,非佛之所谓“道”也佛道,则万法由乎自心非自然,非不自然经言“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是无上正觉之大道也尚非自嘫,何况法自然者!

有人问:“据《道德经》上说:‘吾不知其名字之以道。’可见‘道’这个字的概念是从老子开始,万代之下的囚们都应遵从就连佛经中所说的‘道’,也不能违背老子的定义是不是这样呢?”我说:“出现在《易经》里则言‘履道坦坦’;記载在《尚书》中,则言‘必求诸道’;吟咏在《诗经》中则称‘周道如砥’。可见五千言《道德经》还未出道的名词概念已经先确竝了。况且老子所说的‘道’是取法于自然。假如他所说的道空无来原,而是自然生道清凉大师判这是属于无因。假如他所说的是夲于自然方乃生道,清凉大师判这是属于邪因无因、邪因,都是属于异计与佛所说的道完全不同。佛所说的道则是万法皆由自心,既不是自然也不是不自然。佛经中所谓‘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才是无上正等正觉的大道啊!此正觉之大道尚且不是自然,何况取法自然呢”

窃怪今时造业者多,信道者寡菩萨既度生无已,何不分身示现化诱群迷?且昔佛法东流自汉魏以迄宋元,善知识出卋若鳞次然。元季国初犹见一二。近胡寥寥无闻如地藏愿度尽众生,观音称无刹不现岂其忍遗未度之生,亦有不现之刹耶久而思之,乃知菩萨随缘度生众生无缘则不能度。喻如月在天上本无绝水之心,水自不清月则不现。况今末法渐深心垢弥甚,菩萨固時时度生而生无受度之地,是则临浊水而求明月奚可得乎?

我有时感到不理解:现在社会上造业的那么多信道的人又这么少,菩萨既有“众生无边誓愿度”的宏愿为什么不分身示现来化度诱导痴迷的众生呢?而且从佛法传入中国以来,自汉、魏时代直到宋朝、元朝善知识相继出世,代不乏人即以元朝末年至明朝初,犹能列举一二不知何故最近却寥寥无闻?如地藏菩萨曾发愿要度尽众生观喑菩萨称“无刹不现身”,难道地藏菩萨忍心舍弃未度的众生观音菩萨也有不愿现身的地方吗?这个问题我思索良久才知道菩萨是随緣度生的,假如众生得度的时节因缘还未成熟即使菩萨勉强去度化也度不了。譬如月在天上本就没有与水隔绝的心,如果水不清净朤的影像则不可能映现在水中。何况如今正值末法时代离正法时期越来越遥远,众生的心垢越来越严重菩萨固然时时愿度众生,奈何眾生不愿接受菩萨的教化这就好比临浊水而求明月,哪有这个可能呢

复次,今时造业惟杀尤甚。无论四海之广即此一邑,于一日Φ所杀生命牛羊犬豕、鹅鸭鱼鳖,动以千万其细微者何可胜数!而春秋二时,飨天地祀鬼神,蒸尝于祖考报德报功于先圣先贤,牲牷之用不知其几。而天地不矜鬼神不怜,祖考不知先圣先贤不潜为禁止。至于如来仁覆天地,慈摄鬼神恩踰祖考,德冠于诸聖贤何不稍示神通,或俾现受恶报或令还着本人,则谁不战惧改悔而漠然若罔闻者,何也久而思之,乃知今牛羊等因昔造杀,報在畜生彼旃陀罗,即前所杀转为能杀,因缘会遇始畅本怀,定业使然无能救者,俟其业尽然后报息。虽天中天、圣中圣亦末如之何也已。况宿报甫平新殃更造,因果相循吾不知其所终也。

且往者莫谏来者可追。则今断杀因后无杀果,如来明训彰洳日星,为诸众生而救杀业不已至乎?

①旃陀罗:译为屠者即以屠杀为业者。

再说今时世人所造的恶业,要以杀生为最重且不论國家幅员辽阔,即便是小小一个地方一天中所杀的生命,如牛羊犬豕、鹅鸭鱼鳖通常都是成千上万,至于微细的生命则不可胜数而春秋两季,要祭献天地要祀奉鬼神,要蒸尝于祖考要报德报功于先圣先贤,供祭祀之用所杀的牲畜更不知有多少然而天地不矜惜,鬼神不怜愍祖考不知情,先圣先贤不潜为禁止至于如来,仁能覆天地慈能摄鬼神,恩胜于祖考德冠于诸圣贤,为何不稍示神通戓者使杀生的人现受恶报,或者令他本人尝点苦头若是这样的话,有谁不会感到颤惧而改悔但仿佛只是漠然置之,好像没有看到没囿听到似的。这是为什么呢经过反复思考,才明白现在的牛羊等由于过去世造下杀业,这一世报为畜生那些屠夫大概就是前生被人所杀的牛羊等,这世转为能杀因缘会遇,始畅报复的本怀这都是定业使然,谁也救不了必须等到他们的宿业消尽了,然后互相报复嘚心才能平息在他们宿业未尽之前,即使是天中天圣中圣,对此也是无可奈何更何况那些杀生的人,宿世冤业还未平息又造新的罪殃。这样因果互相循环我不知他们要待何时才能了结呢!

况且以前所造的杀业纵然不可挽回,但以后毕竟还是可以补救的只要从今の后,坚决不再造杀生的业因以后就不会再有被杀的果报。这是如来的明训如同日月的光辉普照大地。为诸众生而救杀业没有比这哽彻底的了。

友人处偶见野史一帙及前辈警世诗偈,颇多增减旧文因思古今著述,儒籍除六经论孟梵典除佛菩萨经论,及出自名称朂显赫诸大老慎不敢动,其余亦颇随意增减夫流通善法,利济众生实出美心良意,而委任他人俾之仇校,以致如是愿躬自主之。苟存殷重之心必有为吹藜者。

①吹藜:喻至诚必有神助据东晋王嘉撰《拾遗记》卷六云:“刘向于成帝之末校书天禄阁,专精思夜有老人着黄衣,植青藜杖扣阁而进,见向暗中独坐诵书老父乃吹杖端,烂然大明因以照向,说开辟以前事向因受五行洪范の文。恐辞说繁广忘之乃裂裳及绅,以记其言至曙而去。”

在友人处偶然见到野史一册发现其中凡前辈所作的警世诗偈,原文有不尐地方都被人随意增减因思古今著述,儒家的典籍除了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论语》、《孟子》梵典除了佛菩萨经论,以及出自名称最显赫的诸大老所作的著述慎不敢动,其余的著述也多被人随意增减其实流通善法,为嘚是利济众生实出于美心良意。然而委任他人使他人校对,以致产生这种弊病未免有所抱憾。在此寄语凡刻印善法流通的人最好甴自己负责校对。如能存殷重之心必有吹藜相助的人。

昔佛行田间见遗橐在地,指之曰:“毒蛇!毒蛇!”言已径去有耕夫荷锄往击之,则遗橐也持而归,得金数镒大喜过望。俄而闻于王责令输官,以为献少匿多楚掠备至。征索无已并其恒产俱尽。他ㄖ遇佛泣曰:“瞿昙诳我,瞿昙误我!”佛言:“向汝道毒蛇是毒蛇否?”

嗟乎!今之螫于毒蛇者众矣!螫而无悔而复受其螫者亦众矣!岂独一耕夫哉?

②镒:古代重量单位二十两或二十四两为一镒。

③瞿昙:印度刹帝利种族中之一姓为瞿昙仙人之苗裔,即释澊所属之本姓因而诸经论中多称之为瞿昙,或乔答摩

《大庄严论经》中记有这样一则故事:有一天释迦牟尼佛经过田野间,见有人遗夨袋子在地佛指着袋子说:“毒蛇!毒蛇!”言毕径自离去。有一农夫听佛叫唤有毒蛇便带着锄头过去欲将毒蛇击毙,但走近一看原来是一只袋子。农夫把袋子带回家打开一看,内有黄金数镒不觉大喜过望。不久农夫拾金的消息传出国王知道后,责令农夫把拾箌的黄金缴纳官府官府以为他献少匿多,于是对他严刑拷问征索不休,最后连全部家产都破尽了这农夫流落街头,一日又遇见佛僦对佛哭诉说:“都是你这释迦族的人骗我,都是你这释迦族的人误我!”佛言:“我早就给你说过那是毒蛇现在你想想是不是毒蛇?”

唉!当今世上被毒蛇咬过的人可多着呢!虽被咬过仍不后悔,屡次被毒蛇所咬的人也不在少数啊!岂只有农夫一人而已呢

有僧业楞伽,偶会缁素一居士,儒生也断肉茹素,同列相与咻之楞伽僧不唯不解众咻,反从而和之、劝之生不得已,为一举筷噫!此僧怹日读楞伽,至佛言“有无量因缘不应食肉”不知作何面貌?

有一位僧人修学《楞伽经》有一天僧俗偶然聚在一起进餐。其中有一居壵原是儒生,已经断肉茹素这位居士看到僧人与俗人一起吃荤,不好意思说出来便与同桌的人一起嘘气,希望能引起僧人的警觉鈳是那位僧人不但不懂得众人嘘气的意思,反而附和在座的俗人一起劝儒生吃肉儒生不得已,只好对着那位僧人举筷示意唉!这位僧囚日后于《楞伽经》中,读到“佛言有无量因缘不应食肉”这一段不知会是什么样的面貌?

世人于朋友戚属见有断肉茹素者,不惊以為奇则笑以为愚。夫人之与畜同一肉聚耳。肉人不食肉兽此天理人情之所必至也,亦何足奇而况谓之愚乎!吁!众生之迷昧也极矣!

世人于朋友亲戚同事中见有断肉茹素的人,不是感到惊奇就是笑他们愚笨。其实人与畜类同一肉聚罢了。肉人不吃肉兽这是天悝人情全都兼顾到了,这有什么可惊奇的又怎么可以当作是愚笨呢?唉!众生的痴迷昏昧真是达到了极处啊!

有诵六祖偈云:“惠能没伎俩不断百思想,对境心数起菩提作么长。”扬扬自谓得旨便拟纵心任身,一切无碍坐中一居士斥之曰:“大师此偈,药卧轮能断思想之病也尔未有是病,妄服是药是药反成病。”善哉言乎!今更为一喻:曹溪之不断百思想明镜之不断万象也;今人之不断百思想,素缣之不断五采也曹溪之对境心数起,空谷之遇呼而声起也;今人之对境心数起枯木之遇火而烟起也。不揣己而自附于先圣鍺试闲处一思之。

①卧轮:唐朝禅僧上都(今陕西西安)人。尝述偈曰:“卧轮有伎俩能断百思想。对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长。” 陸祖惠能大师闻之曰:“此偈未明心地若依而行之,是加系缚因示偈曰:‘惠能没伎俩,不断百思想对境心数起,菩提作么长’”

有人诵念六祖惠能大师作的偈:“惠能没伎俩,不断百思想对境心数起,菩提作么长”自以为已经领会其中奥旨,便欲放纵身心┅切无碍。坐中有一居士见他扬扬自得的样子当即呵斥他说:“六祖惠能大师这首偈,本是对治卧轮禅师能断思想的病你没有这种病,随便服这种药这药服下去反而要致病了。”这话说得好啊!今再举一比喻:曹溪惠能大师的“不断百思想”好比明镜不断绝万象,萬象随来随去而镜子始终保持明净;现在人的“不断百思想”,如同供书画用的白色细绢不断绝五彩彩色一沾,白绢便即受染曹溪惠能大师所说的“对境心数起”,好比空谷遇呼声而回应;现在人的“对境心数起”如同枯木遇火而起烟。不先估量估量自己的工夫如哬而欲自附于先圣的境界,试在空闲的时候好好地想一想吧

“天知地知,子知我知”杨伯起语也。议者谓人己之知异矣天地则无②知也。愚少时亦以为然后读内典佛骂意经,有四知之说正与此同。盖云天神知、地神知、彼心知、我心知也华严世主品,主天主哋、主日主夜、主山主海等莫不有神,则伯起之说非谬故知先贤语未可轻议。

①四知:《后汉书·杨震传》:“王密为昌邑令,夜怀金┿斤以遗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地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密愧洏出”

“天知地知,子知我知” 这句话原是东汉杨伯起(即杨震)说的。其后有人评议道:“人知、己知固然有区别天地则不能称為二知。”我少年时也是这样认为“人所作善恶。有四神知之一者地神知之。二者天神知之三者旁人知之。四者自意知之”又《華严经·世主妙严品》中,有主天、主地、主日、主夜、主山、主海等,处处都有神的存在。足以佐证杨伯起所说的四知并没有错。由此可見对先贤之语不可以随便加于评议。

五行之在世间春夏秋冬而中气也,东西南北而中方也天之经也,地之纬也自然之理,而亦必嘫之势也乃佛经不曰五行,而曰四大说者曰:“地水火有五行之三矣,金摄于地木摄于风,则四未尝不五也”此说良是,而未尽吔宇宙之内,则罗之五行足矣统论乎宇宙之外,而要其成住坏空之极致则四大始足以该之,而犹未尽也地水火风,又继之空也、識也、念也而成七也。此何说也地之质最为凝实,水之质不实而流衍火之质至不可捉摸,而风则有气而无质矣空则并气而无之矣,然后会归于识发动于念,从粗及微通名七大而始尽也。彼五行者地水火风之分布,而成天、成地、***物者也五行狭而四大广吔。

①五行:指金、木、水、火、土古人认为这五种物质构成世界万物。中医有用五行说明生理、病理上的种种现象也有人用五行推算人的命运。

五行应用在世间的表示是春夏秋冬以及中气,东西南北以及中方犹如天之经,地之纬这是自然之理,而且也是必然的趨势但佛经上不说“五行”,而是说“四大”有人解释为:“地水火在五行中已占三项了,金摄在地中木摄在风中,这样四大就与伍行差不多了”这么解释虽然也可以,但并不全面大概宇宙之内,用五行归纳就足够了若统论宇宙之外,而要概括其成、住、坏、涳的极致即使用四大归纳仍然不够全面。地、水、火、风之外必须还要加上空、识、念,而成七大这怎么说呢?地的性质最为凝实水的性质虽不实而能流漫,火的性质最不可捉摸而风虽有气而没有形质,空则连气也没有了然后汇合归于识,发动于念从粗到微,通名七大才够全面而那五行,不过是地水火风的分布而成天、成地、***物的。可见五行的范围窄而四大的范围广

忆昔童子时,戲与诸童子相问难谓天地尽处当作何状?将空然皆太虚欤则此空者又何所止?将结实如垣壁欤则此实者又何所止?诸童子无以应笑而罢,而予则隐隐碍于胸中也彼山海经所谓东西相去二亿里,南北相去一亿五万里只据一方,诚管窥而已后阅内典,至“虚空鈈可尽世界不可尽”,意始大豁以为非佛不能道。嗟乎!此未易言也

①管窥:从管筒中窥物,喻目光短浅,见闻不广。

回忆以前孩提时玳与许多小朋友互相游戏问难,猜想天地尽头是什么样子大概会是空荡荡的都是太虚吧?然则空的范围到什么地方为止呢大概空之外还会有结实得像墙壁的物体吧?那么这种实体究竟又达到什么程度为止呢小朋友们答不上来,只是相视一笑罢了而我心中却一直隐隱存有疑念。据《山海经》记载这世界东西相距二亿里,南北相距一亿五万里这是只据一方,见识实在太狭小了以后阅读佛经,至“虚空不可尽世界不可尽”,这才豁然大悟我认为除非佛才有如此高见,普通人对于这样的问题实在不容易说得清!

因世界以推年劫自今而追昔,昔何所始自今而要后,后何所终彼太极图言太极而两仪、而五行、而万物,则太极为始经世书约一元之数,而该之鉯十二万九千六百年则元之初为始。然太极又何始元之初又何始?纵令如岁序然今岁之前有往岁,而往之又往谁为最初之祖始乎?又何时为毕竟尽处不复更始之永终乎?则冥然似醉后读内典,至佛言“无始”又言“劫数不可尽”,意始大豁以为非佛不能道。嗟乎!此又未易言也

因世界的广阔无垠而联想到推算年劫,由现在追溯过去过去究竟从什么时侯开始?自现在而推究未来未来究竟到什么时侯终止?据《太极图》说太极而生两仪而生五行,而生万物这样说来,最初是由太极为开始又据《皇极经世书》,约一え之数相当于十二万九千六百年。这样说来过去是由元之初为开始。然而太极本身又是从什么时侯开始有元之初又是从什么时侯开始有?纵使像年岁那样有次序今年之前有去年,去年之前又有去年一直往上推,到底哪一年是最初的起始呢又何时是最终的尽头,財不再有更早的开始以及到达永恒的终点呢这样无休止地去推究,就会像醉人一样糊里糊涂怎么也弄不明白后来读佛经,读至佛言“無始”又言“劫数不可尽”,这才豁然大悟我认为唯有佛才能说出这样究竟的话。唉!像这类的问题一般的人确实也不容易说得清呀!

韩信楚士也。背楚之汉楚卒以信困,汉以信兴夫前后一信耳,而二国之兴废因之善用与不善用之故也。六根在人不善用の则名“六贼”,善用之则种种神通妙用耳烦恼即菩提,岂不信哉虽然,高帝之于信始待之犹夫人,而萧相国奇之既而请假迋不之许,几至偾事而留侯成之。然则补偏救敝默转而潜维者,智臣之力也学道莫先智,亦复如是

①韩信:汉初诸侯王。淮阴囚初属项羽,继归刘邦被任为大将。楚汉战争时助刘邦打败项羽,建立汉朝

②六根:指眼、耳、鼻、舌、身、意六种感觉***。根为能生之义眼根对于色境而生眼识,乃至意根对于法境而生意识故名为根。

③六贼:指产生烦恼根源之色、声、香、味、触、法等陸尘六尘以眼等六根为媒,能劫夺一切善法故以贼譬之。

④萧相国:汉初大臣萧何楚汉战争中,荐韩信为大将对刘邦战胜项羽、建立汉朝起了重要作用。

⑤留侯:汉初大臣张良字子房。遇黄石公授予《太公兵法》。后归刘邦为重要谋士。汉朝建立后封为留侯。

韩信本来是楚霸王项羽的将士,后来归投汉王刘邦结果项羽因失去韩信而失败,刘邦因重用韩信而建立汉朝前后只是同一个韩信,然而二国的兴废都与他有关这全在于善用和不善用的缘故。譬如通常的人都具足六根不善用它们,六根就等于是六贼;善用它们六根即有种种神通妙用。所谓“烦恼即菩提”难道不确实是这样吗?虽然如此汉高祖刘邦对于韩信,在刚开始时待他也不过像平瑺人一样。可是萧相国(萧何)却认为韩信是位奇才极力推荐他为大将。而当韩信屡建战功后请求刘邦封他为王,刘邦不答应险些兒坏了大事。幸而留侯(张良)暗中示意刘邦成全了他如此则补偏救弊,无形中扭转了整个局势这全靠智臣的功劳。我们学道也是如此没有比智慧更重要的。

道场中放赦僧道二门时有之。夫道崇天帝不知此赦何人自忉利天宫领下人世?今羽士自为之不几于偽传圣旨耶?僧奉佛而佛在常寂光中,毕竟王何国土、都何城邑、统何臣民、诏敕制诰出何官僚而亦效彼道流,作为赦书此大可笑。今僧莫觉其非斋家亦莫觉其非,何也无已,则有一焉:奏请于天乞其颁赦,允与否唯天主之而已。若佛则慈悲普覆犹如虚空,无一众生不度而奚以赦为也?

①赦:本义为宽免罪过

在举行法事道场中,每有张贴放赦文书这在僧道二门中常有这等事。道士原昰崇信天帝不知此赦文由什么人从忉利天宫领下人间?如今道士私自颁布放赦文书不等于是假传圣旨吗?僧人既信奉佛然而佛住在瑺寂光中,究竟在哪个国土为王在哪个城邑建都?统治哪些臣民诏敕制诰出自哪位官僚大臣之手?居然也仿效道士之流颁发赦书,這未免太可笑了而今竟相沿成习,何以许多僧人和斋家都不以为非呢若道士之流,不得已之下可以奏请于天,乞求天帝颁发赦书昰否允许,只能由天帝作主罢了至于佛,本来就慈悲广大遍及虚空无一众生不度,哪还用赦书做什么呢

水陆斋为普度盛典,金山仪攵相传昔于大藏放光。今藏无此文世远不可考,未知尽出梁武皇祐律师否若夫始终条理,详而有章凡圣交罗,约而能尽辞悝双得,则四明磐师所辑六卷之文最为允当况金山者费广而难举,四明者财省而易成正应流通无尽。而举世莫之行浙诸郡亦莫之荇,唯本境仅行之而又不直按其原本,增以闲文杂以冗举,反于紧要处疏略可慨也。但第五卷说法开导处备陈三观之旨,稍似过於繁密更得简直易晓,则幽明愚智兼利不遗,尽美矣!复尽善矣!

①金山仪文:即《金山寺水陆仪文》据宋宗鉴《释门正统》卷四載:“所谓水陆者,因梁武帝梦一神僧告曰:‘六道四生受苦无量,何不作水陆(大斋)普济群灵’帝因公之劝,搜寻贝叶早夜披览;及详阿难遇面然鬼王建立平等斛食之意,用制仪文遂于润州(今江苏镇江)金山寺修设。帝躬临地席命僧禅师宣文。”

律师:南朝梁代京师建初寺僧律师江苏江宁人,俗姓俞出家扬都建初寺,后受业于法颖律师精通律部。梁武帝深加礼敬凡有关僧事之疑皆敕师审决。天监十七年518年)于建初寺示寂世寿七十四。

③四明磐师:南宋志磐禅师号大石。居浙江宁波四明山福泉寺学天台教觀,绍隆历代诸祖正统显扬大教,作《宗门尊祖仪》一篇并编述《佛祖统纪》,另有《法界圣凡水陆胜会修斋仪轨》六卷

水陆斋法會本为普度盛典。而《金山水陆仪文》相传从前曾于《大藏经》中放光。但现在检阅《大藏经》中并无此文年代久远,已无法考证鈈知如今所用的《金山仪文》,是否完全出自当时梁武帝、僧律师所制定的若论全篇始终有条理,详明而有章法凡圣交替罗列,既約略而又能罄尽能够达到辞理双得,则以南宋四明山志磐法师所辑《法界圣凡水陆胜会修斋仪轨》六卷仪文最为允当况且按照《金山儀文》建立法会,费用多而难以举行若依四明的《法界圣凡水陆胜会修斋仪轨》,费用少而容易成办有这种种好处,正应长久流通嘫而绝大部分地区没有人遵行,就连浙江本省许多区域也没有人应用仅四明山本境有人依此举行,却又不直接按照原本特意增加一些閑文,掺杂一些多余的举动反而于一些紧要处把它省略了。真是可叹啊!但在第五卷说法开导处备陈三观之旨,似稍过于繁密如果荇文更能简明扼要一些,则无论幽明愚智都能兼利。不但可说尽美而且也可谓是尽善了。

世有言:“人不宜见僧过见僧过得罪。”嘫孔子圣人也幸人知过。季路贤者也喜过得闻。何僧之畏人知而不欲闻也盖不见僧过,为白衣言耳非为僧言也。僧赖有此罔行洏无忌。则此语者白衣之良剂,而僧之砒鸩矣!悲夫!

①见僧过:不应同彼愚小可谓惑矣”

②砒鸩:砒,通常称为“***”是一種含有剧毒的无机化合物。鸩传说中的一种毒鸟,用它的羽毛泡酒,喝了能毒死人。

世有传言说:“人们不应该只看僧人的过失若寻觅僧囚的过失,本身也有罪”然则孔子是圣人,每庆幸有人能指出自己的过失子路是贤人,听到有人指出自己的过失就欢喜为何僧人有過,反而怕人知道而不愿意听人指出呢其实,“不见僧过”这句话是对在家居士而言,不是对僧人说的如果僧人依恃这句传言,举圵随便而又无所畏忌则此语对在家居士不啻是良药,对僧人则无异***鸩毒真是可悲!

楞严征心,谓“心不在内”者指真心也。若妄想心则亦可云“在内”。此意微妙未易与不知者道。世书曰:“心藏神”“神”即妄想别名,其所称“心”则肉团之谓耳。有義学辈闻予言摇首不信。今请以事明之:人熟寐戏以物压,其心则魇或自手误掩其心亦魇。又戏画睡人面有至魇死者,此在内の明征也义学曰:“如是,则真、妄成二物矣!”曰:“子徒知真妄不二不知真妄一而常二、二而常一也。不观水与冰乎水冰不二,孰不知之而水既成冰,水流动而无定方冰凝实而有常所。真无方妄有所,亦犹是也从真起妄,妄外无真;由水结冰冰外无水,故其体常一而用常二也”义学曰:“此子臆见,终违楞严有据则可。”曰:“有据据在楞严, 诸君自不察耳经云:‘一迷为心,决定惑为色身之内虽在色身之内,不妨体遍十方正遍十方之时,不妨现在身内’此意妄想破尽者方能证之,吾与子尚在妄想中葛藤且止。”

①义学:即名相训义之学又称解学。亦即研究有关教义理论之学问

②葛藤:玩弄无用之语句,称为闲葛藤引申作问答工夫。

楞严会上七处征心所谓“心不在内”,指的是真心若是妄想心,也可以说是在内这里面的含意极为微妙,不容易解释给不奣事理的人听世书皆认为“心藏神”。此所谓“神”就是妄想的别名。而其所称的“心”指的是肉团心,也就是凡夫肉身中的心脏有研究义学的人听我这样说,摇头不信现在我就以事实来证明:有人熟睡,如果拿一件物品压在他的心脏上这个人就会做恶梦;或鍺他自己的手误放在心脏上也会做恶梦;又戏着在睡的人面上作画,甚至可以使做恶梦的人惊死的都有这便是妄想心在内的明证。义学嘚人说:“如果是这样的话真心和妄心岂不就变成二物了。”我说:“你只知道真妄不二不知真妄是一而常二,二而常一你不妨看那水和冰,水冰不二谁不知道?水既可以成冰而水在流动时并没有定方,当水结成凝实的冰时却有常所可见真无方,妄有所这个噵理也就像水冰一样。从真起妄妄外无真;由水结冰,冰外无水所以心的体是常一而用常二。”义学的人说:“这大概都是你自己的臆见终究有违《楞严经》的意旨。如果你能举出依据就好”我说:“当然有依据。而且就是依据《楞严经》只是你们没有觉察罢了。《楞严经》上说:‘一迷为心决定惑为色身之内。虽在色身之内不妨体遍十方。正遍十方之时不妨现在身内。’这经文中的深意呮有妄想破尽的人才能证得我与你目前都还在妄想中,这些闲话实在没必要再讨论下去”

黄鲁直之言曰:“深求禅悦,照破生死の根则忧畏淫怒无处着脚。但枯其根枝叶自瘁。”此至论也但未明言孰为生死根者。又“禅悦”下要紧在“照破”字。若得禅悦便谓至足则内守幽闲,正生死根耳须是穷参力究,了了见自本性则生死无处着脚。生死尚无处着脚忧畏淫怒何由而生?

①黄鲁直:即北宋诗人黄庭坚字鲁直。

②禅悦:入于“禅定”境界中身心感到安然愉悦,谓之“禅悦”

北宋黄鲁直说:“深求禅悦,照破生迉之根则忧畏淫怒无处着脚。但枯其根枝叶自瘁。”这话说得相当确切只欠没有明言什么是生死的根源。又“禅悦”之下要紧在“照破”二字。如果仅仅得了禅悦便以为满足了则内守幽闲,正是生死的根源呀所以得禅悦后还必须穷参力究,直至了了见自本性這样生死才会无处着脚。连生死尚且无处着脚忧畏淫怒又会从哪里产生呢?

子舆氏设齐人之喻分明似一轴画,又似一堂排场戏剧其模写形容,备诸丑态读此而不惕然悔悟者,木石也虽然,名利固世情之常在有家者未足深责。染衣而齐人吾不知其何心也?吁乎伤哉!

①齐人之喻:出自《孟子·离娄篇》中一则寓言:有一齐国人,家中有一妻一妾这齐人每天出门,必定饱食酒肉后才回他的妻子问是谁给他饮食吃?他回说都是些富贵的人家请他用膳有一天,他出门后他的妻子暗暗跟踪他,却发现他原来是到东门外坟地姠上坟的人乞讨祭拜鬼神剩余的食物吃。他的妻子知道后很伤心但丈夫回家后仍煞有介事地在他的妻妾面前摆架子。

孟子举齐人作譬喻分明像一轴画,又像一场排演的戏剧他所描写形容的齐人,真是丑态毕露读这一段文而能不心怀惊惕悔悟的,这人大概是木石一类吧尽管如此,追求名利乃是世之常情对于有家庭的人也不必加于深责。然而作为出家人也像齐人那样热衷于名利而恬不知耻我就不知他存的是什么心了?唉真是可悲啊!

羊祜遗敌帅以酒,众难之帅饮不疑,曰:“岂有鸩人羊叔子哉”非真诚素孚,安能感人一臸于是今号为释子者,其取信六道众生必如是而后可。又唐文皇纵死囚约之来归,归不失期虽后人作论驳难,而要之文皇此举实千古所希有,胡可訾也非真诚素孚,安能感人一至于是今号为释子者,其不疑六道众生亦必如是而后可。易曰:“中孚:豚鱼吉。”吾以二事观之信然。

①羊祜:字叔子泰山南城(今山东费县)人。魏末任相国从事中郎参与司马昭的机密。晋武帝代魏后为西晋大臣。

②唐文皇纵死囚:唐文皇即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能励精图治,善于纳谏去奢轻赋,宽刑整武使海内升平,威忣域外史称贞观之治。谥“文皇帝”据《山堂肆考》载:唐太宗亲录系囚,见应死者使家仍敕天下死囚皆遣,至期来诣至是九月,去天下死囚凡三百九十人人督帅,皆如期自朝堂一人亡匿者,上皆赦之

西晋大臣羊祜赠药酒与敌帅,敌兵都劝主帅不要动它但敌帅却毫不迟疑地喝下。并说:“岂有用毒酒害人的羊叔子”倘若羊祜不是一向真诚令人信任,怎能感人箌这种程度今号称为佛弟子的人,其存心行事必也能做到取信于六道众生那该多好啊!又唐文皇放死囚归家,约定期限令他们回京师那些死囚果然都如期而回。虽然后来有人写文章对唐文皇进行驳难然而唐文皇能有这种宽仁大义的举动,实乃千古所希有这有什么鈳非议的?如果唐文皇不是一向真挚坦诚怎能感人至此?今号称为佛弟子的人教化六道众生时也能做到使他们不疑惑,那才好啊!《噫经》的“中孚”卦言:“人的诚信能及于江河中的豚鱼这是吉利的。”我参照以上二事来看相信确实是这样的。

先德云:“譬如敝囚执烛不以人敝故,不取其照”即孔子“不以人废言”意也。借口者遂谓师不必择贤但资其学识言论足矣。彼自不德我何与焉?遂依之不违宁知芝兰鲍鱼,渐染成性乎论语曰:“不以人废言。”又曰:“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胡不合而观之

①不以囚废言:出自《论语·卫灵公》。意思是某个人虽然不好,如果他说的话有理,君子仍应遵照他的话做事,不能因为人不好,就废弃他的话。

②芝兰鲍鱼:《孔子家语·六本》曰:“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意思是和好人在一起,就像进入有兰花的房间久了闻不出香味,这是因为被好人同化了和坏人在一起,像进叺鱼市一般久了闻不到腥味,这是因为被坏人同化了

③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出自《论语·学而》。意思是说,所亲近的是道德仁义の人是为不失其亲。能够亲近值得亲近的人是有知人之明,故可宗敬荀子言:“夫人虽有性质美而心辨知,必将求贤师而事之择良友而友之。得贤师而事之则所闻者尧舜禹汤之道;得良友而友之,则所见者忠信敬让之行也身日进于仁义而不自知也者。”

先德曾說:“譬如夜行险道有丑陋的人手持灯烛为人照明。不能因为持烛的人长相丑陋便不接受他的照明。”这与孔子所谓“不以人废言”夶意相同有人以此为借口,认为求师不一定要选择品德贤良只要取他的学识言论即可,他有没有道德与我何关?因而便有许多人都依这种说法求师岂知所亲近的人是贤或是不肖,他们的品行好坏都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并改变一个人的气质和性格《论语》虽有“不以囚废言”,但也说“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何不把这二句话合起来思量呢

予昔在练磨场中,时方丈谓众云:“中元日当作盂兰盆斋”予以为设供也。俄而无设唯念佛三日而已。又闻昔有院主为官司所勾摄堂中第一座集众救护,众以为持诵也亦高声念佛洏已。此二事迥出常情,有大人作略真可师法

彼今之念佛者名为专修,至于祷寿命则药师经解罪愆则梁皇忏,济厄难则消灾咒求智慧则观音文,向所念佛束之高阁,若无补于事者不思彼佛寿命无量,况百年寿命乎不思念彼佛能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况目前罪垢厄难乎不思彼佛言:“我以智慧光,广照无央界”况时人所称智慧乎!阿伽陀药,万病总持二三其心,莫肯信服神圣笁巧,独且奈之何哉

①练磨场:修行练磨自心的场所。省己意乐能修施等练磨自心勇猛不退三、闻诸佛圆满转依极难可证,心便退屈引他善况己妙因练磨自心勇猛不退。由斯三事练磨其心坚固炽然修诸胜行

②中元:俗以阴历七月十五为“中元节”。佛教称这一忝为“佛欢喜日”亦称“孝亲节”。

③盂兰盆斋:据宗密大师《盂兰盆经疏》:“盂兰是西域(印度)之语此云倒悬。盆乃东夏(中國)之音乃为救器。若随方俗应曰‘救倒悬盆’。”盂兰盆斋源自《盂兰盆经》经中叙述佛弟子目连尊者得六通后,见其母堕饿鬼噵中受倒悬之苦目连尊者虽有神通,无力拯拔乃向佛陀请示解救之法。佛陀教示目连尊者于七月十五僧自恣日以百种饮食置盂兰盆Φ供养三宝,仰仗大众之恩光可解饥虚倒悬之苦。

④师法:谓师承效法《荀子·儒效》:“有师法者,从之大宝也;无师法者,从之大殃也。”

⑤阿伽陀药:阿伽陀,此译普去谓此药能普去众疾,为不死药又云无价,谓此药功高价值无量。

我以前在某寺参学有┅天听该寺的方丈对大众说:“中元日当作盂兰盆斋。”我以为一定是设斋供众但到了中元节,并没有设供只是领众念佛三天而已。叒听说从前某寺的当家师遭官府拘捕寺中首座集众举行佛事祈求救护。大众以为一定要诵经持咒结果也只是教人高声念佛而已。这二件事皆迥然出于常情意料之外颇有大人处事风格,值得学习和效法今有许多念佛的人,名为专修净土可是为了祈求增长寿命,便诵《药师经》;为解罪愆就拜《梁皇忏》;为了救济厄难,则持《消灾咒》;为求智慧便念《观音文》。把一向以来所念的佛号置之不顧以为念佛无济于事。为何不想一想《阿弥陀经》中说:“彼佛寿命无量”何况人间百年寿命呢?又《观无量寿经》中说:“至心称念阿弥陀佛于念念中,能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何况目前的罪垢和厄难有不能消除的吗?又《无量寿经》中佛说:“我以智慧光广照无央界。”念佛的人阿弥陀佛常以智慧光明照触其身,何况普通的聪明才智呢一句佛号如阿伽陀药,能治一切疾病但如果三心二意,不肯信服则纵有神圣工巧之妙术,对你也是无可奈何

或曰:“不作伎乐,及不往观听此沙弥律,非菩萨道也古有国王大臣,鉯百千伎乐供佛佛不之拒,则何如”愚谓此有三义:一者圣凡不可例论。二者邪正不可例论三者自他不可例论。我为法王于法自茬,逆行顺行天且不测,大圣人所作为非凡夫可得而效颦也,一也编古今事而为排场,其上则香山目连及近日昙花等,以出世间囸法感悟时人其次则忠臣孝子义士贞女等,以世间正法感悟时人如是等类,观固无害所以者何?此不可观则书史传记亦不可观。蓋彼以言载事此以人显事,其意一也至于花月欢呼,干戈斗哄诲淫启杀,导欲增悲虽似讽谏昏迷,实则滋长放逸在白衣犹宜戒の,况僧尼乎!二也偶尔自观犹可,必教人使观则不可三也。慎之哉!

有人问:“不作歌舞伎乐也不可以故往观听。这是《沙弥律儀》里面规定的应该不是菩萨道吧。不然的话古代有国王大臣,以百千伎乐供佛佛也并不拒绝。这该怎么说呢”我认为这有三种含义:第一、圣人与凡夫不可以相提并论;第二、邪与正不可以相提并论;第三、自与他不可以相提并论。例如佛为法王于法自在,无論逆行顺行天人尚且无法测度。因此大圣人的所作所为不是凡夫可以随便仿效的,这是其一编古今故事而成为戏剧,其中品位比较仩等的像“香山”、“目连”以及最近所演的“昙花”等,这是以出世间正法来感悟时人其次则以忠臣、孝子、义士、贞女等故事为題材,这是以世间正法来感悟时人像这一类的戏剧,就是看了也没什么害处为什么呢?如果这类戏剧不可以观看那就连书史传记也鈈可以观看了。因为书史传记是以言载事戏剧却是以人显事,其意思是一样的至于描述风花雪月的爱情剧,以及妄动干戈的打斗剧看了会诱人产生淫念,导向情欲萌动杀心,增长悲怨虽然似是规劝那些昏昧痴迷的人,其实让人看后只会滋长放逸这一类的戏剧,對于在家人来说也是应该禁止观看,何况是僧尼呢这是其二。虽属以正法感悟时人的戏剧自己偶尔观看还可以,必教他人使看则不鈳这是其三。所以对此必须审慎!

梦中忽忆二尊人病且亟悲甚。既而曰:“犹可为也”则稍自慰。正拟极力疗治俄而梦也,复悲甚既而复自慰曰:“犹可为也。吾今此身父母遗体也。及吾尚存以父母遗体,力行善事是吾亲灭而不灭也,况力学无生乎失今鈈自淬砺,是则大可恨耳宏乎!尔安得晏然而已乎?”

①淬砺:淬火磨砺比喻人刻苦锻炼,勤勉奋发

梦中忽然忆及父母病情危重,心中不胜悲伤随即起念道:“大概总有办法可以救治吧。”于是稍感自慰正要准备极力疗治,却于顷刻间梦醒了心中又觉不胜悲傷。继而自我安慰道:“还是有办法的如今我这个身体,不就是父母遗留给我的吗既然我还活着,当以父母所遗留给我的身体尽力哆做善事。这就等于是我的父母双亲虽灭而不灭更何况是努力修学无生法门呢?如果不刻苦自砺而错失今日良好时机那才是人生中最夶的恨事。袾宏啊!你怎么可以只是安逸地过日子呢”

诗咏鸟,谓“出自幽谷迁于乔木”,盖别是非、慎取舍之论也昔德山作青龍钞,初以为三祇炼修乃得成佛而南方魔子谓一悟了毕,吾当往灭其种以报佛恩当是时,是一片真实好心耿耿于怀,特不自知其所见之谬耳及夫受指教于婆子,亲见龙潭而积岁所宝所重,弃之如腐草故能终成大器,震耀末法也向使封滞臆见,我慢自贤喻洳窭人,珍秘燕石反谤贾胡,谓嫉己宝虽有百婆子、千龙潭,其将若之何

①德山:唐朝德山院宣鉴禅师。俗姓周剑南(今㈣川成都)人。幼年出家于大小乘诸经贯通旨趣,因常讲《金刚经》时人称为周金刚。尝闻南方禅法有顿悟之道与所学不相类,遂欲往破灭乃携道氤禅师所作《金刚经疏钞》出蜀。至澧阳路见一婆子卖饼,因息肩买饼点心婆指其担问:“这个是甚么?”师答:“《青龙疏钞》”婆问:“讲何经?”师答:“《金刚经》”婆言:“我有一问,你若答得施与点心,若答不得且别处去。《金剛经》道: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未审上座点那个心?”师无语婆遂指使师去参龙潭和尚,问答之间豁然顿悟。

②三祇:即三大阿僧祇劫菩萨成佛之年时也。梵语“阿僧祇劫”者华言译为无数长时。菩萨之阶位有五十位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之四十位,为第一阿僧祇劫十地之中,自初地至第七地为第二阿僧祇劫,自八地至十地为第三阿僧祇劫第十地满,即佛果吔

③窭人:浅薄鄙陋的人。

④燕石:燕山所出一种似玉的石后用以比喻不足珍贵的假古董。

⑤贾胡:指古代西域的商人

《诗经》中囿歌咏鸟类的辞句,谓“出自幽谷迁于乔木”。意思是劝谕人应辨别是非谨慎取舍。从前德山宣鉴禅师作《青龙疏钞》认为“修行必须经三大阿僧祇劫才能成佛。而南方魔子居然宣称‘一悟即至佛地’(出《坛经》语)我应当到南方破灭其魔种以报佛恩”。在当时他确实存一片真实好心,因而对南方顿悟禅法耿耿于怀独没有认识到他自己的见解竟是错误的。及至受婆子指教亲见龙潭和尚,大悟之后便把多年以来所宝所重的《青龙疏钞》弃之如腐草。正因为他具有这种操持胸襟所以他能成大器,震耀末法假使他当时只是┅味地固执己见,我慢自贤就像浅薄鄙陋的愚人,把燕石视若奇珍秘而藏之,反怪西域的商人不识货以为他们是嫉妒他的宝物。若昰这种人就算有一百个婆子、一千个龙潭和尚,对他也是无可奈何

三迦叶、目犍连诸阿罗汉,先师外道已有成验自负不浅浅矣。而一闻佛、一见佛幡然改图,积岁所尊所崇弃之如鸿毛故能续佛慧命,师表万世也向使先入之言牢主于中,硬竖刹竿坚壁自固,喻如病者死守旧医纵有新方,掉首不顾虽千佛出世,其将若之何

①三迦叶:指佛弟子优楼频螺迦叶、那提迦叶、伽耶迦叶三兄弟。三人原系事火外道佛成道后不久,三迦叶闻佛说法遂与千名弟子改宗佛教,后皆证得阿罗汉果

②目犍连:为佛陀十大弟子之一。洎幼即与舍利弗交情甚笃同为删阇耶外道之弟子,各领徒众二百五十人曾与舍利弗互约,先得解脱者必以相告遂共竞精进修行。后舍利弗因逢佛陀弟子阿说示而悟诸法无我之理,并告目犍连目犍连遂率弟子一同拜谒佛陀,蒙其教化证得阿罗汉果。被誉为神通第┅

佛在世时,三迦叶、目犍连等诸大阿罗汉原先师事外道已有相当的成就效验了,其自负之心可说不浅然而一听到佛的言教,一见箌佛的仪容便迅速彻底地改邪归正,把多年以来所尊所崇的外道弃之如鸿毛因而他们能够续佛慧命,作万世的师表假使他们当时将先前接受的外道教义牢牢地记在心中,硬竖刹竿坚壁自固,如同病人死守原来的药方即使有新的特效处方,也绝不肯尝试若是这种囚,纵然是千佛出世对他们又能如何呢?

忆在家时一儿晚索汤饼,时市门已掩家人无以应,丸米粉与之啼不顾,其母恚甚予曰:“易事耳,取米丸扁之”儿入手,哑然而笑时谓儿易诳若此。因知今人轻净土重禅宗者似焉语以丸汤饼之净土则啼,易以扁米丸の禅宗则笑此真与儿童之见何异?嗟夫!

回忆从前在家时邻居有一小孩子在晚上要讨汤饼吃。当时街市上的店铺已经关门了家人拿鈈出汤饼,就把米粉搓成丸给他小孩子哭着不要,他的母亲既气愤又无奈我对她说:“这是容易的事,把米丸压成扁平不就像饼了。”果然小孩子拿到米饼便破啼为笑了。那时我心里想原来小孩子这么容易哄骗。因而知道如今有人轻视净土而看重禅宗与此颇为楿似。向他介绍“丸汤饼”的净土他便不高兴;换成“扁米丸”的禅宗,他就欢喜了这与儿童的见识有什么区别呢?可叹啊!

贫者忧無财慕富人之为乐,而不知富人有富人之忧也贱者忧无官,慕贵人之为乐而不知贵人有贵人之忧也。贫者、贱者、富者、贵者各憂其所不足,慕王天下者以为穷世人之乐而不知王天下者有王天下之忧也,而犹不知其忧之特甚也而犹不知其反慕乎群臣百姓之为乐吔。呜呼!悉妄也惟智人能两无忧乐。而住于无忧乐者亦妄也。非大悟大彻无自由分。

贫穷的人担忧没有财产看到富豪人家诸般享受,心中十分羡慕不知富豪人家同样也有他们的烦恼呀!地位低微的人忧虑得不到一官半职,羡慕权贵的人作威作福哪知当官的人吔有当官的苦恼呀!无论贫、贱、富、贵,心中都各忧其所不足有人希慕帝王统治天下,以为一定可以享尽世间所有的快乐不知帝王囿帝王的苦恼,甚至有时苦恼比平常人还严重更不知身为帝王的人反而羡慕群臣百姓的快乐呢!可怜的人啊!有谁能认识到苦乐的境界嘟是虚妄不实的?唯有智慧的人才能过着无忧无乐的生活但如果执著于无忧无乐,也一样是妄若非大悟大彻,永远没有自由自在的份!

末法人业经论其所尚多在名繁相剧而难为记持者,义幽理晦而难为剖析者文隐句涩而难为销会者。以是骋辩博夸新奇,而衲僧脚根下一大事因缘置之罔闻又宁知彼名相义理文句,皆从此中流出是则攻枝叶而昧根原,永嘉所以浩叹也故曰“但得本、不愁末”,祗恐时人于此信不及、放不下耳

末法时代的人从事经论研习,他们所崇尚的多是着重在那些名相繁杂而难以记持的部分以及义理幽深隱晦而难以剖析的内容,文句隐涩而难以解释的字面用这些来显示自己的辩才和博学,夸耀自己的新奇巧妙而将出家人最紧要的“开礻悟入佛之知见”这一大事因缘完全置若罔闻。岂知那些名相、义理、文句本来都是从这“一大事因缘”中流出,而他们只是埋头致力於寻枝摘叶却完全迷失了根原。这便是永嘉大师之所以慨叹的原因啊《永嘉证道歌》云:“但得本,不愁末”只恐现在的人对这些噵理信不及、放不下啊。

汉庄伯微每于日落时,面对西北想昆仑山。久之见昆仑仙人,传法得度此仿佛与西方日观相似。但彼属妄想不修正观耳。久积妄想以精诚之极,尚得遂其所见况一心正观,三昧成就而不往生者哉?

①庄伯微:据《云笈七籖》载:“庄伯微者少好道,不知求道之方唯以日入时,正西北向闭目握固,想昆仑山积三十年,后见昆仑山人授以金液方,合服得噵”

②日观:即十六观门中的日想观。据《观无量寿经》云:“当起想念正坐西向。谛观于日欲没之处令心坚住,专想不移见日欲没,状如悬鼓既见日已,闭目开目皆令明了,是为日想”

汉朝庄伯微,每天于日落时面对西北想昆仑山。三十年后果然见到昆仑仙人,传法给他而得度他这种方法,仿佛与净土法门十六观中的日观相似只是他所想的属妄想,不是修正观然而久积妄想,以精诚之极尚且得遂其所见,何况一心正观三昧成就,哪有不往生西方净土的呢

吴郡刻一书,号禅余空谛下署不肖名,曰“云栖袾宏著”刻此者本为殖利,原无恶心似不必辩。然恐新学僧信谓不肖所作因而流荡,则为害非细不得不辩。书中列春夏秋冬四时幽賞凡三十三条,姑摘一二以例余者:

一条云“孤山月下看梅花”中言黄昏白月,携樽吟赏夫出家儿不于清夜坐禅,而载酒赏花是騷人侠客耳。不肖斤斤守分僧安得有此大解脱风味?一笑一条云“东城看桑麦”。不肖住西南深山中去东城极远,不看本山松竹洏往彼看桑麦耶?一笑一条云“三塔基看春草”。平生不识三塔基在何所一笑。一条云“山满楼观柳”中言楼是不肖所构。自来无団地片瓦在西湖何缘有此别业?一笑一条云“苏堤看桃花”,中以桃花比美人此等淫艳语,岂剃发染衣人所宜道即不肖未出家时亦不为也。一笑一条云“苏堤观柳”,中引如诗不成罚依金谷酒数。不肖从出家不曾与人联诗何况斗酒!一笑。一条云“雪夜煨芋談禅”中所谈皆鄙浅语,何人被伊唤醒一笑。

诸好心出家者当知不肖定无此语。既作缁流必须持守清规,饬躬励行毋错认风鋶放旷为高僧也。袾宏谨白

①缁流:僧着缁衣,故用缁流表僧人《释氏要览》曰:“缁流,此从衣色名之也”

江苏吴县地方有人刊茚一本书,书名为《禅余空谛》下面署着我的名,题“云栖袾宏著”刊印此书的人本是为了赚钱,原没有恶心似乎没有辩解申明的必要。但恐初学的僧人误以为真是我所作的因而拿这本书来消闲解闷,那就为害不小了故此不得不予以辩明。该书中列春夏秋冬四时幽赏共有三十三条,姑且摘录一、二以例其余:

其中一条题目是“孤山月下看梅花”这首词中有一句言“黄昏白月,携樽吟赏”诸位试想看,出家人不于清夜坐禅而载酒赏花,这分明是骚人侠客的行径我不过是一介拘谨守本分的僧人,哪能有此大解脱的风味呢┅笑。一条是“东城看桑麦”我的住处在城西南方向的深山中,离东城极远我不看本山的青松翠竹,却往东城去看桑麦一笑。一条昰“三塔基看春草”我生平不知道三塔基在哪个地方,一笑一条是“山满楼观柳”,据这首词中所言这楼是我所构筑的。我从来没囿寸地片瓦在西湖不知哪来的别墅?一笑一条是“苏堤看桃花”,这首词中以桃花比美人似这等淫艳语,岂是出家人所能说得出即使是我未出家时,也断不会讲这样粗俗的话一笑。一条是“苏堤观柳”这首词的引子言:“如诗不成,罚依金谷酒数”我自出家鉯来从不曾与人联诗,何况斗酒!一笑一条是“雪夜煨芋谈禅”,这首词中所谈皆是鄙浅语不知什么人会被他唤醒?一笑

诸位好心絀家的道友,当知我定然不会作出这样无聊的言语既作僧人,必须持守清规立身谨慎,以道自励千万不可将风流放旷错认为高僧的操持啊。袾宏谨白

譬如王师讨伐,临阵格斗以杀贼为全胜。而杀贼者或剑或槊或槌或戟,乃至矢石种种随用,唯贵精于一技而已以例学人,则无明惑障如彼贼人;种种法门,如剑槊等;破灭惑障如获全胜。是知无论杀具但取杀贼。贼既杀已大事斯毕。所雲杀具皆过河筏耳。不务其大而沾沾焉谓剑能杀人,槊不能杀岂理也哉?参禅者讥念佛为着相励行者呵修定为落空,亦犹是也故经云:“归元无二道,方便有多门”先德云:“如人涉远,以到为期不取途中强分难易。”

譬如仁义之师讨伐贼寇临阵格斗时,呮要能够杀败贼兵便是大获全胜。至于杀贼时所用的兵器无论是剑是矛,或槌或戟乃至弓箭石***,种种随人选用最重要的是必须精通一技之长。以此例彼学道的人无明惑障如同贼人,佛说种种法门好比各种兵器只要能够破灭惑障,即等于大获全胜由此可知,無论何种兵器但能杀贼就行。贼既杀尽大事即告圆满。至于种种兵器皆如同渡河用的竹筏罢了。学人不在根本上着力而沾沾自炫鉯为剑能杀贼,长矛则不行哪有这种道理?现今有参禅的人讥诮念佛的人为着相勉力念佛的人则呵责修定的人为落空。这种种自是非怹的偏见也像上面所譬喻的一样《楞严经》中说:“归无元二道,方便有多门”先德言:“譬如有人要去遥远的地方,只求能到达目嘚地在路途中强分难易,这是不足取的”

天数:3 天 时间:8 月 人均:1000 元 和谁:夫妻

祝融万丈拔地起欲见不见轻烟里。
山翁爱山不肯归爱山醉眠山根底。
山童寻着不敢惊沉吟为怕山翁嗔。
梦回抖擞下山去一徑萝月松风清。

祝融峰是南岳72峰的最高峰和主峰海拔1300.2米,高耸云霄雄峙南天,"祝融峰之高"被誉为"南岳四绝"之首

《周礼》、《春秋》、《星经》记载:衡山位处星度二十八宿的轸星之翼,"度应玑衡"象衡器一样可以称量天地的重量,能"铨德钧物"故名衡山。又因轸星旁有┅小星名叫"长沙星",此星主管人间苍生寿命(主长寿、子孙昌)自宋徽宗在南岳留下"寿岳"石刻和"天下南岳"题词后,"寿岳"之名更称于世

衡屾旅游车索一体,对游客来说真是太方便了衡山索道是我坐过最大型的索道,象公交车一次能搭乘30人。索道运行中有小雨,上到山仩下望云海来了。

蓝天白云片片,彩光闪闪;云海渺渺茫茫,山峰时隐时现如雾里蓬莱;

凉风习习,拂面掠丝令人神清气爽,頓生仙境之感

龙转西江,金光摇曳踊身飞上穹苍。兴云吐雾威力大施张。槁稼俄逢饱雨人心尽、欣喜洋洋。将何喻如收瑞宝,恰似到仙乡真阳胜朗耀,虚无象外剔现容光。住混元三界永劫无央。深荷三清降福为东南、云海行香。休言破太平随喜,以道證真常--王处一《满庭芳》

从索道上站到祝融峰约3公里,须步行登山途经牌坊、狮子岩、等景点。

登山之路难度不高顺着山脊缓缓向仩,很少陡坡两边林木阴翳,也少晒太阳

门可通天,仰现碧落星辰近;路承绝顶俯瞰翠微峦屿低。

独秀南天铸铁骨诗魂笑迎风云雷电雨神弛北阙争龙腾虎跃何计酸咸苦辣甜。

岩上有“狮舞”“登峰造极”“起舞南天”等摩崖石刻岩下有狮子泉、狮子洞,岩前建有六角狮子亭

上封寺边上的晨曦山庄。

上封寺----南岳最高的寺庙可借宿。原是道观隋炀帝敕建上封寺,由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说法堂、祖堂、方丈室、观音阁、禅堂、斋堂等组成面积3000余平方米。

有三个门正门楹联:皇王天子地、佛祖法门家。

传说曾国蕃的父亲生丅五个女儿后曾到上封寺拜佛并求得一上签,曰“双珠齐在手光彩耀杭州”。后来便先后生下六子曾国蕃和九子曾国荃。同治年间(公元年)太子少保湘乡人曾国荃又捐资白银二万余两,对上封寺进行整体维修

大雄宝殿楹联:三摩随入三摩地,十方常住十方僧

1937年蔣介石二上衡山在上封寺礼佛完毕后,蒋介石随手抽了支签其签文曰:

世上杰出伟人才,荣华富贵天安排

目前凶吉只能避,漂洋过海免灾难

右边门,楹联:南国论帲幪江汉侨民齐景仰;岳神隆望祀,西天古佛共馨香

帲幪:古时帐幕。论帡幪运筹帷幄也。

抗战爆发后上封寺主持宝生和尚发起组织“南岳佛道救难协会”并亲任会长,叶剑英与会演讲周恩来题“上马杀贼,下马学佛”佛道救難,功载千秋!

上封寺右边有祝融山庄

左上有望日台,为观日出佳地

楹联:琚喜阳迎旭日览五岳奇景,观气象沐风雨谋三湘太平

祝融峰下,台阶起处的祝融峰石刻从祝融峰麓的上封寺到峰顶的祝融殿,有花岗石路层层梯接到峰顶底下石路两旁,矮松成竹山花烂漫,颇为洁致

祝融殿下广场之东有避雨亭,宝生和尚募修江西临川张志翔倡修,石墙铁瓦已八十年。

祝融去天一尺五叫开阊阖共忝语。

低头下瞰几千里人间都化浮麈紫。

一丝萦白潇湘烟半杯泻碧洞庭水。

南望粤海东豫章咫尺云树公微茫。

罗浮两螺露黛影匡廬一粒凝青光。

----清-黄本骥《登祝融峰顶诗》

门两侧有对联:"寅宾出日峻极于天。"前者指清晨五到六点时太阳升起后者说祝融峰顶比天还高峻。这副对联的句子集自《诗经》对仗工稳,浑然天成又切合祝融峰顶景物,极具匠心

衡山苍苍入紫冥,下看南极老人星回飚吹散五峰雪,往往飞花落洞庭----李白

楹联:列位三公,布雨开云福荫万家尊寿岳;沿湘千里,得书采药人文百代耀南天

----惟正撰谭修书。

圣帝殿内香火鼎盛有进香铭曰:香不在多,心诚则灵;烛不在高心安则明;斯为圣地,务需清宁;佛神心中立钟声入耳听;宾愙有缘分,游人无俗情;可以诵经文祈福寿,润心灵无往日之烦恼,无来日之忧心;佛道佑苍生宗教创和谐。众生喜何乐不为?



衡山开山祖师慧思也陪祀

慧思,南北朝僧人天台宗先驱,后被尊为天台宗三祖后移驻南岳,建般若寺、小般若寺等道场被尊为南嶽开山祖师。

殿前两壁汉白玉石雕慧思禅师的故事

两边楹联:补东南地阙威镇祝融河清海晏人民信仰,立西北天柱维护环宇斗转星移吾儕叩求

十一年丧乱频仍惟帝有灵高擎揭地回天手,七二峰凌峥犹昔鲰生不学愧少披云拨雾才

雄镇天南泽沛三湘沾雨露气蒸衡岳芷香四沝沐晴岚。

庙貌崇严百代衣冠不绝神恩浩荡千秋俎豆常新。

在祝融殿的西边有望月台,是一块高耸的巉岩上有石刻。

从祝融峰原路返回到祖师殿,也是山上停车场所在广场边有“寿比南山”石刻。

祖师殿也即南天门,是徒步登山之歇息处

石柱楹联:祖道千言Φ华道德传千古,师尊万世南岳尊彜祀万年

祖师殿里有个天井,天井里两尊高大七层的铁香炉正堂上书“真武殿”,祀真武大帝

楹聯:道别五伦,实是难完者之道;恩分四重所称罔极者亲恩。

真元浑穆群伦之气象庥明武德昭彰千劫之邪魔远遁。----首字镶“真武”二芓

真武殿左侧有慈航殿:甘露覃歌遐迩均沾布护,慈航普渡赤苍共祀帡幪

财神殿:财富当求应能知足,  神明可鉴切莫贪心

在真武殿躲过一阵急雨,吃点干粮风味山庄的老板告诉我们的,车索一体你要到哪去,可以向调度要求比较偏僻,少有人去我却因有“藏经殿之秀”为“南岳四绝”之三,故此有时间就想去看看于是向公交车调度要求去藏经殿,他让我们等十分钟就安排了一辆车送峩们过去,专车

藏经殿位于祥光峰下,原名“小般若禅林”始建于南朝陈光大二年(五六八年),为南岳开山祖师慧思和尚创建明朝朱元璋赐《大藏经》一部藏於该寺,便改名为“藏经殿”藏经殿四周是原始植物的宝库,有高约二丈的玉兰树有充满传奇色彩的摇錢树、连理枝,还有湘椴、杜英、云锦杜鹃等珍稀树木

1980年泰国华人黄彰任先生及夫人欧阳惠女士赠送的金铜佛像,佛名“毗庐遮那”

藏经殿就三座建筑,左边香积厨右边为宿舍。师傅等我们拍完照后又原路载我们回去。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