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劳动互助组是什么的背景

【摘 要】农业生产合作化的提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国家工业化建设对粮食、原料需求的增加;解决粮食供求紧张和粮食风潮的现实问题;对合作化快慢问題上的不同意见作为“右倾”错误的批评导致的急躁冒进情绪;广大干部和群众向往社会主义美好社会所激发出来的发展农业合作化的积極性;等等都是农业合作化提速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20世纪50年代;农业合作化;提速原因探析

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的以生产关系变革为主偠特征的农业合作化如果从建国算起,仅用了7年即宣告完成比原计划缩短了11年。如果从1953年算起则仅用了3年关于农业生产合作化快速發展的原因,许多论著认为主要是***的极力推动不可否认,***的主张是农业合作化提速的主要原因然而,是什么原因使毛泽東和党中央改变原来的计划加快农业合作化的进程?党的决策为什么又能得到实现笔者试图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一些探讨。

农业生产合莋化是指经过互助组是什么到初级社再到高级社的发展过程应该肯定,互助组是什么、初级社、高级社是互有联系、依次演进的但是咜们又有质的区别。互助组是什么是一种纯粹的劳动合作生产资料和劳动成果完全归私人所有,初级社和高级社是具有社会主义集体性質的生产合作初级社的部分生产资料和劳动成果归集体所有,高级社的生产资料和劳动成果已全部归集体所有私有制变成了集体所有淛。本文所指的农业生产合作化是包括初级社和高级社的农业集体化进程初级农业合作社在建国初期就开始试办,但直到1952年底农村的互助合作仍以互助组是什么为主,合作社所占比例极小即使是生产合作社,还是以私有为基础的(除山西等地试办的少数农业生产合作社外)虽有“伙有财产”,但农民的土地所有权没有触动“伙有财产”实际上也是入伙人共同的私有财产。这种情况到了1953年发生了重夶变化不仅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农业生产合作社大范围举办,而且发展非常快农业合作化运动迅速发展起来。

直接推动农业合作化快速发展的是工业化和过渡时期总路线国家工业化是在土地改革和国民经济恢复任务基本完成后,党为发展国民经济、实现国家富强所采取的重要举措党中央从1952年初始着手编制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强调要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为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奠定基础。与此同时19529月,***在中央书记处会议上提出现在就要开始用10年到15年的时间基本上完成社会主义的过渡,而不是10年或者鉯后才开始过渡1953615日,***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第一次对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和总任务的内容作了比较完整的表述即在十年至十伍年或者更多一些时间内,基本上完成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企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总路线的提出和“一五”计划的制萣,为国民经济建设指明了方向“一五”计划于1952年全面铺开后,农业的落后与工业发展需要之间的矛盾日益明显首先是农产品供应不足。随着工业的发展和城市人口的增长对粮食、棉花、蔬菜以及其他农产品的需求量日益增多,而个体、分散的农业生产力未能生产出哽多的农产品满足工业和城市的需求其次是资金缺乏。新中国虽有部分国营经济但百业待兴,资金需求量大仅靠国有经济的积累,昰难以适应工业发展要求的同时,在冷战格局下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我国实行敌对政策和经济封锁政策,寻求中西方贸易及西方投资積累资金和筹集资金的渠道基本被堵死苏联对我国经济方面的资金援助又杯水车薪。因此发展工业所需的大量资金必须也只能由农业來积累。最后是市场狭小工业发展也需要广大的农村市场,而当时的农村基本上还处在自给自足的状态对工业尤其是拖拉机、播种机、收割机等重工业产品的需求极少。这就使得个体、分散的小农经济无法支撑大规模的工业化建设这是后发展国家在进行工业化建设时普遍遇到的问题。

如何解决这些实际问题呢党中央和***除了关注粮食统购统销的政策外,更多地是考虑如何加快农业合作化发展速喥过渡时期总路线明确了新民主主义时期即是过渡时期,已从根本上解决了过渡时期能不能动摇私有基础、能不能建立高一级形式的农業合作社的问题地方上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成绩、农业生产合作社试办的经验及一些地区推行农业生产合作社的要求,又为***和党Φ央的决策提供了现实依据

早在19525月,山西长治专区在试办10个农业合作社的总结报告中指出:农业生产合作社是在土地私有制的条件下、互助运动的基础上为了进一步发展农业生产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一种较互助组是什么更加优越的形式。去年试办中已经表现出它的佷多优越性:第一,由于农业生产合作社实行土地入股统一经营因而相当地克服了个体经营的缺点,它可能在较大的土地范围内有计劃地适应土地的位置、性能,种植适当的作物初步地发挥了土地的效能。第二由于农业生产合作社统一使用劳力,因而就有可能按照各个劳力的强弱、经验、特长实行合理的分工第三,部分地克服了个体农民扩大生产的资金困难19529月,东北局报党中央审批的《关于嶊行农业合作化的决议(草案)》提出:“为了有计划地发展东北的工农业生产为了节制农村中的资本主义,其首要任务就是逐步改变目前小农经济为农业生产合作社的经济”农业生产合作社仍是属于私有财产基础上的半社会主义的范畴,但社会主义的因素大大发展了要发展农业合作社的经济,需有计划地在五、六年之内普遍使用新式马拉农具与部分拖拉机,改变过去的耕作方法农业合作化“不僅可以逐步消灭农业经济上、技术上的落后性,并将使小农经济逐步过渡到大规模的农业生产以便大批地供给国家商品粮食与工业原料,供应工业的劳动后备军;同时在这一过程中也将逐步改造小农经济,为将来农业进一步集体化打下坚实的基础如果我们不这样做就會发生工业和农业的不相称,就会发生跛足的现象也就不可能节制农村中资本主义因素和发展社会主义因素,就会犯历史上的错误”

鉯上这些报告中当然也提到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应注意的问题,但给党中央和***总的感觉是:农业生产合作社比互助组是什么能更好哋解决农业生产中的困难、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改善农民生活、适应工业发展的需要地方党委和农民又有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积极性,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不仅有需要,而且有可能它对工业化建设和向社会主义过渡都具有重要意义。这就使得党中央和***坚定叻合作化能提高生产力的思想并作出了加快农业生产合作化步伐的决策。

虽然总路线作出了比原来预计提前推行农业生产合作化的决定但是仍估计要用十年至十五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实现然而实际上仅用三年时间就基本完成了农业生产合作化。农业生产合作化在實施过程中是不断地加速的。导致农业生产合作化提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反“右倾”导致的急躁冒进情绪19532月,***中央正式通过《關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决议比草案增加了批评农业生产合作化问题上“右”和“左”两种错误观点的内容,紧接着党中央又印發了《农村工作指南》这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农业生产互助合作运动的发展。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盲目冒进、农业生产合作社发展过赽的倾向,农村工作部和党中央及时采取措施纠正这种偏向***也同意对发展过快的地区可以进行一些调整,但同时认为这不是全国嘚普遍问题仅是发展过程中的枝节问题,试办和发展合作社的方向不能动摇同年1015日、114日,***两次同中央农村工作部负责人谈話对春季的反对急躁冒进倾向提出了批评,并提出:“在新区无论大中小县,要在今冬明春经过充分准备,办好一个到两个合作社至少一个,一般一个到两个至多三个,根据工作好坏而定……多了冒进少了右倾。可否超过三个只要合乎条件,合乎章程、决议是自愿的,有强的领导骨干(主要是两条:公道能干),办得好那是‘韩信将兵,多多益善’……一般规律是经过互助组是什么再箌合作社但是直接搞社,也可允许试一试走直路,走得好可以较快地搞起来……互助组是什么还不能阻止农民卖地,要合作社要夶合作社才行。”从这两次谈话来看***对办农业生产合作社是有前提条件的,每县办好1-3个也不算多但对春季反对急躁冒进倾向的批评及在全国试办合作社的倡导,无疑对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19531026日至115日,农村工作部受党中央委托召开第三次全國互助合作会议,总结农业互助合作运动的经验并讨论《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草案),1216日***中央通过《关于发展農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决议》进一步明确肯定:“经过简单的共同劳动的临时互助组是什么和共同劳动基础仩实行某些分工分业而有些公共财产的常年互助组是什么到实行土地入股、统一经营而又有较多公共财产的农业生产合作社,到实行完铨的社会主义的集体农民公有制的更高级的农业生产合作社(也就是集体农庄)这种由具有社会主义萌芽、到具有更多社会主义因素,箌完全的社会主义的合作化的发展道路就是我们党所指出的对农业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决议》指出: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優越性和它所起的作用使它“在目前整个互助合作运动中日益显出重要的地位,并日益变成为我们领导互助合作运动继续前进的重要的環节……各级党委有必要更多地和更好地注意对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领导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准备逐步试办和逐步推行的条件繼续贯彻‘只许办好,不许办坏’的方针从而带动整个互助合作运动前进。目前许多地区的党委在这方面注意太少缺乏领导或没有领導的状态,必须加以改变”《决议》还确定,到1954年秋收前农业生产合作社由现在的1.4万多个发展到3.58万个,到1957年发展到80万个左右参加农戶占总农户的20%左右。会后全国各地根据《决议》和***在第三次全国互助合作会议上的指示,结合总路线的宣传教育和粮食统购统销笁作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从1953年冬到1954年春农业合作社由1.4万多个社发展到了9万多个,完成原定计划3.5万个社的两倍半以上鉴于这种發展势头,19543月农村工作部对农业生产合作社五年发展计划作了修改拟定1955年发展到30万或35万个,1957年发展到130万或者150万个参加合作社的农户發展占到全国总农户的35%左右,合作化的耕地发展到占全国总耕地的40%以上其中,东北和晋、冀、鲁、豫四省及其他老解放区合作化的程喥都达到50%以上,并争取在平原及高产量地区、经济作物区和城市郊区取得先一步合作化在第二个五年计划中期(大约在1960年前后),争取铨国绝大部分地区基本上实现合作化

尽管作了有限制的规划,各地组建合作社的积极性仍很高很快突破了原定计划,截至19551月全国匼作社已发展到48万个,其中有30多万个是1954年秋收前后建立的由于发展过快,农户耕畜、农具入社作价偏低同时又进行统购统销,引起农村关系紧张于是,1955年春党中央对农业合作社进行了整顿和巩固***在当年5月召开的15个省市自治区书记会议上提出“停、缩、发”三芓方针:“缩必须根据实际情况。片面的缩势必损伤干部和群众的积极性。后解放区就是要发不是停,不是缩基本是发;有的地方吔要停,但一般是发华北、东北等老解放区,也有要发的”他不赞成搞一刀切、全国都停止发展搞整顿的做法,主张根据具体情况区別对待虽也有缩、停,但强调的是发731日,***在省市区书记会议上作《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报告强调我国广大农民有走社會主义道路的积极性,社会主义工业化不能建立在小农经济的基础上只有实现合作化才能巩固工农联盟,因此合作化必须赶快上马。怹于1953年和1955年春两次对合作社的整顿工作提出批评认为农村不久将出现一个全国性的社会主义改造高潮。并提出到1956年全国将有5500万户,占農村一半人口加入初级社到1960年基本上完成半社会主义的改造,并有更多的初级社转为高级社这几次会议引起了全国范围的检讨和批评“右倾”错误。各地重新研究了农业合作化的规划加快了组织初级社的步伐。随后在104日至11日召开的***七届六中全会(扩大会议)讨論和通过了《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决议》错误地批判了党内在合作化问题上的不同意见是所谓“右倾机会主义”,强调彻底地批判这種“右倾机会主义”是保证农业合作化运动继续前进和取得完全胜利的最重要的条件。并对合作化运动作了新的规划:在互助合作运动先进的地方到1957年春季以前合作化发展到当地农户的70%-80%,即基本上实现半社会主义合作化;在全国大多数地方大体上可以在1958年春季以前先後基本上实行半社会主义的合作化;互助合作运动基础比较薄弱,农业生产合作社现在还很少的地区实现合作化需要更多时间。会后铨国各地纷纷开展反“右倾”。由于把党内在合作化时间与步骤上的不同意见作为“右倾机会主义”来批判助长了党内的急躁冒进情绪,不仅初级农业合作社迅猛发展也为向高级社的快速过渡埋下了引线。

根据《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决议》的规划在全国大多数地方,到1958年春季前后基本上实现半社会主义农业合作化一些地区还需要更长时间。至于高级农业合作社决议没有规划,只是各地在试办***在1955731日《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报告,也只是提出到1960年基本上完成半社会主义的改造并有更多的初级社转为高级社。1227日***在《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序言中说:“只需要一九五六年一个年头,就可以基本实现农业方面的半社会主义的合作化洅有三年到四年,即到一九五九年或者一九六零年,就可以基本上完成合作社由半社会主义到全社会主义的转变”他对合作化完成时間的预测稍有提前。然而半社会主义农业合作化不仅提前到19568月基本完成,到1956年底参加高级农业合作社的农户已达到总农户的88%,农业苼产合作化基本完成这一切都是由于反“右倾”的错误导致党内急躁冒进情绪的滋长,除此之外还有以下具体因素的推动:

最直接的推動因素是1956123日***中央政治局通过的《一九五六年到一九六七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以下简称《纲要》)它要求在1955年已经囿60%以上农户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的省、市、自治区,“在1956年基本上完成初级形式的农业合作化达到85%左右的农户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合作基础较好并且已经办了一批高级社的地区在1957年基本实现高级形式的农业合作化。其余地区在1956年,每区办一个至几个大型(100户以仩)的高级社以做榜样,在1958年基本完成高级形式的农业合作化”这是笔者所看到的关于实现高级社最早的规划的资料。

提前实现高级社的规划是受党内急躁情绪的影响,受初级形式合作化快速发展惯性的影响这是毋庸置疑的。然而在农民对合作化有抵触、农村关系比较紧张的情况下,为什么《纲要》还能贯彻下去而且比《纲要》规划的时间还提前实现了高级农业合作化呢?

粮食紧张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从新中国诞生开始,粮食产需、供求矛盾就十分尖锐它是农业合作化的动因之一,也是农业合作化快速发展的因素之┅建国头几年,国家解决粮食问题的办法一是农业税(公粮)征收,二是市场收购以征收为主、收购为辅,收购所占总需求比例为40%咗右1953年大规模建设开始后,粮食需求大幅度增加收购所占比例达到总需求的60%。市场收购不仅有私商收购的竞争而且需要国家拿出大量的资金,在当时的情况下国家是没有能力通过市场收购解决粮食问题的。于是党中央在充分酝酿、反复讨论的基础上,于195310月作出實行粮食统购统销的重要决策随后发展到其他主要农产品的统购统销。统购统销不失为当时解决粮食紧张状况维持市场稳定乃至政治穩定的最好办法。然而统购实际上意味着农民失去了对所生产的上缴农业税后的粮食的自由支配权。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统购数量难鉯定得很准确、定价偏低以及地方干部为完成统购任务而强购等,引起了一些农民不满出现粮食风潮。这些问题解决起来非常棘手主要原因是统购对象为个体农民,即使是半社会主义农业合作社的农民仍是私有生产者,国家难以掌控在谈到统购统销问题时邓子恢吔说:“几年来国家在广大的分散的个体农民中间实行这种措施是遭遇着极大困难的,不但每年工作量很大而且对于汪洋大海一样的个體农民的生产、生活状况,也不易摸清底子很难做到完全的公平合理,容易产生畸轻畸重和供销脱节的现象因此,往往引起部分农民鈈满使他们生产、生活感到困难。今后随着合作化的实现,由个体经济变为集体经济由11000多万农户变为101万个合作社,将来还可能变为數十万个合作社这样就便于我们更好地做好统购统销工作,使购销定额更切合于实际情况更易做到公平合理、手续简便易行。”因此把初级合作社发展为全社会主义的合作社,在当时的许多领导人看来不仅是发展生产、增加产量的途径,还是较好掌控农产品的办法从《纲要》内容来看,不仅包含农业生产合作化的内容还包括农业生产的目标及围绕达到这些目标所采取的措施。这充分说明了中央領导希望通过更大规模的生产合作和兴修水利、改良土壤、提高耕作技术等途径发展农业生产,提高农业产量以解决粮食的供求矛盾囷为工业提供更多的原料。

地方党委和农民的积极响应也是重要因素之一党中央虽然作出了向高级社过渡的决策,但并不要求全国在1958年哃时完成195624日,***中央在批转江苏省委关于办高级社中应注意事项的指示中指出:“我国各省的条件不完全相同少数省在1956年就可鉯基本实现高级形式的合作化,多数省要到1957年还有若干省也可以到1958年才基本上实现高级形式的合作化。这都是允许的都不算慢。希望各省根据本省的条件定出切合实际地发展高级社的规划,不要脱离实际地赶先进不要勉强追求提前完成,以免造成本来可以避免的破壞和损失在有效地反对了右倾保守思想以后,就应当注意防止这种急躁情绪”然而,在干部、农民中虽对小社并大社、初级变高级囿不同看法,甚至有抵触情绪但广大干部和农民的积极性是高涨的。他们的共同之处是相信党中央的决策响应党的号召。具体的原动仂则有所不同从地方干部来说,有一种怕犯错误能快勿慢,赶先进、争先进的心理驱动广大基层干部和农民则相信集体比单干好,姠往社会主义能使生活变得更加美好的憧憬他们对办大社、办高级社,积极发展生产奔社会主义的热情极高已经合作化的省、市和接菦合作化的省、市,掀起了小社并大社、转高级社的高潮完全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也有了很大的发展。截至19564月“参加高级社的农户已占全国农户总数的55%,河北、山西、辽宁、吉林、黑龙江、青海、广西、北京、天津、上海十个省、市并且超过了85%”截臸195610月,“北京、天津、上海三市河北、山西、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南、广西、青海等省已经实现农业的高级合作化,加入高级社嘚农户占各省市总农户的90%-95%其他各省也有大部或一部分地区实现了高级合作化。没有实现高级合作化的地区也都重点试办了高级农业生產合作社”。正是由于地方干部和广大农民高涨的激情使各地的高级农业合作化运动均高速发展。到1956年底全国大多数农户加入了农业匼作高级社,农业生产合作化基本完成

综上所述,农业生产合作化的提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首先,由于工业化建设开始后对糧食、原料需求的增加及对农村市场扩大的要求需要改变个体农民分散经营的状况,提高劳动生产率为国家提供更多的农产品和农村市场,从而促使农业生产合作化提前启动其次,由于对农业合作化快慢问题上的不同意见被简单地批评为“右倾”并作检讨的做法助長了党内的急躁情绪,是农业生产合作化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再次,由于需要解决粮食供求关系紧张和粮食风潮的现实问题使党和国镓领导人感到有必要提高合作化的程度,以求得农业生产的提高和购销渠道的畅通确保政治稳定和社会稳定,从而推动了初级社向高级社的快速过渡最后,由于地方干部宁快勿慢、赶先进、超先进的心理驱动与广大干部和农民对社会主义美好社会的追求所激发出来的发展农业生产合作化的积极性不仅推动了农业生产合作化的快速发展,而且是***和党中央作出加快农业生产合作化步伐决策的动力之源然而,上述诸多因素都与***有关在大规模工业化建设开始后,农业发展不能适应工业迅速发展的矛盾逐渐凸显出来***受蘇联集体农庄模式的影响,又借鉴我国老解放区农业合作社试办的经验认定农业合作化能较快地发展农业生产、解决原料和粮食的供求矛盾,因而主张加快农业合作化的进程他对农业合作化的方法和步骤的不同意见简单地批评为“右倾”的做法,不仅导致多次改变合作囮的原有规划还使地方干部滋长了宁快勿慢、赶先进、超先进的心理,助长了党内的急躁情绪最终使农业合作化以极快的速度,而且超出***本人的预期提前完成***的威望和地位、影响力和号召力,使得他的主张、号召和批评不能不对农业合作化的进程产生決定性的影响。

[1]***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文稿:第四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农业委员会办公厅.农业集體化重要文件汇编:上册[M].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1981.

[3]***文集:第6[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4]***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文稿:苐五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

亦称“农业劳动互助组是什么”简称“互助组是什么”。50年代初期我国农民为了解决农业生产中各自的劳动力、畜力、农具不足的困难,在自愿互利基础上建立的劳動互助组是什么织

有两种形式: 一种是临时互助组是什么,一般由几户农民在农忙季节临时组织起来进行换工互助,农忙过后即行解散,是互助组是什么的初级形式

二是常年互助组是什么,规模一般较临时互助组是什么大组员比较稳定,除全年在主要农事活动上進行劳动互助外还进行其他农副业的互助结合,并且在组员之间有初步的劳动分工有的还积累了小量的公共财产,是互助组是什么的高级形式

亦称土地合作社,简称初级社它建立在主要生产资料私有制基础上,社员将土地作价入股统一经营;耕畜与大中农机具等苼产资料归社统一使用;社员参加社内劳动。初级社的总收入在扣除当年生产费用、税金、公积金和公益金以后,所余部分分给社员莋为社员的劳动报酬和土地等生产资料的报酬。

社员劳动报酬一般高于土地报酬劳动报酬根据按劳分配原则,采取劳动工分的形式社員除参加社内劳动外,还可以耕种自留地和经营其他家庭副业,社员家庭副业的生产工具、零星树木、家畜、家禽以及生活资料等归社员所有。初级社实行民主管理最高管理机关是社员大会。

社员大会选出管理委员会管理社务选出监察委员会监察社务。初级社同农业生产互助组是什么相比有很大不同。虽然土地和其他主要生产资料仍是私有的但由于实行统一经营,并且积累了公共财产因此具有相当多嘚社会主义因素,具有了半社会主义性质它是合作农业经济的一种形式,是中国农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定性步骤初级社的进一步發展是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3.高级农业上产合作社

简称高级社它实现了土地等主要生产资料的公有和社员个人消费品的按劳分配。社员私有的土地无代价地转为集体所有;社员私有的耕畜、大中型农机具则按合理价格由社收买或为集体财产。社员的生活资料和零星树木、家畜、家禽、小农具以及家庭副业所需要的工具等仍属社员私有。高级社在有计划分工和协作的基础上组织社员参加社内的劳动

高級社的总收入在扣除税金、生产费、公积金和公益金以后,剩余部分根据按劳分配原则在社员之间进行分配高级社实行民主管理,最高領导机关是社员大会或社员代表大会它选出管理委员会管理社务,选出监察委员会监察社务由于高级社实现了土地等主要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因此是完全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经济组织

同初级社相比,高级社能够较大规模地进行农业基本建设和采用新式农机具,为改变农业生产条件,实现农业技术改造创造了有利条件;能够在国家计划指导下因地制宜地发展农、林、牧、渔和工副业生产,以满足社员、集体和国家的需要

按照生产资料公有化程度划分,农业社有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和完全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级農业生产合作社两种

农业劳动互助组是什么织,在中国有较长的历史本来是农民解决生产中的困难的一种形式。在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囲产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已经开始建立和发展各种形式的劳动互助组是什么织。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由于中国***和人民政府的積极领导和支持,农业劳动互助组是什么织有了更快的发展1950年有272万个互助组是什么,到1954年最高达到 993万个。互助组是什么的进一步发展就是農业生产合作社到1957年互助组是什么全部转入农业生产合作社。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