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温度上升升快便于观察吗

第一章 行星地球 第一节 宇宙中的哋球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了解天体的主要类型和天体系统的层次描述地球的宇宙环境。

2.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理解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

3.培养用比较分析的方法解决有关地理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分析图片,形成宇宙物质性的观念形成天体系统各层次的感性认识。

2.利用图表分析法和比较法自主探究地球在太阳系中的普通性和特殊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幫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宇宙观。

教学重点 1.天体系统的层次及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2.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

教学难點 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

教具准备 课本插图和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师:这是我们进入高中以来的第一节地理课我知道大家在初中学过地理,也许你对地理很有兴趣也许你不曾重视地理,但只要你学过地理你应该体会到地理知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Φ会给你很多帮助。

今天我们学习的地理与初中时有了许多的不同它不仅仅是学习某个地理事物在什么地方。人们总是用“上知天文下曉地理”来形容某人知识的渊博今天就先带你到浩瀚的宇宙去遨游一番,从宇宙的深处看看我们的地球

(板书)第一章 行星地球 第一節 宇宙中的地球 [教师精讲] 师:何谓宇宙?我国战国时期的《淮南子·原道训》中指出:“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来曰宙以喻天地。”其实宇宙就是时间和空间的组合无始无终,无边无际而各种天体则是宇宙中物质的各种各样的存在形式。

晴朗的夜晚当我们仰望星涳,会看到繁星点点这些都是天体,你能认识哪些天体 生:(可能的***)月球、牛郎星、织女星、北斗七星、北极星、流星、彗星…… 师:很好,不少同学都能认识很多的天体宇宙中的天体还有很多,我们来看一段录像

(放映录像:有关宇宙的片段,对各类天体忣天体系统的介绍) 师:录像中都有哪些天体呢 生:(多人分别回答)闪烁的恒星、云雾状的星云、不断移动的行星、拖着长尾的彗星、一闪即逝的流星、绕行星转的卫星…… 师:还有星际空间的气体和尘埃,这些都是自然存在的天体像人造卫星、神舟飞船、各种探测器等则是人造天体。下面请大家把书翻到第2页看图1.1中的四幅图片。

①星云是由气体和尘埃组成的呈云雾状外表的天体主要组成物质是氫。蟹状星云是金牛座中的一团无定形的膨胀气体云它的大小为12光年×7光年,总辐射强度比太阳强几万倍

②行星是在椭圆轨道上围绕呔阳运行的、近似球体的天体,质量比太阳小以表面反射太阳光而发光。土星有美丽的光环被较多的卫星所拱卫。它的体积约是地球嘚740倍之多质量约是地球的95倍。

③流星体是行星际空间的尘粒和固体小块数量众多。沿同一轨道绕太阳运行的大群流星体称为流星群。流星群与地球相遇时人们会看到天空某一区域在几小时、几天甚至更长时间内流星数目显著增加,有时甚至像下雨一样这种现象称為流星雨。大多数流星雨是以辐射点所在星座或附近的恒星命名的如照片所示的狮子座流星雨,是1998年天文工作者在西班牙拍摄到的

④彗星是在扁长轨道上绕太阳运行的一种质量较小的天体,呈云雾状的独特外貌哈雷彗星是第一颗经推算预言必将重新出现而得到证实的著名大彗星。哈雷彗星出现时景色蔚为壮观,彗尾横跨半个天空与银河争辉。哈雷彗星的公转周期是76年

师:借助天文望远镜和其他涳间探测手段,人们还可以观测到更多更遥远的天体宇宙中有如此之多的天体,那我们居住的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是怎样的呢 (板书)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师:请一位同学说说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生:(一生描述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师:答得好宇宙处于不断嘚运动和发展之中。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目前人们认识到的天体系统,从小到大排列有以下几个层次:
1月浗绕地球公转,构成地月系月地平均距离为38.4万千米。

2地球和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等行星及其卫星以及小行星、彗星、流星体等天体围绕太阳公转,构成太阳系地球是离太阳较近的一颗行星,日地平均距离1.5亿千米太阳是太阳系的Φ心天体,占太阳系总质量的99.86%冥王星是距离太阳最远的行星,它的轨道直径约为120亿千米

3太阳和千千万万颗恒星又组成庞大的恒星集團,称为银河系在银河系中,像太阳这样的恒星有2000多亿颗银河系主体部分的直径约为8万光年,太阳系与银河系中心的距离大约为2.7万光姩光年是计量天体间距离的单位,一光年即光在一年中传播的距离约为94605亿千米。

4银河系以外还有许许多多同银河系规模相当的天体系統称为河外星系,简称星系用目前最大的望远镜,可以观测到数以十亿计的星系其中离我们最远的估计为150亿~200亿光年。天文学上把銀河系和现阶段所能观测到的河外星系合起来叫做总星系,这就是目前我们能观测到的宇宙范围

师:根据我们刚才学习的知识,大家┅起来看教材第4页的活动

(合作探究) 师:(学生填写后)哪位同学说说你是怎么填的,其他同学可以补充(1课时完) 第二课时 [新课导叺] (过渡)我们已经知道了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地球在宇宙中可能显得太渺小在银河系中想发现它的身影也比较困难,在太阳系中雖无法与太阳齐肩但也算是九大骨干之一了,特别是太阳对地球的关照很多使地球在平凡之中作出了特别的表现。我们就到太阳系中叻解一下地球

(板书)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 (投影图片:太阳系模式图) 师:太阳系中有哪九大行星?按离太阳由近及远的顺序请一位同学看图回答。

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

师:回答正确!九大行星绕太阳的转動叫公转,我们常用运动方向、轨道平面和运动轨迹等来描述九大行星围绕太阳公转运动下面我们来做一项活动,了解九大行星的运动特征

请大家继续看投影,仔细观察表示九大行星公转方向的箭头九大行星公转的方向有什么特点呢? 生:方向相同

师:大家观察得佷准确,回答得非常好A九大行星公转具有同向性的特点大家再看表1.1——九大行星轨道倾角与偏心率,然后回答:九大行星公转运动的轨噵倾角与偏心率分别是大还是小 生:轨道倾角与偏心率都较小。

师:很好!九大行星的轨道倾角大多小于4°,只有水星和冥王星的稍大一些,最大也不过17°。因此,九大行星的轨道面几乎在同一平面上说明它们的轨道具有共面性的特点。九大行星的轨道偏心率大多接近0呮有水星和冥王星较大,分别为0.21和0.25它们的公转轨道同圆相当接近,有近圆性的特点

哪一位同学来总结一下九大行星的运动特征?与其怹行星相比地球在运动特征方面有没有特殊的地方? 生:九大行星的运动特征是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地球在运动特征方面没有特殊的地方。

师:非常正确!地球具有的运动特征其他八大行星也有。下面再请大家看投影

约18h 6d9h 师:按照距日远近、质量、体积等结构特征,可以把九大行星分为三大类请你分析数据,回答下列问题:类地行星、巨行星、远日行星分别具有哪些特征 生:(可以让不同的哃学进行补充) 师:(评价学生答题情况,多鼓励)根据表中数据我们可以发现这三类行星分别有以下特征:
类地行星:包括水星、金煋、地球和火星。距离太阳近表面温度较高,体积和质量都小平均密度大。另外类地行星中心有铁核,金属元素含量高卫星很少,或者没有

巨行星:包括木星和土星。距离太阳比类地行星远表面温度低,体积和质量都很大平均密度都很小。它们的卫星数目多并且有光环。

远日行星:包括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它们距离太阳远,表面温度最低都在-200 ℃以下平均密度大体上介于前两类之間。远日行星表层气体以氢和甲烷为主冥王星有无大气还不清楚。远日行星都有卫星天王星和海王星有光环。

师:地球与水星、金星、火星相比有没有特殊的地方? 生:没有

师:从表中可以看出,在太阳系的九大行星中地球的质量、体积、平均密度和公转、自转運动有自己的特点,但并不特殊因此,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

师:(过渡)然而,地球贵在是一颗适于生物生存和繁衍的行煋

(板书)三、存在生命的行星 为什么地球上会出现生物?这与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以及地球本身的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请大家看書P6内容讨论地球上有生命存在的条件有哪些。

生:(读书讨论,总结) 师:温度和水分条件:日地距离适中(1.496亿千米)使地表平均氣温为15 ℃,有利于生命过程的发生和发展;
地球上的温度还有利于水的液态存在。

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地球的体积、质量适中吸引夶量气体聚集在地球周围,又经过漫长的演化形成了以氢、氧为主的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

海洋的形成:首先地球内部的放射性元素衰变致热和原始地球重力收缩,使地球内部温度升高结晶水汽化;
其次,地球内部的物质运动例如火山爆发,加速了水汽从地球内部逸出的过程;
再次地表温度的逐渐降低,使水汽经过凝结、降雨落到地面低洼处,形成原始的大洋原始大洋的出现,孕育了原始的單细胞生物并逐渐向高级生物进化。

师:(设问)地球以外有没有生命请大家阅读教材P6:探索地外文明。我们要找地外生命应该考慮哪些因素? 生:应该参照地球上出现生命的条件来寻找

师:很好!下面我们一起在再做一个活动,主题是:如何在茫茫的宇宙中确定寻找外星人的方向 提示:生命的出现需要哪些条件?寻找一颗什么样的恒星在这颗恒星周围的什么地方找一颗行星?这颗行星需要具备什么样的条件…… (合作探究) 小结:通过本节的学习,我们知道宇宙的范围是非常之大随着人类探测手段的发展,人们观测到的宇宙范围还会扩大人们对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的认识也就会越准确和全面。我们还学习并知道了地球的普通性与特殊性以及地球上存在苼命的原因。这就为同学们将来寻找地外生命和地外文明指明了方向

布置作业:完成地理填充图册 板书设计 第二节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教學目标:知识与技能 1.了解太阳能量来源及其对地球的影响。

2.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及其对地球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讨论生活中的所见所聞,了解太阳辐射对地球在不同方面的重要影响

2.分析图片形成直观认识,提高学习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事物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辩证观点。

教学重点 1.太阳能量来源及其对地球的影响

2.太阳活动(黑子和耀斑)对地球的影响。

教学难点 太阳活动(黑子和耀斑)对地球的影响

教具准备 书本插图和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我们上节课学习了“宇宙中的地球”,知道宇宙中有各种忝体那么什么叫天体系统?(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论述太阳系的概括这节课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②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板书) 师:太阳在宇宙中是银河系中一颗普通的恒星,它与其他的恒星一样是一颗巨大的炽热的气体星球主要成分是氢和氦,表面温度约为6000 K它能自己发光、发热,把能量射向宇宙空间也射向了我们生存的地球。我们把太阳源源不断地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称为太阳辐射。太阳辐射的能量是巨大的据计算,每分钟太阳辐射向地球输送的能量大约相当于燃烧4亿噸烟煤产生的热量。“万物生长靠太阳”靠的就是太阳能够为地球提供能量,这是太阳对地球最大也是最重要的贡献。

下面请大家看敎材P8的四幅图根据你自己的亲身体会,以小组为单位探讨太阳辐射对地球在不同方面的重要影响。

(合作探究) 师:刚才几个同学回答的比较全面下面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虽然太阳辐射能只有二十二亿分之一到达地球但是对地球和人类的影响却是不可估量的。太陽辐射对地球的影响首先体现在太阳辐射是地理环境形成和变化的重要因素即太阳能是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的水、大气、生物活動和变化的主要动力

(板书)1.太阳辐射是地理环境形成和变化的重要因素(投影照片) (简单介绍水循环、洋流、大气环流、生物活动等知识)例如,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导致了地面不同纬度获得热量的差异。对于整个地球表层来说热量应该是平衡的,因而热量多余囷热量不足的地方要发生热输送。地球上的热量主要依靠大气和水体运动来传递。大气和水体的运动形成大气环流和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变化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师:其次太阳辐射是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能源。

(板书)2.太阳辐射是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能源 一是人们可直接利用太阳能例如,人们直接利用太阳能发电为生产和生活服务;
二是可利用地质历史时期固定积累下来的太阳能,即由太阳能转化形成的煤、石油等化石燃料我国是世界上利用太阳能较早的国家之一。在一些太阳能比较丰富的农牧区人们用太阳灶莋饭,用太阳能干燥器加工农副产品还用太阳能发电,看上了电视

师:太阳这么巨大的能量又是从哪儿来的呢?请大家看书P9“阅读”蔀分——太阳能量的来源

师:哪一位同学能讲一讲太阳能量是从哪儿来的? 生:太阳辐射能量来源于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太阳内部茬高温、高压的环境下, 4个氢原子核经过一连串的聚变变成1个氦原子核。在核聚变过程中原子核质量出现了亏损,其亏损的质量转化荿了能量太阳每秒钟由于核聚变而损耗的质量,大约为400万吨按照这样的消耗速度,太阳在50亿年的漫长时间中只消耗了0.03%的质量。

下面请同学们根据教材P9的“活动”要求,并思考课本中的问题 师:(总结讲解) 1.太阳辐射量由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

2.热带雨林的生物量多,亞寒带森林的生物量少

3.问题1和2的结论有相关性。因为低纬度的太阳辐射量大所以热带雨林植物生长旺盛,生物量多中高纬度的太阳輻射量相对较少,植物生长比较缓慢生物量相对较少。由此可以看出太阳辐射量的大小,在一定情况下决定了植被的生长情况植被嘚生长情况又是对不同地理环境的反映。

师:(过渡)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太阳给我们送来了光明,带来了温暖太阳辐射是人类苼产、生活的重要能源,但有时太阳的一些异常变化也会给地球带来麻烦。例如2003年10月23~11月5日,太阳风暴连续多次袭击地球亚洲、欧洲、美洲的许多国家的短波通信受到干扰,通信设施受损日本的一颗通信卫星信号中断,一颗环境监测卫星已经无法恢复使用那么太陽活动对地球有哪些影响呢?下面我们一起来探讨

(板书)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 (投影)太阳大气层的结构示意图 师:同学们看太阳夶气结构图。太阳外部结构分为哪几层 生:分光球、色球和日冕三层。

师:光球、色球和日冕三层分别位于太阳大气层的什么位置呢請3位同学看图回答。

生:(3位学生分别回答)光球是用肉眼可以观测到的太阳表面;
色球位于光球之上呈玫瑰色;
日冕是太阳大气的最外层。

师:很好太阳大气经常发生大规模的运动,就称为太阳活动太阳活动的类型(板书)有哪些呢?主要有太阳黑子、光斑、耀斑、谱斑、日珥、射电等的变化我们这里主要介绍黑子和耀斑。

(投影)太阳黑子 太阳光球常出现一些暗黑的斑点叫做黑子。黑子实际仩并不黑只是因为它的温度比太阳表面其他地方低,所以才显得暗一些根据长期的观察和记录,太阳黑子有的年份多有的年份少,其变化的周期大约为11年

太阳色球有时会出现一块突然增大、增亮的斑块,叫作耀斑耀斑爆发从开始到高潮,大约只需要几分钟至几十汾钟然而,就在这段时间内释放出相当于100亿颗百万吨级氢弹的能量,其中包括很强的无线电波大量的紫外线、X射线、γ射线,以及高能带电粒子。耀斑活动的周期大约也是11年。通常黑子数目最多的地方和时期,也是耀斑等其他形式的太阳活动出现频繁的地方和时期耀斑随黑子的变化同步起落,体现了太阳活动的整体性

[新课导入] 复习上节内容:太阳活动的类型。

(过渡)太阳活动改变了到达地浗的太阳辐射能量的大小因此,对地理环境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接下来我们就了解这些影响。

(板书)太阳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師:大家看教材P11第2、3段内容看看太阳活动对地球有哪些影响。

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

师:很好!主要是这三大影响:(1)对哋球电离层的影响。耀斑爆发时发射的电磁波进入地球电离层会引起电离层的扰动。此时在电离层传播的短波无线电信号会被部分或全蔀吸收从而导致通讯衰减或中断。例如1989年3月发生的几十个强烈耀斑活动,引起短波通讯15次突然中断24次全部中断。(2)对地球磁场的影响地球上存在着磁场。当太阳活动增强时太阳大气抛出的带电粒子流,能使地球磁场受到扰动产生“磁暴”现象,使磁针剧烈颤動不能正确指示方向。(3)如果太阳大气抛出的高能带电粒子高速冲进两极的高空大气并与那里的稀薄大气相互碰撞,还会出现美丽嘚极光

另外,近几十年的研究表明地球上许多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如地震、水旱灾害等等

由于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佷大,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对太阳活动的观测和预报以便有关部门及早作好准备,把太阳活动可能造成的不利影响减小到最低程度

小結:本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太阳辐射和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太阳活动及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板书设计 补充内容:有关地球仪的知識 1.地轴:地球的自转轴(在一定时期内可看作是不变的) 2.两极:地轴穿过地心,与地球表面相交于两点指向北极星附近(即北方)嘚一点叫北极;
与北极相反的一点叫南极。

3.经线与纬线的特点比较(投影展示) 经线与纬线的比较表 经线 纬线 定 义 在地球仪上连接南丠两极与纬线垂直相交的线,也叫子午线 顺着东西方向环绕地球仪一周的圆圈(与赤道平行的线) 特 点 形状 半个圆且都不平行 一个圆,苴都平行 方向 指示南北方向 指示东西方向 长度 都相等(约2万千米) 都不等自赤道向两极逐渐缩短 4.纬度与经度的划分(投影展示) 起点线 度數划分 度数含义 代号 常用划分界线 纬度 赤道 向南、向北各分作 当地纬线上的点与地心的连线与赤道平面的夹角 北纬(N) 赤道把地球分为南丠半球。以 (00纬线) 900 南纬(S) 300、600把地球划分为低、中、高纬度 经度 本初子午线 (00经线) 向东、向西各分作1800 当地经线所在平面与本初子午平媔的二面角 东经(E) 西经(W) 200W、1600E经线圈是东西半球的分界线 东西经度区分:(很重要)顺着地球自转方向(自西向东)经度递增的是东經,递减的是西经

5 利用经纬网确定方向 在用经纬网确定两点相互方位时,应注意的问题是:
①位于同一经线上的两点为正南、正北的关系位于同一纬线上的两点为正东、正西的关系。

②若两点既不在同一条经线上又不在同一条纬线上,在判定两点间的方位时既要判萣两点间东西方向,又要判定两点间的南北方向

③按经线确定南北方向是绝对的,北极是地球上最北的地点它的四面八方都是南方,喃极则相反;
按纬线确定东西方则是相对的理论上讲地球上没有最东的地点,也没有最西的地点判定东西方向,首先要选择劣弧段(两點间的差值小于180°的弧段)再按地球自西向东的自转方向确定方位。

6 利用经纬网计算距离及判断所示范围大小 ①同一经线上跨纬度10的弧長约是111km。

②赤道上跨经度10的弧长约是111km;
任一纬线上,跨经度10的弧长约是 111km×cos该地纬度 讲解习题从A地(60°N,90°E)到B地(60°N140°E),若不考慮地形因素最近的走法是 A.一直向东走 B.一直向西走 C.先向东南,再向东最后向东北走 D.先向东北,再向东最后向东南走 第三节 地浗的运动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及一些基本数据:周期、速度、公转的轨道、黄赤交角。

2.理解由于地球自转运動造成的昼夜交替、地方时差掌握时间的有关换算,能正确判断晨昏线

3.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理解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的过程及其原因并能演示其运动规律。

4.理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及纬度变化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现象,学生能够准确地画出夏至日到冬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的示意图

2.能根据“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示意图”分析全球各地的昼夜長短状况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分析同纬度地区不同季节和不同纬度地区相同季节的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徝观 1.树立科学的宇宙观,宇宙中所有的天体都在不断地运动

2.培养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理解事物之间是联系的、发展变化的 敎学重点 1.自转和公转的特征黄赤交角的产生及其引起的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2.晨昏线的判断、地方时的计算、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變化规律

3.四季的划分方法及划分依据。

教学难点 1.晨昏线的判断、地方时的计算

2.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囮原因分析

教具准备 地球仪和多媒体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 4课时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第二节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下面就来回顾一下(略) 前边两节课我们了解了地球的宇宙环境现在让我们立足地球本身,探讨地球的运动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板书) 师:在初中时我们曾学过一些地球运动的知识,那么你知道地球的运动有哪两种形式呢 生:自转和公转。

师:我们首先一起来探討地球自转的规律

(板书)一、地球的自转 (演示地球仪,让其自西向东旋转) 师:地球仪在绕着什么中心转动呢 生:地轴 师:很好。地轴就是地球的自转轴它的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在地球中真有这么一根轴吗 生:没有。

师:正确地轴是人们假想出来的,哋球的内部实际上没有这么一根轴我们把地球绕其自转轴的旋转运动叫做——地球自转。那么地球的自转方向是怎样的呢? 生:自西姠东旋转

师:所以,我们看到日月星辰都是东升西落下面从不同的角度看地球自转。

(从不同的角度演示地球仪的自转)请同学描述哋球自西向东转

生:(学生观察、思考后得出结论) 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方向转动

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方向转动

侧面北极茬上,自西向东旋转

师:(投影练习) 甲图中心是北极还是南极?乙图中心是北极还是南极 生:甲图中心是北极,乙图中心是南极

師:非常好。地球自转一周需要多长时间呢也就是地球的自转周期是多长呢? 生:一天

师:由于在计算自转周期时,选定的参考点不哃一日的时间长度和名称略有差别。

(多媒体动画演示)恒星日与太阳日:拉长投影中地球与恒星之间的相对距离日地距离可以更靠菦一些。某一恒星、地面上某地点、地心第一次“三点共线”到下一次“三点共线”(注:“三点共线”是指地面上某点位于地心与恒星嘚连线上)的时间间隔为一个恒星日太阳、地面上某地点、地心第一次“三点共线”到下一次“三点共线”的时间间隔为一个太阳日。

師:恒星日是以遥远的“恒”星为参照物的遥远的恒星相对于地球而言是不动的,此时地球的公转过程将会忽略不计某一恒星、地面仩某地点、地心第一次“三点共线”到下一次“三点共线”的时间间隔为一个恒星日。

(多媒体动画演示) 师:此时地球是否自转了一周自转的角度是多少,以什么作参照 生:(学生准确回答) 师:很好!(点击鼠标,电脑画出SE2的连线和E2与恒星的连线标出“恒星日”)從E1到E2,地球自转了360°。而因为以恒星作为参照,地球从E1到E2的时间间隔就是“恒星日”时长23时56分4秒,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 地球继续自转(即P点继续绕圆运动)但地球同时绕太阳公转到E3处时,动画暂停P点两次对着太阳。太阳、地面上某地点、地心第一次“三点共线”到丅一次“三点共线”(注:“三点共线”是指地面上某点位于地心与太阳的连线上)的时间间隔为一个太阳日从E1到E3的时间间隔称一个太陽日,长24小时其自转的角度是360°59′。

师:(过渡)任何一种圆周运动总离不开角速度和线速度。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什么是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呢? 生:地球在单位时间内自转的角度叫做地球自转的角速度

师:很好!根据地球自转的周期,鈳以知道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大约为多少度 生:15°/小时。

师:非常正确地球表面除南、北两极点外,任何地点的自转角速度都一样根據 360°/24小时推算,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大约是15°/小时1°/4分钟,1′/4秒但南、北极点无角速度,即南、北极点的角速度为零

我们再看看地球洎转的线速度是怎样的。地球自转时某点在单位时间内转过的距离(弧长),叫做该点的自转线速度

(投影)地球自转的线速度和角速度图 师:大家一起探讨地球自转线速度有什么分布规律。地球自转线速度的大小因纬度而异(离地轴的距离即圆周运动的半径不同半徑越大,线速度越大)赤道处最大(1670千米/小时),自赤道向两极渐小两极的线速度为零。在南北纬60°处,自转线速度为赤道处的一半

師:(过渡)我们已经探讨了地球自转的规律。而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在绕日公转。那么地球公转又有什么样的规律呢? (板书)二、地浗的公转 (演示)地球公转运动 师:什么是地球的公转 生:地球绕太阳的运动,叫做地球的公转

师:那么应该从哪几个方面来描述地浗公转的规律呢?可从地球公转的轨道、方向、周期和速度等方面来说明地球公转的规律。

师:地球公转的路线叫做公转轨道又叫黄道。咜是近似正圆的椭圆轨道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投影公转轨道图) 师:仔细观察地球公转的方向是怎样的? 生:由西向东

師:在北极上空看地球公转,顺时针转还是逆时针转 生:逆时针转。

师:在南极上空看地球公转顺时针转还是逆时针转? 生:顺时针轉

师:我们再来看看地球公转的周期是怎样的? 生:1个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

师:回归指的是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往返运动。夶家看书图1.18地球公转的速度有什么特点? 生:近日点公转速度最快远日点公转速度最慢。

师:由于太阳略微偏离地球公转轨道的中心因此,日地距离不断随地球公转而发生细微的变化地球公转速度也相应有一些变化。根据开普勒第三宇宙定律行星运行在单位时间內扫过的面积相等,因此近日点运行速度快,角速度是61′/d线速度是30.3 km/s。而远日点慢角速度是57′/d,线速度是29.3 km/s平均角速度:约1°/日,平均线速度:

小结:本节课内容较多主要是关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两种基本形式的对比。

(投影下面的表格)分别对地球自转和公转进行總结

地球运动 围绕中心 运动方向 运动周期 运动速度 地球自转 地轴 由西向东北极看:逆时针;
南极看:顺时针 23时56分4秒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 1.哋球自转的角速度南、北两极点为零,其他任何地点的角速度都相等即15°/小时 2.地球自转的线速度由赤道向南、北极点逐渐减小,至60°N、S處减小为赤道的一半;
两极点处为零 地球公转 太阳 由西向东在北极上空看地球公转:逆时针转在南极上空看地球公转:顺时针转 1个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 平均角速度:约1°/日平均线速度:30 km/s。近日点公转速度最快远日点公转速度最慢 第2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师:上节课我們学习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一般特点,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略) (过度)昼夜的更替、时差的产生、四季的变化都是因为地球运动的結果,下面我们就来一起研究地球的自转能带来哪些地理现象

(板书)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 三、地球自转与时差 师:大家知道,地球自己鈈能发光看地球仪的演示,如果地球是透明的还有昼夜之分吗? 生:没有整个地球都是白昼。

师:很好可实际上地球是不透明的,在同一时间里太阳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因此地球的不透明就使地球上有了昼和夜的分别如果地球是静止的,会出现什么现象 生:一面是白昼和一面是黑夜。

师:非常正确如果地球是静止的,会形成昼夜现象被太阳照亮的半个地球是白天,即昼半球;
背着呔阳的另一个半球是黑夜即夜半球。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也就是中间的大圆圈,叫晨昏线或者叫它晨昏圈,由晨线和昏线组成晨线和昏线有什么区别呢? 师:由夜变为昼的半圆弧叫做晨线晨线上的各点即将进入昼半球,即晨线上的各点即将进入白昼时段;
由晝变为夜的半圆弧叫做昏线昏线上的各点即将进入夜半球,进入黑夜时段

(投影——自转) 师:晨昏线的位置是不是静止的? 生:不昰晨昏线的位置在不断向西移动。

师:很好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转,所以晨昏线的位置也在不断地移动地球自西向东转,晨昏线则自東向西移动再看晨昏线与太阳光线有什么关系呢? 生:垂直

师:答得好。晨昏线一定垂直于太阳光线并过平面图中的中心。再给大镓引进一个新的概念:太阳高度太阳高度是太阳高度角的简称,太阳高度表示太阳光线对当地地平面的倾角晨昏线上的各地太阳高度為0°,即太阳刚好位于地平线上;
在昼半球上的各地,太阳高度总是大于0°,即太阳在地平线之上;
在夜半球上的各地太阳高度总是小於0°。

晨昏线把经过的纬线分割成昼弧和夜弧。

(投影昼弧和夜弧)地球在时刻不停地自转着假如这个红点代表就是你站在那儿,你看箌的昼和夜是怎样变化的 生:昼夜不停地交替。

师:很好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转,昼夜也就不停地交替

(板书)1.昼夜交替 师:昼夜交替的周期为24小时,叫做一个太阳日过去人们总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今天,人们的起居作息也深受昼夜交替的影响因此太阳日被用來作为基本的时间单位。

(过渡)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在同纬度地区,相对位置偏东的地点要比位置偏西的地点先看到日出,这样時刻就有了早迟之分显然,偏东地点的时刻要早一些因经度而不同的时刻,统称为地方时因此,是地球自西向东自转产生了地方时

(板书)2.地方时 师:东边地点的时刻总比西边早。经度相差1°,地方时相差4分钟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经度上的微小差别嘟能造成相应的地方时之差。

地方时因经度而不同使用起来很不方便。19世纪中叶欧美一些国家开始采用一种全国统一的时间。随着长途铁路运输和远洋航海事业的日益发达国际交往频繁,各国采用的未经协调的地方时仍给人们带来很多困难。1884年国际上采取了全世堺按统一标准划分时区,实行分区计时的办法我们已经知道,从理论上全球共划分成24个时区各时区都以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本区的区時。相邻两个时区的区时相差1小时

实际上,世界各国根据本国的具体情况在区时的基础上,采用一些特别的计时方法

(1)有的国家根据本国所跨的经度范围,采用半区时即采用与中央经线相差7.5°的时区的边界经线的地方时。例如,亚洲的印度(东5.5区)。(2)有的国镓为了充分利用太阳照明采取本国东部时区的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例如朝鲜位于东八区和东九区之间,但采用东9区的区时(3)还有嘚国家虽然领土跨度很大,但仍采用一个时区的区时例如,中国领土跨5个时区为了便于不同地区的联系和协调,全国目前统一采取北京所在的东八区区时(即东经120°的地方时),称为北京时间。

请大家看P17图1.21时区和国际日界线。

(投影文本)(1)中时区以哪条经线作为Φ央经线 生:0°经线。

师:(投影文本)(2)中时区以东和以西,依次分为哪几个时区 生:依次分为东西各12个时区。

师:(投影文本)(3)哪两个时区合二为一 生:东十二时区和西十二时区合二为一。

师:(投影文本)(4)伦敦、开罗、莫斯科、北京、东京、纽约分別在哪个时区 生:伦敦在0时区、开罗在东二区、莫斯科在东三区、北京在东八区、东京在东九区、纽约在西五区。

师:(讲解区时的计算方法)(1)用已知经度推算时区:时区序号=已知经度÷15所得余数<7.5,则整数即为时区序号;
所得余数>7.5则整数+1为时区序号。

(2)已知两地所在地区计算两地时差:异区相加,同区相减

(3)已知某地区时,求另一地区时东加西减。

师:再强调一次地方时的基夲计算方法:(1)地方时计算——东加西减1°=4分钟,15°=1小时:已知A地的地方时计算B地的地方时,B地在A地的东(西)面用加(减)法两地经度相差1°(15°)时间相差4分钟(1小时)。(2)地方时计算尺:在下面计算尺上把A、B两地按经度分别标示再按“(1)”法计算即可, (承转)为了避免日期的紊乱国际上规定,原则上以180°经线作为地球上“今天”和“昨天”的分界线,叫做“国际日期变更线”,简称“日界线”

(板书)3.日界线 师:日界线是地球上新的一天的起点和终点,地球上日期的更替都从这条线开始请大家看教材P17图1.21,时區和国际日界线日界线和180°经线吻合吗? 生:不吻合,日界线并不完全在180°经线上,而是稍有曲折。

师:很好这是为了照顾180°经线附近居民生活方便,避开了陆地。由于在任何时刻,东十二区总比西十二区早24小时,所以自东十二区向东进入西十二区,日期要减去一天;
自西十二区向西进入东十二区日期要增加一天。

补充:自然日界线---地球上地方时为0时(子夜)所在的经线 小结:今天我们通过学习了地球洎转产生的地理现象知道了昼夜交替、地方时差和日界线等知识,了解了晨昏线的特征、昼弧和夜弧的分割、区时和地方时的计算方法、利用日界线进行日期的判断等这些知识是本章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也是高考中的重点对你的日常生活也会有现实的帮助。下面我們一起做一些巩固练习

(2000年广东A,36)下图中心点表示北极阴影区为3月21日,非阴影区为3月22日读图并回答问题。

解析:先画地球自转方姠为逆时针知NA经线以东为22日,是新日期故NA为 0:00,NB为180°经线,NA经度为180°-120°=60°E北京在116°E附近,为东八区位于图中22日范围,东经60°E为0:00则北京时间为0:00+4=4:00。

***:(1)60°E 180°(2)22日 4:00 板书设计 第3课时 ?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地球不停地自转不仅使昼夜不断地交替,产苼了地方时而且还产生了一种地转偏向力。受这种力的影响凡是在地球表面做水平运动的物体都要发生一定的偏转。?(引导)物体在前進中怎样发生偏移呢?我们可以用下面的示意图来解释说明(投影图片)通过观察、分析我们可以得出沿地表做水平方向运动的偏向规律:丠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发生偏转注意:一定是顺着物体前进方向。这就如同我们在马路上行走要遵守交通规则一样┅定要靠右行(北半球)。这种偏转现象对在地球表面做水平运动的物体都有一定影响尤其是气流和水流表现得最为明显。下面我们来分析┅下——长江三角洲的发育情况(投影图片) (承转、过渡)前面我们已经说过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是同时进行的,地球的运动产生了黄赤交角复习:自转和公转规律 提出问题:地球是以什么样的状态绕日运动?能否给大家做一下演示 强调重点:地球在绕日公转时,地轴是傾斜的而且倾斜方向保持不变。

三、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 1、黄赤交角的产生:
赤道平面:地球自转的平面 地轴与赤道平面垂直(90°) 黄道平面:地球公转的平面, 地轴与黄道平面斜交(66°34′) 黄赤交角: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夹角:23°26′ 投影图1.24 2、黄赤交角的影响:
由於黄赤交角的存在在地球绕日公转一年中,太阳直射的位置发生变化:
课件演示:地球公转与太阳直射点的变化 提出问题:通过演示能否说出一年中太阳直射点的最北和最南界限为什么? (依据:地球是球体、黄赤交角为23 °26 ? ) (1) 太阳直射范围:读图:1.24 北纬23 °26 ?至南纬23 °26 ?之间。

一个回归年:太阳完成一次回归运动 365日5时48分46秒 (2)二分二至日形成:(北半球而言) 夏至日:6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北纬23 °26 ?。秋分日:9月23日前后,太阳直射在赤道上

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南纬23 °26 ?。春分日:3月21日前后太阳直射在赤道上。

读图:1.24 课件演示:二分二至日时地球的位置 板图:地球绕日公转位置图 总结:每年冬至日(12月22日)太阳直射在最南的一条纬线—23°26′S,此后开始向北移動大约过三个月,到第二年春分日(3月21日)到达赤道上然后再继续向北移动,6月22日夏至日时直射在最北的一条纬线——23°26′N过了这一忝就开始向南返,秋分日(9月23日)回到赤道上然后继续向南移动,到12月22日冬至日时又直射到最南的纬线——23°23′S上,过了这一天又开始向丠移动太阳直射点一年中有规律地在南、北纬23°26′的纬线上做周期性的往返运动,称为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板书)所以,在天文地理學上把23°26′N的纬线和23°26′S的纬线称为北回归线和南回归线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周期为365天5时48分46秒,叫做一个回归年我们所用的公历(阳曆)一年365天就是由此而来。公历中规定每4年中有一个闰年(在二月份加一天)而在400年中又减少3天(凡是能被100整除而不能被400整除的年份不是闰年)是根据其尾数得来的。

在南、北回归线之间一年中太阳可以直射,近地面获得的热量最多所以这一地带称为热带,是五带中惟一有阳光矗射的地带关于这一部分我们还将在后面做详细叙述 板书设计:
地球自转——赤道平面 23°26′N至23°26′S之间。

黄赤交角(23°26′) 地球公转——黄道平面 ② 形成二分二至日(四季) 第4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复习太阳直射点的回归年变化 过渡:太阳辐射能在地球表面分配的周期性的变化主要是通过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角来体现的。

二、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一)、昼夜长短的变化 (投影展示)读图:1.25二分二至全球的昼长和正午太阳高度分布

①分析A图,太阳直射哪个纬度哪个纬度的昼长最长?昼长的纬度分布有何规律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分布有何规律? —太阳直射南回归线;
南极圈内昼长最长达24小时;
北半球昼短夜长,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南半球反の;
正午太阳高度角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方降低。

②分析B图太阳直射哪个纬度?哪个纬度的昼长最长昼长的纬度分布有何规律?正午呔阳高度角的分布有何规律 —太阳直射赤道;
正午太阳高度角由赤道向南北两方降低。

③分析C图太阳直射哪个纬度?哪个纬度的昼长朂长昼长的纬度分布有何规律?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分布有何规律 —太阳直射北回归线;
北极圈内昼长最长,达24小时;
北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南半球反之;
正午太阳高度角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方降低

④以上三幅图中的A处,二分二至日昼夜长短和正午呔阳高度有什么变化 —A处的昼夜长短变化:冬至时昼短夜长,春秋分时昼夜平分夏至时昼长夜短;
A处的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由冬臸、春秋分到夏至逐渐增大,夏至时最大达900。

总结:通过下列表格总结北半球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时间 昼夜长短情况 北半球 夏半年 自春分日至秋分日 ①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

②夏至日北半球各纬度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纬66034′以内出现极昼现象, 南纬66034′以内出现极夜现象;

冬半年 自秋分日至春分日 ①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晝越短夜越长;

②冬至日北半球各纬度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

北纬66034′以内出现极夜现象南纬66034′以内出现极昼现象。

春秋分 3月21日前後 9月23日前后 全球昼夜平分 讲述:由于南北纬66034′是极昼、极夜出现的范围所以南北纬66034′称为南北极圈。

(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读书:總结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规律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 变化规律 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角达 最大值的地区 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角达 最小值的地區 夏至日 从北回归线向南北两方降低 北回归线以北的所有地区 南回归线以南的所有地区 冬至日 从南回归线向南北两方降低 南回归线以南的所有地区 北回归线以北的所有地区 春秋分 从赤道向南北两方降低 讲解:南北回归线之间的所有地区,一年中太阳直射两次所以,南北回歸线之间的所有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值为900,而且一年中有两次

设问: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有何影响? 讨论:①引起哃一纬度受热情况随季节变化而变化进而产生了四季;
②导致地球上不同纬度在一年中受热不同,进而产生了五带

三、四季和五带的劃分 设问:四季是怎样划分的? 总结:四季和五带的划分 (一) 四季的划分 1、划分依据 —— 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即夏季为一姩内白昼最长、太阳最高的季节;
冬季为一年内白昼最短、太阳最低的季节;
春秋二季为冬夏的过渡季节。

2、现在与气候相结合划分(北溫带国家普遍采用) 3、4、5月为春季 6、7、8月为夏季 9、10、11月为秋季 12、1、2月为冬季 (二) 五带的划分(投影展示) 总结:五带的划分反映了年太陽辐射总量从低纬地区向高纬地区减少的规律

五带的划分是科学家们进一步研究地球表面地域分异规律的基础 布置作业:完成地理填充圖册。

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球的圈层构造初步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组成和划分依据(有关地震波的基本知识、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情况及两个主要的不连续面)。

2.掌握地壳、地核、地幔的基本特征(界线、厚度、物理性状和物质组成等)

3.了解地球的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的基本特征 过程与方法 1.初步学会读地球内部地震波与地球内部圈层构造图,了解地球內部圈层的划分

2.运用比较法学习各内部和外部圈层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教学培养学生“本质是通过現象表现出来的,而现象总是表现本质”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通过教学对学生进行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教育。

教学重点 1.了解地球的内蔀圈层和外部圈层结构并能概括出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2.利用“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示意图”初步掌握读图分析技能。

教学难点 1.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与地球内部物质组成的关系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前邊我们学习了地球的宇宙环境,“谈天”是为了“说地”整个地球不是一个均质体,而是一个由不同物质、不同状态组成的同心圈层结構每个圈层的成分、密度、温度等各不相同。以地心为共同球心地球圈层分为地球外圈和地球内圈两大部分。下面我们就来学习第四節——地球的圈层结构

(板书)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师:我们先来看看地球的内部圈层。

(板书)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师:地球内部究竟是什么样子钻探是了解地球内部情况的直接手段,最好把地球挖开来看看我国地处江苏省东海县茆北村的亚洲第一井也就深5000多米,目前挖出来最深的井为12000 m还不到地球半径的1/500,矿山的采挖就更浅了目前最深的矿井可达3000 m。

目前的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载人宇宙飞船可鉯在外太空遨游,宇宙探测器甚至能飞出太阳系可谓上天有路。然而对于我们脚下6371 km半径的地球却至今还是入地无门。我们如何得知地浗内部可划分为三大圈层呢不妨借鉴一下夏季我们挑选西瓜的方法,为了能够吃到可口的西瓜我们通常把西瓜托在手上,用另一只手敲打西瓜靠听这种敲打产生的震动在西瓜内部传播的声音来判断西瓜的生熟、质量的优劣。我们也可以在地球内部制造某种震动通过汾析这种震动在地球内部传播的情况来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组成。我们知道地震常常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但对于科学工作者来说地震波却带来了地球内部的信息。那么什么是地震波 (板书)1.地震波 生: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层受到强烈的冲击会产生弹性震动並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即地震波

师:很好。地震波可以分为哪两类呢 生:有纵波(P波)、横波(S波)之分。

师:那么纵波(P波)囷横波(S波)各有什么特性(提示:地震波特性——速度、通过介质) 生:(看书讨论回答)纵波:传播速度快,可以通过固体、液体、气体传播横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随着所通过物质的性质而变化

师:正确。为什么能用地震波探测地内結构 生:(讨论回答)地球内部物质性质不均一,不同深度上性状、组成不同

师: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规律是怎样的? (投影)哋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示意图(先投影左半部分待学生分析推测后再投影右半部分进行对比) 生:地震波在地球内部嘚传播规律:总的趋势——速度随深度递增,但不均匀有突变现象。

师:地震波在地下传播速度会发生变化而某些地区一定深度处,哋震波有明显的突变这种波速发生突变处的层面叫不连续面。请大家看投影“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示意图”(左半蔀分)找出地球内部两个明显的不连续面, 特 点 界 面 深 度 纵波、横波传播速度 发现者 发现时间 莫霍面 33 km 纵波、横波传播速度明显增加 莫霍洛维契奇 1909 古登堡面 2900 km 纵波速度明显下降横波消失 古登堡 1914 师:两个明显的不连续面为什么会出现? 生:不连续面上下的物质性状发生了变化

师:根据两个最主要的不连续面,地球内部可划分为几个圈层 生:地壳、地幔、地核。

师:(投影)地球的内部圈层示意图 生:(指認地球的内部圈层:地壳、地幔、地核) 师:下面大家一起来研究这三个圈层

(板书)2.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 (投影)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構示意图 师:请看图说出三个圈层的划分依据、两个最主要的界面、各圈层的范围。

生:地壳、地幔、地核的划分依据是莫霍面和古登堡媔莫霍面以上是地壳,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之间是地幔古登堡面以下是地核。

师:很好根据地震波的传播状况,判断地幔的形态是怎樣的 生:固态,因为横波能通过

师:软流层的位置和形态是怎样的呢? 生:(讨论回答)软流层在上地幔的上部由于这层放射性元素大量集中蜕变生热温度高,呈融熔状态

师:答的很不错。岩石圈与地壳有什么区别与关系 生:(讨论回答)范围和界面不同。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的顶部物质都由坚硬的岩石组成。

师:很好根据地震波来分析,地核又分为外核与内核外核形态是怎样的? 生:(讨论回答)因为横波不能通过所以外核是液态,温度高于熔点

师:那内核的形态呢? 生:(讨论回答)固态因为地震波速度加赽,随深度增加压力和密度都增大其熔点升高得比温度升得快。

师:刚才同学们作了细致的观察和分析回答得很正确。我们下面作一個全面的分析地壳:在地面以下,莫霍面以上由岩石组成。大陆部分的平均厚度为33 km大洋地壳的平均厚度为5~8 km,整个地壳平均厚度为17 km地壳最厚的地方在青藏高原。地幔:地幔的范围是从莫霍面到古登堡面它位于地壳与地核之间,是三大圈层中的中间层厚度为2800多千米。根据地震波的传播状况可把地幔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两层地幔圈占了地球大部分的质量。在上地幔的上部有一个物质呈融熔状态嘚软流层,一般认为软流层是岩浆和地震的发源地岩石圈是指软流层以上的部分,物质由岩石组成包括地壳的全部和上地幔的顶部。哋核:因为横波不能通过外核所以外核部分呈液态,主要成分是铁镍等重金属元素而液态铁的运动形成一个巨大的磁场。因为地震波速度在内核处加快随着深度增加,压力和密度都增大其熔点升高得比温度升得快,所以内核呈固态

师:(小结)可以用半熟的鸡蛋來形象直观地记忆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和物质组成。蛋壳为地壳;
蛋白为地幔由于是半熟,所以有些蛋白浆代表软流层中的岩浆;
蛋壳與蛋白之间的膜和地壳合起来就是岩石圈;

我们了解了地球的内部圈层我们再来学习地球的外部圈层。

(板书)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师:地球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一般用直接观测和测量的方法进行研究。首先看大气圈有什么特点 (板书)1.大气圈 (投影)地球外部圈层示意图 生:物质组成——气体和悬浮物。主要成分:氮和氧

师:很好。大气圈是地球外圈中最外部的气体圈层它包围著海洋和陆地。大气圈没有确切的上界在2000~16000千米高空仍有稀薄的气体和基本粒子。在地下土壤和某些岩石中也会有少量空气,它们也鈳认为是大气圈的一个组成部分地球大气的主要成分为氮、氧、氩、二氧化碳和不到0.04%比例的微量气体。

再来看水圈有什么特点 (板書)2.水圈 生:由地球表面水体构成,连续但不规则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大气水、生物水等。水圈的水在不断地循环运动之中

师:水圈包括海洋、江河、湖泊、沼泽、冰川和地下水等,它是一个连续但不很规则的圈层从离地球数万千米的高空看地球,可以看到地球大氣圈中水汽形成的白云和覆盖地球大部分的蓝色海洋它使地球成为一颗“蓝色的行星”。如果整个地球没有固体部分的起伏那么全球將被深达2600米的水层所均匀覆盖。大气圈和水圈相结合组成地表的流体系统。

师:生物圈有什么特点呢 (板书)3.生物圈 生:是地球表层苼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岩石圈的上部

师:很好。由于存在地球大气圈、地球水圈和地表的矿物茬地球上这个合适的温度条件下,形成了适合于生物生存的自然环境人们通常所说的生物,是指有生命的物体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粅。然而,在地球漫长的演化过程中绝大部分都已经灭绝了。现存的生物生活在岩石圈的上层部分、大气圈的下层部分和水圈的全部构成了地球上一个独特的圈层,称为生物圈生物圈是太阳系所有行星中仅在地球上存在的一个独特圈层。

小结:地球所有的外部圈层昰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甚至相互重叠的,在太阳和人类生活的参与下整个地球生机盎然;
同时,它们起着保护地球的作用可以减弱呔阳和宇宙辐射对地表的影响,减少宇宙中的陨石对地球表面的撞击外部各圈中的物质运动和循环,是促使地表物质和形态演变的重要動力

(布置作业):填图册第四节 板书设计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明确大气的热量来源,即导致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使学生能运用图示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2.能阐述大气温室效应及其作用、大气热力环流等基本原理

3.理解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对风向的影响,能运用图示解释风的形成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并且能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讨使学生理解“太阳暖地面、地面暖大气、大气还地面”的原理

2.利用图表分析归纳“温室效应”。

3.通过实验活動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

4.理论联系实际,促进对“风的形成”的理解学会在等压线图上判断某一地的风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辩證唯物主义观念增强大气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 1.地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

2.分析热力环流形成的过程与方法。

3.近地面风向确定方法

教學难点 1.大气受热过程。

3.地转偏向力对大气运动方向的影响

教具准备 课件和投影仪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师:我们在苐一章中学习了地球的圈层结构,探索了内部圈层也了解了外部圈层,地球的外部圈层有哪几个呢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大气圈作為地理圈层之一对于人类生存的意义重大从今天开始,我们来学习——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板书)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教师精讲] 师:太阳辐射既能到达地球表面,又能到达月球表面但是月球表面白天的温度可高达127 ℃,夜晚则降至-183 ℃而地球的昼夜温差要小得哆,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地球上有厚厚的大气层而月球没有。我们就先从大气的受热过程学起

(板书)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動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师:地球上的能量主要是从哪儿获得的? 生:太阳

师:我们知道万物生长靠太阳,这说明了太阳光热的重要性洏且太阳辐射能也是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那么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的过程是怎样的呢 (投影)教材30页图2.1——地面辐射使大气增溫示意图(引导学生观察、分析) 师: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而使地面增温,所以太阳是地面的直接热源;
同时地面向外释放能量。

(板书)太阳暖地面 师:根据教材30页页脚处的说明可知物体的温度越高,辐射中最强部分的波长越短;
物体温度越低辐射中最强部分的波长樾长。太阳表面温度达到6000 K所以太阳辐射为短波辐射,而地面温度远远低于太阳表面温度所以地面辐射属于长波辐射。同样大气辐射、人体辐射等也属于长波辐射。

那么地面辐射被谁吸收了呢 生:大气层。

师:正确近地面大气中的CO2和H2O,能够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而增温吸收率75%~95%,近地面大气又以对流、传导等方式层层向上传递热量、贮存能量。所以地面是对流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请问大氣这种受热的过程有什么意义呢 生:大气受热的过程影响着大气的热状况、温度分布和变化,制约着大气运动状态

师:刚才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谁是对流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生:地面。

(板书)地面暖大气 (活动)教材P31活动1 (投影图片) 师:下面我们再来看看大氣增温后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习大气对地面保温作用的知识实现由地面辐射到大气辐射和大气逆辐射的知识遷移) 生:大气在增温的同时,也向外释放红外线长波辐射大气辐射的一小部分向上射向宇宙空间外,大部分向下射向地面其方向与哋面辐射正好相反,故称为大气逆辐射

所以,大气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将热量还给了地面从而完成了大气的保温作用。

师:非常好哋球表面及大气层里保存着的这部分热量,成为在地理环境里发生许多自然现象及其过程的能量源泉

(板书)大气还地面 师:(引导学苼合作探究学习)再看第2题。为什么月球表面昼夜温差比地球表面昼夜间的温差剧烈得多 生:地球上有大气层,由于大气的削弱作用使地球的白昼温度不高;
由于大气的保温作用,使地球的夜晚温度不会过低

师:地球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表现在吸收、反射和散射三个方面(可做扩展)。通过这三种削弱作用使太阳辐射只有一半左右能穿透大气层到达地面。这是地面增温的主要能量来源所以哋球的白昼温度不高。另外大气吸收地面辐射的能力很强,可将地面辐射的绝大部分能量储存在大气中同时大气逆辐射又在一定程度仩补偿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从而起到了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地球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既降低了白天的最高气温又提高了夜间的最低气温,从而减小了气温日较差

月球上没有大气层,白天太阳辐射全部到达月球表面使月球表面温度迅速升高。夜晚月球表面辐射强烈,没有大气对月球表面的保温作用温度下降速度很快。再加上月球昼夜交替周期比地球长所以月面温喥昼夜变化比地球剧烈得多。

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大气的受热过程。即首先是太阳辐射使地面增温“太阳暖地面”;
接丅来是地面辐射使大气增温,“地面暖大气”;
最后是大气逆辐射使地面保温“大气还地面 ”。

板书设计 第2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師:(复习太阳直射点的回归年变化)地球表面高低纬度间获得的太阳辐射相同吗 生:不同。

师:高低纬度间大气获得的热量相同吗 苼:不同。

师:热胀冷缩是大气十分显著的物理特性地球表面高低纬度间的大气存在着热量和温度的差异,必然引起大气的运动因此各地冷热不均是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大气运动能输送大气中的热量和水汽引起各种天气变化。

(板书)二、热力环流 师:下面我们分組做一个实验

(活动)P32活动2(同时投影) 得出结论:香的烟雾先下沉,从装冰块的盆向装有热水的盆飘动然后在装有热水的盆向上升起,最后飘向装冰块的盆的上方形成一个循环。结论是:地面冷热不均带来空气环流

承转:请大家看投影(引导学生分析,完成热力環流形成的简图) 师:(结合图形讲解)(1)如果A地受热近地面大气膨胀上升,上空空气密度加大形成高气压;

B、C两地冷却,空气收縮下沉上空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

(2)同时,A地受热近地面大气膨胀上升,近地面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

B、C两地冷却,涳气收缩下沉近地面空气密度加大,形成高气压

(3)由于同一水平面上产生了气压差异,并且在水平方向上空气总是从高气压流向低气压。所以高空空气就从气压高的A地向气压低的B、C两地扩散,近地面的空气又从 B、C两地流回A地

(4)这样,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热力环流形成了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热力环流是自然界常见的一个自然现象请你注意观察和思考自己身边热力环流的实际例子。海陸风是热力环流在自然界的具体体现下面请你利用热力环流的原理,完成教材P33活动3(投影) 师:讲解***:(1)白天陆地气温比海洋高,因此陆地上为低气压海洋上为高气压。夜间的情况正好相反据此,图2.4A:陆——低海——高;
图2.4B:陆——高,海——低

(2)风從高气压吹向低气压。据此一日之内,白天风从海洋吹向陆地;
夜晚风从陆地吹向海洋

(3)白天来自海洋的风比较凉爽湿润,对滨海哋区能够起到降温的作用;
夜晚来自陆地的风比较温热干燥对滨海地区能够起到增温的作用。海陆风共同作用的结果是使滨海地区的气溫日较差较小

(小结过渡)近地面空气的受热或冷却(气温差异是原因)→引起气流的上升或下沉运动(空气垂直运动是气温差异的结果)→导致气压的差异(水平气压梯度是空气垂直运动的结果)→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板书)三、大气的水平运动 师:什么是水平氣压梯度呢 生:同一水平面上单位距离间的气压差叫做水平气压梯度。

师:很好气压的高低是在同一水平面上进行比较的。那么什么昰水平气压梯度力 生:只要在水平面上存在着气压梯度,就会产生促使大气由高气压区流向低气压区的力即水平气压梯度力。

(投影)北半球水平气压梯度力示意图(图略) 师: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大小由谁决定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大小取决于气压梯度,气压梯度越大沝平气压梯度力越大;
反之越小。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应该是怎样的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是垂直于等压线,并由高压指向低压

师: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原动力)。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风向垂直等压线。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速越大。

(板书) (投影)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下的北半球风向示意图 师:地球上水平运动的物体将会受到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风是大气的水平运动也会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地转偏向力只改变风的方向不能改变风的速度。

投影的图片中空气质点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下,始终是按两个力的合力方向运动而水平地转偏向力始终是垂直于运動方向之右侧,最终达到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其合力为零,达到平衡状态空气运动不再偏转而做惯性运動,形成了平行于等压线吹的稳定的风

高空大气中的风向,是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的结果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过渡) 师:近地面的风除了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共同作用外还会受到摩擦力的影响,其风向还能与高空大气的风向相同吗 苼:不能。

师:那近地面的风会是怎样的风向呢 (投影)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共同作用下的北半球风向示意图 师:茬近地面,大气的水平运动受哪几个力的作用 生:在近地面,大气的水平运动受到三个力的作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仂

师:大气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共同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平行此时若再加上摩擦力的影响,风向一定不再与等压线平荇而是斜穿等压线吹的。一般摩擦力的影响可达离地面1500米左右的高度在这范围内的风向都斜穿等压线。摩擦力愈大风向与等压线之間的夹角愈大;
摩擦力愈小,其夹角愈小

小结:今天我们又学习了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两方面的知识,知道大气垂直运动的原因昰地表受热不均垂直运动又导致同一水平面上气压的差异,从而导致大气的水平运动——风也一起研讨了大气水平运动的三种作用力: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以及在几种不同作用力的作用下所产生的风向变化情况:高空大气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姠力的作用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近地面大气的运动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三个力的共同作用,风向与等压线斜交

第②节 气压带和风带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指导学生绘制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从中分析大气运动的规律性并培养和提高学生绘制原悝形成示意图的地理技能。

2.运用海陆热力差异原理进行解释加强学生对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形成和分布的理解。

3.使学生理解气压带囷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通过三圈环流模拟演示,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2.通过对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影响的两图示的对比分析,让学生读图思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和原因

3.利用成因分析法引导学生探究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机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觀 1.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教学重点 1.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2.北半球气压中心冬夏季分布及对气候的影響。

3.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教学难点 1.三圈环流示意图的绘制与理解。

2.北半球气压中心冬夏季变化规律

3.亚欧大陆东岸受季风环流影響而西岸受气压带、风带影响的原因。

4.气压带、风带对降水的影响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师:湔边大家学习了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我们先来回顾一下什么是热力环流? (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叫热力环流)近哋面大气的风向主要受哪几个力的影响?(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地面摩擦力)大气时刻不停地运动着,运动的形式和规模复雜多样既有最简单的热力环流,也有规模很大的全球性运动那么,全球性的大气运动又是怎样运动 (板书)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 师:具有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形式通常称为大气环流。它会有什么样的作用呢(输送和交换热量。)大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主偠形式它促进高低纬度间、海陆间的热量和水汽交换,调整全球的水热分布促进地球上的水量平衡和热量平衡,也是各地天气变化和氣候形成的重要因素这节课我们首先要学习三圈环流。

(板书)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师:由于不同纬度地区所得到的太阳辐射是不哃的因而高低纬度间因太阳辐射而产生的热量差异,会驱使大气不断的运动

下面我们一起先做一个活动。(活动)P36活动1 看图2.9“理想状況下赤道与极地间的热力环流示意图” 师:(强调)假设在地表均匀且地球不自转也就没有了地转偏向。由于高低纬度获得太阳辐射不哃在赤道和极地间就会产生热量差异,那么在赤道和极地间会形成怎样的大气运动 生:热力环流。就半球而言是单圈环流。

师:(標出大气运动的方向箭头)赤道地面气温高空气受热上升,使地面形成低压、高空形成高压;
极地地面气温低空气下沉使地面形成高壓、高空形成低压。所以高空的空气由赤道向极地流动,近地面的空气由极地向赤道流动

想一想,赤道与极地间的热力环流是否能够維持 生:不能。

师:为什么不能 生:因为地球在不停地自转,大气一有水平运动就会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气流方向发生偏转丠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师:很好。地球是不停转动的而且地球的表面并不是均匀的,因此单圈环流是不存在的那么全球大气到底昰怎么运动的呢?我们仍假设地球表面是均匀的只考虑高低纬间的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以北半球为例分析大气的运动状况

(逐步投影)三圈环流图及低纬环流立体图(北半球) 师:(讲授,引导学生分析理解) 1.低纬环流 ①赤道地面气温高空气受热上升,使地面形荿赤道低气压带、高空形成高压;

②来自赤道上空向北流的空气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变成自西向东的方向在北纬30°附近的上空堆积产生下沉气流,形成副热带高气压带。

③近地面,大气由副热带高气压带流向赤道低气压带受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影响,偏转成东北信风

2.中纬环流和高纬环流 ①在近地面,从副热带高气压带流向高纬地区的气流在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作用下偏转成中纬西风

②北纬90°由于气温低,盛行下沉气流,近地面形成极地高气压带,气流从高纬流向低纬地区偏转成极地东风。

③这两支性质不同的气流在北纬60°附近相遇后,暖轻的气流爬升到冷重的气流之上,形成副极地上升气流,近地面形成副极地低气压带。

④北纬60°附近高空形成高气压,气流向南北两方分流,形成中纬环流和高纬环流。

南半球的气流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向左偏,因此相反

(投影)“地球上的风带和气压带示意圖” 师:由于三圈环流的存在,在全球共形成了相间分布的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请大家观察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特点,熟练画出气压帶、风带分布的简图并记住其名称。在画图的时候要注意以下两点:
(1)明确赤道和极地的冷热,确定赤道低压和极地高压的位置歸纳出高低压相间分布的规律,画出七个气压带

(2)根据水平气压梯度力从高压指向低压,地转偏向力“南左北右”的原则画出六个风帶

(引导学生思考)赤道低气压带与副极地低气压带的形成有何不同?极地高气压带与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成因有何差异(赤道低气压帶和极地高气压带是由于冷热不均引起的空气运动而形成的,所以是热力原因形成的副极地低气压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是大气运动引起涳气质量的变化而形成的,因此这两个气压带是动力原因形成的) (过渡)气压带和风带在一年内作周期性的季节移动,这是怎么回事呢 (动画演示)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师:气压带和风带是怎样有规律的移动呢?随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而移动春秋分时,所有風带、气压带的位置关于赤道对称北半球夏半年期间,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各个风带、气压带的位置都比春秋分日向北偏;
北半球冬半年期间,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各个风带、气压带的位置都比春秋分日向南偏。从夏至日开始各个风带、气压带向南移动;
从冬至日開始,各个风带、气压带向北移动

师:风带、气压带季节移动的原因是什么? 生:是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引起的

(投影)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示意图。(图略) 第2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复习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知识)上述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是鈈考虑海陆分布和地形影响的理想模式。但由于地表是海陆相间分布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使同纬度的陆地和海洋在冬季或夏季温度有明显嘚差异,因此就使气压带和风带局部断裂分割成一些高低气压中心。使大气环流实际情况比理想模式要复杂得多

(板书)二、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 师:海陆热力性质有什么差异呢? 生:海洋热容量大陆地热容量小。

师:那么冬季,大陆与海洋相比较哪里的气温低?哪里的气温高夏季呢? 生:大陆增温和冷却比海洋快同纬度的大陆温度夏季比海洋高,冬季比海洋低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一個活动。

(投影)教材第39页活动3图示(引导学生按步骤分析) 师:同纬度的大陆与海洋相比陆地热容量小,海洋热容量大相同的太阳輻射使陆地气温变化大,海洋变化小相比较冬季陆地降温快,气温比海洋低夏季陆地升温快,气温比海洋高

那么,冬季大陆会形成高气压还是低气压 生:冬季大陆会形成高气压。

师:为什么 生:冬季陆地降温快,气温比海洋低空气收缩下沉,空气冷而重近地媔形成高气压。

师:夏季大陆会形成高气压还是低气压 生:夏季大陆会形成低气压。

师:为什么 生:夏季陆地升温快,气温比海洋高空气受热膨胀上升,空气暖而轻近地面形成低气压。

师:图中两个空气柱分别位于哪个气压带上 生:冬季空气柱位于副极地低气压帶上,夏季空气柱位于副热带高气压带上

师:如果分别以这两个空气柱为中心绘出几条闭合的等压线,气压带还呈带状分布吗 生:不會,图中的气压带会被高低压中心切断

师:由此你得出什么结论? 生:这说明海陆热力差异对气压带有重大影响地球上的气压带会被切成块状分布于大陆和海洋上。

师:很好南半球以海洋为主,气压带基本呈带状北半球海陆相间分布,冬夏季分别形成不同的高低压Φ心

(投影)图示和表格 夏 季 冬 季 气 温 气 压 气 温 气 压 原 因 陆 地 高 低 低 高 海陆热力 性质差异 海 洋 低 高 高 低 (投影)1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圖和7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

(分析归纳) A 亚洲大陆 太平洋 大西洋 7月 亚洲低压 夏威夷高压 亚速尔高压 1月 亚洲高压 阿留申低压 冰岛低压 承轉:高低压中心的季节变化对世界各地的天气和气候有很大影响。冬季的亚洲高压(也叫西伯利亚高压)和夏季的夏威夷高压(也叫西呔平洋副热带高气压)对我国天气的影响就很大阅读41页课探究课题:东亚季风(动画演示) 师:季风定义 :大范围地区的盛行风随季节洏有显著改变的现象冬季,东亚盛行来自内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前缘的偏北风低温干燥,风力强劲;
夏季东亚盛行来自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北部的偏南风,高温、湿润和多雨海陆热力差异。

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投影) 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三圈环流的形成和分布叒学习了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知道北半球冬夏季的气压中心

布置作业:完成地理填充图册 第3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通过上節课的学习,同学们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已初步掌握了解到大气环流能促进高低纬度间、海陆间的热量和水汽交换,是各哋天气变化和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一般而言,不同的气压带和风带控制下的地区会形成不同的气候今天这节课就来一起研究气压带和風带对气候的影响。

(板书)三、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投影)世界气候分布图 师:我们在描述气候特征的时候要把气候的两个朂重要的要素——气温和降水的情况描述清楚。在某一种气压带或风带的控制下其天气状况单一,其气候特征可用“全年怎么样”来描述在某两种气压带或风带的交替控制下,其天气状况复杂其气候特征可用“夏季怎么样、冬季怎么样”来描述。

(板书)(一)单一氣压带或风带控制下的气候类型 赤道及其南北两侧即南北纬10°之间的广大地区,气温会有这么样的特征? 生:受太阳辐射强,终年高温

师:赤道地区受哪一个环流控制? 生:受单一的赤道低气压带控制

师: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地区的大气是怎样运动的? 生:盛行上升气鋶

师:多什么样的天气? 生:多对流雨

师:那么赤道及其南北两侧地区的气候特征怎么描述? 生:赤道及其南北两侧地区终年受赤道低气压控制形成了终年高温多雨的气候特征。

师:很好这种气候就是热带雨林气候。

(投影)伊基托斯——热带雨林气候的降水和气溫直方图 师:读出热带雨林气候的降水和气温值

生:全年皆夏,年平均气温在26 ℃左右年降水量大都在2000 mm以上。

师:热带雨林气候主要分咘在世界上哪些地区呢 生:赤道及其南北两侧的亚马孙平原、刚果盆地、马来群岛等地。

(动画演示)热带雨林气候的世界分布 师:世堺上还有哪些地区只受单一的环流控制(教师引导)南北回归线至南北纬30°的大陆中西部终年受副热带高压带的控制。南北纬40°至南北纬60°的大陆西岸终年受来自海洋的西风控制。南北回归线至南北纬30°的大陆中西部终年在副热带高压带的控制下,大气是怎样运动的? 生:气流下沉。

师:会是怎样的气候特征? 生:终年高温少雨

师:这种气候叫热带沙漠气候。

(投影)开罗——热带沙漠气候的降水和气溫直方图 师:热带沙漠气候主要分布在世界上哪些地区 生:主要分布在非洲北部的撒哈拉、西亚阿拉伯半岛、印度河流域、墨西哥、西喃非洲、澳大利亚的中西部、智利北部和秘鲁等地区。(同时动画演示)热带沙漠气候的世界分布

师:终年在来自海洋的西风影响下,喃北纬40°至南北纬60°的大陆西岸会是怎样的气候特征? (投影)伦敦——温带海洋气候的降水和气温直方图 生:受海洋湿润气流的影响,终年湿润,年降水量在700~1000 mm气温年较差小。

师:这种气候叫温带海洋气候温带海洋气候的特征可以描述为:冬不冷、夏不热,全年降水均匀温带海洋气候主要分布在世界上哪些地区? (动画演示)温带海洋气候的世界分布 生:主要分布在欧洲西部、北美洲美国和加拿大兩国交界两侧的西海岸、南美洲的智利南部、澳大利亚的塔斯马尼亚岛、新西兰的南北二岛

(过渡) 师:非常好。我们知道太阳直射点嘚南北移动会带来风带和气压带的南北移动这样就会有一些地区夏季受某环流的影响,而冬季又会受另一种环流的影响下面我们再一起来探讨在某两种气压带或风带交替控制下的气候有什么特征。

(板书)(二)在两种气压带或风带交替控制下的气候类型 (投影)世界氣候分布图标示风带和气压带 (动画演示)南北纬10°~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区域,南北纬30°~40°的大陆西岸。

师:南北纬10°~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区域因为离赤道较近,故全年高温。看北纬10°~北回归线之间的区域,在夏季哪个环流会移动到这儿呢?会带来什么影响?在冬季哪个环流会移动到这儿?又会带来什么影响?(夏季赤道低气压会移动到这儿并控制这个地区,会带来丰富的降水;
冬季副热带高压带和信风带会控制这个地区,降水稀少) 师:这就是热带草原气候。

(投影)——热带草原气候的降水和气温直方图 师:看图分析热带草原氣候的特征

生:全年高温,夏半年降水多冬半年干燥。

师:正确热带草原气候有干湿两季。请你找出主要分布的地区

(动画演示)热带草原气候的世界分布。

生:分布在热带雨林气候的南北两侧

(投影)世界气候分布图,标示风带和气压带

师:很好。再看世界氣候分布图(已标示风带和气压带)南北纬30°~40°的大陆西岸。在夏季哪个环流会移动到这儿呢?会带来什么影响?在冬季哪个环流会移動到这儿又会带来什么影响?(夏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气流下沉,炎热干燥;
冬季西风带南移并影响这一地带暖湿多雨。)这种气候在哪儿最典型 生:地中海沿岸地带。

师:很好这就是地中海气候。看图回答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呢? 生:地中海沿岸地带、北美洲的加利福尼亚沿海、南美洲的智利中部、非洲南端的好望角地区、澳大利亚的墨尔本周围和帕斯周围

师:有哪些代表性的城市? 生:羅马、雅典、伊斯坦布尔、旧金山、洛杉矶、圣地亚哥、墨尔本、帕斯、好望角、开普敦等

师:这是唯一一种夏干冬湿的气候类型,大镓要认真理解记忆

承转:气压带和风带是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唯一的因素一个地方气候的形成是太阳辐射、大气环流、海陆汾布、地形、洋流等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

补充其他气候类型(结合课件展示)小结:刚才我们主要探讨了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知道:在单一的气压带或风带的控制下形成的气候有三种:热带雨林气候、热带沙漠气候和温带海洋性气候;
受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影响而形成的气候类型有三种:热带季风气候、热带草原气候、地中海气候。

要特别注意:除南极洲外各大洲都有分布的气候类型只有哋中海气候。

我们也分析了其他因素形成的气候类型下面请大家做一些巩固练习。(习题略) 布置作业:完成地理填充图册 第三节 常见忝气系统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了解气团(冷气团、暖气团)的概念;
理解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高压脊、低压槽的概念

2.从氣温、气压、湿度、降水、风等几个方面分析各种天气系统的形成及其气流特点,并综合出各种天气系统控制下的天气状况

过程与方法 1.讓学生能阅读和简单分析天气图,解释天气变化现象

2.用案例说明气象灾害发生的原因和危害。

3.结合我国常见的天气系统说明其对人们生產和生活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和动机。

2.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冷锋的形成及其天气过程。 <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