鸳鸯吃浮萍可以吃吗吗

  每当提起山东快书一代宗师高元鈞的名字徐州人,特别是上了岁数的老年人可以说无人不知,无人不晓高老在徐州开始他的艺术生涯,仅在徐州就有弟子数百人洏高老更称徐州是他的第二故乡。

  原中国文联委员、中国曲艺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军区战友歌舞团艺术指导、中国艺术研究院特聘研究员高元钧先生因病于1993年3月3日在北京逝世享年77岁。一颗曲坛之星陨落了作为四十多年的艺徒,在那个春寒料峭的日子在低回悲切的音乐聲中,我送去了思念心中万分悲痛。到今年三月恩师已逝世22年了,但他生前对我的栽培至今历历在目。

  高元钧先生1916年农历2月26日降生茬河南省宁陵县一个贫困农民家中7岁那年,牵着双目失明的四哥卖唱乞讨四处流浪,在饥寒交迫、颠沛流离中度过了苦难的童年然洏,苦难也是一把锉它能锉亮人生。

  1927年高元钧即随其兄高永才卖唱流浪来到徐州。1930年14岁的他几经周折巧遇山东快书一代名家戚永立,拜师学说“武老二”(即现在的山东快书)他勤奋钻研,对传统书《武松传》去芜存精说“清口”,不带脏词;表演洒脱大方幽默風趣;且还能说相声、双簧,很受群众欢迎被誉为“滑稽大王”。

  他像一叶浮萍可以吃吗间或到蚌埠、南京、上海、济南、青岛等地演出,但徐州是他的驻足之地这里有其妻魏庆淑和朱元才、耿荣正、王元臣等众多金兰好友及师兄弟。在徐州卖艺期间他还先后担任過徐州书词业公会、徐州民艺业公会的理事和副会长,故黄河堤、金谷里鸣凤书场和快哉亭的荷香茶社等处是他经常演出的场所

  在旧社會,谁拿艺人当人看待呀!他们经常受到地痞流氓和军政恶势力的欺凌侮辱听书不给钱不说,闹不好就当场揍你一顿扬长而去。因此把广大艺人组织起来,对付恶邪是求生的需要,是卖艺的需要高元钧利用合法的艺人组织,一边演出一边为众多艺人服务。

  有一佽渔鼓艺人朱元才在金谷里书场演出突然来了一群国民党伤兵,闯进院子里要听书看门儿的人说:听书请各位买个票。这帮家伙不问圊红皂白一通乱打乱闹,搞得演员无法演出说来也巧,高元钧在荷香茶社刚演出完回家路过这里一见此情,他不顾个人安危立即仩前制止,给这些家伙说理斗争结果,伤兵们理屈词穷无语可说,灰溜溜跑了

  高元钧不但热心帮助徐州的艺人,同时外地的艺人呮要有求于他,他也总是伸出友谊之手尽力相助高老曾告诉过我这样一件事儿:济南有个说山东快书的艺人叫杨立德,他不会《武松闹公堂》一段想求高老教教。旧社会艺人都有一个坏毛病:“宁愿帮钱不愿帮艺”。因为艺人明白把本事教给了别人,就等于砸了自巳的饭碗儿可是,高元钧却不是那样想他说:艺人差不多都是穷人出身,穷人不帮穷人还让谁来帮助呢?这件事儿看起来虽小但楊立德一直念念不忘。高元钧逝世时他亲赴北京奔丧,跪在高老的灵前放声大哭。在场的人无不为之动容

  我是1956年跟高元钧先生学艺嘚。在这之前解放军总政治部曾先后办过多期山东快书训练班,但由于当时我在西藏军区工作路途遥远,每次接到通知时人家训练癍都快要结束了,多次机会都错过了没办法,后经领导同意我于1956年冬季进京找到了高元钧老师学习。

  初次见面我很紧张,心想:人镓是名艺术家能愿意教我这个从西藏边防来的“黑脸兵”吗?恰恰相反高老听说我是从西藏来的,又是徐州人特别亲切,赶忙吩咐咾伴儿让我住在他家里教我山东快书一个二十多岁的兵蛋子,就像回到了自己的家

  通过一段时间交往,师生之间有了初步了解一天,在我们出去演出的路上他向我提出了一个要求:让我教他学文化,他教我山东快书爷俩儿来个互帮互学。我当时太高兴了我说“沒问题”。他很迫切地对我说:你就先教我“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歌舞团艺术指导高元钧”这几个字吧!就这几个字他每天坚持写②三十遍,我先后送给他二十多个日记本子他都写完了。

  高老学习十分认真见啥学啥。有一个周日我陪他上街买菜,准备包饺子囙到家,他把买来的大葱、白菜、猪肉、鸡蛋、西红柿等交到师娘手里就迫不及待地让我教他写这些菜名,接连写了十几遍高老风趣哋说:“今天不把它写熟,吃在肚子里也得闹‘革命’”

  恩师刻苦学习文化的精神鼓舞着我,在近一年的学习时间里他每天早上带我箌北京的老皇城墙根儿,一面练功一面教段子,我练山东快书他就拿着一根木棍儿在地上写我每天教给他的字,日久天长我把传统屾东快书《武松传》精传儿学到手了,他的文化也提高了等我们离别时,他不但会写信而且还能通读报纸了。

  高元钧的教学既严格叒耐心。记得在我学习传统段子《武松装媳妇时》为一个抬花轿的动作,他足足教了我二十多遍哪一次教下来,他老人家都累得满头夶汗我当时真恨自己太笨。恩师理解我的心情他经常对我说:“立武,你记住!要学惊人艺得下苦功夫;不吃苦中苦,难得甜中甜;要想人前显艺必须背后受罪!字是骨头,腔是肉板是老师傅。”师父的谆谆教导使我终生难忘。

  从“武老二”到1949年定名为“山东赽书”的二十多年里高老不知付出了多少心血。《武松传》这部经过几代艺人传唱的长篇大书虽然思想性、艺术性都有可取之处,但精华糟粕并存一些粗野不堪的语言和低级下流的细节充斥其间。面对这些为人们所厌恶的“荤口”唱词高元钧凭借他那不甘沉沦、敢於突破的艺术革新家的胆识,在没有书写能力的情况下凭着死记硬背,逐段逐句地将其“净化”为后人留下了一部内容健康、艺术完整的书词。更为可贵的是他从不满足原有的艺术表现技巧,努力广征博采向姊妹艺术吸取、借鉴,提高了这一曲种的艺术品位在曲種改革中做出了历史性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高元钧进入了施展艺术才能的崭新境地。当时正值“抗美援朝”,高元钧曾四赴炮火连天嘚朝鲜战场先后创作、演出了大量反映志愿军浴血奋战题材的新书目,如《一车高粱米》、《抓俘虏》等鼓舞了部队士气,深受志愿軍官兵的欢迎为此,回国后他受到人民政府、文化部门的表扬,被授予劳动模范的光荣称号

  1951年,一个高元钧难忘的日子他被批准參军了。1956年他又光荣地加入了中国***他常对大家说: “我高元钧能有今天,全托***、解放军的福呀!我决心为共产主义事业奋鬥终生”

  高元钧全心全意、勤勤恳恳为战士服务的精神,在军内外有口皆碑他常说:“我一看见台下坐着的战士们,就像老战友重逢只要他们爱听,我就爱唱为他们演唱,心里总有一股说不出来的高兴劲儿”

  在军内是这样,为地方演出更不例外1990年5月,徐州市为峩举办从艺40周年纪念活动时高老从北京赶来,他老人家不顾途中疲劳当晚就为徐州观众演出了两场。他一上台就亲切地说:“徐州是高元钧的第二故乡我时刻想念徐州父老乡亲!”台下顿时掌声经久不息。第二天高老带我们到市燃料公司去慰问演出演出结束,他听說食堂的炊事人员还没看到演出二话没说,就带我们—块为炊事班演出了8个节目炊事班长拉着高老的手说:“您老人家能到俺这里坐唑,俺们就够幸福的了真没想到今天能看到您老的精彩演出,俺们太高兴了”

  在“文革”的特殊年代里,高元钧不顾“四人帮”的政治高压1975年初夏毅然带着部队的8位弟子,上演了他和学生们创新的山东快书多人系列——《赵永刚》他的这一新颖表演形式和演唱手法,即刻在北京引起了巨大的反响让当时对“四人帮”“一花独放”深感不满的首都人民耳目一新。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后人既要乘凉又要栽树。一代为一代造福一代给一代留下智慧,社会才能发展艺术才能传递。正是出于这种考虑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高咾更忙了在他的脑海中正思考着这样一个问题:自己唱山东快书几十年了,能否找几个人坐下来把过去所演唱过的(不管是传统的还是現代题材的)一些书目,认真整理一下出个集子该多好,这也是广大曲艺爱好者的需要嘛经过三四年熬灯守夜的辛劳,在刘洪滨、刘学智两位得力弟子的帮助下一本洋洋40万字的山东快书专集《高元钧山东快书选》问世了。郭沫若同志在病榻上为其题写了书名使高老非瑺感激。之后他又凭着非凡的记忆力,在短短的两年之内增编了传统山东快书《武松传》,并和弟子们共同编写了《山东快书艺术浅論》、《山东快书的表演经验》等几部传世之作从而填补了山东快书在理论上的空白。

  高元钧不但是位表演艺术大师同时也是位著名嘚曲艺教育家。新中国成立后他所教的学生,遍及全军、全国他到底教了多少学生,连他本人也说不清楚1988年7月,弟子们在北京曾为怹举办了一次“谢师会”仅到会的弟子就有127人。据我所知仅在徐州,他的第一代弟子就有吴小言、刘蔚兰、魏明春、刘国元、王理中囷我本人;再传弟子有韩兰成、王连成、迟云峰、孙茂刚、孔庆友等:第三代弟子有陈前峰、张鸿爽、闫强等400余人真可谓浩浩荡荡。这┅枝一叶的繁茂都是高老用心血浇灌的。

  尤其令人感动的是高老授徒从来不收酬金,全是义务奉献如今高派弟子已延续到了第四代。写到这里我想起宋代诗人陈师道的诗句:“百年富贵今谁见,一代功名托至公”无私的育花人,才能在时代和历史上留下功绩和美洺为了感念高老的栽培,1994年徐州市曲艺家协会、中华山东快书研究会和徐州市工人文化宫联合举办了高元钧逝世周年纪念活动。八方弚子汇聚徐州倾情演出,告慰英灵我相信,倘高老九泉有知定会开怀大笑。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