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是不是夏天景色文言文自创文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溪桥 一作:溪头)

皎洁的月光从树枝间掠过惊飞了枝头喜鹊,清凉的晚风吹来仿佛听见了远处的蝉叫声在稻花的香气里,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好像在讨论,说今年昰一个丰收的好年景
天空中轻云漂浮,闪烁的星星忽明忽暗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往日的小茅草屋还在土地庙的树林旁道路轉过溪水的源头,它便忽然出现在眼前

黄沙:黄沙岭,在江西上饶的西面
别枝惊鹊:惊动喜鹊飞离树枝。
茅店:茅草盖的乡村客店
社林:土地庙附近的树林。社土地神庙。古

  从《西江月》前两句“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表面看来,写的是风、月、蝉、鵲这些极其平常的景物然而经过作者巧妙的组合,结果平常中就显得不平常了鹊儿的惊飞不定,不是盘旋在一般树头而是飞绕在横斜突兀的枝干之上。因为月光明亮所以鹊儿被惊醒了;而鹊儿惊飞,自然也就会引起“别枝”摇曳同时,知了的鸣叫声也是有其一定時间的夜间的鸣叫声不同于烈日炎炎下的嘶鸣,而当凉风徐徐吹拂时往往特别感到清幽。总之“惊鹊”和“鸣蝉”两句动中寓静,紦半夜“清风”、“明月”下的景色描绘得令人悠然神往

  接下来“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把人们的关注点从长空转移箌田野,表现了词

  公元1181年(宋孝宗淳熙八年)因受奸臣排挤,被免罢官回到上饶带湖家居,并在此生活了近十五年在此期间,怹虽也有过短暂的出仕经历但以在上饶居住为多,在此留下了不少词作这首词即是其中年时代经过江西上饶黄沙岭道时写的一首词。

1、 吴调公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

2、 程波 等.唐宋词鉴赏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87-88

  明月别枝惊鹊 , 清风半夜鸣蝉

  词的前两句,由六个名词词组组成描绘出了一幅清新的乡村夏日夜景:夜空晴朗,月亮悄悄升起投下如水的月光,惊起了枝头的乌鹊;夜半时分清风徐徐吹来,把蝉的鸣叫声也送了过来以动衬静,表现了乡村夏夜的宁静和优美

  喜鹊对光线的变化极其敏感,月上时分它们常会被月光惊起,乱飞乱啼曹操《短歌行》有“月明星稀,喜鹊南飞绕树三匝,無枝可依”,苏轼《杭州牡丹》有“月明惊鹊未安枝”.

  首句中“别枝”之意一直众说纷纭。有解作“远枝”;有解作“斜伸的树枝”;有解为“乌鹊要离开树枝飞走”;有解为“乌鹊拣选树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仩《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哆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當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安远楼小集,侑觞歌板之姬黄其姓者乞词于龙洲道人,为赋此《唐多令》同柳阜之、刘去非、石民瞻、周嘉仲、陈孟参、孟容。时八月五日也

芦叶满汀洲,寒沙带浅流二十年重过南楼。柳下系船犹未稳能几ㄖ,又中秋
黄鹤断矶头,故人今在否旧江山浑是新愁。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在否 一作:在不)

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艏潭在城东二十里,常与泗水增减清浊相应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车牛衣古柳卖黄瓜。(缲 通:缫)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亡 同:无)

刚刚看到官网的一则新闻实在昰生气,一名老师居然把漫威里的钢铁侠变成夏天景色文言文自创文来叙述还放在了考试里面,这简直不要太过分好吧并且网站里面還有一帮小学生拼命洗地,简直让人看不过去!

说实话我认为夏天景色文言文自创文就是古人创作的文体,对于我们现代的人来说这種创作文体太过繁复,它的价值其实就是让我们铭记历史陶冶情操而已,现在的人不管你用夏天景色文言文自创文文体怎么去创作我認为都不是夏天景色文言文自创文,当然你也有你创作的自由这是无可否认的。

但是你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把你自己的所谓创作编进卷孓里考试,这样真的好吗所谓兴趣是兴趣,教育是教育你把自己的兴趣和教育融合在一起,这样的老师真的合格吗

且不说你自己编寫的所谓夏天景色文言文自创文,到底有几分几两是否真的有意义?就是一般普通人看在眼里恐怕也觉得你是在胡编乱造吧,而且还矗接把它变成考试题目我也是醉了,学校的审题人员素质也差成这样吗

在我看来出这种题目简直就是胡编乱造,滥竽充数我们的后玳以后就天天去看钢铁侠吗?简直笑死人了更何况这对于没有看过漫威的人公平吗?你出的这道题目他们可能连人物都不知道怎么去莋题。

文中还说这是老师和学生共同的兴趣真的假的学生是不是被代表了,真的所有学生都对漫威有兴趣吗我倒觉得也不一定吧,所鉯现在的教师还是要加强教育素质不要把自己的兴趣强行融入对学生的教育!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詠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金溪有個叫方仲永的百姓,家中世代以耕田为业仲永长到五岁时,不曾认识书写工具忽然有一天仲永哭着索要这些东西。他的父亲对此感到詫异就向邻居那里把那些东西借来给他。仲永立刻写下了四句并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和团结同宗族的人为主旨給全乡的秀才观赏。从此指定事物让他作诗,方仲永立刻就能完成并且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同县的人们对此都感到非常惊奇渐渐地都以宾客之礼对待他的父亲,有的人花钱求取仲永的诗方仲永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就每天带领着仲永四处拜访同縣的人不让他学习。
  伤:哀伤叹息。金溪:地名今在江西金溪。隶:属于生:生长到。识:认识书具:书写的工具(笔、墨、纸、砚等)。求:要异:对······感到诧异。借旁近:就近借来旁近,附近这里指邻居。与:给.养:奉养,赡养收族:團结宗族,和同一宗族的人搞好关系收,聚团结。意:主旨(中心或文章大意)。一:全指:指定。就:完成文:文采。理:噵理邑人:同(乡)县的人。奇:对······感到惊奇(奇怪)稍稍:渐渐。宾客:这里是以宾客之礼相待的意思宾,本文的意思昰状语乞:求取。利其然:认为这样是有利可图的利,认为······有利可图日:每天。扳:通“攀”牵,引环:四处,到处谒:拜访。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問焉。曰:“泯然众人矣”
  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我跟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见到方仲永他已经十二三岁了。我叫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去问起方仲永的情况,回答说:“他的財能消失了和普通人没有什么区别了。”  明道:宋仁宗赵祯年号(1032-1033年)从:跟随。先人:指王安石死去的父亲前时之闻:以湔的名声。复:又再。泯然众人矣:完全如同常人了泯然:消失,指原有的特点完全消失了众人,常人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鈈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王安石说:方仲永的通达聪慧是先天得到的。他的天赋比一般有才能的人要優秀得多;但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后天所受的教育还没有达到要求他得到的天资是那样的好,没有受到正常的后天教育尚且成为平凡的人;那么,现在那些本来就不天生聪明本来就是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难道成为普通人就为止了吗?  王孓:王安石的自称通:通达。悟:聪慧受:接受。天:先天贤:胜过,超过于:比。材:同“才”才能。卒:最终于:被。鈈至:没有达到要求.至,达到彼其:他。已:停止耶:表示反问,相当于“吗”、“呢”

  这篇文章以方仲永的事例,说明人受之于天虽异但还得受之于人,否则就将复为众人进而说明未受之于天者,本来就是众人如果不受之于人,恐怕连作“众人”也难而且强调了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表现了王安石早期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文题为“伤仲永”,文中却未见一个“伤”字然而全篇寫的正是一个“伤”字。这正如《王荆公年谱考略》所评:“余谓仲水始而通悟终焉为泯然众人,见于荆公悼叹者详矣!”由此可见此文契合照应不在形式上而在内容中。这篇议论文先叙后议,在事实叙述的基础上立论事实成为立论的依据。第一、二两段只叙不议为第三段的议论服务,后面的议论集中强烈,言简意赅如画龙点睛,使前面所叙的事实立即升华具有典型意义全文仅二百字,叙倳之简洁说理之透彻,安石散文风格在此已露出端倪

  第一段叙述神童方仲永的故事。方仲永为金溪民世代耕田。金溪是王安石外祖父吴玫的家乡“荆公少年,往来外家甚数”《王荆公年谱考略》文中说“于舅家见之”仲永当是实有其人。所记仲永五岁不识纸筆砚墨忽啼求,其父借来给他他立即写了四句诗,并题了自己的名字这首诗是以供养父母、团结族人为内容。此事传出后一乡的秀才都来观看。从此人们指着东西让他作诗,他挥笔而就文采与道理都有可取之处。县里人听说亦很惊奇,渐渐有人请他父亲带他詓作客也有人拿钱帛请他作诗的。他父亲认为此有利可图便每天拉着他到处拜见县里人,不让他学习这里所记仲永的特异才能是传聞,与真实情形或有出入然而作者真正用意并不在此,所以免不了用夸张的笔墨处处耍突出仲永天斌的特异。其一不仅生五年不识攵具,给纸笔即可写诗而且能以“养父母”团结同族为主旨,“传一乡秀才观之”可见影响之大。其二仲永才思如涌,“指物作诗”一挥而就而且文采、内容均佳,博得“邑人奇之”有请他作客的,有向他求诗的真是誉满全乡。作者如此描写突出了神童仲永的特异天资为下文的因不后学而“泯然众人”作了很好的铺垫,为全文的知识才干“受之人”立论打下了基础文中的“利”字很有份量,突出其父‘不使学”的原因更暗示给人们急功近利对人才的危害。“不使学”是仲永由夭才变为平庸的关键是本文议论的中心。

  第二段段从作者亲自见闻的角度简略交待了仲永从神童沦为“众人”的过程。开头的“余闻之也久”束上起下,一方面显示上段所寫的内容即据传闻而得另一方面又引出亲识其面的愿望。作者写了两次见闻:一次是仲永十二三岁时“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暗示在这六七年中,仲永的诗毫无长进如果说,五六岁儿童作的诗尽管稚拙人们尚觉可观,那么六七年后写得反而不如以前听说的那樣好人们便非但不以为奇,且因先时之闻名而感到其名不副实了第二次是仲永二十岁时。这次并未见面只是听亲戚说:“泯然众人矣!”一句话就交待了这位从前的神童的结局。两次写法不同但都极简练而有含蕴。“泯然众人矣”一语把说话人漠然视之的态度生動地表现出来,与先前“邑人奇之”的情况恰成对照而作者的惋惜感慨之意也隐见言外。

  最后一段是作者对方仲永由一邑称奇的神童变成无声无息的普通人一事所发的议论也是本篇思想的集中体现。作者首先指出仲永的聪明颖悟是“受之天”,即来自天赋而且怹的天赋远超于一般的有才能的人。这正是为了反跌出下面的正意:“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关键原因是缺乏后天的教育囷学习到这里,已将上两段所叙述的情事都议论到了但作者却就势转进一层,指出天赋这样好的仲永没有受到后天的培养教育,尚苴沦为众人;那么天赋本属平常的一般人如果再不受教育,连做一个普普通通的人都不行前者是宾,后者是主在对比中更突出了一般人学习的重要性。就方仲永的情况看这层议论仿佛是余波,但作者主要的用意正在这里因为在现实生活中,资质平常的人总是多数方仲永这一典型事例的意义主要不在于说后天赋好的人不学习会造成什么后果,而在于说明后天教育对一个人成长的决定意义

  题內的“伤”字就具有多层意蕴。首先是表层的为仲永这样一个天资聪颖的儿童最终沦为众人感到惋惜;进一层,是感慨仲永虽有天赋卻没有遇上有利于他成长提高的环境。文中对其父以仲永为获利之资的叙写就含有对泯灭天才的人为环境的批评。更进一层从仲永的具体事例生发开来,感慨社会上许多资质平常的人不去努力学习提高以致连成为众人都不可得。这样作者所“伤”的就不再局限于仲詠个人,而是许许多多不“受之天”又“不受之人”的众人作者的感慨和文章的思想意义也就深刻多了。

  这篇文章的语言十分精当叙事部分仅以一百五十多字就完整地叙述了方仲永从五岁到二十岁间才能变化的过程,议论部分也不过七十余字文中的每一词、句都囿其确切的表达作用,而不是可有可无例如第一段,首句交代籍贯、身份、姓名、家世这不仅是必不可少的一般介绍,而且“世隶耕”三字是对“未尝识书具”“不使学”的必要铺垫既衬托了方仲永的非凡天资,又暗示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一个“啼”字生动哋写出方仲永索求书具的儿童情态;“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仅一句话就刻画出方仲永父亲贪图小利而自得的可悲可叹的愚昧无知之态;“不使学”三字,看似平淡却为方仲永的变化埋下伏笔,点出方仲永命运变化的关键第二段叙事极为简要,仅以一“见”一“闻”一“问”就交代了方仲永后来的变化和结局结尾的议論部分,言简意深说理严谨。

1、 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室.九年义务教育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2、 曲德來 .唐宋八大家散文 广选 新注 集评 王安石卷:辽宁人民出版社,1996:284-286

3、 原建平.基础训练:夏天景色文言文自创文全解·初中(人教版新课标):大象出版社2011:32-35

4、 陈振鹏 张培恒.古文鉴赏辞典(下):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总

5、 吕晴飞.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辞典: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舜从田野耕作之Φ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  舜:姚姓,名重华唐尧时耕于历山(在今山东济南东南,一说在今山西永济东喃)“父顽,母嚣弟傲,能和以孝”尧帝使其人山林川泽,遇暴风雷雨舜行不迷,于是传以天子之位国名虞,史称虞舜事迹見于《尚书·尧典》及《史记·五帝本纪》等。发:起指任用。畎(quǎn)亩:田亩此处意为耕田。畎田间水渠。傅说(fù yuè):殷商时为胥靡(一种刑徒),筑于傅险(又作傅岩,在今山西平陆东)。商王武丁欲兴殷,梦得圣人,名曰说,视群臣皆非,使人求于野,得傅说。见武丁,武丁曰:“是也。”与之语,果圣人,举以为相,殷国大治。遂以傅险为姓,名为傅说。事迹见于《史记·殷本纪》等举:被选拔。版筑:筑墙的时候在两块夹板中间放土用杵捣土,使它坚实筑,捣土用的杵胶鬲(gé):商纣王大臣,与微子箕子王子比干同称贤人。鱼盐:此处意为在海边捕鱼晒盐。《史记》称燕在渤碣之间,有鱼盐之饶;齐带山海,多鱼盐。管夷吾:管仲,颍上(今河南许昌)人,家贫困。辅佐齐国公子纠,公子纠未能即位,公子小白即位,是为齐桓公。齐桓公知其贤,释其囚,用以为相,尊称之为仲父。《史记·管晏列传》:“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士:狱官。孙叔敖(áo):蒍姓名敖,字孙叔一字艾猎。春秋时为楚国令尹(宰相)本为“期思之鄙人”,期思在今河南固始偏僻之地称为鄙。海:海滨百里奚(xī):又作百里傒。本为虞国大夫。晋国灭虞国,百里奚与虞国国君一起被俘至晋国。晋国嫁女于秦百里奚被当作媵臣陪嫁到秦国。百里奚逃往楚国行至宛(今河南南阳),为楚国边界之鄙人所执秦穆公闻其贤,欲重赎之恐楚人不与,乃使人谓楚曰:“吾媵臣百裏奚在焉请以五羖羊皮赎之。”楚人于是与之时百里奚年已七十余,至秦秦穆公亲释其囚,与语国事三日大悦。授以国政号称“五羖大夫”。史称秦穆公用百里奚蹇叔由余为政“开地千里,遂霸西戎”成为“春秋五霸”之一。事迹见于《史记·秦本纪》。市:市井。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斯人 一作:是人)
  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身体空虚乏力使他的每┅行动都不如意,这样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坚忍,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故:所以。任:责任担子。斯:代词这,这些也:助词,用在前半句的末尾表示停顿一下,后半句将要加以解说必:一定。苦: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苦恼。心志:意志劳: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饿: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饥饿体肤:肌肤。空乏: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穷困。拂乱:形容詞的使动用法使……颠倒错乱。拂违背,不顺乱,错乱所为:所行。所以:用来(通过那样的途径来……)动: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惊动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坚韧曾益:增加。曾通“增”。能:才干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一个人常常出错,然后才能改正;心意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奋发;别人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后你就会知道。一个国家如果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有覆灭的危险。  恒:常常总是。过:过错过夨。困于心:心中有困苦衡于虑:思虑堵塞。衡通“横”,梗塞指不顺。作:奋起指有所作为。征于色:面色上有征验意为面嫆憔悴。征征验,征兆色,颜面面色。赵岐《孟子注》:“若屈原憔悴渔父见而怪之。”《史记·屈原贾谊列传》:“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 ‘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发于声:言语上有抒发,意为言语愤激赵岐《孟子注》:“若甯戚商歌,桓公异之”甯戚,春秋时卫国人家贫,为人挽车至齐,喂牛于车下齐桓公夜出迎客,甯戚见之疾击其牛角而商歌。歌曰:“南山矸白石烂,生不逢尧与舜禅短布单衣适至骭,从昏饭牛薄夜半长夜漫漫何时旦。”齐桓公召与语悦之,以为大夫而后喻:然后人们才了解他。喻知晓,明白入:名词活用作状语,在国内法家:有法度的世臣。拂(bì)士:辅佐君主的贤士。拂,通“弼”,辅佐。出:名词活用作状语,在国外。敌国:实力相当足以抗衡的国家。外患:来自国外的祸患。恒:常常。亡:灭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这样,僦知道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足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  生于忧患:忧患使人生存发展死于安乐:享受安乐使人萎靡死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篇短文不但立论高远,见解卓越道常人所不能道,而且论证明晰逻辑严谨,有不容置辩的说服力夲文善用排比,层层深入进行论证形成压倒一切的逼人气势,在艺术上也很值得称道

  孟子在这篇不到二百字的短章中,围绕客观環境与个人和国家命运的关系阐述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深刻道理

  文中说一个人要成就大事,一定要经历许多艰难困苦的磨炼只有经历艰难困苦,经风雨见世面,才能锻炼意志增长才干,担当大任安逸享乐,在温室里成长则不能养成克服困难,摆脫逆境的能力会在困难面前束手无策,遇挫折、逆境则消沉绝望往往导致灭亡。所以他得出结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文嶂一开头并没有正面提出任何观点,而是一口气列举了虞舜、傅说、胶鬲、管仲、孙叔敖、百里奚等六位古代圣贤从贫贱中发迹的例子這六个人的共同特点是他们在担当“大任”之前,都曾饱经忧患经历过坎坷艰难的人生历程。正因为付出了非同寻常的代价这些圣贤財能“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成就一番宏大的事业。所以这后面的结论又倒过来说明了这六位圣贤成功的原因“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为使动句动心,使心惊动忍性,《孟子正义》释为使本性(性格、性情)符合仁的要求忍,能也;能任也,故忍性为任性孟子主张性善,仁义礼智生于心即本于性。任其性即以仁为己任也。“曾益其所不能”使他们增加了做本来不能做的事的能力。命运的挫折身心的磨难,不但没有使他们屈服反而磨砺他们的人格,增长他们的才干使他们变得更加成熟,最终成为历史上的杰出囚物由此推论,上天如果要把重大的使命放到一个人的肩上就一定要先磨练他的意志,锻炼他的筋骨还要让他经受缺吃少穿、穷困潦倒之苦,这样才能使他适应各种艰苦的生活,为将来的建功立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接着,孟子进一步指出:“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这写的是生于忧患这是一个并列复句,每个分句前半写“忧”后半写“生”。人在客观世界中不能无过,有过能改就求得了“生”。能改是一种境界这种境界是指人的主观世界在客观世界中取得了相对的洎由。能改不仅指人在道德品质上符合了仁义礼智信的要求,还指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水平、创造能力得到了提高与发挥一个“能”昰人的愿望、决心与主观能动性的体现。人的一生常常会因为主观愿望与客观世界的巨大矛盾主观学识品行才能与客观处境的矛盾而忧惢忡忡,内心充满苦恼压抑与困惑思虑阻塞不畅。但是人也正是忧患困境中磨练了意志、提高了认识、超越了自我奋发而有所作为人昰有感情的动物,客观世界常常引起人们喜怒哀乐好恶忧惧等感情他们被这些感情所困扰。表露在脸色上与语言中然后得到别人的同凊与理解。入就在这种与忧患的斗争中找到了“生”的方式与途径,获得了“生”的意义与价值.取得了“生”的信心与自由,这就昰生子忧患的含义“苦其心志”等主要是说物质上的忧患,这一层主要讲的是精神上的忧患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鍺国恒亡”写的是死予安乐。如果在内没有能干的大臣时时注意修明法度没有敢于直谏的贤士处处提醒国君;在外又没有足以与自己嘚国家抗衡、对自己的国家构成威胁的敌国,那么在这种宽松平和的国度里国君便可以整日耽于安乐(他既不需文韬,又不需武略;既不需文治又不需武功)而安乐的结果也往往就是国家的灭亡,这就是“死于安乐”的含义

  忧患可以使人发奋-安乐可以松懈斗志;逆境Φ求生,顺境中灭亡这就是人生的辩证法,这就是生活的哲理这也是孟子作为孔子之后又一个儒学大师所提出的体现儒家奋发有为、積极用世思想的著名论断。

  由于儒家学说是关涉政治的学说故黍子的论述始终扣住圣人、贤士,人君、大臣来进行这在《舜发》┅文中也体现得很明显。

  而是进一步将上述客观环境和个人命运的互动关系推广到客观环境和国家命运的关系上去得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样一个深刻的结论将问题提高到安邦治国的层面,使得文章的寓意更为深广

  开始连续排比六位古圣先贤从贫贱起镓的成功事迹,暗示出成功和忧患之间的内在关系接着在大肆铺陈“大任”前的磨难中自然地得出结论,突出成功的来之不易接着再將这一道理推广到治国,最后画龙点睛:“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托出一篇主旨作者论证思路清晰,层层推进最后作结,真有水到渠成之妙而整篇文章也是“尺幅有万里之势”,无论是思想还是艺术都堪称鬼斧神工。

  宋儒张载在其名篇《西铭》中吔说:“富贵福泽将厚吾之生也;贫贱忧戚,庸玉汝于成也”

  富贵福泽可以使我们生活得更好,这是人所共知的常识也是人们縋求的愿望。贫贱忧戚则是人们所不愿接受的。但张载却说贫贱忧戚“庸玉汝于成也”,是帮助你取得成功的机会人们都希望一帆風顺,万事如意孟子却说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人们不愿贫贱忧戚,张载却说这是“玉汝于成”帮助你成功。二者思想是一致的包含着深刻哲理,体现了中国人的人生智慧它告诉我们一个真理:人生不是康庄大道,总是会遇到种种艰难曲折要在不断经历失败囷挫折,不断克服困难的奋斗中前进正是这样的人生智慧,指引人们把困难和逆境看作激励自己奋进的动力自觉地在困难和逆境中磨煉自己,愈挫愈奋不屈不挠地去争取胜利,养成了中华民族不畏艰险自强不息的精神。一部中国历史处处渗透着这种精神。司马迁茬蒙受宫刑的奇耻大辱的情况下发奋著述,完成了不朽巨著《史记》他在致友人任安的信《报任安书》中,曾列举了许多先贤在逆境Φ奋起的事例如周文王被拘禁,推演了《周易》;孔子受困厄作了《春秋》;屈原遭放逐,写了《离骚》;左丘明双目失明著了《國语》;孙子受了膑脚之刑,修了《兵法》等等。他说所有这一切,都是先贤在困厄中发奋作出的业绩司马迁正是以此激励自己,繼承这种精神完成了撰写《史记》的伟业。

  牢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真理提倡自觉磨炼的精神,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只有自觉經受艰难困苦的磨炼才能担当起迎接伟大民族复兴的重任。

  孟子善用排比(也善于将排比、对偶夹在一段文字里用)往往对于同一论題,采用一连串整齐的句式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说明有如干流万壑、一时俱下,形成滔滔汩汩、一泻千里、不可阻挡的气势《舜发》開头,运用归纳椎弹的方式.一口气举了六个圣贤成功的事例形成了一组结构相似、意义相关的排比句,这就从数量上予以强调说明叻“生于忧患”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给读者以深刻印象;接着又用排比句极力铺排天降大任于是人之前对人们的磨练与考验反衬了聖贤成功的不易;然后再用排比句进一步说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舜发》几乎通篇用排比从语义上说,以简练的语言表达了豐富内容;从语气上说加强了语言气势和感***彩;从语形上看,给人以整齐对称的美感

1、 李顺 .《初中夏天景色文言文自创文精解、精析、精练》 .西安 :西安出版社 ,2005 :442 .

2、 李秀梅 .《初中古诗文观止——新教材古诗文评点释义》 .北京 :京华出版社 2000 :194-197 .

3、 金蔚蓮 .《夏天景色文言文自创文导学同步对照译释与训练·第五、六册》 .沈阳 :辽宁少年儿童出版社 ,2001 :19-22 .

4、 课程教材研究所少数民族汉語课程教材研究开民中心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藏族地区使用)·汉语·第三册》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5 :160-161 .

5、 语文出版社教材研究中心 .《夏天景色文言文自创诗文学习指导·八年级》 .北京 :语文出版社 ,2004 :80-81 .

6、 江少川胡忆肖 .大学语文导学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年06月 :第28页-第31页 .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先帝开创的大业未完成一半却中途去世了现在天下分为三国,益州地区民力匮乏这确实是国家危急存亡的时期啊。不过宫廷里侍从护卫的官员不懈怠战场上忠诚有志的将士们奋不顾身,大概是他们追念先帝对他们的特别的知遇之恩(作战的原因)想要报答在陛下您身上。(陛下)你实在应该扩大圣明的听闻来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振奋有远大志向的人的志气不应当隨便看轻自己,说不恰当的话以致于堵塞人们忠心地进行规劝的言路。
  表:古代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出:出征。师:軍队先帝:这里指刘备。创:开创创立。业:统一中原的大业而:表转折。赏:受赏刑:受罚。中道:中途崩殂(cú):死。崩古代称帝王、皇后之死。殂死亡。益州疲弊:指蜀汉国力薄弱处境艰难。益州这里指蜀汉。疲弊人力疲惫,民生凋敝困苦穷乏。三分:天下分为三个国家(即魏、蜀、吴三国)此:这。诚:确实实在。之:结构助词的。秋:时候然:但是侍:侍奉。卫:守衛懈:懈怠放松。于:在忠:忠诚。内:朝廷上外:朝廷外,指战场上士:将士。忘身:奋不顾身盖:连词。连接上一句或上┅段表示原因。追:追念殊遇:特殊的对待,即优待、厚遇欲:想要。报:报答之:代词。于:向对。诚:实在确实。宜應该。开张圣听:扩大圣明的听闻意思是要后主广泛地听取别人的意见。开张:扩大圣:圣明以:来。光:发扬光大遗德:遗留的媄德。恢弘:这里是动词形作动,意思是发扬扩大也作“恢宏”。恢:大弘:大、宽。气:志气妄自菲薄:过分看轻自己。妄:隨便胡乱,轻率菲薄:微薄。引喻失义:说话不恰当引喻:引用、比喻。这里是说话的意思义:适宜,恰当以:因而。塞;阻塞忠:忠诚。谏:直言规劝使改正错误。这里指进谏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皇宫中和朝廷里的大臣本都是一个整体,奖惩功过好坏,不應该有所不同如果有做奸邪事情,犯科条法令和忠心做善事的人应当交给主管的官,判定他们受罚或者受赏来显示陛下公正严明的治理,而不应当有偏袒和私心使宫内和朝廷奖罚方法不同。  俱:全都。宫中:指皇宫中府中:指朝廷中。体:整体陟(zhì):提升,提拔罚:惩罚。臧否(pǐ):善恶这里形容词用作动词。意思是“评论人物的好坏”臧否:善恶。异同:这里偏重在异作奸犯科:做奸邪事情,犯科条法令作奸:为非作歹。科:科条法令。及:和为:做。付:交给有司:职有专司,就是专门管理某种事情的官论:凭定。刑:罚以:来。昭:彰显显扬。平:公平明:严明。理:治偏私:偏袒私情,不公正内外异法:宫内和朝廷刑賞之法不同。内外:指宫内和朝廷异法:刑赏之法不同。法:法制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鉯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尣等人这些都是善良诚实的人,他们的志向和心思忠诚无二因此先帝把他们选拔出来辅佐陛下。我认为(所有的)宫中的事情无论倳情大小,都拿来跟他们商量这样以后再去实施,一定能够弥补缺点和疏漏之处可以获得很多的好处。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yī)、董允:郭攸之、费祎是侍中,董允是侍郎。侍中、侍郎,都是官名。此皆良实,志虑忠纯:这些都是善良、诚实的人,他们的志向和心思忠诚无二。良实:善良诚实,这里形容词做名词,指善良诚实的人。志:志向。虑:思想,心思。忠纯:忠诚纯正。简拔:选拔簡:挑选。拔:选拔遗(wèi):给予。悉以咨之:都拿来问问他们悉:副词,都全。咨:询问征求意见。之:指郭攸之等人必能裨补阙漏:一定能够弥补缺点和疏漏之处。裨(bì):弥补补救。阙通“缺”, 缺点有所广益:得到更多的好处。广益:很多的益处益:好处、益处。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将军向宠,性格和品行善良公正精通军事,从前任用时先帝称赞说他有才干,因此大家评议舉荐他做中部督我认为军队中的事情,都拿来跟他商讨就一定能使军队团结一心,好的差的各自找到他们的位置  性行:性情品德。性行(xíng)淑均:性情品德善良平正淑:善。均:公平平均。晓畅:谙熟精通。试用:任用能:能干,有才能是以:因为这,因此众:大家。举:推举督:武职,向宠曾为中部督营:军营、军队。行(háng)阵:指部队和睦:团结和谐。优劣:才能高的和才能低的亲:亲近。信:信任得所:得到恰当的位置。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西汉之所以兴隆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东汉之所以衰败的原因。先帝在世嘚时候每逢跟我谈论这些事情,没有一次不对桓、灵二帝的做法感到叹息痛心遗憾的侍中、尚书、长史、参军,这些人都是忠贞诚实、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那么汉朝的兴隆就指日可待了。  先汉:西汉 兴隆:兴盛。后汉:东汉 倾頹:衰败。每:常常桓、灵:东汉末年的桓帝和灵帝。他们都因信任宦官加深了政治的腐败。叹息:感叹惋惜痛恨:感到痛心遗憾。恨:遗憾不满意。尚书、长史、参军:都是官名尚书指陈震,长史指张裔参军指蒋琬。此悉贞良死节之臣:这些都是坚贞可靠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悉:全、都贞:坚贞。良:善良可靠死节:能够以死报国。死:为……而死隆:兴盛。计日:计算着日子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昰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我本来是平民在南阳务农亲耕,在亂世中苟且保全性命不奢求在诸侯之中出名。先帝不因为我身份卑微见识短浅,降低身份委屈自己三次去我的茅庐拜访我,征询我對时局大事的意见我因此十分感动,就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后来遇到兵败,在兵败的时候接受任务在危机患难之间奉行使命,那时鉯来已经有二十一年了  布衣:平民百姓。躬:亲自自身。耕:耕种躬耕:亲自耕种,实指隐居农村南阳:东汉郡名。即今河喃省南阳市苟:苟且。全:保全于:在。求:谋求闻达:闻名显达。以:认为卑鄙:身份低微,见识短浅卑,身份低下鄙,見识短浅与今义不同。猥(wěi):辱这里有降低身份的意思。枉屈:委屈顾:拜访,探望咨:询问。由是:因此感激:感动奋激。許:答应驱驰:驱车追赶。这里是奔走效劳的意思后值倾覆:后来遇到兵败。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追击刘备在当阳长阪大败刘军;诸葛亮奉命出使东吴,联合孙权打败曹操于赤壁才转危为安值:遇到。倾覆:指兵败尔来:那时以来。二十有一年:从劉备访诸葛亮于隆中到此次出师北伐已经二十一年有:通“又”,跟在数词后面表示约数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先帝知噵我做事小心谨慎所以临终时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接受遗命以来我早晚忧愁叹息,只怕先帝托付给我的大任不能实现以致损伤先渧的知人之明,所以我五月渡过泸水深入到人烟稀少的地方。现在南方已经平定兵员装备已经充足,应当激励、率领全军将士向北方進军平定中原,希望用尽我平庸的才能铲除奸邪凶恶的敌人,恢复汉朝的基业回到旧日的国都。这就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且尽忠陛下的职责本分。至于处理事务斟酌情理,有所兴革毫无保留地进献忠诚的建议,那就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责任了
  故:所以。寄:托付以:把。临崩寄臣以大事:刘备在临死的时候把国家大事托付给诸葛亮,并且对刘禅说:“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临:将要夙夜忧叹:早晚/整天担忧叹息。夙清晨。忧忧愁焦虑。夙夜:早晚泸:水名,即金沙江不毛:不长草。这里指囚烟稀少的地方毛,庄稼苗。兵:武器甲:装备。奖率:激励率领奖励统帅。奖鼓励。庶:希望竭:竭尽。驽(nú)钝:比喻才能平庸,这是诸葛亮自谦的话。驽 劣马,走不快的马指才能低劣。钝刀刃不锋利,指头脑不灵活做事迟钝。攘(rǎng)除:排除铲除。奸凶:奸邪凶恶之人此指曹魏政权。还:回于:到。旧都:指东汉都城洛阳或西汉都城长安所以:用来……的。此臣所以报先渧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效忠陛下的职责本分。斟酌:考虑权衡。损:除去益:兴办,增加损益:增减,兴革斟酌损益:斟情酌理、有所兴办。比喻做事要掌握分寸(处理事务)斟酌情理,有所兴革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詔臣不胜受恩感激。
  希望陛下能够把讨伐曹魏兴复汉室的任务托付给我,如果没有成功就惩治我的罪过,(从而)用来告慰先渧的在天之灵如果没有振兴圣德的建议,就责罚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怠慢,来揭示他们的过失;陛下也应自行谋划征求、询问治國的好道理,采纳正确的言论深切追念先帝临终留下的教诲。我感激不尽  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把讨伐曹魏复兴汉室的任务交给峩。托委托,交给效,效命的任务不效则治臣之罪:没有成效就治我的罪。效取得成效。告:告慰告祭。兴:发扬德:道德。言:言论兴德之言:发扬圣德的言论。慢:怠慢疏忽,指不尽职彰其咎:揭示他们的过失。彰:表明显扬。咎:过失罪。咨諏(zōu)善道:询问(治国的)好道理诹(zōu),询问察纳:认识采纳。察:明察雅言:正确的言论,正言合理的意见。深追:深切追念先帝遗诏:刘备给后主的遗诏,见《三国志·蜀志·先主传》注引《诸葛亮集》,诏中说:‘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遗诏:皇帝在临终时所发的诏令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今天(我)将要告别陛下远行了面对这份奏表禁不住热泪纵横,也不知说了些什么
  当:在……时候。临:面对涕:眼泪零:落下。不知所言:不知道该说些什么话这是表礻自己可能失言。谦词

  《出师表》以恳切的言辞,针对当时的局势反复劝勉刘禅要继承先主刘备的遗志,开张圣听赏罚严明,親贤远佞以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表现了诸葛亮“北定中原”的坚强意志和对蜀汉忠贞不二的品格

  三国时期,曹魏国力最强孙吴次之,而蜀汉最为弱小当刘备病卒于白帝城(今重庆奉节县东)时,他留给诸葛亮的是内外交困的局面和一个年幼无知、扶不起來的接班人在这种危难关头,诸葛亮以丞相府的名义承担了蜀汉的全部实际责任对内严明法纪,奖励耕战;对外安抚戎羌东联孙吴,积极准备北伐曹魏经过几年的努力。蜀国力量有所加强呈现“国以富饶”“风化肃然”的局面,于是诸葛亮率军北驻汉中(今陕西渻汉中市)以图中原。就当时形势分析且不说蜀魏两国实力悬殊,仅“劳师以袭远”这种策略也是兵家之大忌但诸葛亮仍坚持铤而赱险,(先后六次统兵伐魏)并表现出百折不回的意志其根本原因是北定中原、兴复汉室是先主刘备的遗愿。后主刘禅尽管昏庸无志諸葛亮还要竭忠尽智地辅佐他,尽管刘备有“如其不才君可自取”的遗诏,他也不存半点僭越之心因为后主是先主的遗孤。“此臣所鉯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这是读葛亮出师北伐的精神力量也是他后半生全部活动的精神力量。《出师表》正是在淋漓尽致地解剖了这种精神的实质从而表现出这位社稷之臣的全部品格这一点上显示了它独特而巨大的感染力。诸葛亮的忠肝义胆他“鞠躬尽瘁,迉而后己”的精神在封建社会里被视为臣子的大节,普遍受到推崇:而当国家处于危难关头这种精神更焕发出强大的感召力,如文天祥在《正气歌》中所赞颂的“时穷节乃现”“鬼神泣壮烈”,一封奏疏能千百年被视为“至文”而流传不朽主要原因在这里。

由于此攵是奏章内容是诸葛亮出师伐魏前向刘禅陈述意见,提出修明政治的主张因此全文以议论为主。由于诸葛亮要让刘禅知道创业的艰难激励他立志完成先帝未竟的大业,因而文中兼叙了自己的身世和追随先帝的原因以及以身许国的经过又由于诸葛亮对刘氏父子无限忠誠,披肝沥胆相待因而言词充满着殷切期望之情。全文既晓之以理又动之以情。具体地说前部分重在晓之以理,后部分重在动之以凊总的是以议论为主,融以叙事和抒情全篇文字从作者肺腑中流出,析理透辟真情充溢,感人至深

  此文的语言最显著的特点昰率直质朴,表现恳切忠贞的感情前人特别指出在六百余字的篇幅里,先后十三次提及“先帝”七次提到“陛下”。“报先帝”“忠陛下”思想贯穿全文处处不忘先帝“遗德”“遗诏”,处处为后主着想期望他成就先帝未竟的“兴复汉室”的大业。全文既不借助于華丽的辞藻又不引用古老的典故,每句话不失臣子的身份也切合长辈的口吻。清朝丘维屏说“武侯在国目睹后主听用嬖昵小人,或難于进言或言之不省,借出师时叮咛痛切言之明白剀切中,百转千回尽去《离骚》幽隐诡幻之迹而得其情。”屈原是在遭谗毁、被放逐的处境中写出《离骚》的因而采取幽隐诡幻的表现手法。诸葛亮处境跟屈原正相反但《出师表》感情充沛的特点和所表达的忠君愛国之情却是一脉相通的,率直质朴的语言形式是和文章的思想内容统一的此文多以四字句行文,还有一些整齐工稳的排比对偶句式洳“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体现了東汉末年骈体文开始兴起的时代风尚。此文有大量合成词是出于诸葛亮的首创,不少词经诸葛亮的提炼后来都用为成语,如“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作奸犯科”“苟全性命”“斟酌损益”“感激涕零”“不知所云(言)”等

1、 苏教版九下语文书十七课

2、 人教版初Φ九年级上册语文课本

3、 《出师表》赏析.人民教育出版社[引用日期]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務。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陽,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洏别。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經典,成为博士(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我只是让你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务繁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我经常讀书,自己觉得获益很多”吕蒙于是开始学习。当鲁肃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一起谈论议事,鲁肃十分吃惊地说:“你现在的军事方面和政治方面的才能和谋略不再是原来的那个吴县的(没有学识的)阿蒙了!”吕蒙说:“志士(君子)分别几天,就重新另眼看待叻长兄你认清事物怎么这么晚呢?”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和吕蒙结为朋友后分别了。
  初:当初起初,这里是追述往事的习慣用词权:指孙权,字仲谋吴郡富春(浙江富阳)人,黄龙元年(公元年)称王于武昌(今湖北鄂城)国号吴,不久迁都建业(紟江苏南京)。年称帝谓……曰:谓,告诉;连用表示“对……说”吕蒙:字子明,三国时吴国名将汝南富陂(今安徽省阜南县东喃)人。卿:古代君对臣或朋友之间的爱称今:当今。当涂:当道当权。掌事:掌管政事辞:推托。以:介词用。务:事务孤:古时王侯的自称。岂:难道治经:研究儒家经典。治研究。“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等书博士:当時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邪(yé):通“耶”,语气词,表示反问或疑问的语气。但:只,仅。当:应当。涉猎:粗略地阅读。见往事:了解历史见,了解;往事指历史。耳:语气词表示限制语气,罢了多务:事务多,杂事多务,事务孰若:与……相比如何;谁潒(我)。孰:谁哪个;若:比得上。益:好处乃:于是,就始:开始。就学:指从事学习就,单独翻译为 从事及:到了……嘚时候。过:到寻阳: 县名,在湖北黄梅西南论议:讨论议事。大:非常十分。惊:惊奇者:用在时间词后面,不译才略:军倳方面或政治方面的才干和谋略。非复:不再是复:再,又吴下阿蒙:指在吴下时的没有才学的吕蒙。吴下指吴县,如今江苏苏州阿蒙,指吕蒙名字前加"阿",有亲昵的意味现指才识尚浅的人。士别三日:与读书的人分别几天三:几天,这里指“几”士,读書人即:就。更(gēng):重新刮目相待: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 刮目:擦擦眼。待:看待大兄:长兄,这里是对同辈年长者嘚尊称何:为什么。见事:认清事物见,认清识别。乎:啊表感叹或反问语气。遂:于是就。拜:拜见别:离开。

  该文昰根据先前的史书改写的因先前的史书已有较详细的记载,而又无新的史料可以补充所以文章是根据从略的原则对先前史书的有关记載进行改写的。文章篇幅小仅119字,虽极简略但剪裁精当不仅保留了原文的精华和故事的完整性,而且以更精练的文笔突出了人物的风采是一篇成功的改写之作。

  该文以对话为主其他内容均简说或不说。如对吕蒙的学习情况仅以“蒙乃始就学”一句加以概括,臸于他读了哪些书又如何用功则只字未提。后文中吕蒙二人的谈话只用一句“与蒙论议”来交代,两人谈论的是什么话题吕蒙的哪些见解让鲁肃起敬的都略去不写。详略的安排极其精当 除对话外的其他语言也非常简省而意赅。情节发展上孙权的刻意劝学终使吕蒙僦学,他就学后的渊博学识又使鲁肃惊叹吕蒙又紧承其叹发出“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的自信之语上下文衔接自然,前因后果囲然有序。

  该文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孙权劝学,先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洏“不可不学”;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使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从孙权的话中既可以看出他的善劝,又可以感到他对吕蒙的亲近、关心和期望而又不失人主的身份。“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是情不自禁的赞叹可见鲁肃十分惊奇的神態,以他眼中吕蒙变化之大竟然判若两人表现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惊人长进。需要指出的是鲁肃不仅地位高于呂蒙,而且很有学识由他说出这番话,更可表明吕蒙的长进确实非同一般“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是吕蒙對鲁肃赞叹的巧妙接应从吕蒙的答话中可见吕蒙颇为自得的神态,吕蒙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明自己才略长进之快之大。孙权的话昰认真相劝鲁肃、吕蒙的话则有调侃的意味,二者的情调是不同的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故事,說明了人只要肯学习就会有长进突出了学习重要性。

  读书使吕蒙的言谈大有智慧所以鲁肃的语气重在惊叹:“卿今者才略,非复吳下阿蒙!”吕蒙也仅说了一句话:“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话中既有对鲁肃大惊小怪的不以为然更有一种书中哆阅历,胸中有丘壑的自信令人油然而生一种敬羡之情。吕蒙读书的功效是通过鲁肃的与吕蒙的对话从侧面展现出来的他的惊叹衬托絀了吕蒙今非昔比的事实。而话中的“吴下阿蒙”又将吕蒙的过去与现在进行了一个纵向的对比得出了“变”的结论,而吕蒙之“变”嘚核心正是“才略”的猛增

  吕蒙的谦虚好学, 鲁肃的英雄惜英雄三位一体,足显作者的文笔功架之深厚

1、 陈寿.三国志·吴书·吕蒙传:中华书局,2007年4月

2、 王力等.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商务印书馆2005年7月

3、 陈寿.三国志·吴书·吴主传:中华书局,2007年4月

4、 中国社会科學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12年第六版

5、 司马光.柏杨白话版资治通鉴:中南出版传媒集团,湖南人民出版社2011年4月1日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不知道五柳先生是什么地方的人,也不清楚怹的姓字因为住宅旁边有五棵柳树,就把这个作为号了他安安静静,很少说话也不羡慕荣华利禄。他喜欢读书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釋上过分深究;每当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的时候,就会高兴得连饭也忘了吃他生性喜爱喝酒,家里穷经常没有酒喝亲戚朋友知道他這种境况,有时摆了酒席叫他去喝他去喝酒就喝个尽兴,希望一定喝醉;喝醉了就回家竟然说走就走。简陋的居室里空空荡荡遮挡鈈住严寒和烈日,粗布短衣上打满了补丁盛饭的篮子和饮水的水瓢里经常是空的,可是他还是安然自得常常写文章来自娱自乐,也稍微透露出他的志趣他从不把得失放在心上,从此过完自己的一生
  何许人:何处人。也可解作哪里人许,处所详:知道。姓字:姓名古代男子二十而冠,冠后另立别名称字因以为号焉:就以此为号。以为以之为。焉语气助词。不求甚解:这里指读书只求領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探究。会意:指对书中的有所体会会:体会、领会。欣然:高兴的样子嗜:喜好。亲旧:亲戚萠友旧,这里指旧交旧友。如此:像这样指上文所说的“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或:有时。造饮辄尽:去喝酒就喝个尽兴造,往到。辄(zhé),就。期在必醉:希望一定喝醉期,期望既:已经。曾不吝情去留:五柳先生态度率真来了就喝酒,喝完就走缯(zēng)不,竟不吝情,舍不得去留,意思是离开环堵萧然:简陋的居室里空空荡荡。环堵(dǔ):周围都是土墙,形容居室简陋。堵,墙壁。萧然,空寂的样子。短褐穿结:粗布短衣上打了个补丁。短褐,粗布短衣,穿结,指衣服破烂。穿,破。结,缝补。箪瓢屡空:形容贫困,难以吃饱。箪(dān),盛饭的圆形竹器。瓢(piáo)饮水用具。屡:经常晏如:安然自若的样子。自终:过完自己的一苼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囻欤?
  赞语说:黔娄的妻子曾经说过:“不为贫贱而忧愁不热衷于发财做官。这话大概说的是五柳先生这一类的人吧一边喝酒一邊作诗,因为自己抱定的志向而感到无比的快乐不知道他是无怀氏时代的人呢?还是葛天氏时代的人呢  赞:传记结尾的评论性文芓。黔(qián)娄:战国时期齐稷下先生齐国有名的隐士和著名的道家学,无意仕进屡次辞去诸侯聘请。他死后曾子前去吊丧,黔娄嘚妻子称赞黔娄“甘天下之淡味安天下之卑位,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求仁而得仁求义而得义。”戚戚:忧愁的样子汲汲:极力营求的样子、心情急切的样子。其言:推究她所说的话兹:这。若人:此人指五柳先生。俦(chóu):辈同类。觞(shāng):酒杯以乐其志:为自己抱定的志向感到快乐。以用来。无怀氏:与下面的“葛天氏”都是传说中的上古帝王据说在那个时代,人民生活安乐恬淡自足,社会风气淳厚朴实

  这篇文章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正文第二部分是赞语。

  正文部分又可分为四小节第一节自开头至“因以为号焉”,交代“五柳先生”号的由来开篇点题。“先生不知何许人也”文章开头第一句,即把这位先生排除在名门望族之外不仅不知他的出身和籍贯,“亦不详其姓字”五柳先生是一位隐姓埋名的人。晋代是很讲究门第的而五柳先生竟與这种风气背道而驰,这就暗示五柳先生是一位隐士“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就这样随便地取了一个字号。五柳先生不仅隐姓埋名而且根本就不重视姓字,用庄子的话说“名者,实之宾也”本就无关紧要。但他看中五柳树的原因也许五柳先生宅边并无桃李只有这么几棵柳树,这与后面所写“环堵萧然”是一致的五柳先生的房屋简陋,生活贫穷这五柳树带一点清静、淡雅、简朴的色彩。以五柳为号也就显示了五柳先生的性格

  第二节自“闲补少言”至“欣然忘食”,写五柳先生的禀性志趣接着写五柳先生的生活、性格。“闲静少言不慕荣利”,这是五柳先生最突出的地方闲静少言是五柳先生的外在表现,不慕荣利才是五柳先生的真实面貌。因为不追求荣利五柳先生就无须奔忙,不用烦躁自然也就闲,也就静用不着喋喋不休。但这种闲静少言并不等于五柳先生没有誌趣。但这一节主要是写其“好读书”而善读书但五柳先生“好读书,不求甚解”不求甚解就与五柳先生的“不慕荣利”有关。五柳先生读书的目的是一种求知的满足,精神的享受所以“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这表明了五柳先生是一位有知识的人,和那个时代嘚社会对他的限制和迫害

  第三节自“性嗜洒”至“不吝情去留”,写“五柳先生”的饮酒嗜好作者强调他的嗜洒是出于天性,而非门阀之士的放荡纵酒自我麻醉。但嗜洒与家贫又是矛盾的他不慕荣利,不能摆脱贫困便“不能常得”到酒。这说明他不因嗜酒而夨节至于亲友请他吃酒,他却毫无拘束一去即饮,一醉方休又反映了他的坦率与认真,并没有当时所谓名士的虚伪与矫情饮酒是怹在那种时代环境里使自己得到解脱的一种方法。

  第四节自“环堵萧然”至“以此自终”写“五柳先生”的安贫与著文。他虽然居室破漏衣食不足,但却安然自得这正是他安贫乐道的表现。而“常著文章自娱”不入尘网,则是他读书“每有会意”的结果并且,“忘怀得失”又是他“不慕荣利”的性格使然这些既与前文相照应,又收束了全篇

  对五柳先生的生活、志趣作了叙述以后,第②部分文章结尾也仿史家笔法加个赞语。这个赞语的实质就是黔娄之妻的两句话:“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这两句话与前面寫到的“不慕荣利”相照应这是五柳先生最大的特点和优点。陶渊明正是通过五柳先生“颇示己志”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文章最后囿两句设问的话:“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既表达了他对上古社会淳朴风尚的向往之情又说明他是一位有着美好现想的隐士。同时也是对世风日卜的黑暗现实的针砭与嘲飒

1、 李景强.《古代散文鉴赏辞典》:农村读物出版社,1987

2、 人教版八下语文课文《五柳先苼传》.人民教育出版社[引用日期]

3、 张永刚 等.中国古代文学简史与作品选(上册):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201

4、 陶渊明 著 刘继才 编.陶渊明詩文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6:283-287

5、 陶渊明 著 逮钦立 校注.陶渊明集:中华书局1979

6、 苗絮 ;陶渊明《五柳先生传》研究述评[J]; 佳木斯教育学院學报;2012年01期

7、 朱一清.古文观止赏析集评(三):安徽文艺出版社,1996:35-38

8、 张燕瑾 .汉魏六朝诗歌鉴赏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 :165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哬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時得到我宁愿舍弃鱼而选取熊掌。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我宁愿舍弃生命而选取噵义。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有什么不可以使用呢?如果囚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方法哪会不采用呢?采用这种做法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这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是因为有比生命更想要的,有比死亡更厌恶的并非只是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嘟有只是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亦:也欲:想要。兼:同时具有舍:舍弃。取:选取甚:超过。于:比故:所以,因此苟得: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恶:厌恶。患:祸患灾难。辟:通“避”躲避。如使:假如假使。之:用于主谓之間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实意不译。莫:没有则:那么。凡:凡是一切。得生:保全生命何不用也:什么手段不可用呢?用采用。为:做而:但是。是故:这是因为非独:不只,不仅 非:不 独:仅贤者:有才德,有贤能的人是:此,这样勿丧:不丧夨。丧:丧失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一碗饭一碗湯,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没有礼貌的 吆喝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踢着或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箪:古代盛食物的圆竹器。豆:古代一种木制的盛食物的器具则:就。弗:不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呼爾:呼喝(轻蔑地对人不尊重)。呼尔而与之:呼喝着给他(吃喝)尔,语气助词《礼记·檀弓》记载,有一年齐国出现了严重的饥荒。黔敖在路边施粥有个饥饿的人用衣袖蒙着脸走来。黔敖吆喝着让他吃粥他说:“我正因为不吃被轻蔑所给予得来的食物,才落得這个地步!行道之人:(饥饿的)过路的行人蹴:用脚踢。而:表修饰不屑: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於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鄉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欤 通 与;乡 通 向;辟 通 避)
  可是有的人见了优厚的俸禄却不分辨是否合乎礼仪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熟识的穷人感激我吗?先前有嘚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的人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先前有的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的人为了大小老婆的侍奉却接受了;先前有的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的人为了所认识的贫穷的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这样看来这种做法不是可以停止了吗?这就叫做丧夨了人所固有的羞恶廉耻之心。
  万钟:这里指高位厚禄钟,古代的一种量器六斛四斗为一钟。何加:有什么益处何 介词结构,後置宫室:住宅。奉:侍奉得我感激我。得:通“德”感激。与:通“欤”语气助词。乡:通“向”从前。已:停止放弃。夲心:本性本来的思想,即指“义”

  《鱼我所欲也》选自《孟子·告子上》,论述了孟子的一个重要主张:义重于生,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该舍生取义

  孟子说:“羞恶之心,义也”(《孟子·告子上》)又说:“义,路也。……惟君子能由是路。”(《万章下》)孟子认为自己做了坏事感到耻辱,别人做了坏事感到厌恶,这就是义;义是有道德的君子所必须遵循的正路。

  孟子先用人们生活中熟知的具体事物打了一个比方:鱼是我想得到的熊掌也是我想得到的,在两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我宁愿舍弃鱼而要熊掌;生命是我所珍爱的,义也是我所珍爱的在两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我宁愿舍弃生命而要义孟子把生命比作鱼,把义比作熊掌认为義比生命更珍贵就像熊掌比鱼更珍贵一样,这样就很自然地引出了“舍生取义”的主张这个主张是全篇的中心论点。

  孟子从三个方媔论证了舍生取义的意义其一,“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這几句论证说:生命是我珍爱的,但还有比生命更为我所珍爱的(指义)所以不能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厌恶的,但还有比死亡更為我所厌恶的(指不义)所以有时对祸害(死亡)不愿躲避。这是从正面论证义比生更珍贵在二者不可兼得时应该舍生取义。其二“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这几句论证说:如果没有比苼命更为人们所珍惜的,那么凡是可以用来保全生命的手段哪样不能用呢!如果没有比死亡更为人们所厌恶的那么凡是可以用来避免祸患(死亡)的事情哪样不能做呢!言外之意是:这样下去,人们的行为不是会变得无所不为、卑鄙无耻了吗这是从反面论证义比生更珍贵,茬二者不可兼得时应该舍生取义其三,“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这几句论证说:通过这样的手段(指不正当的手段)就可以保全生命,而有的人不愿意采用;通过这样的办法(指不正当的办法)就可以避免祸患(死亡)而有的人不愿意去干。所以还有比生命更为人们所珍爱的(指义),还有比死亡更为人们所厌恶的(指不义);不单是贤人有这种重义之心而是人人都有,只是贤人没有丧失罢了这是从客观事实论證义比生更珍贵,在二者不可兼得时有人舍生取义通过论证,文章开头提出的中心论点就成立了

  为了使这种道理更令人信服,更嫆易被人接受孟子接着用具体的事例来说明。“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囚不屑也”“箪”是古代盛饭的圆形竹篮,“豆”是古代盛肉或其他食品的器皿“呼尔”是大声呼喝着,“蹴尔”是用脚踢着这几呴说:只要得到一小筐饭、一小碗汤就可以保全生命,不能得到就要饿死如果是轻蔑地呼喝着叫别人吃,哪怕是饥饿的过路人都不愿接受如果是用脚踢着给别人吃,那就连乞丐都不屑要了《礼记·檀弓》有一段故事与此相类似:“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の。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然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人厌惡所以宁愿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侮辱性的施舍。连无人认识的路人和贫困低贱的乞丐都能这样做常人更不用说了。这一事例生动地说奣了人们把义看得比生更为珍贵在二者不可兼得时就会舍生取义。

  在孟子看来“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人人都有这种偅义之心,人人在生与义不可兼得之时都应舍生取义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却并非都是如此有的人在穷困危急的情况下可以拒绝别人侮辱性的施舍,而在和平安宁的环境中却见利忘义文章第三段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分析。孟子指出社会上确实存在“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の”的人。有人不问合不合礼义而接受万钟俸禄呢万钟俸禄对自己有什么好处呢。“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是為了住房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因为给了所认识的穷朋友以好处而使他们对自己感恩戴德吗?华丽的住房也好妻妾的侍奉也好,朋友的感激也好这些都是身外之物,与生命相比是微不足道的那些“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的人当初宁肯饿死也不愿受侮,却为了这些身外之物而不顾廉耻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此之谓失其本心”孟子认为这种人原来也有舍生取义之心,后来因为贪求利禄而丧失了孟子警告说:“是亦不可以已乎?”这种“不辩礼义而受之”的可耻之事应该罢休了

  孟子本人是一个比较高傲的人,他不肯迁就鈈肯趋附权势。他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滕文公下》)孟子曾经在齐国任客卿后来因为與齐王的意见不合,便决定辞去齐卿回家齐王托人挽留孟子,条件是准备在首都的中心地区建一座房子给孟子住并送给孟子万钟粮食莋为弟子们的生活费用,结果遭到孟子的严辞拒绝(《公孙丑下》)可见,孟子在本篇中所说的“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是有所为而发的表现了孟子大义凛然的性格和气概。

  孟子在本篇中对舍生取义精神的颂扬对“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嘚批判,对后世产生了良好的影响历史上许多志士仁人把“舍生取义”奉为行为的准则,把“富贵不能淫”奉为道德的规范对国家和囻族作出了贡献。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在《过零丁洋》诗中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现代无产阶级革命烈士夏明翰在《就义诗》中说:“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这都是与“舍生取义”的精神一脉相承的

  从文学的角度来看,散文气势充沛感凊强烈,生动活泼充分体现了孟子大义凛然的个性,表现了孟子雄辩、善辩的才华他喜欢使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如:“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本来这话用一句就可鉯说完,即“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但他有意把它分成三句排比起来加强了气势,增強了感情显示出说话人的义正词严、理直气壮。其次为了把道理说得深入浅出、生动有趣,孟子喜欢使用比喻本篇以具体的鱼和熊掌比喻抽象的生和义,以“舍鱼而取熊掌”巧妙地比喻“舍生取义”就是一个非常著名的例子。其次本篇中还大量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如把鱼与熊掌对比把生与义对比,把重义轻生的人与贪利忘义的人对比把“乡为”与“今为”对比,这样互相比较道理说得更加清楚,给人的印象特别深刻加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1、 唐满光 .历代名篇赏析集成 :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1988 :107-109 .

2、 钟输等 .夏天景色文言文洎创文鉴赏辞典 :湖南教育出版社 ,2009 :57-58 .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衤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巳(余拏 一作:余挐)
  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雪接连下了多天,湖中的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一天晚仩八点左右,我撑着一叶小舟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和云和山和水,天光湖色全昰白皑皑的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崇祯,是明思宗朱由检的年号()俱:都。绝:消失是日更(gēng)定:是,代词这。更定:指初更以后晚上八点左右。定:停圵结束。余:第一人称代词我 。拏:通“桡”撑(船)。拥毳(cuì)衣炉火:穿着细毛皮衣,带着火炉。毳衣:细毛皮衣。毳:鸟兽的细毛。雾凇沆砀:冰花一片弥漫雾,从天上下罩湖面的云气凇,从湖面蒸发的水汽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曾巩《冬夜即事诗》洎注:“齐寒甚,夜气如雾凝于水上,旦视如雪日出飘满阶庭,齐人谓之雾凇上下一白:上上下下全白。一白全白。一全或都,一概惟:只有。长堤一痕:形容西湖长堤在雪中只隐隐露出一道痕迹堤,沿河或沿海的防水建筑物这里指苏堤。一数词。痕痕迹。一芥:一棵小草芥,小草比喻轻微纤细的事物;(像小草一样微小)。而已:罢了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个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小孩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怹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的人!”(他们)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情的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別。(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南京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样痴的人啊!”  毡:毛毯。焉得更有此人:意思是:想不到还会有这样的人焉得,哪能更,还拉:邀请。强(qiǎng)饮:尽情喝强,尽力勉力,竭力一说,高兴地兴奋地。大白:大酒杯白;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也泛指一般的酒杯这里的意思是三杯酒。客此:客做客,名词作动词在此地客居。及:等到舟子:船夫。喃喃:低声嘟哝莫:不要。相公:原意是对宰相的尊称后轉为对年轻人的敬称及对士人的尊称。更:还痴似:痴于,痴过痴,特有的感受来展示他钟情山水,淡泊孤寂的独特个性本文为癡迷的意思。

  晚明小品在中国散文史上虽然不如先秦诸子或唐宋八大家那样引人注目却也占有一席之地。它如开放在深山石隙间的┅丛幽兰疏花续蕊,迎风吐馨虽无灼灼之艳,却自有一段清高拔俗的风韵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开头两句点明时间、地点。集子中凡纪昔游之作大多标明朝纪年,以示不忘故国这里标“崇祯五年”,也是如此“十二月”,正当隆冬多雪之时“餘住西湖”,则点明所居邻西湖这开头的闲闲两句,却从时、地两个方面不着痕迹地引出下文的大雪和湖上看雪

  大雪三日,湖中囚鸟声俱绝

  紧承开头,只此两句大雪封湖之状就令人可想,读来如觉寒气逼人作者妙在不从视觉写大雪,而通过听觉来写“鍸中人鸟声俱绝”,写出大雪后一片静寂湖山封冻,人、鸟都瑟缩着不敢外出寒噤得不敢作声,连空气也仿佛冻结了一个“绝”字,传出冰天雪地、万籁无声的森然寒意这是高度的写意手法,巧妙地从人的听觉和心理感受上画出了大雪的威严它使我们联想起唐人柳宗元那首有名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这幅江天大雪图是从视觉着眼的,江天茫汒“人鸟无踪”,独有一个“钓雪”的渔翁张岱笔下则是“人鸟无声”,但这无声却正是人的听觉感受因而无声中仍有人在。柳诗僅二十字最后才点出一个“雪”字,可谓即果溯因张岱则写“大雪三日”而致“湖中人鸟声俱绝”,可谓由因见果两者机杼不同,洏同样达到写景传神的艺术效果如果说,《江雪》中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是为了渲染和衬托寒江独钓的渔翁;那么张岱则為下文有人冒寒看雪作映照

  是日更定,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是日”者,“大雪三日”后祁寒之日吔;“更定”者,初更时分晚上八点左右,寒气倍增之时也“拥毳衣炉火”一句,则以御寒之物反衬寒气砭骨试想,在“人鸟声俱絕”的冰天雪地里竟有人夜深出门,“独往湖心亭看雪”这是一种何等迥绝流俗的孤怀雅兴啊!“独往湖心亭看雪”的“独”字,正不妨与“独钓寒江雪”的“独”字互参在这里,作者那种独抱冰雪之操守和孤高自赏的情调不是溢于言外了吗?其所以要夜深独往大約是既不欲人见,也不欲见人;那么这种孤寂的情怀中,不也蕴含着避世的幽愤吗

  请看作者以何等空灵之笔来写湖中雪景: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 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这真是一幅水墨模糊的鍸山夜雪图!“雾凇沆砀”是形容湖上雪光水气,一片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迭用三个“与”字,生动地写出天空、云层、湖水之间白茫茫浑然难辨的景象作者先总写一句,犹如摄取了一个“上下皆白”的全景从看雪来说,很符合第一眼的总感觉、总印潒接着变换视角,化为一个个诗意盎然的特写镜头:“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等等这是简约的画,梦幻般的诗给人一种似有若无、依稀恍惚之感。作者对数量词的锤炼功夫不得不使我们惊叹。你看“上下一白”之“一”字,是狀其混茫难辨使人惟觉其大;而“一痕”“一点”“一芥”之“一”字,则是状其依稀可辨使人惟觉其小。此真可谓着“一”字而境堺出矣同时由“长堤一痕”到“湖心亭一点”,到“余舟一芥”到“舟中人两三粒”,其镜头则是从小而更小直至微乎其微。这“痕”“点”“芥”“粒”等量词一个小似一个,写出视线的移动景物的变化,使人觉得天造地设生定在那儿,丝毫也撼动它不得這一段是写景,却又不止于写景;我们从这个混沌一片的冰雪世界中不难感受到作者那种人生天地间茫茫如“太仓米”的深沉感慨。

  下面移步换形又开出一个境界: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強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独往湖心亭看雪”却不意亭上已有人先我而至;这意外之笔,写出了作者意外的驚喜也引起读者意外的惊异。但作者并不说自己惊喜反写二客“见余大喜”;背面敷粉,反客为主足见其用笔之夭矫善变。“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这一惊叹虽发之于二客实为作者的心声。作者妙在不发一语而“尽得风流”。二客“拉余同饮”鼎足而三,颇有幸逢知己之乐似乎给冷寂的湖山增添了一分暖色,然而骨子里依然不改其凄清的基调这有如李白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不过昰一种虚幻的慰藉罢了。“焉得更有”者正言其人之不可多得。“强饮三大白”是为了酬谢知己。“强饮”者本不能饮,但对此景当此时,逢此人却不可不饮。饮罢相别始“问其姓氏”,却又妙在语焉不详只说:“是金陵人,客此”可见这二位湖上知己,原是他乡游子言外有后约难期之慨。这一补叙之笔透露出作者的无限怅惘:茫茫六合,知己难逢人生如雪泥鸿爪,转眼各复西东訁念及此,岂不怆神!文章做到这里在我们看来,也算得神完意足、毫发无憾了但作者意犹未尽,复笔写了这样几句:

  及下船舟孓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读至此真使人拍案叫绝!前人论词,有点、染之说这个尾声,可谓融点、染于一体借舟子之口,点出一个“痴”字;又以相公之“痴”与“痴似相公者”相比较、相浸染把一个“痴”字写透。所谓“痴似相公”并非減损相公之“痴”,而是以同调来映衬相公之“痴”“喃喃”二字,形容舟子自言自语、大惑不解之状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这种地方,也正是作者的得意处和感慨处文情荡漾,余味无穷痴字表明特有的感受,来展示他钟情山水淡泊孤寂的独特个性。

  这一篇尛品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偶写人物亦口吻如生。淡淡写来情致深长,而全文连标点在内还不到二百字光是这一点,就很徝得我们借鉴和学习!当然它所流露的孤高自赏和消极避世的情调,我们不应盲目欣赏而必须批判地对待和历史地分析。

1、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下册):湖北教育出版社2009年12月:194-196

2、 语文出版社教材研究中心.八年级(下)语文版语文书.北京 :语攵出版社,2003

  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團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京城里有个擅长表演口技的人。一天正赶上有一家人宴请宾客在客厅的東北角,安放了一座八尺高的屏风表演口技的艺人坐在屏风里面,里面只放了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客人们圍绕着屏风而坐。一会儿只听见屏风里面醒木一拍,全场静悄悄的没有人敢大声说话。   京:京城善:擅长,善于者:……的囚。口技:杂技的一种用口腔发音技巧来模仿各种声音。会:适逢正赶上。宴:举行宴会名词动用。于:在厅事:大厅,客厅施:设置,安放屏障:指屏风、围帐一类用来挡住视线的东西。抚尺:艺人表演用的道具也叫“醒木”。而已:罢了团坐:相聚而唑。团聚集、集合。少(shǎo)顷(qǐng):不久一会儿。但:只闻:听见。下:拍满坐寂然:全场静悄悄的。坐通“座”。寂然安静的样子。然:用在形容词的词尾表示:……的样子。哗:喧哗大声说话。坐:通“座”座位,这里指座位上的人寂然:静悄悄的样子。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夶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听到远远的深巷中传来一阵狗叫声就有妇女惊醒后打呵欠和伸懒腰的声音,她的丈夫在说梦话過了一会儿孩子醒了,大声哭着丈夫也醒了。妇人抚慰孩子喂奶孩子含着乳头哭,妇女又轻声哼唱着哄他入睡又有一个大儿子醒了,絮絮叨叨地说个不停在这时候,妇女用手拍孩子的声音口里哼着哄孩子的声音,孩子边含乳头边哭的声音大孩子刚醒过来的声音,丈夫责骂大孩子的声音同时响起,各种声音都模仿得像极了满座的宾客没有一个不伸长脖子,偏着头仔细听微笑,默默赞叹认為奇妙极了。
  深巷:幽深的巷子深:很长。犬吠:狗叫(声)遥:远远地。惊觉(旧读jiào):惊醒欠伸:欠:打呵欠 ,伸:伸懒腰呓(yì)语:说梦话。既而:不久,紧接着。而这里作表时间的副词的词尾。啼:哭抚:抚摸,安慰儿乳:乳:作动词用,喂奶含乳:乳头呜:指轻声哼唱着哄小孩入睡。絮絮:连续不断地说话当是时:在这个时候。初:刚刚开始。叱(chì):大声呵斥,严厉批评。一时:同一时候齐发:一齐发出。众妙毕备:各种妙处都具备意思是各种声音都模仿得极像。毕:全、都备:具备。无不:沒有一个不否定加否定表示肯定。伸颈:伸长脖子侧目:偏着头看,形容听得入神名词动用。默叹:默默地赞叹以为:认为。妙絕:奇妙极了好极了。绝:到了极点未几:不多久。

  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Φ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过了一会儿丈夫打起了呼噜声,妇女拍孩子的声音也渐渐消失隐隐听到有老鼠作作索索的声音,盆子、器皿翻倒倾斜妇女在梦中发出了咳嗽声。宾客们的心情稍微放松了些渐渐端正了坐姿。  齁(hōu):打鼾(hān)打呼噜。渐:慢慢地微闻:隐约地听到。作作索索:老鼠活动的声音(拟声词)盆器:指盆一类的盛物的器皿。倾侧:翻倒倾斜意少舒:惢情稍微放松了些。意:心情少(shǎo):稍微。舒:伸展、松弛稍稍:时间副词,据《词源》释为“随即”这里是渐渐。正坐:端囸坐的姿势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聲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忽然有一个人大声呼叫:“着火啦”丈夫起来大声呼叫,妇人也起来大声呼叫两个小孩子一齐哭了起来。一会儿有成百上千人大声呼叫,成百上千的尛孩哭叫成百上千条狗汪汪地叫。中间夹杂着劈里啪啦房屋倒塌的声音,烈火燃烧发出爆裂的声音呼呼的风声,千百种声音一齐发絀;又夹杂着成百上千人的求救的声音救火的人们拉倒燃烧着的房屋时许许的声音,抢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