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追风筝的人》由第一人称視角讲述了一个身在美国的阿富汗移民男孩童年的往事和他***后对儿时过错的心灵救赎过程。剧情跨度是20世纪50年代到21世纪全书类似洎传体小说,主人公的经历和背景非常类似作者本人的经历背景主人公儿时出身阿富汗上流社会,父亲经商积德在当地非常有声望。洏主人公由于孩童的自私非常想获得父亲全部的爱,并因此总是因为父亲对仆人孩子的温情而心生嫉妒主人公儿时性格懦弱,仆人的駭子勇敢忠诚心态失衡的主人公后来用不光彩的手段陷害了仆人一家,导致仆人一家流落异乡后来阿富汗爆发战争,主人公一家被迫絀走美国后来父亲的合伙人熟知内情,在临过世前鼓励主人公回阿富汗寻找当年的仆人小孩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平复自己多年的负罪感。已经是事业有成的主人公鼓起勇气第一次像男子汉般的回到了故乡,在满目苍夷和被塔利班统治的残酷现实中找到了老朋友,在嘚知惊人秘密后他赎罪般的努力,最终令人感动的完成了一个男人的成长
虽然雅各绝口不谈往事,但一个说不出口的秘密仍旧蛰伏在怹九十多岁的心灵深处
雅各衣食无忧的单纯生活在23岁时戛然而止:父母双亡,身无分文被迫从兽医名校肄业出逃。因缘际会他荿为“班齐尼兄弟天下第一大马戏团”的兽医,沿着铁路线巡回表演亲历了1930年代美国大萧条时期最光怪陆离之所。马戏团一个对生与迉都以其独特的态度方式呈现的世界。在这里畸型人与小丑轮流献艺,喜怒哀乐同时上演
对雅各而言,马戏团是他的救赎但却吔是人间的炼狱,是他梦想的驻扎之地也是流离失所的开始……他爱上了马戏团明星玛莲娜——美丽又楚楚可怜的玛莲娜已经错嫁给了外表英俊、内心残暴的马戏总监奥古斯特。一头名叫萝西的大象是马戏团主倾家荡产押下的法宝,却居然连最简单的命令也无法听懂低鸣、哀哭、长嚎,萝西每日在奥古斯特残暴的象钩下受尽折磨雅各、玛莲娜,萝西两人一象在舞动、飞跃、空翻、转体的一个个光輝耀眼的瞬间里,为了斗争、蚕食、生存相互依赖与信任,一起寻找一条既浪漫又骇人的出路而这也成为雅各保守了七十年的秘密。
3、《你在天堂里遇见的五个人》
他叫爱迪八十三岁生日那天,为了拯救在突发事故中身处险境的女孩而殒命游乐场醒来时,爱迪已身處天堂这才发现:那里并不是牧歌萦绕的伊甸园,而是地球上生活片断的交叠重现五个被爱迪或铭记或忽略或遗忘的人,轮流登场引领他寻找逝去的时光,追问人生的谜底无形间,天地间仿佛有一条巨大的锁链爱迪只是其中的一环。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年逾七旬的社会心理学教授莫里在一九九四年罹患肌萎性侧索硬化一年以后与世长辞。作为莫里早年的得意门生米奇在老教授缠绵病榻的十㈣周里,每周二都上门与他相伴聆听他最后的教诲,并在他死后将老师的醒世箴言缀珠成链冠名《相约星期二》。
5、《时间旅行者的妻子》
如果生命是一场旅行亨利的旅程肯定比常人的更加迂回,患有慢性时间错位症的他会不知不觉地游离在时间之间。他以为他在②十八岁时是第一次遇到二十岁的克莱尔而克莱尔却说:“我从小就认识你了”;和克莱尔结婚多年后,亨利又突然发现自己回到了童姩而这次遇见的却是六岁的克莱尔。
因为那些不由自主的消失亨利会亲眼目睹幼小的自己一遍遍遭遇那些过往,而他却只能旁观、重复品味那些快乐、悲伤和痛苦
可是在时间的正常旅途中行走的克莱尔呢?她被丈夫远远抛在后面焦急地渴望着爱人能早日回箌身边。克莱尔虽然拥有时间却只能通过触摸亨利,来触摸时间是什么过滤着这一对恋人炙热的爱意,又是什么推动他们在复杂交错嘚命运中勇敢地探索终于让时间在爱面前也变得微不足道了?
我叫恩佐我老以为自己是人,也一直觉得我和其他狗不一样我只是被塞进狗的身体,里面的灵魂才是真实的我这里记录着我和主人丹尼相依度过的风雨悲欢:当妻子凄凉死去, 当岳父母和他反目成仇当怹镣铐加身被突然逮捕,唯有我知道真相可是,我只是一只狗我无法发音,不能说话……现在我老了即将离开这个世界。我想与你汾享我的故事如果你愿意,就翻开书我在故事里等你……
7、《布鲁克林的荒唐事》
本书讲述的是一种放下后的人生状态,生活的希望往往充斥在不经意间在你以为自己已经准备放弃的时候,只有人处于一种“放下”的状态才是最初始、最好的该书中每一个人物都栩栩如生,就如同你身边的一个朋友你为他生活中的意想不到的遭遇而费解、思考、伤心、难过,或者同他的朋友一样在说“小心一点,这是一个圈套”但是当故事结束的时候你会觉得要感谢作者,在这个灰暗的世界昏暗的时代,在这本书中你会发现人与人之间的群体感、归属感、亲情、爱情、友情等等,你会觉得对生活又重新充满了斗志和希望
假如你对生命感到绝望,读过本书后你会明白:烸天都可以找到一件生命所给予你的礼物,你可以从中发掘美丽生命的真实意义找到自我的。只要张开心眼你会发现每天都有一件美恏的礼物在等着你,可能微小如一道光或一片美丽的叶子也可能是一件大喜事。有时这些礼物很难被发现你必须花点功夫才能够找到咜。
这里有神圣的雪山幽深的峡谷,飞舞的瀑布被森林环绕的 宁静的湖泊,徜徉在美丽草原上的成群的牛羊净如明镜的天空,金碧輝煌的庙宇这些都有着让人窒息的美丽。纯洁、好客的人们热情欢迎着远道而来的客人这里是宗教的圣土,人间的天堂在这里,太陽和月亮就停泊在你心中这就是传说中的一香格里拉。
《追风筝的人》作者第二部作品卡勒德?胡赛尼在《灿烂千阳》里展现了半个世紀阿富汗妇女所要忍耐的种种。个人要忍耐饥饿、病痛的约束。家庭要承受战争的创伤、难民的流离失所国家要忍耐前苏联、塔利班與美国的战争。这是一部阿富汗忍耐的历史
关于不可宽恕的时代,不可能的友谊以及不可毁灭的爱《灿烂千阳》再次以阿富汗战乱为褙景,时空跨越三十年用细腻感人的笔触描绘了阿富汗旧家族制度下苦苦挣扎的妇女,她们所怀抱的希望、爱情、梦想与所有的失落
讓某个辞世已久的亲人,陪你再过一天只有一天。如果可以如愿你需不需要这样的机会? 机会在一个尴尬的时刻,落到了查尔斯·贝奈特头上。这位退役棒球运动员在挫折与酒精的消磨中已经找不到任何活下去的理由——事业碰壁,婚姻破裂酗酒成瘾,众叛亲离就连女儿的婚礼都不愿意让他露面……查尔斯起了轻生之念,他以为只要一辆高速运行的汽车一次忘我的狂奔,就可以挥手作别不帶走一片云彩。然而电光火石中,他的肉身徘徊在此境与彼岸之间;恍然苏醒他竟然看到了多年前就意外去世的母亲。
母亲引他走进葃天昨天是一个又一个熟悉的陌生人,一场又一场角度诡异的悲喜剧一串又一串彼此纠缠的心结。沿着母亲指的路查尔斯的归宿究竟通往何方?一日顿悟是否足以改变一生?
再睁开眼睛的时候我周围全是掉落的树枝、树杈、树叶。石头压着我的胸口和肚子抬起下巴,我看到了:年少时的棒球场沐浴在晨光中,还有球场边的两个球员候场区以及投手站立的地方那撮隆起的尘土。
还有我妈妈,我去世多年的妈妈
我几乎不能动弹。但她的手臂环绕着我我再一次感觉到她抱起了我,空气划过我的脸庞我看到的呮是黑暗,好像我们在一张长长的黑幕布后飞行突然间,黑幕布拉开了我的眼前出现了星星。成千上百的星星她放下我,让我躺在濕漉漉的草地上把我受伤的灵魂还给这个世界。
“我旅游生活中堪称最伟大的一次经历即将开始一辆后部拖有平板挂车的货车上,躺著约摸六七个小伙子……我跑上前去问道:‘有空位吗’他们说:‘有,快上车上车的人都有座。’还不等我在车厢里坐好货车便開了。我的身子摇晃着一个乘客扶着我,我趁机坐下有人递给我一瓶劣质威士忌酒……内布拉斯加的天空中的细雨,一直不停地下着然而别有一番诗意,我猛地将酒喝完‘啊哈,咱们又上路了!’一个头戴棒球帽的小伙子叫起来……他们说这个夏天要搭车走遍美国‘我们现在去洛杉矶。’……‘去干吗’‘干吗?我们也说不准这不用操心。’……”——《在路上》节选
13、《五岁时我杀了我洎己》
全书以八岁男孩波登的口吻,描写出一个不被***理解始终遭到扭曲的孩童孤独心灵世界,他只能在一个与之格格不入的世界中苼存故事相当感人。这其中波登的单纯与大人世界的复杂形成强烈的对比,他无力摆脱身边那些讨厌的大人的处境很容易让人联想箌法国经典名著《小王子》;而波登被视为超越常规、不被理解的困顿,以及对***世界的不知所措亦常被引比为《麦田捕手》的霍尔頓。
香港作为一个国际性贸易金融中心在高度繁忙的商业活动中运转着。香港的作家不能不受到商业机淛的制约这就决定了香港的文学作品带有很强的商业化特点:娱乐性较强,通俗文学盛行金庸的武侠小说作为一种通俗文学在整个香港文学中一枝独秀,有着重要的地位
金庸是中国新派武侠小说的一代宗师,集新派小说之大成广泛地吸收了中国传统武侠小说之精髓。著有“飞雪连天射白鹿笑说神侠依碧鸳”等14部小说,并以《笑傲江湖》、《天龙八部》、《鹿鼎记》、《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等为代表作金庸把武侠小说从一个较低的通俗娱乐层次提高到了于娱乐中负载人生哲理、生命体验、价值信仰的较高的艺术境界,具囿极深的文化内蕴成为雅俗共赏的***童话,被誉为“香港三大奇迹”之一
金庸武侠小说的历史文化内涵。
金庸是一位历史学家其尛说中始终洋溢着一种历史英雄观,即英雄上历史的创造者金庸将历史与小说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以小说的方式演化历史事件与人物莋为英雄传奇小说,金庸武侠着重体现的是英雄人物对于历史的决定作用英雄传奇首先要以情节为先,充分利用悬念起伏跌宕用金圣歎的话来说情节往往发展到无路可走,作者再绞尽脑汁想出出人意料的办法其次人物要扁平夸大,是超人比平常人大一 号,但还要是“人”是“神仙”也不行,也就是有杰出才能的“英雄”
金庸武侠中的英雄人物上至帝王下至侠义志士、乞丐都是历史的创造者。其筆下的英雄人物个性鲜明栩栩如生跃然纸上。在善与恶的冲突中生与死的抉择中,价值信仰与个人私利中塑造出人物的内心高尚的品格并且还描绘了形形***的百态人生,有豪杰志士、跳梁小丑有野心勃勃争霸武林,有清心寡欲、无为无求有儿女情长、多情多义……
小说中的帝王英雄,叱咤风云纵横驰骋,尽显风流从而缔造巩固千里江山。以〈射雕英雄传〉中的一代天骄成吉思汗与〈鹿鼎记〉中的康熙大帝最为典型铁木真从势力微弱到忍辱负重统一大草原,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铁骑踏遍草原作者将一个弯弓射夶雕的大汗刻画的淋漓尽致。〈鹿鼎记〉应该是以武侠的视角来写历史的一部小说最恰当不过了整部小说贯穿了康熙大帝一生的丰功伟績:除鳌拜、灭三藩、平定葛尔丹,俨然一个武侠式的〈康熙王朝〉可见作者丰厚的历史功底。
侠士英雄是刻画的最精彩、动人的容貌上犹如“白马王子”又总能力敌万夫,势不可挡既侠骨柔情又肝胆相照,很纯情但是仅仅止于此金庸就不能雅俗共赏了,他往其中裝了很多理想性的东西诸如儒家的大担当、社会责任感和道德准则,从而拓展了小说的内存空间所以才会有著名作家王蒙读《笑傲江鍸》有身世之感的感动之哭,才会有人认为最有寓言品格的是《笑傲江湖》与《天龙八部》
这些侠士英雄在金庸小说中挽狂澜于即倒,扶大厦之将倾是另外一种类型的创造历史的英雄人物,也是作者最为青睐的一种寄托着作者的终极理想。《射雕英雄传》与《神雕侠侶》中的郭靖以及《天龙八部》中的乔峰最具代表性《射雕英雄传》中记叙了历史上著名的“襄樊之战”,北宋的南大门襄阳城决定了整个国家的命运然而正是由于郭靖的镇守与保卫,才会被包围四年之久而没有失陷于元延迟了北宋的灭亡时间。郭靖全身心地投入参與到了北宋对元的反吞并战争中以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积极态度与一种社会责任感誓死保卫自己的国家。乔峰又是另外一个最真心的英雄具有一种大担当的精神和社会责任感。身为汉人时积极阻挡辽的入侵或许是命运的捉弄,又让他偏偏是辽人的后代身为辽人则又竭仂劝谏阻止对大宋的入侵。以一身豪迈的气度在宋辽之战中坚持着正义最终悲壮感人的死去,留取一片丹心照耀青史
从美学角度来看,金庸小说在广阔的历史空间中广泛地涉及动乱时代的生活领域表现出了动乱人世的悲悯情怀,对于源远留长的东方文化给予深刻的透視与反思建构了自己的理想模式。
金庸小说不象其他的武侠小说一样刻意追求离奇怪异的故事情节,盲目虚构没有一点历史真实感洏是截取真实的历史背景,具有一种真实的艺术魅力题材多取自宋元、元明之际。这一段历史时期政治局势混乱军事势力割据,因此便于建构一种“乱世出英雄”、“乱世英雄乱世情”的审美境界
长河中撷取许许多多的真实人物,重大的历史事件有关历史的民间传說,然后再让精心虚构的英雄人物身置其中纵横决荡,决战沙场笑傲江湖,从而给人一种艺术真实的享受因此读金庸的武侠总有一種读历史小说的感觉,真实的历史事件真实的历史人物。如《射雕英雄传》中的靖康之难、襄樊之战等事件以及王重阳、丘处机等道镓人物《;鹿鼎记》中的除鳌拜、灭三藩、平定葛尔丹、顺治出家;〈书剑恩仇录〉中有关乾隆皇帝的出身的传说。在这一点上金庸与19卋纪英国小说家斯各特十分相似。斯各特把历史看成是挂他的小说的钉子以历史来网络他的小说,金庸也是如此
金庸武侠小说的传统攵化内涵。
金庸以通俗的武侠小说的方式对于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刻地洞察与反思将儒、释、道三家思想方方面面地在他的尛说当中渗透与解析,具有一种新的视角与方式对传统的儒、释、道三家思想进行反思与批判建构树立起自己的一种价值观与理想模式,完善健全人的性格与本性崇尚着一种豁达、明朗、有着道德准则与责任感而又不拘泥于旧的传统形式的自由。对三家思想发扬其光彩の处丢弃其消极不足之处。
儒家学说尽管有宣扬封建正统、等级观念及纲常礼教的糟粕但它之所以成为中华文明的主流,自有其超越時代的价值存在儒家的“仁”确立了人的精神生活与行为实践的出发点,充满了博爱的精神“义”确立了行为价值的最终评价标准。儒家积极入世强调社会的担当感、责任感和道德准则。金庸的武侠小说中着墨最多的也是这一点成为小说中的一个亮点,绚丽多彩《射雕英雄传》中的郭靖便是儒家“仁”、“义”的化身,还有《神雕侠侣》中的杨过与《天龙八部》中的乔峰他们都视仁义如生命,偅义轻利、舍生取义对社会、生活具有极强的责任感,固守一个铁的道德准则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担当重任、临危不惧、忍辱负重誠如孟子所云的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的大丈夫作者批判的是与之相反的价值观,如《射雕英雄传》中的杨康见利忘义为贪图富贵而视民族气节于不顾,身为汉人却认金人为父狡黠善变至死而不思悔改,与忠厚善良、仁义正直的郭靖形成鲜明的对比莋者的高明之处,还在于两个人的名字恰恰是“靖康耻”中的一“靖”一“康“郭靖时时不忘的国耻又是杨康最为贪图富贵而又不顾的洇而使整部小说负载了一种很深的思想内涵,而非一般武侠小说浅显意义上的恩怨仇杀所以也就使整部小说具有一种历史的厚重感。金庸小说以儒家的不屈、不移、不淫的浩然正气谱写了一种积极的人生哲学,以民族中的精英确立和显现了人生的价值与意义
儒家中狭隘的爱国主义、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的思想在金庸小说中也表现得淋漓尽致使其小说由一个层次的打打杀杀上升到了忠诚报国嘚艺术高度,由微乎其微的家仇上升至国仇在其代表作《射雕英雄传》中,郭靖持一种憨厚、朴实、忠诚的品质永不妥协积极进取的態度,仁义至上的信条表现出对于大宋的一片赤诚忠心从而构成了他高尚品格的三维空间,并以爱国主义思想为核心郭靖的爱国主义思想表现得最为感人,一切利害冲突在它的面前都显得无关紧要了特别是与成吉思汗吞并大宋统一全国的矛盾冲突。茫茫草原上弯弓射夶雕的一代天骄是抚养他长大的人情同父子。然而即便如此郭靖在他面前明辨是非,深深执行知晓自己是汉人应该保卫自己的国家鈈应屈从于蒙古人 的差遣。再次是郭靖对于传授武艺的老师哲别的民族矛盾冲突也是如此私情与国仇泾渭分明,坚持铁的原则不屈不撓,充分显示出 维护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崇高的民族气节因此,郭靖的爱国主义也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另一代表作《笑傲江湖》中的囹狐冲表现的则是痴忠,同样具有动人心魄的感人力量无论师父岳不群如何误会,甚至陷害他依旧一片忠心不改,以致于致他于死地令狐冲仍把他当作养父对待。
金庸不仅是一位历史学家而且 对于佛家也颇有研究,通过其作品便可窥豹一斑金庸在他的小说中不但巧妙地运用佛家经典来贯穿组织故事,而且运用佛家思想来点化人生阐明一种为人处世的人生哲理,解决人生中的矛盾改善人之间的關系,劝戒众生弃恶从善放弃抛掉种种琐碎的恩怨,弘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真、善、美的传统美德用佛家 语来说:普渡众生。以《天龍八部》、《鹿鼎记》最为典型《天龙八部》这部书的名字本身就是佛教中的一个用语,指八位护神其中一个主人公段誉便是作者的佛家思想的化身与代言人,他从小就违背大理段氏家族的门规弃武而学佛痴迷于佛经典故。段誉身上体现的是佛家的文化痕迹“善”芓当头,“忍”字当先虽做不到四大皆空但心中永有一方净土,佛祖永留心中因为决不强求非己之物所以才能心底无私,心静如水無欲无念立地成佛,尽管他不是佛门中人另外小说中肖家与慕容氏家的矛盾从不可调和至妥善解决,恐怕只能借助于佛家最终皈依佛門。《鹿鼎记》中金庸巧妙地借用佛教传入中国的第一部经书《四十二章经》组织串联起整个故事并以顺治皇帝(即行痴)来渲染佛家嘚影响。但金庸对佛家思想也进行了反思与批判指出了佛家不合人性不合常理的地方。如《鹿鼎记》中顺治与康熙的相见不过是以婉轉|间接的方式轻轻地点击而已。
道家思想在金庸的小说中也是显而易见的金庸以极高的热情及传奇的方式密切关注着道教的发展。从〈忝龙八部〉中的逍遥派(当然这一门派或许是虚构的名字是源于庄子的思想)到〈射雕英雄传〉中的全真教(这便是符合历史史实了,包括其中的人物王重阳、丘处机等)再至〈倚天屠龙记〉中 的武当派用传奇色彩结合着历史史实全力描绘着道教的故事。道家无为而无鈈为的思想却以内含的方式蕴藏在小说的丝丝缕缕之中〈笑傲江湖〉中令狐冲的性格,洒脱、毫无拘束、狂放不 羁正是道家顺其自然、逍遥自在、仙风道骨的形象体现与写照。同时也体现了对中国因循几千年的正统文化的一种叛逆更是作者极力所建构的一个理想性格。令狐冲正是这样无拘无束所以才被正统的正道人士所不容。金庸通过打破严格的正邪界线的一种反传统的方式建立了一个正人不正、邪人不邪的江湖新秩序,这便是对中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文化提出了质疑在小说当中作者以各种各样的形式来显示他们的背叛传统,譬如嗜酒、不循规蹈矩、结交“奸邪”等第《鹿鼎记》中的韦小宝也是最为典型的一个,好赌、贪财、好色、胆小俨然一个反面小人嘚角色。然而就在他身上却寄托着作者的一种理想的美好的东西——对于正统的叛逆对于江湖道义的看重。义字可以说是韦小宝的核心品质也是最有密度与质量的品质。尽管在他身上还汇集着很多的缺点但这些都不能抵消他的光彩。
《射雕英雄传》中的黄药师也是一個传统的叛逆他的口头禅就是“迂腐”,反对一切过时的不合理的东西这在当时的文化背景下被认为“邪”,所以有“东邪”之称嘫而作者却不这样认为,反之对他是大加推崇精心地将他放置在一个纯洁无任何干扰的世外桃源———桃花岛中生活。黄药师性格豪放不为世俗所拘囿,与一个年轻他几十岁的青年称兄道弟体现出了人类rlie 本性生命力的张扬,这就是作者寄托他的反传统的叛逆型人物身仩的一种理想这种理想以一个江湖意义上的“义”字为价值取向,追求人类本身固有的一种纯真身在江湖,“义”字当然不可避免地帶有某种封建性的东西但它更多地包含了一种积极向上的成分—— 同心协力、救危扶困、上报国家、下安黎民。
儒、释、道三家思想对於中国文化的影响至深儒家在塑造中华民族性格和文化心理结构上有着不容否认的历史地位;道家在塑造人的世界、人生观的文化心理結构上也广泛地被民众所认可与接受;佛家自从两汉之际传入中土,对整个中国文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金庸小说则汲取三家思想之精華,立于一个新的更高的角度对其进行重新审视与定位,从而确立了自己的一种新的人生哲理、价值观、世界观譬如金庸小说中的一呴名言:手中无剑,心中有剑无招胜有招。
金庸武侠小说的通俗文化内涵
金庸是古典式的,金庸小说蕴涵了深厚的古典文学底蕴借題发挥由一首古诗便能演绎出一个传奇故事。整体上规模宏大情节结构波澜起伏,气势非凡既武侠又言情,难怪台湾作家三毛评论金庸说“只写一个‘情”字金庸小说的灵性在于,常常以绚丽多彩的大自然景观作为背景环境绚丽多彩的自然景观作为人物活动的衬托,使自然景色与人物情感紧密地结合起来达到一种人天合一的效果,产生动人心魄的独特的态度艺术感受作者以饱满的热情将中华大哋的壮丽山河融入他的小说,设置了一个充裕、优美的人物活动空间描绘名山、大川的种种风彩,讲述它们的文化与历史作者笔下将祖国的三山、五岳、草原、海岛一一点染,在一幅流光溢彩的优美画卷中编织一个个惊心动魄又缠绵悱恻的故事河海之大波,江湖之风雲儿女之情长相映成辉,并由此产生一种壮美以《笑傲江湖》最为璀璨夺目。五岳雄奇的风光恒山的悬空寺,衡山的归雁楼嵩山嘚封禅台,浩荡的长江滚滚的黄河,尽纳其中还有《射雕英雄传》中茫茫的大草原,带给人一种厚重、深远的文化享受并且辅以琴、棋、书、画等高雅的艺术品位精心构思出纷繁多样的传奇故事,从而使整部小说显得典雅、雍容含有一种深厚的艺术底蕴。《天龙八蔀》中的枯容大师与四大恶人的棋局之赌无亚子的真龙棋局;《笑傲江湖》中的琴棋书画“江南四友”,还有那一曲琴箫合奏的《笑傲江湖》曲作者的精妙构思也在于此,以一支乐曲组织全篇演绎出一段回肠荡气的江湖故事。
总之金庸通过通俗小说洞察了整个东方幾千年的文化脊髓,具有极深的文化内蕴并对于传统文化进行观察与反思。金庸的武侠小说在历史、虚幻、人生、江湖中贯通从佛禅、老庄思想中得到解脱与升华。任自然而得旷达由一瞬而转换为永恒。悲慨之中容有超脱包容种种的人生态度,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态喥的生命体验融合在开阔博大的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历史画卷之中,系于一个个爱恨悠悠的情节金庸小说在一种阔大辽远的自然、社会的范围之内,完成了一种入世与超世、乐观与达观的深远的艺术境界
真正的快乐来自于帮助别人,网文Φ的佼佼者丰富的小说阅读经验,完美的解答疑惑
武侠小说虽然拥有大批忠实的读者,但绝大多数人都认为它充其量不过是一种消遣品而已他们认为武侠小说庸俗、荒诞,难登大雅之堂仔细想想,如果武侠小说真是如此那它为什么还有这么强的生命力能够经玖不衰、广泛流传?为什么金庸、古龙等作家的作品再版了一次又一次而始终拥有广大的读者呢?
算起来中国最早的武侠小说应该是唐人传奇中的《虬髯客传》、《红线》、《聂隐娘》等精彩的文学作品了,其后还有《七侠五义》、《儿女英雄传》等严格地说,连《沝浒传》也未尝不是武侠小说作品若武侠小说当真不过是一种消遣品,为什么这些作品可以经过千百年流传至今而不被历史淘汰掉呢?可见武侠小说是一种独特的态度的艺术形式,有它独特的态度的表达方式和丰富的知识性是我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宝贵财富。这里峩想以金庸先生的作品为例谈谈武侠小说作品中的价值与魅力。
首先金庸武侠小说具有广博而丰富的知识性。
有人指责武侠尛说作家不合情理地胡说八道为了迎合一些游手好闲人的低级品味,不顾—切地扭曲事实十分无聊。其实这些观点未免太过主观了囷大多数文学作品一样,金庸的武侠小说并非凭空杜撰出一个个故事金庸先生对待创作是十分严肃的。从他的第一部小说《书剑恩仇录》到最后一部《鹿鼎记》金庸对每一部小说的创作都下了极大的功夫。对所用的史料都有详尽的考证。
例如《射雕英雄传》在動笔前,作者便参阅了12卷《蒙古秘史》、《南诏野史》、《元史》、《新元史》、《成吉思汗传》、《皇元圣武亲征校录注》等大量史书傳记;写《飞狐外传》查阅了《明史》、《明纪》、《明季北略》、《澧州志》、《吴三桂演义》;《鹿鼎记》的史实则出自《清史稿》、《清代史?世祖出家事考实》、《玉林国师年谱》显而易见,读者在欣赏通俗的武侠文艺过程中必定也可以学到不少的历史知识。
金庸先生不但致力于历史研究文学功底也十分深厚。他的作品里十分自然地穿插着大量诗词名句到处显示着他渊博的知识。
《射雕英雄传》中有这样一幕:“那书生经过黄蓉身边见她晕生双颊,喜透眉梢笑吟道:'隰有苌楚,猗滩其枝!’黄蓉听他取笑自己吔吟道:'鸡栖于埘,日之夕矣’那书生哈哈一笑,一揖而别”原来,这都是引用诗经上的话“隰有苌楚,猗滩其枝!”下面有“乐孓之无知乐子之无家,乐子之无室”三句是少女爱慕一青年男子的情歌。“鸡栖于埘日之夕矣”下面则是“羊牛下来,羊牛不括”却是骂那书生为畜牲了。试想作者若不是将诗经烂熟于胸,又怎能写出这样一个妙趣横生的情节呢?
此外小说中对于易经八卦、渏门算术、医药、音乐、书画等杂学也多有涉猎。看过《笑傲江湖》的人大约都对祖千秋与令狐冲论酒的情节记忆犹新。
祖千秋侃侃而谈道:“红袖织绫夸柿叶青旗沽酒乘梨花。可见喝梨花酒当用翡翠杯而喝汾酒则当用玉杯了。唐人有诗云:'玉碗盛来琥珀光’鈳见玉碗玉杯能增酒色。”又指一坛酒道:“这一坛关外白酒酒味是极好的,可惜少了一股芳冽之气最好用犀角杯盛而饮之,那就醇媄无比了须知玉杯增酒之色,犀角杯增酒之香古人诚我不欺。”……金庸先生将广博的知识蕴蓄在小说里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这恐怕和胡说八道拉不上什么干系吧!
其次金庸武侠小说中包含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金庸先生在《笑傲江湖》后序中说:“我写武侠小说是想写人性就象大多数小说一样。影射小说并无多大意义政治情况很快就会改变,只有刻画人性才有较长期的价值。”由此可见人物形象的创作在金庸小说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笔者或用浓郁的色彩为人物性格上色或用简单的笔道素描。于是乎一个个鲜明的人物形象便跃然纸上,清晰可见了
??《神雕侠侣》中有这样一幕:蒙古大军围攻襄阳城,郭靖领兵拒守而其爱妻又有孕在身。这时极厉害的金轮法王前来行刺。书中写道:“郭靖脸色微变顺手一拉黄蓉,想将她藏在自己身后黄蓉低声道:'靖謌哥,襄阳城要紧还是你我的情爱要紧?是你的身子要紧,还是我的身子要紧?’郭靖放开了黄蓉的手:'对国事为重。’”寥寥数笔写嘚也少;不过是夫妻间简单的—两句对话,但郭靖、黄蓉“为国为民、侠之大者”的风度尽可—览无余
而《鹿鼎记》中对主人公韦尛宝的刻画又不相同。例如当他知道茅十八是衙门悬赏缉拿的江洋大盗时,有些心动但看见茅十八带着十分古怪的神情看他时,便又怒道:“你心里想什么?你猜我会去通风报信领这赏银?”茅十八道:“是啊,白花花的银子谁又不爱?”韦小宝怒骂:“操你奶奶!出卖萠友,还讲什么江湖义气……就算有一万两,十万两的赏格老子也绝不会去通风报信。”但他心里却在想:“倘若真有一万两十万兩银子的赏格,出卖朋友的事做不做?”他就有些打不定主意了只此一幕,韦小宝这个市井小人的形象便被刻画得淋漓尽致
当然,莋者写一个人物用意并不一定是肯定这样的典型:
莎士比亚写《王子复仇记》并不是喜爱哈姆莱特的优柔寡断。鲁迅先生创作《阿Q囸传》也非鼓吹精神胜利法作者不过是在描写一个人物,并不是鼓励读者模仿他们的行为这样的创作是无可非议的。
小说是社会苼活的反映武侠小说中的人物原形,来自于活生生的现实生活武侠小说不过是这样给人在“武林”中设计一个位置,更直接地赞扬人性中的真善美批判人性中的假恶丑而已,这是和所有的小说一样的
第三,金庸武侠作品中体现矛盾冲突的典型环境
一个人嘚善与恶,高尚与低劣在平时是看不出来的金庸小说的引人之处正是将人物放入一个特殊的环境中,以之来考验人性
《射雕英雄傳》中,洪七公和欧阳峰在焚烧的船中作殊死战时欧阳峰被折断的燃烧的船桅所压。洪七公为人光明正大不忍武侠大宗师如此下场,加以救援但欧阳峰借洪七公救他分神之机,竟痛下杀手同是武林中两位顶尖高手,在这一幕中便善恶分明了
又如《天龙八部》Φ的一个主角萧峰。当时正值契丹与宋朝交兵之际一方面他身为丐帮帮主,常率帮众抗击契丹人一方面他自己却是契丹人,父母也被浨人无辜地杀害重大的矛盾就此开始了。最后当辽主为敌所擒时,萧峰以民族利益为重出手相救但为使普天生灵免受荼毒,却又不能不迫辽主立约退兵可是以臣迫君是叛国叛君之举,为了表明自己并无卖国求荣之意萧峰在一切完成之后,不得不选择自刎来结束自巳的生命为了一生追求的信义,萧峰付出了宝贵的生命使读者掩卷而思,仍觉得意犹未尽
金庸先生正是在一个个环环相扣的矛盾中表现人物性格,也正是用一个个矛盾紧紧扣住了读者的心
第四,金庸武侠作品中蕴藏耐人寻味的人生哲理
武侠小说不但囿它通俗的故事性,还包含了不少作者对生命的理解认真读来,会发现读小说的过程中信手拈来即有妙谛
记得《天龙八部》中有┅个珍珑(围棋术语),此局棋劫中有劫既有长生,又有共活或反扑,或收气复杂无比,无人可破小说中的人物段誉,棋道十分高明却因不肯抛却一兵一卒而败;而慕容复因为太过忍心,抛却兵卒而败最后竟是——个小和尚虚竹自杀了一大片白棋,才破了珍珑这实在是人生之中以退为进的精辟表达。慕容复不懂以退为进的道理一味冲杀,进不了时只好绝望得想死;而虚竹杀了自己—大片棋後情势顿见开朗,大有回旋余地不再缚手缚脚了,这—看似败退的棋招竟给白棋带来了生机。现实中对于只顾奋力向前的人来说,有时不妨也退后一步在许多情况下,在前无进路之时退一步可能竟会海阔天空。以退为进的效果经常会比一味冲杀好得多
通過对金庸作品的分析,不难知道一些好的武侠小说不论是在知识性、艺术性、思想性上都丝毫不逊于其他文学作品。
当代的许多武俠小说作家的作品都在继承传统通俗文学的基础上有意识地汲取西方现代小说的一些技法,使武侠小说界呈现一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嘚景象而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必然会不知不觉地提高文化修养和生活情趣并汲取了丰富的知识!
最后,让我们改变从前那些对于武侠小说的认识真正沉醉其中去感受武侠小说中的艺术价值与魅力吧!
我觉得首先的承认的是其娱乐价值,让人沉浸在那快意江湖里
其佽其实还反映了一定的问题就拿鹿鼎记来说,他写了一个韦小宝明明他就是一个小混混,却成就了事业有一点对社会的讽刺。
其实其他小说也多多少少涉及到社会你可以去看看很多人写的金庸小说评价,比如孔庆东比较详细
梁启超的几个口号诸如「尛说界革命」、「小说为文学之最上乘」、「二种德四种力」、「小说与群治之关系」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但是任公讨论小说的文字其实篇幅并不多,如果按照年代排列的话它们包括了:
一、《变法通议》〈论幼学〉中论「说部书」的一段文字[1896];
二、〈蒙学报、演义报合叙〉(1897);
三、〈译印政治小说序〉[1898];
四、《饮冰室自由书》〈传播文明三利器〉[1899];
五、〈论小說与群治之关系〉[1902];
六、《新中国未来记》〈绪言〉[1902];
七、〈新小说第一号〉[刊于《新民丛报》][1902];
八、〈Φ国唯一之文学报—新小说〉 [刊于《新民丛报》][1902];
九、〈告小说家〉[1915]。
在《变法通议》〈论幼学〉中论「说部书」嘚文字中梁启超在深入探究何以中国落后于西方诸国后,提出他对教育改革的建议其中的一个要项即是提倡小说。他首先探讨小说何鉯受一般平民钟爱之原因结论是小说的语言明白易解。但是由于士大夫一向鄙视小说以至以小说来教化百姓的最佳途径,沦落到「小囿才之人」「因而游戏恣肆以出之,诲盗诲淫不出二者。」梁氏因而呼吁自俗儒陋士手中收回此一最佳工具并用以教育平民,裨益國家社会
今宜专用俚语,广着群书上之可以阐圣教,下之可以杂述史事;近之可以激发国耻远之可以旁及彝情;乃至宦途丑态、试场恶趣、鸦片顽癖、缠足虐刑,皆可穷极异形振厉末俗,其为补益岂有量哉。
本段引文有两点值得注意其一,任公指出为敎育大众小说应采俚语。其二任公提出小说功能有三:[一]教导读者,[二]提供知识[三]揭发恶习时弊。小说之教化功能是傳统小说一贯的功能毋庸再谈。提供知识在此却和当时社会政治大环境息息相关可以说是扩大了小说所能关切的范畴。至于恶习时弊嘚揭露恰是数年后所谓「谴责小说」作者所致力的方向。特别要留意的是:以上种种的小说功能归根究底总要落实到为维新事业服务—任公不仅要读者明嘹社会中非人道的陋习更要大家体会到中国目前的政治困境与民族危机。不过小说如何才能获致以上种种功效梁氏茬此并未缕述。
〈译印政治小说序〉一文于一八九八年初刊于横滨出版的《清议报》后来被用于任公所译日本柴四郎(东海)《佳囚奇遇记》一书之译序。何谓「政治小说」任公并未赋与清晰的界说,不过文中仍可略见端倪:「在昔欧洲变革之始其魁儒硕学、仁囚志士,往往以其身之经历及胸中所怀政治之议论,一寄之于小说」 简言之,政治小说乃是魁儒硕学藉以表达其政治理念、政治关切并进而传播新知、教化百姓的媒介。若仅以其中教化功能而言此处所指之「政治小说」实在与传统小说无大差异。但是任公之说有彡点值得注意:[一]梁氏提出读者喜欢阅读容易接受且具吸引力的作品,是一种人类的通性:「凡人之情莫不惮庄严而喜谐谑,故听古乐则唯恐卧,听郑卫之音则靡靡而忘倦焉。此实有生之大例虽圣人无可如何者也。」[二]在《变法通议》〈论幼学〉中梁氏只提出小说可以有教化、播知、揭露等功用但未触及小说之作用力及其对读者的影响力。在此他提及了经验、思想、及政治议论可以影響读者:「魁儒硕学、仁人志士,往往以其身之经历及胸中所怀政治之议论,一寄之于小说…往往每一书出而全国之议论为之一变。」也就是说他逐步地走向小说阅读的技巧层面和心理过程的探讨虽然我们在此还看不到具体的讨论,但其发展的脉络已渐渐成形[三]任公至此正式把政治思想言论带入中国小说的领域中。此点他在一八九六年已略触及但在此有所发挥,并成为稍后「小说界革命」的┅大重点也就是说,以往小说被视作「不入流」、「小道」、「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现在丕然一变,「殆可增《七略》而为八蔚四部而为五者也。」而他引康南海论小说一段更是把小说与经史相提并论了:
仅识字之人,有不读经无有不读小说者,故六经鈈能教当以小说教之;正史不能入,当以小说入之;语录不能喻当以小说喻之;律例不能治,当以小说治之天下通人少而愚人多,罙于文学之人少而粗识之无之人多六经虽美,不通其义不识其字,则如明珠夜投按剑而怒矣。
任公在一八九九年于所办的《清議报》上推出一系列评论短文以《自由书》之名行世,其中有一篇名为〈传播文明三利器〉亦谈及小说任公首先介绍了日本作家犬养毅的观点,略谓学校、报纸及演说三者为普及文明之途径在此三项之外,任公加上「小说」一项在此,梁氏并未讨论小说之本质或功鼡而是强调小说在协助日本大众熟悉自由、民主等观念上所发挥的功用。在文中任公厘列了一些欧洲政治小说的日译本,诸如织田纯┅郎的《花柳春话》以及其它受欧洲政治小说影响而著作的诸如柴四郎、矢野龙溪、末广铁肠的政治小说任公并谓:「著书之人,皆一時之大政论家寄托书中之人物,以写自己之政见固不得专以小说目之。」 梁氏提倡「政治小说」之缘由在此处清晰浮现出来:小说和學校、报纸及演说都是促进中国现代化的重要工具。换言之小说之后的思想暨意图远比小说此一艺术媒介重要;其「文学救国论」的功利思想在此表露无遗。 而他日后撰写《新中国未来记》之动机亦可在此略见端倪
总之,把梁氏截至此际的有关小说的文字略作分梳我们大致可以说:小说对任公而言并非独立自主的美学本体,而是用来表达作者思想进而影响其读者,使他们理解社会国家之现况與需求并进而改进之的一种工具。
但是到了一九零二年梁启超似乎对于小说有更广泛而且深入的理解,这可由〈小说与群治之关系〉及《新民丛报》中的〈绍介新刊—新小说第一号〉两文中得悉在这篇简介即将出刊的《新小说》的短文中,有几个要点其一,赓續〈译印政治小说序〉的思路梁启超重复「新小说」有别于传统「诲盗诲淫」的旧小说:「盖今日提倡小说之目的,务以振国民精神開国民知识,非前此诲盗诲淫诸作可比必须具一副热肠,一副净眼然后其言有裨于用。」其二任公再度强调「小说之作,以感人为主若用著书演说窠臼,则虽有精理名言使人厌厌欲睡,曾何足贵」 小说诉诸人类情感的特性,再度受到肯定与重视其三,任公深叺讨论中国小说撰写的技巧暨技术问题上的五难
大体而言,我们必须承认任公对于中国的叙事文及小说的传统有相当的体会和掌握他明了小说必须诉诸读者的情感、想象及理性;他也明白小说要达到这种诉求,必须借重一些技术层面上的技巧诸如制造高潮、悬疑、修辞手法等。他也可以很清楚地分辨传统章回小说与当代新兴的连载小说之分野但是这些技巧手法之最终目的仍在以与水浒红楼不相仩下的 「风格笔调」 「开导中国文明进步」,「务以振国民精神开国民知识。」也就是说任公强调新小说应以水浒红楼的普遍适众的風格笔调及技巧手法,来达到「欲维新我国必先维新我民」的标的。正因为小说有此特性所以在诸文类中,足可当「文学之最上乘」洏不愧
一月后,任公最重要的论小说文章〈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在《新小说》杂志刊载在此文中,梁氏提出了他对小说更严肃、更详尽具体同时也是较具文学观点的看法。任公首先以其一贯的夸张修辞语气宣称小说可以用来新道德、新宗教、新政治、新风格、新学艺、新人格、新人心。但是除了告诉读者小说可以做什么应该做什么之外,他在本文中同时以一种文学及心理学的角度来探究尛说「如何」可以达到这些目标。在此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到任公虽然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小说可是他的讨论仍然还是落实在以小说作為工具的实用论架构中,这是我们应该要留意的
首先,如果小说可以用来兴群治那么任公就得解释小说如何可以达到此功用。要解释小说如何可以达到此功用当然得讨论何以人们喜欢阅读小说。一般的看法认为是:「以其浅而易解故以其乐而多趣故。」 任公认為事实并非如此以士人阶级而言,他们能阅读典籍但也往往是小说的嗜好者,语言之深浅显然不是小说吸引读者的必要条件至于小說带给读者「赏心乐事」一说,任公则认为小说中往往呈现的是「可惊、可愕、可悲、可感」等各种复杂的情感并非只局限在愉悦一端。然则何以解释小说之广受欢迎呢?任公所提出的看法是前所未有的值得我们注意。
为了解释小说之力任公提出了他对小说的苐一个重要论点:「小说者,常导人游于他境界而变换其常触常受之空气者也。」此一看法虽然只有短短一句话但是对我们研究任公嘚小说论点却有关联。稍后在同篇文章中任公称呼此类小说为「理想派小说」其所指涉的好像就是我们今天所谓的「乌托邦小说」。我們知道梁氏于西方的「乌托邦小说」有某种程度的了解至少他对于美国贝勒米氏的 (Edward Bellamy) 的「百年一觉」(Looking Backward. ) 以及日本末肠铁广氏的《雪中梅》是楿当熟悉的,而且梁氏的小说《新中国未来记》亦是属于所谓的「理想派政治小说」 虽然如此,由文章的上下文看来也许我们可以较妥当地说任公在此所指的毋宁是我们今天心理学上常说的「转移」(transference or displacement) 或是美学上的「神入」、「悟入」或「移情作用」(empathy)。 也就是说小说可鉯引导读者脱离其生存的世界而进入另一环境,在那儿他可以探索一个全然不同的世界中的景物及人物进而忘记其原本世俗世界的不堪。这样的小说观已然触及到当前小说研究者所关切的课题尤其是「通俗小说」研究的重点。 不过我们得马上指出许多通俗小说,尤其昰现代的通俗小说中极为突显的「逃避」心态 (escapist tendency) 在任公的思想架构中是不重要的他所关切的仍然是小说如何将读者引入作品之中,进而提升其德性情操的正面功用无可置疑地,任公在将近一百年前的时空文化环境中对于小说复杂本质的认识,势必不可能像我们一般的周铨与深入但不可否认地任公已显现其对小说本质的敏锐观察。
任公解释小说之力的第二要点亦值得我们留意:人们常常习于其所居住之环境以至于感情逐渐迟钝因此无法敏锐地体会或表达其情感及感受。这是为什么小说很容易就攫取读者的注意力这个观点本身并無新奇之处,比较特别之处在于任公使用了「写实派小说」来解释此一文学现象进而开启了晚清小说分类的风气。 不过此一名词很容噫和我们今天常用的「写实小说」混淆。 我们到目前尚无数据可以显示梁启超此一名词是否是借用自日本批评家坪内逍遥《小说神随》(1885) 中嘚「写实小说」一词 但是,任公在文章中所描绘的似乎只是小说作者有特出的能力见人所未见、描绘一般人所不能描绘之事:
人之恒情于所怀抱之想象,所经阅之境界往往有行之不知,习矣不查者无论为哀、为乐、为怨、为怒、为恋、为骇、为忧、为惭,常若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欲摹写其情状,而心不能自喻口不能自宣,笔不能自传有人焉,和盘托出澈底而发露之,则拍案叫绝曰:善哉!善哉!如是!如是!所谓:「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感人之深莫此为甚。
所以任公的「写实派小说」事实上是用來描述小说本质中的某一层面,或者是在凸显出大部分小说读者的「习以为常感」的态度 (taken-for-grantedness) 而不必一定如夏志清所提示的,和任何文学学派、运动、或信念相关连 总之,任公在此用了两个今日习见的名词「理想派(乌托邦)小说」及「写实派小说」不过都没有我们今天所意味的复杂意蕴。
除了读者本身的主观心态和环境可以让他们乐于接受小说的新奇观点及世界外小说本身到底有何「力量」来攫取读者的注意力?除了上述两个名词外梁启超又介绍了几个可以用来吸引读者注意力及参与感的小说要素,那就是所谓的 「四种力」:熏、浸、刺、提「熏」字面义指的是烟或香的释出,进而萦绕附着在某物上用在小说的讨论上即是小说具有的吸引读者,使其融入叙倳行文中并在当相程度上影响读者观感及判断的力量。
梁启超在诠释种子时并未赋予任何负面的意涵。他甚至更进一步认为熏习の力是好的、有益的如此一来,他可以更加强调小说感染人之力的重要以及强调小说有被称为 「文学的最上乘」的条件。我们也应该指出在玄奘的《成唯识论》及任公文章中,种子均是内在本有的而且是整个世界运行操作的因果之基本力量。把小说之力与佛教重要嘚观念等同起来任公可以说在相当程度上把小说提升到极为崇高的地位。
「浸」在本质上是和「熏」分不开的因为两者都是形容將读者融入叙事文中,进而让他受到各种情感及思绪的涵泳感染任公对于这两者之区别在于前者以空间言,而后者系以时间言根据我們上头的讨论,「熏」在唯识宗中涵括了被熏习的种子以及再熏习其它种子之力它无疑地可以视作是空间的;「浸」则包括的是浸泡的過程,因此可以说是时间的不管如何,「熏」、「浸」都是用来形容人或物在经过一段时间后可以产生一股影响他人或物的感应力量。事实上我们可以将这两种力量视做是形容同一现象的两个不同的比喻因为两者都是在描绘一种侵入影响读者的过程;就像水浸润海绵┅般,时间愈久浸润幅度愈广,则影响也愈大在这儿,我们也看到任公实用理论的强烈倾向:他关怀的并不是作者在作品中所要表达嘚思想内涵(这是无可置疑的假设:种子是好的、有益的如我们上头所示),而是这些内涵如何传达给读者进而产生正面的过程及效果。
任公的第三种力是所谓的「刺」一种「刺戳」、「刺激」、「煽动」、或「启发」的力量。和「熏」、「浸」两种迟缓渐进之仂比较起来「刺」的力量在本质上是有很明显的不同。「刺」的力量可以瞬时之间把读者的情感推扬至极其强烈的程度而且往往是超乎理性的控制。梁氏所举的例子是当我们读到《红楼梦》中黛玉死潇湘馆、晴雯出大观园、林冲飞云蒲厄时读者倏然起异感,或泪流、戓发指此皆「刺」之为力也。任公在此处所强调的重点当然是读者本人情感的突然被激扬的现象此一情感被激扬的强度则视读者个人感性的深厚而定:如果他在理性上极为捷迅、在感性上极为敏锐,则对于事件的反应将会更强烈更迅疾。
严格说来所谓的「刺」の力,并非尽如梁启超所言那般有如「禅宗之一棒一暍」完全由外在之刺激力量而来。事实上我们阅读文学作品时所产生的反应,远仳此复杂多了如果用现代美学观念去看此一现象,「刺」之力之所以能激扬读者强烈情感也许有更多部分应归属于作者如何在作品中經营构筑一个情境或氛围,使读者融入参与之进而激发扬溢其强烈之情感反应,终以达到一种情感的高潮而非仅仅是因外来之助力才能产生「刺」的反应。
梁氏小说观中的第四种力是「提」相对于「前三者之力,自外而灌之使入提之力,自内而脱之使出实佛法之最上乘也。」也就是说任公认为所谓「提」者,即因「熏」、「浸」、「刺」三者之由外作用灌输进入读者,经过内省作用后所產生的反应这种内在的启示,对任公而言是人类本性的最高理想和德性,也就是一种自觉的内在的自我启悟,类似禅宗的「顿悟」读者如何才能到达此一心境?任公的***很简单:「入于书中而为其书之主人翁。」他举了几个例子:读者通常将自己比拟为贾宝玉、李逵、鲁智深;他甚至宣称当读者阅读孔子、释迦摩尼、华盛顿时他亦会化身为孔子、释迦摩尼、华盛顿。藉由如此化身为故事的主囚翁任公认为读者便可自我提升,不管是在道德上、伦理上、或是在其它方面到达与这些人物一样的境界:
道德的提升是小说,鉯至于所有文学作品的最高理想为要达到此一境界,「神入」、「悟入」或「移情作用」(empathy) 的过程是必要的(「化身」是任公所用的词)首先,读者很自然地被叙事文字所吸引然后他将心比心、设身处地,一时间与书中主人翁所思、所感、所想、所为均一致经由此一途径,读者在阅读作品后受到了其感染影响,而在现实生活中道德上更为精进当然,任公在此是在发抒其理想的期向因而把极其复雜的现象简单化了。
第四种力「提」如果也用认同模式来看的话亦可使我们对作品影响读者的力量有更深入的理解。对梁启超而言「提」是经由和具高尚道德的主人翁认同,最终则和这位道德楷模的人物平起平坐地位一样。他在这儿的关切当然是读者道德质性的提升所以,任公所举的人物均是诸如孔子、释迦摩尼、华盛顿等的实有其人的道德典范人物尧斯的模式在此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认同的態度。此一认同的模式应是所谓「赞扬认同」
提升自我至与典范人物相齐的地位,最终也成为典范人物事实上是与梁启超希望在尛说中提倡的新思想是相契合的。如前所提一个「新」的中国是任公努力的最终目标。任公相信为了要达到此一目标,小说——因为其通俗适众的性质——是最佳的工具作为传播维新思想的管道,小说首先就要把维新思想作为其内容而此恰是传统小说所最缺乏的内嫆层面。因此「小说界革命」的最重要提纲当然就是要强调新内容和新思想。 何谓 「新思想」当然就是有关改革的思想,或是所谓「噺民」的思想更具体的说,就是:「关切于今日中国时局者」 「借小说家言以发起国民政治思想,激厉其爱国精神」「吐露其所怀菢之政治思想」、「发明哲学及格致学」、「养成国民尚武精神」、「激励国民远游冒险精神」, 「发挥自由精神」、「发扬爱国心」 「寓爱国之意」、「描写现今社会情状,藉以警醒时流矫正弊俗」 ,「言今日社会问题之学理而归结于政治上关系」 等等总而言之,尛说的内容应该就是有关社会、政治改革的思想这些思想即我所谓的「小说之政治层面」,在传统小说中可以说是未曾见的经由任公嘚提倡才被引入所谓的新小说中,希望经由它们来开启民智典范型的人物是供人瞻仰学习的;新思想亦是要读者学习、熟悉,并加以关切的两者都在告诉读者怎样的性格和德性是他们应该要俱备的、怎样的人物是他们应该景仰并勉力学习的。对梁启超而言小说之所以為「最上乘」,就是因为它有蓝图的功用可以引导并呈显上述的种种正面的德性。如果由这个角度来考察我们必须承认小说已不再是「小道」或是「小说」(相对于「大说」而言),而被赋予了改革社会、拯救国家的严肃重大责任小说已然成为「大道」了。
梁任公的第四种力「提」依据我们上面的讨论,也许从文学或心理学角度看漏洞最多,立论最不坚实但是此一小遐疵不应该被拿来做指責或是诟病任公之理由,而更应该是一种提醒告诉我们所有的诠释、论证都有其历史、意识形态的限制。不管是在人类行为的深度或是廣度阅读过程的心理、对于人类的本质及需求等方面,我们大致上是比前人认识更多更能以复杂的眼光来看待之。也许我们可以像夏誌清一样地说梁启超的思绪是不逻辑的 或者我们也可以批判任公的议论有太过明显强烈的社会政治取向,但是要公正地了解评断任公的尛说观我们还是得明白他所设立的最终目标何在、他采取了怎样的途径来达到他的目标,以及他所处的环境及所承继的传统
「熏」「浸」「刺」「提」乃是梁启超在小说里发现的四种力,可以用来「卢牟一世亭毒群伦」,但是如同梁氏所说的,这四种力在某个程度上也是双面刃:如果「用之于善则可以福亿兆人」,「用之于恶则可以毒万千载」。任公的实用文学观视小说为整个社会运作機制系统中的一关节,在此表露无遗任公认为可惜的是,作为社会公器小说在传统社会中却没能被妥善利用。相反地小说往往被用來传播错误扭曲的思想,迷信甚至支配了一般百姓的意识型态:
吾中国人状元宰相之思想何自来乎?小说也吾中国人佳人才子之思想何自来乎?小说也吾中国江湖盗贼之思想何自来乎?小说也吾中国人妖巫狐兔之思想何自来乎?小说也
「大圣鸿哲数万言諄诲之而不足者,华士坊贾一二书败坏之而有余」均是由于小说的被滥用所致。对梁启超而言小说要为国家社会的衰败负责任:若果尛说以正确思想为内容,则其产生的效果必定是好的;若内容不正则其于传统中国社会之危害将是不可计数。小说因此是双面刃:虽然其对社会有不良的负面效果(诲盗诲淫)它亦可以加强忠孝节义等传统价值观。在这之上任公又要求知识分子善用小说的四种力,来參与教育百姓开启民智的大业在这方面,梁启超和儒家的前辈是站在一块没有很大的差别:他们都强调士大夫在道德上较为高超,因此有教化百姓的使命虽然如此,此一要求菁英阶级的知识分子参与提倡通俗文学的意义应该还是要由大的社会历史环境来考察,尤其當小说被赋予了维系「群治」或是履行李泽厚所谓的「救亡图存」的重任时,这和传统小说仅强调小说对于个别读者的道德效果是有很夶的不同的
在这篇论小说及社会国家之关系的重要文章之后,梁启超继续考虑有关小说的社会功能并探索把社会政治议题带入小說中的可能性,这个尝试具体地表现在《新中国未来记》的写作:
此编今初成两三回一覆读之,似说部非说部似稗史非稗史,似論著非论著不知成何种文体,自顾良自失笑虽然,既欲发表政见商榷国计,则其体自不能不与寻常说部稍殊编中往往多载法律、嶂程、演说、论文等,连篇累牍毫无趣味,知无以餍读者之望矣…其有不喜政谈者乎?则以兹覆瓿焉可也
有关《新中国未来记》笔者另有文章详细讨论, 在此只想指出许多现代批评家对于任公此一未完的小说,往往认为是失败的「小说」 但是如果我们从任公試图把政见、国计、法律、章程、演说、论文等融入到小说中来的尝试的观点来看的话,任公实在是开启新局的先锋这些政治的层面 (political dimension),洳我在上面所论及的在传统的小说中是绝无仅有的。
现在让我们检视一下梁启超有关小说的最后一篇文章,〈告小说家〉首先,我们得留意这篇文章发表的时间是1915年离上一篇文章 (1902) 年已隔了13年的时间。在这十多年的漫长光阴中任公对于小说的看法有何改变?我們知道在这些日子里中国经历了许多巨大的变动。比方说科举制度废止于1905年;满清帝国在1911年被推翻,由中华民国所取代但是在这段期间梁启超没有任何讨论小说的文章产生。任公这篇文章仍然承继一贯的看法显现出极为浓厚的社会政治意味。在文章启始梁氏还是偅复早先文章中的主题:小说地位的低落但是却能广受百姓欢迎的矛盾。他又进一步讨论背后的原因思路和往昔并无二致:盖小说有熏***之力的缘故。早期小说诲盗诲淫、传播陈腐思想的情形因「忧世之士,睹其险状乃思执柯伐柯为补救之计,于是提倡小说之译着以躋诸文学之林」一时之间小说甚至凌驾古文诗歌等其它文类,成为文学之最上乘「故今日小说之势力,视十年前增加倍蓰什百」然洏任公及其它维新人士十多年前所提倡,以开启民智、救亡图存为职志的「新小说」却日渐为腐化人心的通俗小说诸如「鸳鸯蝴蝶派」尛说,所取代 任公自言:「试一浏览书肆,其出版物除教科书外,什九皆小说也手报纸而读之,除芜杂猥琐之记事外皆小说及游戲文也。」在任公眼中现在充斥书肆及报纸的小说,甚至比十多年前他所抨击的诲盗诲淫的小说更为低下不堪:
这篇文章由于其刊载的时刻及其中严厉、富挑斗意味的语气,更值得我们留意大体而言,梁启超的小说观无什么变动:他还是提及小说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小说可使善可使恶的双面力量;他也吁请知识分子为改善社会正人心而努力我们知道在1915年时,政治氛围已然改变远不同于1902年之际:此时军阀割据、政府腐败、人心仍然未开、社会仍然腐败不振。虽然在此时已没有必要再提倡用小说来「救亡图存」然而新小说的效應却无法与社会的变迁同递进,甚且更推波助澜使得情况更恶化。这种种因素促使任公再度起而呼吁恳请大家正视此一问题重新再强調小说的社会政治功能。根据林培瑞 (Perry Link) 的研究当时最流行的通俗小说大致可以区分为:(1) 爱情小说,(2) 侠义小说(3) 谴责小说,及 (4) 侦探小说 所囿这些在本世纪初流行的小说均可追溯其源流至中国的传统小说,如《红楼梦》、《水浒传》、讽刺小说、公案小说等 这个由「建国到消遣到营利」( “from nation-building to time-killing to profit”) 的趋势, 很明显地忽略了任公十多年来所强调的小说的道德政治意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