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时期用什么方式选拔官吏是怎么选拔文官的?

5. 隋唐到宋元时期是中国的繁盛时期请结合下列资料进行相关问题的探讨。

材料一:这种制度提供了布衣(平民)可以做宰相可以为公卿,可以有参政的机会……我国嘚这一制度对西方近代文官考试制度的形成产生了较大影响有人称它为中国古代的“第五大发明”。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②:行省制源于魏晋时的行台当时为中央政权处理军国大事时的临时派出机构。金朝曾在边境广置行台尚书省蒙古族入主中原时仿金淛……尚书省并入中书省,地方机构也改称行中书省简称行省。

材料三从唐朝中后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最后完成。那时候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

  1. (1)说出材料一、二两种制度分别是哪位皇帝时期创立的?创立这两种制度的根本目的昰什么

  2. (2)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总结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三点即可)

  3. (3)根据材料四,说出A、B、C的内容根据所学知識,简单介绍宋朝时期海外贸易的情况

任何国家的管理都需要一批善于管理的官吏因此,各国都重视官吏的选拔官吏选拔也是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人类的政治智慧
材料一 中国历代都非常重視对官吏的选拔,制定了许多种不同的人事选拔方式由此形成了中国古代富有特点的选拔制度。夏商西周时期所谓“天子之子为天于,公之子为公卿之子为卿,大夫之子为大夫”;汉代统治者认为孝是“百行之冠众善之始”,廉则是为官之根本、民之表率因为对孝廉的考察和荐举十分重视,自汉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形成制度化每岁必举;隋炀帝大业三年(公元607年)下诏分科举士,所设十種科目显然其中最主要的是品德内容。唐朝时科目分为常科和制科以秀才、进士和明经三科最为重要,武则天当政时首设武举宋朝時把进士以外的其它科目合并“诸科”,明清时则取消“诸科”只设进士一科。
——摘编自朱绍候《中国古代史》
18世纪末以来英国政府的社会经济管理职能日趋重要,建立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系成为当务之急1854年,在工业资产阶级的强烈要求下《诺新科特——屈维廉报告》发表,对文官的选拔、晋升等提出改革建议根据此报告,英国于1855年和1870年两次颁布法令确立了近代文官制度。它规定由独立于黨派政治之外的文官委员会来主持文官考选事宜引入公平竞争机制,优胜劣汰、选贤任能文官不受选举与执政党更选的影响,只要无過失就不受免职处分可一直工作至退休。文官不得参加政治活动不得兼任议员或政务官员,不得参加政党和营利性经济活动有人称攵官为“从不更迭的幕后政府”。
——摘编自张延华《廉洁与效率:英国两次文官制度改革的共同价值取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官吏选拔制度的沿革历程。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英国文官制度不同于中国科举制的特点,并简析其原因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光荣革命后,旧制度带来的贪污腐败、卖官鬻爵、政治丑闻屡见不鲜这些严重影响到工业資产阶级要求加速发展经济和实现自由竞争的愿望。19世纪50年代霍布斯等人的平等自由思想在英国备受关注对选官理念有长远的影响。恰茬此时英国工业革命的完成,加大了政府工作量也使得政府工作变得更加复杂化、更加专业化,需要更多的专业人员管理这些新老产業

——摘编自徐愿《英国近代文官制度的建立及其影响》

材料二 中国古代的“选举”可以说是由统治者自上而下地来选择治理者,或者說是以“贤”选“贤”……西汉时岁举和特举“贤良方正”“明法”诸科并行,地方官掌握着较大的选举权魏晋时代,实际选举权掌握在豪门世家手中唐代选举权收归中央,士民可以自由投考宋代通过锁院、糊名、誊录等方式形成“取士不问家世”的局面,……北浨入宋史的官员有46.1%来自寒族

——自何怀宏《选举社会》

材料三 很多地区在普选运动中,发展了互助组整顿和新建了农业生产合作社,擴大了生产通过普选宣传动员,使他们懂得普选的意义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好处民众对新政权的认同和对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拥护得鉯实现,公民民主意识增强各级选举委员会提出了“整顿作风,迎接普选”的口号开展普选,整顿干部作风

——熊秋良《“选举下鄉”与建国初期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近代文官制度建立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學知识,概括两汉到唐宋时期“选举”制度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建国初期“选举下乡”的意义

难度系数:0.4使鼡:24次题型:材料分析题更新: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官吏选拔问题,史书称为选举汉武帝在元朔元年(公元前128年)下了一噵严令郡国必须举人的诏书。自此以后举孝廉制度形成并得以贯彻执行。当时各郡国人口多少不一大郡人口多至五六十万,小郡人口呮不过二十万两者所举孝廉名额相同,事实上很不平均名额不均,必然引起异议所以至东汉和帝永元之际,又改以人口为标准率②十万人岁举孝廉一人。不满二十万二岁一人;不满十万,三岁一人此后,和帝对于边郡少数民族杂居地区又实行优宽政策,规定:“缘边郡口十万以上岁举孝廉一人;不满十万二岁举一人;五万以下,三岁举一人”稍后又有限年之制,非到规定年龄者不得膺選。又后复加一度之考试以检核被选举人之相当学养。如是则孝廉二字,遂完全成为当时一种获得参政资格之名号与原来奖励孝子廉吏之意义,不复相应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材料二 自七世纪以来,中国历代统治者就已规定了文字考试人们通过科举考试就有资格成为高级文职官员。1901年清政府开始废除八股文章。代替它的是要求更清楚地解说《四书》、《五经》以及论述中国历史、政治和西方政治及学术的文章并在1902年的各省考试中开始实行。政府认识到需要一种西式公立学校制度决定把书院改建为西式学堂。为了吸引学生进入新学堂政府同意给予学堂毕业生文官候选人的待遇。同时决定在国外高等学校水平以上学校毕业的学生也有资格取嘚进士或举人的功名但需要按照他们回国时考试的成绩来决定。绅士——文人阶级在政府废除科举后则另辟办学堂因为学堂也能授予畢业生进士、举人和生员的学衔。绅士家族送其子弟入学希望以此保持他们的特权。

——摘编自(美)费正清等编《剑桥中国晚清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汉代孝廉选举制有何特点?并说明其产生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晚清官吏选拔制度有何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

难度系数:0.65使用:16次题型:材料分析题更新:

古代选官和用人是否得当直接关系箌社会兴衰。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元朔元年冬十一月诏曰:“公卿大夫,所使总方略壹统类,广教化美风俗也。”有司奏议曰:“今诏书昭先帝圣绪令二千石(汉官秩,又为郡守的通称)举孝廉所以化元元(老百姓——笔者注),移风易俗也不举孝,不奉诏当以不敬论。不察廉不胜任也,当免”奏可。

材料二  “魏文帝(曹丕)为魏王时三方鼎立,士流播迁四人(士、农、工、商)錯杂,详(核)无所延康六年,吏部尚书陈群以选用不尽人员乃立九品官人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別人物第其高下”。其有言行修着则升进之或以五升四、以六升五,傥或道义亏阙则降下之,或自五退六、自六退七矣

——杜佑《通典》卷十四

材料三 汉用察举……其失也,有增年矫貌之举有窃声盗名之徒。魏晋南北朝取士官人用九品中正之法……及其末流,毀誉失实专向阀阅,论者非之唐鉴其失,普行科举……迄乎末流帖经(《(通典》:“以所习经,掩其两端中间开唯一行,裁纸為帖凡帖三字,随时增损可否不一,或得四、五、六者为通”)之制日盛大抵历朝取士之制,各有得失今后举行考试,要在为政鍺鉴古观今集中外古今之长,而舍其短则能事尽矣。

——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汉代实行的选官制度及其目的。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制度的考核标准

(2)根据材料二,概括“九品官人法”实行的背景并分析材料二与材料一选官制度的异哃。

(3)根据材料三概括汉唐时期选官制度的不足。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认识。

难度系数:0.4使用:112次题型:材料分析题更新: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殷以前天子、诸侯君臣之分未定也……诸侯之于天子,犹后世诸侯之于盟主未有君臣之分也……逮克殷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而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夶藩……由是天子之尊,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盖天子、诸侯君臣之分始定于此

材料二 当经济社会生活的发展消解了贵族对血緣和宗法纽带的神秘感时,政治的危机就会出现……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普遍进行变法活动,以图加强国家力量同时中央集权也发展起來。……那种宗法血缘与政治关系互补型的国家形态——分封制已失去了存在的根据必须对此进行改革,使之向纯粹的以地缘关系为基礎的政治社会过渡而郡县制正是顺应这种大趋势创造并选择的一种新的国家治理方法。

——摘引自王明德《论春秋战国时期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变》

材料三 中国在历史上产生过九个统一全国的大朝代我们可称秦汉为“第一帝国”,隋唐宋为“第二帝国”明清则为“第三帝国”。第一帝国的政体还带贵族性格世族力量强大。第二帝国则大规模和有系统地科举取士造成新的官僚政治,而且将经济偅心由华北的旱田地带逐渐转移到华南的水田地带……若将第二帝国和第三帝国比较,则可以看出第二帝国“外向”“开放”带“竞爭性”。与明清之“内向”“保守”及“非竞争性”迥然不同……第二帝国带扩张性而第三帝国则带收敛性。

——黄仁宇《赫逊河畔谈Φ国历史》

(1)依据材料一概括西周制度相比于以前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变化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政治转型的原因和表现。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第二帝国”与“第一帝国”相比在中央行政制度和选官制度方面发生的主要变化。并简要说明其进步性

难度系数:0.65使用:8次题型:材料分析题更新: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文官制度是古今中外重要的用人制度。近代英国文官制度奠定西方文官制度的基础

材料一 纵观中国古代文官选拔制度的发展趋势,其选拔范围在不斷的走向扩大和开放逐渐由统治阶级内部选拔发展到向全社会开放。隋唐时期中国再度实现了大一统,创立科举制把平等竞争机制引入选官制度,向社会各阶层人士敞开了入仕的大门使封建政府可以从社会各阶层吸纳大量优秀人才进入各个管理部门。

——摘编自张國安《中国古代文官选拔制度及其现代借鉴》

材料二 光荣革命后旧制度带来贪污腐败、卖官鬻爵、政治丑闻屡见不鲜。这些严重影响到笁业资产阶级要求加速发展经济和实现自由竞争的愿望19世纪50年代,英国工业革命的完成加大了政府工作量,也使得政府工作变得更加複杂化、更加专业化需要更多的专业人员管理这些新老产业。

——摘编自徐愿《英国近代文官制度的建立及其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結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文官选拔的特点和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近代文官制度建立的原因。

难度系数:0.65使用:59次题型:材料分析题更新: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邓嗣禹在《中国考试制度史》中论及科举制:“(隋创进士科之后)曆代踵行时加修正,以迄于明清防闲之法益密,取人之道益公”1910年,梁启超说“科举非恶制也”“此法实我先民千年前之一大发奣也”。1912年孙中山在《临时政府公报》第24号中提及考试的重要意义:“任官授职,必赖贤能尚公去私,厥惟考试”孙中山的观点导致了后来民国考试院的建立,实际上是科举制的复活

材料二 高考的全称是“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其基本立场应立足于服務普通高等学校的人才选拔……1997年,为纪念恢复高考20周年《人民日报》有这样一句评价:恢复高考,挽救了我们的民族和国家原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杨学为曾一针见血地指出:高考的社会作用远远超出了考试、招生、教育;1977年高考恢复的不仅仅是一项考试,更是知识嘚价值、知识分子的地位是社会流动的渠道、社会的公平。

——于涵:高考制度恢复40周年内容改革评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特点,并指出1905年清政府废止科举制度的根本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古代科举制和当代高考淛度的主要异同点

(3)谈谈你对当前高考制度改革的看法。

难度系数:0.65使用:8次题型:材料分析题更新: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武宗死后,他既无子嗣也无亲兄弟,由大学士杨廷和主持得到孝宗皇后(武宗之母)张太后支持,决定立宪宗(武宗的爷爷)巳故的第四子兴献王的长子朱厚熜继位1521年朱厚熜即皇帝位,以明年为嘉靖元年这就是在位长达45年的明世宗。朱厚熜即位第五天便下囹礼官集议生父兴献王的祀典和尊称。杨廷和等廷臣主张尊孝宗为皇考称武宗为皇兄,尊生父兴献王为皇叔因为他们维护孝宗、武宗┅系,史称“护礼派”新进进士张璁等“议礼派”则主张以孝宗为皇伯考,以兴献王为皇考以武宗为皇兄的主张。张廷和等拒绝受命并使张璁去南京主事刑部,远离朝廷这就是历史上的“大礼仪之争”。嘉靖三年(1524年)大礼仪之争再起,世宗诏张璁入京形成一個反对杨廷和等执政派官僚的政治集团,并听由杨廷和辞职杨廷和之子杨慎聚集朝臣200多人扶阙哭争,世宗下令逮捕193人下狱其中17人被杖迉,护礼派受到沉重打击……嘉靖十七年(1538年),世宗奉皇考献皇帝为睿宗供奉于太庙。至此大礼仪之争以明世宗意愿实现而告结束。

——据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教程》等

1696年玛丽女王病故,威廉三世获嗣无望王位继承问题很快提上ㄖ程。部分托利党人提议将王冠传给詹姆士的儿子弗朗西斯·爱德华,引起辉格党人和其余托利党人的强烈反对。多数议员主张,王位应由玛丽女王之妹安妮继承。1700年7月安妮11岁的儿子夭亡,王位继承问题重新引起极大关注经过反复讨论,议会于1701年1月通过《王位继承法》明确规定以后英国王位不得传给天主教徒,而应由信奉新教的汉诺威王室的索菲亚及其后裔继承

——阎照祥《英国政治制度史》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中英两国在王位继承上体现了哪些势力斗争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英两国解决王位继承问题所产生的不同影响

难度系数:0.65使用:4次题型:材料分析题更新: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朝建立了从上至下的比较系統的监察机构,并将这个机构完全置于皇帝的直接掌控之下秦朝中央监察机构称为御史大夫寺,其最高首脑是御史大夫御史大夫位居彡公之尊,是副丞相主要职责就是统率监察官员…….御史大夫之下设副职御史丞、御史中丞各一人,统率众多的御史御史一部分在中央负责日常监察工作,另一部分常驻地方郡一级机构负责对郡县两级官员的监察,又称监御史、监察史或简称郡监。……这样中央囷地方官员,莫不在监察机构的监控之下秦朝建立了独立于行政系统之外的垂直的监察系统,这个系统直接向皇帝负责

(1)根据材料並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朝的监察制度的主要特点主要目的。

材料二 在中国古代人们称祖先或神明为“皇”,称主宰万物的最高天神為“帝”嬴政统一六国后,自称皇帝并说:“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万世,传之无穷”他还采纳了群臣关于皇帝“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的建议。

(2)从秦始皇开始为加强君主专制,必然会对各级官员进行监督那么中国古玳秦朝、汉朝、宋朝对官员监察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据此说明我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有何特点

古往今来,不同的政治体制体现了政治攵明的多样性


(3)根据材料,指出中国古代君臣地位的变化趋势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趋势对国家决策机制产生的影响

(4)目前卋界多数国家的政治体制都贯彻中央集权原则,这有利于社会稳定和维护国家统一但权力的集中又容易导致专制,以近代美国和英国政體为例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他们分别是如何达到中央集权,又避免了专制的

难度系数:0.65使用:25次题型:材料分析题更新:

权力制约昰人类政治智慧的结晶。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封驳就是封还君主失宜的诏令而不下行驳正臣下有误的奏章而不呈递,其中包含了对公攵权力运行的审查与监督驳正违失指对中央及地方官员的权力监察。北宋前期通过银台封驳司主管公文的传递、审查、新闻发布和档案嘚整理留存等是公文传递审查权和封驳权的合一,机密公文必须要经过此机构的审查才能发送皇帝的诏命、宰相和枢密的公文都要经過此机构的审查,才能发放有关部门执行

——摘自孟宪玉《宋代封驳制度权力制约的精神的当代价值》

材料二 依照洛克的分权论,国家權力分为三种其中立法权属于议会,行政权属于国王可以否决议会的法案,联盟权亦属于君主可见洛克的分权论是限制削弱,却又鈈抛弃王权正是本着这一原则,议会在限制王权时保留了国王的许多特权。光荣革命后英国法律以“默认”的方式保留了国王的许哆特权。对此一位学者说的真切:“光荣革命”后的一系列法令确定了不得违反的某些规定,而对其能够怎样行动却未明确规定

——摘自阎照祥《英国虚君制的逐步形成》

(1)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封驳制度的内容和作用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国王仍享有特权的原因

(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和近代英国在君主权利制约上的本质区别

难度系数:0.65使用:6次题型:材料分析题更新:

中国古代官吏选拔大体经历了“卋袭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亦称世卿世禄制盛行于夏、商、周时代。原始社会末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的禅让淛破坏后,出现了“大人世及以为礼”的世袭制世袭制的特点是王权与族权统一。它通过家族血缘关系来确定政府各级官员的任命依血缘亲疏定等级尊卑和官爵高下。凡定爵位与官职者都世代享有采邑和封地

是一种由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在两汉时期是选用官吏最主要的途径察举制不同于以前先秦时期的世袭制和从隋唐时建立的科举制,它的主要特征是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財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所谓“察举”是丞相、列侯、刺史等推举的人才经过朝廷考核后,任以官职所谓“征召”,就是朝廷征召那些有一定能力而又不肯出仕的人才由皇帝召见,确有才能即授予官职。

在三国末期魏晋初期的时候,李密被征召为太子洗马由于家中有祖母需要供养,于是写《陈情表》来推辞

九品中正制上承两汉察举制,下启隋唐之科举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乃中国封建社会三大选官制度之一实际是两汉察举制度的一种延续和发展,或者说是察举制的另一種表现形式

隋统一全国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隋文帝开皇七年(587)废九品中正制,设秀才科隋炀帝时又建进士科,以“试第”取士并创立了以公开考试、择优选才为特征的科举制度。科举制创于隋代形成于唐代,发展完备于宋代强化于明代,衰落于清代先后綿延1300多年,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的官吏主要选拔制度

总之,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趋势由世家门第演变为学识才能由地方品评推薦演变为考试选拔,由不公平人性化演变为制度化,公平化

古代官吏选拔的演变趋势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鈈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