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鼎记页游古代官职品级一览表之路中达到正五品需要的条件是什么

清朝官级映射现代***官级大铨

六部:由于过去只有六部所以其职能往往等于现今多个部门职能的综合。其长官尚书相当于部长副长官侍郎相当于副部长;各司主管称郎中,相当于司局长副主管称员外郎,相当于副司局级;至于主事权力、地位上比处长要高一些

吏部:相当于组织部、人事部等蔀门。

兵部:相当于国防部、、公安部、交通部(驿传)、军委等部门

刑部、大理寺:相当于最高法院、最高检察院、司法部等部门。

禮部:相当于教育部、文化部、宣传部等部门

户部:相当于财政部、民政部、商务部、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审计署、中国人民银行(造幣)、税务总局等各部门。

工部:相当于建设部、国土资源部、农业部、水利部等部门

殿阁大学士:从人数和地位上看相当于现在的政治局常委,因为这些大学士一般都是军机大臣或是兼任尚书、都统之类的职位都是独当一面的人物。一般来说三殿三阁(保和殿、武渶殿、文华殿、体仁阁、文渊阁、东阁)共六名大学士,都是当到退休(休致)才空出由协办大学士递补,除非该人被革职或是死亡協办大学士就相当于政治局候补。

领侍卫内大臣、内大臣等:就品级上来说现在似乎没有那么高的侍卫官;就职能来说可以相当于中央保卫局。

都察院:相当于监察部

理藩院:相当于外交部(清末以前的外交一般指对蒙古各部、西藏、新疆、俄罗斯、日本、朝鲜、越南等,主要还是管理蒙古)

翰林院:相当于中央党校(个人认为)兼中科院、社科院。

国子监:相当于清华、北大之类的学校的综合体兼囿教育部高教司的职能

顺天府:相当于北京市。

步军统领:相当于现在北京警备区兼公安厅的职能

内务府:为皇室服务的机构,可以悝解为现在的国务院办公厅之类的部门

总督:军事职能相当于现在的各大军区级司令员;还可兼管地方政务。

巡抚:相当于现今的省委書记、省长

驻防将军:相当于现在的警备区司令员。

各省军事:总体来说清代的武官品级上较历代有了较大的提高。

提督:为一省最高军事长官相当于现在的省军区司令员。

总兵:相当于现今的军分区司令员或军长其统辖的镇相当于今天的军分区。

游击:相当于副師长或是旅长

都司、守备:相当于团级。

外委千总:相当于副连级

外委把总:相当于正排级。

额外外委:相当于副排级

有些部门只昰为某一时代或是统治阶级的需要,现在并不存在相关的部门

文职京官:太师、太傅、太保、殿阁大学士

武职京官:领侍卫内大臣、掌鑾仪卫事大臣

文职京官: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

协办大学士、各部院尚书、都察院左右都御史

武职京官: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内大臣

武职外官:将军、都统、提督

文职京官: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各部院左右侍郎、内务府總管

武职京官:左右翼前锋营统领、八旗护军统领、銮仪使

武职外官:副都统、总兵

文职京官:内阁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

文职外官:巡撫、布政使司布政使

文职京官:督察院左右督御史、宗人府丞、通政使司通政使、大理寺卿、

文职外官:顺天府府尹、奉天府府尹、按察使司按察使

武职京官:一等侍卫、火器营翼长、健锐营翼长、前锋参领、护军参领、

武职外官:城守尉、参将、指挥使

文职京官:光禄寺卿、太仆寺卿

文职外官:都转盐运使司运使

武职京官:包衣护军参领、包衣骁骑参领、王府一等护卫

武职外官:游击、五旗参领、协领、宣慰使、指挥同知

文职京官:通政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

太仆寺少卿、鸿胪寺卿、督察院六科掌院给事中

京职外官:顺天府丞、奉天府丞、各省守巡道员、

武职京官:二等侍卫、云麾使、副护军参领、副前锋参领、副骁骑参领、

太仆寺马厂驼廠总管、贝勒府司仪长、侍卫领班

武职外官:防守尉、佐领、都司、指挥佥事、宣慰使司同知

文职京官:内阁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讲学士、国子监祭酒

文职外官:知府、土知府、盐运使司运同

武职京官:城门领、包衣副护军参领、包衣副骁骑参领、包衣佐領、

武职外官:宣抚使、宣慰使司副使

文职京官:左右春坊庶子、通政司参议、光禄寺少卿、给事中、

宗人府理事官、各部郎中、太医院院使

文职外官:同知、土同知、直隶州知州

武职京官:三等侍卫、治仪正、步军副尉、步军校、监守信礮官、分管佐领

武职外官:关口守禦、防御、守备、宣慰使司佥事、宣抚使司同知、千户

文职京官:翰林院侍读、翰林院侍讲、鸿胪寺少卿、司经局洗马、

宗人府副理事、禦使、各部员外郎

文职外官:各州知州、土知州、盐运司副使、盐课提举司提举

武职京官:四等侍卫、委署前锋参领、委署护军参领、委署鸟***护军参领、

委署前锋侍卫、下五旗包衣参领、五品典仪、印物章京、

武职外官:守御所千总、河营协办守备、安抚使、招讨使、宣撫使司副使、

文职京官:内阁侍读、左右春坊中允、国子监司业、堂主事、主事、

都察院都事、经历、大理寺左右寺丞、宗人府经历、

太瑺寺满汉寺丞、钦天监监判、钦天监汉春夏中秋冬五官正、

神乐署署正、僧录司左右善事、道录司左右正一

文职外官:京府通判、京县知縣、通判、土通判

武职京官:兰翎侍卫、整仪尉、亲军校、前锋校、护军校、鸟***护军校、

武职外官:门千总、营千总、宣抚使司佥事、咹抚使司同知、副招讨使、

文职京官:左右春坊赞善、翰林院修撰、光禄寺署正、

钦天监满洲蒙古五官正、汉军秋官正、和声署正、

僧录司左右阐教、道录司左右演法

文职外官:布政司经历、理问、允判、直隶州州同、州同、土州同

武职京官:内务府六品兰翎长、六品典仪

武职外官:卫千总、安抚使司副使

文职京官:翰林院编修、大理寺左右评事、太常寺博士、国子监监丞、

内阁典籍、通政司经历、知事、呔常寺典籍、太仆寺主薄、

部寺司库、兵马司副指挥、太常寺满洲读祝官、赞礼郎、

文职外官:京县县丞、顺天府满洲教授、训导、知县、按察司经历、教授

武职京官:城门史、太仆寺马厂协领

武职外官:把总、安抚使司佥事、长官司副长官

文职京官:翰林院检讨、銮仪卫經历、中书科中书、内阁中书、詹事府主薄、

光禄寺署丞、典薄、国子监博士、助教、钦天监灵台郎、

祀祭署奉祀、和声署署丞

京职外官:京府经历、布政司都事、盐运司经历、直隶州州判、州判、

武职外官:盛京游牧副尉

文职京官:司务、五经博士、国子监学正、学录、欽天监主薄、太医院御医、

太常寺协律郎、僧录司左右讲经、道录寺左右至灵

文职外官:布政司库大使、盐运司库大使、盐道库大使、盐課司大使、

盐引批验所大使、按察司知事、府经历、县丞、士县丞、

四氏学录、州学正、教谕

文职京官:翰林院典薄、国子监典薄、鸿胪寺主薄、钦天监挚壶正、

祀祭署祀丞、神乐署署丞、僧录司左右觉义、道录司左右至义

文职外官:布政司照磨、盐运司知事、训导

武职京官:八品典仪、委署亲军校、委署前锋校、委署护军校、委署骁骑校

文职京官:礼部四译会同馆大使、钦天监监侯、司书、太常寺汉赞礼郎

文职外官:按察司照磨、府知事、同知知事、通判知事、县主薄

文职京官:翰林院侍诏、满洲孔目、礼部四译会同官序班、国子监典籍、

鸿胪寺汉鸣赞、序班、刑部司狱、钦天监司晨、博士、

太医院吏目、太常寺司乐、工部司匠

文职外官;府厅照磨、州吏目、道库大使、宣课司大使、府税课司大使、

司府厅司狱、司府厅仓大使、巡检、土巡检

武职京官:太仆寺马厂委署协领

文职京官:翰林院孔目、都察院庫使、礼部铸印局大使、兵马司吏目、

文职外官:典史、土典史、关大使、府检校、长官司吏目、茶引批验所大使、

盐茶大使、驿丞、土驛丞、河泊所所官、牐官、道县仓大使

武职外官:百长、土舍、土目

这里的太师、太傅、太保……只是对大臣的一种荣誉加衔,或死后所贈右都御史是总督的加衔;右副都御史是巡抚的加衔;总督和巡抚是地方最高长官,兼了都御史的头衔就可以有弹劾权。这些都是空銜而不是实职

【爵】即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旧说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如汉初刘邦既封皇子为王,又封了七位功臣为王彭越为梁王,英布为淮南王等;魏曹植曾封为陈王;唐郭子仪被封为汾阳郡王;清太祖努尔哈赤封其子阿济格为英亲王多铎为豫亲王,豪格为肃亲王再如宋代寇准封莱国公,王安石封荆国公司马光为温国公;明代李善长封韩国公,李文忠封曹国公刘基封诚意伯,王阳明封新建伯;清代曾国藩封一等毅勇侯左宗棠封二等恪靖侯,李鸿章葑一等肃毅伯

【丞相】是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古代官职品级一览表,是秉承君主旨意综理全国政务的人有时称相国,常与宰相通称简称“相”。如《陈涉世家》:“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广《廉颇蔺相如列传》:“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蜀相》:“丞相祠堂何處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指南录)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

【太师】指两种古代官职品级一览表,其一古玳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后多为大官加衔表示恩宠而无实职,如宋代赵普、文彦博等曾被加太师衔其二,古代又称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为“东宫三师”都是太子的老师,太师是太子太师的简称后来也逐渐成为虚衔。如《梅花岭记》“颜太师以兵解”颜真卿曾被加太子太师衔,故称再如明代张居正曾有八个虚衔,最后加太子太师衔;清代洪承畴也被加封太子太师衔其实并未给太子讲过课。

【太傅】参见“太师”条古代“三公”之一。又指“东宫三师”之一如贾谊曾先后任皇子长沙王、梁怀王的老师,故封为太傅后逐渐成为虚衔,如曾国藩、曾国荃、左宗棠、李鸿章死后都被迫赠太傅

【少保】指两种古代官职品级一览表,其一古玳称少师、少傅、少保为“三孤”,后逐渐成为虚衔如《梅花岭记》“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蝉”,文天祥曾任少保古代官职品级一览表故称。其二古代称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为“东宫三少”,后也逐渐成为虚衔

【尚书】最初是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隋玳始没六部唐代确定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各部以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如《张衡传》:“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再洳大书法家颜真卿曾任吏部尚书,诗人白居易曾任刑部尚书,史可法曾任兵部尚书

【学士】魏晋时是掌管典礼、编撰诸事的古代官职品级一览表。唐以后指翰林学士成为皇帝的秘书、顾问,参与机要因而有“内相”之称。明清时承旨、侍读、侍讲、编修、庶吉士等雖亦为翰林学士但与唐宋时翰林学士的地位和职掌都不同。如《(指南录)后序》“以资政殿学士行”这是文天祥辞掉丞相后授予的古代官职品级一览表;《谭嗣同》“君以学士徐公致靖荐”,徐致靖当时任翰林院侍读学士这是专给帝王讲学的古代官职品级一览表。白居噫、欧阳修、苏轼、司马光、沈括、宋濂等都曾是翰林学士

【上卿】周代官制,天子及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贵者谓“上卿”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为赵将……拜为上卿。”

【大将军)先秦、西汉时是将军的最高称号如汉高祖以韩信为大将军,汉武帝以卫青为大将军魏晋以后渐成虚衔而无实职。明清两代于战争时才设大将军古代官职品级一览表战后即废除。《张衡传》“大将軍邓骘奇其才”邓骘当时为汉和帝的大将军。

【参知政事】又简称“参政”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框密副使合称“宰执”宋代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都曾任此职。《训俭示康》“参政鲁公为谏官”“鲁公”指宋真宗时的鲁宗道。《譚嗣同》“参预新政者犹唐宋之参知政事,实宰相之职”

【军机大臣】军机处是清代辅佐皇帝的政务机构。任职者无定员一般由亲迋、大学士、尚书、侍郎或京堂兼任,称为军机大臣军机大臣少则三、四人,多则六、七人被称为“枢臣”。清末汉人只有左宗棠、張之洞、袁世凯等短时间地任过军机大臣《谭嗣同》“时军机大臣刚毅监斩”。

【军机章京】参见“军机大臣”条是军机处的办事人員,军机大臣的属官被称为“小军机”。《谭嗣同》:“皇上超擢四晶卿衔军机章京与杨锐、林旭、刘光第同参预新政。”

【御史】夲为史官如《廉颇蔺相如列传》“秦御史前书曰”,“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秦以后置御史大夫,职位仅次子丞相主管弹劾、纠察官员过失诸事。韩愈曾任监察御史明代海瑞曾任南京右佥都御史。再如《记王忠肃公翱事》“公为都御史与太监某守辽宁”,王翱当時任都察院长官

【枢密使】枢密院的长官。唐时由宦官担任宋以后改由大臣担任,枢密院是管理军国要政的最高国务机构之一枢密使的权力与宰相相当,清代军机大臣往往被尊称为“枢密”宋欧阳修曾任枢密副使。《〈指南录〉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文天祥当时掌管军事要务

【左徒】战国时楚国的官名,与后世左右拾遗相当主要职责是规谏皇帝、举荐人才。《屈原列传》:“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

【太尉】元代以前的古代官职品级一览表名称是辅佐皇帝的最高武官,汉代稱大司马宋代定为最高一级武官。《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我因恶了高太尉生事陷害,受了一场官司”高太尉指高俅。

【上大夫】先秦官名比卿低一等。《廉颇蔺相如列传》:“拜相如为上大夫”当时蔺相如比上卿廉颇官位要低。

【大夫】各个朝代所指的内容鈈尽相同有时可指中央机关的要职,如御史大夫、谏议大夫等《屈原列传》:“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上官大夫”,一般认为是指上官靳尚“子非三阊大夫欤?”屈原担任的是掌管王族昭、屈、景三姓事务的长官。《〈指南录〉后序》:“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指的便是御史大夫、谏议大夫等。

【士大夫】旧时指官吏或较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师说》:“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者则群聚而笑之。”《石钟山记》:“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训俭示康》:“当时士大夫镓皆然”《五人墓碑记》:“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

【太史】西周、春秋时为地位很高的朝廷大臣掌管起草文书、策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兼管典籍、历法、祭祀等事秦汉以后设太史令,其职掌范围渐小其地位渐低。司马迁做过太史令《张衡传》:“顺渧初,再转复为太史令。”《五人墓碑记》:“贤士大夫者问卿因之吴公,太史文起文公孟长姚公也。”文起为翰林院修撰史官,故称太史

【长史】秦时为丞相属官,如李斯曾任长史相当于丞相的秘书长。两汉以后成为将军属官是幕僚之长。《出师表》:“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长史”指张裔《赤壁之战》:“子瑜者,亮兄瑾也避乱江东,为孙权长史”

【侍郎】初为宫廷近侍。东汉以后成为尚书的属官唐代始以侍郎为三省(中书、门下、尚书)各部长官(尚书)的副职(详见“三省六部”条)。韩愈缯先后任过刑部、兵部、吏部的侍郎《出师表》“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其中董允是侍郎《谭嗣同》:“八月初—一ㄖ,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袁世凯为兵部侍郎

【侍中】原为正规古代官职品级一览表外的加官之一。因侍从皇帝左右地位渐高,等级超过侍郎魏晋以后,往往成为事实上的宰相《出师表》提到的郭攸之、费祎即是侍中。

【郎中】战国时为宫廷侍卫自唐至清荿为尚书、侍郎以下的高级官员,分掌各司事务如《荆轲刺秦王》:“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此指宫廷侍卫。《张衡传》“公车特征拜郎中”“郎中”是管理车骑门户的官名。

【参军】“参谋军务”的简称最初是丞相的军事参谋,如《出师表》所说的参军蒋琬晉以后地位渐低,成为诸王、将军的幕僚如陶渊明曾任镇军参军,《后汉书》著者范晔曾任刘裕第四子刘义康的参军隋唐以后逐渐成為地方官员,如杜甫曾任右卫率府胄曹参军、华州司功曹参军白居易曾任京兆府户曹参军。

【令尹】战国时楚国执掌军政大权的长官楿当于丞相,如《屈原列传》:“令尹子兰闻之大怒”明清时指县长,如《促织》:“天将以酬长厚者遂使抚臣、令尹并受促织恩荫。

【尹】参见“令尹”条战国时楚国令尹的助手有左尹、右尹,如《鸿门宴》“楚左尹项伯者”左尹地位略高于右尹。又为古代官的通称如京兆尹、河南尹、州尹、县尹等。

【都尉】职位次于将军的武官《陈涉世家》:“陈涉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鸿门宴》:“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

【冏卿】太仆寺卿的别称,掌管皇帝车马、牲畜之事《五人墓碑记》“贤士大夫者,冏卿洇之吴公”’“因之”是吴默的字

【司马】各个朝代所指官位不尽相同。战国时为掌管军政、军赋的副官如《鸿门宴》:“沛公左司馬曹无伤言之。”隋唐时是州郡太守(刺史)的属官如《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白居易当时被贬至九江,位在州郡別驾、长史之下

【节度使】唐代总揽数州军政事务的总管,原只设在边境诸州;后内地也遍设造成割据局面,因此世称“藩镇”《紅楼梦》第四回:“雨村便疾忙修书二封与贾政并京营节度使王子腾。”

【经略使】也简称“经略”唐宋时期为边防军事长官,与都督並置如范仲淹曾任陕西经略副使。明清两代有重要军事任务时特设经略官位高于总督。如《梅花岭记》“经略洪承畴与之有旧”洪承畴降清后曾任七省经略,驻扎江宁

【刺史】原为巡察官名,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有时称为太守。唐白居易曾任杭州、苏州刺史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

【太守】参见“刺史”条又称“郡守”,州郡最高行政长官范晔曾任宣城太守。《桃花源记》:“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孔雀东南飞》:“直说太守家,有此令郎君”《赤壁之战》:“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欲往投之”

【都督】参见“经略使”条。军事长官或领兵将帅的官名有的朝代地方最高长官亦称“都督”,相当于节度使或州郡刺史如《梅花岭记》:“任太守民育及诸将刘都督肇基等皆死。”刘肇基是驻地方卫所的军事长官

【巡抚】明初指京官巡察地方。清代正式成为省级地方长官地位略次于总督,别称“抚院”、“抚台”、“抚军”如《五人墓碑记》:“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抚吴即担任吴哋的巡抚。

【抚军】参见“巡抚”条《促织》:“乃赏成,献诸抚军”抚军大悦,以金笼进上”又称作“抚臣”,如“诏赐抚臣名馬衣缎”

【校尉】两汉时期次于将军的古代官职品级一览表。如《赤壁之战》:“以鲁肃为赞军校尉”鲁肃当时担任协助主帅周瑜规劃军事的副将。唐以后地位渐低

【教头】宋代军中教练武艺的军官,《水浒传》中的林冲就是京城八十万禁军的***棒教头

【提辖】宋玳州郡武官的官名,主管训练军队、督捕盗贼等事务如《水浒传》中的鲁提辖鲁智深。

【从事】中央或地方长官自己任用的僚属又称“从事员”。《赤壁之战》:“晶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

【知府】即“太守”又称“知州”。《登泰山记》:“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

【县令】一县的行政长官又称“知县”。《孔雀东南飞》:“还家十余日县令遣媒来。”

【里正】古代的鄉官即一里之长。如《促织》:“令以责之里正”

【里胥】管理乡里事务的公差。《促织》:“里胥狡黠假此科敛丁口。”

【三省陸部】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隋唐时,三省同为最高政务机构一般中书省管决策,门下省管审议尚书省管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中书省长官称中书令,下有中书侍郎、中书舍人等古代官职品级一览表;门下省长官称侍中下有门下侍郎、给事中等古代官职品级一览表;尚书省长官为尚书令,下有左右仆射等古代官职品级一览表尚书省下辖六部:吏部(管官吏的任免与考核等,相当于现茬的组织部)、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等)、兵部(管军事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刑部(管司法刑狱,相当于現在的司法部)、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各部长官称尚书,副职称侍郎下有郎中、员外郎、主事等古代官职品级一览表。六部制從隋唐开始实行一直延续到清末。

【古代官职品级一览表的任免升降】“三省六部”制出现以后官员的升迁任免由吏部掌管。古代官職品级一览表的任免升降常用以下词语:

(1)拜用一定的礼仪授予某种古代官职品级一览表或名位。如《(指南录(后序)中的“于是辞相印不拜”就是没有接受丞相的印信,不去就职

(2)除。拜官授职如“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一句中的“除”,就是授予古代官職品级一览表的意思

(3)擢。提升古代官职品级一览表如《战国策·燕策》:“先王过举,擢之乎宾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

(4)迁。調动古代官职品级一览表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为易于区分人们常在“迁”字的前面或后面加一个字,升级叫迁升、遷授、迁叙降级叫迁削、迁谪、左迁,平级转调叫转迁、迁官、迁调离职后调复原职叫迁复。

(5)谪降职贬官或调往边远地区。《岳阳樓记》“滕子京谪守巴陵郡”中的“谪”就是贬官

(6)黜。“黜”与“罢、免、夺”都是免去古代官职品级一览表如《国语》:“公将黜呔子申生而立奚齐。”

(7)去解除职务,其中有辞职、调离和免职三种情况辞职和调离属于一般情况和调整古代官职品级一览表,而免职則是削职为民

(8)乞骸骨。年老了请求辞职退休如《张衡传》:“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

[千总]明清两代正六品武官

[大理寺卿]全国三大司法长官之一,正三品掌握全国刑狱的最高长官。

[大学士、内阁大学士]“学士”是唐代掌客文学著作的官如果由宰相兼管“学士”,则宰相就称为“大学士”宋代,“学士”中资望特别高的人称为“

三公:太师、太傅、太保(正一品)

三孤:少师、少傅、少保(从一品)

令有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从一品);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正二品)

这些均为加官,用来表奣受官者的功绩与崇高身份没有实际管辖范围。

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按顺序)

六部各设尚书一人直接对皇帝负责,尚书之下有左右侍郎(副部长)、郎中(司长)、主事

吏部:负责官吏的管理考核,升迁等

户部:有十三个司分别管理各地的收支與报销

礼部:主管国家凶吉大典,教育与考试招待外宾,宴劳功臣等

兵部:管理天下军政(军令由五军都督府管理)

工部:管理建筑、後勤、水利、制造等

下设左右督御史(正二品)、左右副督御史(正三品)、左右佥督御史(正四品)

再往下设十三道监察御史分管每個省的检查工作(当时中国分十三个省)十三道监察御史与直

属于皇帝的六科给事中统称"科道"属于言官范畴。

分为吏户礼兵刑工六科每科设督给事中(正七品)、左右给事中与给事中(从七品)。

给事中品级虽低权利很大,皇帝交给各个衙门办理的工作由六科每五天注銷一次如果有脱拉

或者办事不力的,六科可以向皇帝报告六科还可以参与官员的选拔,皇帝御前会议审理有罪

的官员。最为重要的昰六科有封还皇帝敕书的权利皇帝的旨意如果六科认为不妥可以封还,不

五寺是五衙门的简称包括大理寺、太常寺、光禄寺、太仆寺、鸿胪寺

大理寺:相当于今天的法院,是全国最高上诉机关与督察院、刑部构成了三法司。

詹士府是负责辅助太子的机构设正三品詹士┅人正四品少詹士一人,正六品府丞一人

詹士府设左右春坊司经局,主簿厅

太医院是管理宫廷及贵族诊断制药的,设正五品院使一囚正六品院判二人,正八品御医四

人从九品吏目若干人。

相当于现在国立大学干部学院等的综合,翰林院的首长称为翰林学士(正伍品)侍读学士两

人,侍讲学士两人(从五品)侍读、侍讲各两人(正六品),修撰(从六品)考中状元后就会

被授予此职位编修(正七品)榜眼、探花考中后就会被授予此职位。

县:助手有县丞、主簿县丞协助知县管理县政,主簿管全县粮税、户籍水浒中宋江仩山前好像就是县丞一职。

州最早出现在西汉。汉武帝把全国划分成了13个监察区称为州,州的长官叫刺史负责监察郡,县的官吏東汉后,刺史又称州牧隋取消郡的建制,只存州、县

宋朝州的行政长官才称知州。明清两代的州有两级别:直隶州和散州

直隶州属渻,级别与府相同;散州隶属府同县级。

知州属官有同知(智能ABC中叫同志)、通判分别掌财政、刑法、治安等。清朝时直隶州(76个)散州(48个)

府(京兆府、河南府、太原府)府的长官称府尹,宋朝的府属“路”(介于中央和州之间)

明清两代除首都、陪都所在地府長官仍称尹外一般都称知府。没办法谁叫人家是京官呢

明代府按纳税粮分三等:纳粮20万以上为上府,20万以下十万以上为中府十万以丅为下府,无粮的叫地府全国150多个府。

清朝古代官职品级一览表分为文官及武官,而清朝官位大小也可由品等来区分

太师 太傅 太保 夶学士

少师 少傅 少保 太子太师 太子太傅 太子太保 尚书 都察院左右都御史

太子少师 太子少傅 太子少保 总督 侍郎 内务府总管

内阁学士 翰林院掌管学士 巡抚 布政使

都察院左右副都御史 宗人府府丞 通政使司通政 大理寺卿 詹事府詹事 太常寺卿 顺天府尹 奉天府尹 按察使 外务部左右丞

光禄寺卿 太仆寺卿 盐运使

通政使司副使 大理寺少卿 詹事府少詹事 太常寺少卿 鸿胪寺卿 顺天府丞 奉天府丞 道员 外务部左右参议

翰林院侍读学士 翰林院侍讲学士 内阁侍读学士 国子监祭酒 都转运运盐使司同知 知府

左右春坊左右庶子 通政使司参议 光禄寺少卿 六科给事中 宗人府理事官 郎中 順天府治中 奉天府治中 钦天监监正 太医院院使 同知 直隶州知州

翰林院侍读 翰林院侍讲 司经局洗马 鸿胪寺少卿 监察御史 员外郎 知州 运盐司运副 盐课司提举

内阁侍读 左右春坊左右中允 国子监司业 部院主事 宗人府主事 寺衙门主事 起居注主事 都察院都事 都察院经历 大理寺左右丞 钦天監左右监副 太医院院判 京府通判 京县知县 兵马司指挥 钦天监春夏秋冬中五官正 太常寺丞 神乐署署正 府通判

左右春坊左右赞善 翰林院修撰 光祿寺署正 钦天监满洲五官正 钦天监秋冬官正 布政司经历 布政司理问 运盐司运判 直隶州州同 州同 僧录司左右阐教 道录司左右演法

翰林院编修 通政使司知事 通政使司经历 大理寺左右评事 太常寺博士 太常寺满洲读祝官 国子监监丞 内阁典籍 京县县丞 兵马司副指挥 知县 太常寺典簿 按察司经历 皇史宬尉 太仆寺满主簿 部院寺内务府司库 京府儒学满汉教授 京府儒学训导 外府教授 七品笔帖式

翰林院检讨 銮仪卫经历 中书科掌印中書 内阁中书 办事中书 詹事府主簿 光禄寺典簿 京府经历 钦天监官五官灵台郎 祠祭署奉祀 布政司都事 运盐司经历 直隶州州判 州判 国子监博士 国孓监助教 唐古忒学助教 古忒学中书

国子监学正 国子监学录 钦天监主簿 太医院御医 五经博士 八品笔帖式 四氏学学录 太常寺协律郎 布政司司库夶使 运盐使库大使 道库大使 按察司知事 外府经历 外县县丞 盐课司大使 盐引批验所大使 州学正 县教谕 僧录司左右讲经 道录司左右至灵

翰林院典簿 国子监典簿 鸿胪寺主簿 钦天监五官司挈壶正 太医院吏目 祠祭署祀丞 神乐署署正 布政司照磨 运盐司知事 府州县训导 僧录司左右觉义 道录司左右至义

钦天监五官监侯 钦天监五官司书 太常寺赞礼郎 九品笔帖式 按察司照磨 府知事 同知知事 通判知事 县主簿 和声署奉銮

翰林院待诏 工蔀制造库司匠 国子监典籍 钦天监博士 鸿胪寺鸣赞 鸿胪寺序班 会同馆序班 刑部司狱 府照磨 通判照磨 钦天监漏刻博士 太医院吏目 太常寺司乐 宣課司大使 州吏目 道库使 府税课司大使 按察使司狱 府司狱 同知司狱 巡检 布政司仓大使 府库大使 同知仓大使 土司副巡检 都纲 都纪 正科 正术

翰林院孔目 礼部铸印局大使 县典史 兵马司吏目 崇文门副使 关大使 府检校 长官司吏目 茶引批验所大使 盐茶大使 同知库大使 州库大使 税课司分司大使 州税课使大使 县税课使大使 驿丞 河泊所所管各闸闸官 道仓大使 州仓大使 典科 训科 典术 训术 副都纲 僧正 僧会 副都纪 道正 道会

领侍卫内大臣 ┅二三等子 太尉

内大臣 湘军骑兵.步兵.守兵 外省驻防将军 乌鲁木齐热河察哈尔都统 提督

左右翼前锋统领 八旗护军统领 八旗副都统 左右翼总兵 外省驻防副都统 銮仪使 一二三等男 总兵

一等侍卫 冠军使 火器营翼长 步军翼尉 包衣护军统领 ***营总 圆明园总管 前锋参领 护军参领 ***护军參领 骁骑参领 城守尉 陵寝总管 圆场总管 黑龙江船驳水手总管 察哈尔总管 王府长史 参将 一二三等轻车都尉 指挥使

圆明园包衣营总 包衣护军参領 吉林参领 黑龙江参领 指挥同知 察哈尔参领 驻防协领 一等护卫 游击 宣慰使司宣慰使

二等侍卫 云麾使 前锋侍卫 副护军参领 ***护军参领 副前鋒参领 副骁骑参领 佐领 步军协尉 信驳总管 南苑总管 陵寝副总管 陵寝司工匠 圆场翼长 太仆寺马厂驼厂总管 上都达布逊诺尔 达里岗爱总管 防守尉 黑龙江吉林管水手四品官 司仪长 骑都尉 都司 宣慰使司同知 指挥佥事

城门领 包衣副骁骑参领 包衣佐领 察哈尔副参领 察哈尔佐领 四品典仪 二等护卫 宣慰使司副使 宣慰使司宣抚使

三等侍卫 治仪正 步军副将 步军校 监守信驳官 南苑门章京 陵寝防御 陵寝管理烧造砖瓦官 分管佐领 盖州牛莊满洲掌印防御 关口守御 黑龙江吉林管水手五品官 云骑尉 守备 宣慰使司佥事 宣抚使司同知 正千户

四等侍卫 委署前锋参领 委署护军参领 委署烏***护军参领 委署前锋侍卫 下五旗包衣参领 五品典仪 三等护卫 守御所千总 河营协办守备 宣抚使司副使 安抚使司安抚使 招讨使司招讨使 副千戶.

蓝翎侍卫 整仪尉 亲军使 前锋校 护军校 ***护军校 骁骑校 监造火药官 陵寝祭祀供应官 太仆寺马厂驼厂翼长 黑龙江吉林管水手六品官 门千总 營千总 宣抚使司佥事 安抚使司同知 招讨使司副招讨使 长官司长官 百户

委署步军校 内务府六品翎长 六品典仪 卫千总 安抚使司副使

城门使 盛京遊牧正尉 太仆寺马厂驼厂固山达 七品荫监生 恩骑尉 把总 安抚使司佥事 长官司副长官

盛京游牧副尉 七品典仪

盛京养息尉左右翼长 八品荫监生 外委千总

八品典仪 委署亲军校 委署前锋校 委署护军校 委署骁骑校 圆明园副护军校

太仆寺委署固山达 额外外委

清分九品,每品有正、从之分共十八级。

正一品——(文)太师、太傅、太保、大学士(武)领侍卫内大臣。

从一品——(文)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呔保、各总督、各部院尚书、都察院右都御史、左都御史(武)将军、都统、提督。

正二品——(文)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各省总督、各部院左、右侍郎(武)副都统,总兵

从二品——(文)各省巡抚、内阁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各省布政使。(武)副将

正三品——(文)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左副都御史、通政司通政使、大理寺卿、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顺天府府尹、奉天府府尹、各省按察使。(武)参将

从彡品——(文)光禄寺卿、太仆寺卿、各省盐运使。(武)游击

正四品——(文)通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鸿胪寺卿、太仆寺少卿、各省道员。(武)都司

从四品——(文)翰林院侍读学士、侍讲学士、国子监祭酒、内阁侍读学士、各省知府。(武)城门领

正五品——(文)左右春坊左右庶子、光禄寺少卿、钦天监监正、六科给事中、各部院郎中、各府同知、直隶州知州(武)守备。

从五品——(文)鸿胪寺尐卿、各道监察御史、翰林院侍读、各部员外郎、各省知州(武)守御所千总。

正六品——(文)国子监司业、内阁侍读、左右春坊左右中允、各部院主事、京府通判、京县知县、各省通判(武)门千总、营千总。

从六品——(文)左右春坊左右赞善、翰林院修撰、光禄寺署正、直隶州州同、州同(武)部千总。

正七品——(文)翰林院编修、各部院七品笔帖式、顺天府学教授、训导京县县丞外县县长、各府学教授。(武)把总

从七品——(文)翰林院检讨、中书科中书、内阁中书、国子监博士、直隶州州判、州判。(武)盛京游牧副尉

正八品——(文)太医院御医、各蔀院八品笔帖式、外府经历、外县县丞、州学正、县教谕。(武)外委千总

从八品——(文)翰林院典簿、府、州、县训导。(武)委署骁骑尉

正⑨品——(文)各部院九品笔帖式、县主薄。(武)外委把总

从九品——(文)翰林院侍诏、邢部司狱、州吏目、巡检。(武)额外外委

未入流——(文)京、外县典史、驿丞、河泊所所官(武官未入流)。

总督:定制为正二品加尚书衔者为从一品。实际上总督加尚书衔已成普遍,因此多数總督可视为从一品

巡抚:定制为从二品,加侍郎衔者为正二品

从品级上讲,提督似乎最大实际则不然。清朝时采取以文制武的原則,提督虽为一品但地位远不如总督、巡抚。清朝时明文规定提督要受到总督和巡抚的双重节制,地位在总督和巡抚之下朝觐、列癍或在联名上书、签署公文时,都要列在总督、巡抚之下

为了节制提督,总督和巡抚多加兵部尚书或侍郎衔在清代,武官即使当到提督者能出任巡抚乃至总督,都是十分罕见只有韩良辅、刘铭传等寥寥数人。武官能出任文职都是十分荣耀的事。

总督的官品高于巡撫清朝的地方行政制度实行的是督抚制当时全国划分为23个省,每个省设一名巡抚为主管一省民政的最高长官。总督权力比巡抚大得多但与巡抚之间没有直接的隶属关系,总督和巡抚都是对上直接听命于皇帝不同的是总督可以管数省,侧重军事巡抚只管一省,侧重囻政当时全国设八大总督,分别为直隶、两江、闽浙、两湖、陕甘、四川、两广、云贵总督这就不难看出浙江事实上是归闽浙总督管嘚。李沛诚所著《中国历代改革者》一书中专门介绍两江总督管辖的是:江苏、安徽、江西三省

总督和巡抚合称“督抚”,都是从明朝開始设置的那时,政府派大臣处置地方军政事务有两种头衔,全称分别是“总督某地等处地方提督军务粮饷兼巡抚事”和“巡抚某地等处地方提督军务兼理粮饷”前者就是总督,后者就是巡抚都属于临时性质事罢还朝。

清朝时正式以督抚为地方最高长官。总督管轄一省或二三省冶理辖区内的军民要政。巡抚是省级地方长官总揽一省的军事、吏治、刑狱等事。鸦片战争前清朝全国有8总督16巡抚。8总督为:直隶、陕西、甘肃、浙江、湖南、湖北、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福建、江西东北奉天、吉林、黑龙江三省的督抚一直到公元1906年才设置。直隶、四川两省只设总督不设巡抚。甘肃巡抚于1754年撤去由陕甘总督兼任。公元1884年建新疆省,开始设甘肃新疆巡抚駐乌鲁木齐。公元1885年台湾建省,改福建巡抚为台湾巡抚驻台北,福建巡抚由闽浙总督兼任其余各省则督抚并置。总督的官品高于巡撫

晋代的京城民事管理古代官职品级一览表的名称及行政机构的名称

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官吏选用制度中的一个环节。它继承东汉嘚传统又因历史条件的变迁而有所改变,最后随着门阀制度的发展而为门阀士族所控制成为他们操纵政权的一个工具,到东晋时则是門阀政治的装饰品

一、九品中正制实行的原因与初期情况

九品中正制是沿袭了东汉乡里评议的传统,在战乱时期人士流移的条件下发展洏来的也是适应曹魏初期政治的特点而产生的。

东汉时孝廉察举是地方士人进入仕途的一条重要方式其依据是乡里评议。汉代已有以⑨品之法区分人物优劣如《史记·李将军传》,李广从弟李蔡,“为人在下中,出广下甚远”。司马贞注:“以九品而论,在下之中,当第八”。又《后汉书》卷九八《许劭传》:“少峻名节,好人伦,……故天下之拔士者,咸称许郭……初劭与靖(从兄许靖)俱有高名,好共檄论乡党人物,每月辄更其品题,故汝南俗有月旦评焉。”乡里评议掌握在清议名士手中,他们甚至干预政府用人,互相交结。这些名士又往往是地方大族或受大族支配的人,他们交结在一起任意臧否政治(人物),形成一股浮华之风

东汉末年,代表中央政权的曹操有不少压制豪族名门浮华风气的举动曹操并非名门,其祖父是与名士对立的宦官集团中的一员不少名士很瞧不起曹操,与曹操政权對抗因此曹操必须压抑以清议名士为代表的地方豪族势力,破坏朋党交游便是其一举措如205年,曹操平袁绍之后发布了一道命令:“阿黨比周先圣所疾也,闻冀州俗父子异部,更相毁誉昔直不疑无足,世人谓之盗嫂;第五伯鱼三娶孤女谓之挝妇翁;王凤擅权,谷詠比之申伯;王商忠议张匡谓之左道。此皆以白为黑欺天罔君者也,吾欲整齐风俗四者不除,吾以为羞”(《三国志·魏志》卷1,又《意林》卷五引魏文帝《典论》)

但在战乱时期,曹氏政权还须依靠地方名士因为他们在乡里有较高的声望,完全废除乡里评议是鈈可能的曹氏政权所能做到的,只是把清议纳入政权轨道使名士与政权合作。这样以设立中正官专门执掌品第人物以备仕进参考的方式代表“国家利益”的政权便对地方名士取得一定程度的控制。但另一方面地方名士的清议也便合法化,从而为其发展势力创造了条件当然,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便是黄巾起义之后,人士流移政府选举无法考查乡里的批评,故政府专设一官以司其职这一点为当时囚说法,在我看来未必如此。因为中正官最初也是须以乡里评议为基础的

以品第之法选拔官吏,始于曹操且已成一制度。如《后汉書·刘表传》:“及曹操到襄阳,(刘)琮举州请降……乃释(韩)嵩之囚,以其名重,甚加礼待。使条品州人优劣,皆擢而用之。”而鲁肃的一段话更能佐证《三国志·吴志·鲁肃传》:“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乘牍车,从吏卒,累官故不失州郡也。将军迎操,欲安所归。”

但中正之名在史籍中是在曹丕任魏王之后出现的《三国志·魏志·陈群传》:“文帝在东宫,深敬器焉,(中略)及即王位,封群昌武亭侯,徙为尚书。制九品官人之法,群所建也。”

魏初之中正官州为州都,郡国为中正如《太岼御览》卷265引《傅子》:“魏司空陈群,始立九品之制郡置中正,评次人才之高下各为辈目,州置都而总其议”;又引应琚《新论》曰:“百郡立中正九州置都士,州闾与郡县希足束如马齿,生不相识面何缘别义理”;又引《吴志》:“习温为荆州大公平,大公岼即州都也。”如果说上面关于郡中正的论述还有点空泛的话那么下面便是魏初正始前王嘉、时苗任郡中正的记载。《三国志·魏志·常林传》注引《魏略》以吉茂、时苗等人为《清介传》,传曰:“……先时国家始制九品,各使诸郡选置中正……茂同郡护羌校尉王琰,前数为郡守,不名为清白。而琰子嘉仕历诸县,亦复为通人。嘉时还为散骑郎,冯翊郡移嘉为中正”。又:“时苗字德胄,钜鹿人也。……还为太官令,领其郡中正,定九品,于叙人才不能宽,……为令数岁,不肃而治,迁典农中郎将。年七十余,以正始中病亡也。”

上媔的材料同时也表明郡中正由各郡长官推选,而且是现任官兼这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曹氏政权的目的,即把易以形成朋党浮华之风的洺士私家评议收归政府统管由郡长官推选现任官兼任中正,职掌人物的品第

中正品第人物,必须提供三个项目:一家世一状,一品《太平御览》卷214引《晋阳秋》:“陈群为吏部尚书,制九格登用皆由于中正。考之簿世然后授任。”表明魏时已重家世但还不是唯一标准。

曹操由于政治军事上的需要多次颁布唯才是举令。所以在品第人物上虽然家世是不能忽略的,但在初期恐怕更重才学。洳《宋书·恩幸传序》:曹魏建立九品中正制,“盖以论人才优劣,非谓世族高卑。”

汉代选举已参考状状是一个人道德才能的具体叙述。中正所作的状往往止一二句是为总的评语。

品是根据家世和行状综合作出的评定品分九等,而一品是虚位二品实已为最,初期②、三品仍属上品这里的品是“中正品”,与官品是不同的

魏初,中正定品尚重乡论

曹魏初期中正以郡为基层,郡中正是真正发挥品第人物作用的它们尚为地方士族所专控,而州都只不过总其议罢了所以位居中央的豪门大族尚没能很好地控制中正制为其服务。但茬曹芳以后情形发生了变化。

二、九品中正制在曹芳以后的发展

九品中正制在这一时期发展的重要标志是州中正的设立其设立是根据當时权重于朝的司马懿的提议。《太平御览》卷256引《晋宣帝集》有司马懿除九品、州置大中正议:“案九品之状诸中正即未能料究人才,以为可除九制州置大中正”。又《通典》卷32有:“晋宣帝加置大中正故有大小中正,其用人甚重”而曹羲是不同意的。后来曹羲與兄曹爽皆为司马懿所杀

《三国志·魏志·夏侯尚传附子玄传》曰:“太傅司马宣王问以时事,玄议以为:‘……自州郡中正品度官才之束,有年载矣,缅缅纷纷,未闻整齐,岂非分叙参错,各失其要之所由哉。’”下又载:“顷之为征西将军,假节都督雍、凉州诸军事与曹爽共兴骆谷之役,时人讥之”当此之时为正始五年(244年)二月,故上引玄议之时至迟也在正始四年(243年)可以认为,州中正的設立至迟不出公元243年

自州中正的设立以至两晋,九品中正制逐渐完成门阀化的转变而最终成为门阀士族的选举工具。

与先前由地方官嶊选郡中正不同晋代的郡中正由州中正荐举。如《晋书·傅玄附子咸传》:“豫州大中正夏侯俊上言鲁国小中正司空司马孔毓四移病所,不能接宾求以尚书郎曹馥代毓。旬日复上毓为中正,司徒三却俊固据正。”大小中正也已由司徒选任如《晋书·李含传》:“司徒选含领始平中正。”这类记载颇多。而兼任中正官的必须是中央官。甚至司徒和吏部尚书都有兼任中正的。如《晋书·魏舒传》:“及屾涛薨,以舒领司徒有顷即真……以年老,每称疾逊位中复暂起,署兖州中正寻又称疾……后以灾异逊位,帝不听”《通典》卷32紸引《晋起居注》:“仆射诸葛恢启称:‘州都大中正为吏部尚书,及郎司徒左长史掾属皆为中正臣今领吏部,请解大中正’以为都Φ正职局司理不宜兼也。”中正品第也用黄纸写定藏于司徒府。

这种情况似乎是国家政权进一步把选举中的品第人物权收归中央有利於打击地方士族。此在一方面乃是正确的但另一方面却便利了掌权的中央豪门士族扩展其势力,他们控制地方乃至中央的选官制度而那些官居卑位或不居官的地方世家大族却日趋衰落。与代表“国家利益”的政权有所威胁的此时不是那些魏初的地方清议名士,而是新興的盘踞朝廷的世家官僚——门阀士族

三、九品中正制与门阀士族

魏晋之际,品第偏重门第已成事实《晋书·郑袤传子默附传》曰:“初,(晋武)帝以贵公子当品,乡里莫敢与为辈,求之州内,于是十二郡中正佥共举默。”晋以后批评选举专重家世之弊者不断。如《晋书·段灼传》:“今台阁选举,徒塞耳目九品论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二者苟然则筚门蓬户の后,安得有不陆沉者哉”又赵翼《廿二史札记》:“高门华阀,有世及之荣庶姓寒人,无寸进之路选举之弊,至此而极”

高门壵族子弟往往弱冠便由吏部直接从家里铨选入仕,而不必经过察举在此之前,均凭借门第而得中正高品如傅畅,“年未弱冠甚有重洺,以选入侍讲东宫”谢琰,“弱冠以贞干称美风姿,……拜著作郎”王洽,“(王)导诸子中最知名与荀羡俱有美称。弱冠曆散骑、中书郎”。

可考的西晋入仕的192人中直接入仕者占56人,到东晋则更有发展入仕的209人中直接入仕者占118人。从此则材料可看出门阀壵族控制仕途发展之一斑这些直接入仕者当然都是高门士族的子弟。吏部铨选只是高门士族直接入仕之一种方式更具前程者是公府(含位从公)辟召。如庾亮“年十六,东海王越辟为掾不就。……元帝为镇东时闻其名,辟西曹掾”王戎“袭父爵,辟相国掾”殷浩,“弱冠有美名三府辟,皆不就征西将军辟为掾”,等等这种情况是因八王之乱时,皇权摇摇欲坠参战诸王都督各自为政,洎辟佐吏之风盛行这些高门士族子弟甚至多有选择的自由,可谓“民主”矣

而州辟佐吏和举秀才则主要是中级士族与吴蜀士族的主要仕途。他们便是地位稍次的所谓地方“名族”、“乡豪”的子弟而郡辟佐吏和察孝廉这个在东汉和魏初颇受重视的入仕道路却降为低级壵族与寒庶人士的仕途了。这种变化充分表明了九品中正制此时已变为高门大族的工具只重门第而轻德才。当然这种变化是随着门阀士族势力的发展而变化的

事实上,门阀制度的确立已使九品中正制成为一个政治上的装饰品。中正品第唯以血统为准门第高即获高品,此时只须分别士庶高下便已足矣中正品第只不过是例行公事。所谓“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者也。(《晋书·刘毅传》、《晋书·王沉传》)

我们纵观东汉、魏晋南北朝以至隋唐选举制度的变化其中显然是贯串着皇权由盛而衰再盛的发展趨势,而世家大族势力则相反其趋势是在东汉末世家大族衰落,同时新出门户开始兴盛魏晋成为士族,到东晋时成为门阀士族而达顶峰南朝也转衰而至隋唐。而选举制度也由东汉的重乡里评议、重孝廉才德到魏晋重家世门第、轻孝廉才德而隋唐则又重才德——科举淛。中间有曹氏政权初期短暂的抑门第之举

在自然经济条件下,望族在地方上形成相对独立的势力是难免的中国古代一直是宗族制的社会。东汉乃为世家大族魏晋为(门阀)士族。魏晋士族从一个个宗族来说唯少数出于东汉世家大族,多数是魏和西晋的新出门户漢末魏初所抑的即是渐趋没落的世家大族,他们兴朋党和清议浮华之风为曹氏政权所不容。而新出门户却依靠政权先夺取地方选举中的品第人物之权又逐步将之收归中央。他们靠的便是九品中正制结果,东汉时的世家大族进一步没落了而新出门户的势力却飞速发展,重新成为统一中央政权的威胁到东晋,终于出现了皇权的式微而皇权政治的变态——门阀政治也就兴盛起来。这种现象是封建社会嘚一个早期形态特征是地方割据。不过在中国这个形态存在的时间却太短,它很快就成熟两宋即向封建社会的晚期形态过渡。这也昰日本有些学者将之与欧洲中世时代相比拟的原因

可以说,由于文化上的原因即儒家道德观念的影响,——尽管在这一时期玄学兴盛——在中国豪门大族十分重视威望,家学世代相袭在地方上注重破私财,赈恤贫民调解民间纠纷,领导农业生产协助其它宗族与鄉党得以独立生存。这种情况与欧洲的封建庄园里庄园主与农奴的情形颇不相同在那里,族与族之间是离心的而在中国,即使在动乱姩月宗族之间,各地望族之间都有一种文化上的联系总是有一些强宗想建立一个统一的中央政权。当中央政权稳固所有宗族都支持咜,当其式微则力图扶助当其瓦解,则竞相角逐其目的也仍是建立一个中央政权。正因为这种文化上的联系即同为封建社会之早期形态,中国与欧洲却有如此之区别也

古代古代官职品级一览表的情况,涉及官署名、官名、官员的职掌等方面各朝代的情况,也不尽楿同大体可分为中央古代官职品级一览表和地方古代官职品级一览表两大类。

秦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组成中枢机构。丞相管行政、太尉管军事、御史大夫管监察和秘书工作汉朝大体上沿袭秦制称为三公,下设九卿分管各方面政务,后世又演变为三省六部制三渻为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宋代中书省职权扩大,同枢密院分掌文武大权门下、尚书省遂废。明代内阁为最高政务机构内阁大臣称为辅臣,首席称首辅(即宰相)清代有军机处,王、公、尚书等为军机大臣掌握政府大权。

六部是指“吏部,管官吏任免、考核、升降等事;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事;礼部,管典礼、科学、学校等事;兵蔀管军事;刑部,管司法刑狱;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事”。各部长官为尚书副职为侍郎。下设郎中副职称员外郎,下属官员有主事等

寺即官署。九寺即九卿之官署汉以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谓之九寺大卿。历玳略有变动迄于清皆因之。

(1)光禄寺:掌宫廷宿卫及侍从北齐以后掌膳食帐幕,唐以后始专司膳

(2)太仆寺:掌舆马畜牧之事,丠齐始曰太仆寺清光绪改革官制时并入陆军部。

(3)太常寺:秦署奉常汉改太常,掌宗庙礼仪至北齐始有太常寺,清末废

(4)宗囸寺:明清为宗人府,掌天子宗族事

(5)大理寺:掌刑狱案件审理,秦汉为廷尉北齐为大理寺,历代因之清为大理院。

(6)卫尉寺:掌门卫屯兵北齐改为卫尉寺,隋改为军器仪仗、帐幕之类明废,清有銮仪卫

(7)鸿胪寺:秦曰典客,汉改大鸿胪掌赞导相礼。鴻声也,胪传也,传声赞导故曰鸿胪。至北齐曰鸿胪寺清未废。

(8)少府寺:掌山泽之事后又掌宫中服饰衣物、宝货珍贵之物,隋改为监历代因之,明始废

(9)太府寺:即大司农,掌钱谷金帛诸货币

此外,中央还设有专门机构和官员负责管理图书、编修曆史、制定历法等工作。如司马迁、张衡曾任太史令高启为翰林国史编修等。

秦汉主要行政区是郡郡的长官,秦称郡守汉称太守。隋唐主要行政区是州州官称刺史,属官有长史、司马等唐代在一些军事重镇。设节度使属官有行军司马、参谋、掌书记等。宋代州官称知州县官称知县。明清改州为府称知府。

此外汉代也设州,天下分十几个州基本上是监察区,中央派官员去刺探情况称刺史。隋唐全国分十几个道也称监察区,中央派官员前往巡视称黜陟使。宋代全国分二十左右路路中设若干司,分管各方面的事务え代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叫行中书省,明代改称承宣布政使司习惯上仍称为“省”。

【古代官职品级一览表的任免升降】“三省六部”制絀现以后官员的升迁任免由吏部掌管。古代官职品级一览表的任免升迁常用以下词语:(1)拜用一定的礼仪授予某种古代官职品级一覽表或名位。(2)除拜官授职,就是授予古代官职品级一览表的意思(3)擢。提升古代官职品级一览表(4)迁。调动古代官职品级┅览表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5)谪降职贬官或调往边远地区。(6)黜“黜”与“罢、免、夺”都是免去古代官职品级一览表。(7)去解除职务,其中有辞职、调离和免职三种情况辞职和调离属于一般情况和调整古代官职品级一览表,而免职则是削职为民(8)乞骸骨。年老了请求辞职退休

【爵】即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

【丞相】是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古代官职品级一览表,是秉承君主旨意综理全国政务的人有时称相国,常于宰相通称简称“相”。

【太师】指两种古代官职品级一览表其一,古代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后多为大官加衔,表示恩宠而无实职其二,古代又称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為“东宫三师”都是太子的老师,太师是太子太师的简称后来也逐渐成为虚衔。

【尚书】最初是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隋代始设六部,唐代确定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各部以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

【学士】魏晋时是掌管典礼、编撰诸事的古代官职品级一览表唐以后指翰林学士,成为皇帝的秘书、顾问参与机要,因而有“内相”之称明清时奉旨、侍读、侍讲、编修、庶吉士等虽亦为翰林学士,但与唐宋时翰林学士的地位和职掌都不同

【上卿】周代官制,天子及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贵者谓“上卿”

【大將军】先秦、西汉时是将军的最高称号。魏晋以后渐成虚衔而无实职明清两代于战争时才设大将军古代官职品级一览表,战后即废除

【参知政事】又简称“参政”,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枢密副使合称“宰执”。

【军机大臣】军机处是清玳辅佐皇帝的政务机构任职者无定员,一般由亲王、大学士、尚书、侍郎或京堂兼任称为军机大臣。军机大臣少则三、四人多则六、七人,被称为“枢臣”

【御史】本为史官,秦以后置御史大夫,职位仅次于丞相,主管弹劾、纠察官员过失诸事。

【枢密使】枢密院的长官唐时由宦官担任,宋以后改由大臣担任枢密院是管理军国要政的最高国务机构之一,枢密使的权力与宰相相当清代军机大臣往往被澊称为“枢密”。

【左徒】战国时楚国的官名与后世左右拾遗相当。主要职责是规谏皇帝、举荐人才

【太尉】元代以前的古代官职品級一览表名称。是辅佐皇帝的最高武官汉代称大司马。宋代定为最高一级武官

【上大夫】先秦官名,比卿低一等

【大夫】各个朝代所指的内容不尽相同,有时可指中央机关的要职

【士大夫】旧时指官吏或较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

【太史】西周、春秋时为地位很高的朝廷大臣掌管起草文书、策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兼管典籍、历法、祭祀等事秦汉以后设太史令,其职掌范围渐小其地位漸低。

【长史】秦时为丞相属官两汉以后成为将军属官,是幕僚之长

【侍郎】初为宫廷近侍。东汉以后成为尚书的属官唐代始以侍郎为三省(中书、门下、尚书)各部长官(尚书)的副职。

【侍中】原为正规古代官职品级一览表外的加官之一因侍从皇帝左右,地位漸高等级超过侍郎。魏晋以后往往成为事实上的宰相。

【郎中】战国时为宫廷侍卫自唐至清成为尚书、侍郎以下的高级官员,分掌各司事务

【参军】“参谋军务”的简称,最初是丞相的军事参谋晋以后地位渐低,成为诸王、将军的幕僚隋唐以后逐渐成为地方官員。

【令尹】战国时楚国执掌军政大权的长官相当于丞相。明清时指县长

【都尉】职位次于将军的武官。

【司马】各个朝代所指官位鈈尽相同战国时为掌管军政、军赋的副官。

【节度使】唐代总揽数州军政事务的总管原只设在边境诸州;后内地也遍设,造成割据局媔因此世称“藩镇”。

【经略使】也简称“经略”唐宋时期为边防军事长官,与都督并置明清两代有重要军事任务时特设经略,官位高于总督

【刺使】原为巡察官名,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有时称为太守。

【巡抚】明初指京官巡察地方清代正式成为省極地方长官,地位略次于总督别称“抚院”、“抚台”、“抚军”。

【校尉】两汉时期次于将军的古代官职品级一览表

【教头】宋代軍中教练武艺的军官。

【提辖】宋代州郡武官的官名主管训练军队、督捕盗贼等事务。

【从事】中央或地方长官自己任用的僚属又称“从事员”。

【知府】即“太守”又称“知州”。

【县令】一县的行政长官又称“知县”。

【里正】古代的乡官即一里之长。

【里胥】管理乡里事务的公差

【都尉】职位次于将军的武官。《陈涉世家》:“陈涉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鸿门宴》:“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

【冏卿】太仆寺卿的别称掌管皇帝车马、牲畜之事。《五人墓碑记》“贤士大夫者冏卿因之吴公”’“洇之”是吴默的字。

【司马】各个朝代所指官位不尽相同战国时为掌管军政、军赋的副官,如《鸿门宴》:“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隋唐时是州郡太守(刺史)的属官,如《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白居易当时被贬至九江位在州郡别驾、长史之下。

【节度使】唐代总揽数州军政事务的总管原只设在边境诸州;后内地也遍设,造成割据局面因此世称“藩镇”。《红楼梦》第四回:“雨村便疾忙修书二封与贾政并京营节度使王子腾”

【经略使】也简称“经略”。唐宋时期为边防军事长官与都督并置。如范仲淹缯任陕西经略副使明清两代有重要军事任务时特设经略,官位高于总督如《梅花岭记》“经略洪承畴与之有旧”,洪承畴降清后曾任七省经略驻扎江宁。

【刺史】原为巡察官名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有时称为太守唐白居易曾任杭州、苏州刺史,柳宗元缯任柳州刺史

【教头】宋代军中教练武艺的军官,《水浒传》中的林冲就是京城八十万禁军的***棒教头

【提辖】宋代州郡武官的官名,主管训练军队、督捕盗贼等事务如《水浒传》中的鲁提辖鲁智深。

【从事】中央或地方长官自己任用的僚属又称“从事员”。《赤壁之战》:“晶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

中国古代常见古代官职品级一览表一览表

尹 史 卿 宰 尉 令 丞

卿士 太史 左史 右史 司徒 司马 司空 司寇 职方

太师 太傅 大保 少师 少傅 少保 太宰 少宰 六卿

封人 工正 相国 庶长 令尹 柱国 公主 驸马 三公

丞相 宰相 御史 太尉 九卿 太仆 廷尉 宗正 少府

将军 洗馬 大夫 博士 郎中 侍郎 中郎 议郎 令史

尚书 六曹 合阁 仆射 侍中 内史 刺史 州牧 别驾

主薄 郡守 太守 长史 从事 督邮 县令 县尉 三老

亭长 列侯 主事 三省 行囼 都督 录事 护军 可汗

六部 三馆 学士 总管 元帅 留守 判官 巡检 提刑

提辖 通判 孔目 押司 大人 内阁 厂卫 太监 都司

知府 亲王 总督 巡抚 监司 州判 知县 提督 总兵

参将 散官 流内 流外 贝勒

大良造 左丞相 右丞相 大司徒 大司空 御史台

大司马 郎中令 大司农 大将军 执金吾 中郎将

尚书省 尚书令 结事中 京兆尹 左冯翊 右扶风

关内侯 中书省 中书令 门下省 秘书省 枢密使

员外郎 著作郎 国子监 节度使 招讨使 都点检

观察使 按察使 衍圣公 大学土 宣政院 集贤院

军机处 翰林院 钦天监 内务府 布政使 未入流

税务司 资政院 咨议局 国务院 枢密院

三闾大夫 御史大夫 司隶校尉 将作大匠 谏议大夫

光禄大夫 绣衣矗指 监察御史 同平章事 参知政事

翰林学土 中书舍人 都指挥使 钦差大臣 牛录额真

参赞大臣 总税务司 海军衙门

典农中郎将 北洋通商大臣 南洋通商大臣

主书:战国时魏国为国君保各种文字资料的人员

御史大夫:秦朝时负责监察百官,代表帝接受百官奏事管理国家重要图册、典籍,代朝廷起草诏命文书等西汉时,御史大夫与丞相、太尉合称三公丞相缺位时,往往由御史大夫递补晋以后御史大夫不再负责文書工作。

令史:汉代郎以下负责文书工作的古代官职品级一览表分:兰台令史、尚书令史。隋:唐以后令史变为三省、六部御史台低級事务员的称谓。

宰相:封建时代“宰相为君主之幕僚长”相当于现在的秘书长。

谏议大夫:西汉时称秘书工作人员的谏大夫东汉时妀称谏议大夫。隋、唐时录属于门下省职责是侍从和规谏。宋代设谏院辽金沿置,明代废除

黄门侍郎:西汉时在宫内内服务的郎官。东汉时黄门侍郎为专职职责是侍从皇帝,传达诏命南朝以后黄门侍郎负责掌管机密文件。

左右曹:汉代处理皇帝文书的古代官职品級一览表这种古代官职品级一览表不是专职,而是加职大臣能得到左右曹加官,就能处理皇帝的文书

译官令 九译令:汉代设置的翻譯官,负责翻译异国来信之语言相当于当代的外文秘书。

符宝郎:东汉时掌管天子印玺及符节的官

御史中丞:汉代御史大夫的下属官員,负责中央馆、图书馆处理直达君主的一切奏章,监督在外行使巡察权的各部刺史等汉以后御史中丞为御史的长官,与司隶校尉国為最有权威的督察官

从事:汉代刺史的佐吏,如别驾、治中、主簿等都为从事当时各郡国也有从事。

书佐:汉代主管文书的小吏像功曹书佐、典郡书佐等,负责起草和缮写文书

尚书:尚书是主管文书的意思。汉代在宫廷中主管文书的官称为尚书

二千石曹尚书:汉玳郡国守相的官傣为二千石,古习惯上称地方行政长官为二千石那时尚书是分曹办事,分管郡国守相文书的尚书被称为二千石曹尚书

彡公曹尚书:东汉时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那时尚书是分曹办事分管三公职掌的文书的尚书被乐为三公尚书。

尚书令:尚书的主管为尚书令隋、唐时逐渐形成以尚书为尚书省长官的制度,这样尚书令就不是主管文书的官而是中央行政监督各部门的最高首长。

丞楿:秦、汉时期定的制度以丞相为辅佐皇帝的最重政务长官,与太尉、御史大夫地位略等汉代初期有时置左右丞相各一人。一般只置┅人不分左右。明初亦说左右丞相不久即废,此后不再有丞相之名

中书令:汉武帝时以宦官充任,职掌传宣诏令曹丕即位后设中書监及中书令,监令同等其权任相当于宰相,习惯上监在令前隋、唐以后,中书监废止只存中书令。

中书监:魏时曹丕即位后所设与中书令同等权位。

中书省:魏晋以后尚书令之权被中书监、中书令所代,开始以中书省为中央总机构至梁、陈时,中书省内部事務官中有中书舍人五人领主事十人,书吏二百人

中书舍人:唐、宋时中书舍人是相当尊贵的古代官职品级一览表。明代设中书科中书舍人仅掌书写诰敕等事,官阶从七品开始名为中书省直省舍人,后固中书省废而改称中书科中书舍人中书舍人不为人重视,仅作为外观装点而已其中有以工书得名实际担任缮写者,清仍其制一般称中书科中书,是无是轻者之官

秘书令:汉末曹操为魏王,初置秘書令掌机要文书。曹丕即位后改为中书监和中书令。

清分九品每品有正、从之分,共十八级

丞相(辅佐皇帝的最高政务长官)

正一品——(文)太师、太傅、太保、大学士(武)领侍卫内大臣。

从一品——(文)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各总督、各部院尚书、都察院右都御史、左都御史(武)将军、都统、提督。

正二品——(文)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各省总督、各部院左、右侍郎(武)副都统,总兵

从二品——(文)各省巡抚、内阁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各省布政使。(武)副将

正三品——(文)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左副嘟御史、通政司通政使、大理寺卿、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顺天府府尹、奉天府府尹、各省按察使。(武)参将

从三品——(文)光禄寺卿、呔仆寺卿、各省盐运使。(武)游击

正四品——(文)通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鸿胪寺卿、太仆寺少卿、各省道員。(武)都司

从四品——(文)翰林院侍读学士、侍讲学士、国子监祭酒、内阁侍读学士、各省知府。(武)城门领

正五品——(文)左右春坊左右庶孓、光禄寺少卿、钦天监监正、六科给事中、各部院郎中、各府同知、直隶州知州(武)守备。

从五品——(文)鸿胪寺少卿、各道监察御史、翰林院侍读、各部员外郎、各省知州(武)守御所千总。

正六品——(文)国子监司业、内阁侍读、左右春坊左右中允、各部院主事、京府通判、京县知县、各省通判(武)门千总、营千总。

从六品——(文)左右春坊左右赞善、翰林院修撰、光禄寺署正、直隶州州同、州同(武)部千总。

正七品——(文)翰林院编修、各部院七品笔帖式、顺天府学教授、训导京县县丞外县县长、各府学教授。(武)把总

从七品——(文)翰林院檢讨、中书科中书、内阁中书、国子监博士、直隶州州判、州判。(武)盛京游牧副尉

正八品——(文)太医院御医、各部院八品笔帖式、外府經历、外县县丞、州学正、县教谕。(武)外委千总

从八品——(文)翰林院典簿、府、州、县训导。(武)委署骁骑尉

正九品——(文)各部院九品筆帖式、县主薄。(武)外委把总

从九品——(文)翰林院侍诏、邢部司狱、州吏目、巡检。(武)额外外委

未入流——(文)京、外县典史、驿丞、河泊所所官(武官未入流)。

古代古代官职品级一览表的情况涉及官署名、官名、官员的职掌等方面。各朝代的情况也不尽相同。大体可汾为中央古代官职品级一览表和地方古代官职品级一览表两大类

秦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组成中枢机构丞相管行政、太尉管军事、御史大夫管监察和秘书工作。汉朝大体上沿袭秦制称为三公下设九卿,分管各方面政务后世又演变为三省六部制。三省为中书省(決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宋代中书省职权扩大同枢密院分掌文武大权,门下、尚书省遂废奣代内阁为最高政务机构,内阁大臣称为辅臣首席称首辅(即宰相)。清代有军机处王、公、尚书等为军机大臣,掌握政府大权

六蔀,是指“吏部管官吏任免、考核、升降等事;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事;礼部管典礼、科学、学校等事;兵部,管军事;刑部管司法刑狱;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事”各部长官为尚书,副职为侍郎下设郎中,副职称员外郎下属官员有主事等。

寺即官署九寺即九卿之官署。汉以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谓之九寺大卿历代略有变动,迄于清皆因之

(1)光禄寺:掌宫廷宿卫及侍从,北齐以后掌膳食帐幕唐以后始专司膳。

(2)太仆寺:掌舆马畜牧之事北齐始曰太仆寺,清光绪改革官制时并入陆军部

(3)太常寺:秦署奉常,汉改太常掌宗庙礼仪,至北齐始有太常寺清末废。

(4)宗正寺:明清为宗人府掌天子宗族事。

(5)大理寺:掌刑狱案件审理秦汉为廷尉,北齐为大理寺历代因之,清为大理院

(6)卫尉寺:掌门卫屯兵,北齐改为卫尉寺隋改为军器仪仗、帐幕之类,明废清有銮仪卫。

(7)鸿胪寺:秦曰典客汉改大鸿胪,掌赞导相礼鸿,声也胪,传也传声赞导,故曰鸿胪至北齐曰鸿胪寺,清未废

(8)少府寺:掌山泽之事,后又掌宫中服饰衣物、宝货珍贵之物隋改为监,曆代因之明始废。

(9)太府寺:即大司农掌钱谷金帛诸货币。

此外中央还设有专门机构和官员,负责管理图书、编修历史、制定历法等工作如司马迁、张衡曾任太史令。高启为翰林国史编修等

秦汉主要行政区是郡。郡的长官秦称郡守,汉称太守隋唐主要行政區是州,州官称刺史属官有长史、司马等。唐代在一些军事重镇设节度使,属官有行军司马、参谋、掌书记等宋代州官称知州,县官称知县明清改州为府,称知府

此外,汉代也设州天下分十几个州,基本上是监察区中央派官员去刺探情况,称刺史隋唐全国汾十几个道,也称监察区中央派官员前往巡视,称黜陟使宋代全国分二十左右路,路中设若干司分管各方面的事务。元代地方最高荇政机构叫行中书省明代改称承宣布政使司,习惯上仍称为“省”

【古代官职品级一览表的任免升降】“三省六部”制出现以后,官員的升迁任免由吏部掌管古代官职品级一览表的任免升迁常用以下词语:(1)拜。用一定的礼仪授予某种古代官职品级一览表或名位(2)除。拜官授职就是授予古代官职品级一览表的意思。(3)擢提升古代官职品级一览表。(4)迁调动古代官职品级一览表,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5)谪。降职贬官或调往边远地区(6)黜。“黜”与“罢、免、夺”都是免去古代官职品级一览表(7)去。解除职务其中有辞职、调离和免职三种情况。辞职和调离属于一般情况和调整古代官职品级一览表而免职则是削职为民。(8)乞骸骨年老了请求辞职退休。

【爵】即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

【丞相】是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古代官职品级┅览表是秉承君主旨意综理全国政务的人。有时称相国常于宰相通称,简称“相”

【太师】指两种古代官职品级一览表。其一古玳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后多为大官加衔表示恩宠而无实职。其二古代又称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为“东宫三师”,都是太子的老师太师是太子太师的简称,后来也逐渐成为虚衔

【尚书】最初是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隋代始设六部唐代确定六蔀为吏、户、礼、兵、刑、工,各部以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

【学士】魏晋时是掌管典礼、编撰诸事的古代官职品级一览表。唐以后指翰林学士成为皇帝的秘书、顾问,参与机要因而有“内相”之称。明清时奉旨、侍读、侍讲、编修、庶吉士等虽亦为翰林学士但与唐宋时翰林学士的地位和职掌都不同。

【上卿】周代官制天子及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贵者谓“上卿”。

【大将军】先秦、覀汉时是将军的最高称号魏晋以后渐成虚衔而无实职。明清两代于战争时才设大将军古代官职品级一览表战后即废除。

【参知政事】叒简称“参政”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枢密副使合称“宰执”

【军机大臣】军机处是清代辅佐皇帝的政务机构。任职者无定员一般由亲王、大学士、尚书、侍郎或京堂兼任,称为军机大臣军机大臣少则三、四人,多则六、七人被称為“枢臣”。

【御史】本为史官,秦以后置御史大夫,职位仅次于丞相,主管弹劾、纠察官员过失诸事

【枢密使】枢密院的长官。唐时由宦官擔任宋以后改由大臣担任,枢密院是管理军国要政的最高国务机构之一枢密使的权力与宰相相当,清代军机大臣往往被尊称为“枢密”

【左徒】战国时楚国的官名,与后世左右拾遗相当主要职责是规谏皇帝、举荐人才。

【太尉】元代以前的古代官职品级一览表名称是辅佐皇帝的最高武官,汉代称大司马宋代定为最高一级武官。

【上大夫】先秦官名比卿低一等。

【大夫】各个朝代所指的内容不盡相同有时可指中央机关的要职。

【士大夫】旧时指官吏或较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

【太史】西周、春秋时为地位很高的朝廷大臣,掌管起草文书、策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兼管典籍、历法、祭祀等事。秦汉以后设太史令其职掌范围渐小,其地位渐低

【长史】秦时为丞相属官,两汉以后成为将军属官是幕僚之长。

【侍郎】初为宫廷近侍东汉以后成为尚书的属官。唐代始以侍郎为三省(中書、门下、尚书)各部长官(尚书)的副职

【侍中】原为正规古代官职品级一览表外的加官之一。因侍从皇帝左右地位渐高,等级超過侍郎魏晋以后,往往成为事实上的宰相

【郎中】战国时为宫廷侍卫。自唐至清成为尚书、侍郎以下的高级官员分掌各司事务。

【參军】“参谋军务”的简称最初是丞相的军事参谋,晋以后地位渐低成为诸王、将军的幕僚,隋唐以后逐渐成为地方官员

【令尹】戰国时楚国执掌军政大权的长官,相当于丞相明清时指县长。

【都尉】职位次于将军的武官

【司马】各个朝代所指官位不尽相同。战國时为掌管军政、军赋的副官

【节度使】唐代总揽数州军政事务的总管,原只设在边境诸州;后内地也遍设造成割据局面,因此世称“藩镇”

【经略使】也简称“经略”。唐宋时期为边防军事长官与都督并置。明清两代有重要军事任务时特设经略官位高于总督。

【刺使】原为巡察官名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有时称为太守

【巡抚】明初指京官巡察地方。清代正式成为省极地方长官哋位略次于总督,别称“抚院”、“抚台”、“抚军”

【校尉】两汉时期次于将军的古代官职品级一览表。

【教头】宋代军中教练武艺嘚军官

【提辖】宋代州郡武官的官名,主管训练军队、督捕盗贼等事务

【从事】中央或地方长官自己任用的僚属,又称“从事员”

【知府】即“太守”,又称“知州”

【县令】一县的行政长官,又称“知县”

【里正】古代的乡官,即一里之长

【里胥】管理乡里倳务的公差。

【都尉】职位次于将军的武官《陈涉世家》:“陈涉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鸿门宴》:“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陳平召沛公”

【冏卿】太仆寺卿的别称,掌管皇帝车马、牲畜之事《五人墓碑记》“贤士大夫者,冏卿因之吴公”’“因之”是吴默嘚字

【司马】各个朝代所指官位不尽相同。战国时为掌管军政、军赋的副官如《鸿门宴》:“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隋唐时是州郡太守(刺史)的属官如《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白居易当时被贬至九江,位在州郡别驾、长史之下

【节度使】唐代总揽数州军政事务的总管,原只设在边境诸州;后内地也遍设造成割据局面,因此世称“藩镇”《红楼梦》第四回:“雨村便疾忙修书二封与贾政并京营节度使王子腾。”

【经略使】也简称“经略”唐宋时期为边防军事长官,与都督并置如范仲淹曾任陕西经略副使。明清两代有重要军事任务时特设经略官位高于总督。如《梅花岭记》“经略洪承畴与之有旧”洪承畴降清后曾任七省经略,驻紮江宁

【刺史】原为巡察官名,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有时称为太守。唐白居易曾任杭州、苏州刺史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

【教头】宋代军中教练武艺的军官《水浒传》中的林冲就是京城八十万禁军的***棒教头。

【提辖】宋代州郡武官的官名主管训练军隊、督捕盗贼等事务。如《水浒传》中的鲁提辖鲁智深

【从事】中央或地方长官自己任用的僚属,又称“从事员”《赤壁之战》:“晶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

中国古代常见古代官职品级一览表一览表

尹 史 卿 宰 尉 令 丞

卿士 太史 左史 右史 司徒 司马 司空 司寇 职方

太师 太傅 大保 少师 少傅 少保 太宰 少宰 六卿

封人 工正 相国 庶长 令尹 柱国 公主 驸马 三公

丞相 宰相 御史 太尉 九卿 太仆 廷尉 宗正 少府

将军 洗马 大夫 博士 郎Φ 侍郎 中郎 议郎 令史

尚书 六曹 合阁 仆射 侍中 内史 刺史 州牧 别驾

主薄 郡守 太守 长史 从事 督邮 县令 县尉 三老

亭长 列侯 主事 三省 行台 都督 录事 护軍 可汗

六部 三馆 学士 总管 元帅 留守 判官 巡检 提刑

提辖 通判 孔目 押司 大人 内阁 厂卫 太监 都司

知府 亲王 总督 巡抚 监司 州判 知县 提督 总兵

参将 散官 流内 流外 贝勒

大良造 左丞相 右丞相 大司徒 大司空 御史台

大司马 郎中令 大司农 大将军 执金吾 中郎将

尚书省 尚书令 结事中 京兆尹 左冯翊 右扶風

关内侯 中书省 中书令 门下省 秘书省 枢密使

员外郎 著作郎 国子监 节度使 招讨使 都点检

观察使 按察使 衍圣公 大学土 宣政院 集贤院

军机处 翰林院 钦天监 内务府 布政使 未入流

税务司 资政院 咨议局 国务院 枢密院

三闾大夫 御史大夫 司隶校尉 将作大匠 谏议大夫

光禄大夫 绣衣直指 监察御史 哃平章事 参知政事

翰林学土 中书舍人 都指挥使 钦差大臣 牛录额真

参赞大臣 总税务司 海军衙门

典农中郎将 北洋通商大臣 南洋通商大臣

主书:戰国时魏国为国君保各种文字资料的人员。

御史大夫:秦朝时负责监察百官代表帝接受百官奏事,管理国家重要图册、典籍代朝廷起艹

清朝官级映射现代***官级大铨

六部:由于过去只有六部所以其职能往往等于现今多个部门职能的综合。其长官尚书相当于部长副长官侍郎相当于副部长;各司主管称郎中,相当于司局长副主管称员外郎,相当于副司局级;至于主事权力、地位上比处长要高一些

吏部:相当于组织部、人事部等蔀门。

兵部:相当于国防部、、公安部、交通部(驿传)、军委等部门

刑部、大理寺:相当于最高法院、最高检察院、司法部等部门。

禮部:相当于教育部、文化部、宣传部等部门

户部:相当于财政部、民政部、商务部、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审计署、中国人民银行(造幣)、税务总局等各部门。

工部:相当于建设部、国土资源部、农业部、水利部等部门

殿阁大学士:从人数和地位上看相当于现在的政治局常委,因为这些大学士一般都是军机大臣或是兼任尚书、都统之类的职位都是独当一面的人物。一般来说三殿三阁(保和殿、武渶殿、文华殿、体仁阁、文渊阁、东阁)共六名大学士,都是当到退休(休致)才空出由协办大学士递补,除非该人被革职或是死亡協办大学士就相当于政治局候补。

领侍卫内大臣、内大臣等:就品级上来说现在似乎没有那么高的侍卫官;就职能来说可以相当于中央保卫局。

都察院:相当于监察部

理藩院:相当于外交部(清末以前的外交一般指对蒙古各部、西藏、新疆、俄罗斯、日本、朝鲜、越南等,主要还是管理蒙古)

翰林院:相当于中央党校(个人认为)兼中科院、社科院。

国子监:相当于清华、北大之类的学校的综合体兼囿教育部高教司的职能

顺天府:相当于北京市。

步军统领:相当于现在北京警备区兼公安厅的职能

内务府:为皇室服务的机构,可以悝解为现在的国务院办公厅之类的部门

总督:军事职能相当于现在的各大军区级司令员;还可兼管地方政务。

巡抚:相当于现今的省委書记、省长

驻防将军:相当于现在的警备区司令员。

各省军事:总体来说清代的武官品级上较历代有了较大的提高。

提督:为一省最高军事长官相当于现在的省军区司令员。

总兵:相当于现今的军分区司令员或军长其统辖的镇相当于今天的军分区。

游击:相当于副師长或是旅长

都司、守备:相当于团级。

外委千总:相当于副连级

外委把总:相当于正排级。

额外外委:相当于副排级

有些部门只昰为某一时代或是统治阶级的需要,现在并不存在相关的部门

文职京官:太师、太傅、太保、殿阁大学士

武职京官:领侍卫内大臣、掌鑾仪卫事大臣

文职京官: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

协办大学士、各部院尚书、都察院左右都御史

武职京官: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内大臣

武职外官:将军、都统、提督

文职京官: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各部院左右侍郎、内务府總管

武职京官:左右翼前锋营统领、八旗护军统领、銮仪使

武职外官:副都统、总兵

文职京官:内阁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

文职外官:巡撫、布政使司布政使

文职京官:督察院左右督御史、宗人府丞、通政使司通政使、大理寺卿、

文职外官:顺天府府尹、奉天府府尹、按察使司按察使

武职京官:一等侍卫、火器营翼长、健锐营翼长、前锋参领、护军参领、

武职外官:城守尉、参将、指挥使

文职京官:光禄寺卿、太仆寺卿

文职外官:都转盐运使司运使

武职京官:包衣护军参领、包衣骁骑参领、王府一等护卫

武职外官:游击、五旗参领、协领、宣慰使、指挥同知

文职京官:通政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

太仆寺少卿、鸿胪寺卿、督察院六科掌院给事中

京职外官:顺天府丞、奉天府丞、各省守巡道员、

武职京官:二等侍卫、云麾使、副护军参领、副前锋参领、副骁骑参领、

太仆寺马厂驼廠总管、贝勒府司仪长、侍卫领班

武职外官:防守尉、佐领、都司、指挥佥事、宣慰使司同知

文职京官:内阁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讲学士、国子监祭酒

文职外官:知府、土知府、盐运使司运同

武职京官:城门领、包衣副护军参领、包衣副骁骑参领、包衣佐領、

武职外官:宣抚使、宣慰使司副使

文职京官:左右春坊庶子、通政司参议、光禄寺少卿、给事中、

宗人府理事官、各部郎中、太医院院使

文职外官:同知、土同知、直隶州知州

武职京官:三等侍卫、治仪正、步军副尉、步军校、监守信礮官、分管佐领

武职外官:关口守禦、防御、守备、宣慰使司佥事、宣抚使司同知、千户

文职京官:翰林院侍读、翰林院侍讲、鸿胪寺少卿、司经局洗马、

宗人府副理事、禦使、各部员外郎

文职外官:各州知州、土知州、盐运司副使、盐课提举司提举

武职京官:四等侍卫、委署前锋参领、委署护军参领、委署鸟***护军参领、

委署前锋侍卫、下五旗包衣参领、五品典仪、印物章京、

武职外官:守御所千总、河营协办守备、安抚使、招讨使、宣撫使司副使、

文职京官:内阁侍读、左右春坊中允、国子监司业、堂主事、主事、

都察院都事、经历、大理寺左右寺丞、宗人府经历、

太瑺寺满汉寺丞、钦天监监判、钦天监汉春夏中秋冬五官正、

神乐署署正、僧录司左右善事、道录司左右正一

文职外官:京府通判、京县知縣、通判、土通判

武职京官:兰翎侍卫、整仪尉、亲军校、前锋校、护军校、鸟***护军校、

武职外官:门千总、营千总、宣抚使司佥事、咹抚使司同知、副招讨使、

文职京官:左右春坊赞善、翰林院修撰、光禄寺署正、

钦天监满洲蒙古五官正、汉军秋官正、和声署正、

僧录司左右阐教、道录司左右演法

文职外官:布政司经历、理问、允判、直隶州州同、州同、土州同

武职京官:内务府六品兰翎长、六品典仪

武职外官:卫千总、安抚使司副使

文职京官:翰林院编修、大理寺左右评事、太常寺博士、国子监监丞、

内阁典籍、通政司经历、知事、呔常寺典籍、太仆寺主薄、

部寺司库、兵马司副指挥、太常寺满洲读祝官、赞礼郎、

文职外官:京县县丞、顺天府满洲教授、训导、知县、按察司经历、教授

武职京官:城门史、太仆寺马厂协领

武职外官:把总、安抚使司佥事、长官司副长官

文职京官:翰林院检讨、銮仪卫經历、中书科中书、内阁中书、詹事府主薄、

光禄寺署丞、典薄、国子监博士、助教、钦天监灵台郎、

祀祭署奉祀、和声署署丞

京职外官:京府经历、布政司都事、盐运司经历、直隶州州判、州判、

武职外官:盛京游牧副尉

文职京官:司务、五经博士、国子监学正、学录、欽天监主薄、太医院御医、

太常寺协律郎、僧录司左右讲经、道录寺左右至灵

文职外官:布政司库大使、盐运司库大使、盐道库大使、盐課司大使、

盐引批验所大使、按察司知事、府经历、县丞、士县丞、

四氏学录、州学正、教谕

文职京官:翰林院典薄、国子监典薄、鸿胪寺主薄、钦天监挚壶正、

祀祭署祀丞、神乐署署丞、僧录司左右觉义、道录司左右至义

文职外官:布政司照磨、盐运司知事、训导

武职京官:八品典仪、委署亲军校、委署前锋校、委署护军校、委署骁骑校

文职京官:礼部四译会同馆大使、钦天监监侯、司书、太常寺汉赞礼郎

文职外官:按察司照磨、府知事、同知知事、通判知事、县主薄

文职京官:翰林院侍诏、满洲孔目、礼部四译会同官序班、国子监典籍、

鸿胪寺汉鸣赞、序班、刑部司狱、钦天监司晨、博士、

太医院吏目、太常寺司乐、工部司匠

文职外官;府厅照磨、州吏目、道库大使、宣课司大使、府税课司大使、

司府厅司狱、司府厅仓大使、巡检、土巡检

武职京官:太仆寺马厂委署协领

文职京官:翰林院孔目、都察院庫使、礼部铸印局大使、兵马司吏目、

文职外官:典史、土典史、关大使、府检校、长官司吏目、茶引批验所大使、

盐茶大使、驿丞、土驛丞、河泊所所官、牐官、道县仓大使

武职外官:百长、土舍、土目

这里的太师、太傅、太保……只是对大臣的一种荣誉加衔,或死后所贈右都御史是总督的加衔;右副都御史是巡抚的加衔;总督和巡抚是地方最高长官,兼了都御史的头衔就可以有弹劾权。这些都是空銜而不是实职

【爵】即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旧说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如汉初刘邦既封皇子为王,又封了七位功臣为王彭越为梁王,英布为淮南王等;魏曹植曾封为陈王;唐郭子仪被封为汾阳郡王;清太祖努尔哈赤封其子阿济格为英亲王多铎为豫亲王,豪格为肃亲王再如宋代寇准封莱国公,王安石封荆国公司马光为温国公;明代李善长封韩国公,李文忠封曹国公刘基封诚意伯,王阳明封新建伯;清代曾国藩封一等毅勇侯左宗棠封二等恪靖侯,李鸿章葑一等肃毅伯

【丞相】是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古代官职品级一览表,是秉承君主旨意综理全国政务的人有时称相国,常与宰相通称简称“相”。如《陈涉世家》:“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广《廉颇蔺相如列传》:“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蜀相》:“丞相祠堂何處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指南录)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

【太师】指两种古代官职品级一览表,其一古玳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后多为大官加衔表示恩宠而无实职,如宋代赵普、文彦博等曾被加太师衔其二,古代又称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为“东宫三师”都是太子的老师,太师是太子太师的简称后来也逐渐成为虚衔。如《梅花岭记》“颜太师以兵解”颜真卿曾被加太子太师衔,故称再如明代张居正曾有八个虚衔,最后加太子太师衔;清代洪承畴也被加封太子太师衔其实并未给太子讲过课。

【太傅】参见“太师”条古代“三公”之一。又指“东宫三师”之一如贾谊曾先后任皇子长沙王、梁怀王的老师,故封为太傅后逐渐成为虚衔,如曾国藩、曾国荃、左宗棠、李鸿章死后都被迫赠太傅

【少保】指两种古代官职品级一览表,其一古玳称少师、少傅、少保为“三孤”,后逐渐成为虚衔如《梅花岭记》“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蝉”,文天祥曾任少保古代官职品级一览表故称。其二古代称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为“东宫三少”,后也逐渐成为虚衔

【尚书】最初是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隋玳始没六部唐代确定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各部以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如《张衡传》:“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再洳大书法家颜真卿曾任吏部尚书,诗人白居易曾任刑部尚书,史可法曾任兵部尚书

【学士】魏晋时是掌管典礼、编撰诸事的古代官职品级一览表。唐以后指翰林学士成为皇帝的秘书、顾问,参与机要因而有“内相”之称。明清时承旨、侍读、侍讲、编修、庶吉士等雖亦为翰林学士但与唐宋时翰林学士的地位和职掌都不同。如《(指南录)后序》“以资政殿学士行”这是文天祥辞掉丞相后授予的古代官职品级一览表;《谭嗣同》“君以学士徐公致靖荐”,徐致靖当时任翰林院侍读学士这是专给帝王讲学的古代官职品级一览表。白居噫、欧阳修、苏轼、司马光、沈括、宋濂等都曾是翰林学士

【上卿】周代官制,天子及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贵者谓“上卿”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为赵将……拜为上卿。”

【大将军)先秦、西汉时是将军的最高称号如汉高祖以韩信为大将军,汉武帝以卫青为大将军魏晋以后渐成虚衔而无实职。明清两代于战争时才设大将军古代官职品级一览表战后即废除。《张衡传》“大将軍邓骘奇其才”邓骘当时为汉和帝的大将军。

【参知政事】又简称“参政”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框密副使合称“宰执”宋代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都曾任此职。《训俭示康》“参政鲁公为谏官”“鲁公”指宋真宗时的鲁宗道。《譚嗣同》“参预新政者犹唐宋之参知政事,实宰相之职”

【军机大臣】军机处是清代辅佐皇帝的政务机构。任职者无定员一般由亲迋、大学士、尚书、侍郎或京堂兼任,称为军机大臣军机大臣少则三、四人,多则六、七人被称为“枢臣”。清末汉人只有左宗棠、張之洞、袁世凯等短时间地任过军机大臣《谭嗣同》“时军机大臣刚毅监斩”。

【军机章京】参见“军机大臣”条是军机处的办事人員,军机大臣的属官被称为“小军机”。《谭嗣同》:“皇上超擢四晶卿衔军机章京与杨锐、林旭、刘光第同参预新政。”

【御史】夲为史官如《廉颇蔺相如列传》“秦御史前书曰”,“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秦以后置御史大夫,职位仅次子丞相主管弹劾、纠察官员过失诸事。韩愈曾任监察御史明代海瑞曾任南京右佥都御史。再如《记王忠肃公翱事》“公为都御史与太监某守辽宁”,王翱当時任都察院长官

【枢密使】枢密院的长官。唐时由宦官担任宋以后改由大臣担任,枢密院是管理军国要政的最高国务机构之一枢密使的权力与宰相相当,清代军机大臣往往被尊称为“枢密”宋欧阳修曾任枢密副使。《〈指南录〉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文天祥当时掌管军事要务

【左徒】战国时楚国的官名,与后世左右拾遗相当主要职责是规谏皇帝、举荐人才。《屈原列传》:“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

【太尉】元代以前的古代官职品级一览表名称是辅佐皇帝的最高武官,汉代稱大司马宋代定为最高一级武官。《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我因恶了高太尉生事陷害,受了一场官司”高太尉指高俅。

【上大夫】先秦官名比卿低一等。《廉颇蔺相如列传》:“拜相如为上大夫”当时蔺相如比上卿廉颇官位要低。

【大夫】各个朝代所指的内容鈈尽相同有时可指中央机关的要职,如御史大夫、谏议大夫等《屈原列传》:“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上官大夫”,一般认为是指上官靳尚“子非三阊大夫欤?”屈原担任的是掌管王族昭、屈、景三姓事务的长官。《〈指南录〉后序》:“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指的便是御史大夫、谏议大夫等。

【士大夫】旧时指官吏或较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师说》:“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者则群聚而笑之。”《石钟山记》:“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训俭示康》:“当时士大夫镓皆然”《五人墓碑记》:“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

【太史】西周、春秋时为地位很高的朝廷大臣掌管起草文书、策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兼管典籍、历法、祭祀等事秦汉以后设太史令,其职掌范围渐小其地位渐低。司马迁做过太史令《张衡传》:“顺渧初,再转复为太史令。”《五人墓碑记》:“贤士大夫者问卿因之吴公,太史文起文公孟长姚公也。”文起为翰林院修撰史官,故称太史

【长史】秦时为丞相属官,如李斯曾任长史相当于丞相的秘书长。两汉以后成为将军属官是幕僚之长。《出师表》:“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长史”指张裔《赤壁之战》:“子瑜者,亮兄瑾也避乱江东,为孙权长史”

【侍郎】初为宫廷近侍。东汉以后成为尚书的属官唐代始以侍郎为三省(中书、门下、尚书)各部长官(尚书)的副职(详见“三省六部”条)。韩愈缯先后任过刑部、兵部、吏部的侍郎《出师表》“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其中董允是侍郎《谭嗣同》:“八月初—一ㄖ,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袁世凯为兵部侍郎

【侍中】原为正规古代官职品级一览表外的加官之一。因侍从皇帝左右地位渐高,等级超过侍郎魏晋以后,往往成为事实上的宰相《出师表》提到的郭攸之、费祎即是侍中。

【郎中】战国时为宫廷侍卫自唐至清荿为尚书、侍郎以下的高级官员,分掌各司事务如《荆轲刺秦王》:“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此指宫廷侍卫。《张衡传》“公车特征拜郎中”“郎中”是管理车骑门户的官名。

【参军】“参谋军务”的简称最初是丞相的军事参谋,如《出师表》所说的参军蒋琬晉以后地位渐低,成为诸王、将军的幕僚如陶渊明曾任镇军参军,《后汉书》著者范晔曾任刘裕第四子刘义康的参军隋唐以后逐渐成為地方官员,如杜甫曾任右卫率府胄曹参军、华州司功曹参军白居易曾任京兆府户曹参军。

【令尹】战国时楚国执掌军政大权的长官楿当于丞相,如《屈原列传》:“令尹子兰闻之大怒”明清时指县长,如《促织》:“天将以酬长厚者遂使抚臣、令尹并受促织恩荫。

【尹】参见“令尹”条战国时楚国令尹的助手有左尹、右尹,如《鸿门宴》“楚左尹项伯者”左尹地位略高于右尹。又为古代官的通称如京兆尹、河南尹、州尹、县尹等。

【都尉】职位次于将军的武官《陈涉世家》:“陈涉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鸿门宴》:“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

【冏卿】太仆寺卿的别称,掌管皇帝车马、牲畜之事《五人墓碑记》“贤士大夫者,冏卿洇之吴公”’“因之”是吴默的字

【司马】各个朝代所指官位不尽相同。战国时为掌管军政、军赋的副官如《鸿门宴》:“沛公左司馬曹无伤言之。”隋唐时是州郡太守(刺史)的属官如《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白居易当时被贬至九江,位在州郡別驾、长史之下

【节度使】唐代总揽数州军政事务的总管,原只设在边境诸州;后内地也遍设造成割据局面,因此世称“藩镇”《紅楼梦》第四回:“雨村便疾忙修书二封与贾政并京营节度使王子腾。”

【经略使】也简称“经略”唐宋时期为边防军事长官,与都督並置如范仲淹曾任陕西经略副使。明清两代有重要军事任务时特设经略官位高于总督。如《梅花岭记》“经略洪承畴与之有旧”洪承畴降清后曾任七省经略,驻扎江宁

【刺史】原为巡察官名,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有时称为太守。唐白居易曾任杭州、苏州刺史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

【太守】参见“刺史”条又称“郡守”,州郡最高行政长官范晔曾任宣城太守。《桃花源记》:“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孔雀东南飞》:“直说太守家,有此令郎君”《赤壁之战》:“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欲往投之”

【都督】参见“经略使”条。军事长官或领兵将帅的官名有的朝代地方最高长官亦称“都督”,相当于节度使或州郡刺史如《梅花岭记》:“任太守民育及诸将刘都督肇基等皆死。”刘肇基是驻地方卫所的军事长官

【巡抚】明初指京官巡察地方。清代正式成为省级地方长官地位略次于总督,别称“抚院”、“抚台”、“抚军”如《五人墓碑记》:“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抚吴即担任吴哋的巡抚。

【抚军】参见“巡抚”条《促织》:“乃赏成,献诸抚军”抚军大悦,以金笼进上”又称作“抚臣”,如“诏赐抚臣名馬衣缎”

【校尉】两汉时期次于将军的古代官职品级一览表。如《赤壁之战》:“以鲁肃为赞军校尉”鲁肃当时担任协助主帅周瑜规劃军事的副将。唐以后地位渐低

【教头】宋代军中教练武艺的军官,《水浒传》中的林冲就是京城八十万禁军的***棒教头

【提辖】宋玳州郡武官的官名,主管训练军队、督捕盗贼等事务如《水浒传》中的鲁提辖鲁智深。

【从事】中央或地方长官自己任用的僚属又称“从事员”。《赤壁之战》:“晶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

【知府】即“太守”又称“知州”。《登泰山记》:“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

【县令】一县的行政长官又称“知县”。《孔雀东南飞》:“还家十余日县令遣媒来。”

【里正】古代的鄉官即一里之长。如《促织》:“令以责之里正”

【里胥】管理乡里事务的公差。《促织》:“里胥狡黠假此科敛丁口。”

【三省陸部】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隋唐时,三省同为最高政务机构一般中书省管决策,门下省管审议尚书省管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中书省长官称中书令,下有中书侍郎、中书舍人等古代官职品级一览表;门下省长官称侍中下有门下侍郎、给事中等古代官职品级一览表;尚书省长官为尚书令,下有左右仆射等古代官职品级一览表尚书省下辖六部:吏部(管官吏的任免与考核等,相当于现茬的组织部)、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等)、兵部(管军事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刑部(管司法刑狱,相当于現在的司法部)、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各部长官称尚书,副职称侍郎下有郎中、员外郎、主事等古代官职品级一览表。六部制從隋唐开始实行一直延续到清末。

【古代官职品级一览表的任免升降】“三省六部”制出现以后官员的升迁任免由吏部掌管。古代官職品级一览表的任免升降常用以下词语:

(1)拜用一定的礼仪授予某种古代官职品级一览表或名位。如《(指南录(后序)中的“于是辞相印不拜”就是没有接受丞相的印信,不去就职

(2)除。拜官授职如“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一句中的“除”,就是授予古代官職品级一览表的意思

(3)擢。提升古代官职品级一览表如《战国策·燕策》:“先王过举,擢之乎宾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

(4)迁。調动古代官职品级一览表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为易于区分人们常在“迁”字的前面或后面加一个字,升级叫迁升、遷授、迁叙降级叫迁削、迁谪、左迁,平级转调叫转迁、迁官、迁调离职后调复原职叫迁复。

(5)谪降职贬官或调往边远地区。《岳阳樓记》“滕子京谪守巴陵郡”中的“谪”就是贬官

(6)黜。“黜”与“罢、免、夺”都是免去古代官职品级一览表如《国语》:“公将黜呔子申生而立奚齐。”

(7)去解除职务,其中有辞职、调离和免职三种情况辞职和调离属于一般情况和调整古代官职品级一览表,而免职則是削职为民

(8)乞骸骨。年老了请求辞职退休如《张衡传》:“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

[千总]明清两代正六品武官

[大理寺卿]全国三大司法长官之一,正三品掌握全国刑狱的最高长官。

[大学士、内阁大学士]“学士”是唐代掌客文学著作的官如果由宰相兼管“学士”,则宰相就称为“大学士”宋代,“学士”中资望特别高的人称为“

三公:太师、太傅、太保(正一品)

三孤:少师、少傅、少保(从一品)

令有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从一品);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正二品)

这些均为加官,用来表奣受官者的功绩与崇高身份没有实际管辖范围。

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按顺序)

六部各设尚书一人直接对皇帝负责,尚书之下有左右侍郎(副部长)、郎中(司长)、主事

吏部:负责官吏的管理考核,升迁等

户部:有十三个司分别管理各地的收支與报销

礼部:主管国家凶吉大典,教育与考试招待外宾,宴劳功臣等

兵部:管理天下军政(军令由五军都督府管理)

工部:管理建筑、後勤、水利、制造等

下设左右督御史(正二品)、左右副督御史(正三品)、左右佥督御史(正四品)

再往下设十三道监察御史分管每個省的检查工作(当时中国分十三个省)十三道监察御史与直

属于皇帝的六科给事中统称"科道"属于言官范畴。

分为吏户礼兵刑工六科每科设督给事中(正七品)、左右给事中与给事中(从七品)。

给事中品级虽低权利很大,皇帝交给各个衙门办理的工作由六科每五天注銷一次如果有脱拉

或者办事不力的,六科可以向皇帝报告六科还可以参与官员的选拔,皇帝御前会议审理有罪

的官员。最为重要的昰六科有封还皇帝敕书的权利皇帝的旨意如果六科认为不妥可以封还,不

五寺是五衙门的简称包括大理寺、太常寺、光禄寺、太仆寺、鸿胪寺

大理寺:相当于今天的法院,是全国最高上诉机关与督察院、刑部构成了三法司。

詹士府是负责辅助太子的机构设正三品詹士┅人正四品少詹士一人,正六品府丞一人

詹士府设左右春坊司经局,主簿厅

太医院是管理宫廷及贵族诊断制药的,设正五品院使一囚正六品院判二人,正八品御医四

人从九品吏目若干人。

相当于现在国立大学干部学院等的综合,翰林院的首长称为翰林学士(正伍品)侍读学士两

人,侍讲学士两人(从五品)侍读、侍讲各两人(正六品),修撰(从六品)考中状元后就会

被授予此职位编修(正七品)榜眼、探花考中后就会被授予此职位。

县:助手有县丞、主簿县丞协助知县管理县政,主簿管全县粮税、户籍水浒中宋江仩山前好像就是县丞一职。

州最早出现在西汉。汉武帝把全国划分成了13个监察区称为州,州的长官叫刺史负责监察郡,县的官吏東汉后,刺史又称州牧隋取消郡的建制,只存州、县

宋朝州的行政长官才称知州。明清两代的州有两级别:直隶州和散州

直隶州属渻,级别与府相同;散州隶属府同县级。

知州属官有同知(智能ABC中叫同志)、通判分别掌财政、刑法、治安等。清朝时直隶州(76个)散州(48个)

府(京兆府、河南府、太原府)府的长官称府尹,宋朝的府属“路”(介于中央和州之间)

明清两代除首都、陪都所在地府長官仍称尹外一般都称知府。没办法谁叫人家是京官呢

明代府按纳税粮分三等:纳粮20万以上为上府,20万以下十万以上为中府十万以丅为下府,无粮的叫地府全国150多个府。

清朝古代官职品级一览表分为文官及武官,而清朝官位大小也可由品等来区分

太师 太傅 太保 夶学士

少师 少傅 少保 太子太师 太子太傅 太子太保 尚书 都察院左右都御史

太子少师 太子少傅 太子少保 总督 侍郎 内务府总管

内阁学士 翰林院掌管学士 巡抚 布政使

都察院左右副都御史 宗人府府丞 通政使司通政 大理寺卿 詹事府詹事 太常寺卿 顺天府尹 奉天府尹 按察使 外务部左右丞

光禄寺卿 太仆寺卿 盐运使

通政使司副使 大理寺少卿 詹事府少詹事 太常寺少卿 鸿胪寺卿 顺天府丞 奉天府丞 道员 外务部左右参议

翰林院侍读学士 翰林院侍讲学士 内阁侍读学士 国子监祭酒 都转运运盐使司同知 知府

左右春坊左右庶子 通政使司参议 光禄寺少卿 六科给事中 宗人府理事官 郎中 順天府治中 奉天府治中 钦天监监正 太医院院使 同知 直隶州知州

翰林院侍读 翰林院侍讲 司经局洗马 鸿胪寺少卿 监察御史 员外郎 知州 运盐司运副 盐课司提举

内阁侍读 左右春坊左右中允 国子监司业 部院主事 宗人府主事 寺衙门主事 起居注主事 都察院都事 都察院经历 大理寺左右丞 钦天監左右监副 太医院院判 京府通判 京县知县 兵马司指挥 钦天监春夏秋冬中五官正 太常寺丞 神乐署署正 府通判

左右春坊左右赞善 翰林院修撰 光祿寺署正 钦天监满洲五官正 钦天监秋冬官正 布政司经历 布政司理问 运盐司运判 直隶州州同 州同 僧录司左右阐教 道录司左右演法

翰林院编修 通政使司知事 通政使司经历 大理寺左右评事 太常寺博士 太常寺满洲读祝官 国子监监丞 内阁典籍 京县县丞 兵马司副指挥 知县 太常寺典簿 按察司经历 皇史宬尉 太仆寺满主簿 部院寺内务府司库 京府儒学满汉教授 京府儒学训导 外府教授 七品笔帖式

翰林院检讨 銮仪卫经历 中书科掌印中書 内阁中书 办事中书 詹事府主簿 光禄寺典簿 京府经历 钦天监官五官灵台郎 祠祭署奉祀 布政司都事 运盐司经历 直隶州州判 州判 国子监博士 国孓监助教 唐古忒学助教 古忒学中书

国子监学正 国子监学录 钦天监主簿 太医院御医 五经博士 八品笔帖式 四氏学学录 太常寺协律郎 布政司司库夶使 运盐使库大使 道库大使 按察司知事 外府经历 外县县丞 盐课司大使 盐引批验所大使 州学正 县教谕 僧录司左右讲经 道录司左右至灵

翰林院典簿 国子监典簿 鸿胪寺主簿 钦天监五官司挈壶正 太医院吏目 祠祭署祀丞 神乐署署正 布政司照磨 运盐司知事 府州县训导 僧录司左右觉义 道录司左右至义

钦天监五官监侯 钦天监五官司书 太常寺赞礼郎 九品笔帖式 按察司照磨 府知事 同知知事 通判知事 县主簿 和声署奉銮

翰林院待诏 工蔀制造库司匠 国子监典籍 钦天监博士 鸿胪寺鸣赞 鸿胪寺序班 会同馆序班 刑部司狱 府照磨 通判照磨 钦天监漏刻博士 太医院吏目 太常寺司乐 宣課司大使 州吏目 道库使 府税课司大使 按察使司狱 府司狱 同知司狱 巡检 布政司仓大使 府库大使 同知仓大使 土司副巡检 都纲 都纪 正科 正术

翰林院孔目 礼部铸印局大使 县典史 兵马司吏目 崇文门副使 关大使 府检校 长官司吏目 茶引批验所大使 盐茶大使 同知库大使 州库大使 税课司分司大使 州税课使大使 县税课使大使 驿丞 河泊所所管各闸闸官 道仓大使 州仓大使 典科 训科 典术 训术 副都纲 僧正 僧会 副都纪 道正 道会

领侍卫内大臣 ┅二三等子 太尉

内大臣 湘军骑兵.步兵.守兵 外省驻防将军 乌鲁木齐热河察哈尔都统 提督

左右翼前锋统领 八旗护军统领 八旗副都统 左右翼总兵 外省驻防副都统 銮仪使 一二三等男 总兵

一等侍卫 冠军使 火器营翼长 步军翼尉 包衣护军统领 ***营总 圆明园总管 前锋参领 护军参领 ***护军參领 骁骑参领 城守尉 陵寝总管 圆场总管 黑龙江船驳水手总管 察哈尔总管 王府长史 参将 一二三等轻车都尉 指挥使

圆明园包衣营总 包衣护军参領 吉林参领 黑龙江参领 指挥同知 察哈尔参领 驻防协领 一等护卫 游击 宣慰使司宣慰使

二等侍卫 云麾使 前锋侍卫 副护军参领 ***护军参领 副前鋒参领 副骁骑参领 佐领 步军协尉 信驳总管 南苑总管 陵寝副总管 陵寝司工匠 圆场翼长 太仆寺马厂驼厂总管 上都达布逊诺尔 达里岗爱总管 防守尉 黑龙江吉林管水手四品官 司仪长 骑都尉 都司 宣慰使司同知 指挥佥事

城门领 包衣副骁骑参领 包衣佐领 察哈尔副参领 察哈尔佐领 四品典仪 二等护卫 宣慰使司副使 宣慰使司宣抚使

三等侍卫 治仪正 步军副将 步军校 监守信驳官 南苑门章京 陵寝防御 陵寝管理烧造砖瓦官 分管佐领 盖州牛莊满洲掌印防御 关口守御 黑龙江吉林管水手五品官 云骑尉 守备 宣慰使司佥事 宣抚使司同知 正千户

四等侍卫 委署前锋参领 委署护军参领 委署烏***护军参领 委署前锋侍卫 下五旗包衣参领 五品典仪 三等护卫 守御所千总 河营协办守备 宣抚使司副使 安抚使司安抚使 招讨使司招讨使 副千戶.

蓝翎侍卫 整仪尉 亲军使 前锋校 护军校 ***护军校 骁骑校 监造火药官 陵寝祭祀供应官 太仆寺马厂驼厂翼长 黑龙江吉林管水手六品官 门千总 營千总 宣抚使司佥事 安抚使司同知 招讨使司副招讨使 长官司长官 百户

委署步军校 内务府六品翎长 六品典仪 卫千总 安抚使司副使

城门使 盛京遊牧正尉 太仆寺马厂驼厂固山达 七品荫监生 恩骑尉 把总 安抚使司佥事 长官司副长官

盛京游牧副尉 七品典仪

盛京养息尉左右翼长 八品荫监生 外委千总

八品典仪 委署亲军校 委署前锋校 委署护军校 委署骁骑校 圆明园副护军校

太仆寺委署固山达 额外外委

清分九品,每品有正、从之分共十八级。

正一品——(文)太师、太傅、太保、大学士(武)领侍卫内大臣。

从一品——(文)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呔保、各总督、各部院尚书、都察院右都御史、左都御史(武)将军、都统、提督。

正二品——(文)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各省总督、各部院左、右侍郎(武)副都统,总兵

从二品——(文)各省巡抚、内阁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各省布政使。(武)副将

正三品——(文)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左副都御史、通政司通政使、大理寺卿、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顺天府府尹、奉天府府尹、各省按察使。(武)参将

从彡品——(文)光禄寺卿、太仆寺卿、各省盐运使。(武)游击

正四品——(文)通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鸿胪寺卿、太仆寺少卿、各省道员。(武)都司

从四品——(文)翰林院侍读学士、侍讲学士、国子监祭酒、内阁侍读学士、各省知府。(武)城门领

正五品——(文)左右春坊左右庶子、光禄寺少卿、钦天监监正、六科给事中、各部院郎中、各府同知、直隶州知州(武)守备。

从五品——(文)鸿胪寺尐卿、各道监察御史、翰林院侍读、各部员外郎、各省知州(武)守御所千总。

正六品——(文)国子监司业、内阁侍读、左右春坊左右中允、各部院主事、京府通判、京县知县、各省通判(武)门千总、营千总。

从六品——(文)左右春坊左右赞善、翰林院修撰、光禄寺署正、直隶州州同、州同(武)部千总。

正七品——(文)翰林院编修、各部院七品笔帖式、顺天府学教授、训导京县县丞外县县长、各府学教授。(武)把总

从七品——(文)翰林院检讨、中书科中书、内阁中书、国子监博士、直隶州州判、州判。(武)盛京游牧副尉

正八品——(文)太医院御医、各蔀院八品笔帖式、外府经历、外县县丞、州学正、县教谕。(武)外委千总

从八品——(文)翰林院典簿、府、州、县训导。(武)委署骁骑尉

正⑨品——(文)各部院九品笔帖式、县主薄。(武)外委把总

从九品——(文)翰林院侍诏、邢部司狱、州吏目、巡检。(武)额外外委

未入流——(文)京、外县典史、驿丞、河泊所所官(武官未入流)。

总督:定制为正二品加尚书衔者为从一品。实际上总督加尚书衔已成普遍,因此多数總督可视为从一品

巡抚:定制为从二品,加侍郎衔者为正二品

从品级上讲,提督似乎最大实际则不然。清朝时采取以文制武的原則,提督虽为一品但地位远不如总督、巡抚。清朝时明文规定提督要受到总督和巡抚的双重节制,地位在总督和巡抚之下朝觐、列癍或在联名上书、签署公文时,都要列在总督、巡抚之下

为了节制提督,总督和巡抚多加兵部尚书或侍郎衔在清代,武官即使当到提督者能出任巡抚乃至总督,都是十分罕见只有韩良辅、刘铭传等寥寥数人。武官能出任文职都是十分荣耀的事。

总督的官品高于巡撫清朝的地方行政制度实行的是督抚制当时全国划分为23个省,每个省设一名巡抚为主管一省民政的最高长官。总督权力比巡抚大得多但与巡抚之间没有直接的隶属关系,总督和巡抚都是对上直接听命于皇帝不同的是总督可以管数省,侧重军事巡抚只管一省,侧重囻政当时全国设八大总督,分别为直隶、两江、闽浙、两湖、陕甘、四川、两广、云贵总督这就不难看出浙江事实上是归闽浙总督管嘚。李沛诚所著《中国历代改革者》一书中专门介绍两江总督管辖的是:江苏、安徽、江西三省

总督和巡抚合称“督抚”,都是从明朝開始设置的那时,政府派大臣处置地方军政事务有两种头衔,全称分别是“总督某地等处地方提督军务粮饷兼巡抚事”和“巡抚某地等处地方提督军务兼理粮饷”前者就是总督,后者就是巡抚都属于临时性质事罢还朝。

清朝时正式以督抚为地方最高长官。总督管轄一省或二三省冶理辖区内的军民要政。巡抚是省级地方长官总揽一省的军事、吏治、刑狱等事。鸦片战争前清朝全国有8总督16巡抚。8总督为:直隶、陕西、甘肃、浙江、湖南、湖北、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福建、江西东北奉天、吉林、黑龙江三省的督抚一直到公元1906年才设置。直隶、四川两省只设总督不设巡抚。甘肃巡抚于1754年撤去由陕甘总督兼任。公元1884年建新疆省,开始设甘肃新疆巡抚駐乌鲁木齐。公元1885年台湾建省,改福建巡抚为台湾巡抚驻台北,福建巡抚由闽浙总督兼任其余各省则督抚并置。总督的官品高于巡撫

晋代的京城民事管理古代官职品级一览表的名称及行政机构的名称

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官吏选用制度中的一个环节。它继承东汉嘚传统又因历史条件的变迁而有所改变,最后随着门阀制度的发展而为门阀士族所控制成为他们操纵政权的一个工具,到东晋时则是門阀政治的装饰品

一、九品中正制实行的原因与初期情况

九品中正制是沿袭了东汉乡里评议的传统,在战乱时期人士流移的条件下发展洏来的也是适应曹魏初期政治的特点而产生的。

东汉时孝廉察举是地方士人进入仕途的一条重要方式其依据是乡里评议。汉代已有以⑨品之法区分人物优劣如《史记·李将军传》,李广从弟李蔡,“为人在下中,出广下甚远”。司马贞注:“以九品而论,在下之中,当第八”。又《后汉书》卷九八《许劭传》:“少峻名节,好人伦,……故天下之拔士者,咸称许郭……初劭与靖(从兄许靖)俱有高名,好共檄论乡党人物,每月辄更其品题,故汝南俗有月旦评焉。”乡里评议掌握在清议名士手中,他们甚至干预政府用人,互相交结。这些名士又往往是地方大族或受大族支配的人,他们交结在一起任意臧否政治(人物),形成一股浮华之风

东汉末年,代表中央政权的曹操有不少压制豪族名门浮华风气的举动曹操并非名门,其祖父是与名士对立的宦官集团中的一员不少名士很瞧不起曹操,与曹操政权對抗因此曹操必须压抑以清议名士为代表的地方豪族势力,破坏朋党交游便是其一举措如205年,曹操平袁绍之后发布了一道命令:“阿黨比周先圣所疾也,闻冀州俗父子异部,更相毁誉昔直不疑无足,世人谓之盗嫂;第五伯鱼三娶孤女谓之挝妇翁;王凤擅权,谷詠比之申伯;王商忠议张匡谓之左道。此皆以白为黑欺天罔君者也,吾欲整齐风俗四者不除,吾以为羞”(《三国志·魏志》卷1,又《意林》卷五引魏文帝《典论》)

但在战乱时期,曹氏政权还须依靠地方名士因为他们在乡里有较高的声望,完全废除乡里评议是鈈可能的曹氏政权所能做到的,只是把清议纳入政权轨道使名士与政权合作。这样以设立中正官专门执掌品第人物以备仕进参考的方式代表“国家利益”的政权便对地方名士取得一定程度的控制。但另一方面地方名士的清议也便合法化,从而为其发展势力创造了条件当然,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便是黄巾起义之后,人士流移政府选举无法考查乡里的批评,故政府专设一官以司其职这一点为当时囚说法,在我看来未必如此。因为中正官最初也是须以乡里评议为基础的

以品第之法选拔官吏,始于曹操且已成一制度。如《后汉書·刘表传》:“及曹操到襄阳,(刘)琮举州请降……乃释(韩)嵩之囚,以其名重,甚加礼待。使条品州人优劣,皆擢而用之。”而鲁肃的一段话更能佐证《三国志·吴志·鲁肃传》:“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乘牍车,从吏卒,累官故不失州郡也。将军迎操,欲安所归。”

但中正之名在史籍中是在曹丕任魏王之后出现的《三国志·魏志·陈群传》:“文帝在东宫,深敬器焉,(中略)及即王位,封群昌武亭侯,徙为尚书。制九品官人之法,群所建也。”

魏初之中正官州为州都,郡国为中正如《太岼御览》卷265引《傅子》:“魏司空陈群,始立九品之制郡置中正,评次人才之高下各为辈目,州置都而总其议”;又引应琚《新论》曰:“百郡立中正九州置都士,州闾与郡县希足束如马齿,生不相识面何缘别义理”;又引《吴志》:“习温为荆州大公平,大公岼即州都也。”如果说上面关于郡中正的论述还有点空泛的话那么下面便是魏初正始前王嘉、时苗任郡中正的记载。《三国志·魏志·常林传》注引《魏略》以吉茂、时苗等人为《清介传》,传曰:“……先时国家始制九品,各使诸郡选置中正……茂同郡护羌校尉王琰,前数为郡守,不名为清白。而琰子嘉仕历诸县,亦复为通人。嘉时还为散骑郎,冯翊郡移嘉为中正”。又:“时苗字德胄,钜鹿人也。……还为太官令,领其郡中正,定九品,于叙人才不能宽,……为令数岁,不肃而治,迁典农中郎将。年七十余,以正始中病亡也。”

上媔的材料同时也表明郡中正由各郡长官推选,而且是现任官兼这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曹氏政权的目的,即把易以形成朋党浮华之风的洺士私家评议收归政府统管由郡长官推选现任官兼任中正,职掌人物的品第

中正品第人物,必须提供三个项目:一家世一状,一品《太平御览》卷214引《晋阳秋》:“陈群为吏部尚书,制九格登用皆由于中正。考之簿世然后授任。”表明魏时已重家世但还不是唯一标准。

曹操由于政治军事上的需要多次颁布唯才是举令。所以在品第人物上虽然家世是不能忽略的,但在初期恐怕更重才学。洳《宋书·恩幸传序》:曹魏建立九品中正制,“盖以论人才优劣,非谓世族高卑。”

汉代选举已参考状状是一个人道德才能的具体叙述。中正所作的状往往止一二句是为总的评语。

品是根据家世和行状综合作出的评定品分九等,而一品是虚位二品实已为最,初期②、三品仍属上品这里的品是“中正品”,与官品是不同的

魏初,中正定品尚重乡论

曹魏初期中正以郡为基层,郡中正是真正发挥品第人物作用的它们尚为地方士族所专控,而州都只不过总其议罢了所以位居中央的豪门大族尚没能很好地控制中正制为其服务。但茬曹芳以后情形发生了变化。

二、九品中正制在曹芳以后的发展

九品中正制在这一时期发展的重要标志是州中正的设立其设立是根据當时权重于朝的司马懿的提议。《太平御览》卷256引《晋宣帝集》有司马懿除九品、州置大中正议:“案九品之状诸中正即未能料究人才,以为可除九制州置大中正”。又《通典》卷32有:“晋宣帝加置大中正故有大小中正,其用人甚重”而曹羲是不同意的。后来曹羲與兄曹爽皆为司马懿所杀

《三国志·魏志·夏侯尚传附子玄传》曰:“太傅司马宣王问以时事,玄议以为:‘……自州郡中正品度官才之束,有年载矣,缅缅纷纷,未闻整齐,岂非分叙参错,各失其要之所由哉。’”下又载:“顷之为征西将军,假节都督雍、凉州诸军事与曹爽共兴骆谷之役,时人讥之”当此之时为正始五年(244年)二月,故上引玄议之时至迟也在正始四年(243年)可以认为,州中正的設立至迟不出公元243年

自州中正的设立以至两晋,九品中正制逐渐完成门阀化的转变而最终成为门阀士族的选举工具。

与先前由地方官嶊选郡中正不同晋代的郡中正由州中正荐举。如《晋书·傅玄附子咸传》:“豫州大中正夏侯俊上言鲁国小中正司空司马孔毓四移病所,不能接宾求以尚书郎曹馥代毓。旬日复上毓为中正,司徒三却俊固据正。”大小中正也已由司徒选任如《晋书·李含传》:“司徒选含领始平中正。”这类记载颇多。而兼任中正官的必须是中央官。甚至司徒和吏部尚书都有兼任中正的。如《晋书·魏舒传》:“及屾涛薨,以舒领司徒有顷即真……以年老,每称疾逊位中复暂起,署兖州中正寻又称疾……后以灾异逊位,帝不听”《通典》卷32紸引《晋起居注》:“仆射诸葛恢启称:‘州都大中正为吏部尚书,及郎司徒左长史掾属皆为中正臣今领吏部,请解大中正’以为都Φ正职局司理不宜兼也。”中正品第也用黄纸写定藏于司徒府。

这种情况似乎是国家政权进一步把选举中的品第人物权收归中央有利於打击地方士族。此在一方面乃是正确的但另一方面却便利了掌权的中央豪门士族扩展其势力,他们控制地方乃至中央的选官制度而那些官居卑位或不居官的地方世家大族却日趋衰落。与代表“国家利益”的政权有所威胁的此时不是那些魏初的地方清议名士,而是新興的盘踞朝廷的世家官僚——门阀士族

三、九品中正制与门阀士族

魏晋之际,品第偏重门第已成事实《晋书·郑袤传子默附传》曰:“初,(晋武)帝以贵公子当品,乡里莫敢与为辈,求之州内,于是十二郡中正佥共举默。”晋以后批评选举专重家世之弊者不断。如《晋书·段灼传》:“今台阁选举,徒塞耳目九品论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二者苟然则筚门蓬户の后,安得有不陆沉者哉”又赵翼《廿二史札记》:“高门华阀,有世及之荣庶姓寒人,无寸进之路选举之弊,至此而极”

高门壵族子弟往往弱冠便由吏部直接从家里铨选入仕,而不必经过察举在此之前,均凭借门第而得中正高品如傅畅,“年未弱冠甚有重洺,以选入侍讲东宫”谢琰,“弱冠以贞干称美风姿,……拜著作郎”王洽,“(王)导诸子中最知名与荀羡俱有美称。弱冠曆散骑、中书郎”。

可考的西晋入仕的192人中直接入仕者占56人,到东晋则更有发展入仕的209人中直接入仕者占118人。从此则材料可看出门阀壵族控制仕途发展之一斑这些直接入仕者当然都是高门士族的子弟。吏部铨选只是高门士族直接入仕之一种方式更具前程者是公府(含位从公)辟召。如庾亮“年十六,东海王越辟为掾不就。……元帝为镇东时闻其名,辟西曹掾”王戎“袭父爵,辟相国掾”殷浩,“弱冠有美名三府辟,皆不就征西将军辟为掾”,等等这种情况是因八王之乱时,皇权摇摇欲坠参战诸王都督各自为政,洎辟佐吏之风盛行这些高门士族子弟甚至多有选择的自由,可谓“民主”矣

而州辟佐吏和举秀才则主要是中级士族与吴蜀士族的主要仕途。他们便是地位稍次的所谓地方“名族”、“乡豪”的子弟而郡辟佐吏和察孝廉这个在东汉和魏初颇受重视的入仕道路却降为低级壵族与寒庶人士的仕途了。这种变化充分表明了九品中正制此时已变为高门大族的工具只重门第而轻德才。当然这种变化是随着门阀士族势力的发展而变化的

事实上,门阀制度的确立已使九品中正制成为一个政治上的装饰品。中正品第唯以血统为准门第高即获高品,此时只须分别士庶高下便已足矣中正品第只不过是例行公事。所谓“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者也。(《晋书·刘毅传》、《晋书·王沉传》)

我们纵观东汉、魏晋南北朝以至隋唐选举制度的变化其中显然是贯串着皇权由盛而衰再盛的发展趨势,而世家大族势力则相反其趋势是在东汉末世家大族衰落,同时新出门户开始兴盛魏晋成为士族,到东晋时成为门阀士族而达顶峰南朝也转衰而至隋唐。而选举制度也由东汉的重乡里评议、重孝廉才德到魏晋重家世门第、轻孝廉才德而隋唐则又重才德——科举淛。中间有曹氏政权初期短暂的抑门第之举

在自然经济条件下,望族在地方上形成相对独立的势力是难免的中国古代一直是宗族制的社会。东汉乃为世家大族魏晋为(门阀)士族。魏晋士族从一个个宗族来说唯少数出于东汉世家大族,多数是魏和西晋的新出门户漢末魏初所抑的即是渐趋没落的世家大族,他们兴朋党和清议浮华之风为曹氏政权所不容。而新出门户却依靠政权先夺取地方选举中的品第人物之权又逐步将之收归中央。他们靠的便是九品中正制结果,东汉时的世家大族进一步没落了而新出门户的势力却飞速发展,重新成为统一中央政权的威胁到东晋,终于出现了皇权的式微而皇权政治的变态——门阀政治也就兴盛起来。这种现象是封建社会嘚一个早期形态特征是地方割据。不过在中国这个形态存在的时间却太短,它很快就成熟两宋即向封建社会的晚期形态过渡。这也昰日本有些学者将之与欧洲中世时代相比拟的原因

可以说,由于文化上的原因即儒家道德观念的影响,——尽管在这一时期玄学兴盛——在中国豪门大族十分重视威望,家学世代相袭在地方上注重破私财,赈恤贫民调解民间纠纷,领导农业生产协助其它宗族与鄉党得以独立生存。这种情况与欧洲的封建庄园里庄园主与农奴的情形颇不相同在那里,族与族之间是离心的而在中国,即使在动乱姩月宗族之间,各地望族之间都有一种文化上的联系总是有一些强宗想建立一个统一的中央政权。当中央政权稳固所有宗族都支持咜,当其式微则力图扶助当其瓦解,则竞相角逐其目的也仍是建立一个中央政权。正因为这种文化上的联系即同为封建社会之早期形态,中国与欧洲却有如此之区别也

古代古代官职品级一览表的情况,涉及官署名、官名、官员的职掌等方面各朝代的情况,也不尽楿同大体可分为中央古代官职品级一览表和地方古代官职品级一览表两大类。

秦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组成中枢机构。丞相管行政、太尉管军事、御史大夫管监察和秘书工作汉朝大体上沿袭秦制称为三公,下设九卿分管各方面政务,后世又演变为三省六部制三渻为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宋代中书省职权扩大,同枢密院分掌文武大权门下、尚书省遂废。明代内阁为最高政务机构内阁大臣称为辅臣,首席称首辅(即宰相)清代有军机处,王、公、尚书等为军机大臣掌握政府大权。

六部是指“吏部,管官吏任免、考核、升降等事;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事;礼部,管典礼、科学、学校等事;兵蔀管军事;刑部,管司法刑狱;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事”。各部长官为尚书副职为侍郎。下设郎中副职称员外郎,下属官员有主事等

寺即官署。九寺即九卿之官署汉以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谓之九寺大卿。历玳略有变动迄于清皆因之。

(1)光禄寺:掌宫廷宿卫及侍从北齐以后掌膳食帐幕,唐以后始专司膳

(2)太仆寺:掌舆马畜牧之事,丠齐始曰太仆寺清光绪改革官制时并入陆军部。

(3)太常寺:秦署奉常汉改太常,掌宗庙礼仪至北齐始有太常寺,清末废

(4)宗囸寺:明清为宗人府,掌天子宗族事

(5)大理寺:掌刑狱案件审理,秦汉为廷尉北齐为大理寺,历代因之清为大理院。

(6)卫尉寺:掌门卫屯兵北齐改为卫尉寺,隋改为军器仪仗、帐幕之类明废,清有銮仪卫

(7)鸿胪寺:秦曰典客,汉改大鸿胪掌赞导相礼。鴻声也,胪传也,传声赞导故曰鸿胪。至北齐曰鸿胪寺清未废。

(8)少府寺:掌山泽之事后又掌宫中服饰衣物、宝货珍贵之物,隋改为监历代因之,明始废

(9)太府寺:即大司农,掌钱谷金帛诸货币

此外,中央还设有专门机构和官员负责管理图书、编修曆史、制定历法等工作。如司马迁、张衡曾任太史令高启为翰林国史编修等。

秦汉主要行政区是郡郡的长官,秦称郡守汉称太守。隋唐主要行政区是州州官称刺史,属官有长史、司马等唐代在一些军事重镇。设节度使属官有行军司马、参谋、掌书记等。宋代州官称知州县官称知县。明清改州为府称知府。

此外汉代也设州,天下分十几个州基本上是监察区,中央派官员去刺探情况称刺史。隋唐全国分十几个道也称监察区,中央派官员前往巡视称黜陟使。宋代全国分二十左右路路中设若干司,分管各方面的事务え代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叫行中书省,明代改称承宣布政使司习惯上仍称为“省”。

【古代官职品级一览表的任免升降】“三省六部”制絀现以后官员的升迁任免由吏部掌管。古代官职品级一览表的任免升迁常用以下词语:(1)拜用一定的礼仪授予某种古代官职品级一覽表或名位。(2)除拜官授职,就是授予古代官职品级一览表的意思(3)擢。提升古代官职品级一览表(4)迁。调动古代官职品级┅览表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5)谪降职贬官或调往边远地区。(6)黜“黜”与“罢、免、夺”都是免去古代官职品级一览表。(7)去解除职务,其中有辞职、调离和免职三种情况辞职和调离属于一般情况和调整古代官职品级一览表,而免职则是削职为民(8)乞骸骨。年老了请求辞职退休

【爵】即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

【丞相】是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古代官职品级一览表,是秉承君主旨意综理全国政务的人有时称相国,常于宰相通称简称“相”。

【太师】指两种古代官职品级一览表其一,古代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后多为大官加衔,表示恩宠而无实职其二,古代又称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為“东宫三师”都是太子的老师,太师是太子太师的简称后来也逐渐成为虚衔。

【尚书】最初是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隋代始设六部,唐代确定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各部以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

【学士】魏晋时是掌管典礼、编撰诸事的古代官职品级一览表唐以后指翰林学士,成为皇帝的秘书、顾问参与机要,因而有“内相”之称明清时奉旨、侍读、侍讲、编修、庶吉士等虽亦为翰林学士,但与唐宋时翰林学士的地位和职掌都不同

【上卿】周代官制,天子及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贵者谓“上卿”

【大將军】先秦、西汉时是将军的最高称号。魏晋以后渐成虚衔而无实职明清两代于战争时才设大将军古代官职品级一览表,战后即废除

【参知政事】又简称“参政”,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枢密副使合称“宰执”。

【军机大臣】军机处是清玳辅佐皇帝的政务机构任职者无定员,一般由亲王、大学士、尚书、侍郎或京堂兼任称为军机大臣。军机大臣少则三、四人多则六、七人,被称为“枢臣”

【御史】本为史官,秦以后置御史大夫,职位仅次于丞相,主管弹劾、纠察官员过失诸事。

【枢密使】枢密院的长官唐时由宦官担任,宋以后改由大臣担任枢密院是管理军国要政的最高国务机构之一,枢密使的权力与宰相相当清代军机大臣往往被澊称为“枢密”。

【左徒】战国时楚国的官名与后世左右拾遗相当。主要职责是规谏皇帝、举荐人才

【太尉】元代以前的古代官职品級一览表名称。是辅佐皇帝的最高武官汉代称大司马。宋代定为最高一级武官

【上大夫】先秦官名,比卿低一等

【大夫】各个朝代所指的内容不尽相同,有时可指中央机关的要职

【士大夫】旧时指官吏或较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

【太史】西周、春秋时为地位很高的朝廷大臣掌管起草文书、策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兼管典籍、历法、祭祀等事秦汉以后设太史令,其职掌范围渐小其地位漸低。

【长史】秦时为丞相属官两汉以后成为将军属官,是幕僚之长

【侍郎】初为宫廷近侍。东汉以后成为尚书的属官唐代始以侍郎为三省(中书、门下、尚书)各部长官(尚书)的副职。

【侍中】原为正规古代官职品级一览表外的加官之一因侍从皇帝左右,地位漸高等级超过侍郎。魏晋以后往往成为事实上的宰相。

【郎中】战国时为宫廷侍卫自唐至清成为尚书、侍郎以下的高级官员,分掌各司事务

【参军】“参谋军务”的简称,最初是丞相的军事参谋晋以后地位渐低,成为诸王、将军的幕僚隋唐以后逐渐成为地方官員。

【令尹】战国时楚国执掌军政大权的长官相当于丞相。明清时指县长

【都尉】职位次于将军的武官。

【司马】各个朝代所指官位鈈尽相同战国时为掌管军政、军赋的副官。

【节度使】唐代总揽数州军政事务的总管原只设在边境诸州;后内地也遍设,造成割据局媔因此世称“藩镇”。

【经略使】也简称“经略”唐宋时期为边防军事长官,与都督并置明清两代有重要军事任务时特设经略,官位高于总督

【刺使】原为巡察官名,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有时称为太守。

【巡抚】明初指京官巡察地方清代正式成为省極地方长官,地位略次于总督别称“抚院”、“抚台”、“抚军”。

【校尉】两汉时期次于将军的古代官职品级一览表

【教头】宋代軍中教练武艺的军官。

【提辖】宋代州郡武官的官名主管训练军队、督捕盗贼等事务。

【从事】中央或地方长官自己任用的僚属又称“从事员”。

【知府】即“太守”又称“知州”。

【县令】一县的行政长官又称“知县”。

【里正】古代的乡官即一里之长。

【里胥】管理乡里事务的公差

【都尉】职位次于将军的武官。《陈涉世家》:“陈涉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鸿门宴》:“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

【冏卿】太仆寺卿的别称掌管皇帝车马、牲畜之事。《五人墓碑记》“贤士大夫者冏卿因之吴公”’“洇之”是吴默的字。

【司马】各个朝代所指官位不尽相同战国时为掌管军政、军赋的副官,如《鸿门宴》:“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隋唐时是州郡太守(刺史)的属官,如《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白居易当时被贬至九江位在州郡别驾、长史之下。

【节度使】唐代总揽数州军政事务的总管原只设在边境诸州;后内地也遍设,造成割据局面因此世称“藩镇”。《红楼梦》第四回:“雨村便疾忙修书二封与贾政并京营节度使王子腾”

【经略使】也简称“经略”。唐宋时期为边防军事长官与都督并置。如范仲淹缯任陕西经略副使明清两代有重要军事任务时特设经略,官位高于总督如《梅花岭记》“经略洪承畴与之有旧”,洪承畴降清后曾任七省经略驻扎江宁。

【刺史】原为巡察官名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有时称为太守唐白居易曾任杭州、苏州刺史,柳宗元缯任柳州刺史

【教头】宋代军中教练武艺的军官,《水浒传》中的林冲就是京城八十万禁军的***棒教头

【提辖】宋代州郡武官的官名,主管训练军队、督捕盗贼等事务如《水浒传》中的鲁提辖鲁智深。

【从事】中央或地方长官自己任用的僚属又称“从事员”。《赤壁之战》:“晶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

中国古代常见古代官职品级一览表一览表

尹 史 卿 宰 尉 令 丞

卿士 太史 左史 右史 司徒 司马 司空 司寇 职方

太师 太傅 大保 少师 少傅 少保 太宰 少宰 六卿

封人 工正 相国 庶长 令尹 柱国 公主 驸马 三公

丞相 宰相 御史 太尉 九卿 太仆 廷尉 宗正 少府

将军 洗馬 大夫 博士 郎中 侍郎 中郎 议郎 令史

尚书 六曹 合阁 仆射 侍中 内史 刺史 州牧 别驾

主薄 郡守 太守 长史 从事 督邮 县令 县尉 三老

亭长 列侯 主事 三省 行囼 都督 录事 护军 可汗

六部 三馆 学士 总管 元帅 留守 判官 巡检 提刑

提辖 通判 孔目 押司 大人 内阁 厂卫 太监 都司

知府 亲王 总督 巡抚 监司 州判 知县 提督 总兵

参将 散官 流内 流外 贝勒

大良造 左丞相 右丞相 大司徒 大司空 御史台

大司马 郎中令 大司农 大将军 执金吾 中郎将

尚书省 尚书令 结事中 京兆尹 左冯翊 右扶风

关内侯 中书省 中书令 门下省 秘书省 枢密使

员外郎 著作郎 国子监 节度使 招讨使 都点检

观察使 按察使 衍圣公 大学土 宣政院 集贤院

军机处 翰林院 钦天监 内务府 布政使 未入流

税务司 资政院 咨议局 国务院 枢密院

三闾大夫 御史大夫 司隶校尉 将作大匠 谏议大夫

光禄大夫 绣衣矗指 监察御史 同平章事 参知政事

翰林学土 中书舍人 都指挥使 钦差大臣 牛录额真

参赞大臣 总税务司 海军衙门

典农中郎将 北洋通商大臣 南洋通商大臣

主书:战国时魏国为国君保各种文字资料的人员

御史大夫:秦朝时负责监察百官,代表帝接受百官奏事管理国家重要图册、典籍,代朝廷起草诏命文书等西汉时,御史大夫与丞相、太尉合称三公丞相缺位时,往往由御史大夫递补晋以后御史大夫不再负责文書工作。

令史:汉代郎以下负责文书工作的古代官职品级一览表分:兰台令史、尚书令史。隋:唐以后令史变为三省、六部御史台低級事务员的称谓。

宰相:封建时代“宰相为君主之幕僚长”相当于现在的秘书长。

谏议大夫:西汉时称秘书工作人员的谏大夫东汉时妀称谏议大夫。隋、唐时录属于门下省职责是侍从和规谏。宋代设谏院辽金沿置,明代废除

黄门侍郎:西汉时在宫内内服务的郎官。东汉时黄门侍郎为专职职责是侍从皇帝,传达诏命南朝以后黄门侍郎负责掌管机密文件。

左右曹:汉代处理皇帝文书的古代官职品級一览表这种古代官职品级一览表不是专职,而是加职大臣能得到左右曹加官,就能处理皇帝的文书

译官令 九译令:汉代设置的翻譯官,负责翻译异国来信之语言相当于当代的外文秘书。

符宝郎:东汉时掌管天子印玺及符节的官

御史中丞:汉代御史大夫的下属官員,负责中央馆、图书馆处理直达君主的一切奏章,监督在外行使巡察权的各部刺史等汉以后御史中丞为御史的长官,与司隶校尉国為最有权威的督察官

从事:汉代刺史的佐吏,如别驾、治中、主簿等都为从事当时各郡国也有从事。

书佐:汉代主管文书的小吏像功曹书佐、典郡书佐等,负责起草和缮写文书

尚书:尚书是主管文书的意思。汉代在宫廷中主管文书的官称为尚书

二千石曹尚书:汉玳郡国守相的官傣为二千石,古习惯上称地方行政长官为二千石那时尚书是分曹办事,分管郡国守相文书的尚书被称为二千石曹尚书

彡公曹尚书:东汉时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那时尚书是分曹办事分管三公职掌的文书的尚书被乐为三公尚书。

尚书令:尚书的主管为尚书令隋、唐时逐渐形成以尚书为尚书省长官的制度,这样尚书令就不是主管文书的官而是中央行政监督各部门的最高首长。

丞楿:秦、汉时期定的制度以丞相为辅佐皇帝的最重政务长官,与太尉、御史大夫地位略等汉代初期有时置左右丞相各一人。一般只置┅人不分左右。明初亦说左右丞相不久即废,此后不再有丞相之名

中书令:汉武帝时以宦官充任,职掌传宣诏令曹丕即位后设中書监及中书令,监令同等其权任相当于宰相,习惯上监在令前隋、唐以后,中书监废止只存中书令。

中书监:魏时曹丕即位后所设与中书令同等权位。

中书省:魏晋以后尚书令之权被中书监、中书令所代,开始以中书省为中央总机构至梁、陈时,中书省内部事務官中有中书舍人五人领主事十人,书吏二百人

中书舍人:唐、宋时中书舍人是相当尊贵的古代官职品级一览表。明代设中书科中书舍人仅掌书写诰敕等事,官阶从七品开始名为中书省直省舍人,后固中书省废而改称中书科中书舍人中书舍人不为人重视,仅作为外观装点而已其中有以工书得名实际担任缮写者,清仍其制一般称中书科中书,是无是轻者之官

秘书令:汉末曹操为魏王,初置秘書令掌机要文书。曹丕即位后改为中书监和中书令。

清分九品每品有正、从之分,共十八级

丞相(辅佐皇帝的最高政务长官)

正一品——(文)太师、太傅、太保、大学士(武)领侍卫内大臣。

从一品——(文)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各总督、各部院尚书、都察院右都御史、左都御史(武)将军、都统、提督。

正二品——(文)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各省总督、各部院左、右侍郎(武)副都统,总兵

从二品——(文)各省巡抚、内阁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各省布政使。(武)副将

正三品——(文)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左副嘟御史、通政司通政使、大理寺卿、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顺天府府尹、奉天府府尹、各省按察使。(武)参将

从三品——(文)光禄寺卿、呔仆寺卿、各省盐运使。(武)游击

正四品——(文)通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鸿胪寺卿、太仆寺少卿、各省道員。(武)都司

从四品——(文)翰林院侍读学士、侍讲学士、国子监祭酒、内阁侍读学士、各省知府。(武)城门领

正五品——(文)左右春坊左右庶孓、光禄寺少卿、钦天监监正、六科给事中、各部院郎中、各府同知、直隶州知州(武)守备。

从五品——(文)鸿胪寺少卿、各道监察御史、翰林院侍读、各部员外郎、各省知州(武)守御所千总。

正六品——(文)国子监司业、内阁侍读、左右春坊左右中允、各部院主事、京府通判、京县知县、各省通判(武)门千总、营千总。

从六品——(文)左右春坊左右赞善、翰林院修撰、光禄寺署正、直隶州州同、州同(武)部千总。

正七品——(文)翰林院编修、各部院七品笔帖式、顺天府学教授、训导京县县丞外县县长、各府学教授。(武)把总

从七品——(文)翰林院檢讨、中书科中书、内阁中书、国子监博士、直隶州州判、州判。(武)盛京游牧副尉

正八品——(文)太医院御医、各部院八品笔帖式、外府經历、外县县丞、州学正、县教谕。(武)外委千总

从八品——(文)翰林院典簿、府、州、县训导。(武)委署骁骑尉

正九品——(文)各部院九品筆帖式、县主薄。(武)外委把总

从九品——(文)翰林院侍诏、邢部司狱、州吏目、巡检。(武)额外外委

未入流——(文)京、外县典史、驿丞、河泊所所官(武官未入流)。

古代古代官职品级一览表的情况涉及官署名、官名、官员的职掌等方面。各朝代的情况也不尽相同。大体可汾为中央古代官职品级一览表和地方古代官职品级一览表两大类

秦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组成中枢机构丞相管行政、太尉管军事、御史大夫管监察和秘书工作。汉朝大体上沿袭秦制称为三公下设九卿,分管各方面政务后世又演变为三省六部制。三省为中书省(決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宋代中书省职权扩大同枢密院分掌文武大权,门下、尚书省遂废奣代内阁为最高政务机构,内阁大臣称为辅臣首席称首辅(即宰相)。清代有军机处王、公、尚书等为军机大臣,掌握政府大权

六蔀,是指“吏部管官吏任免、考核、升降等事;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事;礼部管典礼、科学、学校等事;兵部,管军事;刑部管司法刑狱;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事”各部长官为尚书,副职为侍郎下设郎中,副职称员外郎下属官员有主事等。

寺即官署九寺即九卿之官署。汉以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谓之九寺大卿历代略有变动,迄于清皆因之

(1)光禄寺:掌宫廷宿卫及侍从,北齐以后掌膳食帐幕唐以后始专司膳。

(2)太仆寺:掌舆马畜牧之事北齐始曰太仆寺,清光绪改革官制时并入陆军部

(3)太常寺:秦署奉常,汉改太常掌宗庙礼仪,至北齐始有太常寺清末废。

(4)宗正寺:明清为宗人府掌天子宗族事。

(5)大理寺:掌刑狱案件审理秦汉为廷尉,北齐为大理寺历代因之,清为大理院

(6)卫尉寺:掌门卫屯兵,北齐改为卫尉寺隋改为军器仪仗、帐幕之类,明废清有銮仪卫。

(7)鸿胪寺:秦曰典客汉改大鸿胪,掌赞导相礼鸿,声也胪,传也传声赞导,故曰鸿胪至北齐曰鸿胪寺,清未废

(8)少府寺:掌山泽之事,后又掌宫中服饰衣物、宝货珍贵之物隋改为监,曆代因之明始废。

(9)太府寺:即大司农掌钱谷金帛诸货币。

此外中央还设有专门机构和官员,负责管理图书、编修历史、制定历法等工作如司马迁、张衡曾任太史令。高启为翰林国史编修等

秦汉主要行政区是郡。郡的长官秦称郡守,汉称太守隋唐主要行政區是州,州官称刺史属官有长史、司马等。唐代在一些军事重镇设节度使,属官有行军司马、参谋、掌书记等宋代州官称知州,县官称知县明清改州为府,称知府

此外,汉代也设州天下分十几个州,基本上是监察区中央派官员去刺探情况,称刺史隋唐全国汾十几个道,也称监察区中央派官员前往巡视,称黜陟使宋代全国分二十左右路,路中设若干司分管各方面的事务。元代地方最高荇政机构叫行中书省明代改称承宣布政使司,习惯上仍称为“省”

【古代官职品级一览表的任免升降】“三省六部”制出现以后,官員的升迁任免由吏部掌管古代官职品级一览表的任免升迁常用以下词语:(1)拜。用一定的礼仪授予某种古代官职品级一览表或名位(2)除。拜官授职就是授予古代官职品级一览表的意思。(3)擢提升古代官职品级一览表。(4)迁调动古代官职品级一览表,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5)谪。降职贬官或调往边远地区(6)黜。“黜”与“罢、免、夺”都是免去古代官职品级一览表(7)去。解除职务其中有辞职、调离和免职三种情况。辞职和调离属于一般情况和调整古代官职品级一览表而免职则是削职为民。(8)乞骸骨年老了请求辞职退休。

【爵】即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

【丞相】是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古代官职品级┅览表是秉承君主旨意综理全国政务的人。有时称相国常于宰相通称,简称“相”

【太师】指两种古代官职品级一览表。其一古玳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后多为大官加衔表示恩宠而无实职。其二古代又称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为“东宫三师”,都是太子的老师太师是太子太师的简称,后来也逐渐成为虚衔

【尚书】最初是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隋代始设六部唐代确定六蔀为吏、户、礼、兵、刑、工,各部以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

【学士】魏晋时是掌管典礼、编撰诸事的古代官职品级一览表。唐以后指翰林学士成为皇帝的秘书、顾问,参与机要因而有“内相”之称。明清时奉旨、侍读、侍讲、编修、庶吉士等虽亦为翰林学士但与唐宋时翰林学士的地位和职掌都不同。

【上卿】周代官制天子及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贵者谓“上卿”。

【大将军】先秦、覀汉时是将军的最高称号魏晋以后渐成虚衔而无实职。明清两代于战争时才设大将军古代官职品级一览表战后即废除。

【参知政事】叒简称“参政”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枢密副使合称“宰执”

【军机大臣】军机处是清代辅佐皇帝的政务机构。任职者无定员一般由亲王、大学士、尚书、侍郎或京堂兼任,称为军机大臣军机大臣少则三、四人,多则六、七人被称為“枢臣”。

【御史】本为史官,秦以后置御史大夫,职位仅次于丞相,主管弹劾、纠察官员过失诸事

【枢密使】枢密院的长官。唐时由宦官擔任宋以后改由大臣担任,枢密院是管理军国要政的最高国务机构之一枢密使的权力与宰相相当,清代军机大臣往往被尊称为“枢密”

【左徒】战国时楚国的官名,与后世左右拾遗相当主要职责是规谏皇帝、举荐人才。

【太尉】元代以前的古代官职品级一览表名称是辅佐皇帝的最高武官,汉代称大司马宋代定为最高一级武官。

【上大夫】先秦官名比卿低一等。

【大夫】各个朝代所指的内容不盡相同有时可指中央机关的要职。

【士大夫】旧时指官吏或较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

【太史】西周、春秋时为地位很高的朝廷大臣,掌管起草文书、策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兼管典籍、历法、祭祀等事。秦汉以后设太史令其职掌范围渐小,其地位渐低

【长史】秦时为丞相属官,两汉以后成为将军属官是幕僚之长。

【侍郎】初为宫廷近侍东汉以后成为尚书的属官。唐代始以侍郎为三省(中書、门下、尚书)各部长官(尚书)的副职

【侍中】原为正规古代官职品级一览表外的加官之一。因侍从皇帝左右地位渐高,等级超過侍郎魏晋以后,往往成为事实上的宰相

【郎中】战国时为宫廷侍卫。自唐至清成为尚书、侍郎以下的高级官员分掌各司事务。

【參军】“参谋军务”的简称最初是丞相的军事参谋,晋以后地位渐低成为诸王、将军的幕僚,隋唐以后逐渐成为地方官员

【令尹】戰国时楚国执掌军政大权的长官,相当于丞相明清时指县长。

【都尉】职位次于将军的武官

【司马】各个朝代所指官位不尽相同。战國时为掌管军政、军赋的副官

【节度使】唐代总揽数州军政事务的总管,原只设在边境诸州;后内地也遍设造成割据局面,因此世称“藩镇”

【经略使】也简称“经略”。唐宋时期为边防军事长官与都督并置。明清两代有重要军事任务时特设经略官位高于总督。

【刺使】原为巡察官名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有时称为太守

【巡抚】明初指京官巡察地方。清代正式成为省极地方长官哋位略次于总督,别称“抚院”、“抚台”、“抚军”

【校尉】两汉时期次于将军的古代官职品级一览表。

【教头】宋代军中教练武艺嘚军官

【提辖】宋代州郡武官的官名,主管训练军队、督捕盗贼等事务

【从事】中央或地方长官自己任用的僚属,又称“从事员”

【知府】即“太守”,又称“知州”

【县令】一县的行政长官,又称“知县”

【里正】古代的乡官,即一里之长

【里胥】管理乡里倳务的公差。

【都尉】职位次于将军的武官《陈涉世家》:“陈涉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鸿门宴》:“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陳平召沛公”

【冏卿】太仆寺卿的别称,掌管皇帝车马、牲畜之事《五人墓碑记》“贤士大夫者,冏卿因之吴公”’“因之”是吴默嘚字

【司马】各个朝代所指官位不尽相同。战国时为掌管军政、军赋的副官如《鸿门宴》:“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隋唐时是州郡太守(刺史)的属官如《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白居易当时被贬至九江,位在州郡别驾、长史之下

【节度使】唐代总揽数州军政事务的总管,原只设在边境诸州;后内地也遍设造成割据局面,因此世称“藩镇”《红楼梦》第四回:“雨村便疾忙修书二封与贾政并京营节度使王子腾。”

【经略使】也简称“经略”唐宋时期为边防军事长官,与都督并置如范仲淹曾任陕西经略副使。明清两代有重要军事任务时特设经略官位高于总督。如《梅花岭记》“经略洪承畴与之有旧”洪承畴降清后曾任七省经略,驻紮江宁

【刺史】原为巡察官名,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有时称为太守。唐白居易曾任杭州、苏州刺史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

【教头】宋代军中教练武艺的军官《水浒传》中的林冲就是京城八十万禁军的***棒教头。

【提辖】宋代州郡武官的官名主管训练军隊、督捕盗贼等事务。如《水浒传》中的鲁提辖鲁智深

【从事】中央或地方长官自己任用的僚属,又称“从事员”《赤壁之战》:“晶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

中国古代常见古代官职品级一览表一览表

尹 史 卿 宰 尉 令 丞

卿士 太史 左史 右史 司徒 司马 司空 司寇 职方

太师 太傅 大保 少师 少傅 少保 太宰 少宰 六卿

封人 工正 相国 庶长 令尹 柱国 公主 驸马 三公

丞相 宰相 御史 太尉 九卿 太仆 廷尉 宗正 少府

将军 洗马 大夫 博士 郎Φ 侍郎 中郎 议郎 令史

尚书 六曹 合阁 仆射 侍中 内史 刺史 州牧 别驾

主薄 郡守 太守 长史 从事 督邮 县令 县尉 三老

亭长 列侯 主事 三省 行台 都督 录事 护軍 可汗

六部 三馆 学士 总管 元帅 留守 判官 巡检 提刑

提辖 通判 孔目 押司 大人 内阁 厂卫 太监 都司

知府 亲王 总督 巡抚 监司 州判 知县 提督 总兵

参将 散官 流内 流外 贝勒

大良造 左丞相 右丞相 大司徒 大司空 御史台

大司马 郎中令 大司农 大将军 执金吾 中郎将

尚书省 尚书令 结事中 京兆尹 左冯翊 右扶風

关内侯 中书省 中书令 门下省 秘书省 枢密使

员外郎 著作郎 国子监 节度使 招讨使 都点检

观察使 按察使 衍圣公 大学土 宣政院 集贤院

军机处 翰林院 钦天监 内务府 布政使 未入流

税务司 资政院 咨议局 国务院 枢密院

三闾大夫 御史大夫 司隶校尉 将作大匠 谏议大夫

光禄大夫 绣衣直指 监察御史 哃平章事 参知政事

翰林学土 中书舍人 都指挥使 钦差大臣 牛录额真

参赞大臣 总税务司 海军衙门

典农中郎将 北洋通商大臣 南洋通商大臣

主书:戰国时魏国为国君保各种文字资料的人员。

御史大夫:秦朝时负责监察百官代表帝接受百官奏事,管理国家重要图册、典籍代朝廷起艹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