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 都是来骗我们钱的吗? 游戏 都是来 怕伤害我不是骗我们的…

沐瀑静思,深呼吸! 天行健;地势坤!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 Sat, 23 Jul 2011 15:51:11 +0800 )
Description:
如何批量删除Word中回车符(网页的软回车)或替换硬回车
有时候我们从网页上复制一些文章到Word中时,往往会带有好多向下箭头的符号,这就是软回车符号(Word中软回车是同时按住shift+enter得来的), 这些软回车占用了Word很多的空间,那么如何才能删除这些软回车符号呢?当然可以手动的一个一个删,但实在太麻烦了,我们可以采取批量删除的方法。
  点击菜单栏中的“编辑”→“替换” ,在“查找内容”里面输入^l, “替换为”里面不输入任何字符,然后点“全部替换” ,就可以删除整个文档里面的软回车了。
  上面的方法只是把所有的软回车都给删了,可是必要的段落换行还是需要的,所以下面介绍把软回车替换成硬回车。点击菜单栏中的“编辑”→“替换” ,在“查找内容”里面输入^l, “替换为”里面输入^p,然后点“全部替换” 就OK了。
  其实知道了软回车是^l,硬回车是^p,那么我们就可以灵活运用了。比如我们经常会遇到一篇要打印的文档很长,中间有很多回车,如果遇到段与段之间有两个回车,我们就可以利用替换成一个回车。这样就节省了很多空间。
( Sat, 23 Jul 2011 13:43:30 +0800 )
Description:
3000元/月 急聘兼职网络信息回复员,工资日结
招聘人数: 若干名 薪资待遇: 工作每天3-6小时,100元/天工资每日支付;
岗位描述: 负责公司所要求的信息回复工作(有内容样版),工作地点不限,专兼职均可!
应聘要求: 上网熟练,平均每天工作投入约3小时,具体根据效率自定; 学历不限,在职
或学生皆可;勤奋,认真,有责任感;熟悉用电脑发消息的整个流程。(很简单,学一下就会!)
(请注意,应聘不用交任何费用,押金等)
详情看公司招聘:
邮箱:sohowork@hotmail.com
( Fri, 22 Jul 2011 09:51:23 +0800 )
Description:
全国8年来72名亿万富翁死亡 多数死于非命
新闻提示:财富与死亡——人们最想得到的和最不想得到的一对矛盾体,却集中出现在本文的数十位主人公身上。
这是一个特殊的人群——已死亡的亿万富翁;这也是一次沉重的调查——他们都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寿终正寝。
记者用了一周的时间,通过对2003年以来公开报道中能够找到的72位亿万富翁死亡案例进行梳理,得出的数据显示,15名死于他杀、17名死于自杀、7名死于意外、14名被执行死刑、19名富豪积疾早逝,数字足以令人深省。
从2003年1月22日,全国工商联副主席、海鑫钢铁集团董事长李海仓被昔日的“发小”用猎***杀死在自己办公室开始,到2011年6月28日,知名运动品牌德尔惠公司董事长丁明亮死于癌症。从公开的报道看,8年多时间里,72位亿万富豪因各种原因离开了这个世界。根据胡润百富榜的统计,2009年,中国(内地)的亿万富豪有5.5万人。2010年,这一数字同比增长了9.1%,达到6万人左右。根据这个可供参考的数据,可以算出,亿万富豪的死亡率已经超过万分之一点五。
有媒体曾统计过,目前中国(内地)最危险的职业当属人民***,该职业死亡率在万分之三左右。如此看来,“亿万富豪”亦有资格在最危险职业排名榜中取得一席之地。1.疾病=过劳?19人死于疾病,平均年龄:48岁数据显示,72名亿万富豪中,有19人死于疾病,占到26%,也是亿万富翁的第一杀手。而在这19人中,心脑血管疾病最多,9人死于相关疾病。上海中发电气(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南民,福星科技总经理张守才,江民新科技总裁、中国杀毒之父王江民,江苏丰立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吴岳明,绿野木业董事长许伟林,汉帛(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高志伟等,均死于脑血栓、心肌梗塞、心脏病等。另一个就是癌症。统计显示,7人死于此类疾病。其中,浙江均瑶集团董事长王均瑶,前网易代理首席执行官孙德棣死于肠癌;兴业集团、康华集团、驰生集团、大中投资集团主席王金城,南京蟠龙金陵建设有限公司董事长平理死于胰腺癌;杭州道远化纤集团董事长死于肝癌;北生药业董事长何玉良也死于癌症。湖南胖哥槟榔董事长王继业、石家庄金华停车服务中心的法人代表兼董事长王破盘、江苏丰立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学军、兴民钢圈股份董事长王嘉民、中国消防安全集团(美国上市)原董事会主席李刚进等人则因其他疾病猝死。如果是重病缠身多年,年龄又很大,无论如何也不能说是非正常死亡。但值得注意的是,这19名因病去世的富豪,平均寿命只有48岁。最年轻的南民,去世时只有37岁,而王均瑶和孙德棣则是在38岁时英年早逝;年纪最大的章胜汉,脑溢血去世时也只有59岁。“中国人的平均寿命已经超过70岁,亿万富豪病逝的年纪明显偏小。”长春市健康教育中心主任、健康学家丁春生告诉记者,世界卫生组织曾提出了人类健康的四大基石,即“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良好心态”,但富豪能够做到这四点的应该说不多。许多富豪是靠勤奋发家,但这个习惯也导致他们将大量的时间放在工作和与工作有关的应酬上,休息与锻炼不够,长时间焦虑、紧张,都加速了他们的“积劳成疾”。2.厌世=失败?17人自杀,平均年龄:50岁72人中,17人是主动离开了这个世界,虽然方式各有不同,但决心却是一样的强烈。景德镇市信义房地产开发集团董事长邵和谐等7人选择了自缢;辰能哈工大高科技风险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赵庆斌等5人选择了跳楼;珠光集团浙江钢结构有限公司董事长卢立强等两人选择了投水;合肥森淼集团董事长侯业富等两人选择了服毒。44岁的包头市惠龙商贸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金利斌,采取了一种最为激烈的方式——自焚。据媒体报道,今年4月13日,金利斌被发现于一辆烧毁的汽车中,遗体已严重炭化。警方调查后,排除了他杀和意外事故的可能。17名自杀富豪中,陕西金花集团副总裁、*ST金花副董事长徐凯和广州市华港房地产发展公司总经理马豪等为数不多的几人是因精神抑郁。金利斌和涌金系实际控制人魏东等,据媒体报道,是因为可能存在的“犯罪事实”将暴露。更多的富豪,则是因为经营中出现重大问题,导致资金链断裂后不堪重负。山西鑫龙稀土磁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赵恩龙、中谷糖业集团董事长庞贵雄,都因为盲目扩张导致经营发生问题,绝望跳楼。佛山利达玩具有限公司副董事长张树鸿和安徽华源生物药业有限公司总经理裘祖贻,前者因为在轰动全球的美泰玩具召回事件中“身败名裂”;后者则因为在震惊全国的“欣弗”药品致死事件承受到巨大压力。“事实上,一些富豪的逆商(抗挫折和压力的能力)往往超出常人。但他们内心世界是很孤独的,这样就导致在压力和挫折面前,他们不会像常人那样寻求心理帮助,而采取了独自承受,一旦超过极限就会走向极端。”长春聪慧心理咨询中心主任、资深心理咨询专家张振环说,这正是所谓的站得越高、摔得越狠。3.遇害=竞争?15人死于他杀,平均年龄:44岁统计中,有15名富豪死于他杀,占被统计人数的20.8%。而每一个被杀害的富豪背后,都有一个血腥的故事。全国工商联副主席、海鑫钢铁集团董事长李海仓,因没有满足“发小”的一些过分要求,被其***杀在办公室中;临海江海造船有限公司董事长严宝龙,被熟人敲诈未果后,遭遇***杀;北京祖豹毛皮辅料综合市场董事长周祖豹,因为生意纠纷被自己的生意伙伴雇佣杀手砍死;香港润连国际有限公司、四川鑫泰新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庆新,在催讨账款中被人***杀死……最惨的大概要算内蒙古祺泰服饰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云全民,2005年9月25日,云全民前往公司上班时遭遇绑架。第二天上午,云的家人将240万元赎金交给绑匪之时,却不知道云已经被两名绑匪残忍地活埋灭口。无论凶手是朋友、生意伙伴还是竞争对手,共同的目的就是一个字——“钱”。人为财死的背后,折射出贫富差距过大的隐患。4.伏法=堕落?14人被处以极刑,平均年龄:42岁14名亿万富豪的死,完全系咎由自取。他们是因为触犯法律,而最终被处以极刑。通过非法手段积累的财富,注定是过眼云烟。第一种是涉黑。2003年12月22日,沈阳嘉阳企业集团董事长,前沈阳市人大代表刘涌被执行死刑,这个与沈阳高官马向东曾经称兄道弟的黑老大,最终因故意杀人等多项罪名而受到法律的制裁。有5人因为非法集资、诈骗等行为获罪。沈阳龙界商贸有限公司董事长孟凡辉炮制了“蚂蚁骗局”而非法集资过亿;原浙江溢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杜益敏用高额回报非法集资高达7亿;安徽省万物春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唐亚南打着高科技的幌子诈骗高达9亿巨资。东窗事发时,曾给这些人带来巨大光环的钱财,却成了生命中不堪承受的重负。钱越多,刑越重,人生的讽刺意味尽在其中。第三种显然更为低劣。一些富豪在解决纠纷时,放弃法律手段而采取极端措施买凶杀人。最具代表性的是北京建昊集团董事长袁宝璟,坐拥数百亿元身家,为了9000万元的期货投资损失,多次***杀人。袁宝璟在被捕后,曾***出价值数百亿的资产,但最终仍未能逃脱死刑的命运,于2006年3月17日被执行注射死刑。可见,钱绝对不是万能的。最后一种被执行死刑的富翁,则是因为有钱后放纵自己。如贾宋食品系列集团总经理吴天喜,一直迷信于“破处”能够给自己带来好运和健康,数年间强奸了24名未成年少女,被执行死刑时已经61岁。这种“滑稽”死法的背后,是众多被害人的终生之痛。5.意外=……7人死因定性为意外,平均年龄:50岁在72名亿万富豪中,有7名亿万富豪的死因,被官方定性为意外。2007年11月2日,43岁的新西兰籍富商许伟杰在广州病逝。而此前多次检测结果显示,许伟杰尿液中铊含量严重超标,即铊中毒。能接触到铊的,只有实验室、特殊工厂和一些少见的单位。而且,铊容易挥发,很难被无意感染。许伟杰患的是急性铊中毒,由此,坊间一直在怀疑,许伟杰被投毒身亡的可能性很大。48岁的大悟盛兴建筑劳务公司总经理谈德武,在一次催讨欠款的过程中,被其司机发现堕楼身亡。台州新星医药化工有限公司的董事长张志信,在自己别墅中的一次爆炸中身亡,警方给出的解释是,可能因化学实验操作不当。尽管被定性为意外,但个别富豪的死因却有很多传闻。真实性有多高,恐怕只有天晓得。
■分析男性更危险这72个人的性别呈一边倒的趋势,男性为70名,占了97%。两名女性富豪,分别是因非法集资而被执行死刑的浙江溢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杜益敏,以及在晨练时不幸落水的桂香村食品(连锁)副总经理陈建伟。这一比例,其实也符合我国亿万富豪的性别比例。在1999年~2009年胡润中国(内地)百富榜、福布斯中国(内地)富豪榜、南方周末中国(内地)人物创富榜和新财富500富人榜等上榜的亿万富豪中,男性富豪约占全部上榜亿万富豪总数的91.72%。而且,这个比例也符合我国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观念。但是健康学家丁春生却认为,男性富翁死亡比例如此之大,从一个侧面说明,女性面对压力和挫折的能力,要远远高于男性。三个高峰从富豪的死亡时间上来看,2003年6人、2004年3人、2005年10人、2006年8人、2007年6人、2008年11人、2009年5人、2010年16人、2011年上半年7人。三个高峰,分别是2005年、2008年和2010年之后。前两个年份,正是全球性经济危机爆发的关键时点。与之对应的是,这两个年份死亡的富豪,多数存在着资金链断裂、企业经营不善的问题。而2010以来,经济危机阴云不散,民营经济依然遭遇严峻挑战。所以,这并不仅仅是巧合。
■延伸身后事不断一些亿万富豪死后并未获得安宁,因巨额遗产,家属开始对簿公堂。湖南胖哥槟榔董事长王继业死后老母亲谭喜珍称儿子是被儿媳殷素云“***”,向长沙市雨花区公安局报案。此后,婆媳之间撕破脸皮,打起了遗产争夺战。石家庄金华停车服务中心法人代表兼董事长王破盘死后,先是石家庄团市委副书记王亚丽自称是王破盘的女儿,接着是王破盘的公司会计被羁押,然后公司法人代表易人。事情诡异莫测的发展,让王破盘的儿女王中信、王翠棉感觉,他们似乎陷入了一场阴谋。最终,这场闹剧由王亚丽获刑而结束。桂香村食品(连锁)副总经理陈建伟不幸失足落水后,丈夫与死者的父母、姊妹陷入了股权、遗产划分的纠纷当中。上述几个案例,多数是家族式企业的后遗症。所有权和经营权高度重合,往往会导致纷争,从而直接影响经营。从这个角度看,也许这些亿万富豪的死亡,会在某种程度上加速家族式企业向现代企业的转变。这是悲哀,还是幸运呢?
■记者手记如何当个有钱“普通人”这个调查,沉重得难以言说。随着对每个人死亡背后故事的深入了解,你会发现这个群体比普通人要脆弱得多,因为他们有更多的欲望,也承受着更多的压力。当然,我们应该承认,即使有这么多形形***的死亡,也不能表明拥有亿万财富是多么危险。但有一点却能确定,不管你有多少钱,良好的心态和健康的生活是买不到的。所以,富豪们如何在心理上将自己调节到“普通人”级别,是个课题。
最近,有几名活着的富豪打算给自己开“追悼会”。相信他们在恶搞形式的背后,已经渐渐读懂了死亡…… ( Fri, 8 Jul 2011 15:20:22 +0800 )
Description:
简单好用的免费邮件服务器hMailServer
查看更多hmailserver文章
公司购买了企业邮局给员工提供邮件服务,这样收发外部邮件都没有问题,但有个非常不好的地方,绝大多数邮件都是在内部互相之间转发的 ,结果就导致一个问题,不管这个邮件是不是发给内部的, 邮件都得到外部邮件服务器上转一圈,如果邮件小还好说,有时候数MB的附件,一发一收都得占不少网络资源,一直就想找个办法,能否让发往内部的邮件不需要外部邮件服务器中转,直接局域网内部就搞定了,外部邮件通过外部服务器收发呢?当然,基本上大部分邮件服务器都有这样的功能,但都或者庞大无比,或者价值不菲,当然,linux下有许多开源软件可以搞定,但公司还有许多软件需要运行在windows下,而且linux下的邮件服务器配置复杂啊。
偶然之间发现了
这个好东西,
是仅运行在windows下的一个邮件服务器,首先,
体积很小,最新版的5.3.2也仅仅3M多,别看
体积小,但
提供的功能可不少,POP3、SMTP、IMAP服务、多域名、别名、SSL支持、防病毒、防垃圾、内置备份功能、脚本支持、服务端规则支持、多语言、MYSQL、PostgreSQL或MSSQL后端支持、web管理界面等等,别的邮件服务器有的功能基本上
都具备了,最最重要的,
是开源软件,完全免费使用,hmaiserver配置也非常简单,下面就开始吧 。
需要.NetFramework2.0的支持,所以先***好.NetFramework2.0,也可以先不***,那么会在
***途中提示在线***.netFramework2.0,下面看我们今天需要的软件。 5.3.2,可以在
下载。 5.3汉化包,可以在网上搜到,其实很简单,也就是一个.ini文件
WampServer 2.0,这是一个windows下的apache+mysql+php的服务器软件,免费简单实用,可在wam erver
,如果仅仅需要实现
的功能可以不需要wam erver,只是这里我添加了webmail的支持,所以需要php的支持。
AfterLogic Webmail Lite PHP,是一个非常易用的webmail,支持AJAX和皮肤更换。支持POP3、IMAP和 SMTP,***非常简单,需要PHP和MYSQL的支持,另外还有个.Net版的,这里我就实用PHP版的了,可在
上下载。
下面开始***
WampServer的***就不多说了,很简单 hmaiserver的***也很简单,把
***到独立的分区 用户不多,我就直接使用内置的数据库引擎,如果用户多的话,可以选择下面的mysql、m ql、postgresql数据库 事先没有***.NetFramework2.0的提示 设置
管理密码 ***完成后,把汉化文件里的chinese.ini复制到
***目录的languages目录下,因为这个汉化文件是5.3的,对比英文语言文件,把缺少的两行复制过来,随便翻译一下 然后打开到bin目录下的hMailServer.ini文件,在GUILanguage字段下增加chinese的支持 把
的服务停止再启动一下 打开 Administrator,连接本地服务器,密码就是***
时设置的管理密码了 进入到管理界面,选择菜单“File”里的“Select Language”,选“chinese”,重新连接,界面就变成中文了 OK,先添加一个域,这里就是viside.com,这个viside.com我申请了google的企业邮局,这样我可以内部跟外部通用一个账号,保存先 更改一下限制,域使用的空间、邮件的最大尺寸、用户最大空间、用户数等等,这里整个邮局给50G,每个用户1G,允许最大的邮件为50M,太大了对服务器的压力太大了。 增加了域再增加账号,输入用户名、密码,保存,嗯?出错了,大概意思就是说域有限制每个用户的空间,这里也要设置一下用户空间大小,嗯,不超过1G就可以保存了。 其实到这里就可以使用了,但开始说过是要实现内部邮件直接局域网内转发,外部邮件由外部的邮件服务器收发,接下来设置外部邮件的收取,点上面的外部账号,设置一下,这里只能使用POP3收取,GMAIL的POP3比较特殊,首先得在GMAIL里设置启用POP3,而且必须使用SSL,端口为995,间隔时间改短点,我这里只是为了试验,改为了0,这样不太好,5分钟差不多够了,设置完了点一下下载 发送的也设置一下,这样统一用admin@viside.com这个账号发出,如果是其他账号呢?人家回复会回复到哪里?没问题的。GMAIL的SMTP跟POP3一样都要使用SSL,端口为465 现在通过foxmail来测试一下 这里账号名也要填全 我这在本地测试,接收和发送服务器都填localhost,如果在局域网内其他客户端测试就要填
服务器的IP了 测试一下,通过了 收一下邮件,已经收到部分了 现在测试往外发送,先看看126邮箱里现有的邮件 发一个给126邮箱 可以看到马上126邮箱就收到了邮件 看看内容 下面来设置
服务器的web管理和webmail,web管理是
自带的PHPWebAdmin,webmail就直接把AfterLogic Webmail Lite解压出来 先配置PHPWebAdmin,将目录下的config-dist.php改名为config.php 编辑config.php,设置$hmail_config['rooturl']和$hmail_config['defaultlanguage'],这里设为IP地址,免得从局域网其它地方导致无法访问的问题,至于如果要能外部访问,那得使用域名,语言改为中文,这样默认登录就是中文了 添加两个别名,把alias目录下的phpmyadmin.conf复制两个,分别改名为webmail.conf和phpwebadmin.conf 照着下图编辑一下这两个文件的内容 停止Wam erver的服务,退出再重新打开,可以看到已经多了两个别名了 打开http://localhost/phpwebadmin看看,出现登录界面了 登录不了,看提示是403禁止访问,apache的问题,再改一下webmail.conf跟phpwebadmin.conf文件,最后的Allow from 127.0.0.1后面加上192.168.2.0/24,如果要对外发布这里也要设置一下 不过登录之后发现是乱码,默认编码是西欧字符,打开index.php改一下字符编码为gb2312 正常了,字有些偏小,难看 查找当前目录下的所有样式表文件 把所有的10px替换为11px 这样爽多了吧 接下来***webmail,输入http://localhost/webmail/admi anel/i tall.php开始***,直接点下一步啦,问是否同意,肯定同意了 Mysql配置,嗯,先用phpmyadmin添加个数据库,添加个账号,这里填完测试一下,ok,下面的别管了,直接下一步 设置管理密码 测试一下跟
的连接状况,显示成功 提示删掉i tall.htm跟i tall.php文件,为了安全,删掉吧 返回http://localhost/webmail/admi anel登录webmail管理界面 登录进去,如果刚才没有删掉i tall.htm和i tall.php文件左上角就一直有一个提示让你删除,这里设置收发服务器,这里收件我改成IMAP了,好处不用咱说了 下面改一下默认字符编码和默认时区 这里设置一下默认皮肤和默认语言,嗯,虽然AfterLogic webmail号称多国语言,连小日本的都有,可惜没有中文 这里改登录设置,我只单一域使用,我把域名直接显示上,然后只用输入账号就可以了,下面两个选项一定勾上,特别第二个 配置完成,返回登录界面,不错吧 登录一下看看,AJAX登录效果 搞定,可以用webmail收发邮件了 英文界面不爽?到lang目录下把english.php复制一份,改名为chinese.php,翻译一下,我只翻译了用户界面部分词句,够用就行了,登录的时候选chinese就可以了,最好到管理界面设置默认语言为中文啦,嗯?界面是乱码?另存为UTF-8啦,英文默认是ANSI。现在中文界面了 就搞成这样子,谁闲的蛋疼可以把它翻译一下啊,AfterLogic webmail比较小巧,界面也不错,配置简单,还是值得一用的
就写这么多,费了不少时间,
的功能还远远没有发掘出来,期待蛋疼的兄弟继续。
服务器对外的发布,可以参考本站另一篇文章《
( Wed, 6 Jul 2011 17:05:53 +0800 )
Description:
Wireshark 是网络包分析工具。网络包分析工具的主要作用是尝试捕获网络包, 并尝试显示包的尽可能详细的情况。
你可以把网络包分析工具当成是一种用来测量有什么东西从网线上进出的测量工具,就好像使电工用来测量进入电信的电量的电度表一样。(当然比那个更高级)
过去的此类工具要么是过于昂贵,要么是属于某人私有,或者是二者兼顾。 Wireshark出现以后,这种现状得以改变。
Wireshark可能算得上是今天能使用的最好的开源网络分析软件。
( Tue, 5 Jul 2011 10:00:15 +0800 )
Description:
明海(湛杰)法师个人演唱会将在北京福慧慈缘会馆举行
2011年06月17日 佛教在线
湛杰法师个人演唱会现场(资料图片)
座无虚席(资料图片)
佛教在线北京讯 2011年7月9日、10日,湛杰法师个人演唱会将在北京福慧慈缘会馆举行。
自助餐时间:11.30-13.30
演唱会时间:14.00-17.00
费用:演唱会免费
自助餐: 60元/位
因场地有限,每场仅限100人,欲参加者请先报名,活动当天恕不接待。
联系***:010-51385789 13716034788 
湛杰(明海)法师简介
明海法师,曾用名湛杰法师,台湾人,出家前做过歌手、播音主持,遇到因缘出家后在世界各地用优美动听的佛曲弘扬佛法,明海法师用独特的风格,说唱版的方式弘扬佛法,用歌声洗净大众心灵的尘埃,深受僧众及信徒的欢迎。
乘车路线:
地 址:北京王府井东安大街53号锡拉胡同(金钱豹/王府世纪北)
网 址:www.club.cn
公共交通1(灯市口西站) 公交103、104、104快、108、111、420、803、814路在灯市口西站下车,沿王府井大街南行约200米,向西转进锡拉胡同,向西约100米,至福慧慈缘文化会馆。
公共交通2(东华门站) 公交82路、2路在东华门下车,“王府世纪”大厦向北第一个路口指示标“锡拉胡同”向东50米,即到。
地铁5号线 灯市口站下车,出A口,沿柏树胡同西行至王府井大街,再向南直行100米向西转入锡拉胡同,向西约100米,即到。
地铁1号线王府井站下车,出A口,沿王府井大街向北直行至利生体育商厦,向西转进锡拉胡同,向西约100米,即到。
驾车路线 长安街开至过街楼西口,南河沿大街第四个红绿灯口(金钱豹北),停车至王府世纪停车场,停车场北出口右转即到。
( Mon, 4 Jul 2011 18:03:24 +0800 )
Description:
《圣贤教育改变危机》
陈大慧老师花费半年时间的最新力作 (全集) 》--转自江浙佛教电影网; 五千多部佛经念诵(公益视频)视频!!! 若将此网页传于他人,就等于一下子就可以传这么多法宝。希望大家广传他人,利人利已,功德无量!
感恩复制以上内容!分发到各个QQ群,QQ签名,论坛等!利益众生!无量功德!
推荐阅读;
被誉为今天每一个中国人都该观看的影片
此生必看的一堂课为父母子女新友身心健康平安赠送的最好礼物。
( Sun, 3 Jul 2011 22:31:52 +0800 )
Description:
钱币被称为“国家名片”,人民币则是中国的名片。目前人民币一共发行了五套,你想知道都有哪些风景曾被荣幸的印上它们的背面,在担负商品交换媒介职能的同时,也在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传递着浓缩自然、历史、文化为一体的中国精神吗?
第一套人民币第3版100元背面
颐和园 - 万寿山
颐和园,位于北京城西北郊,原是清代皇家花园和行宫,距离***二十公里整。颐和园因地制宜,布局讲究,山中有山,湖中有湖,山湖竞秀,殿阁峥嵘。整个景区规模宏大,是集中国园林建筑艺术之大成的杰作,也是世界最著名的皇家园林之一。颐和园在 1998年11月成功申请为世界文化遗产。
颐和园原名清漪园,始建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历时15年竣工,是为清代北京著名的“三山五园”(香山静宜园、玉泉山静明园、万寿山清漪园、圆明园、畅春园)中最后建成的一座。咸丰十年(1860)被英、法侵略军焚毁。光绪十二年(1886)开始重建,光绪十四年,改名颐和园。光绪二十一年工程结束,是慈禧太后挪用海军经费修建的。光绪二十六年又遭八国联军破坏,翌年修复。
万寿山,属燕山馀脉,高58.59米。建筑群依山而筑,万寿山前山,以八面三层四重檐的佛香阁为中心,组成巨大的主体建筑群。从山脚的“云辉玉宇”牌楼,经排云门、二宫门、排云殿、德辉殿、佛香阁,直至山顶的智慧海,形成了一条层层上升的中轴线。东侧有“转轮藏”和“万寿山昆明湖”石碑。西侧有五方阁和铜铸的宝云阁。后山有宏丽的西藏佛教建筑和屹立于绿树丛中的五彩琉璃多宝塔。山上还有景福阁、重翠亭、写秋轩、画中游等楼台亭阁,登临可俯瞰昆明湖上的景色。
第一套人民币第5版100元背面
北海公园
北海公园位于北京市区的中心,是中国现存历史最悠久、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之一,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
北海园林的开发始于辽代,金代又在辽代初创的基础上于大定十九年(1179年)建成规模宏伟的太宁宫,太宁宫沿袭中国皇家园林“一池三山”的规制、并将北宋汴京艮岳御园中的太湖石移置于琼华岛上。至元四年(1267 年),元世祖忽必烈以太宁官琼华岛为中心营建大都,琼华岛及其所在的湖泊被划入皇城,赐名万寿山、太液池。
永乐十八年(1420年)明朝正式迁都北京、万寿山、太液池成为紫禁城西面的御苑,称西苑。明代向南开拓水面,形成三海的格局。清朝承袭明代的西苑、乾隆时期对北海进行大规模的改建,奠定了此后的规模和格局。
1925年北海辟为公园对外开放。1949年后,党和政府拨巨资予以修茸,并定为全国重点保护单位。北海是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杰作。全园占地68公顷(其中水面39公顷),主要由琼华岛、东岸、北岸景区组成。它继承了中国历代的造园传统,博采各地造园技艺所长,兼有北方园林的宏阔气势和江南私家园林婉约多姿的风韵,并蓄帝王宫苑的富丽堂皇及宗教寺院的庄严肃穆,气象万千而又浑然一体,是中国园林艺术的瑰宝。
第二套人民币2元背面
延安宝塔山
延安宝塔山古称嘉岭山,位于延安城东南,延河之滨。在山上可鸟瞰延安整个城区。因山上有塔,通常称作宝塔山。宝塔山是革命圣地延安的重要标志和象征。中华人民共和国1955年颁授的独立自由勋章,核心图案就是宝塔山和红五星。国家邮电局发行的纪念邮票中也屡屡出现宝塔山。“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著名文学家贺敬之的名句热情的讴歌了宝塔山在中国人民心目中的神圣地位。
宝塔山高1135.5米,山上宝塔,始建于唐,现为明代建筑。平面八角形,九层,高约44 米,楼阁式砖塔,***中央进驻延安后,这座古塔成为革命圣地的标志和象征。建国后,国务院将延安宝塔归入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延安革命旧址之中。宝塔山上,历史文物和现代革命文物星罗棋布,交相辉映,满山绿树成荫,花草争艳。延安旅游集团公司成立后,又投入大量资金,在山下修仿古式山门、上山踏步道,整修了摘星楼、烽火台、新添置了巨型大钟一座,巨型大鼓一尊。喻名“平安钟”、“太平鼓”,游人击之金声玉振,山鸣谷应,“一击则身体健康,喜气满庭;二击则风调雨顺,物阜民丰;三击则国泰民安、普天同庆”。山上还修建了休闲观光设施和风味小吃,游人在游览之余还可。装饰了大量的泛光和霓虹灯具,一到夜间,宝塔、摘星楼、烽火台、上山道满山绿树相映在各色灯影中,恍若仙境,映照得山城延安更加秀美壮丽。宝塔山是延安最重要的游览区之一,中外宾客无不登山凭眺,纵观圣地全貌。众口一词:“只有登上宝塔山,才算真正到了延安”。
第二套人民币3元背面
井冈山龙源口石桥
龙源口位于井冈山下,是与井冈山资源共享的国家级风景区,井冈山斗争的第一个保卫战和红军史上第一个大胜仗──龙源口大捷在这里发生;境内还有在井冈山时期***亲自创建的第一个农村党支部──秋溪党支部旧址;有印上第一套三元人民币图案的大捷桥,朱德亲自题字的龙源口大捷纪念碑和红军街,***等老一辈革命家的旧居,十送红军的原唱地──望月亭等景点景观。还有***亲自领导的秋溪乡暴动队旧址、世界奇观阿育塔、龙源口湖、绥远山原始森林、尚山庵等景观。这里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也是休闲度假、疗养健身的好去处。
第四套人民币1元背面
八达岭长城
万里长城,人类的巨著!中华之魂!八达岭长城史称天下九塞之一,是万里长城的精华和杰出代表。八达岭长城是万里长城向游人开放最早的地段,八达岭景区以八达岭长城为主,兴建了八达岭饭店、全周影院和由***主席亲笔题名的中国长城博物馆等功能齐全的现代化旅游服务设施,被评为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之首和北京旅游的“世界之最”。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八达岭景区以其宏伟的景观、完善的设施和深厚的文化历史内涵而著称于世。
八达岭地理环境优越,自古以来就是通往山西、内蒙、张家口的交通要道。98年,八达岭高速公路建成通车,交通十分便利。而且,八达岭的年平均气温比北京低3 ℃以上,成为“夏都”延庆的旅游龙头。迄今,八达岭长城已接待中外游客1.2亿多人次,370多位外国元首及世界风云人物在此留下足迹。  #160;
第四套人民币2元背面
天涯海角 - 南天一柱
钱币上的图案做了艺术处理——让巨石屹立在大浪之中,显得雄浑壮观,实际上这块石头的位置是在沙滩上。科学家说近年气候变暖海面上升,也许有一天2元人民币上的图案会变成现实。
南天一柱据说是清代宣统年间崖州知州范云梯所书。南天一柱来历还有传说。相传很久以前,陵水黎族有两位仙女偷偷下凡,立身于南海中,为当地渔家指航打渔。王母娘娘知道后非常恼怒,派雷公雷母抓她们回去,二人不肯,化为双峰石,被劈为两截,一截掉在黎安附近的海中,一截飞到天涯之旁,成为今天的南天一柱。
第四套人民币5元背面
长江三峡 - 巫峡
巫峡自巫山县城东大宁河起,至巴东县官渡口止,全长46公里,有大峡之称,以幽深秀丽擅奇于天下。峡江两岸,青山不断,群峰如屏,船行峡中,时而大山当前,石塞疑无路;忽又峰回路转,云开别有天,宛如一条迂回曲折的画廊。巫峡两岸群峰,以十二峰为奇,它们各具特色,尤以神女峰最为纤丽奇俏。 “秀峰岂止十二座,更有零星百万峰”。十二峰之外,还有众多的险峰异壑,令人目不暇接。苍峡连彩霞,出峡复入峡。巫峡是三峡最连贯、最整齐的峡谷,分为东西两段,西段由金盔银甲峡、箭穿峡组成,东段由铁棺峡、门扇峡组成。巫峡名胜古迹众多,除有十二峰外,还有陆游古洞、大禹授书台、神女庙遗址、孔明石碑以及那悬崖绝壁上的夔巫栈道、川鄂边界边域溪及“楚蜀鸿沟”题刻,还有那刻在江岸岩石上的累累纤痕等,无不充满诗情画意。滋润了历代迁客骚人的生花妙笔,留下了灿若繁星的诗章。
第四套人民币10元背面
珠穆朗玛峰
珠穆朗玛峰的地位正如它的高度,是永远不能被忽视的。第四套人民币中10元的纸币选择它做背面图案。珠穆朗玛峰位于我国和尼泊尔交界的地方,从中国境内眺望珠峰,它像一座金字塔,威严地耸立在一排雪峰之间。这张钱币整体色调以蓝色为主,设计它的时候就考虑到珠峰适合这种冷色调来表现。
珠穆朗玛峰是喜玛拉雅山主峰,世界最高的山峰,海拔8848.13米。位于我国西藏与尼泊尔王国交界处的喜玛拉雅山脉中段。北纬27°59′15.85″,东经 86°55′39.51″。山体主要由结晶岩系构成。冰川规模大,约有冰川600多条,面积达1600平方公里。是低纬度地区现代冰川作用中心。冰舌的中上游普遍发育有高大的冰塔,为珠穆朗玛峰地区山谷冰川的特殊形态。珠穆朗玛峰的北、东和西南均有大型冰斗,使珠峰成为高出冰斗底部达3000米的金字塔形大角峰。在珠峰北坡,海拔7450米处为冰雪和岩石的交界线,其下冰雪皑皑,上部因崖壁陡峭,风力强劲,冰雪无法积存而岩石裸露。峰顶常为云雾笼罩,似以珠峰为旗杠而自西向东飘动的旗帜,这是珠峰特有的气象现象,人称旗云。1718年清朝标记为朱母朗马阿林,1855年英国人命名为埃佛勒斯峰,1952年我国政府更名为珠穆朗玛峰。1953年5月29日英国两名探险队员首次从尼泊尔境内的南坡登顶成功。1960年5月25 日中国登山队首次从北坡登顶成功。1975年5月27日中国登山队再次成功登顶,并在主峰顶竖起觇标,首次获得了珠穆朗玛峰高度的精确数据。1988年5 月,中国、日本和尼泊尔运动员实现了从南、北坡登顶跨越珠峰的壮举。1989年国家建立珠峰自然保护区,面积3000平方公里。
第四套人民币50元背面
黄河壶口瀑布
壶口瀑布是黄河流域的一大奇观,它是中国第二大瀑布,这里的壮观风景成为第四套人民币50元的背面图案。壶口位于陕西省宜川县与山西省吉县交界处,在此之前,黄河穿行在黄土高原的秦晋峡谷之中,当流至壶口时,宽约400米的河床突然收缩到四五十米,河水奔腾倾泻而下,犹如从一巨型壶口倾倒出,所以起名“壶口”。由于河水的侵蚀作用,壶口瀑布每年都会向上游移动一小段距离,现在10元钱币上这个场景,几百年后会永远地消失在咆哮的黄河水中。
第四套人民币100元背面
井冈山
井冈山位于江西省西南部,地处湘赣两省交界的罗霄山脉的中段,整个地势中部高四周低,冈上多井状盆地,古有“郴衡湘赣之交,千里罗霄之腹”之称。1927年,以***为代表的中国***人在井冈山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点燃了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道路,培育了伟大的井冈山精神。在中国革命的史册上,井岗山被誉为“中国革命的摇篮”、“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奠基石”、“天下第一山”。
巍巍五百里井冈,境内拥有100多处革命旧居旧址,已经成为一个没有围墙的革命历史博物馆,是人们接受革命传统教育、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提升境界的生动课堂。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你能找寻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伟大革命实践的脚印;追寻到人民军队建设、土地革命、红色政权和党的建设等方面的历史源头;领悟到《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岗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光辉著作的精髓;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碰撞;依稀还听得见当年“黄洋界”的炮声、“红米饭南瓜汤”的红色歌谣和“朱德扁担”的故事;接受那无数革命烈士“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英雄气概的洗礼。
在艰苦卓绝的井冈山斗争中孕育的井岗山精神,是中国***人革命精神的源泉。“ 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的井冈山精神与民主革命时期的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鼓舞着亿万人民在中国***的领导下进行气壮山河的斗争,迎来了新中国的诞生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她必将成为推动我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
井冈山是一座革命的山、英雄的山,也是一座风光绮丽的山、秀色迷人的山。这里千峰竞秀,万壑争流,苍茫林海,飞瀑流泉,融雄、险、秀、幽、奇为一体,峰峦、山石、瀑布、溶洞、温泉、珍稀动植物、高山田园风光应有尽有,有“同山不同季,十里不同天”的特点。1982年井岗山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一批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1991年被评为“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1994年又定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国家园林城,1998年被评为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2001年被授予4A级风景旅游区。风景区总面积261.43平方公里,分为11个景区,76处景点,460多个景物景观;森林覆盖率高达80%;空气中富含负氧离子,是一个“天然大氧吧”。著名的历史学家郭沫若游览井岗山时曾感慨万千,挥毫留下了“井冈山下后,万岭不思游”的赞美诗句。
第五套人民币1元背面
杭州西湖 - 三潭印月
人民币上的图案并非完全写实,摄影师所在角度只能拍到两座石塔。
三潭印月,西湖十景之一,位于西湖中部偏南,与湖心亭、阮公墩鼎足而立合称“湖中三岛”,犹如我国古代传说中的蓬莱三岛,故又称小瀛洲。
小瀛洲北宋时已成为湖上赏月佳处。明万历年间,取疏浚西湖的葑泥在岛的四周绕滩筑堤,形成湖中之湖。清雍正年间,在堤岛之间,南北贯以曲桥,东西连以土堤,构成了“湖中有岛,岛中有湖”的园林特色。总面积约7公顷,水面占60%。俯瞰整个小瀛洲犹如一个硕大的“田”字
小瀛洲上有开网亭、亭亭亭、九狮石、闲放台、迎翠轩、我心相印亭等园林建筑点缀其间。绿树掩映、花木扶疏。湖岸垂柳拂波,水面亭榭倒影;园林富于空间层次变化,造成“湖中湖”、“岛中岛”、“园中园”的境界。是我国水上景园的典范,古代园林艺术的精品。
岛南湖中建成有三座石塔,相传为苏东坡在杭为官,疏浚西湖时所创设(现有石塔为明代重建)。而有趣的是塔腹中空,球面体上排列着五个等距离圆洞,若在月明之夜,洞口糊上薄纸,塔中点燃灯光,洞形印入湖面,呈现许多月亮,真月和假月其影确实难分,夜景十分迷人,故得名“三潭印月”。
明人张宁诗云:“片月生沧海,三潭处处明。夜船歌舞处,人在镜中行。”
第五套人民币5元背面
泰山观日峰
第五套人民币10元的背面图案是泰山,不过这个图案采用了空间“蒙太奇”的手法,把“五岳独尊”的石刻和泰山主峰两个场景放到一起,在现实中是看不到这样的景观的。泰山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的第一高山,虽然它的海拔只有1546米,但却有极崇高的地位,是帝王祭祀天空和大地的地方,首先向世人宣布自己的皇权是顺应天道的。现在,泰山还以独特的地质构造。
第五套人民币10元背面
长江三峡 - 夔门
夔门,在瞿塘峡入口处 是长江三峡的西大门,又名“瞿塘关”,在巍峨壮丽的白帝城下,是出入四川盆地的门户。
杜甫在另一首诗中写道:“白帝高为三峡镇,瞿塘险过百牢关”。从白帝城向东,便进入长江三峡中最西面的瞿塘峡。它包括风箱峡和错开峡两段水峡,从白帝城到巫山县大溪镇(黛溪镇),全长约八公里,在三峡中最短,了最为雄伟险峻。 “三峡束长江,欲令江流改。谁知破夔门,东流成大海”。陈毅同志这首气势磅礴的诗篇中写到的夔门,在瞿塘峡入口处。它“岸崖又壁立”(郭沫若诗),就象巍然屹立在江面上的巨大闸门,山岩上镌刻着“夔门天下雄”五个大字。因为奉节古称夔州,所以叫它夔门,瞿塘峡因此也有“夔峡”之称。长江劈此一门,浩荡东泻,正如我国唐代诗人杜甫在《长江》一诗中所描写的:“众水会涪万,瞿塘争一门。”咆哮的江流穿过迂回曲折的峡谷,闯过夔门,呼啸面去。
第五套人民币20元背面
桂林山水
桂林山水甲天下,国家的名片上怎么能少了这“天下第一”的风景?
桂林是世界著名的风景游览城市,有着举世无双的喀斯特地貌。这里的山,平地拔起,千姿百态;漓江的水,蜿蜒曲折,明洁如镜;山多有洞,洞幽景奇,瑰丽壮观;洞中怪石,鬼斧神工,琳琅满目,于是形成了“山青、水秀、洞奇、石美”的桂林“四绝”,而自古就有“山水甲天下”的赞誉。
第五套人民币50元背面
西藏布达拉宫
为了制作第五套人民币50元券的布达拉宫,上海印钞造币厂的两位高级美工来到拉萨考察。他们寻找很久,最终在一个水厂的厂房顶上找到“最佳角度”。他们先在这里拍照片、画素描图,经过反复修改和雕琢,最终设计出人民币上的图案。
布达拉宫始建于公元7世纪,是藏王松赞干布为远嫁西藏的唐朝文成公主而建。在拉萨海拔 3,700多米的红山上建造了999间房屋的宫宇--布达拉宫。宫堡依山而建,现占地4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宫体主楼13层,高115米, 全部为石木结构,5座宫顶覆盖镏金铜瓦,金光灿烂,气势雄伟,是藏族古建筑艺术的精华。被誉为高原圣殿,是藏传佛教的圣地,过去曾是西藏统治的权力中心。
  #160 #160 #160 #160 #160 #160 #160 #160 #160 #160 #160 #160 #160 #160 #160 #160 #160 #160 #160 #160 #160 #160 #160 #160 #160 #160;   #160 #160 #160 #160;
?Йффiい
( Sun, 3 Jul 2011 22:28:52 +0800 )
Description:
旧电脑千万不要扔掉……
家中的旧电脑,IT业界的发展使得数年之前的电脑不管是性能还是功能都已经落后于主流,大部分都已经被用户转给了回收行业,但是也有就此束之高阁的。
事实上,尽管旧电脑从性能上来说已经不行,但是并不是一点用处也没有,相反,搞搞弄弄还能整出不少名堂来,它们还没有到必须进入废品堆的时候,只要你肯多想想,并且动动手。
下面我们就来介绍一下旧电脑的新用途,应该会对各位有所启发(软媒小编建议大家看完喔):
尚可使用的旧电脑
旧电脑也分个等级,并不是所有的系统都已经无法使用,也许它运行Windows 7和Vista不够流畅,但是运行起Linux来却会有比较理想的效果。
原本担心什么数据、兼容性之类的问题,不敢在自己的主力电脑上尝试一下Linux。现在对于旧电脑,何不尝试一下小企鹅。
Linux对于电脑系统的硬件要求并不高,流行的Ubuntu系统不过需要400MHz的处理器、64MB内存和4GB硬盘,Pu y Linux更是只需要奔腾MMX 166处理器、64MB内存就可以,甚至还有不需要硬盘就可以运行的Linux,不如Damn Small Linux,只要486以上处理器加上16MB内存和倍速光驱就可以运行,基本上旧电脑都可以胜任。
***了Linux操作系统之后,你的旧电脑就可以成为打印或者文件服务器,可以成为多媒体播放器,可以成为电视录像机,可以成为防火墙,等等……, 让它们再次上岗。
如果整机已经无法继续使用,那么下面自然就是化整为零了,让我们先从光驱开始:
光驱能做什么用?
如果光驱已经无法读取数据光盘,往往还可以读取CD唱片,所以这些用不上的光驱完全可以作为CD播放器来使用,或者通过光驱直接输出到声卡,或者直 接在光驱上插入耳机,播放音乐完全不需要启动软件,非常方便。
如果光驱的功能已经完全丧失,那么我们可以利用光驱的外壳来改造成一个机箱前面板上的小抽屉,隐蔽性很强,可以在其中放入优盘、光盘、小纸条、钱等 物品,一般人发现不了。
这样的光驱改造就有些难度了,利用光驱的马达改造成幸运轮盘,可以用来决定今晚谁洗碗等等,看你的发挥了。
软驱能做什么
光驱还有不少机会发挥自己的余热,软驱这样的东西就比较难办了,因为它作为IT产品已经没有什么价值,只能改造用到别的地方。
看到桌上的这个软驱没有,就是显示器旁边的这个白色小盒子
这个外观成色还不错的软驱就被人成功改造成了音箱线控,通过前面板上的白色按钮来控制音量,LED等则显示音箱的开关情况,造型相当不错。
硬盘用处就多了
打开硬盘的外壳,取出其中的盘片,加上石英钟的机芯,硬盘可以改造成一个科技感十足的时钟,亮丽光滑的盘片配合指针有着相当不错的感觉,而且绝对个 性。
硬盘还没有说完呢
从硬盘上取下来的配件还可以成为磁性超强的冰箱贴,比起市场上销售的那些普通产品吸力强了很多,相当牢固。
这样的改造就比较有难度了,而且也不是所有人都有兴趣,音乐爱好者将自己的硬盘改造成了DJ混音器,按着硬盘盘片来进行各种操作。
还是硬盘,这次简单
这次硬盘发挥余热几乎不需要什么改造,天生方正的造型被人用作茶杯垫。
只是硬盘背面有些凹凸不平,不想损坏自己的桌面,可以考虑在硬盘背面加上几个垫片,这样又保护了桌子,又使得“硬盘垫”更加稳当。
电源改造空气过滤器
废旧电源基本上没有什么用处,不过要是其中的风扇还能转,外壳还算完好,那就可以改成一个空气过滤器。
这个就是成品,电源是用来直接给风扇供电用的
电源中的零碎全部清理出去,只要留下风扇,并且改造一下供电就可以
特别提醒一下,需要注意风扇的气流方向,改吹风为吸气就可以了。现在这个曾经的电源就可以放在桌上来吸收有害气体。
CPU改造最没技术含量
CPU能改造成什么,看了上面的图就很明白,原料和效果图都很清楚,不多说,很没有技术含量。
还是找点技术含量吧
改造梳子实在是太没有技术含量了,还是看看上面这个CPU皮带扣吧。
找到自己不用的老CPU,把针脚都向中心放倒
接下来把CPU焊接到皮带扣上,你的CPU皮带扣就完成了,这个要比钥匙扣更实用一些。
内存改梳子很专业
上面看到过的CPU梳子做起来很简单,内存梳子就不是了,很明显需要专业设备才能完成这么多梳齿,梳起头来不知道效果如何。
内存还能改灯箱
内存还能改造成灯箱,首先把内存锯成尺寸差不多的小条,然后拼在一起,贴在透明纸张上。
然后把纸张贴到做好的灯具上
这是制作好的灯箱
这是点亮之后的效果
主板竟然变成手链
不少时尚人士都喜欢带个手链,你知道主板也能够做成手链吗?
把主板PCB、芯片等等弄成一样大小的小块,然后用铁丝穿起来,还可以设计一个活扣,一个手链就完成了。
还能变身昆虫世界
主板PCB和芯片被做成了手链,上面的电容、电阻什么的呢?***就是可以做成昆虫。
看看做出的成品,是不是形神兼备?
主板也能变成时钟
硬盘可以做成时钟,主板也可以,不过就是打上一个圆孔,装上石英钟的机芯以及指针而已,并不困难,对吧。
机箱能干什么用?
机箱不怎么容易坏,一般就是不想用了才会废弃
所以对于机箱而言,如果不想拿去卖废品,那也就只有成为烧烤架比较合适了。
谢谢转载
谢谢分享
谢谢关注
为了您的安全,请只打开来源可靠的网址 来自:
( Sun, 3 Jul 2011 22:28:52 +0800 )
Description:
辟谷功法详解:
文/李宗哲老师摘 关于辟谷,可分三个方面论述。一是促成辟谷的原因,二是辟谷的时间,三是辟谷的方法。
促成辟谷的原因: 虽然以“原因”为主,但也包括方法,共有八点。 1:养生术而致辟谷: 炼气、服气、咽津、导引等养生方法,都可以激发辟谷或促成辟谷,当代一些养生家所传辟谷功法是导引功。 2:丹道内功辟谷: 内功很精深时就可辟谷。丹道家所谓“气满不思食”,如陈抟、谢自然,都因内炼而辟谷。 3、真人加持辟谷: 在历代神仙人物传记中,就记载过某人与已成道的真人见面,或谈话,或者仅仅是做了个奇异的梦而能辟谷。 比如唐代武元照,梦见一个神人要她“不必五谷杂粮,刻意修炼”,并授她灵宝大洞法。从此她就辟谷了,而且还能为人治病。 有个叫韩子展的太尉,还发现武元照入睡、入定后,不闻鼻息之声(修成胎息),而且从她的鼻端会冒出一缕青气,变成一个寸长左右的婴儿,色如琉璃,在她腰上盘旋,一会儿就不见了。 武元照还能透视他人的五脏六腑而给人治病。有时,别人请她到远处去治病,她辟谷不食,途中仆人饿了,她便拿出两个桃子,吹口气,让他吃了,就能走数十里不觉饥饿劳累。武元照给桃子吹一口气,仆人食之就不饥饿,这就是“加持”。 4、真人施物辟谷: 成道真人施你食物,食之即能辟谷。比如唐代王奉仙,有人给她一些奇珍异果,她吃了之后立即辟谷不食了;何仙姑初遇吕洞宾时,吕公施她一桃,她吃了之后就辟谷不食了;唐代刘法师遇异人张公弼施药则辟谷。这要有仙缘才有此感遇。 5、真人施丹辟谷: 成道真人施你外丹,服后即能辟谷。近代真人季至苍,在陇东崆峒山遇师,师给他丹药,食后即能辟谷,且能为人治病。他站在冰上,能化冰为热水,可见真阳之足。为人治病他就踏一足,病就好了。人称“赤足大仙”。 有时,丹与物是不分的,丹即物,物即丹。像王奉仙就是吃了真人所施之果而辟谷,此果亦丹。 奉仙的师父对她说:“百谷之实,吃了伤真气,草木的果实,吃了损人年寿,你应该辟谷养真。” 王奉仙起初辟谷仅食些水果,听了真人之言,五谷及瓜果梨桃一并断之。而她的肌肤却越来越像冰玉般丰润洁白,明眸异貌,整个就是仙女之相。这就是说她的全身与气质都变化了。 明代的朱蒲包好道,在他十八岁时遇见了异人授丹药一丸。《松江府志》记载:此药闪闪发光,“服之觉腹中热气分涌,遂不觉寒暑饥渴”,并且有了神通。这就是外丹的气化作用。 6、服食而致辟谷: 服用丹药、中药、某些水果、蔬菜、花草,有些还是真人所施的。如宋代的徐熙春,在邵武城南五峰院遇见了铁冠道人。 《续文献通参》中记载道人“自言姓蔡,住武夷,遗(之)以五华草,食之甘美,自此不复粒食,惟饮清泉”,于是徐公就隐修终生。秦汉方士羡门子以服食而修成大道。 《抱朴子内篇·仙药》载:“羡门子服五味子十六年,色如玉女,入水不沾,入火不灼也”。我居终南山时,黄龙洞前五味子树很多,成熟后食之,口中甘津不绝,能滋肾水。 7、感异而成辟谷: 感异指遇见异人,或某种因缘,或因做了某梦,或遇食某物而辟谷。 如元代丹士去留馨,原姓范,名胜,《莱州府志》说他“自幼灵秀,好游,遇异人授以辟谷导引之术。即长绝不饮食,身轻如槁叶,行住处异香袭人,自号去留馨。”这是遇见了异人。 前面提到的武元照梦见了神人要她“不必五谷杂粮,刻意修炼”,从而辟谷,也是感异。 比如毛女是秦朝宫女,秦亡后她逃乱入山,无物可食,就吃松叶,从此不饥不寒,身轻如飞。到宋代时她还在华山修炼。 这就是感遇某种因缘而促成辟谷。再如《江西通志》记刘瑶英“随父华避乱石城琉璃山,因食异果,遂绝粒,容貌顿改,仙去”。 8、外丹而成辟谷: 服用了外丹后辟谷。这外丹,既可以是自己炼的,也可以是真人施的。 如晋代元阳子炼成外丹后就辟谷不食,魏伯阳、葛洪都长于外丹,他们服外丹后,辟谷不食人间烟火。 唐人刘商好道,遇一道士施丹,“吞之,顿觉神爽不饥。”
辟谷的时间: 1:炼丹前辟谷: 这主要是为了去病气、强身体、消浊阴、增阳气,属于丹道中的“清地平基”功夫。身体不清净,你就无法心清静,神宁静,当然就不会入静入定了。 当代真人青龙山人有法诀云:“身未清时,不可能静,站难持久,坐难入定。此痛彼痒,挠肝抓心。心烦意燥,杂念纷纭。以此类浊身入道,何能明心见性,岂能跨玄通灵。”所以,在正式炼丹前进行一次辟谷是必要的。 2、炼丹中途辟谷: 此时,一般是自己的元神自主调理而辟谷;有时是内功渐深,“气满不思食”而辟谷。 炼丹中途大多有辟谷这一过程的出现,要顺其自然,自然而始,自然而终,才合于神修。 青龙山人前辈说:“人本有形有质为命,有质无形为神。炼神进入一定阶段,清理身体浊质是自然。故命功当以存形去质来顺应而辟谷。 一旦达到一定净化程度,元神远于命,命当复自然,方不致耗去元神采气补元的精力,并为下一步修炼大丹在命功中重新调整作好准备,故需外五行(营养食品)来补内五行,色身是不能遁于顽空的。 长期赖于父母者非孝子,无止境依赖元神者非明心。”可见,此时辟谷后还有个复食的过程。 某年正月入山,与同行的朋友谈起辟谷,他说他曾辟谷21天,什么都不想吃,只是偶尔吃点西瓜,甚觉快意。当然,肯定是在夏秋之季辟谷的,之后他又自然复食。 3:丹成后的辟谷: 真正炼成金丹后,要食则食,要辟则辟,随缘自在,了无所碍,而且还有些奇异之处:数月不食亦不见腹馁,一顿能吃数十碗面也不见其饱。历代《神仙传》中这样的真人还真不少。 如明代的丹师尹蓬头就如此。在《畿辅通志》中记载,他时常闭关静卧,多则逾月,少则六日,辟谷不食。亦可一餐尽四十碗面,或一担瓜,亦不见饱。他本是宋理宗时人,到明时已三百岁了。 由此可见他内功之精深。再如汉代的孔安国,乃孔子后代,内外丹皆成。 《神仙传》中说他“隐潜山,弟子随之数百人。每断谷入室,一年半复出,益少。其不入室,则饮食如常,与世人无异。安国为人沉重,尤宝惜道要,不肯轻传。”他一出室就饮食如常,乃和光同尘之举,不愿惊世骇俗。
辟谷的方法 1:服气辟谷法: “咽津纳气是人行”。一般辟谷都以此法为基础,而闭息法是最主要的方法。 《抱朴子·内篇·杂应》中载:“有冯生者,但单吞气,断谷已三年,观其步陡登山,提一斛许重,终日不倦。又时时引弓而略不言语,言语又不肯大声。问之,云:断谷亡精费气,最大忌也。” 东汉张衡,吐纳不食;再如北魏寇谦之弟子李皎,服气绝粒数十年,九十岁而有童颜。 唐中书舍人谢良弼妻王氏师事吴筠修炼,绝粒咽气,神和体轻,时有奇香异云,临映居第。唐李泌绝粒咽气,身轻,能自屏风上引指使气,吹烛可灭。 郭休“有运气绝粒之术”;褚伯玉“炼气餐霞,积年绝粒”;北宋王鼎,能辟谷饮气,人不见其饮食。 2:丹药辟谷法: 丹药,一种是普通丹药,人人可配制;一种是地元神丹,只有真人才能炼成,得之一粒,大者可以立即成真,转化色身,在气化色身方面有不可思议的神效。 当然,外丹也有层次,有的外丹服之仅能辟谷,不能气化肉身。 《历世真仙体道通鉴》中记载:晋代尹虔子隐居华山,得仙人管成子蒸丹饵术法,服之辟谷,体骨轻健,色如童子。 魏晋道士张重华,服胡麻(黑芝麻)玄丹,久久不复饮食,身体轻强,反易故形(脱胎换骨易旧容)。金代吉志通“不火食,但饵黄精、苍术,精神清澈,行步如飞(《陕西通志》)。 3:祈愿辟谷法: 祈愿法,就是发一个愿望,希望自己辟谷。不过是心念专一于祈愿上,一念诚信,即可通感,内可感通自己的元神而自然辟谷,外可感通成道真人而得到加持。 在家先修习辟谷法,祈愿老师加持。不管老师是否加持,信号是否沟通,你一定要有诚信而不生疑,这样,你自己的元神信号首先就启动了。 若疑信交攻于心,则心不定,气不聚,辟谷难成就。就好比拜佛,你恭恭敬敬地拜佛也是拜你自己——训练了你的恭敬心,虔诚心,并不是说你给佛多拜就多得福,而是“自拜佛性”。 愿力的作用与自己神的信号、功能分不开,祈愿也是炼神之一法,有的修道人老渴望遇到真人,这也是祈愿,结果遇见了。 4:胎息辟谷法: 能修成胎息,辟谷不在话下。葛洪说他的祖父葛玄由于修成了胎息,还能在水下打坐修炼,辟谷又算什么呢? 《晋书·许迈传》中写这位灵宝派大师“常习吐纳气法,服气一气千余息……遂善于胎息”。别人呼吸一千次,他才呼吸一次,从而能辟谷,而有童颜。等于一小时才呼吸一次,能至此境,丹道必成。 吐纳咽津乃胎息之基础,胎息又是内丹术的基础,采药与见玄关都离不开胎息之功。 真息是比胎息更深的内呼吸。西汉孟节修成胎息,口含一枣核,十年不饥;唐代嵩山女仙焦炼师生于南朝齐景间,至唐时,容若五十许,胎息绝谷,行走若飞;唐代张果真人胎息辟谷,食时唯美酒及“三黄丸”(黄芪、黄芩、黄精)。 5:食蔬辟谷法: 今人张琪十六年只吃蔬菜,不吃五谷、肉类、鸡蛋,就是食蔬辟谷法,一般在初期辟谷或初学辟谷时可学之,还可食枣。 如唐代的羊音感遇仙人,“后不喜谷气,但饮水三升,日食百合一盏。身轻,骨节皆动,抖擞如竹片拍板声。”可见,他的色身也转化了。百合润肺生津,补气,是上品美食。 传说黄帝时的古仙赤将子舆“不食五谷,而啖百草花……能随风雨上下”,也即轻身御风而行,这也属于食蔬辟谷。 6:诵咒辟谷法: 一类是诵念一种“辟谷咒”而直接辟谷。这种“咒”实际是一种明理、炼神、传导信号的韵文。其二是“咒物辟谷”。如咒枣,然后食枣就能辟谷。取五方之气(观想),然后默颂法言,吹气于枣上,食之。平时意守丹田,咒枣时要观想北方黑气,东方青气,南方红气,中央黄气,西方白气,都凝聚于此枣中了。至于咒语,你慧心一悟,灵机一动,自己也会给自己生出“心咒”,只要能表达你的愿望,读来朗朗上口就行。当然要含有修真玄理。 7:观想辟谷法: 观想本身是炼神。正如青龙山人前辈所言:
“假设(想)人不见,日久见真情。假愿化真愿,凡念化真心。心之变为阳,不变者处阴。此精至一颠,无有不生灵。至于其法度,问德心性行。今德为药引,昨德是药根。长久守住德,天设地应成。” 这一诀把内炼中观想的玄理概括无余,真人之方甚简易,还望读者三思行。观想日久,精气神凝,自生妙用,德是药引都在真心。 后汉武陵人黄敬,字伯严,饱读经书,曾入仕,后修道。隐修霍山,八十年后又登中岳,服气断谷,每日观想赤星出现,久之,周身如火而热。200岁时返老还童,成了“地仙”。他观想而周身生热是内丹效应,大药生成之后,周身都热。大药生成者,单衣过冬,辟谷不食是自然之事。 还有一种观想法,想咽入黄气入胃,就可以辟谷不食了。这是道家常用之法,汉代支子元给清灵真人裴元仁传过此法。 8:导引辟谷法: 导引主要为炼形。现代的辟谷法大多是服气、观想、导引之法。 《神仙传》中记载东汉时丹阳人沈建好道不仕,“学导引服食之术,还年却老之法……故建遂断谷不食,轻举飞行,或去或还,如此三百年,乃绝迹,不知所之也”。 唐代商栖霞真人,居白石山下,于彭祖洞中修炼导引之术,并长吐纳之道,绝食谷物30多年;元代的去留馨遇异人而得辟谷导引之术,不饮食。 9:守一辟谷法: 守一是修炼辟谷之本,只要你有志于辟谷,精神专一,即可辟谷。道经中说“守一,若饥,一与之粮;若渴,一与之浆”。“一”是形而上者,可以指神、气、道。“守一”也可指精一于某种方法。如精一于服气,你就能辟谷;精一于服饵,精一于导引,都可以促成辟谷。关键是你能否做到精一执中,微妙察照。精一于辟谷,可成丹道。 10:神修辟谷法: 元神自主,自然而然地会出现辟谷,辟谷也是神修丹法中的一个过程。 青龙山人前辈说:“既是过程,有开始就应该有结束,从无意始,亦要终于无意。 有一种人,饥肠饿肚而不知缺什么,此可曰意识中断,耗的是元神,不是坐化‘升天’,就是衰竭殒命,还强之名曰‘过关’。 有的人‘关’是渡过去了,可其培炼出的精华——元神将不复为生,更不要谈什么功能。” 实际上,神修的含义有二。一是真人(成道者)帮你修炼,如元照梦见有神人告诉她“不必五谷杂粮,刻意修炼”,并给她传了大洞法、灵宝经。这就是“梦中神授”。这个“神”不是宗教中的“神灵”,而是历史上成了道的真人。 其二是你自己的元神修炼,韩子展太尉于夜间见到有青气从元照鼻端出,化为三寸左右的婴儿,色如琉璃,这就是她修出的神体,聚则成形,散则成气。 11:自然辟谷法: 青龙山人前辈有一段话:
“另一种人是自然辟谷,不饥不饿,也有精神,天之助也。然而此中也有天数。天不助无道之辈,德不扶难明之人。 人的意识中若出现信号需定数中止辟谷,执于有形而不服无形之数者,盛阳少阴。强夺天源是罪一,喧宾(识神)夺主(元神)是其罪二;自罪其神是三。” 当然,定数中需要你辟谷,你且被后天习气所困而不能辟谷,也是喧宾夺主,自罪其神,自轻性命。 自然辟谷有三句话,而且可以贯通于一切辟谷之中:不饥饿,不想吃,你就不吃,而且身体越来越精神。状态不是饥饿,不想吃;方法是不吃;效应是越来越精神。 12:信息辟谷: 真人加个信号就可以辟谷。如感梦,或与真人谈话,或得到真人所施之物而辟谷。 唐代达观子李筌,在骊山下遇见一老母,为他讲《阴符经》,然后又给李筌施了一顿麦饭,李筌自吃了老母之饭后,就绝食了,从此辟谷修道,还写出了《太白阴经》、《中台志》等书。 宋代赵自然真人,梦见一道者,自言姓阴,状貌魁伟,纶巾素袍,髦发斑白,引他至山中,对他说:“你有道气,我教你辟谷法”,便给他一支柏叶嚼,赵自然醒后,神气清爽,一闻火食之气即呕,遂辟谷,只吃点生果,饮泉水。 据说道者是汉代阴长生真人。信号的传递比较玄妙,也不好说,容易引起别人的误解而被视为“伪科学”。但这确系客观现象存在,应当给予严谨的科学研究才对。
( Sun, 3 Jul 2011 22:27:52 +0800 )
Description: 李经纬《内经图》释
一、关于《内经图》名称: 《内经图》或称之为《内景图》,其实按其内容与图示目的是很不相同的,当然也有相关性。《内景图》严格讲是人体内脏的解剖图,其目的是要给予学习人体解剖、内脏关系的人以图示,而《内经图》则明显富有道家养生方法图示的目的。《内经图》与《内景图》实际上可能都源于《黄帝内经》之有关内容,而《内经图》之命名,可能包含着“内丹修炼”经典之意。
二、《内经图》与中医学、道家的关系 从《内经图》的内容实质来看,所示人体脏腑经络生理与解剖部位关系看,与中医学健康长寿、养生养性学问关系密切,或即源于中医学内容之发展。但从对人体脏腑生理功能的重新命名与界定、图示练功法要领来看,其语言特点其道家理论更为突出。
中医学的发展,在历史上与中国道家有着密切的关系,特别是中医学养生的理论与技术,与道家长生不老的思想、习练方法等十分密切。道家思想对中医理论源薮《黄帝内经》与中药典籍《神农本草经》中,有着深湛的渗透。或者说,道家关于健康、长寿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曾经指导过中医药学的发展。譬如:《黄帝内经·素问》开卷就以黄帝问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何也?”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夫道者,能却老而全形。”“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神农本草经》分药为上、中、下三品,上品多述服之轻身延年,不老神仙之服食炼丹之药品,几乎完全是道家炼丹服后以求健康长寿甚至成仙的理论。
古代著名中医学家晋·葛洪、梁·陶弘景、唐·孙思邈、明·李时珍等等,既是伟大的医学家,也以精于道家学理对道家养生养性颇有研究的大学问家。他们不但对中医学的发展作出过重大成就,而且在融道家养生养性思想与方法于中医学、促进中医学养生养性健康长寿的完善,也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的发展,道家养生养性在追求不老神仙的目标上,在唐末、宋、明时期,他们日益将其内容、人体脏腑、经络、体位功能等神秘化,发展了含蓄、曲隐风格,谜辞隐语泛化,而且在命名、理论上日益众说纷纭,使一般人越来越难以理解与掌握,成为少数道师、道士的专利。中医学在道家养生思想之影响下,逐步摆脱修炼成仙目标的制约,而对其有益于人体健康、防治疾病等思想与技术则充分吸收加以发展,从而日益成为比较科学养生养性的代表。
三、道家养生与《内经图》 道家关于追求健康,延年益寿思想与方法技术,集中表现在:
1、修炼长生不老丹药,寄希望服食不老丹药而成仙,即炼丹派,后称为外丹;
2、修练内丹,后世发展为静养功,即将外丹炼制方面的若干学理、学术语引入人体静养功法之中,或即现时所称的气功;
3、五禽戏和太极拳为代表的导引动功。
炼丹服食盛行于秦汉魏晋时期,由于引起服食者的广泛中毒而遭到医学家、学术界的反对声讨而衰落。静功的气功与动功的五禽戏、太极拳等则继续得到发展和丰富。 《内经图》代表了道家静养功思想与技术的真谛,其廋辞、谜词、隐语在图示与论述上大量出现,更是道家宋明以来的典型风格。
据分析研究,《内经图》约彩绘于清初皇宫如意馆道家画师之手,《内经图》的创意依据,当源于明代气功学家尹真人佚名弟子于万历年间(1573—1619)所撰《性命圭旨》,有人将《内经图》与《性命圭旨》进行了比较,认为《内经图》直接继承了《性命圭旨》反照图等精美绘图的谜戏画风,使静功小周天法(内丹修炼)的图示更隐晦、更形象、更艺术化,使整个人体形象完全隐于一幅“山水风景”之中,从而以谜辞隐语结合精美图画,形象化讲述了道家“内丹修炼”的经旨、方法与技术。
所谓内丹:是以人体喻炉鼎,精、气为药物,以神运精气,通过意念修炼而结丹药者,即内丹,亦称圣胎。隋·苏玄郎称行气导引为内丹。王夫子揭示内丹的特点“多隐其辞,托为龙虎,铅汞交媾之说,使以自悟。”
所谓小周天:全名为“阴阳循环一小周天”。练功者闭目静坐,鼻吸清气,使吸入之气下降脐下(丹田),过肛门而沿督脉尾闾(下关)上行,经夹脊(中关)至玉枕(上关),到头顶之百会,入泯丸(上丹田,或以两眉间为上丹田),顺面部至舌与任脉接,至前胸部膻中(中丹田)而下,至下丹田复沿原路循行,即一小周天。练功者可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与疾病决定收气存想其处,以达到强身却病、延年益寿的目的。 按道家认为:上中下三丹田,上中下三关打通后,则任、督脉可循环周流,就能达到增强体力、抵抗疾病、延年益寿甚则不老神仙。
四、《内经图》主要术语简介 上丹田:为百会所在,亦即泥丸宫、升阳府、昆仑顶、灵台等,道家所指名称甚多,可以说是各自命名,众说纷纭,不过多指脑而言。其中玄关所指在两目两眉与额、鼻骨之十字中心处,道家对此也十分重视,认为是入道之门,或泛指气功基础,认为是天地灵根,是祖窍、祖气,至宝至贵。 中丹田:为膻中所在,为自承漿下十二层楼(指喉管)至黄庭(指人体内中虚空窍,或在心之下……),以牛郎代表心为阳,有肝胆脾均各自专职,共同耕种心田,故有“我家专种自家田,可育灵苗活万年……灌溉须凭上谷泉(指舌顶上颚,所谓白头老子眉垂地之律液至上鹊桥),有朝一日功行满,便是蓬莱大罗仙。”
下丹田:即正丹田,在脐下,或有称之为气海,藏命之所,以织女代表肾为阴性。
按道家以织女喻肾,为真阴,在卦为坎;以牛郎喻心,为真阳,在卦为离,阴阳合则为真夫妻,阴阳合则生丹药,所以还有坎离交媾,男女媾精阴阳合而生丹药之喻。心肾交,水火交,龙虎交之类等等,也都是指练功中之术语。图中“水火交炼池”即喻心肾相交之处所。 尾闾关:为下关,在人体尾骶骨之末节,或指长强穴之所在,为任脉向督脉过渡之处,亦为任脉之阴与督脉之阳交会之所,《金丹大成集》:“水火之际曰尾闾关。”亦叫虚危穴、尾闾穴,或称为天人合发之机,子母分胎之路,精气聚散常在此处,水火发端也在此处,阴阳变化也在此处。道家认为此穴“系人生死岸头”,仙家称为生死窟,可见其多么重要,也是修炼通关最难处。
夹脊关:即辘轳关,为中关,释意资料很少,仅知为练功阴阳和合上行的第二关,按《金丹大成集》命名为辘轳关,似有提升上行之喻意。 玉京关:为上关,即玉枕,位在枕骨粗隆上缘。《金丹大成集》:“脑后曰玉枕关”。由此上行则可会于泥丸宫,完成任督二脉通,达到任督二脉循环周流,当然也至关重要。
“铁牛耕地种金钱”,以铁牛耕地,比喻修炼下丹田,精、气、神三合与通过尾闾关之不易,三合生丹田炉火,即农夫脚下有一铁炉,炉中火十分盛炽,使水火相济,水火相交。图中有丹鼎,炉火正旺,下有男女童子车水,喻促进水火相交,心肾交,阴阳合,坎离交媾而生丹药之意。此任督交会之处,能否通关是十分关键的,故以“铁牛耕地种金钱……”一段作为比喻。 《内经图》将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病理认识,对人体心、肝、脾、肺、肾五脏与胆、小肠、大肠、膀胱、胃等六腑,以及任督脉与十二经脉循行的生理功能、解剖关系与相互间关系按道家丹经理论,将人体设计成为一个小天地,并不断加以神化、神秘化、形象化,不同时期的道师们,以抽象的廋辞、谜词、隐语各自命名比喻,也可能与道、道家逐渐转为道教理论相关,从追求健康长寿而妄图轻身不老神仙有关,或许还因为与道长、道师、道士与道人们不断使之神秘化以求得历代最高统治者宠信,求得道家的发展,求得与佛教的争斗中立于不败之地有关。
总之,这个神秘化与当初道师们的意图,恐怕所能获得的效益正相反,它逐渐使自己更加孤立,神秘化的过程也促进了非科学内容的不断渗透。我的专业是研究医学发展史的,平素对道、佛、哲学思想与医学发展的关系也涉及甚少,为求得对《内经图》的透彻了解,我希望当今道家学术的研究者,道教的师长们以及广大对此有兴趣的朋友们,大家共同参与,大家点击求证,使《内经图》所示,更多的为我们的健康服务。 ( Sun, 3 Jul 2011 22:27:52 +0800 )
Description:
【 驻港女兵英姿 】(组图)
2011年07月03日 星期日 13:58 军队是男人的世界,女兵总是很少,我国驻香港部队也不例外。这些美丽的女兵是部队的宠儿,更是大家关注的焦点。她们柔弱的外表下,是身为军人的勇敢和坚强。据悉,驻港部队的女兵主要工作除了话务员,还多集中在驻军医院等岗位。现在就让我们来了解她们的美丽生活吧。 女兵在军训 军中我最美
( Sun, 3 Jul 2011 22:27:52 +0800 )
Description: 平安辟谷疗法”源于古代道医点穴辟水谷祛病养生之法,是中华传统文化之瑰宝。 “平安辟谷疗法”集特殊的呼吸、***等技法于一身,结合秘制通络草贴,不服任何药物,在24小时之内,便有显著效果。此疗法运用中医经络原理,通过疏通任、督二脉及对相关经络、穴位的刺激,人体即进入不饥不渴的生理状态,在这种特殊的生理状态下,各脏腑***的生理功能得到了强力、持久的调治,在脏腑功能得到有效调治的同时,机体快速***运化体内多余的脂肪,使体重迅速下降,使食物摄入量与消耗量处于动态平衡状态,即在治病中减肥,在减肥中治病。在辟谷过程中患者精力充沛无痛苦,不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符合国际性组织对减肥方法的基本要求。 在辟谷的状态下,由于机体脏腑得到强力持久的调治,又可以起到排毒、养颜、祛病养生的妙效。在经过成百上千次的技法复制后,点穴辟谷的效果不减,这就意味着“苏鹤辟谷排毒、减肥中心”同时在中国各地开花,成为可能。
苏鹤辟谷疗法已具备了进军中国排毒减肥市场的技术能力,它的人所共识的机理,100%的显效率,注定了其无限广阔的市场空间和长盛不衰的生命
辟谷,是中国道教特有的一种修炼法门,与导引、服气、炼丹等并称于世。辟谷修炼的层次较高,对治疗疾病、强身健体、开慧长功、激发内在潜能都有相当好的效果,因而受到古今一些修炼名家的重视。辟谷有却谷、绝谷、绝粒、休粮、清肠的别称,即不吃五谷饭食之意,但并不是不吃任何东西,更不是绝食或不饮不食。明白这一点,可以打消许多人对辟谷的恐惧,消除其心理负担。
  辟谷起源于宗教,宗教家们多有为“明心见性”、“体悟真理”而绝食辟谷的。其中最著名的是释迦牟尼、摩西、耶稣和穆罕默德,这些圣哲都曾一次辟谷达40天之久,获得体力、智力和灵力的飞速跃进,终于悟道。在中国,西藏密宗的密勒日巴尊者,因学法入山苦修多年,饱受饥寒的煎熬。道家的邱长春真人,在山中修道时,曾大饿72次,小饿无数次。他们在度过这个关口后,成就了崇高的功业。这样,辟谷作为宗教家们修行炼道的范例和垂训,一直流传下来。今天世界上各教派的信徒,为了促进身心健康,提升灵性,都有定期和不定期的辟谷。
  根据前人的经验,进行正确的辟谷,对身体是没有损害的。人体有着强大的储备能量,远不至于被饿死。请看下面的例子:1910年左右英国爱尔兰发生叛乱,克尔库市市长摩克与另外10位同志被收容于狱中,大家团结在“反对在爱尔兰实施英国法”的口号下绝食。绝食至20日左右,当局便征召了神父,并通知囚犯们的家属准备后事。可是时间一天一天地过去了,到了第30天,40天,50天,一切安然无恙,最后持续到第70日,报纸上登出的消息仍然是——没人死亡。第74天摩克市长才死亡,但他并不是死于饥饿或营养不良,而是医师误将休克当作死亡,在慌乱中过速地注射药物加重休克而造成的,真是荒唐之极。到第88天才又死了一位。其余9位在第94天中止了绝食,不久皆恢复了健康。请各位注意,上面写到的那些人并不是在进行辟谷,而是在绝食,辟谷和绝食是有一定区别的,绝食是对身体的摧残,正确的辟谷却对身体有利。狱中那些人绝食尚且能坚持近百日不死,辟谷对于一般人而言,少则三五日,多则七八日、十数日,应该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辟谷的类型:从辟谷现象出现的情况看,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自然辟谷:练功有素者达到一定层次时,或因调节身体的需要,人会自然出现厌食、少食甚至不食的状态。这种情况较少,一经出现坚持的时间较长,同时会出现各种特殊的身体变化和练功效应。(2)主动辟谷:当练功达到一定层次后,或为了治病的需要,通过一定的练功方法如服气、导引、***、服药饵等而达到少食或不食的状态。这种方法在防病治病、养生健身及提高功力中均有较高的价值,但应顺其自然,不可勉强。(3)诱导辟谷:当练功达到一定层次后,身体会出现辟谷时的各种效应,但又不知道辟谷的方法,此时通过修炼有素者的诱导和帮助,便可进入辟谷状态。这种现象在参加集体练功或听带功报告时较易发生。特殊的地磁环境,如名山古刹、千年古树生长之处,有时也可以诱导人进入辟谷状态。(4)被迫辟谷:由于某种特殊的原因,如饥荒、地震、迷路、塌方等,得不到食物供应,被迫停止饮食,引起人体内部功能的重新调节以适应新的环境。
辟谷对于人有着多方面的益处:(1)辟谷可以激发调动人体的潜在能量。人体犹如一支军队,必须经常不断地进行训练、演习,才能使军队富有战斗力。长期处于涣散、懒惰状态武器生锈的军队是不堪一击的。现代社会为人的生存提供了优厚的生活条件,相当多的人营养过剩,运动量不足,虽然带着一身重重的脂肪,除了行动不便外,一无所用,走不了几步路就呼呼喘气,这样的人你能说他强壮吗?辟谷可以给养尊处优的人们一个绝好的练兵机会,犹如军队的战略总动员。把人的饮食供应停顿后,人要继续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就必须调用原来储备的脂肪和糖类,通过氧化来释放能量。辟谷可以更新人体的能量储备,使其保持于备用和可用状态,强化机体抵抗不良环境的能力。(2)辟谷可以对身体起到双向调节作用。辟谷可以使人的体重保持在正常范围内,矫正肥胖,矫治消瘦。辟谷通过切断饮食供应,消耗掉体内多余的脂肪,超重者自然可以减肥;辟谷通过清理消化道,增强胃肠的吸收能力,使消瘦者在辟谷后可以充分吸收食物中的营养成份,超瘦者也可以增至正常体重。辟谷对血压偏高或偏低者也可使其趋于正常范围。(3)辟谷可以改善神经系统的功能,增强记忆力,加深理解力,强化意志力,培养忍耐力,增强自信心,使人充满勇气,抑制欲望。进一步还可开发自身的灵性,了解大自然的真理,启发特异功能。(4)辟谷可以清除人体的病源。人的肠道中长期积聚着宿便,不仅产生腐败物质,还直接影响胃肠对食物中营养物质的吸收。如果人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功能正常,人吃五谷杂粮,是不会发生营养不良或缺乏各类营养物质的。重要的是看人体能从食物中吸收多少营养成份,而不是看人吃了多少东西。医学博士里维尔说过这样一句耐人寻味的话:“人类的疾病,多半是因为粪便滞留在肠内所收起的。良好的排泄,就是健康长寿的秘决。”要想彻底改善人体的吸收功能,就必须要清除宿便。但宿便的清除却不是靠灌肠或服泻药所能作到的,唯一的办法就是辟谷,做一次全身的“大扫除”,彻底清仓才能获效。实践证明,一般人辟谷到第四五天仍然有大便排出,到第七天时,宿便就会被彻底排净。排出量多则1800毫升,少则360毫升。这就是为什么要求人辟谷一般要坚持七天的道理。宿便的清除,使消化系统的效率空前提高,营养吸收良好,疾病自然会减少。(5)辟谷可以延长寿命。美国营养学家马凯博士,发现老鼠每周禁食两天,不易生癌,且寿命延长一倍。观察动物界不难发现,大凡猛兽如老虎、狮子之类,暴饮暴食,食量大者,其寿命并不算长,而象蛇、龟等,一生消耗的食物并不多,但其寿命却相当可观,能生存上百年者多矣。 [释]:辟谷自古被认为是气功高层次修练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气足不思食”的状态。科学实验证实,人体脾胃具有固定空气中的氮并将之转化为蛋白质的功能。我们则认为,辟谷是人体脾胃的阴性食物能力,通过玄极球、秘诀、人体生命信息密码等,把宇宙问的高能量、强信息注入人体内,则可促进人体脾胃虚实相的相互沟通转化,使人体迅速获得辟谷功能。
通过辟谷,可使人体脾胃部进行一次“大清仓”,长期粘附在肠胃壁上的腐败物质可迅速被排出体外,人体疾病之“源”即被挖掉了,同时,由于人体内的“病细胞”较正常的细胞耐力差,营养一旦停止供应或食物方式改变(食虚性食物),则会因不适应而迅速死亡,使疾病消失。另外,人在辟谷状态下,人体“小宇宙”与大宇宙实现了信息与能量的全面沟通和转化,因此,人体潜能很容易被激发出来。 ( Sun, 3 Jul 2011 22:26:52 +0800 )
Description:
【辟谷基本知识】辟谷结束后复食的节奏 因每个人的情况不同,以下食谱安排仅供参考。总体原则是:循序渐进,逐步复食,让肠胃逐步恢复正常功能,并养成和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 复食第一天:蔬菜汤(将小青菜洗净切碎,加入清水,煮开即可。不放油盐和其它佐料。) 第一餐菜稍微少一些,汤多一些。每餐1碗左右。 复食第二天:早、中为米汤(少量小米或大米,加水多煮一会,只取米上面的汤即可); 晚上为米粥(方法同上,不过这次可以连米一起吃了) 每餐1碗到1碗半左右。 复食第三天:早上可吃米粥,也可吃点面条。面条只可放少量油盐,并且面条要煮得烂一点。 中、晚可以面条,同时可吃点炒青菜,青菜油盐要少。 复食第四天:早餐可吃米粥或面条,可吃煮鸡蛋。 中、晚可以吃少量米饭(米饭不要过硬)和炒青菜。 复食第五天:早餐可吃米粥或面条,可吃煎鸡蛋。 中、晚可以吃米饭(米饭不要过硬)和炒青菜、炒鸡蛋、炒豆腐。 复食第六天:正常饮食,不过要吃油炸食品和肉类。 复食第七天:素食者可以正常饮食,吃荤的朋友可以吃点鱼肉,每餐7、8分饱即可。 七天后均可正常饮食,但仍应控制食量,同时不要过于油腻,严禁暴饮暴食。
( Sun, 3 Jul 2011 22:25:52 +0800 )
Description: 一、为什么辟谷?
辟谷,不单是为了治病,人的感、灵力都会增强,通过辟谷,人会感到灵感增强,对人体的奥秘和自然世界会有更深的认识,身体素质会有质的提高,因此要抱着积极心态主动接受信息辟谷。
二、辟谷与绝食、禁食、挨饿有什么不同之处?
辟谷的最重要特点就是辟谷期间基本上没有饿感。衡量辟谷与绝食、禁食、挨饿的基本原则就是:是不是人为不进食,是不是强迫自己不吃,是不是不进五谷以后仍然精神好、感觉好,而且还能进行正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当然辟谷刚开始也有稍稍的不适应感。
三、辟谷时能不能练其他功法?
辟谷与其他功法并不发生矛盾,许多功法练到一定程度都要出现辟谷现象。辟谷时可以练其他功法,练其他功法的练功者也可以辟谷。
四、辟谷期间确实有饥饿感怎么办?
辟谷期间,有时会有饥饿的感觉,但不一定就是真的饿了,也许是一种假象。但是确实感到饿了,则应顺其自然,可以吃一点东西,但尽量不要食用熟食,尤其是荤食。
五、辟谷时间是不是越长越好?
辟谷是一种不进五谷而调节身心的特异状态,时间长短应根据每个人的具体情况而定,尤其是跟一个人的身体健康状况、心理素质以及练功基础等密切相关,时间适当长一点对身体和练功是有好处,但并不是越长越好。
六、辟谷期间能否参加体育活动与其他文化娱乐活动?
辟谷期间仍能进行各种文体娱乐活动,但注意不要过度疲劳和参加高强度、高节奏的活动,以免影响辟谷效果。
七、辟谷时身体特别软,出汗特别多是怎么回事?
辟谷期间,由于人一下子进入了一种全新的状态,身体会有一个从不适应到适应的过程,一些身体比较虚弱的朋友会出现乏力、出虚汗等现象,遇到这种情况首先是不要紧张,必要时可以多喝点清水,也可以在里面加一点红糖、盐。确实难受的朋友应及时向老师反映情况,以作出理想的解决。
八、病情较为严重的,辟谷期间要不要停药?
针对这种情况,辟谷期间要随时观察并及时反映情况,只要感觉良好,可减少用药量或用药次数,一般病情则最好停止用药。
九、 辟谷期间有时感到口渴时怎么回事?
辟谷期间,由于断绝了食物来源,体内有一个重新调节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有时因对水分的需求(尤其是夏天,汗液蒸发特别快),因此会感到口特别干。但一般不会有这种情况,相反地,辟谷期间津液会特别多。若口渴多饮淡盐水,可使体内的宿食、宿便得以清理、排出,有效地清除体内的浊气、热毒,使胃脘胞胀缓解,增加患者的食欲,有效地恢复消化和吸收功能。
十、辟谷期间为什么容易戒烟戒酒?
辟谷期间抽烟、喝酒会感觉到味道变异,难以入口。这是身体智慧的反应,辟谷者要利用好这种感觉来轻松戒烟戒酒。
十一、辟谷期间可不可以吸烟、喝酒?
辟谷期间,由于这是一个身心调节的良好过程,身体在得到一次高度的净化,因此在这期间尽量不要吸烟、喝酒,这时吸烟、喝酒比平时对身体的危害更大,尤其注意不能大量吸烟、喝酒。
十二、辟谷期间,有时感到有一点饿,可一吃东西却好像有什么东西堵在咽部、胸部甚至肚子痛、拉肚子或马上吐出来,这是怎么回事?
一般情况下,这是辟谷的正常效应,它是让你别再吃东西了,否则而就要让你难受了。同时也是督促练功者坚持到底,别半途而废。
十三、辟谷结束恢复正常饮食后,体重会不会重新上升?
辟谷恢复饮食后,体重一般均有不同程度的回升现象,但多余的物质***以后则很难回到原来的状况,尤其是经过几次辟谷以后,往往都能达到自己较为满意的体型和体重,但切忌饮食无节、不加节制,这样不管对于减肥和健康都没有好处。当然,辟谷以后人对食物的选择会因身体情况而出现自动调节的功能,并会趋向于食用素食和清淡的食品。
十四、辟谷停不下来怎么办?
辟谷欲要结束时,不能犹豫不决,辟谷时好好地辟,不辟谷时则好好地进食,切忌似辟非辟,这样易造成身体的不适应和功能的紊乱。辟谷期间确实停不下来,一般可顺应自然,不要勉强,这说明体内尚需进一步地调节,但若一定要停下来的话,也可采用观师相的办法。
十五、参加合道辟谷学习班后,能否自己进行辟谷?
一般情况下,当人体在得到功态的特殊调节后,身体功能将会出现本质性的变化,许多学员在参加辟谷学习班以后,会出现自行导引辟谷的功能,这种情况在几次训练后,效果特别明显。但应顺其自然,不强迫自己不进食,否则会出现不良后果。
十六、参加合道辟谷学习班以后,能不能为其他人导引辟谷?
有些学员在参加学习班以后,会出现周围人辟谷的现象,这是一种正常的传递现象。但由于辟谷机理相当复杂,为了安全起见,我们不提倡给其他人导引辟谷,否则由此产生的后果,我们概不负责。
十七、通过阅读有关资料、书籍,或看录像等,能不能辟谷?能否通过函授辟谷?
在实际中,会出现一些人因看书、看录像或听录音而出现辟谷的现象,但由于辟谷方法的复杂性和独特性,尤其是考虑到大家的安全问题,一般情况下只有在面授老师的指导下才可以进行辟谷。若是由于强行自己辟谷而出现的不良后果,我们一概不负责。
十八、女性经期可不可以进行辟谷?
经期是女性特有的生理现象,在辟谷期间遇到这种情况,一般关系不大,可以继续辟谷,但若出现身体变化特别大的朋友,可根据具体情况作相应的调节。
十九、通过辟谷,主要能治哪些疾病?
辟谷可以给人带来身体健康和心理欢愉。在实践中,它体现在可以治疗许多慢性病变和疑难杂症,尤其是在肥胖综合症、糖尿病、高血压(低血压)、浮肿、关节炎、肠胃疾病、皮肤病等疾病的治疗上效果特别显著。
二十、在辟谷恢复饮食后,指标已显示正常的糖尿病和高血压等患者会不会重新患病?
通过辟谷,糖尿病、高血压患者的病情会明显减轻,指标也很快趋于正常,如血压降低至正常,尿糖“+”号消失等。但由于患病者本身的病因和病情不同,在恢复饮食以后,有些朋友可能出现指标回升现象,但只要再通过二至三次的辟谷,一般都可以根除。
二十一、辟谷初期如何克服饥饿感 钱理群关于鲁迅的论述
钱理群关于鲁迅的论述
青铜战士
当前离线
发表于 2006-10-2 17:24 钱理群关于鲁迅的论述
个人简介
  钱理群,男,1939年1月30日生于四川重庆,祖籍浙江杭州,汉族。1956年并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1960年毕业。1960一1978年先后在贵州省安顺地区卫生学校、地区师范学校任教。1978年考取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专业研究生,师从王瑶、严家炎先生攻读现代文学,1981年毕业,获文学硕士学位。同年留校任教至今。现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现代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现代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与教学。
闲话鲁迅
(一):开场白:与鲁迅生命的相遇
(2001年2 月21日讲)
  从去年10 月8 号病倒在床上,已经三个多月,还没有完全好,今天就带着这么一副疤痕累累的丑陋的面孔来跟诸位见面。人也很虚弱,不可能正襟危坐来谈什么,只能够闲谈,所以只能叫“闲话鲁迅”或者说“闲话我们这门课”。
  我在北大上“鲁迅研究”课已经有很长时间了。大概是1985年第一次给81级学生上课,接着给82、83、84级学生讲,到现在为止在北大讲鲁迅差不多有15年多了。到2001年,用时髦的话来说,在新世纪的开始又来讲鲁迅, 一方面是因为我是研究鲁迅的,上选修课就只能讲鲁迅;另一方面,是去年以来(也算是世纪之交吧)关于鲁迅有两个信息引起了我的兴趣,一个就是鲁迅的作品不断的被评为“第一”:《中华读书报》上评选20世纪最受欢迎的中国作品,鲁迅的《阿Q正传》评为第一,听说《亚洲周刊》上评选20 世纪亚洲最有影响的作品 ,鲁迅的作品也是第一,据说因特网上选20世纪最伟大作家,鲁迅也是榜上有名。当然对这类投票也要作具体分析,相当多的人确实是出于自己的判断,另外也不能排斥从众心理,因为鲁迅太有名了,《阿Q正传》太著名了,好像我不选《阿Q正传》就显得我没有学问,有的人出于这种动机,也就选了《阿Q正传》。虽然不能太算数,但也能反映一些问题,就是鲁迅的重要性。还有一个现象,是去年在一些公开的报刊上以及在网上,有种种关于鲁迅的议论,我收集了一大堆。这些评说在我看来大概有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过去对鲁迅争论的延续,鲁迅生前就不断有人对他提出非议,比如说一些年轻人觉得非得把鲁迅打倒不可,不踢开这块拌脚石自己就不能发展了;还有一些知识分子站在自由主义的立场上说鲁迅“不宽容”、“心胸狭窄”等等,二、三十年代就这么说,七、八十年后的今天还是这番话,正是老调重弹,或者如鲁迅自己所说,是“老谱袭用”。当然还有一种情况,是我们如今生活的时代和鲁迅的时代大不一样了,我们需要在鲁迅停止思考的地方继续往前思考,这样人们就有必要对鲁迅达到的和没有达到的进行反思,这种反思常常带有一定的批判性,我觉得这都是很正常的。以上两个围绕着鲁迅的“文化现象”,至少说明两点:第一,说明鲁迅是20世纪中国不可回避的文化思想的遗产。这是什么意思呢?你可以不喜欢他,你可能这样评论他,那样评论他,但你要是讨论、要谈论20世纪的中国文化、中国文学、中国思想,你就不可能绕过鲁迅,这是一个不可回避的存在。另外一点,如果仔细研究一下去年关于鲁迅的种种议论,我们就可以发现,人们对鲁迅的看法和他自己对现实生活,对现实思想文化界所提出的许多问题的看法是相关连的,这也就说明鲁迅的文学、思想具有当下性,也就是说他还活在现实生活中和我们一起对话。鲁迅的当下性,我还可以举一个例子。1996年10月16号《光明日报》上登了一篇文章,这篇文章很有意思,题目叫做《鲁迅“论”九十年代文化》,鲁迅怎么还会活在90 年代呢?这篇文章写得很巧 ,作者把鲁迅当年写的文章照抄一遍,然后加一个小标题,譬如说,《鲁迅论某些报刊之增广“闲文”》,下面是鲁迅的原文:“七日一报,十日一谈,收罗废料,装进读者的脑子里去,看过一年半载,就满脑都是某阔人如何摸牌,某明星如何打嚏的典故。开心自然是开心的。但是人世却也要完结在这些欢迎开心的人们之中的罢。”——这是鲁迅30年代写的文章,但是我们读后的感觉却是鲁迅针对的就是90年代某些报刊上的文章。还有一个标题:《论出版社翻印之大量古旧破烂》:“‘珍本’并不就是‘善本’,有些是正因为它无聊,没有人要看,这才日就灭亡,少下去;因为少,所以‘珍’起来”。——这是鲁迅《杂谈小品文》中的一节,读起来好像也是在针贬当下的现实文化现象。鲁迅当年写的文章可以一字不动地在90年代发表,让你觉得他就是对当代中国思想文化界在发言,这种“正在进行式”的存在在中国现代作家中是不多见的,我想这就是为什么人们对鲁迅这么有兴趣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由以上“鲁迅现象”可以引发出跟我们今天的课有关系的两个问题。首先,既然鲁迅作品是20世纪不可回避、绕不开的中国文化遗产,那么,凡是要学习中国现代文学史、思想文化史的人就必须读鲁迅作品。在我看来,中国现代文学史和思想史上有三个作家的作品最好读全集,一个是鲁迅,一个是周作人,再一个就是胡适。今天来听课的大都是现当代文学的研究生,还有些是对现当代文学有兴趣的本科学生,你们就应该在研读这“三大家”著作上多下点功夫,在某种意义上,这是你的基本功。读完了作品你怎么评价这三个人,那是你的事,但你必须读完,因为他们三个人都绕不开。根据我自己的治学经验,你把这三个人抓住了,你就把基本的东西拎起来了。所以我这门课其实就是引导同学们读鲁迅著作的课,是所谓“导读课”。大家上这门课时最好是能读《鲁迅全集》,特别是研究生最好是读全集,本科学生有时间至少要读选本,我和王得后先生为浙江文艺出版社编的《鲁迅小说全编》,《鲁迅散文全编》和《鲁迅杂感全编》比较全,你读了这三大本,鲁迅的作品差不多读了80%,最好是按照我的课的顺序往下读,本课一共讲八讲,一周两节,两周一讲,我们的读法很特别,从1936年鲁迅临死前的作品读起。第一讲讲1936年的鲁迅,然后第二讲再从头读起,讲鲁迅的早期著作,第三讲鲁迅的《呐喊》、《彷徨》,第四讲讲鲁迅五·四前后的杂文,再下面讲两个专题,这两个读题和五·四时期有关,一个是中国的生存,另一个是知识分子的分化,然后讲《野草》,然后讲鲁迅后期的杂文。这是一个很系统的导读课,我希望同学们能跟着我的课,我讲到哪儿,讲什么作品,你就读这些作品,我希望这门课完了以后,你基本上把鲁迅著作读一遍。这就是这门课的基本内容,我已经把“底”交给你了,反正我就是这么讲。至于参考书,除了我刚才提到几个选本之外,大家如果对鲁迅的生活各方面有兴趣的话,可以读一读《鲁迅回忆录》,这是北京出版社出版的,这套书很厚,有六卷,收的很齐。如果再有兴趣做点研究,想了解前人的研究成果,可以看看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孙郁、黄乔生主编的《回望鲁迅》系列,特别是其中的“论文专著”部分,包括了瞿秋白、茅盾等老一辈对鲁迅的研究,近20年来对鲁迅的研究,也包括国外的学者,比如伊藤虎丸、李殴梵的研究著作。当然,最重要的还是要认真读鲁迅的原著,至于我的讲解并不重要,只不过是告诉你鲁迅写了什么东西,以引起大家阅读的兴趣。所以我在这里姑妄讲之,大家就姑妄听之,记不记笔记都无所谓,我希望读原著时就把我讲的全部丢掉,这叫做“过河拆桥”。我考试时决不会考我讲的内容,我要考什么呢?考我的一个传统题目,我讲了15年的鲁迅,每一次讲都给学生布置一个作业,题目是《我之鲁迅观》,就是你怎么看鲁迅。我的要求是两条:第一,说真话,你怎么看就怎么写,喜欢就喜欢,不喜欢就不喜欢,应该讲真话;第二,要言之有理,你骂要骂出道理,不能不讲道理,你捧他也得捧出道理来,你光说鲁迅伟大伟大,不讲道理不行,而且得言之成理。我想这两条不会成为大家的负担,学期结束你交一份《我之鲁迅观》就可以了。当然你如果实在不愿意谈“我之鲁迅观”,那么你写一个关于鲁迅研究的文章也可以,但是千万不要抄,因为鲁迅研究的文章太多了,要抄太容易了,那是自欺欺人,骗我也骗你自己,多没意思。这是课结束后对大家的要求。课程的大概的设计,为什么要上这门课以上我都讲了,我想同学们可以根据我的介绍,来决定你下次听不听,你觉得没什么意思就可以不来听,这么多人挤着听一门课也没意思。
  这是一个方面:鲁迅作为20世纪一个不可急略的存在,鲁迅作品应该成为中文系学生的必读书;但是作为个人的阅读来说,鲁迅作品并不是必读的。这什么意思呢?去年在关于鲁迅的讨论中,有一个研究者提出一个观点我很赞同,他说,我们要走进鲁迅的话,首先要摆脱“阅读政治学”的纠缠,把阅读重新还原为个人行为。1 他在这里提出一个概念叫“阅读政治学”,这是因为长期以来,读鲁迅作品成为一种政治行为,特别是我们这一代年轻的时候,读不读鲁迅作品,读的态度如何这都是政治问题。所以长期以来把阅读当作政治行为就产生了很多弊病,我们现在应该提倡个人阅读,还原为一种个人阅读,作为一个生命个体,你和鲁迅的个体进行相遇、对撞。既然是个人阅读那就可以接受,也可以拒绝,个人阅读是带有很大的排他性的,其中有些道理说不清楚。比如说托尔斯泰就最讨厌莎士比亚的作品,莎士比亚的剧作在世界文学中的地位是无可置疑的,托尔斯泰的地位也是无可比拟的,但是托尔斯泰偏偏就不喜欢莎士比亚,他在文章中把莎士比亚贬的一钱不值,但并不因为托尔斯泰的批评莎士比亚就完了,也不因为托尔斯泰批评了莎士比亚,托尔斯泰又不怎么样了。都无所谓,这是个人行为,喜欢鲁迅就喜欢鲁迅,讨厌鲁迅就讨厌鲁迅,不必要讲道理,个人阅读就是纯粹个人性的东西。鲁迅这个人有个特点,正像他对别人爱憎分明一样,别人也对他也爱憎分明,要么爱他爱得要命,要么恨他恨得要死,所以读鲁迅你很难把他排在相当的距离之外,然后客观地来看他,非常难,也许有些人能做到,但我觉得非常难,他要进入你的内心,你也要进入他的内心,然后纠缠成一团,发生灵魂的冲突或者灵魂的共振,这是阅读鲁迅的一个特点,这是由他这个人与文的特性决定的。我说灵魂的冲突或者灵魂的共振,其实更多的是灵魂的冲突,这也是由鲁迅的特点所决定的。《祝福》中的鲁四老爷说祥林嫂不迟不早,偏偏死在这个时候,可见是个“谬种”,从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这么说,鲁迅是整个中国话语系统中的一个谬种,如果用学术语言来说,就是一个异端,是另一种不同的声音,一个不和谐的声音。因为鲁迅的著作是对我们的习惯性的思维、习惯性的语言提出挑战。大家知道鲁迅喜欢论战,有许多论敌,其实每一个读者都是他的论敌,更进一步,他自己也是他的论敌。你读他的著作,你突然会觉得,难道可以这样想问题吗?难道可以这样写吗?中学生经常问老师:鲁迅很多文章都不通啊!许多句子都不通啊!中学老师毫无办法,不知道该怎么回答。他的许多语言你拿正规的语法来分析就是不通。所以你读他的东西,你觉得不懂,别扭,甚至反感,本能要抵制、拒绝,这是初步阅读鲁迅最早的情感上、心理上的反应,但他的价值也就体现在这里:如果你对自己很不满意,对自己听惯了的话,听惯了的思想,习惯的思维过于凝固化了,你不满意,老这么想你挺别扭,老是这么说话你挺难过,你想冲出你几乎命定了的环境,想突破自己,你最好读鲁迅的东西,你可以听到另外一种声音。你有意的和自己捣捣乱,有意的和鲁迅碰撞一下,这个碰撞有两个结果,一个是自己发生了某种变化,这个变化并不是说你接受了鲁迅的东西,而是由于鲁迅的撞击,你自己激发了内心深处一些被遮蔽的东西,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某些被遮蔽的东西,你自己不自觉,由于鲁迅的撞击这些东西被激发了出来。你和鲁迅产生了共振,这种共振的结果不是说你服从鲁迅,而是你说出自己的新的话,那些潜藏在你内心深处更加深刻的话,所以跟鲁迅发生心的碰撞,其实是对你新的唤醒,对自我的新的发现,你就会发出更加属你自我的一种新的声音。这就意味着,你读鲁迅的作品,却不说他的话,仅在他的启发下,更好地说自己的话,现代青年人的真话。另一个结果就是你拒绝鲁迅,你不能够接受他的作品,不能够接受他的思想,不能够接受他的艺术,于是你和鲁迅摆手,说声“拜拜”,这是很正常的,你不必非读他不可。或许你现在拒绝,再过一段时间某一天你清理自己时,突然又觉得应该读他的作品,那时再去读也不迟。我想这就是一种个体的自由阅读,从另一个角度看,这正说明读鲁迅作品是要有“缘份”的,你拒绝他的时候就说明你和鲁迅无缘,无缘就各走各的路,天下大得很,可读的书多得很,不必在一棵树上吊死。缘份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心灵的接通,心灵共振。所谓阅读鲁迅,用学术的语言来说,就是“读者作为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凭借自己的悟性或理智,通过鲁迅作品,与同样独立的鲁迅生命个体相遇”,有缘份就相遇,没缘份就不能相遇,两个生命都是独立而自主的。不仅对于鲁迅的著作,对很多作者都存在一个有缘无缘的问题,不知道同学们怎么样,我读作品有两种阅读经验,一种作品我只是想从作品中获得纯粹知识性的东西,我可以有距离的去欣赏,另一种作品,它要进入我的内心世界,我要同它进行心灵的撞击,鲁迅显然属于后者。其实有缘无缘不仅涉及像鲁迅这样现代的经典作家,对古代的经典,也同样存在有缘无缘的问题,这使我想起我在指导研究生的一个经验:曾经有一个学生,他有一天突然对我说:“我在研究鲁迅的《野草》,我发现鲁迅的《野草》和佛教很有关系,老师我要研究佛教”。他征求我的意见,我就说了这样一番话:第一,佛教著作相当难读,你要读佛,就别去看些阐释佛经的小册子,你就直接去原文,什么也别管就这么硬读。第二,你读佛经(不仅指佛经,也包括整个中国传统文化),有两大难关,或者说有两大危险。首先要读懂就很不容易。这个“读懂”有两个意思,一是读懂字面意思,恐怕现在很多中文系的学生读古文都没有过关。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即使文字懂了也不等于真懂,中国传统文化讲“悟性”,你有没有悟性,你感悟不到,文字搞懂也没用,这就是有缘无缘。读佛经你没有缘份的话是读不进的,你得有缘份,你得“读进去”,读进去以后还有一个更大的问题:你“出不出得来”,佛经和中国传统文化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博大精深,你进入这博大精深的世界以后,就被他征服了。征服意味着什么呢?被他俘虏了,你跳不出去,像如来佛手掌,你跳来跳去跳不出手心,你越读越觉得他了不起,越觉得了不起你就越跳不出来,不知不觉间你成了他的奴隶,那你就完了,你何苦去读呢?所以跳出来更难。记得当年的闻一多先生他先前是学西洋绘画的。开始在青岛大学讲中国古代文学,学生反对他,贴“打倒闻一多”的标语,原因之一就是他于古代文学有隔,学生对他的讲课没有兴趣,闻一多就生气了,他说我就不相信我进不去,于是下决心,画也不画了,天天埋进故纸堆里去,一埋就是十多年,抗战时逃难到云南去时,流传他一个很有名的故事,每到晚上,大学教授喜欢在校园里散步,闻先生老是坐楼上读书,不肯下楼,所以教授就跟他开玩笑,给他起了个外号叫“何妨一下楼”,叫不肯下楼教授。这下就读进去了,于是我们看到许多堪称经典的研究著作。但他正待出来的时候就被国民党的特务杀害了,所以郭沫若在追悼会上致词时说了一段话,说得很沉重:“闻先生有目的地钻了进去,并没有丧失目的地又钻了出来,刚刚钻出来,正有资格‘创造将来’的时候,就牺牲了,这是一个学者的‘千古文章未竟才’的悲剧”。研读中国古代的作品如此,对鲁迅这样的现代文学经典同样如此,也存在一个进不进得去的问题,因为你能不能读懂他,你和他有没有缘,你能不能感悟他的东西,你的心灵能不能和他相通。第二个问题你读了以后能不能跳得出来,“吃”透了,又保留一个完整的自主的自我。这需要更强大的独立、自由的精神力量,更活跃的思想创造力,成为一个深知、真知传统(包括鲁迅传统)又能驾驭它的主人:这才是我们的阅读、研究的目的所在,真价值所在。这对我们每一个读者、研究者都是一个真正的考验。我这里不仅是讲大家,也是说我自己,我也反省我自己,我跟鲁迅的关系到底怎么样,我想大概可以说我进去了,这很难很难,做到进去也很不容易,但是应该坦白的承认,我没有完全出来,当然我努力的想出来,想挣扎着出来,但还是没有完全出来,大家看我的研究鲁迅的著作就可以发现这样一个弱点。这不是你想不想的问题,不是你愿不愿意的问题,而是你能不能做到,你自己有没有更强大的一种思想独立的力量,文化力量。你没有这个就很难出来,我觉得我自己最大遗憾就是在于进去了,没有整体跳出来,也不能说我完全没有跳出来,局部跳出来了一点。我希望在座的同学进去以后能出来。当然对你们来说,眼前最重要的还是先进去,还不是出来的问题。但你得意识到进去不是目的,最终目的是完善自我,获得自我精神的丰富,独立与自由。这一点必须非常明确,我特别要提醒研究生同学:你们一定要过好“进去”与“出来”这两大关,最大危险是失去自我,如果变成一个“书橱”或研究对象的“奴隶”,那你读研究生又有什么意义呢?
  我这里要跟大家谈谈我的阅读经验。或者说谈谈我怎样和鲁迅发生灵魂的相遇的。我写过一篇文章,题目叫做《生命的两次相遇》,副标题是“我与鲁迅的《腊叶》”。每个人与鲁迅相遇的途径不一样,机遇不一样,这说起来有点神秘:什么时候因某种机缘你和他相遇了,这是说不清楚的,每个人都不一样,你现在读也许不一定和他相遇,过了很久很久你和他相遇。我是通过鲁迅的《腊叶》这篇文章第一次和他相遇的,而且一生中有两次相遇。我读到鲁迅的第一篇作品就是《腊叶》,那时候我是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年纪虽小却是个书呆子,觉得课本不能满足自己,喜欢翻课外的东西。我哥哥当时是大学生,我从他抽屉里翻出一本“文选”,好像是开明书店编的读本,现在记不清了。一看有一篇正好是《腊叶》,是一个叫“鲁迅”的人写的。我就开始读,读了一段,当时我记不清了,但是印象在,就是这一段文字当时打动了我,我现在读给大家听:“他也并非全树通红,最多的是浅绛,有几片则在绯红地上,还着几团浓绿。一片独有一点蛀孔,镶着乌黑的花边,在红,黄和绿的斑驳中,明眸似的向人凝视。”——作为一个小学生,我当然不可能读它的意思, 在我的感觉里只是一团颜色:红的、黄的、绿的颜色中突然跳出一双乌黑的眼睛,在看着我,当时本能的感觉这非常美,又非常奇,更怪,那红、绿、***中的黑的眼睛一下子盯着你,你被看得很难受,甚至觉得很恐怖,就这样一种莫名的感觉。但就是这个感觉,在一瞬间留在自己的心上了。以后,长大了,从中学到大学到研究生,慢慢读鲁迅作品,并开始从事鲁迅研究,不知读了多少遍鲁迅著作,对鲁迅的理解也有很多很多的变化,但总是能从鲁迅的作品背后看见这双藏在斑斓色彩中的黑眼睛,直逼着你的心坎,让你迷恋、神往,但同时让你悚然而思,这就是鲁迅著作给我的第一印象。后来我写了很多关于鲁迅著作,但是我从来不提这篇《腊叶》,为什么呢?因为这是第一印象,太神圣了,不能随便翻动,应该把它留在记忆的深处,甚至生命的深处。什么时候才打开这记忆的闸门的呢?那是在前几年,领导布置我一个任务,让我给北大理科学生讲大一语文课,教材由我自己来选编,我当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这篇《腊叶》。于是,为了上课,我又重读了一遍,但当时我并没有意识到是和鲁迅相遇,只不过按照教师、学者的职业习惯来备课,开始研究这篇文章。我注意到,这篇文章写于1925年12月23号,发表在1926年1月4号。、如果查查鲁迅的日记就可以发现,从1925年9月23至1926年1月5日止这一段时间正是鲁迅肺病发作病重的时候,25年9月23号发病,写在12月23号,26年1月5日病好了,发表时在26年1月4号,写作与发表时间都在鲁迅的病重期间,而且26年1月4号,写作与发表时间都在鲁迅的病重期间,而且26年1月4号发表到36年10月19号,鲁迅真的离开了这个世界,据说当时医生对他说,你这个中国人实在很顽强,按照一般的情况,你早在10年前就已死了,也就说在写《腊叶》的时候,鲁迅正面临着死亡的威胁,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鲁迅写《腊叶》,是留给后人的遗言。所以他在文章中说,希望“爱我者”,想保存我的人不要再保存我。这也就是说《腊叶》是鲁迅最具个人性的一个文本,是作为一个个体生命,在面对生命终结的时候,一次生命的思考。意识到这一点,我的心突然一动:我自己就已经是60岁的人了,也开始走人生的最后一程了,那也就是说我在小学四年级,在人生开始的时候和《腊叶》相遇,在60岁,走向人生最后一个历程的时候又和鲁迅的《腊叶》相遇。这是在人生的起点和终点和鲁迅的一篇作品发生两次相遇。现在我们大家一起来读一遍《腊叶》——
  “灯下看《雁门集》,忽然翻出一片压干的枫叶来。(这“压干”两个字给你什么感觉?)
  这使我记起去年的深秋。(这“深秋”既是自然的季节,也是人的生命季节)。繁霜夜降,木叶多半凋零,庭前的一株小小的枫树也变成红色了。(注意,“繁霜夜降,木叶凋零”,鲁迅不说“树叶”说“木叶”,记得林庚先生专门写过文章叫《说“木叶”》,一想到木叶,就给人以生命的质感和沧桑感。)我曾绕树徘徊,细看叶片的颜色,当他青葱的时候是从没有这么注意的。(当你注意到它颜色的时候,一定是它的生命快要结束了,于是你徘徊,细看。在青葱的时候,在生命旺盛的时候,你是不会注意这一切的,因为你觉得这是正常的,而一旦注意到了,去“绕树徘徊”时,就别有一番心境,这些地方都要细心体会。)他也并非全对通红,最多的是浅绛,有几片则在绯红地上,还带着几团浓绿。(你看这颜色:浅绛、绯红、浓绿,多鲜艳的一种颜色。但是)一片独有一点蛀孔,镶着乌黑的花边,在红,黄和绿的斑驳中,明眸似的向人凝视。我自念:这是病叶啊!(注意这“病叶”,这颜色,这红的、绿的,黄的生命的灿烂颜色同黑色的生命死亡的颜色是并置在一起的,这是生和死的一种并置。)便将他摘了下来,夹在刚才买到的《雁门集》里。大概是愿使这将坠的被蚀而斑斓的颜色,暂得保存,不即与群叶一同飘散罢。(尽管病了,但希望这生命能够保存下来,这是“爱我者”,喜欢他的人的想法,希望把这个“病叶”保存下来。)
  但今夜他却黄蜡似的躺在我的眼前,(颜色变了,一种蜡***,是接近死亡的颜色;而一个“蜡”字却使你想起了“蜡炬成灰泪始干”这样的诗句。)那眸子也不复似去年一般灼灼。假使再过几年,旧时的颜色在我记忆中消去,怕连我也不知道他何以夹在书里面的原因了。(这生命最后就要消失了。)将坠的病叶的斑斓,似乎也只能在极短时中相对,更何况是葱郁的呢。(是和“斑斓”但却是“将坠”的病叶默默“相对”:这里涌动的是怎样的心绪呢?)看看窗外,很能耐寒的树木也早已经秃尽了;枫树更何消说得。(注意“说得”,古人说“好一个愁字了得”,请体会这“得”字给你的感觉。)当深秋时,想来也许有和这去年的模样相似的病叶的罢,但可惜我今年竟没有赏玩秋树的余闲。(这话是说给“爱我者”听的:我这“病叶”迟早要死的,没有必要来赏玩我,没有必要把我保护下来,因为没有这样的余闲,最后人们是要忘却的。)
  这篇文章写的正是生命的深秋的季节,但却如此的灿烂,乌黑的阴影出现在红、黄和绿的斑驳中,这是生和死的并置和交融,这使我想起鲁迅在《野草》中说过一段话:“过去的生命已经死亡。我对于这死亡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曾经存活。死亡的生命已经朽腐。我对于这朽腐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还非空虚,……但我坦然,欣然。我将大笑,我将歌唱。”这是典型的鲁迅式的思想:因死亡而证实生命的存在,因死亡才证实了生命的意义,生命之美也包括死亡之美,或者说死的灿烂正是出于生命之美和爱。为什么说小时候那红绿当中乌黑的眼光看着我使我悚然而思呢?我们现在可以做理性的分析,这是因为它示显了灿烂的死和灿烂的生互相渗透,互相映照,互相交融、并置,这时我才懂得在人生起端和终途,我和《腊叶》两次相遇,这大概就是缘份吧:“我将坦然,欣然。我将大笑,我将歌唱。”但是反过来想,又产生了一个问题:我和鲁迅相遇有两次,第一次它完全是一种直观的感觉,是对语言和生命意识的一种直观的朦胧的感悟。第二次相遇是理性的分析,是对意义的追问,这两种方式哪一个更有意义?哪一个更好?我说不上来,或者说可以互补吧。这说明与鲁迅的生命相遇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可以是一种直感,也可以是理性分析式的。我自己感觉到,这种直感恐怕是基础,首先你要有一种朦胧的感觉,然后才有理性分析,有时候理性分析反而会将直感简化,因为直感它是更丰富的,理性分析要抽象出一些东西,我们现在搞文学研究的人喜欢理性分析,这是肯定需要的,但那种感悟,那种朦胧的把握可能是更重要的。这里说的是说我自己同鲁迅相遇的生命经验,带有很强的个人性,并不是大家都需要这样,你们应该找到自己的渠道去和鲁迅相遇。我们这一代人差不多是通过文革才体验到鲁迅,文革之前都读不懂鲁迅,经过那场灾难,进入绝望的境地,这才找到了鲁迅,与他相遇。而我最近一次与鲁迅相遇,却是在这次大病中,也是有了一种绝望的生命体验。这门课在某种意义上正是这次相遇的生命记录。人在春风得意、自我感觉良好时大概是很难接近鲁迅的,人倒霉了,陷入了生命的困境,充满了困惑,甚至感到绝望,这时就走近鲁迅了:不知道这是不是与鲁迅的特点有关?——当然,这或许只是我们这一代的经验,不知道你们这一代会用什么方式,在什么时刻,什么瞬间,和鲁迅相遇。我们这门课就是要帮助同学们找到自己和鲁迅心灵交流的渠道,和鲁迅一起发生生命的相遇。但我已经说过,你听完课,也读了鲁迅作品,很可能仍然找不到感觉,那也不要紧:这都是可遇不可求的。
  以上是我的开场白,如果加个题目,就叫做:“与鲁迅生命的相遇”。
  附:本讲参考书(篇)目
  王彬彬:《鲁迅晚年情怀》,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注一:黎湘萍:《是莱谟斯,还是罗谟鲁斯?——从海峡两岸“走近鲁迅”的不同方式谈起》,载《收获》2000年3 期
  注二:萧红:《回忆鲁迅先生》,收《鲁迅回忆录》(散篇,中册),738页,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
  闲话鲁迅(二):第一讲:人间至爱者为死亡所捕获
  --------------------------------------------------------------------------------
  (2001年2 月21日、28日讲)
  我们阅读鲁迅,先引导大家读1936年的鲁迅和他的作品:从鲁迅生命的终点读起,这是一个比较特别的读法。而且我有一个设想,就是讲得比较形象,比较感性,这也是这些年来我自己的一个学术追求,就是所谓触摸历史,回到历史现场,所以我要讲的是1936年这一年的鲁迅,他的生活、著作、他的心情、心理等等。
  那么,就从一件小事,从一个细节说起吧。这是萧红的回忆:在鲁迅重病的时候,他不看报,也不看书,只是安静的躺着,但是有一张小画,放在床边,却是不断地翻着,看着。这是一幅什么画呢?很小的一张苏联画家着色的木刻,和纸烟包里抽出的画片差不多。那上面画着一个穿大长裙子飞散着头发的女人在大风里边跑,在她旁边的地面上,还有小小的红玫瑰花的花朵。2
  我们再想像这幅画:长裙子……飞散着头发……女子……风……奔跑……,一朵小小的玫瑰花……。你的内心有什么感觉?我是受到了很大的震动的:鲁迅离开这个世界时,他的心里盛着的竟是这样一幅画!鲁迅为什么这么喜欢这幅画呢?萧红说她问过许广平,许广平说她不知道鲁迅为什么常常看这小画。我们也不知道。但是我们知道在1936年这一年,鲁迅和绘画有着特别密切的关系。
  我们可以根据鲁迅的书信、日记与有关回忆录,作这样一个排列:
  1月28号,这一天鲁迅写了凯绥·珂勒惠支的版画的选集的序目,并且亲自设计发行广告。
  2月,苏联版画展览会由南京移至上海展出,鲁迅写了《记苏联版画展览会》。
  3月,鲁迅正在病中,他作了《〈城与年〉插图本小引》。《城与年》是苏联作家斐定写的一部小说,由著名版画家尼古拉.亚力克舍夫作插画,鲁迅在《小引》中为画家的早逝感到“悲哀”,并且表示:“和我们的文艺有一段因缘的人,我们是要纪念的”。
  3月16号,鲁迅为他自己编印的《死魂灵百图》写的广告发表在《译文》新1 卷第1 期。
  4月7号,鲁迅身体稍微好一点,专门跑到良友图书公司编辑部去审定《苏联版画集》的作品。据当事者回忆,鲁迅“对每幅版画都细细的玩味,先放近前看,然后又放远看。有时脸上浮起一阵满意的笑容;有时凝神静思,长久地默不做声……”3
  4月,在《写于深夜里》一文中,再一次提到了珂勒惠支的画是如何传入中国。
  5月15号以后,鲁迅就长卧不起了。但在6月份的时候,在病中的鲁迅没有力气写文章,仍然口述《〈苏联版画集〉序》,由许广平记录。《序》中说:“这一个月来,每天发热,发热中也有时记起了版画。”
  7月份,《死魂灵百图》由鲁迅出资,以三闲书屋名义出版。
  8月31日,鲁迅专门托内山完造给在柏林的武者小路实笃写信并寄《珂勒惠支版画选集》一本,请他转送给珂勒惠支本人。
  10月8号,鲁迅参观“中华全国木刻第二回流动展览会”——这是他最后一次出现在公开场合。4
  可以说绘画是伴随着鲁迅生命最后一程,甚至是最后一刻的。其实鲁迅一生都跟绘画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或许我们正可以从这个角度来切入,来探寻鲁迅的艺术世界与内心世界。
  大家可能会注意到,在1936年鲁迅有关绘画的活动当中,他提到最多的是珂勒惠支的绘画。珂勒惠支这个画家非常重要,可能大家不熟悉,这是一位德国的女版画家,鲁迅于她有极强的共鸣。我们看一看,鲁迅是怎样评价、怎样介绍珂勒惠支的画的。
  鲁迅在《〈凯绥·珂勒惠支版画选集〉序目》这篇文章里面,对珂勒惠支的画一幅一幅地作了讲解。欣赏珂勒惠支的画是“进入鲁迅”的很重要的一个途径;现在请大家一边看图片,一边听鲁迅的介绍——
  “《自画像》。……这是作者从许多版画的肖像中,自己选给中国的一幅,隐然可见她的悲悯,愤怒和慈和”。
  “《穷苦》。……我们借此进了一间穷苦的人家,冰冷,破烂,父亲抱一个孩子,毫无方法的坐在屋角里,母亲是愁苦的,两手支头,在看垂危的儿子,纺车静静的停在她的旁边。”
  “《死亡》。……还是冰冷的房屋,母亲疲劳得睡去了,父亲还是毫无方法的,然而站立着在沉思他的无法。桌上的烛火尚有余光,‘死’却已经近来,伸开他骨出的手抱住了弱小的孩子。孩子的眼睛张的极大,在凝视我们,他要生存,他至死还在希望人有改革运命的力量。”
  “《耕夫》。……这里刻划出来的是没有太阳的天空之下,两个耕夫在耕地,大约是弟兄,他们套着绳索,拉着犁头,几乎爬着的前进,像牛马一般,令人仿佛看见他们的流汗,听到他们的喘息。后面还该有一个扶犁的妇女,那恐怕总是他们的母亲了。”
  “《凌辱》。……男人们的受苦还没有激起变乱,但农妇也遭到可耻的凌辱了;她反缚两手,躺着,下颏向天,不见脸。死了,还是昏着呢,我们不知道。只见一路的野草都被蹂躏,显着曾经格斗的样子,较远之处,却站着可爱的小小的葵花。”
  “《磨镰刀》。……这里就出现了饱尝苦楚的女人,她的壮大粗糙的手,在用一块磨石,磨快大镰刀的刀锋,她那小小的两眼里,是充满着极顶的憎恶和愤怒。”
  “《反抗》。……谁都在草地上没命的向前,最先是少年,喝令的却是一个女人,从全体上洋溢着复仇的愤怒。她浑身是力,挥手顿足,不但令人看了就生勇往直前之心,还好像天上的云,也应声裂成片片。她的姿态,是所有名画中最有力量的女性的一个。也如《织工一揆》里一样,女性总是参加着非常的事变,而且极有力,这也就是‘这有丈夫气概的妇人’的精神。”
  “《妇人为死亡所捕获》。……‘死’从她本身的阴影中出现,从背后来袭击她,将她缠住,反剪了;剩下弱小的孩子,无法叫回他自己的慈爱的母亲。一转眼间,对面就是两界。‘死’是世界上最出众的拳师,死亡是现社会最动人的悲剧,而这妇人则是这全作品中最伟大的一人。”
  “《面包!》。……饥饿的孩子的急切的索食,是最碎裂了做母亲的心的。这里是孩子们徒然张着悲哀,而热烈地希望着的眼,母亲却只能弯了无力的腰,她的肩膀耸了起来,是在背人饮泣。她背着人,因为肯帮助的和她一样的无力,而有力的是横竖不肯帮助的。她也不愿意给孩子们看见这是剩在她这里的仅有的慈爱。”
  最后一幅画:“《德国的孩子们饿着!》。……他们都擎着空碗向人,瘦削的脸上的圆睁的眼睛里,炎炎的燃着如火的热望。谁伸出手来呢?这里无从知道。”
  这里,珂勒惠支的画与鲁迅的文字已经融为一体,这是东西方两个伟大民族的伟大生命的融合,是世界上最强有力的男性与同样强有力的女性生命的融合,是真正具有震撼力的。在我看来,这是继《野草》以后最有鲁迅式的魅力的文字,却不被人们所注意,这真是奇怪而令人遗憾的事。
  因此,我们也就不难理解这位德国女画家在鲁迅心目中的地位——这是他终于找到的可以与之进行真正艺术家之间的对话的精神姐妹。
  鲁迅如是说:“在女性艺术家之中,震动了艺术界的,现在几乎无出于凯绥·珂勒惠支之上的——或者赞美,或者攻击,或者又对攻击给她以辩护。”
  鲁迅引用罗曼·罗兰的话,说“凯绥·珂勒惠支的作品是现代德国的最伟大的诗歌,它照出穷人与贫民的困苦和悲痛。这有丈夫气概的妇人,用了阴郁和纤秾的同情,把这些收在她的眼中,她的慈母的腕里了。这是做了牺牲的人民的沉默的声音。”
  鲁迅说:“只要一翻这集子,就知道她以深广的慈母之爱,为一切被侮辱和损害者悲哀,抗议,愤怒,斗争;所取的题材大抵是困苦,饥饿,流离,疾病,死亡,然而也有呼号,挣扎,联合和奋起。”5
  鲁迅在《写于深夜里》这篇文章里还深情地回忆到:在柔石牺牲以后,想到“他那双目失明的母亲,我知道她一定还以为她的爱子还在上海翻译和校对”,就选了一幅珂勒惠支的画,刊登在《北斗》杂志上,算是“无言的纪念”:“是一个母亲,悲哀的闭了眼睛,交出她的孩子去”——这是最早介绍到中国来的珂勒惠支的作品。鲁迅说她的作品里,有着“一切‘被侮辱和被损害的’的母亲的心的图像。这类母亲,在中国的指甲还未染红的乡下,也常有的,然而人往往嗤笑她,说做母亲的只爱不中用的儿子。但我想,她是也爱中用的儿子的,只因为既然强壮而有能力,她便放了心,去注意‘被侮辱的和被损害的’孩子去了。”鲁迅还说,“有了这画集,就明白世界上其实许多地方都还存在着‘被侮辱和被损害的’人,是和我们一气的朋友,而且还有为这些人们悲哀,叫喊和战斗的艺术家。”
  鲁迅在《死》这一文章里还这样介绍了史沫德黎女士对珂勒惠支的介绍:她的作品“有两大主题支配着,她早年的主题是反抗,而晚年的却是母爱,母性的保障,救济,以及死。而笼照于她所有的作品之上的,是受难的,悲剧的,以及保护被压迫者深切热情的意识。”
  鲁迅他的心是和珂勒惠支相通的。可以说鲁迅对珂勒惠支的评价,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他自己的夫子自道,是他的自我定位。我想我们是可以这样来评价鲁迅的:他同样是一位以巨大的爱,为被侮辱的和被损害者“悲哀、叫喊和战斗的艺术家”。而且,他的作品的风格,也同样是“虽有憎恶和愤怒,而更多的是慈爱和悲悯”。请注意这一评价:愤怒,慈爱和悲悯。——我们往往注目于愤怒的鲁迅,却忽略了悲悯和慈爱的这一面。作为愤怒的鲁迅,也正像他所称赞的珂勒惠支的作品一样,充满了一种力的美,用鲁迅的话来说,是一种动人的力:能打动人的心,震撼人的灵魂。在另一方面,正像有的研究者说的那样,我们读鲁迅的作品,常常感觉到有一种佛的广阔的胸怀与悲悯,因为他是为整个人类的被压迫者、弱小者进行搏斗的。6 我想这种感觉是有道理的,鲁迅是把这种悲悯的情怀,和尼采的那样的生命的强者的力量融合在一起的,这大体上也可以概括鲁迅的风格,人的风格与作品的美学风格。
  同样,史沫德黎对于珂勒惠支的作品的主题的概括,也适用于鲁迅:反抗,爱与死。或者借用鲁迅对珂勒惠支作品的描述:“人间至爱者”“为死亡所捕获”——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鲁迅作品的母题,象征和缩影,而且鲁迅自己就是“人间至爱者”当中的一个,鲁迅可以说是把最大的爱的热烈和死的冷峻两个极端交织在一起,这构成鲁迅的性格特征,也构成鲁迅的心理特征。我们在“开场白”里所说的《腊叶》给我们的感觉,那红的,绿的,绛色的,斑斓色彩中那双黑色的眼睛,其实就是爱和死的外化。这形象是高度浓缩了,象征了鲁迅的整个的艺术,他的人格,他的思想,他的性格,他的感情以及他的作品的风格,现在回过头来想想,这最初的“第一感”其实是直逼鲁迅的本体的。
  这里我还想讲一点,鲁迅对绘画的爱好或者修养其实也是反映鲁迅的本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他对“美”的特殊的敏感,对美的沉湎,美的沉醉,美的趣味,美的鉴赏力。这表现鲁迅作为真正的艺术家的本质。可能因为他的思想家的特点太突出了,人们往往注目于作为思想家的鲁迅,而常常忽略了鲁迅艺术家的天性。其实只要看看《野草》这样的作品,你就可以感觉到鲁迅的艺术家气质:不仅是绘画,还有音乐,极强的音乐感,这也是我们长期所忽略的,在以后的讲课中,我还会展开这个问题。这文字与绘画、音乐的相通,是显示了作为艺术家的鲁迅的特点的。我猜想,这就是为什么鲁迅临死时候,他会喜欢那幅画,那个披着长头发的,穿着长裙子的在风中奔跑的女孩,那是美的象征,爱的象征,健全的活的生命的象征。鲁迅生命最深处是这个东西,这是鲁迅的“反抗”的底蕴所在。
  我还想向大家推荐《鲁迅全集》的《集外集》里的系列文章,1929年鲁迅在编《朝花》周刊时,引荐了很多西方、日本和俄国的现代绘画,先后写了《近代木刻选集》(1)、(2)的“小引”、“附记”,《〈路谷虹儿画选〉小引》、《哈谟生的几句话》,《〈比亚兹莱画选〉小引》、《〈新俄画选〉小引》等文,这样一些美术评论,不仅显示了鲁迅极高的艺术的鉴赏力,而且可以看出他对现代美术、现代艺术有非常精到的见解,我们正可以从这一角度切入,来了解鲁迅作品的现代性,这是一个很有价值的研究课题,我就不讲了,同学们有兴趣可以自己去看,去研究。
  我现在要说的是,“人间至爱者为死亡所捕获”这一命题的另一个意义:1936年对于鲁迅,就是这样一个“人间的至爱者”逐渐“为死亡所捕获”的生命流程。
  前面我们曾经说到,鲁迅在这一年一再谈到珂勒惠支的画作是“一切‘被侮辱和被损害的’的母亲的心的图像”,并且说“这类母亲,在中国的指甲还未染红的乡下,也常有的”,在鲁迅看来,在现代文明还没有冲击到的中国农村,正是保留着出于天性的“母爱”,这正是他在1936年重病中频频想到的。据冯雪峰回忆,鲁迅离世之前曾经表示过想写一组文章,编成一本他称之为“诗的散文”的集子,而且已经写出几篇,像《这也是生活》、《死》、《女吊》等等。在写出《女吊》后,他就表示:“这以后我将写母爱了。我以为母爱的伟大真可怕,差不多是盲目的。”7 “盲目”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出于本性。其实鲁迅早在五四时期所写的《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这篇文章里就已经提出这样一个观点:针对父母有恩于子女的传统观念,他提倡一种出于生物的天性的爱,称之为“生物学的真理”,并且说:“一个村妇哺乳婴儿的时候,决不想到自己正在施恩;一个农夫在娶妻的时候,也决不以为将来要放债”,这是一种“离绝了交换关系利害关系的爱”,是出于人的本能的爱。鲁迅说:“我现在心以为然的,便只是爱”,而且他提出“觉醒的人,此后应将这天性的爱,更加扩张,更加醇化;用无我的爱,自己牺牲于后起的新人”,据此而提出了“以幼者弱者为本位”的新的伦理观。而现在,在鲁迅生命的最后时刻,他仍然念念不忘保留在“指甲还未染红的乡下”的天性的“盲目”的母爱,特别是“被压迫被凌辱的人”的母亲的爱。由此可以看出,鲁迅思想中是存在着一些一以贯之的东西的,构成了鲁迅内在的生命发展线索。前面我们说鲁迅是“一位以巨大的爱,为被侮辱和被损害者‘悲哀,叫喊和战斗的艺术家’”,这绝不是偶然的。这是我们在考察鲁迅的生命历程时,要特别注意的。
  在这一年里,鲁迅还有一篇也是写爱、也同样具有震撼力的文章,这就是我在很多场合都向同学们介绍过的《我要骗人》。文章说,一个冬天早晨,我刚要跨进大门,被一个十二三岁的女孩子捉住了(这个“捉”很有意思),是小学生,是要募集水灾捐款,“因为冷,连鼻子尖也冻得通红。我说没有零钱,她就用眼睛表示了非常的失望。”其实鲁迅说没有零钱当然是事实,另一方面鲁迅心里很明白,这种捐款是没有意义的,捐来的钱,“是连给水利局的老爷买一天的烟卷也不够的”,那是骗人的东西。但是一看见这小女孩,露出非常失望的神色,“我觉得对不起人”,就带她进入电影院,买了门票以后,付给她一块钱,而这小女孩“这回是非常高兴了,称赞我道:‘你是好人’,还写给我一张收条。只要拿着这收条,就无论到哪里,都没有再出捐款的必要。”这小女孩走了,“于是我,就是所谓‘好人’也轻松的走进里面”,看电影去了。但是看着看着,“心情又立刻不舒服起来,好像嚼了肥皂或是什么一样。”为什么?因为骗了这孩子。为什么要骗?因为“我不爱看人们的失望的样子。倘使我那八十岁的母亲,问我天国是否真有,我大约是会毫不踌蹰,答道真有的罢。然而这一天的后来的心情却不舒服。好像是又以为孩子和老人不同,骗她是不应该的,想写一封公开信,说明自己的本心,去消释误解,但又想到横竖没有发表之处,于是终止了……”——这里的感情是非常复杂的:无论对母亲,对这小女孩,鲁迅都充满了爱,他爱她们,因此不愿意让她们失望,因为爱,所以说谎;但又为骗了最爱的人而谴责自己,心里永远不得安宁;想公开说明,又解释不清楚;希望有一天大家不要欺骗,但又明白,这一天不会来,“还不是披沥真实的心的时光”:终于痛苦地写下了“我要骗人”这四个字。爱与欺骗,真实与说谎,这些东西就这样纠缠在一起,不是那种单一的,因而不免是轻飘飘、甜腻腻的爱,而是复杂的,充满了矛盾,充满了沉重的深刻的爱。这就使我们想起了鲁迅《野草》里那篇《颓败线的颤动》。一位伟大的母亲,把自己的一切都献给了孩子,为了使他们免于饥饿,不惜出***体;但子女长大了,竟为母亲感到羞耻,于是把她赶出家门,连孙子也对她高声喊“杀”。被亲人放逐的母亲,走到了旷野里,“她赤身露体地,石像似的站在荒野的中央”,她想起了一切,“又于一刹那间将一切并合:眷恋与决绝,爱抚与复仇,养育与歼除,祝福与咒诅……”。我们一般讲“爱”,都单讲眷恋,爱抚,养育,祝福;而在鲁迅的笔下,在伟大的母亲的情感世界里,眷恋与绝决,爱抚与复仇,养育与歼除,祝福与诅咒,这看似对立的两种情感、两种心理却是相互纠缠为一体的。这位母亲正是以这样一种爱和恨的复合与纠缠,“举两手尽量向天,口唇间漏出***的,非人间所有,所以无词的言语”。在某种程度上,鲁迅的作品正是“无词的言语”,里面蕴含着鲁迅式的爱,或者如鲁迅自己所说,是“爱憎不相离”——这里,情感的多层性,大爱与大憎的相互搏斗,渗透与补充,无序的纠缠与并合,自会产生一种丰厚、繁复,撕裂般的感情力量。我们可以想见,在鲁迅生命的最后流程中,纠缠于心的正是这样一种情感。
  注:
  一,赵家璧:《记鲁迅先生选苏联版画》,收《鲁迅回忆录》(散篇,下册),1043页,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
  二,参看《鲁迅年谱》(增订本)第4 卷“1936年”部分,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
  三,鲁迅:《〈凯绥.柯勒惠支版画选集〉序目》,收《鲁迅全集》6 卷,470——471页,470页,471——472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四,孙郁:《鲁迅与周作人》
  五,冯雪峰:《鲁迅先生计划而未完成的著作》,《雪峰文集》4 卷,17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
  闲话鲁迅(三)
  --------------------------------------------------------------------------------
  鲁迅的“爱”,不仅有深刻的一面,更有平凡的一面,更多的是出自于一个普通人的爱,出于人的天性的爱。
  我先给大家念一封信,是鲁迅1936年1月8 号写的——
  母亲大人膝下,敬禀者,一月四日来信,前日收到了。孩子的照相,还是去年十二月廿三寄出的,竟还未到,可谓迟慢。不知现在已到否,殊念。
  酱鸡及卤瓜等一大箱,今日收到,当分一份出来。明日送与老三去。(这是他弟弟周建人)
  海婴是够活泼的了,他在家里每天都要闯一两场祸,阴历年底,幼稚园要放两礼拜假,家里的人都在发愁。但有时是肯听话,也讲道理的,所以近一年来,不但不挨打,也不大挨骂了。他只怕男一个人,但又说,男 打起来,声音虽然响,却不痛的。
  上海只下过极小的雪,并不比去年冷,寓里却已经生了火炉了。海婴胖了许多,比去年又长了一寸光景。男及害马(指许广平)亦均好,请勿念。
  紫佩生日(当年的老同学老朋友),当由男从上海送礼去,家里可以不必管了。
  专此布达,恭请
  金安。
  男 树 叩上 广平及海婴同叩 一月八日1
  请注意这封信的称谓:上书“母亲大人膝下,敬禀者”,下署“男 树 叩上 广平及海婴同叩。”这是典型的中国传统的书信形式。你读这封信,会觉得这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就好像我们的一个邻居,姓周,名树人的中年人给他的母亲写信。如果你心里怀着“这是大文豪鲁迅写的”的想法,去揣摩其中的微言大义,那就糟了,你就不能进入鲁迅。只有用平常心,把他看成最普通的人,我们也许才能接近最真实的鲁迅的世界。
  作为人之子,鲁迅爱他的母亲;作为人之父,他爱他的儿子:一切就是这样平平常常。我们不妨再来看看鲁迅是如何讲他的儿子的,看他和海婴的关系——我们知道鲁迅是五十岁得子,在中国传统中“五十得子”是一件很特别的事情。所以鲁迅专门有一张和海婴的合影照片,特意写着“五十岁和一岁”。鲁迅在给家人、朋友的信中,一谈起海婴,就别有一番情趣——
  “他大约已认识了二百字,曾对男说,你如果字写不出来了,只要问我就是”。2
  “……真无怪男的头发要花白了。一切朋友和同学,孩子都已二十岁上下,海婴每一看见,知道他是男朋友的儿子,便奇怪的问道:他为什么会这样大呢?”。3
  “先前有男的朋友送他一辆三轮脚踏车,早已骑破,现在正闹着要买两轮的,大约春假一到,又非报效他十多块钱不可了”。4
  “海婴很好,……冬天胖了一下,近来又瘦长起来了。大约孩子是春天长起来,长的时候,就要瘦的。”5
  “海婴已以第一名在幼稚园毕业,其实不过‘山中无好汉猢狲称霸王’而已。”6
  我想,在座的每一个人,无论你作为人之父(母),还是人之子(女),读到这样的信,都会发出会心的微笑。这里的充满幽默感的文字会让我们的心变热变软,它唤起我们许多温馨的回忆:关于你和你的父母,关于你和你的孩子……。鲁迅正是我们中的一员,他和我们一起享受着人间的天伦之乐……。
  正是因为这个,对鲁迅来说,他只要回到自己的家庭中,回到自己的妻子儿子当中,或者回到自己的朋友中间,回到日常生活中间,他就感到一种少有的轻松,自适。平常我们看见的是一个披甲带盔的,有着外在与内在的紧张的鲁迅,回到家庭与日常生活中,就脱下来了,显出了更平常、也更真实的本相。于是,我们发现,对人的日常生活的眷恋,构成了鲁迅在他的最后日子里的精神世界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在《“这也是生活”……》这篇文章里,他这样谈到重病中的生命体验——
  “有一些事,健康者或病人是不觉得的,也许遇不到,也许太微细。到得大病初逾,就会经验到……
  “(大病中)我的确什么欲望也没有,似乎一切都和与我不相干,所有的举动都是多事,我没有想到死,但也没有觉得生;这就是所谓‘无欲望状态’,是死亡的第一歩。曾有爱我者因此暗中下泪;然而我有转机了,我要喝一点汤水,我有时也看看四近的东西,如墙壁,苍蝇之类,此后才能觉得疲劳,才需要休息。
  ……
  “有了转机之后四五天的夜里,我醒来了,唤醒了广平。
  ‘给我喝一点水。并且去开开电灯,给我看来看去的看一下。’
  ‘为什么?……’她的声音有点惊慌,大约以为我在讲昏话。
  ‘因为我要过活。你懂得么?这也是生活呀。我要看来看去的看一下。”
  ‘哦……’她走起来,给我喝了几口茶,徘徊了一下,又轻轻的躺下了,不去开电灯。
  我知道她没有懂得我的话。
  街灯的光穿窗而入,屋子里显出微明,我大略一看,熟识的墙壁,壁端的棱线,熟识的书堆,堆边的未订的画集,外面的进行着的夜,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我存在着,我在生活,我将生活下去,我开始觉得自己更切实了,我有动作的欲望——但我不久又坠入了睡眠。”
  有了这一次“由死回生”的体验,鲁迅对生命与生活有了新的体悟——
  “……熟识的墙壁,熟识的书堆,……这些,在平时,我也是常看它们的,其实是算作一种休息。但我们一向轻视这等事,纵使也是生活的一片,却排在喝茶搔痒之下,或者简直不算一回事。我们所注意的是特别的精华,毫不在枝叶。给名人作传的人也大抵一味铺张其特点,李白怎样做诗,怎样耍颠,拿破仑怎样打仗,怎样不睡觉,却不说他们怎样不耍颠,要睡觉。其实一生中专门耍颠或不睡觉,是一定活不下去的,人之有时能耍颠 和不睡觉 就因为倒是有时不耍颠和也睡觉的缘故。然而人们以为这些平凡的都是生活的渣滓,一看也不看。
  ……
  删夷枝叶的人,决定得不到花果。”
  这一段文字也是非常感人的,这里表达的是鲁迅对于人的最普通最平凡的生活的渴望,珍惜和眷恋。鲁迅在生命快要结束的时候,最珍爱的就是这样一种生的欢乐,而且是人的日常生活中的看似平淡却格外浓郁的欢乐。正是从这里,我们可以感觉到,作为地之子的鲁迅,他和真实的生活在这个土地上的普通人之间的血肉联系。他说:“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正像他的一首诗中所说的:“心事浩茫连广宇”,这都高度浓缩了鲁迅生命的最后一刻的心情。让我们一起来体味这句话:“我存在着,我在生活,我将生活下去。”这里讲的是存在的美,讲的是生活的美。人存在的本身这就是意义,这就是美。可以说,鲁迅的生命最后是要回归到大地上普普通通的人群的“存在”与“生活”中去的。
  这使我们想起了鲁迅一生中创作的两次高潮。而这两次高潮都和病与死亡有关。两次高潮当中,他都要回忆自己的家乡。第一次是1926年鲁迅写《野草》《朝花夕拾》的时候,上次我们讲《腊叶》曾谈到当时他也是大病一场,面对死亡。《朝花夕拾》里面,在我看来最感人的,就是那篇《阿长与〈山海经〉》最后一句话:“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的怀里永安她的魂灵”,在某种意义上他是在为自己招魂,他要让自己的灵魂在仁厚黑暗的地母的怀里永安。到了1936年,他再一次面对死亡的威胁,再一次出现了创作高峰,再一次回忆他的家乡,童年,而且已经写出了两篇文章,一篇是《女吊》,一篇是《我的第一个师父》。这些年我们比较多的谈《女吊》,却忽略了《我的第一个师父》,这是不应该的。我们今天就来读读这一篇——
  “……我生在周氏是长男,‘物以希为贵’,父亲怕我有出息,因此养不大,不到一岁,便领到长庆寺里去,拜了一个和尚为师了。拜师是否要贽见礼,或者布施什么的呢,我完全不知道。只知道我却由此得到一个法名叫作‘长庚’,后来我也偶尔用作笔名,并且在《在酒楼上》这篇小说里,赠给了恐吓自己的侄女的无赖。……
  ……我至今不知道(我的师父)他的法名,无论谁,都称他为‘龙师父’,痩长的身子,痩长的脸,高颧细眼,和尚是不应该留须的,他却有两绺下垂的小胡子。对人很和气,不教我念一句经,也不教我一点佛门规矩;他自己呢,穿起袈裟来做大和尚,或者戴上毗卢帽放焰口,……是庄严透顶的,……其实——自然是由我看来——他不过是一个剃光了头发的俗人。
  因此我又有了一位师母,就是他的老婆。……不过我的师母在恋爱故事上,却有些不平常。……听说龙师父在年青时,是一个很漂亮能干的和尚,交际很广,认识各种人。有一天,乡下做社戏了,他和戏子相识,便上台替他们去毃锣,精光的头皮,簇新的海青,真是风头十足。乡下人大抵有些顽固,以为和尚是只应该念经拜忏的,台下有人骂了起来。师父不甘示弱,也给他们一个回骂。于是战争开幕,甘蔗梢头雨点似的飞上来,有些勇士还有进攻之势,‘彼众我寡’,他只好退走,一面退,一面一定追,逼得他又只好慌张的躲进一家人家去。而这人家,又只有一位年青的寡妇。以后的故事,我也不甚了然了,总而言之,她后来就是我的师母。
  ……
  因此我有了三个师兄,两个师弟。……三师兄比我恐怕要大十岁,然而我们后来的感情是很好的,我常常替他担心。还记得有一回,他要受大戒了……在剃得精光的囟门上,放上两排艾绒,同时烧起来,我看总不免要叫痛的。……然而我师父究竟道力高深,他不说戒律,不谈教理,只在当天大清早,叫了我的三师兄去,厉声吩咐道:‘拼命熬住,不许哭,不许叫,要不然,脑袋就炸开,死了!’这一种大喝,实有比什么《妙法莲花经》或《大乘起信论》还有力,谁高兴死呢?……
  出家人受了大戒,从沙弥升为和尚正和我们在家人行过冠礼,由童子而为***相同。***愿意‘有室’,和尚自然也不能不想到女人。……
  我那时并不诧异三师兄在想女人。而且知道他所理想的是怎样的女人。人们也许以为他想的是尼姑罢,并不是的,和尚和尼姑‘相好’,加倍的不便当。他想的乃是千金***或少奶奶……
  后来,三师兄也有了老婆,出身是***,是尼姑。还是‘小家碧玉’呢,我不明白,他也严守秘密,道行远不及他的父亲了。这时我也长大起来,不知道从那里,听到了和尚应守清规之类的古老话,还用这话来嘲笑他,本意是在要他受窘。不料他竟一点不窘,立刻用‘金刚怒目’式,向我大喝一声道:
  ‘和尚没有老婆,小菩萨那里来!?’
  这真是所谓‘狮吼’,使我明白了真理,哑口无言,我的确早看见寺里有丈余的大佛,有数尺或数寸的小菩萨,却从來没有想到他们为什么有大小。经此一喝。我才彻底的省悟了和尚有老婆的必要,以及一切小菩萨的来源,不再发生疑问。
  ……
  我的师父,在约略四十年前已经去世:师兄们大半做了一寺的主持:我们的交情是依然存在的,却久己彼此不通消息。但是我想,他们早己各有一大批小菩萨,而且有些小菩萨又有小菩萨了。”
  你看这文章多妙啊。到了80年代,汪曾祺写了《受戒》,也曾经轰动一时,但现在看起来,还是鲁迅的文章老到一点。你看他所写的和尚,也有着普通人的情欲,也像普通人那样生活着,写得这么有情有味,透过那些不时插入的调侃和有关民俗的描写,你感到的是绵绵的情意。而且用笔非常轻松,非常随意,这就达到了一个艺术上的成熟境界。正因为鲁迅和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最普通的老百姓之间有着血肉一样的联系,他的笔下才会流泻出浓浓的人情味:鲁迅作品艺术的魅力,感人的力量也正是在这一点上。
  注:
  一, 见《鲁迅全集》13卷,188——189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下同。
  二, 致母亲(1936年1 月21日),《鲁迅全集》13卷,294页。
  三, 致母亲(1936年2 月1 日),《鲁迅全集》13卷,298页。
  四, 致母亲(1936年4 月1 日),《鲁迅全集》13卷,339页。
  五, 致母亲(1936年5 月7 日),《鲁迅全集》13卷,373页。
  六, 致母亲(1936年7 月6 日),《鲁迅全集》13卷,390页。
  闲话鲁迅(四)
  --------------------------------------------------------------------------------
  关于鲁迅的爱,我们说的已经够多了。下面,我们讲一下鲁迅的“死”:这样一个人间至爱者,他却被死亡所捕获。
  “死”,这也是鲁迅作品的一个母题。鲁迅这一生,曾目睹无数的死亡。从辛亥革命烈士的死,五卅运动中工人市民流血南京路上,“三 一八”惨案学生陈尸执政府门前,到清党运动中年青的革命者尸沉江湖,以至在白色恐怖中,天真的诗人们被秘密的处决——鲁迅可以说在半个世纪里都时时刻刻感受到了这些“尸体”的沉重:这是20世纪我们民族的灾难压在它的最忠实的儿子心上的永远移不去的梦魇。鲁迅在《为了忘却的记念》里如是说:“这三十年来,却使我目睹许多青年的血,层层淤积起来,将我埋得不能呼吸,只能用这样的笔墨,写几句文章,算是从泥土中挖一个小孔,自己延口残喘。”1936年,鲁迅又写了这样一篇“挖一个小孔”使“自己延口残喘”的文章,这就是《写于深夜里》的第二节《略论“暗暗地死”》——
  “这几天才悟到,暗暗的死,在一个人是极其惨苦的事。
  中国在革命以前,死囚临刑,先在大街上通过,于是他或呼冤或骂官,或自述英雄行为,或说不怕死。到壮美时,随着观看的人们,使喝一声采,后来还传述开去。(这是一种壮美的死)在我年青的时候,常听到这种
  事我总以为这情形是野蛮的,这办法是残酷的。
  ……
  ……我先前只以为‘残酷’,还不是确切的判断,其中是含有一点恩惠的。(行刑者让死囚在马路上穿街而过,高喊一声‘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这不仅仅是残酷,也带有一点恩惠,因为毕竟还允许他喊几声。)我每当朋友或学生的死,倘不知时日,不知地点,不知死法,总比知道的更悲哀和不安;由此推想那一边(就是死者那一边)在暗室里毕命于几个屠夫的手里,也一定比当众而死的更寂寞。(暗中死的比当众而死的更寂寞)
  ……这时街道文明了,民众安静了,但我们试一推测死者的心,却一定比明明白白而死的更加惨苦。我先前读但丁的《神曲》,到《地狱》篇,就惊异于这作者设想的残酷,但到现在,阅历加多,才知道他还是仁厚的了:他还没有想出一个现在已极平常的惨苦到谁也看不见的地狱来。
  这“极平常的惨苦到谁也看不见的地狱”,正是中国的现实。我们可以感到鲁迅写着这段文字时,他的手的颤抖,心灵的颤抖:我觉得这文字真是血写的。我们可以发现,鲁迅在写到青年人的死、他的学生死的时候,他就激动起来,他压抑不住自己内心的愤怒,《纪念刘和珍君》是这样,《为了忘却的记念》是这样,这篇《论暗暗的死》也是这样。这当然是因为鲁迅对年轻一代、对自已学生的爱之深:这同样是“爱憎不相离”。如果说《我的第一个师父》给人以生命的温馨感,那么这《论暗暗的死》就让人感到彻骨的寒气:这爱和恨、热与冷的文字,都同属于鲁迅。我每次读到鲁迅这样的文字的时候,都是非常的震惊,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感觉。我常常想到在鲁迅死后,还有多少“暗暗的死”。前几年,也是这样一个深夜里,我读了一本书,叫做《王实味传》,写了这样一段话——
  “我的脑子里反复响着一个声音:‘暗暗的死,暗暗的死,暗暗的死……’。
  这是发生在20 世纪40 年代中国的一个‘暗暗的死’。但半个世纪过去了,这依然是一个不明不白的死。而且似乎已经被人忘却了,人们忙于世纪末的狂欢,有谁去想到、去推测死者的心,有谁听到死者亲属的哀哀的哭声,更有谁愿意正视和承担这死尸的沉重,思考这历史的沉重?”
  我想读鲁迅的著作,是不能不使我们思考这历史的沉重的。
  当然,在1936年,“死”更是鲁迅自己的个人话题。因为正是这一年,他直接地面对着死亡。翻翻鲁迅这一年的日记和书信,表面看来,好像他总是用很冷漠很平淡的字眼来谈论他自己的病,谈论死。比如:1936年1月3号鲁迅肩膀大疼,第二天,他给朋友写信说:“我五十多岁了,人总是要死的,死了,也不算短命。病也没有那么急。“5月15日,鲁迅病大发,他请了医生来看,断定为肺结核,而且是“甚危”。医生对他说:“你是典型的中国人,要是外国人早五年前就死了”。第二天鲁迅就写信把这件事告诉了母亲,却是这么说的:“肺结核对于青年人是险症,但对于老人却不是致命的。没有什么特殊的症候。”
  正是在这个时候,增田涉(一个日本学者)专门从日本赶来看望鲁迅,他看到的鲁迅是什么神色呢?“他已经是躺在病床上的人,风貌变得非常险峻,神气是凝然的,尽管是非常战斗的却显得很可怜,像‘受伤的狼’的样子了”:是这样一幅“最后的画像”。而椐增田涉回忆,既便病成这样,增田涉离开时,鲁迅还准备了许多土产礼物,包装的很好。但鲁迅仍然嫌许广乎包扎的不够好,他自己重新再包扎一遍。增田涉看他用已经不灵巧的双手包扎东西,心里是说不出的滋味。7
  到了8月13号,他的肺支气管破裂,吐血。他在给一位朋友的信中仍然这样说:“我这次生的,的确是肺病,而且是大家所畏惧的肺结核,我们结交至少已经有二十多年了,其间发过四五回,但我不大喜欢嚷病,也颇漠视生命,淡然处之,所以也几乎没有人知道。”8
  但是正像冯雪峰所说,“没有任何强有力的敌人能够压服他,没有任何困难能够阻挠他的意志……;但是,暗暗地他在感觉到只有一个敌人能够压服他,能够夺去他的工作,这就是病以及由病而来的死的预感”。所以不管鲁迅怎样淡漠地谈病,其内心深处还是感觉到病和死对他的压力和威胁的。应该说冯雪峰的观察大体上是准确的:“至于病,对于他的心境不平衡,我觉得却是影响最大。我想,无论他自觉或不自觉,他都不相信自己会被病所战胜的;但是,也是无论自觉或不自觉,他都不能不暗暗地把病看作可能不能战胜的敌人”。9
  当然在病中,鲁迅最感痛苦的不仅仅是内在病魔对他的侵害,更有外部世界在他病重时对他的种种伤害。在这一年鲁迅的日记和书信中,频繁地出现了两个字:“无聊”。他说:“年年想休息一下,而公事、私事、闲气之类,有增无减,不遑安息,不遑看书,弄得信也没有功夫写。”10 “近几年来在这里也玩着戴了镣铐的跳舞,连自己也觉得无聊,……倒想不写批评了,或者休息,或者写别的东西”,11 “这样纠缠下去,一直弄到自己无聊,读者无聊,于是在无声无息中完结。”12 这样频频谈到“无聊”,想“休息”,这在鲁迅是并不多见的。为什么这一年他这样强烈地感觉到“无聊”呢?就是人们觉得他快要死了,所以抓紧最后的时机去攻击他,利用他。这一年,也是关于他的流言最多的一年:从年初起就有人寄匿名信,在小报上发布“消息”,说鲁迅“转变”了,跟国民党和解了,甚至要到国民党那儿做官了,还“证据凿凿”地指明胡风就是“引进员”13 ,后来甚至把他的儿子海婴也牵连进去。一个叫林微音的,本来是上海文坛的无聊文人,竟化名“陈代”一口气在报上发了20 多篇骂鲁迅的文章14 :骂鲁迅居然也能成为“职业”。还有冷箭——各种冷箭变着花样不断地袭来,简直防不胜防。(我们在下面还要作详细的分析)鲁迅早就深感“名人之累”,现在病中的他成了一个失去反抗与自卫能力的“公众人物”,谁都可以肆无忌惮地向他身上泼污水,或者毫无顾忌地任意利用他:这都构成了对鲁迅心灵的极大伤害,并引起强烈的情感反应。他感到无聊:前面所说的他之渴望摆脱一切,回到日常生活,成为普通人,显然与这种无聊心态有关。他更无法控制自己的愤怒,在逝世前四天在给朋友的信中,他这样写道:“本年作文殊不多,继婴大病,槁卧数月,而以前以畏祸隐去的小丑,竟乘风潮,相率出现,趁我危难,大肆攻击”15 。他不能不想到自己死后的命运。这是他早已预见的:“文人的遭殃,不在生前被攻击,被冷落,一瞑之后,言行两亡,于是无聊之徒,谬托知已,是非蜂起,既以自炫,又以卖钱,连死尸都成为他们沽名获利的之具,这倒是值得悲哀的。”16 现在,“死后”对他已经是一个现实的问题。这一年5 月有朋友写信劝他写自传,这或许有“趁着还能作文,给后人留下一点自述,免得身后他人胡说八道”的意思吧。鲁迅却作了这样一番回答——
  “我是不写自传也不热心于别人为我做传的。因为一生太平凡,假使这样的也可以做传,中国一下子可以有四万万部传记,真将塞破图书馆。我有许多小小的想头和言语,时时随风而逝,固然似乎可惜,但其实,亦不过小事情而已。”17
  这自然是鲁迅一贯的思路:强调自己是“四万万”中国人中普通的一员,“太平凡”三个字就把“一生”打发了。而“随风而逝”四个字则更耐寻味。我自己读到这里是心为之一动的:在通达的背后,我还感到了几分惆怅,几分感伤。“固然……似乎……但……亦……不过……而已”,如此曲折的表达,是写尽了鲁迅内心的万千思绪的。这些地方都需要后来人细心体察与体会。
  因此,鲁迅确实是想把他的“小小的想头和言语”留下来做纪念的。于是,就有了2月10 日给朋友的一封信——
  “回忆《坟》的第一篇,是1907年作,到今年足足30 年了,除翻译不算外,写作共有200万字,颇想集成一部(约十本),印它几百部,以作纪念,且于欲得原版的人,也有便当之处。不过此事经费浩大,大约不过空想而已。”18
  这确实是一个美丽的“空想”,未及(在当时条件下也不可能)实现,鲁迅即已撒手而去。人们却从他的遗稿中发现“著述目录”二纸:鲁迅已经将自己的著作全部编好,并一一命名:《人海杂言》、《荆天丛草》、《说林偶得》。19 这其实正是鲁迅对自己的著述生命的一个充满诗意的描绘与总结,我们也不妨一起来想象:“荆天……人海……说林……”,这是一个壮阔而又纷繁的空间,一个悠长而短暂的历史时段,鲁迅就生存于其间,留下了他的“杂言”与“偶得”,播下了他的“丛草”。这正是九年前他在《野草.题辞》里所说的——
  “野草,根本不深,花叶不美,然而吸取露,吸取水,吸取陈死人的血和肉,各各夺取它的生存。当生存时,还是将遭践踏,将遭删刈,直至于死亡而朽腐。
  但我将坦然,欣然。我将大笑,我将歌唱。”
  人们这才明白:鲁迅已经将想留下的都留下了。我们后人怎么总是不能理解,甚至不加注意呢?
  鲁迅也并非不关心人们对他的评价。这一年因为把鲁迅的小说翻译成捷克文的汉学家普实克的约请,鲁迅授意冯雪峰写了篇《关于鲁迅在文学上的地位》的文章,并且亲自作了审读。冯雪峰是这样讲鲁迅“文学史上的地位”的:“鲁迅是当时(指五四时期)思想革命与文学革命中的健将,《新青年》的同人与出色的撰搞者”,“因了他,白话文和新文学,得以确立和胜利”,他是“彻底的为人生,为社会的艺术派,一个伟大的革命写实主义者。”鲁迅对此并无异议,大体是认可的;他自己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里也说他的《狂人日记》等小说的出现,才“算是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冯雪峰还强调:“作为一个思想家与社会批评家的地位,在中国,在鲁迅自己,都比艺术家的地位伟大得多”,“他的十余本杂感集,对于中国社会与文化,比十余卷的长篇巨制也许更有价值,实际上是更为大众所重视”,“不仅在中国文学史和文苑里为独特的奇花,也为世界文学中少有的宝贵的奇花。”据冯雪峰回忆,鲁迅对于此评价非常满意,他说别人都看不出我这一点,只有翟秋白说过,这样说“是对的”。鲁迅确实更看重他的杂文,并以人们不能理解而多有非议(至今似乎也是如此)而感到深深的遗憾。鲁迅对冯雪峰文章的异议有两处。一是冯文说鲁迅受托尔斯泰和高尔基的影响,鲁迅将原稿中两个名字删掉,说“他们对我的影响是很小的,倒是安德烈夫有些影响”。鲁迅更不赞同“鲁迅是和中国文学史上壮烈不朽的屈原、陶潜、杜甫等,连成一个精神上的系统”这样的提法,他笑着说:“未免过誉了,——对外国人这样说说不要紧,因为外国人根本不知道屈原、杜甫是谁。但如果我们的文豪一听到,我又要挨骂几年了。”20 冯雪峰的追忆写在1937年鲁迅刚刚去世的时候,大体是比较可靠的。我们也因此多少知道了鲁迅在离世前对自己的著述的一些看法,这是很有意思的。
  但是鲁迅在去世之前想的更多的是他的作品能不能被中国人所接受。他在4月5号给一个朋友的信中说:“我的文章,未有阅历的人实在不见得看得懂,而中国的读书人,又是不注意世事的居多,所以真是无法可想”。他在给一个年轻人的信中还谈到:“拿我的那些书给不到二十岁的青年看,是不相宜的,要上三十岁,才很容易看懂”。(在座的有不少是二十上下的人,你们看得懂鲁迅的书吗?)到了7月份,有人想把《阿Q正传》搬上银幕,写信给鲁迅,他在19 号的回信中,又说了这样一番话——
  “……《阿Q正传》的本意,我留心各种评论,觉得能了解者不多,搬上银幕以后,大约也未免隔膜,供人一笑,颇亦无聊,不如不作也”。
  请注意:这时距离鲁迅逝世正好是三个月。在此之前,他一再说人们“看不懂”他的著作;现在又说,他的“本意”,了解者“不多”,并且说到了“隔膜”,“无聊”,“不如不作”,等等。他的语气是非常低沉,悲观的。他深深感到一种不被理解的孤独感和寂寞感。
  注:
  七, 增田涉:《鲁迅的印象.鲁迅在病中的状貌和心情》,《鲁迅回忆录》(专著,下册),1364页,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
  八, 致杨霁云(1936年8 月28日),《鲁迅全集》13卷,416页。
  九, 冯雪峰:《回忆鲁迅》,《雪峰文集》4 卷,243——244页,243页。
  十, 致王冶秋(1936年5 月4 日),《鲁迅全集》13卷,370页。
  十一, 致王冶秋(1936年1 月18 日),《鲁迅全集》13卷,292页。
  十二, 致时玳(1936年5 月25日),《鲁迅全集》13卷,384页。
  十三, 参看致沈雁冰(1936年1 月17日),致胡风(1936年1 月22日),《鲁迅全集》13卷,290页,296页。
  十四, 参看王彬彬:《鲁迅晚年情怀》,52页,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十五, 致台静农(1936年10月15日),《鲁迅全集》13卷,447页。
  十六, 《记韦素园君》,《鲁迅全集》6 卷,68页。
  十七, 致李霁野(1936年5 月8 日),《鲁迅全集》13卷,376页。
  十八 致曹靖华(1936年2 月10 日),《鲁迅全集》13卷,305页。
  闲话鲁迅(五)
  --------------------------------------------------------------------------------
  (五)
  于是,就有了鲁迅最后的“遗嘱”。
  鲁迅在《死》这篇文章里,写了七条“写给亲属”的遗言——
  “一,不得因为丧事,收受任何人的一文钱——但老朋友的,不在此例。
  二,赶快收敛,埋掉,拉倒。
  三,不要做任何关于纪念的事情。
  四,忘记我,管自己生活。——倘不,那就真是湖涂虫。
  五,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
  六,别人应许给你的事物,不可当真。
  七,损着别人的牙眼,却反对报复,主张宽容的人,万勿和他接近。”
  据冯雪峰的回忆,鲁迅做了两点修改:按鲁迅原来的意思说,不得因丧事,收受任何人的一文钱。冯雪峰提出是否可以把“任何人”三个字改动一下,鲁迅就加上一句——“但老朋友的,不在此例”。更要紧的,是下面一句,鲁迅的原文是:“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去做文学家或美术家。”冯雪峰认为“容易给人误会”,鲁迅想了一下,就加上了“空头”两个字。21
  这七条遗嘱,我们归纳起来,大体上有三个方面。
  第一点,关于死后的一些想法。简单说来,就是一个意思:我死了就死了,也别纪念,赶快收敛,埋掉,忘掉我,让我消失。但细想起来,又没有这么简单,里边包含了好几层意思,我们甚至觉得鲁迅在说这番话时,他的一生都在眼前一一掠过。
  为什么他要自己赶紧消失掉,这其实是包含着对中国的文化和现实的一个看法。早在五四时期,他就这么说过。他说中国有个最大的问题是什么呢?老年人总要“占尽了少年的道路,吸尽了少年的空气”,不给少年人生存的空间。在中国传统观念里,总希望老人长寿,最好永远不死。这样,该死的不死,该生的生不下来,生下来的也无法生活。生存空间的空前拥挤,就造成民族生命机体的严重梗塞。在他看来,要改变这种不正常、不健康的生存状态,就得反传统之道而行之:老的应该高高兴兴地死去,年轻的应该高高兴兴地活着,“老的让开道,催促着,奖励着,让他们走去。路上有深渊,便用那个死填平了,让他们走去”。22 现在他宣布死了“拉倒,赶紧收敛“正是身体力行他五四时期、也是终生一以贯之的“幼者、弱者、生者本位”的信念与追求,是对中国“长者、死者本位”的传统观念的一个挑战。这背后或许还有鲁迅的“历史中间物”意识。鲁迅在《〈热风〉题记》里早就说过:“我以为凡对于时弊的攻击,文字须与时弊同时灭亡,因为这正如白血轮之酿成疮疖一般,倘非自身也被排除,则当它的生命的存留中,也即证明着病菌尚在”。鲁迅正是期待着用自身的消亡来证明历史的进步:“忘掉我”之日也就是他的理想在中国真正实现之时。——作为后来者,面对至今也不能真正“忘掉”鲁迅的现实,自会有无限的感慨。
  而鲁迅的这句话:“忘记我,管自己生活。——倘不,那就真是糊涂虫”,却是对许广平说的。这就使我想起了上次讲的《腊叶》。鲁迅说过,《腊叶》“是为爱我者的想要保存我而作的”。23 这里的具体所指就是许广平。《腊叶》就是回答许广平的,意思是说;你不要老想保持旧时的颜色,迟早是在记忆中消失的;而且活着的人要做的事正多,不可能也不应该有不断“赏玩秋树”(回味逝去的生命)的“余闲”。现在鲁迅讲“忘记我”,正是重申十年前写《腊叶》的意思。但或许还有更为复杂的感情。如果我们仔细考察一下在写《腊叶》以后的鲁迅与许广平将近十年的婚姻生活,你会感觉到鲁讯对许广平绐终有一种内疚的心理。当初在决定要不要跟许广平结婚的时候,鲁迅曾非常犹豫,他反复问自己:我是不是太将人当作牺牲了?在婚后,许广平也确实作出了很大的牺牲。许广平自己就回忆说,她曾希望找一份独立的工作,在有了眉目以后,鲁迅就很为难地和她商量,说“这样我又要恢复以前一个人的生活中去了”,许广平终于成了一个家庭妇女,尽心尽意地为鲁迅服务,“忘了自己”。24 鲁迅心里自然明白,也就不免有一种负债感。特别是鲁迅病重以后,所有的生活的、精神的重担都压在了许广平的肩上。萧红对此有过非常感人的描述。这里,说一个细节:那一天,取来了鲁迅拍的X光肺部照片,“右肺的上尖角是黑的,中部也黑了一块,左肺的下半部都不大好,而沿着左肺的边边黑了一大圈”(同学们是不是联想起了《腊叶》里的那“镶着乌黑的花边”的“病叶”的“蛀孔”?)萧红这样写道:“在楼下的客厅里许先生哭了。许先生手里拿着一团毛线,那是海婴的毛线拆了洗过之后又团起来的”,“过了一会,鲁迅先生要找什么东西,喊许先生上楼去,许先生连忙擦着眼睛”,“楼上坐着老医生,还有两位探望鲁迅先生的客人,许先生一看了他们就自己低了头不好意思的笑了,她不敢到鲁迅先生的面前去,背转着身问鲁迅先生要什么呢,而后又是慌忙的把毛线缕挂在手上缠了起来”。25 这一切鲁迅自然是看在眼里,感动与感激之余也会感到情感的重压。现在一切就要结束,而且鲁迅希望这是真正的永远的结束:“忘记我,管自己生活”,再不能把这样的“牺牲”延续到身后了——鲁迅是怎样的离不开、却又诅咒着这样的“牺牲”啊。“倘不,那就真是糊涂虫”——这与其说是责怪,更不如说是恳求:再不要为我牺牲了。这同时是一个不祥的预感:在中国的传统中,一旦被当作“伟人”敬奉起来,鲁迅就永远成为笼罩着他的亲人——不仅是作为“遗孀”的许广平,还有他的子孙后代——的一个巨大的阴影,并且要他们永远作出“牺牲”。同学们不妨去读一读最近出版的海婴的《鲁迅与我七十年》,你就不能不发出这样的感慨:鲁迅和他的后代就只有这样一个卑微的要求:做一个普普通通的“人”,平常地也是正常地活着,或者死掉,而在中国,就连这一点也做不到:这真是一种残酷啊。
  而鲁迅的隐忧或许是更为深广的:“赶快收敛,埋掉,拉倒”确实表现了他对死后被利用的忧虑。早在《野草》里,鲁迅就写过一篇叫做《死后》的文章,我在很多场合都建议同学们去看看这篇文章,这真是天下奇文。他想像着:我死了,运动神经废灭了,但知觉还在(这大概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死而有知”吧)将会是什么样子。——你看他36年死,26年就想这个问题了:诗人的想象总是超前的。他想象:我死了以后,埋到地下。于是有几个人来看我了(大概是参加追悼会吧)。一个说:“死了?”另一个“哼”一声,还有一个又惊又叹:“啧。……唉!……”我却愤怒了:我跟这些人有什么关系?我已经死了,你们叹息什么,惊异什么,高兴什么?!(鲁迅在1935年——去世前一年还写文章特意“拜托”相识的朋友:“将来我死掉之后,千万不要给我开追悼会或者出什么纪念册。因为这不过是活人的讲演或挽联的斗法场”。26 )“我先前以为人在地上虽没有任意生存的权利,却总有任意死掉的权利的。现在才知道并不然,也很难适合人们的公意”,“几个朋友祝我安乐,几个仇敌祝我灭亡。我却总是既不安乐,也不灭亡地不上不下地生活下来,都不能副任一面的期望。现在又影一般死掉了,连仇敌也不使知道,不肯赠给他们一点惠而不费的欢欣……”。请注意:鲁迅这里用了“公意”这个词,并且与人的“任意生存”与“任意死亡”的“权利”相对立,这里涉及一个很大的问题:“人”是按照自己的意志与权利“任意”生存与死亡,还是按照“公意”(它者——无论是朋友,还是敌人,或者其他什么个人或群体——的“期望”、意志)去生活,死了也要任凭“公意”随意塑造自己与恣意利用自己?鲁迅的选择显然是前者:我就是我,“我是我自己的,他们(也即“公意”——钱注)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这是《伤逝》里的女主人公的话,是五四的新观念,也是鲁迅毕生坚持的信念)我赤条条地来到这世界上,也要赤条条地离开这个世界,我死了,一切都结束了,和任何人都了无干系了。但深知中国的鲁迅当然明白这不过又是一个梦,而且是他的最后一个梦;因此,他的“(死了)拉倒”、“忘记我”的通达背后,隐藏的正是死后被利用的悲哀、无奈与恐惧。而且这同样是一个“超前”的隐忧:人们或许只有经历了此后大半个世纪的“鲁迅接受史”(这个“接受史”就是“按照公意随意塑造与恣意利用鲁迅”的历史),才开始懂得鲁迅当年的这番“遗嘱”的深意:这对于鲁迅和我们这些后来人都是一个悲剧。
  应该注意的,还有鲁迅对他儿子的嘱咐。——这是他的遗嘱的第二个重要方面。
  前面已经说过,鲁迅非常爱儿子,因此,他似乎也不能免俗,在死之前,要对儿子嘱咐几句。但他并没有像许多中国的父母那样,把自己未能实现的愿望寄托在儿子身上;相反,却关照“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做文学家和美术家。”在鲁迅看来,以为父亲是大文豪,儿子必是小文豪,这是很荒唐的,因为文学才能是不可以遗传的。鲁迅还说过,“天才大半是天赋的;唯独这培养天才的泥土,似乎大家都可以做”;鲁迅还说,做泥土就“要不怕做小事情”,因此,“不是坚苦卓绝者,也怕不容易做;不过事在人为,比空等天赋的天才有把握。这一点,是泥土的伟大的地方,也是反有大希望的地方”。27 可见,鲁迅要儿子“寻点小事情过活”,固然是一种“切近”的、“有把握”的设计与安排,但仍是一个不低的要求,同样是寄以“大希望”的。后来,海婴果然成了一个普普通通、然而尽职尽责的工程师,现在是中央电视台的退休老人,这是符合鲁迅的愿望,可以告慰他的在天之灵的。
  鲁迅叮咛自己的儿子“万不可去做文学家或美术家”——据前述冯雪峰的回忆,这是鲁迅的原意——,这或许是更值得深思的。这包含着对他自己的人生选择的一种反思。大家都知道,鲁迅是选择文学作为自己一生的事业的;但他又不止一次对文学的价值与作用提出质疑,他可以说是一辈子都在怀疑。他选择了一辈子,也质疑了一辈子。我考察了一下,这样的集中质疑至少有三次。大家可以看看《呐喊》自序,那里谈到,他最初选择文学事业是因为他认为,对中国来说,第一要著是要改变人的精神,而最善于改变精神的当然是文艺。于是,他和他的弟弟周作人,还有一个朋友,一起筹办《新生》杂志,但还没有办起来就夭折了。他感到了一种“置身毫无边际的荒原”,既无赞同,也无反对的“寂寞”与“无聊”(前面说过鲁迅在1936年去世前也是深感无聊,可见这无聊感是追随他一辈子的),而且对自己也产生了怀疑:“我决不是一个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英雄”,这其实正是对文学启蒙的怀疑。于是,他就有了“铁屋子”的比喻,他觉得“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这是残酷的。因此,当钱玄同劝他为《新青年》写文章的时候,他首先是拒绝的:他怀疑这种启蒙到底有什么用。但他又怀疑于这种怀疑,怀着“万一”的希望,开始了他的写作:可以说从一开始,鲁迅就是抱着“质疑启蒙又坚持启蒙”的复杂态度出现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这也是他不同与同时期的启蒙者的独特之处。
  第二次是1927年。当他目睹了国民党血腥大屠杀以后,写了一篇很有名的文章:《答有恒先生》,收在《鲁迅全集》第3卷中:“血的游戏已经开头,……我现在已经看不到这出戏的收场”,“我终于觉得无活可说“,“我先前的攻击社会,其实也是无聊的。(又是“无聊”!)……我的话也无效力,如一箭之入大海”,我终于悟到“凡带一点改革性的主张,倘与社会无涉,才可以作为‘废话’而存留,万一见效,提倡者即大概不免吃苦或杀身之祸”。他再一次感到了文学无用,启蒙无用,甚至有罪:因为徒然“弄清了老实而不幸的青年的脑子和弄敏了他的感觉,使他万一遭灾时来尝加倍的痛苦,同时给憎恶他的人们玩赏这较灵的苦痛,得到格外的享乐”,于是启蒙者也成了吃人“筵席的帮凶”。鲁迅最后表示,今后“一要麻痹,二要忘却”——这无疑是对文学启蒙的绝望;但又说:一面还要“挣扎着,还想从以后淡下去的‘淡淡的血痕中’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