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数)求函数的导数怎么求单调区间


前言
求函数的单调区间与确定单调性的方法一致
常见方法
图象法:如果\(f(x)\)是以图象形式给出的,或者\(f(x)\)的图象易作出,可由图象的直观性写出它的单调性区间.
例1【2018天津模拟改编】
已知函数\(y=f(x)(x\in R)\)的图像如图所示,则函数\(f(x)\)的单调区间为_____________。
分析:由图可知,函数\(f(x)\)在区间\((-\infty,0)\)和\([\cfrac{1}{2},+\infty)\)上单调递减,在区间\([0,\cfrac{1}{2}]\)上单调递增,
【点评】:①学会读图,解读图像时,是将变化趋势一致(仅仅上升或仅仅下降)的那部分图像,向\(x\)轴做射影,所得的区间即为单调区间。
②这一方法可以解决高中阶段的许多简单函数的单调性,比如基本初等函数,一次、二次函数、分段函数,抽象函数,复合函数等,
例2【2019届高三理科函数的单调性与最值课时作业】
设函数\(f(x)=\left\{\begin{array}{l} {1,x>0}\\{0,x=0}\\{-1,x<0}\end{array}\right.\) ,\(g(x)=x^2\cdot f(x-1)\),
则函数\(g(x)\)的单调递减区间是__________。
分析:由已知的分段函数\(f(x)\)的解析式,可得分段函数\(f(x-1)\)的解析式,
\(f(x-1)=\left\{\begin{array}{l}{1,x-1>0}\\{0,x-1=0}\\{-1,x-1<0}\end{array}\right.\),即\(f(x-1)=\left\{\begin{array}{l}{1,x>1}\\{0,x=1}\\{-1,x<1}\end{array}\right.\),
故函数\(g(x)=x^2\cdot f(x-1)=\left\{\begin{array}{l}{x^2,x>1}\\{0,x=1}\\{-x^2,x<1}\end{array}\right.\)
做出其函数图像,从图像可知,单调递减区间是\([0,1)\)。
注意:此题中单调递减区间不能写成\([0,1]\)。
定义法:先求定义域,再利用单调性定义.
例3【题目自拟,这一方法很少用】利用定义法求函数\(f(x)=x-\cfrac{1}{x}\)的单调区间。
分析:定义域为\((-\infty,0)\cup(0,+\infty)\);
任取\(x_1<x_2\in (0,+\infty)\),
则\(f(x_1)-f(x_2)=x_1-\cfrac{1}{x_1}-(x_2-\cfrac{1}{x_2})\)
\(=(x_1-x_2)-(\cfrac{1}{x_1}-\cfrac{1}{x_2})\)
\(=(x_1-x_2)-\cfrac{x_2-x_1}{x_1x_2}\)
\(=(x_1-x_2)+\cfrac{x_1-x_2}{x_1x_2}\)
\(=(x_1-x_2)(1+\cfrac{1}{x_1x_2})<0\)
即\(f(x_1)<f(x_2)\),
故函数\(f(x)=x-\cfrac{1}{x}\)在区间\((0,+\infty)\)上单调递增;
同理可以证明函数\(f(x)=x-\cfrac{1}{x}\)在区间\((-\infty,0)\)上单调递增;
[或者利用\(f(x)\)为奇函数,可以证明在区间\((-\infty,0)\)上单调递增]
【点评】:①以上述题目为例,如果在区间\((0,+\infty)\)上\(f(x_1)-f(x_2)\)的差值不能确定一定为正或为负,
则说明需要再寻找新的分点,将上述的区间细化,比如将上述区间\((0,+\infty)\)细化为\((0,x_0)\)和\((x_0,+\infty)\),
然后分别在区间\((0,x_0)\)和区间\((x_0,+\infty)\)上判断\(f(x_1)-f(x_2)\)的正负,从而确定单调区间。
②注意有效使用函数的奇偶性,简化证明。
例4【定义法】【抽象函数的单调性-变形1】定义在\(R\)上的函数\(f(x)\)满足\(f(x+y)=f(x)+f(y)-1\),且\(x>0\)时,\(f(x)<1\),判定函数单调性。
分析:令\(x_1<x_2\in R\),则\(x_2-x_1>0\),故\(f(x_2-x_1)<1\);
则有\(f(x_2)-f(x_1)=f[(x_2-x_1)+x_1]-f(x_1)\)
\(=f(x_2-x_1)+f(x_1)-1+f(x_1)\)
\(=f(x_2-x_1)-1<0\),
即\(f(x_2)<f(x_1)\),
故函数\(f(x)\)在\(R\)上单调递减。
注意变形:\(f(x_2)=f[(x_2-x_1)+x_1]=f(x_2-x_1)+f(x_1)-1\)
例5【定义法】【抽象函数的单调性-变形2】【2018·德州模拟】
已知定义在\((0,+\infty)\)上的函数\(f(x)\),满足 \(f(xy)=f(x)+f(y)\),\(x>1\) 时,\(f(x)<0\),判断函数$ f(x)$的单调性.
分析:令\(0<x_1<x_2\),则\(\cfrac{x_2}{x_1}>1\),故\(f(\cfrac{x_2}{x_1})<0\);
则有\(f(x_2)-f(x_1)=f[(\cfrac{x_2}{x_1})\cdot x_1]-f(x_1)\)
\(=f(\cfrac{x_2}{x_1})+f(x_1)-f(x_1)\)
\(=f(\cfrac{x_2}{x_1})<0\),
故函数\(f(x)\)在\((0,+\infty)\)上单调递减。
注意变形:\(f(x_2)=f[(\cfrac{x_2}{x_1})\cdot x_1]=f(\cfrac{x_2}{x_1})+f(x_1)\)
例6【定义法】【抽象函数单调性】
已知函数\(f(x)\)的定义域为\((0,+\infty)\),且对一切\(x>0\),\(y>0\)都有\(f(\cfrac{x}{y})=f(x)-f(y)\),当\(x>1\) 时,有\(f(x)>0\),判断\(f(x)\)的单调性。
分析:令\(0<x_1<x_2\),则\(\cfrac{x_2}{x_1}>1\),故\(f(\cfrac{x_2}{x_1})>0\);
则由题目可知,\(f(x_2)-f(x_1)=f(\cfrac{x_2}{x_1})\)
由于\(x_2>x_1>0\),则\(\cfrac{x_2}{x_1}>1\),
故\(f(\cfrac{x_2}{x_1})>0\);
即\(f(x_2)-f(x_1)>0\)
故函数\(f(x)\)在\((0,+\infty)\)上单调递增。
利用已知函数的单调性,即转化为已知函数的和、差或复合函数,求单调区间。
例7【待编辑】
导数法:利用导数取值的正负确定函数的单调区间。【高中阶段使用的主要方法,通法】
详见博文:导数法判断函数的单调性的策略
复合函数单调区间
复合函数作为一类比较特殊的函数,其单调区间的求解自然也比较特殊,故单独加以说明,以\(y=f(g(x))\)的单调区间的求解为例,总结说明其求解步骤:
(1)确定函数的定义域.
(2)将复合函数分解成基本初等函数\(y=f(u)\),\(u=g(x)\).
(3)分别确定这两个函数的单调区间.
(4)若这两个函数同增同减,则\(y=f(g(x))\)为增函数;若一增一减,则\(y=f(g(x))\)为减函数,即“同增异减”。
例8【求复合函数的单调性】已知函数\(f(x)=log_2(x^2-3x+2)\),求其单调区间。
分析:令\(u=x^2-3x+2\),
则原复合函数拆分为外函数\(y=f(u)=log_2u\)和内函数\(u=x^2-3x+2\)
由\(u=x^2-3x+2>0\),解得\(x\in (-\infty,1)\cup(2,+\infty)\),
即此复合函数的定义域为\(x\in (-\infty,1)\cup(2,+\infty)\)。
那么要研究其单调性,必须先在上述定义域范围内,定义域优先原则。
然后由\(u=x^2-3x+2=(x-\cfrac{3}{2})^2-\cfrac{1}{4}\),
则内函数\(u(x)\)在区间\((-\infty,1)\)上单调递减,在区间\((2,+\infty)\)上单调递增,
而外函数\(y=f(u)=log_2u\)在\((0,+\infty)\)上单调递增,
故复合函数\(f(x)\)在区间\((-\infty,1)\)上单调递减,在区间\((2,+\infty)\)上单调递增。
例9【求复合函数的单调区间】【2018天津模拟】已知函数\(y=f(x)(x\in R)\)的图像如图所示,则函数\(g(x)=f(log_ax)(0<a<1)\)的单调递减区间为【】
$A.[0,\cfrac{1}{2}]$ $B.[\sqrt{a},1]$ $C.(-\infty,0)\cup[\cfrac{1}{2},+\infty)$ $D.[\sqrt{a},\sqrt{a+1}]$
分析:由图可知,外函数\(f(x)\)在区间\((-\infty,0)\)和\([\cfrac{1}{2},+\infty)\)上单调递减,在区间\([0,\cfrac{1}{2}]\)上单调递增,
又\(0<a<1\)时,内函数\(y=log_ax\)在区间\((0,+\infty)\)上单调递减,
故要使得复合函数函数\(g(x)=f(log_ax)(0<a<1)\)单调递减,
则需要\(log_ax\in [0,\cfrac{1}{2}]\),即\(0\leq log_ax\leq \cfrac{1}{2}\),
解得\(x\in [\sqrt{a},1]\),故选\(B\)。

高考数学必考知识点
  在年少学习的日子里,是不是经常追着老师要知识点?知识点就是“让别人看完能理解”或者“通过练习我能掌握”的内容。还在为没有系统的知识点而发愁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考数学必考知识点,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高考数学必考知识点1
  解排列组合问题的依据是:分类相加,分步相乘,有序排列,无序组合。
  解排列组合问题的规律是:相邻问题捆绑法;不邻问题插空法;多排问题单排法;定位问题优先法;定序问题倍缩法;多元问题分类法;有序分配问题法;选取问题先排后排法;至多至少问题间接法。
  二项式系数与展开式某一项的系数易混,第r+1项的二项式系数为。二项式系数最大项与展开式中系数最大项易混。二项式系数最大项为中间一项或两项;展开式中系数最大项的求法要用解不等式组来确定r
  你掌握了三种常见的概率公式吗?(①等可能事件的概率公式;②互斥事件有一个发生的概率公式;③相互独立事件同时发生的概率公式。)
  二项式展开式的通项公式、n次独立重复试验中事件A发生k次的概率易记混。
  通项公式:它是第r+1项而不是第r项;
  事件A发生k次的概率:。其中k=0,1,2,3,…,n,且0
  求分布列的解答题你能把步骤写全吗?
  如何对总体分布进行估计?(用样本估计总体,是研究统计问题的一个基本思想方法,一般地,样本容量越大,这种估计就越精确,要求能画出频率分布表和频率分布直方图;理解频率分布直方图矩形面积的几何意义。)
  你还记得一般正态总体如何化为标准正态总体吗?(对任一正态总体来说,取值小于x的概率,其中表示标准正态总体取值小于的概率)
高考数学必考知识点2
  一、函数的单调性
  在(a,b)内可导函数f(x),f(x)在(a,b)任意子区间内都不恒等于0.
  f(x)f(x)在(a,b)上为增函数.
  f(x)f(x)在(a,b)上为减函数.
  二、函数的极值
  1、函数的极小值:
  函数y=f(x)在点x=a的函数值f(a)比它在点x=a附近其它点的函数值都小,f(a)=0,而且在点x=a附近的左侧f(x)0,右侧f(x)0,则点a叫做函数y=f(x)的极小值点,f(a)叫做函数y=f(x)的极小值.
  2、函数的极大值:
  函数y=f(x)在点x=b的函数值f(b)比它在点x=b附近的其他点的函数值都大,f(b)=0,而且在点x=b附近的左侧f(x)0,右侧f(x)0,则点b叫做函数y=f(x)的极大值点,f(b)叫做函数y=f(x)的极大值.
  极小值点,极大值点统称为极值点,极大值和极小值统称为极值.
  三、函数的最值
  1、在闭区间[a,b]上连续的函数f(x)在[a,b]上必有最大值与最小值.
  2、若函数f(x)在[a,b]上单调递增,则f(a)为函数的最小值,f(b)为函数的最大值;若函数f(x)在[a,b]上单调递减,则f(a)为函数的最大值,f(b)为函数的最小值.
  四、求可导函数单调区间的一般步骤和方法
  1、确定函数f(x)的定义域;
  2、求f(x),令f(x)=0,求出它在定义域内的一切实数根;
  3、把函数f(x)的间断点(即f(x)的无定义点)的横坐标和上面的各实数根按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起来,然后用这些点把函数f(x)的定义区间分成若干个小区间;
  4、确定f(x)在各个开区间内的符号,根据f(x)的符号判定函数f(x)在每个相应小开区间内的增减性.
  五、求函数极值的步骤
  1、确定函数的定义域;
  2、求方程f(x)=0的根;
  3、用方程f(x)=0的根顺次将函数的定义域分成若干个小开区间,并形成表格;
  4、由f(x)=0根的两侧导数的符号来判断f(x)在这个根处取极值的情况.
  六、求函数f(x)在[a,b]上的最大值和最小值的步骤
  1、求函数在(a,b)内的极值;
  2、求函数在区间端点的函数值f(a),f(b);
  3、将函数f(x)的各极值与f(a),f(b)比较,其中最大的一个为最大值,最小的一个为最小值.
  特别提醒:
  1、f(x)0与f(x)为增函数的关系:f(x)0能推出f(x)为增函数,但反之不一定.如函数f(x)=x3在(-,+)上单调递增,但f(x)0,所以f(x)0是f(x)为增函数的充分不必要条件.
  2、可导函数的极值点必须是导数为0的点,但导数为0的点不一定是极值点,即f(x0)=0是可导函数f(x)在x=x0处取得极值的必要不充分条件.例如函数y=x3在x=0处有y|x=0=0,但x=0不是极值点.此外,函数不可导的点也可能是函数的极值点.
  3、可导函数的极值表示函数在一点附近的情况,是在局部对函数值的比较;函数的最值是表示函数在一个区间上的情况,是对函数在整个区间上的函数值的比较.
高考数学必考知识点3
  表达式:(a+b)(a-b)=a^2-b^2,两个数的和与这两个数差的积,等于这两个数的平方差,这个公式就叫做乘法的平方差公式
  公式运用
  可用于某些分母含有根号的分式:
  1/(3-4倍根号2)化简:
  1×(3+4倍根号2)/(3-4倍根号2)^2;=(3+4倍根号2)/(9-32)=(3+4倍根号2)/-23
  [解方程]
  x^2-y^2=1991
  [思路分析]
  利用平方差公式求解
  [解题过程]
  x^2-y^2=1991
  (x+y)(x-y)=1991
  因为1991可以分成1×1991,11×181
  所以如果x+y=1991,x-y=1,解得x=996,y=995
  如果x+y=181,x-y=11,x=96,y=85同时也可以是负数
  所以解有x=996,y=995,或x=996,y=-995,或x=-996,y=995或x=-996,y=-995
  或x=96,y=85,或x=96,y=-85或x=-96,y=85或x=-96,y=-85
  有时应注意加减的过程。
高考数学必考知识点4
  一、求动点的轨迹方程的基本步骤
  1、建立适当的坐标系,设出动点M的坐标;
  2、写出点M的集合;
  3、列出方程=0;
  4、化简方程为最简形式;
  5、检验。
  二、求动点的轨迹方程的常用方法:
  求轨迹方程的方法有多种,常用的有直译法、定义法、相关点法、参数法和交轨法等。
  1、直译法:直接将条件翻译成等式,整理化简后即得动点的轨迹方程,这种求轨迹方程的方法通常叫做直译法。
  2、定义法:如果能够确定动点的轨迹满足某种已知曲线的定义,则可利用曲线的定义写出方程,这种求轨迹方程的方法叫做定义法。
  3、相关点法:用动点Q的坐标x,y表示相关点P的坐标x0、y0,然后代入点P的坐标(x0,y0)所满足的曲线方程,整理化简便得到动点Q轨迹方程,这种求轨迹方程的方法叫做相关点法。
  4、参数法:当动点坐标x、y之间的直接关系难以找到时,往往先寻找x、y与某一变数t的关系,得再消去参变数t,得到方程,即为动点的轨迹方程,这种求轨迹方程的方法叫做参数法。
  5、交轨法:将两动曲线方程中的参数消去,得到不含参数的方程,即为两动曲线交点的轨迹方程,这种求轨迹方程的方法叫做交轨法。
  直译法:求动点轨迹方程的一般步骤
  ①建系――建立适当的坐标系;
  ②设点――设轨迹上的任一点P(x,y);
  ③列式――列出动点p所满足的关系式;
  ④代换――依条件的特点,选用距离公式、斜率公式等将其转化为关于X,Y的方程式,并化简;
  ⑤证明――证明所求方程即为符合条件的动点轨迹方程。
高考数学必考知识点5
  角的概念的推广.弧度制.
  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单位圆中的三角函线.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正弦、余弦的诱导公式.
  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
  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图像和性质.周期函数.函数y=Asin(ωx+φ)的图像.正切函数的图像和性质.已知三角函数值求角.
  正弦定理.余弦定理.斜三角形解法.
  考试要求
  (1)理解任意角的概念、弧度的意义能正确地进行弧度与角度的换算.
  (2)掌握任意角的正弦、余弦、正切的定义;了解余切、正割、余割的定义;掌握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掌握正弦、余弦的诱导公式;了解周期函数与最小正周期的意义.
  (3)掌握两角和与两角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掌握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
  (4)能正确运用三角公式,进行简单三角函数式的化简、求值和恒等式证明.
  (5)理解正弦函数、余弦函数、正切函数的图像和性质,会用“五点法”画正弦函数、余弦函数和函数y=Asin(ωx+φ)的简图,理解A.ω、φ的物理意义.
  (6)会由已知三角函数值求角,并会用符号arcsinxarc-cosxarctanx表示.
  (7)掌握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并能初步运用它们解斜三角形.
  (8)“同角三角函数基本关系式:sin2α+cos2α=1,sinα/cosα=tanα,tanα?cotα=1”.
高考数学必考知识点6
  易错点1 遗忘空集致误
  错因分析:由于空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因此,对于集合B高三经典纠错笔记:数学A,就有B=A,φ≠B高三经典纠错笔记:数学A,B≠φ,三种情况,在解题中如果思维不够缜密就有可能忽视了
B≠φ这种情况,导致解题结果错误。尤其是在解含有参数的集合问题时,更要充分注意当参数在某个范围内取值时所给的集合可能是空集这种情况。空集是一个特殊的集合,由于思维定式的原因,考生往往会在解题中遗忘了这个集合,导致解题错误或是解题不全面。 易错点2 忽视集合元素的三性致误
  错因分析:集合中的元素具有确定性、无序性、互异性,集合元素的三性中互异性对解题的影响最大,特别是带有字母参数的集合,实际上就隐含着对字母参数的一些要求。在解题时也可以先确定字母参数的范围后,再具体解决问题。
  易错点3 四种命题的结构不明致误
  错因分析:如果原命题是“若 A则B”,则这个命题的逆命题是“若B则A”,否命题是“若┐A则┐B”,逆否命题是“若┐B则┐A”。这里面有两组等价的命题,即“原命题和它的逆否命题等价,否命题与逆命题等价”。在解答由一个命题写出该命题的其他形式的命题时,一定要明确四种命题的结构以及它们之间的等价关系。另外,在否定一个命题时,要注意全称命题的否定是特称命题,特称命题的
  否定是全称命题。如对“a,b都是偶数”的否定应该是“a,b不都是偶数”,而不应该是“a ,b都是奇数”。
  易错点4 充分必要条件颠倒致误
  错因分析:对于两个条件A,B,如果A=>B成立,则A是B的充分条件,B是A的必要条件;如果B=>A成立,则A是B的必要条件,B是A的充分条件;如果A<=>B,则A,B互为充分必要条件。解题时最容易出错的就是颠倒了充分性与必要性,所以在解决这类问题时一定要根据充要条件的概念作出准确的判断。
  2、函数的极大值:
  函数y=f(x)在点x=b的函数值f(b)比它在点x=b附近的其他点的函数值都大,f′(b)=0,而且在点x=b附近的左侧f′(x)>0,右侧f′(x)<0,则点b叫做函数y=f(x)的极大值点,f(b)叫做函数y=f(x)的极大值.
  极小值点,极大值点统称为极值点,极大值和极小值统称为极值.
  三、函数的最值
  1、在闭区间[a,b]上连续的函数f(x)在[a,b]上必有最大值与最小值.
  2、
  若函数f(x)在[a,b]上单调递增,则f(a)为函数的最小值,f(b)为函数的最大值;若函数f(x)在[a,b]上单调递减,则f(a)为函数的最大值,f(b)为函数的最小值.
  四、求可导函数单调区间的一般步骤和方法
  1、确定函数f(x)的定义域;
  2、求f′(x),令f′(x)=0,求出它在定义域内的一切实数根;
  3、把函数f(x)的间断点(即f(x)的无定义点)的横坐标和上面的各实数根按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起来,然后用这些点把函数f(x)的定义区间分成若干个小区间;
  4、确定f′(x)在各个开区间内的符号,根据f′(x)的符号判定函数f(x)在每个相应小开区间内的增减性.
  五、求函数极值的步骤
  1、确定函数的定义域;
  2、求方程f′(x)=0的根;
  3、用方程f′(x)=0的根顺次将函数的定义域分成若干个小开区间,并形成表格;
  4、由f′(x)=0根的两侧导数的符号来判断f′(x)在这个根处取极值的情况.
  六、求函数f(x)在[a,b]上的最大值和最小值的步骤
  1、求函数在(a,b)内的极值;
  2、求函数在区间端点的函数值f(a),f(b);
  3、将函数f(x)的各极值与f(a),f(b)比较,其中最大的一个为最大值,最小的一个为最小值.
高考数学必考知识点11
  核心考点非常重要。现在离高考时间非常近,满打满算大概40多天的时间,在这样优先的时间里,我们复习肯定要有侧重点。关注核心考点非常重要,核心考点一个是九大核心的知识点,函数、三角函数,平面向量,不等式,数列,立体几何,解析几何,概率与统计,导数。这些内容非常重要。当然每章当中还有侧重,比如说拿函数来讲,函数概念必须清楚,函数图象变换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核心内容。此外就是函数的一种性质问题,单调性、周期性,包括后面我们还谈到连续性问题,像这些性质问题是非常重要的。连同最值也是在函数当中重点考察的一些知识点,我想这些内容特别值得我们在后面要关注的。
  再比如说像解析几何这个内容,不管理科还是文科,像直线和圆肯定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内容。理科和文科有一点差别了,比如说圆锥曲线方面,椭圆和抛物线理科必须达到的水平,双曲线理科只是了解状态就可以了。而文科呢?椭圆是要求达到理解水平,抛物线和双曲线只是一般的了解状态就可以了。这里需要有侧重点。
  拿具体知识来讲,比如说直线当中,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平行、垂直的关系怎么判断应该清楚。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应该清楚,椭圆、双曲线和抛物线的标准方程,参数之间的'关系,再比如直线和椭圆的位置关系,这是值得我们特别关注的一个重要的知识内容。这是从我们的一个角度来说。
  我们后面有六个大题,一般是侧重于六个重要的板块,因为现阶段不可能一个章节从头至尾,你没有时间了,必须把最重要的知识板块拿出来,比如说数列与函数以及不等式,这肯定是重要板块。再比如说三角函数和平面向量应该是一个,解析几何和平面几何和平面向量肯定又是一个。再比如像立体几何当中的空间图形和平面图形,这肯定是重要板块。再后面是概率统计,在解决概率统计问题当中一般和计数原理综合在一起,最后还有一个板块是导数、函数、方程和不等式,四部分内容综合在一起。
  应当说我们后面六个大题基本上是围绕着这样六个板块来进行。这六个板块肯定是我们的核心内容之一。再比如说现在我们高考当中要体现对数学思想方法的考察,数学思想方法以前考察四个方面,函数和方程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分类讨论,等价转换,现在又增加了三个,原来这四个方面当中有两类做了改造。函数和方程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分类讨论改成了分类讨论与整合,等价转换转为划归与转化。有限和无限思想,特殊和一般的思想。
  像北京往年考了一道题,一个班里面设计一个八边形的班徽,给了等腰三角形边长为一,现在让你考虑面积多大,按照常规说法,肯定需要考虑四个三角形面积,二分之一乘上一再乘上一,再乘上四,中间还是正方形,利用余弦定理求等腰三角形底边的平方就可以了,最后再一加就是我们要的面积。这个问题并不是很麻烦,不管怎么说肯定需要计算,你至少知道三角形面积怎么求,还得考虑余弦定理,再相加还有运算问题,说不定哪个地方没有记准,可能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
高考数学必考知识点12
  一.例题讲解:
  【例1】已知集合M={x|x=m+ ,m∈Z},N={x|x= ,n∈Z},P={x|x= ,p∈Z},则M,N,P满足关系
  A) M=N P B) M N=P C) M N P D) N P M
  分析一:从判断元素的共性与区别入手。
  解答一:对于集合M:{x|x= ,m∈Z};对于集合N:{x|x= ,n∈Z}
  对于集合P:{x|x= ,p∈Z},由于3(n-1)+1和3p+1都表示被3除余1的数,而6m+1表示被6除余1的数,所以M N=P,故选B。
  分析二:简单列举集合中的元素。
  解答二:M={…, ,…},N={…, , , ,…},P={…, , ,…},这时不要急于判断三个集合间的关系,应分析各集合中不同的元素。
  = ∈N, ∈N,∴M N,又 = M,∴M N,
  = P,∴N P 又 ∈N,∴P N,故P=N,所以选B。
  点评:由于思路二只是停留在最初的归纳假设,没有从理论上解决问题,因此提倡思路一,但思路二易人手。
  变式:设集合, ,则( B )
  A.M=N B.M N C.N M D.
  解:
  当时,2k+1是奇数,k+2是整数,选B
  【例2】定义集合A*B={x|x∈A且x B},若A={1,3,5,7},B={2,3,5},则A*B的子集个数为
  A)1 B)2 C)3 D)4
  分析:确定集合A*B子集的个数,首先要确定元素的个数,然后再利用公式:集合A={a1,a2,…,an}有子集2n个来求解。
  解答:∵A*B={x|x∈A且x B}, ∴A*B={1,7},有两个元素,故A*B的子集共有22个。选D。
  变式1:已知非空集合M {1,2,3,4,5},且若a∈M,则6?a∈M,那么集合M的个数为
  A)5个 B)6个 C)7个 D)8个
  变式2:已知{a,b} A {a,b,c,d,e},求集合A.
  解:由已知,集合中必须含有元素a,b.
  集合A可能是{a,b},{a,b,c},{a,b,d},{a,b,e},{a,b,c,d},{a,b,c,e},{a,b,d,e}.
  评析本题集合A的个数实为集合{c,d,e}的真子集的个数,所以共有个 .
  【例3】已知集合A={x|x2+px+q=0},B={x|x2?4x+r=0},且A∩B={1},A∪B={?2,1,3},求实数p,q,r的值。
  解答:∵A∩B={1} ∴1∈B ∴12?4×1+r=0,r=3.
  ∴B={x|x2?4x+r=0}={1,3}, ∵A∪B={?2,1,3},?2 B, ∴?2∈A
  ∵A∩B={1} ∴1∈A ∴方程x2+px+q=0的两根为-2和1,
  ∴ ∴
  变式:已知集合A={x|x2+bx+c=0},B={x|x2+mx+6=0},且A∩B={2},A∪B=B,求实数b,c,m的值.
  解:∵A∩B={2} ∴1∈B ∴22+m?2+6=0,m=-5
  ∴B={x|x2-5x+6=0}={2,3} ∵A∪B=B ∴
  又 ∵A∩B={2} ∴A={2} ∴b=-(2+2)=4,c=2×2=4
  ∴b=-4,c=4,m=-5
  【例4】已知集合A={x|(x-1)(x+1)(x+2)>0},集合B满足:A∪B={x|x>-2},且A∩B={x|1
  分析:先化简集合A,然后由A∪B和A∩B分别确定数轴上哪些元素属于B,哪些元素不属于B。
  解答:A={x|-21}。由A∩B={x|1-2}可知[-1,1] B,而(-∞,-2)∩B=ф。
  综合以上各式有B={x|-1≤x≤5}
  变式1:若A={x|x3+2x2-8x>0},B={x|x2+ax+b≤0},已知A∪B={x|x>-4},A∩B=,求a,b。(答案:a=-2,b=0)
  点评:在解有关不等式解集一类集合问题,应注意用数形结合的方法,作出数轴来解之。
  变式2:设M={x|x2-2x-3=0},N={x|ax-1=0},若M∩N=N,求所有满足条件的a的集合。
  解答:M={-1,3} , ∵M∩N=N, ∴N M
  ①当时,ax-1=0无解,∴a=0 ②
  综①②得:所求集合为{-1,0, }
  【例5】已知集合 ,函数y=log2(ax2-2x+2)的定义域为Q,若P∩Q≠,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分析:先将原问题转化为不等式ax2-2x+2>0在 有解,再利用参数分离求解。
  解答:(1)若 , 在 内有有解
  令当 时,
  所以a>-4,所以a的取值范围是
  变式:若关于x的方程 有实根,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解答:
  点评:解决含参数问题的题目,一般要进行分类讨论,但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要讨论,怎样可以避免讨论是我们思考此类问题的关键。一.知识归纳:
  1.集合的有关概念。
  1)集合(集):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集).其中每一个对象叫元素
  注意:①集合与集合的元素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教科书中是通过描述给出的,这与平面几何中的点与直线的概念类似。
  ②集合中的元素具有确定性(a?A和a?A,二者必居其一)、互异性(若a?A,b?A,则a≠b)和无序性({a,b}与{b,a}表示同一个集合)。
  ③集合具有两方面的意义,即:凡是符合条件的对象都是它的元素;只要是它的元素就必须符号条件
  2)集合的表示方法:常用的有列举法、描述法和图文法
  3)集合的分类:有限集,无限集,空集。
  4)常用数集:N,Z,Q,R,N*
  2.子集、交集、并集、补集、空集、全集等概念。
  1)子集:若对x∈A都有x∈B,则A B(或A B);
  2)真子集:A B且存在x0∈B但x0 A;记为A B(或,且 )
  3)交集:A∩B={x
x∈A且x∈B}
  4)并集:A∪B={x
x∈A或x∈B}
  5)补集:CUA={x
x A但x∈U}
  注意:①? A,若A≠?,则? A ;
  ②若, ,则 ;
  ③若且 ,则A=B(等集)
  3.弄清集合与元素、集合与集合的关系,掌握有关的术语和符号,特别要注意以下的符号:(1) 与、?的区别;(2) 与 的区别;(3) 与 的区别。
  4.有关子集的几个等价关系
  ①A∩B=A A B;②A∪B=B A B;③A B C uA C uB;
  ④A∩CuB = 空集 CuA B;⑤CuA∪B=I A B。
  5.交、并集运算的性质
  ①A∩A=A,A∩? = ?,A∩B=B∩A;②A∪A=A,A∪? =A,A∪B=B∪A;
  ③Cu (A∪B)= CuA∩CuB,Cu (A∩B)= CuA∪CuB;
  6.有限子集的个数:设集合A的元素个数是n,则A有2n个子集,2n-1个非空子集,2n-2个非空真子集。
高考数学必考知识点13
  一、排列组合篇
  1. 掌握分类计数原理与分步计数原理,并能用它们分析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应用问题。
  2. 理解排列的意义,掌握排列数计算公式,并能用它解决一些简单的应用问题。
  3. 理解组合的意义,掌握组合数计算公式和组合数的性质,并能用它们解决一些简单的应用问题。
  4. 掌握二项式定理和二项展开式的性质,并能用它们计算和证明一些简单的问题。
  5. 了解随机事件的发生存在着规律性和随机事件概率的意义。
  6. 了解等可能性事件的概率的意义,会用排列组合的基本公式计算一些等可能性事件的概率。
  7. 了解互斥事件、相互独立事件的意义,会用互斥事件的概率加法公式与相互独立事件的概率乘法公式计算一些事件的概率。
  8. 会计算事件在n次独立重复试验中恰好发生k次的概率.
  二、立体几何篇
  高考立体几何试题一般共有4道(选择、填空题3道, 解答题1道), 共计总分27分左右,考查的知识点在20个以内。 选择填空题考核立几中的计算型问题, 而解答题着重考查立几中的逻辑推理型问题, 当然, 二者均应以正确的空间想象为前提。 随着新的课程改革的进一步实施,立体几何考题正朝着“多一点思考,少一点计算”的发展。从历年的考题变化看,
以简单几何体为载体的线面位置关系的论证,角与距离的探求是常考常新的热门话题。
  知识整合
  1.有关平行与垂直(线线、线面及面面)的问题,是在解决立体几何问题的过程中,大量的、反复遇到的,而且是以各种各样的问题(包括论证、计算角、与距离等)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因此在主体几何的总复习中,首先应从解决“平行与垂直”的有关问题着手,通过较为基本问题,熟悉公理、定理的内容和功能,通过对问题的分析与概括,掌握立体几何中解决问题的规律--充分利用线线平行(垂直)、线面平行(垂直)、面面平行(垂直)相互转化的思想,以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2. 判定两个平面平行的方法:
  (1)根据定义--证明两平面没有公共点;
  (2)判定定理--证明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都平行于另一个平面;
  (3)证明两平面同垂直于一条直线。
  3.两个平面平行的主要性质:
  (1)由定义知:“两平行平面没有公共点”。
  (2)由定义推得:“两个平面平行,其中一个平面内的直线必平行于另一个平面。
  (3)两个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如果两个平行平面同时和第三个平面相交,那
  么它们的交线平行“。
  (4)一条直线垂直于两个平行平面中的一个平面,它也垂直于另一个平面。
  (5)夹在两个平行平面间的平行线段相等。
  (6)经过平面外一点只有一个平面和已知平面平行。
  以上性质(2)、(3)、(5)、(6)在课文中虽未直接列为”性质定理“,但在解题过程中均可直接作为性质定理引用。
  解答题分步骤解答可多得分
  1. 合理安排,保持清醒。数学考试在下午,建议中午休息半小时左右,睡不着闭闭眼睛也好,尽量放松。然后带齐用具,提前半小时到考场。
  2. 通览全卷,摸透题情。刚拿到试卷,一般较紧张,不宜匆忙作答,应从头到尾通览全卷,尽量从卷面上获取更多的信息,摸透题情。这样能提醒自己先易后难,也可防止漏做题。
  3
.解答题规范有序。一般来说,试题中容易题和中档题占全卷的80%以上,是考生得分的主要来源。对于解答题中的容易题和中档题,要注意解题的规范化,关键步骤不能丢,如三种语言(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的表达要规范,逻辑推理要严谨,计算过程要完整,注意算理算法,应用题建模与还原过程要清晰,合理安排卷面结构……对于解答题中的难题,得满分很困难,可以采用“分段得分”的策略,因为高考(微博)阅卷是“分段评分”。比如可将难题划分为一个个子问题或一系列的步骤,先解决问题的一部分,能解决到什么程度就解决到什么程度,获取一定的分数。有些题目有好几问,前面的小问你解答不出,但后面的小问如果根据前面的结论你能够解答出来,这时候不妨引用前面的结论先解答后面的,这样跳步解答也可以得分。
  三、数列问题篇
  数列是高中数学的重要内容,又是学习高等数学的基础。高考对本章的考查比较全面,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考查每年都不会遗漏。有关数列的试题经常是综合题,经常把数列知识和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和不等式的知识综合起来,试题也常把等差数列、等比数列,求极限和数学归纳法综合在一起。探索性问题是高考的热点,常在数列解答题中出现。本章中还蕴含着丰富的数学思想,在主观题中着重考查函数与方程、转化与化归、分类讨论等重要思想,以及配方法、换元法、待定系数法等基本数学方法。
  近几年来,高考关于数列方面的命题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1)数列本身的有关知识,其中有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概念、性质、通项公式及求和公式。(2)数列与其它知识的结合,其中有数列与函数、方程、不等式、三角、几何的结合。(3)数列的应用问题,其中主要是以增长率问题为主。试题的难度有三个层次,小题大都以基础题为主,解答题大都以基础题和中档题为主,只有个别地方用数列与几何的综合与函数、不等式的综合作为最后一题难度较大。
  知识整合
  1. 在掌握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定义、性质、通项公式、前n项和公式的基础上,系统掌握解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综合题的规律,深化数学思想方法在解题实践中的指导作用,灵活地运用数列知识和方法解决数学和实际生活中的有关问题;
  2. 在解决综合题和探索性问题实践中加深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数学思想方法的认识,沟通各类知识的联系,形成更完整的知识网络,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和创新能力,综合运用数学思想方法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善于分析题意,富于联想,以适应新的背景,新的设问方式,提高学生用函数的思想、方程的思想研究数列问题的自觉性、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精神和科学理性的思维方法.
  四、导数应用篇
  专题综述
  导数是微积分的初步知识,是研究函数,解决实际问题的有力工具。在高中阶段对于导数的学习,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1. 导数的常规问题:
  (1)刻画函数(比初等方法精确细微);
  (2)同几何中切线联系(导数方法可用于研究平面曲线的切线);
  (3)应用问题(初等方法往往技巧性要求较高,而导数方法显得简便)等关于 次多项式的导数问题属于较难类型。
  2. 关于函数特征,最值问题较多,所以有必要专项讨论,导数法求最值要比初等方法快捷简便。
  3. 导数与解析几何或函数图象的混合问题是一种重要类型,也是高考(微博)中考察综合能力的一个方向,应引起注意。
  知识整合
  1. 导数概念的理解。
  2. 利用导数判别可导函数的极值的方法及求一些实际问题的最大值与最小值。复合函数的求导法则是微积分中的重点与难点内容。课本中先通过实例,引出复合函数的求导法则,接下来对法则进行了证明。
  3. 要能正确求导,必须做到以下两点:
  (1)熟练掌握各基本初等函数的求导公式以及和、差、积、商的求导法则,复合函数的求导法则。
  (2)对于一个复合函数,一定要理清中间的复合关系,弄清各分解函数中应对哪个变量求导。
  五、解析几何(圆锥曲线)
  高考解析几何剖析:
  1、很多高考问题都是以平面上的点、直线、曲线(如圆、椭圆、抛物线、双曲线)这三大类几何元素为基础构成的图形的问题;
  2、演绎规则就是代数的演绎规则,或者说就是列方程、解方程的规则。
  有了以上两点认识,我们可以毫不犹豫地下这么一个结论,那就是解决高考解析几何问题无外乎做两项工作:
  1、几何问题代数化。
  2、用代数规则对代数化后的问题进行处理。
【高考数学必考知识点】相关文章:
数学高考必考知识点02-19
高考数学必考知识点总结11-26
高考数学必考知识点13篇11-22
高考数学必考导数的知识点梳理09-27
高考理科数学的必考知识点整理02-17
高考必考高等数学下册知识点11-08
数学必考知识点09-13
高考数学导数的应用必考知识点整理01-27
高考语文必考知识点08-18

高三数学知识点总结锦集
  总结是指对某一阶段的工作、学习或思想中的经验或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做出带有规律性结论的书面材料,它可以帮助我们总结以往思想,发扬成绩,让我们来为自己写一份总结吧。但是却发现不知道该写些什么,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高三数学知识点总结锦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三数学知识点总结 篇1
  1、圆柱体:
  表面积:2πRr+2πRh体积:πR2h(R为圆柱体上下底圆半径,h为圆柱体高)
  2、圆锥体:
  表面积:πR2+πR[(h2+R2)的平方根]体积:πR2h/3(r为圆锥体低圆半径,h为其高,
  3、正方体
  a-边长,S=6a2,V=a3
  4、长方体
  a-长,b-宽,c-高S=2(ab+ac+bc)V=abc
  5、棱柱
  S-底面积h-高V=Sh
  6、棱锥
  S-底面积h-高V=Sh/3
  7、棱台
  S1和S2-上、下底面积h-高V=h[S1+S2+(S1S2)^1/2]/3
  8、拟柱体
  S1-上底面积,S2-下底面积,S0-中截面积
  h-高,V=h(S1+S2+4S0)/6
  9、圆柱
  r-底半径,h-高,C—底面周长
  S底—底面积,S侧—侧面积,S表—表面积C=2πr
  S底=πr2,S侧=Ch,S表=Ch+2S底,V=S底h=πr2h
  10、空心圆柱
  R-外圆半径,r-内圆半径h-高V=πh(R^2-r^2)
  11、直圆锥
  r-底半径h-高V=πr^2h/3
  12、圆台
  r-上底半径,R-下底半径,h-高V=πh(R2+Rr+r2)/3
  13、球
  r-半径d-直径V=4/3πr^3=πd^3/6
  14、球缺
  h-球缺高,r-球半径,a-球缺底半径V=πh(3a2+h2)/6=πh2(3r-h)/3
  15、球台
  r1和r2-球台上、下底半径h-高V=πh[3(r12+r22)+h2]/6
  16、圆环体
  R-环体半径D-环体直径r-环体截面半径d-环体截面直径
  V=2π2Rr2=π2Dd2/4
  17、桶状体
  D-桶腹直径d-桶底直径h-桶高
  V=πh(2D2+d2)/12,(母线是圆弧形,圆心是桶的中心)
  V=πh(2D2+Dd+3d2/4)/15(母线是抛物线形)
  高三数学知识点总结 篇2
  轨迹,包含两个方面的问题:凡在轨迹上的点都符合给定的条件,这叫做轨迹的纯粹性(也叫做必要性);凡不在轨迹上的点都不符合给定的条件,也就是符合给定条件的点必在轨迹上,这叫做轨迹的完备性(也叫做充分性)。
  一、求动点的轨迹方程的基本步骤。
  1、建立适当的坐标系,设出动点M的坐标;
  2、写出点M的集合;
  3、列出方程=0;
  4、化简方程为最简形式;
  5、检验。
  二、求动点的轨迹方程的常用方法:
  求轨迹方程的方法有多种,常用的有直译法、定义法、相关点法、参数法和交轨法等。
  1、直译法:直接将条件翻译成等式,整理化简后即得动点的轨迹方程,这种求轨迹方程的方法通常叫做直译法。
  2、定义法:如果能够确定动点的轨迹满足某种已知曲线的定义,则可利用曲线的定义写出方程,这种求轨迹方程的方法叫做定义法。
  3、相关点法:用动点Q的坐标x,y表示相关点P的坐标x0、y0,然后代入点P的坐标(x0,y0)所满足的曲线方程,整理化简便得到动点Q轨迹方程,这种求轨迹方程的方法叫做相关点法。
  4、参数法:当动点坐标x、y之间的直接关系难以找到时,往往先寻找x、y与某一变数t的关系,得再消去参变数t,得到方程,即为动点的轨迹方程,这种求轨迹方程的方法叫做参数法。
  5、交轨法:将两动曲线方程中的参数消去,得到不含参数的方程,即为两动曲线交点的轨迹方程,这种求轨迹方程的方法叫做交轨法。
  求动点轨迹方程的一般步骤:
  ①建系——建立适当的坐标系;
  ②设点——设轨迹上的任一点P(x,y);
  ③列式——列出动点p所满足的关系式;
  ④代换——依条件的特点,选用距离公式、斜率公式等将其转化为关于X,Y的方程式,并化简;
  ⑤证明——证明所求方程即为符合条件的动点轨迹方程。
  高三数学知识点总结 篇3
  任一x=A,x=B,记做AB
  AB,BAA=B
  AB={x|x=A,且x=B}
  AB={x|x=A,或x=B}
  Card(AB)=card(A)+card(B)—card(AB)
  (1)命题
  原命题若p则q
  逆命题若q则p
  否命题若p则q
  逆否命题若q,则p
  (2)AB,A是B成立的充分条件
  BA,A是B成立的必要条件
  AB,A是B成立的充要条件
  1、集合元素具有
  ①确定性;
  ②互异性;
  ③无序性
  2、集合表示方法
  ①列举法;
  ②描述法;
  ③韦恩图;
  ④数轴法
  (3)集合的运算
  ①A∩(B∪C)=(A∩B)∪(A∩C)
  ②Cu(A∩B)=CuA∪CuB
  Cu(A∪B)=CuA∩CuB
  (4)集合的性质
  n元集合的字集数:2n
  真子集数:2n—1;
  非空真子集数:2n—2
  高三数学知识点总结 篇4
  1、三类角的求法:
  ①找出或作出有关的角。
  ②证明其符合定义,并指出所求作的角。
  ③计算大小(解直角三角形,或用余弦定理)。
  2、正棱柱——底面为正多边形的直棱柱
  正棱锥——底面是正多边形,顶点在底面的射影是底面的中心。
  正棱锥的计算集中在四个直角三角形中:
  3、怎样判断直线l与圆C的位置关系?
  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与圆的半径比较。
  直线与圆相交时,注意利用圆的“垂径定理”。
  4、对线性规划问题:
  作出可行域,作出以目标函数为截距的直线,在可行域内平移直线,求出目标函数的最值。
  培养兴趣是关键。学生对数学产生了兴趣,自然有动力去钻研。如何培养兴趣呢?
  (1)欣赏数学的美感
  比如几何图形中的对称、变换前后的不变量、概念的严谨、逻辑的严密……
  通过对旋转变换及其不变量的讨论,我们可以证明反比例函数、“对勾函数”的图象都是双曲线——平面上到两个定点的距离之差的绝对值为定值(小于两个定点之间的距离)的点的集合。
  (2)注意到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例如和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等额本金、等额本息两种不同的还款方式,用数列的知识就可以理解、学好数学,是现代公民的基本素养之一啊!
  (3)采用灵活的教学手段,与时俱进。
  利用多种技术手段,声、光、电多管齐下,老师可以借此把一些知识讲得更具体形象,学生也更容易接受,理解更深。
  (4)适当看一些科普类的书籍和文章。
  比如:学圆锥曲线的时候,可以看看一些建筑物的外形,它们被平面所截出的曲线往往就是各种圆锥曲线,很多文章对此都有介绍;还有圆锥曲线光学性质的应用,这方面的文章也不少。
  高三数学知识点总结 篇5
  三角函数。
  注意归一公式、诱导公式的正确性。
  数列题。
  1、证明一个数列是等差(等比)数列时,最后下结论时要写上以谁为首项,谁为公差(公比)的等差(等比)数列;
  2、最后一问证明不等式成立时,如果一端是常数,另一端是含有n的式子时,一般考虑用放缩法;如果两端都是含n的式子,一般考虑数学归纳法(用数学归纳法时,当n=k+1时,一定利用上n=k时的假设,否则不正确。利用上假设后,如何把当前的式子转化到目标式子,一般进行适当的放缩,这一点是有难度的。简洁的方法是,用当前的式子减去目标式子,看符号,得到目标式子,下结论时一定写上综上:由①②得证;
  3、证明不等式时,有时构造函数,利用函数单调性很简单。
  立体几何题。
  1、证明线面位置关系,一般不需要去建系,更简单;
  2、求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线面角、二面角、存在性问题、几何体的高、表面积、体积等问题时,要建系;
  3、注意向量所成的角的余弦值(范围)与所求角的余弦值(范围)的关系。
  概率问题。
  1、搞清随机试验包含的所有基本事件和所求事件包含的基本事件的个数;
  2、搞清是什么概率模型,套用哪个公式;
  3、记准均值、方差、标准差公式;
  4、求概率时,正难则反(根据p1+p2+……+pn=1);
  5、注意计数时利用列举、树图等基本方法;
  6、注意放回抽样,不放回抽样;
  正弦、余弦典型例题。
  1、在△ABC中,∠C=90°,a=1,c=4,则sinA的值为
  2、已知α为锐角,且,则α的度数是()A、30°B、45°C、60°D、90°
  3、在△ABC中,若,∠A,∠B为锐角,则∠C的度数是()A、75°B、90°C、105°D、120°
  4、若∠A为锐角,且,则A=()A、15°B、30°C、45°D、60°
  5、在△ABC中,AB=AC=2,AD⊥BC,垂足为D,且AD=,E是AC中点,EF⊥BC,垂足为F,求sin∠EBF的值。
  正弦、余弦解题诀窍。
  1、已知两角及一边,或两边及一边的对角(对三角形是否存在要讨论)用正弦定理。
  2、已知三边,或两边及其夹角用余弦定理
  3、余弦定理对于确定三角形形状非常有用,只需要知道角的余弦值为正,为负,还是为零,就可以确定是钝角。直角还是锐角。
  高三数学知识点总结 篇6
  Card(AB)=card(A)+card(B)-card(AB)
  (1)命题
  原命题若p则q
  逆命题若q则p
  否命题若p则q
  逆否命题若q,则p
  (2)AB,A是B成立的充分条件
  BA,A是B成立的必要条件
  AB,A是B成立的充要条件
  1.集合元素具有①确定性;②互异性;③无序性
  2.集合表示方法①列举法;②描述法;③韦恩图;④数轴法
  (3)集合的运算
  ①A∩(B∪C)=(A∩B)∪(A∩C)
  ②Cu(A∩B)=CuA∪CuB
  Cu(A∪B)=CuA∩CuB
  (4)集合的性质
  n元集合的字集数:2n
  真子集数:2n-1;
  非空真子集数:2n-2
  高三数学知识点2
  两个复数相等的定义:
  如果两个复数的实部和虚部分别相等,那么我们就说这两个复数相等,即:如果a,b,c,d∈R,那么a+bi=c+di
  a=c,b=d。特殊地,a,b∈R时,a+bi=0
  a=0,b=0.
  复数相等的充要条件,提供了将复数问题化归为实数问题解决的途径。
  复数相等特别提醒:
  一般地,两个复数只能说相等或不相等,而不能比较大小。如果两个复数都是实数,就可以比较大小,也只有当两个复数全是实数时才能比较大小。
  解复数相等问题的方法步骤:
  (1)把给的复数化成复数的标准形式;
  (2)根据复数相等的充要条件解之。
  高三数学知识点总结 篇7
  ①正棱锥各侧棱相等,各侧面都是全等的等腰三角形,各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高相等(它叫做正棱锥的斜高)。
  ②正棱锥的高、斜高和斜高在底面内的射影组成一个直角三角形,正棱锥的高、侧棱、侧棱在底面内的射影也组成一个直角三角形。
  ⑶特殊棱锥的顶点在底面的射影位置:
  ①棱锥的侧棱长均相等,则顶点在底面上的射影为底面多边形的外心。
  ②棱锥的侧棱与底面所成的角均相等,则顶点在底面上的射影为底面多边形的外心。
  ③棱锥的各侧面与底面所成角均相等,则顶点在底面上的射影为底面多边形内心。
  ④棱锥的顶点到底面各边距离相等,则顶点在底面上的射影为底面多边形内心。
  ⑤三棱锥有两组对棱垂直,则顶点在底面的射影为三角形垂心。
  ⑥三棱锥的三条侧棱两两垂直,则顶点在底面上的射影为三角形的垂心。
  ⑦每个四面体都有外接球,球心0是各条棱的中垂面的交点,此点到各顶点的距离等于球半径;
  ⑧每个四面体都有内切球,球心是四面体各个二面角的平分面的交点,到各面的距离等于半径。
  [注]:
  i、各个侧面都是等腰三角形,且底面是正方形的棱锥是正四棱锥。(×)(各个侧面的等腰三角形不知是否全等)
  ii、若一个三角锥,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则第三对角线必然垂直。
  简证:AB⊥CD,AC⊥BD
  BC⊥AD。令得,已知则。
  iii、空间四边形OABC且四边长相等,则顺次连结各边的中点的四边形一定是矩形。
  iv、若是四边长与对角线分别相等,则顺次连结各边的中点的四边是一定是正方形。
  简证:取AC中点,则平面90°易知EFGH为平行四边形
  EFGH为长方形。若对角线等,则为正方形。
  高三数学知识点总结 篇8
  1.不等式的定义
  在客观世界中,量与量之间的不等关系是普遍存在的,我们用数学符号连接两个数或代数式以表示它们之间的不等关系,含有这些不等号的式子,叫做不等式.
  2.比较两个实数的大小
  两个实数的大小是用实数的运算性质来定义的,
  有a-b>0?;a-b=0?;a-b<0?.
  另外,若b>0,则有>1?;=1?;<1?.
  概括为:作差法,作商法,中间量法等.
  3.不等式的性质
  (1)对称性:a>b?;
  (2)传递性:a>b,b>c?;
  (3)可加性:a>b?a+cb+c,a>b,c>d?a+cb+d;
  (4)可乘性:a>b,c>0?ac>bc;a>b>0,c>d>0?;
  (5)可乘方:a>b>0?(n∈N,n≥2);
  (6)可开方:a>b>0?(n∈N,n≥2).
  复习指导
  1.“一个技巧”作差法变形的技巧:作差法中变形是关键,常进行因式分解或配方.
  2.“一种方法”待定系数法:求代数式的范围时,先用已知的代数式表示目标式,再利用多项式相等的法则求出参数,最后利用不等式的性质求出目标式的范围.
  3.“两条常用性质”
  (1)倒数性质:①a>b,ab>0?<;②a<0
  ③a>b>0,0;④0
  (2)若a>b>0,m>0,则
  ①真分数的性质:<;>(b-m>0);
  ②假分数的性质:>;<(b-m>0).
  高三数学知识点总结 篇9
  1、定义:
  用符号〉,=,〈号连接的'式子叫不等式。
  2、性质:
  ①不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整式,不等号方向不变。
  ②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者除以一个正数,不等号方向不变。
  ③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方向相反。
  3、分类:
  ①一元一次不等式:左右两边都是整式,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且未知数的次数是1的不等式叫一元一次不等式。
  ②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a、关于同一个未知数的几个一元一次不等式合在一起,就组成了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b、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中各个不等式的解集的公共部分,叫做这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
  4、考点:
  ①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②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不等式(组)并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③用数轴表示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
  高三数学知识点总结 篇10
  1、函数的奇偶性
  (1)若f(x)是偶函数,那么f(x)=f(-x);
  (2)若f(x)是奇函数,0在其定义域内,则f(0)=0(可用于求参数);
  (3)判断函数奇偶性可用定义的等价形式:f(x)±f(-x)=0或(f(x)≠0);
  (4)若所给函数的解析式较为复杂,应先化简,再判断其奇偶性;
  (5)奇函数在对称的单调区间内有相同的单调性;偶函数在对称的单调区间内有相反的单调性;
  2、复合函数的有关问题
  (1)复合函数定义域求法:若已知的定义域为[a,b],其复合函数f[g(x)]的定义域由不等式a≤g(x)≤b解出即可;若已知f[g(x)]的定义域为[a,b],求f(x)的定义域,相当于x∈[a,b]时,求g(x)的值域(即f(x)的定义域);研究函数的问题一定要注意定义域优先的原则。
  (2)复合函数的单调性由“同增异减”判定;
  3、函数图像(或方程曲线的对称性)
  (1)证明函数图像的对称性,即证明图像上任意点关于对称中心(对称轴)的对称点仍在图像上;
  (2)证明图像C1与C2的对称性,即证明C1上任意点关于对称中心(对称轴)的对称点仍在C2上,反之亦然;
  (3)曲线C1:f(x,y)=0,关于y=x+a(y=-x+a)的对称曲线C2的方程为f(y-a,x+a)=0(或f(-y+a,-x+a)=0);
  (4)曲线C1:f(x,y)=0关于点(a,b)的对称曲线C2方程为:f(2a-x,2b-y)=0;
  (5)若函数y=f(x)对x∈R时,f(a+x)=f(a-x)恒成立,则y=f(x)图像关于直线x=a对称;
  (6)函数y=f(x-a)与y=f(b-x)的图像关于直线x=对称;
  4、函数的周期性
  (1)y=f(x)对x∈R时,f(x+a)=f(x-a)或f(x-2a)=f(x)(a>0)恒成立,则y=f(x)是周期为2a的周期函数;
  (2)若y=f(x)是偶函数,其图像又关于直线x=a对称,则f(x)是周期为2︱a︱的周期函数;
  (3)若y=f(x)奇函数,其图像又关于直线x=a对称,则f(x)是周期为4︱a︱的周期函数;
  (4)若y=f(x)关于点(a,0),(b,0)对称,则f(x)是周期为2的周期函数;
  (5)y=f(x)的图象关于直线x=a,x=b(a≠b)对称,则函数y=f(x)是周期为2的周期函数;
  (6)y=f(x)对x∈R时,f(x+a)=-f(x)(或f(x+a)=,则y=f(x)是周期为2的周期函数;
  5、方程k=f(x)有解k∈D(D为f(x)的值域);
  6、a≥f(x)恒成立a≥[f(x)]max,;a≤f(x)恒成立a≤[f(x)]min;
  7、(1)(a>0a≠1,b>0,n∈R+);
  (2)logaN=(a>0,a≠1,b>0,b≠1);
  (3)logab的符号由口诀“同正异负”记忆;
  (4)alogaN=N(a>0,a≠1,N>0);
  8、判断对应是否为映射时,抓住两点:
  (1)A中元素必须都有象且;
  (2)B中元素不一定都有原象,并且A中不同元素在B中可以有相同的象;
  9、能熟练地用定义证明函数的单调性,求反函数,判断函数的奇偶性。
  10、对于反函数,应掌握以下一些结论:
  (1)定义域上的单调函数必有反函数;
  (2)奇函数的反函数也是奇函数;
  (3)定义域为非单元素集的偶函数不存在反函数;
  (4)周期函数不存在反函数;
  (5)互为反函数的两个函数具有相同的单调性;
  (6)y=f(x)与y=f-1(x)互为反函数,设f(x)的定义域为A,值域为B,则有f[f--1(x)]=x(x∈B),f--1[f(x)]=x(x∈A);
  11、处理二次函数的问题勿忘数形结合
  二次函数在闭区间上必有最值,求最值问题用“两看法”:一看开口方向;二看对称轴与所给区间的相对位置关系;
  12、依据单调性
  利用一次函数在区间上的保号性可解决求一类参数的范围问题;
  13、恒成立问题的处理方法
  (1)分离参数法;
  (2)转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分布列不等式(组)求解;
  a(1)=a,a(n)为公差为r的等差数列
  通项公式:
  a(n)=a(n-1)+r=a(n-2)+2r=……=a[n-(n-1)]+(n-1)r=a(1)+(n-1)r=a+(n-1)r.
  可用归纳法证明。
  n=1时,a(1)=a+(1-1)r=a。成立。
  假设n=k时,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成立。a(k)=a+(k-1)r
  则,n=k+1时,a(k+1)=a(k)+r=a+(k-1)r+r=a+[(k+1)-1]r.
  通项公式也成立。
  因此,由归纳法知,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是正确的。
  求和公式:
  S(n)=a(1)+a(2)+……+a(n)
  =a+(a+r)+……+[a+(n-1)r]
  =na+r[1+2+……+(n-1)]
  =na+n(n-1)r/2
  同样,可用归纳法证明求和公式。
  a(1)=a,a(n)为公比为r(r不等于0)的等比数列
  通项公式:
  a(n)=a(n-1)r=a(n-2)r^2=……=a[n-(n-1)]r^(n-1)=a(1)r^(n-1)=ar^(n-1).
  可用归纳法证明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
  求和公式:
  S(n)=a(1)+a(2)+……+a(n)
  =a+ar+……+ar^(n-1)
  =a[1+r+……+r^(n-1)]
  r不等于1时,
  S(n)=a[1-r^n]/[1-r]
  r=1时,
  S(n)=na.
  同样,可用归纳法证明求和公式。
  高三数学知识点总结 篇11
  1.数列的定义、分类与通项公式
  (1)数列的定义:
  ①数列:按照一定顺序排列的一列数.
  ②数列的项:数列中的每一个数.
  (2)数列的分类:
  分类标准类型满足条件
  项数有穷数列项数有限
  无穷数列项数无限
  项与项间的大小关系递增数列an+1>an其中n∈N_
  递减数列an+1
  常数列an+1=an
  (3)数列的通项公式:
  如果数列{an}的第n项与序号n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一个式子来表示,那么这个公式叫做这个数列的通项公式.
  2.数列的递推公式
  如果已知数列{an}的首项(或前几项),且任一项an与它的前一项an-1(n≥2)(或前几项)间的关系可用一个公式来表示,那么这个公式叫数列的递推公式.
  3.对数列概念的理解
  (1)数列是按一定“顺序”排列的一列数,一个数列不仅与构成它的“数”有关,而且还与这些“数”的排列顺序有关,这有别于集合中元素的无序性.因此,若组成两个数列的数相同而排列次序不同,那么它们就是不同的两个数列.
  (2)数列中的数可以重复出现,而集合中的元素不能重复出现,这也是数列与数集的区别.
  4.数列的函数特征
  数列是一个定义域为正整数集N_(或它的有限子集{1,2,3,…,n})的特殊函数,数列的通项公式也就是相应的函数解析式,即f(n)=an(n∈N_).
  高三数学知识点总结 篇12
  高考数学必考知识点归纳必修一:
  1、集合与函数的概念(这部分知识抽象,较难理解)
  2、基本的初等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
  3、函数的性质及应用(比较抽象,较难理解)
  高考数学必考知识点归纳必修二:
  1、立体几何(1)、证明:垂直(多考查面面垂直)、平行
  (2)、求解:主要是夹角问题,包括线面角和面面角。
  这部分知识是高一学生的难点,比如:一个角实际上是一个锐角,但是在图中显示的钝角等等一些问题,需要学生的立体意识较强。这部分知识高考占22-27分
  2、直线方程:高考时不单独命题,易和圆锥曲线结合命题
  3、圆方程
  高考数学必考知识点归纳必修三:
  1、算法初步:高考必考内容,5分(选择或填空)
  2、统计:
  3、概率:高考必考内容,09年理科占到15分,文科数学占到5分。
  高考数学必考知识点归纳必修四:
  1、三角函数:(图像、性质、高中重难点,)必考大题:15-20分,并且经常和其他函数混合起来考查。
  2、平面向量:高考不单独命题,易和三角函数、圆锥曲线结合命题。09年理科占到5分,文科占到13分。
  高考数学必考知识点归纳必修五:
  1、解三角形:(正、余弦定理、三角恒等变换)高考中理科占到22分左右,文科数学占到13分左右
  2、数列:高考必考,17---22分
  3、不等式:(线性规划,听课时易理解,但做题较复杂,应掌握技巧。高考必考5分)不等式不单独命题,一般和函数结合求最值、解集。
  高考数学必考知识点归纳文科选修:
  选修1--1:重点:高考占30分
  1、逻辑用语:一般不考,若考也是和集合放一块考
  2、圆锥曲线:
  3、导数、导数的应用(高考必考)
  选修1-2:
  1、统计:
  2、推理证明:一般不考,若考会是填空题3、复数:(新课标比老课本难的多,高考必考内容)。
  高考数学必考知识点归纳理科选修:
  选修2-1:
  1、逻辑用语
  2、圆锥曲线
  3、空间向量:(利用空间向量可以把立体几何做题简便化)
  选修2--2:
  1、导数与微积分
  2、推理证明:一般不考
  3、复数
  选修2-3:
  1、计数原理:(排列组合、二项式定理)掌握这部分知识点需要大量做题找规律,无技巧。高考必考,10分
  2、随机变量及其分布:不单独命题
  3、统计:
  高考的知识板块
  集合与简单逻辑:5分或不考
  函数:高考60分:①、指数函数②对数函数③二次函数④三次函数⑤三角函数⑥抽象函数(无函数表达式,不易理解,难点)
  平面向量与解三角形
  立体几何:22分左右
  不等式:(线性规则)5分必考
  数列:17分(一道大题+一道选择或填空)易和函数结合命题
  平面解析几何:(30分左右)
  计算原理:10分左右
  概率统计:12分----17分
  复数:5分
  高三数学知识点总结 篇13
  复数的概念:
  形如a+bi(a,b∈R)的数叫复数,其中i叫做虚数单位。全体复数所成的集合叫做复数集,用字母C表示。
  复数的表示:
  复数通常用字母z表示,即z=a+bi(a,b∈R),这一表示形式叫做复数的代数形式,其中a叫复数的实部,b叫复数的虚部。
  复数的几何意义:
  (1)复平面、实轴、虚轴:
  点Z的横坐标是a,纵坐标是b,复数z=a+bi(a、b∈R)可用点Z(a,b)表示,这个建立了直角坐标系来表示复数的平面叫做复平面,x轴叫做实轴,y轴叫做虚轴。显然,实轴上的点都表示实数,除原点外,虚轴上的点都表示纯虚数
  (2)复数的几何意义:复数集C和复平面内所有的点所成的集合是一一对应关系,即
  这是因为,每一个复数有复平面内惟一的一个点和它对应;反过来,复平面内的每一个点,有惟一的一个复数和它对应。
  这就是复数的一种几何意义,也就是复数的另一种表示方法,即几何表示方法。
  复数的模:
  复数z=a+bi(a、b∈R)在复平面上对应的点Z(a,b)到原点的距离叫复数的模,记为|Z|,即|Z|=
  虚数单位i:
  (1)它的平方等于-1,即i2=-1;
  (2)实数可以与它进行四则运算,进行四则运算时,原有加、乘运算律仍然成立
  (3)i与-1的关系:i就是-1的一个平方根,即方程x2=-1的一个根,方程x2=-1的另一个根是-i。
  (4)i的周期性:i4n+1=i,i4n+2=-1,i4n+3=-i,i4n=1。
  复数模的性质:
  复数与实数、虚数、纯虚数及0的关系:
  对于复数a+bi(a、b∈R),当且仅当b=0时,复数a+bi(a、b∈R)是实数a;当b≠0时,复数z=a+bi叫做虚数;当a=0且b≠0时,z=bi叫做纯虚数;当且仅当a=b=0时,z就是实数0。
  高三数学知识点总结 篇14
  考点一:集合与简易逻辑
  集合部分一般以选择题出现,属容易题。重点考查集合间关系的理解和认识。近年的试题加强了对集合计算化简能力的考查,并向无限集发展,考查抽象思维能力。在解决这些问题时,要注意利用几何的直观性,并注重集合表示方法的转换与化简。简易逻辑考查有两种形式:一是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直接考查命题及其关系、逻辑联结词、“充要关系”、命题真伪的判断、全称命题和特称命题的否定等,二是在解答题中深层次考查常用逻辑用语表达数学解题过程和逻辑推理。
  考点二:函数与导数
  函数是高考的重点内容,以选择题和填空题的为载体针对性考查函数的定义域与值域、函数的性质、函数与方程、基本初等函数(一次和二次函数、指数、对数、幂函数)的应用等,分值约为10分,解答题与导数交汇在一起考查函数的性质。导数部分一方面考查导数的运算与导数的几何意义,另一方面考查导数的简单应用,如求函数的单调区间、极值与最值等,通常以客观题的形式出现,属于容易题和中档题,三是导数的综合应用,主要是和函数、不等式、方程等联系在一起以解答题的形式出现,如一些不等式恒成立问题、参数的取值范围问题、方程根的个数问题、不等式的证明等问题。
  考点三:三角函数与平面向量
  一般是2道小题,1道综合解答题。小题一道考查平面向量有关概念及运算等,另一道对三角知识点的补充。大题中如果没有涉及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的应用,可能就是一道和解答题相互补充的三角函数的图像、性质或三角恒等变换的题目,也可能是考查平面向量为主的试题,要注意数形结合思想在解题中的应用。向量重点考查平面向量数量积的概念及应用,向量与直线、圆锥曲线、数列、不等式、三角函数等结合,解决角度、垂直、共线等问题是“新热点”题型、
  考点四:数列与不等式
  不等式主要考查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一元二次不等式组和简单线性规划问题、基本不等式的应用等,通常会在小题中设置1到2道题。对不等式的工具性穿插在数列、解析几何、函数导数等解答题中进行考查、在选择、填空题中考查等差或等比数列的概念、性质、通项公式、求和公式等的灵活应用,一道解答题大多凸显以数列知识为工具,综合运用函数、方程、不等式等解决问题的能力,它们都属于中、高档题目、
  考点五:立体几何与空间向量
  一是考查空间几何体的结构特征、直观图与三视图;二是考查空间点、线、面之间的位置关系;三是考查利用空间向量解决立体几何问题:利用空间向量证明线面平行与垂直、求空间角等(文科不要求)、在高考试卷中,一般有1~2个客观题和一个解答题,多为中档题。
  考点六:解析几何
  一般有1~2个客观题和1个解答题,其中客观题主要考查直线斜率、直线方程、圆的方程、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圆锥曲线的定义应用、标准方程的求解、离心率的计算等,解答题则主要考查直线与椭圆、抛物线等的位置关系问题,经常与平面向量、函数与不等式交汇,考查一些存在性问题、证明问题、定点与定值、最值与范围问题等。
  考点七:算法复数推理与证明
  高考对算法的考查以选择题或填空题的形式出现,或给解答题披层“外衣”、考查的热点是流程图的识别与算法语言的阅读理解、算法与数列知识的网络交汇命题是考查的主流、复数考查的重点是复数的有关概念、复数的代数形式、运算及运算的几何意义,一般是选择题、填空题,难度不大、推理证明部分命题的方向主要会在函数、三角、数列、立体几何、解析几何等方面,单独出题的可能性较小。对于理科,数学归纳法可能作为解答题的一小问、
  高三数学知识点总结 篇15
  第一部分集合
  (1)含n个元素的集合的子集数为2^n,真子集数为2^n—1;非空真子集的数为2^n—2;
  (2)注意:讨论的时候不要遗忘了的情况。
  第二部分函数与导数
  1、映射:注意
  ①第一个集合中的元素必须有象;
  ②一对一,或多对一。
  2、函数值域的求法:
  ①分析法;
  ②配方法;
  ③判别式法;
  ④利用函数单调性;
  ⑤换元法;
  ⑥利用均值不等式;
  ⑦利用数形结合或几何意义(斜率、距离、绝对值的意义等);
  ⑧利用函数有界性;
  ⑨导数法
  3、复合函数的有关问题
  (1)复合函数定义域求法:
  ①若f(x)的定义域为〔a,b〕,则复合函数f[g(x)]的定义域由不等式a≤g(x)≤b解出。
  ②若f[g(x)]的定义域为[a,b],求f(x)的定义域,相当于x∈[a,b]时,求g(x)的值域。
  (2)复合函数单调性的判定:
  ①首先将原函数分解为基本函数:内函数与外函数;
  ②分别研究内、外函数在各自定义域内的单调性;
  ③根据“同性则增,异性则减”来判断原函数在其定义域内的单调性。
  注意:外函数的定义域是内函数的值域。
  4、分段函数:值域(最值)、单调性、图象等问题,先分段解决,再下结论。
  5、函数的奇偶性
  (1)函数的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是函数具有奇偶性的必要条件;
  (2)是奇函数;
  (3)是偶函数;
  (4)奇函数在原点有定义,则;
  (5)在关于原点对称的单调区间内:奇函数有相同的单调性,偶函数有相反的单调性;
  (6)若所给函数的解析式较为复杂,应先等价变形,再判断其奇偶性;
【高三数学知识点总结锦集】相关文章:
高考数学知识点总结09-03
高一数学知识点总结07-20
高三数学教师的教学总结12-17
高三年数学教学总结12-03
高三数学个人工作总结02-27
高一数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08-09
高中数学必修四知识点总结12-03
高三数学期末总结10篇03-25
高三数学教学工作总结最新03-25
高三数学通用教学总结模板(通用5篇)03-23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函数的导数怎么求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