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探春远嫁之后结局如何?家里众姐妹最后都很悲惨,她能善终吗?
金陵十二钗都是被钉在了薄命司上的女子,何谈善终?只能在惨中比惨,在惨中比善罢了。
惨中之惨莫过于贾迎春,身心备受摧残而死,惨中之善,或许贾探春勉强得善。
01 金陵十二钗的命运结局
金陵十二钗的命运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离世、流落、苟生
离世:林黛玉、贾元春、贾迎春、王熙凤、秦可卿
流落:贾惜春、巧姐、史湘云、妙玉
苟生:薛宝钗、贾探春、 李纨
林黛玉魂归离恨天;贾元春突然暴毙;贾迎春被中山狼蹂躏致死;王熙凤聪明反被聪明误,反误了卿卿性命;秦可卿究竟病逝还是淫丧天香楼,说法不一。
妙玉原本洁中之洁却无法摆脱红尘旧事,终是流落他乡;贾惜春生来有佛缘,看透世间事,出闺遁入空门;史湘云生来双亲早亡,虽嫁才郎,又遇夫亡,流落何处是故乡; 巧姐生来巧,脱去富贵变平民。
贾宝玉绝对不是一个好老公,薛宝钗挺委屈的,宝玉在时不爱她,宝玉走了,她还要守寡,撑起贾府一大家子,可不是苟活么?李纨,年纪轻轻亡夫,心里的安慰就是儿子,一说后来儿子也死了,李纨的世界彻底崩塌。
02 贾探春的命脉走向
性格:贾探春曾恨自己不是个男儿身,可见她的性格中是有男儿的豪爽之气。作为女子不像林黛玉那般悲天悯人,她积极寻求改变,每每感叹自己不是个男儿身,空有大志,却飞不出高墙。这是她的第一遗憾。
“我但凡是个男人,可以出得去,我必早走了,立一番事业,那时自有我一番道理;偏我是女孩儿家,一句多话也没我乱说的。”
她对自己庶出的身世特别在意,对自己的生母亲弟刻薄寡情,划界限太明显,也体现出她性格冷漠的特点。这是她无法改变的第二遗憾。
对于自身的弱点,她能尽量去克服。她用自己的聪明细致博得人气,比如,她见众人皆有佩饰,独有邢岫烟没有(家贫),于是私下便送她一个碧玉佩。再比如,贾母因贾赦想娶鸳鸯而迁怒于王夫人,众人皆不敢劝说,唯有探春敢化解尴尬。她严于律己,单让厨房做一道油盐炒枸杞芽,都要自掏腰包,谁人能做到如此地步。
她并不贪图富贵,也没有很重的脂粉俗气。在她的屋里,陈设淡雅,一张大理石大案,墙上挂得是米米芾的《烟雨图》和颜鲁公的墨迹,还没宝玉房里的陈设精巧。就连她的长相,林黛玉第一次见她都觉得她“见之忘俗”。
地位:贾探春虽是庶出,但是她在贾府的地位一点也不差,就连王熙凤也是佩服的。
她治家有方,秋爽斋里的丫鬟和老妈子哪个敢反天;她有胆有识,在她代理贾府家务事时,彰显风范。比如,她的亲舅舅死了,也就是赵姨娘的亲弟弟。吴新登家的给她出难题,故意不说往日如何处理。她自查家规后,赏银二十两,用实力打了吴新登家的嘴巴,也秉公办事避免与生母冲突。
她有组织能力建诗社,也不乏才情,她的诗虽不及宝黛,但也自成一派。她不拘一格打破常规,免除家塾里每人每年八两银子的零用钱,接着免除买办们领的给***们买头油脂粉的费用。
此外还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引入“承包大观园”。虽然她的努力改变不了贾府的衰落,但是她的所做所为让所有人佩服。王熙凤这样评价她:
“她虽是姑娘家,心里却事事明白,不过是言语谨慎;她又比我知书识字,更利害一层了。”
命运:若说开篇神话女娲补天的深意,贾府莫过于两个女子。前有贾元春在贾府衰落前的回光返照,后有贾探春远嫁藩王,也是圆了第二位王妃之梦了,为飘摇的贾府注入一剂强心针,再者便是薛宝钗独自苦撑贾府了。
王夫人曾说过:女人的命自有天定,嫁得好与不好,就看自身造化了。
这句话在贾探春身上也是适用的,她不能改变自己庶出的身份,在封建礼教下,她的命运不会不同。王熙凤已明说:
好个三姑娘,我说不错,只可惜他命薄,没托生在太太肚里。虽然正出庶出是一样,但只女孩儿却比不得儿子。将来作亲时,如今有一种轻狂人,先要打听姑娘是正出是庶出,多有为庶出不要的。殊不知庶出只要人好,比正出的强百倍呢。将来不知那个没造化的,为挑正庶误了事呢,也不知那个有造化的,不挑正庶的得了去。
那么她的造化在哪里呢?
南安王战败,需要嫁女子去和亲,而南安王妃又舍得让自己的子女去,就权大压人,选中了贾府。贾母命探春、黛玉、宝钗、湘云出来见客,而这些人中,只有贾探春算得上是贾府的女儿,南安王妃只好选择她。虽然和亲看上去是一场悲剧,但以贾探春的人品和能力,她的造化都是自己拼出来的。
在续书里,探春省亲回来,众人远远接着,见探春出跳得比先前更好了,服采鲜明。这便是最好的证明。
如果说,贾元春和薛宝钗补得是贾府的天,那么贾探春这位出色的补天之女,补得就是一国之天了。如果当初才选凤藻宫,加封贤德妃的是贾探春,或许贾府的命运有得一改。但正如曹雪芹所言“生于末世运偏消”,生不逢时也许才是她最大的遗憾。
《红楼梦》本就是一首女子悲歌,所谓“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红楼女儿多薄命,即便强如探春也是如此。贾探春是所有红楼女儿中,除了王熙凤之外另一个无法超越的强悍之人。她自强自立,见识超绝。属于难得的有大局观之人。可即便是她,依然有三点薄命,让人无法释怀。
探春生为女儿是她人生最大掣肘。生在古代,女儿只能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就算有万丈雄心抱负,依然泯灭在高门深墙之后。探春在母亲赵姨娘大闹的时候哭述:
我但凡是个男人,可以出得去,我必早走了,立一番事业,那时自有我一番道理。偏我是女孩儿家,一句多话也没有我乱说的。
探春的志向是像个男人一般创立事业。她本身对腐朽的贾家已经深恶痛绝,抄检大观园时就说必将一败涂地。她认识到贾家积重难返,不是任何改革可以挽救,必须破而后立才可以。探春的想法是冲出高墙,另立门户。这既是对家族腐朽的不安,也是对出身低微的反抗。而这一切都因为她是女儿,不是男子而泯灭。
探春的出身是她第二个掣肘。她不是嫡出,是赵姨娘所生。虽然王夫人待她不同别人,当成亲生女儿一般,可首先别人不如此想,其次,王夫人也绝不会将她如亲生女儿一般感情。从出生那一刻,探春注定身上烙印这庶出两个字。
凤姐儿叹道:“你哪里知道,虽然庶出一样,女儿却比不得男人,将来攀亲时,如今有一种轻狂人,先要打听姑娘是正出庶出,多有为庶出不要的。
王熙凤的话是所有庶出女儿的悲哀,贾迎春第一个遭遇了劫难。孙绍祖敢于如此虐待她,有一部分就是庶出,而父亲贾赦不认真对待她,也因为庶出。同理,庶出的阴影一样笼罩在探春身上。根据判词,探春最后远嫁。极可能是异国他乡。嫡出女儿元春送入深宫,虽然不幸,到底不陌生,母亲还能女儿看到。而庶出的探春独自一人在异国他乡,家人生死再难相见。那种孤寂,即便她有把握活得很好,终究是一种悲剧。
关于探春嫁去了哪里,我认为琉球和李氏朝鲜最合适。而根据判词描绘,李氏朝鲜也比琉球更符合清明节、大江(汉江)、风筝的文化设定!
我愿意相信探春即便远嫁,也不会零落,悲惨。但人生有时候并不是富贵就是一切。探春嫁到异国他乡,就算做了王妃,可从此天人永隔,再难相见,独自一人漂泊异域。就算锦衣玉食,长命百岁,也一样是红颜薄命。当年昭君出塞,谁又会羡慕她?文成公主入吐蕃,她幸福么?
探春的悲剧在于她空有抱负不是男儿实现不了。出身低微不受重视。而远嫁异国他乡,孤独终老,即便富贵,也是薄命!世人历劫有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及五取蕴苦。探春属于什么苦?一目了然!
君笺雅侃红楼,多歧为贵。你的关注将是我写作的最大动力,动动手指,关注一下,欢迎收藏转发。非常感谢 !其他网友观点
很不幸,探春在十八岁的美好年华时就悲惨地离开了人世,具体时间是乾隆四年三月三日。
这么说有什么根据呢?我曾经说过,为了防止读者难下判断,作者在告诉我们某个重要史实时,总是通过多种方式、多个角度给予暗示,以避免因孤证而没有说服力。探春是一个重要的人物,在交代她的结局时,当然不会例外。不信请看一一
一、青塚怀古。十首怀古诗最后一首写的是宝琴的结局,前九首写的是正册中死去的九位金钗。诗中的古并不是古迹,而是古人,但这个古人又不是通常说的古代的人,而是作古的人,即死去的人。青塚是将探春和王昭君类比,昭君嫁给了外族,探春也嫁给了外族人,昭君是远嫁,探春也是远嫁,并远葬异乡。不同的是探春并不是嫁到外国。
二、风筝断线。放风筝时湘云在场,为什么她没放一只呢?因为风筝断线暗喻的是死亡。参与放风筝的四位美女,黛玉、宝钗、宝琴和探春都在之后不久便死了,无一例外。
三、千里东风一梦遥。这句中的梦和元春的大梦归,迎春的赴黄梁是同一个意思,都指的是死亡。
四、三春去后群芳尽。三春是一石二鸟,既指三年,又指四春中的三人,即元、迎、探。所谓“勘破三春景不长“实际即是命不长,若不是三春接连惨死,惜春也不会决绝地出家。正是看到了三春的凄惨下场,惜春才下定出家的决心的。
五、尤三姐自刎。三尤在书中是三春的替身,三春的事情都很敏感,她们的死都和皇族有关,那是不能秉笔直书的。所以作者借助她们来演绎三春的故事。尤氏和宝钗等七人被绞杀和元春相同,尤二姐吞金子坠死对应迎春的缀锦(坠金)楼,而尤三姐的自刎正是探春的遭遇。所谓尤三姐即犹如三***也,两人都被比作又香又扎手的玫瑰,就是作者精心设置的符码,用来暗示二人的关系。
探春因为抗婚得罪了一个王爷,这个王爷拿到乾隆赐婚的圣旨,将自己的女儿也嫁给了探春的未婚夫邬将军。硬翅子凤凰风筝代表这个正牌郡主,喜字风筝代表圣旨。南安郡王等王爷大不过皇上,探春只能以死表示抗议。
字数所限,只能说个大概,请原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