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这一生就和社会刚到底?

虽然道是可以被人掌握和运用的,但是不要以为这样子就是掌握了永恒的大道。虽然知识可以被人学习和理解的,但是不要以为这样的学识就是无所不能的大智慧。
  人类无法确认哪里才是天地的起点,然而可以确定万物都有出处。所以时常存在一种“无”,致使人类去探索其中的奥妙;又时常存在一种“有”,致使人类以观察这个“有”到底是如何。
  “无”与“有”两者都是同出于道,名义不同,却又都是相当的玄妙。玄妙又玄妙,是一切玄妙的关键所在。

  附上《老子》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 添加到话题 |

  至高的善就好像水一样,能够利益万物却不求任何回报。对于别人都厌恶的事物也能够与之相处和包容,这样才是与道相合啊!
  能够让自己处于安全的地位,能够让心情像水一样平和,能够让周围环境充满友爱,能够让言语诚信如实,

  能够让公共关系清静太平,能够让事情圆满完成,能够让行动应机顺时。这样就是老子说的“善”。

  附上《老子》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wù),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道可以称为一个整体,这个整体包含了有与无,有与无又产生出一种联系(规律)。此三者演化出天地万物,所以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那么,什么是有?所谓有,其实是无的一种变化,这种变化也可以归于无。所以“有无相生”。
  什么是无?所谓无,就是自然的原本状态,即无变化的、恒定的状态。
  无与有当中是存在规律的,万物当中也是有规律的。所以“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老子》有时像是在讲养生,有时像是讲政治,有时像是讲兵法。其实老子是借助这些养生、政治、兵法等事理来彰显那个看不到摸不着的“道”。
  理靠事彰,事靠理成,无事没有理,无理不成事。“事”和“理”两者都存在于“无”之中,无中生有。“无”又存在于道之中。所以老子说;“玄之又玄”。
  道是靠“有”的事理来彰显,我们只能靠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来认识道。即靠“有”来认识“无”。真正悟道的时候,是不需要言语的,所以老子说:“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 @新创意1 老子是知者,还是不知者?老子如果知,那便不会有道德经了,如果老子不知,那么道德经也就是胡言乱语了。
  • 评论 :老子当然是知者,知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但他不怎么说这些东西,因为有的人一点就会醒,有的人却怎么说也不明白,就当他是胡言乱语。

  《老子》第十七章: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最好的社会,大家都不觉得有什么好,也不觉得有什么不好;下来的,大家都觉得好,都对它大加赞叹;再下来的,大家会对这个社会感到恐惧。因为说到做不到,就不能让大家信服,所以大话还是少说为妙。把事情做好,然而大家却说:“我们本来就是如此啊!”这样是最好的。

  《老子》第十七章: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老子》似乎有点贵族化,而《庄子》则显得平民化。
  不过,还是老子深刻。

  《老子》第七十一章                
  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 ,是以不病。

  知道却又无所谓知道,这就是高明啊!不知道却又自以为知道,这就是痴啊!圣人不痴,因为痴人也视他为痴人,所以他其实并不痴。

  《老子》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 随。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 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我们认识美好,是从认识丑恶开始的;之所以有善,是因为无善。
  有从无处生,难从易处积,长从短处出,高从下处上,音从声处调,前从后处显,这些都是永恒的规律。所以圣人顺应自然的造化,所作之事不加宣扬,不以个人意志为目的,成好事也不居功。因为不居功,所以好事连连

  《老子》第二十四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 自矜者不长。 其在道也,曰:馀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上重下轻不能成立,左右摇摆不能进步,固执己见不是明智,自以为是得不到支持,自我夸耀不算建功,自高自大众人不服。从道的角度看,就好比残败的剩食和累赘的肿瘤,是令人厌恶的东西。懂道者决不如此为之。

  《老子》第十六章                  
  致虚极,守静笃。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 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

  不站任何立场、不计任何得失,不张扬、平静、淡定,这时候我们可以静观万事万物是如何生长和演变。
  虽然万物层出不穷,但是各自都有根本,万物离不开根本,终将是要回归根本的。
  回归根本就是所谓的“静”,回归“静”就是回到了真正的生命。能够回归真正的生命就可以永恒不变,即所谓的“常”。
  知常才是真知;不知常就是痴心妄想,痴心妄想必定是行不通的。
  知常者宽容,宽容就没有偏差,没有偏差就能够成全,能够成全就好像上天一样,近天即近道,近道即长久,从此不再有伤害。

  《老子》第十五章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 : 豫兮若冬涉川; 犹兮若畏四邻; 俨兮其若客; 涣兮其若凌释; 敦兮其若朴; 旷兮其若谷; 混兮其若浊; 澹兮其若海; 泊兮若无止。 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 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从前懂得道的人,深藏不露,看不出与其他人有什么不同,但是也有与众不同之处。比如说:他从不贪图玩耍;也不怎么与人交往;言语、饮食等都很有分寸;行动自如;不矫情作态;什么意见都能听取;随和、忍让,不计较别人的过失。有谁能够长久的运动?那要安定下来以求清正。又有谁能够长久的安定?那要行动起来以焕发活力和生机。懂得此奥妙的人,不自满、不自是,正因为如此,所以他既不受到伤害,又能够得到新的发展。

  《老子》第八十一章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可信赖的见解是残缺不全的,完美的言论是不可信赖的。不要把好事说出来,说出来就不是好事了。不要把自己所知道的事情夸大,把事情夸大就难免有失误。圣人不需要拥有什么,自己的有是假有,能够给予别人的才是自己真有,给予的越多,真有越多。天的意义,是利益而不是伤害;人的意义,是付出而不是争取。

  • 信言不美,我认为应该是可信赖的见解总有不完美、或者是不好听的地方。
  • 评论 :你说的有道理,有时候我们看到的现实是残酷的,不必特意的去美化它。只有我们站在一定的高度,才能发现其中的美

  《老子》第七章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为什么天地能够不止的运行和存在?因为天是为了地,地是为了天,两者互为彼此而不是为自己,所以两者都得以长存。圣人懂得这个道理,所以先为别人考虑却也使自己处于胜地,把自身奉献出来而使自身得以生存。为别人而不为自己,因此也成就了自己。

  《老子》第三十六章
  将欲歙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将欲夺之,必故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将要收敛的,必先是过于张扬。将要衰弱的,必先是过于强悍。将要禁止的,必先是过于放纵。将要夺取的,必先是自己不珍惜。这些道理微妙而明显,表现柔弱要比表现刚强更殊胜,就好像鱼儿要老实待在水里不要强出头,一个国家不要总是显耀武力。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有其“有”,必有其“无”。
  “有”是体质,“无”是性能。
  有,是为了自身得到利益;无,是为了能够被他人所用。
  要想自身得到利益,就要为他人发挥作用。
  天下万物既有其自身的权利,也有其为他人提供方便的义务。
  每样东西都有它独特的价值和意义,能够让万物各取所需、各尽所能,这就是正道。

  《老子》第四十二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因为道,而产生一个整体。因为是一个整体,所以有相对的两个方面。因为两个方面都有各自的特性,所以称之为“三”。因为整体的作用,和两个方面的关系,及各自的特性,所以万物从中得以生长。万物都害怕失去而渴望得到,互相交换就是所谓的和谐。人所不愿意的,就是失去依靠和帮助。哪怕是已经得到很多,也必须自称孤、寡、不谷。所以虚心才能得到,自满反而导致损失。

  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看到这里,让我想起了一句唐诗:“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治理国家就好像煎烹小鱼一样,不是急躁也不是怠慢。是以道作用于天下,也是隐隐约约、若有若无,似乎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变化。其实并不是没有惊天动地的变化,而是这样的变化使人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非但道的作用使人不知不觉,圣人的作用也是使人不知不觉。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享受道赐予的恩泽。

  《老子》第四十九章
  圣人恒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德善也;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德信也。圣人之在天下也,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属其耳目焉,圣人皆孩之。

  圣人常怀包容之心,以百姓的思想作为自己思想的方向。要想自己得到善,就要善待所有的人。要想自己得到诚信,就要诚信对待所有的人。圣人在天地之间,收敛自己的欲念。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圣人的行为使大家都回归到天真无邪的孩童状态。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脱离生存之道,就会陷入死亡的境地。生与死,老天自有安排,但是却有人主动的走向死亡,这是为什么?难道他是活腻了吗?那些善于保护自己的人,走在道路上不会遭遇猛兽,在部队里也不会被枪毕。为什么?因为他没有到该死的地步。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谦虚、包容的精神永远保持活力,如同神奇而伟大的母亲一样呵护着儿女的生长。我们怎样才能找到这位神奇母亲呢?请看天地的联系和互动,她就是那样的存在,她的作用无穷无尽。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谦虚、包容的精神永远保持活力,如同神奇而伟大的母亲一样呵护着儿女的生长。我们怎样才能找到这位神奇母亲呢?请看天地的联系和互动,她就是那样的存在,她的作用无穷无尽。

  《老子》第七十五章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老天是公平的,给予的生活资源是恰好的,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本该是和谐的。但是为什么有人吃不饱、有意见,甚至抗争?还有的人非得要往绝路上走呢?是因为另外有些人的索取的太过分、胡作非为、追求挥霍无度了。所以,懂得自然、不为自己谋求太多的人,要高明于那些追求过高享受的人。

  《老子》第五十五章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脧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 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刚出生的婴儿,德的含带最为充盈,也就是所谓的“不失德”,所以谁也不愿去伤害他。他虽然筋骨柔弱,但是握起拳头来一点也不觉得累。他虽然不懂得男欢女爱之事,但是小鸡鸡硬起来让那些成年人也自叹不如,生命力绵长啊!虽然成天哭喊,声音还是那么的生脆,和环境相呼应啊!知道“和”可以长久,知道长久之道就是所谓的“明”。如果贪生纵欲就会遭遇各种不测,如果由欲念来主使精气就会逞强而自灭,这是因为事物过于强盛了就会转向衰老。这就是偏离于道,偏离于道就会过早死亡。

  《老子》第七十章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 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

  《老子》所言易知又易行,但是为什么天下都不能知、不能行呢?这是因为天下人都是根据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等等事实来说话,也是以眼见耳闻等为由决定自己的事情。就是因为不知道,反而就认为《老子》的言论是无知的。知《老子》者不多,遵行《老子》者也就难得了,因此圣人的宝贝其他人都不认得,只看到所谓的粗劣。
  只知有,不知无。难怪不知“道”了!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 随。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 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我们认识美好,是从认识丑恶开始的;之所以有善,是因为无善。
  有从无处生,难从易处积,长从短处出,高从下处上,音从声处调,前从后处显,这些都......
  其实,“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也可以这样解读:
  当天下人都知道某样东西的美好的时候,这东西就不再是那么美好了。
  天下没有绝对美好的东西,有道是“安知祸福”啊!
  所以明智的人终须是要功成身退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见好就收”。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

  有德的圣人是不需要远行,不需要学习各种知识,不需要有所作为的。但是,他却可以知天下、可以取天下,那是因为天下人都向往之,视之为天下式。

  《老子》第四十二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因为道,而产生一个整体。因为是一个整体,所以有相对的两个方面。因为两个方面都有各自的特性,所以称之为“三”。因为整体的作用,和两个方面的关系,及各自的特性,所以万物从中得以生长。万物都......
  因为道,而有序一;
  因为序一,而有两极;
  因为两极,而有中和,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平衡点。
  冲气以为和,万物就因此而有。
  这就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谦虚、包容的精神永远保持活力,如同神奇而伟大的母亲一样呵护着儿女的生长。我们怎样才能找到这位神奇母亲呢?请看天地的联系和互动,她就是那样的存在,她的作用无穷无尽。

  解老之书,郑重推荐《老子本原》。1995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初版,2013年8月湖北人民出版社修订再版。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 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受到宠辱时就会吓一跳似的,对待患难时就会感同身受似的。因为受宠就好像是下大便一样,没拉时急着出,拉出了又急着去,别人给你宠,就如同是给你大便一样。受宠尚且如此,何况受辱呢?!所谓患难,说的就是身体在受苦,如果我没有身体,那我怎能会有患难?又怎能对别人的患难感同身受呢?!
  所以,对待天下就像对待自身一样,可以走遍天下。爱惜天下就像爱惜自身一样,可以左右天下。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互相作用才是生存之道,懂得示弱才是制胜法宝。万物不是无缘无故就有的,想要得到就必须先付出。

  推荐一本新出的旧书——老子本原,黄瑞云著,1995年初版,2013年再版。

  @新创意1 虽然道是可以被人掌握和运用的,但是不要以为这样子就是掌握了永恒的大道。虽然知识可以被人学习和理解的,但是不要以为这样的学识就是无所不能的大智慧。
  人类无法确认哪里才是天地的起点,然而可以确定万物都有出处。所以时常存在一种“无”,致使人类去探索其中的奥妙;又时常存在一种“有”,致使人类以观察这个“有”到底是如何。
  “无”与“有”两者都是同出于道,名义不同,却又都是相当的玄妙。玄妙又玄妙,是一切玄妙的关键所在。

  附上《老子》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换句话讲,道是可以被人为地效仿的,但是人为效仿出来的并不是真实的道,就好像你的名字也可以被他人所使用,但是他人并不就是你。因为有个名为“无”的东西,所以才会有天地万物的出现;因为有个名为“有”的东西。所以万物的出现才会有依据或者说来源。无限和有限,两者似乎各自不同,其实它们是相依出现的,就好像是一道门的左右两扇。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我总觉得这个“欲”字是多余的,或者就是个错别字。
  “故常无,以观其妙;常有,以观其徼。”或者“故常无名,以观其妙;常有名,以观其徼。”我觉得这样才是对的。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虚名与身命相比哪个更应该珍惜?身命与财物相比哪个更显多余?争取与放弃这些本不该有的东西哪个更可悲?所以说太过贪婪必然是徒劳无益,得到更多也必然是失去更多。知足就好,不去争取就不会受到伤害。

  持而盈之不如其己;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

  拿在手上不等于就是你的;带着武器不等于就是安全;你可以收集到满堂的金玉,但是你能否永世地占有?因为富贵而自以为是的人,其实是为自己埋下祸根而不自知。
  把好处让给别人,这才是上上之策。

  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如果提倡了仁义思想,大道就被废弃了;如果你学会了投机取巧,你就不再纯朴、真诚了;如果人人都认为尊老爱幼是值得称赞的,家庭关系就不会再有和睦。

  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如果提倡了仁义思想,大道就被废弃了;如果你学会了投机取巧,你就不再纯朴、真诚了;如果人人都认为尊老爱幼是值得称赞的,家庭关系就不会再有和睦。
  官员都忠于第一把手,那么,天下就大乱了。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眼睛会产生错觉,耳朵会出现幻听,嘴巴会把剧毒当成美食吃下,眼前的利益会使人失去理智,珍宝尤物会使人断命。所以圣人明白自身的真实情况,不去追求虚假的东西,仅此而已。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馀。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落地生根就不再犹豫,开花结果就要承担责任,如此家族就会兴旺和谐。这样修身、齐家、平天下,就没什么问题了。
  所以啊,要从公正、客观的角度来认识这个世界,而不是小鸡肚肠。

  《老子》第四十二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因为道,而产生一个整体。因为是一个整体,所以有相对的两个方面。因为两个方面都有各自的特性,所以称之为“三”。因为整体的作用,和两个方面的关系,及各自的特性,所以万物从中得以生长。万物都......
  因为道,而有序一;
  因为序一,而有两极;
  因为两极,而有中和,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平衡点。
  冲气以为和,万物就因此而有。
  这就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更确切的说,一就是公平公正;二就好像一把称的两头;三就是两头的交汇点,或者说是平衡点。
  三点具备,一切就有序了,万物就产生了。

  昔 之 得 一 者 :
  天 得 一 以 清 ﹔
  地 得 一 以 宁 ﹔
  神 得 一 以 灵 ﹔
  谷 得 一 以 生 ﹔
  侯 得 一 以 为 天 下 正 。
  其 致 之 也 , 谓 天 无 以 清 , 将 恐 裂 ﹔
  地 无 以 宁 , 将 恐 废 ﹔
  神 无 以 灵 , 将 恐 歇 ﹔
  谷 无 以 盈 , 将 恐 竭 ﹔
  万 物 无 以 生 , 将 恐 灭 ﹔
  侯 王 无 以 正 , 将 恐 蹶 。
  故 贵 以 贱 为 本 , 高 以 下 为 基 。
  是 以 侯 王 自 称 孤 、 寡 、 不 谷 。
  此 非 以 贱 为 本 邪 。 非 乎 。 故 致 誉 无 誉 。
  是 故 不 欲 琭 琭 如 玉 , 珞 珞 如 石 。

  天无事就会清新,地无事就会安定,神无事就会灵验,万物无事就会繁荣。
  所以富贵者不可忘本,高升者不可脱离现实,否则必将自寻毁灭。客观公正的看待自己才有出路。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聪明的人不会自认为聪明,所以不需要别人的认可。只有愚蠢的人才会自认为聪明,并且需要别人的认可。除去自己的锋芒,排解自己的烦恼,隐藏自己的荣耀,认同自己在世间里是渺小的一分子,这就是所谓的玄同。所以,别人就不可以亲近于你,也不可以疏远于你;不可以利诱于你,也不可以加害于你;别人既不可以高贵于你,也不可以下贱于你。如此是天下最难得的。

  和大怨必有馀怨,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於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通过和谈是不能彻底解决纷争的,只有安于自然方为上策。所以圣人即便是有理有据,也不会去责备别人的不是。有德者只要有理即可,无德者才会得理不饶人。天道不会特意照顾谁,善良之人却能得到更多。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知此两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後乃至大顺。

  国家大事,不可以让大家知道,这是因为同一件事情传到不同的人耳朵里,就会产生不同的看法和意见。如果大家意见不和,又把自己意见强加于人,就会造成社会的动乱。如果大家不参与各种派系,不发表意见,只是做好自己份内的事情,那么国家社会就安定了。

  就好像同一件事情在不同的人那里会有不同的看法一样,同一种言论,即便是圣言,在不同的人那里也会有不同的想法。这就有了各种各样的对《老子》的解释,谈论谁对谁错是没有意义的,各得其所就好。毕竟,我们大多数人都是平常人,不是圣人。
  我就是个平常人,我在这里说的话,错误是肯定有的。所以,我认为,我不认为我说的话都是对的————这就对了。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於无为。无为而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运用一种学问或者技艺,即便这种学问和技艺是正确的或者是高超的,去改变这个世界,是很难随心所愿的。只会使世界越来越复杂化。
  人所能改变的,是自己的内心。当自己的内心变得越来越好时,麻烦事也会越来越少,以至没有麻烦事,一切都会随心所愿。
  要取得天下,就是要自己没有麻烦事,如果麻烦不断,怎么能算是取得天下呢?

  人生在世,需要去学习好多知识,也许有一天你会觉得,真正知道的东西却很少。然后,会觉得越来越少,以至什么也不知道,

  道是客观的,德是主观的。
  道可道,非常道。上德不德,下德不失德。

  道不是为本心或者自身,德也不是为世界或者天下。这是因为,道德本来就具备这样的功能,无为,而无不为。无所谓为这个,却不为那个。

  玄妙又玄妙,是一切玄妙的关键所在。

  我觉得“玄”是奥妙之所在,所以说“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老子很崇尚“玄”,如玄德、玄同、玄鉴等。
  其中“玄鉴”就是一颗鉴“玄”的心。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上士闻道,不屑一顾,转身就离开了。中士闻道,偶尔也会感兴趣。下士闻道,那真的是心花怒放,如果不是开心的笑了,还不足以称之为道呢!

  玄妙又玄妙,是一切玄妙的关键所在。
  我觉得“玄”是奥妙之所在,所以说“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老子很崇尚“玄”,如玄德、玄同、玄鉴等。
  其中“玄鉴”就是一颗鉴“玄”的心。

  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如果提倡了仁义思想,大道就被废弃了;如果你学会了投机取巧,你就不再纯朴、真诚了;如果人人都认为尊老爱幼是值得称赞的,家庭关系就不会再有和睦。
  —————————————————

  比如婴儿和母亲,她们的感情还用说吗?完全是出于天性,什么仁义忠孝,无异于画蛇添足,恰得其反。
  再看看中国封建时代的朝庭皇室,最重视仁义了,几千年下来,却是刀光斧影层出不穷。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大家都愿意跟道德高尚的人交朋友,因为交这样的朋友不怕被算计。路过他的住所,他就会高兴的拿出食品啦茶水啦什么的来招待你,常有的事。就像这样的,道是不值一提的,看起来也很平常,听起来也不稀奇,却令人受用无穷。

  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江海为什么这样深?因为其不贡高,所以这样深。
  江海为什么这样大?因为其不自大,所以这样大。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抟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在这个世界上,有的东西是用眼睛看不到的,有的声音是用耳朵听不到的,还有的东西是用手摸不着的。因为所有的人都对这三样东西难以理解,所以把它们都视为一样的东西。

  道可以称为一个整体,这个整体包含了有与无,有与无又产生出一种联系(规律)。此三者演化出天地万物,所以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那么,什么是有?所谓有,其实是无的一种变化,这种变化也可以归于无。所以“有无相生”。
  什么是无?所谓无,就是自然的原本状态,即无变化的、恒定的状态。
  无与有当中是存在规律的,万物当中也是有规律的。所以“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现在看来,万物生于有,归依无。
  三,是三和合,三就是有。

  《老子》第四十二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因为道,而产生一个整体。因为是一个整体,所以有相对的两个方面。因为两个方面都有各自的特性,所以称之为“三”。因为整体的作用,和两个方面的关系,及各自的特性,所以万物从中得以生长。万物都......
  因为道,而有序一;
  因为序一,而有两极;
  因为两极,而有中和,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平衡点。
  冲气以为和,万物就因此而有。
  这就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更确切的说,一就是公平公正;二就好像一把称的两头;三就是两头的交汇点,或者说是平衡点。
  三点具备,一切就有序了,万物就产生了。
  之前的想法是多么的荒谬。

  悉达多就是认为世界是由三和合而成,即六识、六根、六尘,三者混合而成。然而《老子》是这样说的:“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即有象、有物、有精。

  有人称《老子》为《道德经》,这是有道理的,因为《老子》所述说的就是道德。但是好多人却从中受到了各种各样的启发,甚至把《老子》当成了一部百科全书,这样不是不好,而是不太好,因为这样就好像是买椟还珠,或者说,是舍本求末了。

  .三十幅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有些东西看起来像是不完美的,但是它们却有各自的作用。所以,要互相利用,有之给予他人,无之他人给予。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最安全的事态不是拥有什么尖端的武器,而是不会受到任何的威胁。最富足的生活不是要得到很多的财富,而是不需要再去争取。最大的自由不是勇往直前,而是进退自如。取天下就好像什么也不用做,得民心却好像什么也不用说。冷静胜狂躁,无为胜有为,这是世间真理。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先天地生的大道远胜于所谓的圣人智士,人所固有的自然德性远胜于有为的所谓仁义,平等互惠的关系远胜于你死我活的竞争。这些东西虽然极好,却也不用共同去寻求,因为各人的情况和要求不一样,只要保持纯朴的本性、少一些私心和贪欲就OK。

  道是客观的,德是主观的。
  道可道,非常道。上德不德,下德不失德。
  什么是道?好多人都想弄清楚道到底是唯心的还是客观存在的,记得天涯有个自称道人的说过,道就是客观规律,也不仅仅是客观规律,然后,然后他再也不说什么了。
  我认为,对于人来说,道就是正确。道不完全是唯心的,也不完全是唯物的,而是它包含了二者,超出了二者,在没有二者之前,道就已经存在。
  道就是正确的东西,也是真正的本质所在;德就是得道;仁就是向往德;义就是反抗不德。万物唯道德最为尊贵,其它的都是虚伪,都是“刍狗”。有了这样的认识,无论是读《老子》,还是在现实生活中做什么事,都会有不一样的感悟。

  所谓“大道至简”,就是说,正确的或者正确的东西并不是很复杂。只是你不明白之前,觉得很复杂而已。

  昨天,总理说:“大道至简,有权不可任性”,就是告诉手下一班兄弟:你和一般老百姓没什么不同,就是要做好本职工作,不要搞什么特殊。

  正确,即纯朴、超脱,无虚伪、无造作。也就可以安乐、长久。这是自然的真实情况。
  如果说“道”能出错,那还有什么是正确的呢?
  如果有人说自己比老天还伟大、还正确,那这人的说法本来就是不正确的。

  人在天地间,但是老子却说人是四大之一,与天地并列。真是这样的话,我想并不是因为人有很大的能力,毕竟人的能力再大,也逃不出天地的掌控,就好像孙悟空本事再大也逃不出如来的手掌心一样。人之所以是四大之一,是因为人有信仰,有信仰的人与没有信仰的人之间的距离,不是用望远镜和精密计算机就能测量出来的。
  但是人的信仰却不尽相同,比如说,有神创论和本体论。神创论就是“分裂”论,把人和万物与神隔离开来;本体论就如印度教和佛教,印度教和佛教都是本体论,只不过印度教说的本体是大梵天,佛教说的本体是凡夫难以自证的“空”。道家的信仰,是回归自然的状态———人,本身就是自然。

  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江海为什么这样深?因为其不贡高,所以这样深。
  江海为什么这样大?因为其不自大,所以这样大。
  江海为什么这样深?因为其从不抬高自己,所以能够这样深。
  江海为什么这样大?因为其从不自大,所以能够这样大。

  所谓“道”,即引导,正确的引导。如果有正确的向导,就不需要太多的指点,所以这是行“不言之教”的效果。
  最好的向导,并不是别人,而是自己,是自己自然平和的心。有自然平和的心态,就会得到正确的判断或者启发,也许这就是所谓的“天人合一”。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也就是圣人了。

  天地有什么呢?天地本身什么也没有啊,天地有什么呢?天地孕育出了万物啊。所以老子说,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无,是它的奥妙;有,是它的能力。
  道,展示了平常人所能够认识“道”,但是展示出来的“道”说的却不是真正的道;名(道名),展示了“名”(功名),但是展示出来的“名”却不是指道名,也就是说,道有功名,但是道并不把功名归于自己。所以,那些张扬自己、标榜自己的行为是不符合道德标准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隐无名。

  .三十幅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有些东西看起来像是不完美的,但是它们却有各自的作用。所以,要互相利用,有之给予他人,无之他人给予。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上士闻道,不屑一顾,转身就离开了。中士闻道,偶尔也会感兴趣。下士闻道,那真的是心花怒放,如果不是开心的笑了,还不足以称之为道呢!
  上士闻道 积极付诸行动
  中士闻道 半信半疑
  下士闻道 大声嘲笑 不引起嘲笑 就不是道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老子的社会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