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中崛起txt下载全集t

十万辆钢铁巨兽遍布全球,十万蓝天骄子飞临世界。 百万雄狮汇聚九州岛! 千师陆军战天下。 百艘战列舰霸海洋,千艘航母游世界。 这一刻,韩凌向全世界宣布:顺我者昌逆我者亡! 从华北崛起,北灭狗熊,东诛岛国,脚踢美洲,横行欧洲。 战,无所畏惧,何人可敢一战?


西南交通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抗日战争与毛泽东党内核心领导地位的确立 姓名:李茂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指导教师:鲜于浩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抗日战争是中国近百年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它扭转 了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抵抗列强侵略战争中屡遭挫折的局面,雪洗了 19世纪40年代以来的民族耻辱。抗日战争的胜利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


振兴的历史转折点。这一胜利,显示了处于进步时代的中国民族觉醒和民族 团结的巨大力量。中国共产党在这次抵抗外国的侵略战争中做出了极大的牺

牲,表现出坚定的抗战决心、极端负责的精神和顾全大局的态度,成为抗日


战争的中流砥柱,推动了抗战的胜利。同时,中国共产党也在这次战争中得 到了空前的发展和壮大。在这一时期形成了一个成熟而稳定的中央领导集体, 其中的核心领导者就是毛泽东。 毛泽东在党内核心领导地位的确立与抗日战争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抗

日战争时期,伴随着中共从关门主义到广泛建立统一战线,很好地适应抗日


战争的需要,毛泽东在党内的领导地位也历经沉浮:在局部抗战时期备受打

击,几乎处于无职无权的境地;在长征中崛起,在推动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后,


威信倍增,第一次当选中央军委主席:在直接指导敌后抗战中凭借卓越的军

事才能巩固了中央军委主席一职,为党内核心领导地位的确立打下了坚实的


基石;在促成和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过程中,表现出非凡的政治智慧, 毛泽东的政治才能为全党和共产国际所承认,党内核心领导地位初步形成; 在抗日战争的复杂环境和斗争实践中,毛泽东极大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中

国化,其标志性成果――毛泽东思想获得发展并成熟,全党对什么是马克思


主义和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做出的理论贡献都有了深刻的认识,全党在毛泽 东思想的基础上空前团结,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为迎接抗战的胜利、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政治和思想的基

础。毛泽东也成为全党公认的能够领导中国共产党战胜国内外敌人的领袖。


1945年七大召开,毛泽东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得到了党的代表大会的确 认,核心领导地位最终得以确立。

抗日战争;毛泽东思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核心领导地位;毛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The Anti。Japanese War was

national war of liberation that won

victory for the first time in nearly

century in China.It reversed the situation of

repeated setbacks that the Chinese resisted the aggression of the Great Powers

the 1840 Opium

washed the shame of nation since the 1840s.The became

triumph of the Anti-Japanese Nation’S

historical turning point of Chinese

rcjuvenation.This

victory showed the enormous force of the awakening

Chinese Nation and national unity in the

of progress.In the war of resisting

foreign aggression,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made

great sacrifice to show

fi珊resisting commitment

and the extreme responsible spirit and the attitude of

taking the interests of the whole into account.Therefore,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became the mainstay of the Anti-Japanese the

and promoted the victory of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At the same time,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obtained

unprecedented development and growth in the WRL In this

period,the first mature and stable generation of leading the

formed,which

of leadership WaS Mao Ze-dong.

The establishment of

Ze―dong’S leading

core status

inside the Chinese the

Communist Party was inextricably linked with the

Anti-Japanese War.During

Anti?Japanese

with the CCP from exclusionism

establishing

broad united front,well adapting tO the needs of the

Anti―Japanese

leadership position

inside the Party

underwent after

downs.He was in

blow during the local war period,almost without abruptly in the long march.After promoting the

authority in the state;He

three main forces of the Red Army

join forces,Mao

Ze-dong gained the

popular trust,and he was elected chairman of the Central

for the first time.In directly guiding the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aggression


the enemy’S

area,depending

outstanding military talent,Mao Ze―dong

consolidated CMC chairman’S position,to lay

solid foundation of the leading

consolidating

Anti―Japanese

National United

Front,he demonstrated extraordinary political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wisdom.Mao Ze-dong’S political abilities were recognized
and Communist International.So his
by the whole Party

leadership inside the Party initially

formed.In the complicate environment and struggle practice of the Anti―Japanese

Ze-dong greatly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Marxism in china and

created the first theoretical achievement of Marxism in China:Mao Zedong Thougbt obtained development and became mature.111e whole Party had understanding of what was Marxism and Mno Ze-dong’S

theoretical

contribution

Marxism.The whole


Zedong into

Party unprecedentedly united

the basis of Mao Zedong

Thought;Mat

was established

the Party‘S guiding ideology

was written

Constitution

Anti-Japanese

revolution i11 the country to

and ideological foundation.Mat Ze―dong was also widely

a】eader who could lcad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to defeat the enemies home and

abroad.When

the 7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CP was held in 1945,


status in the CCP Central

Mat Ze.dong’S leadership

was confirmed

by the Party’S representative f'mally established.

assembly;Mao

leading status was

words:Anti―Japanese

Thought;Anti―Japanese

United Front;core leading

西南交通大学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 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 阅和借阅。本人授权西南交通大学可以将本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

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印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

本学位论文属于 1.保密口,在 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2.不保密衫使用本授权书。


(请在以上方框内打“√”)

…文…名:极指剥雠:身扫胆

西南交通大学学位论文创新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
所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

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


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本学位论文的主要创新点如下:

毛泽东作为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 者,在中共成立之后的十多年中,他虽然探索并找到了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 可在党内的领导地位并不高,甚至受到排斥和打击。在抗日战争中毛泽东各


方面才华得以充分展现,成为中共的领导核心,可见毛泽东在党内核心领导 地位的确立与抗日战争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学者们大都是以毛泽东领导地 位的确立为主线,或辅以朱德、周恩来、刘少奇、任弼时的中央领导地位的 确立,从整体上来论述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形成;又或是探讨毛泽东核心

领导地位的确立时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还有的是抛开毛泽东核心领导 地位的确立,独从不同角度对毛泽东在抗战中的实践进行研究。


在我们有限的阅读范围内针对毛泽东核心领导地位的确立与抗战二者之

间互动关系的研究还较为少见。为此本文尝试从一个新的视点――社会政治 环境与政党领袖之间的互动,一个相对独立的时间单元――抗日战争时期,


全面地去考察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内核心领导地位的确立过程,从而展示马 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这是本文的主要创新之处。 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其规模之宏大,斗争之惨烈,矛盾之复杂,牺牲 之巨大,胜负之关键,在中华民族历史上前所未有。能否成功地领导这场战 争,能否经受并战胜这场严峻考验,成为检验每个政党、每种理论、每位领

袖是否成熟的试金石。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党人,正确认识和把握抗战的 特点和规律,制定了体现时代主题又顾及中国政治特色的战略和策略路线,


有力地推动了抗日战争的胜利,并以其丰富的实践促进了毛泽东思想的成熟; 与此同时毛泽东自身的能力在实践中得以发展和提高,成为第一代中央领导

集体的核心;中国共产党也在这场考验中走向成熟的,形成了一个稳定、成


熟的中央领导集体。我们在从这些角度进行分析与论述时,力求有所创新。 李茂 2007年6月2日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本论文所引用的他人观点和相关文献,均已一一注明出处。 由论文本身所引起的版权纠纷,由撰写者本人负全部责任。

签名:李茂 2007年6月2曰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抗日战争是中国近百年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它扭转

了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抵抗列强侵略战争中屡遭挫折的局面,雪洗了


19世纪40年代以来的民族耻辱,成为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一个至关重要的

转折。中国共产党在这次抵抗外国的侵略战争中作出了极大的牺牲,表现出


坚定的抗战决心与极端负责的精神和顾全大局的态度,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 砥柱,推动了抗战的胜利:同时,中国共产党也在这次战争中得到了空前的 发展和壮大,并且在这一时期形成了一个成熟而稳定的中央领导集体,其中的 核心领导者就是毛泽东。毛泽东在党内核心领导地位的确立与抗日战争有着 密不可分的联系。一个政党、一位领袖要回应社会政治环境提出的历史要求,

并做出积极的反应,就要进一步优化和完善领导,使之保持对社会政治环境


的必要适应性。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很好地适应革命斗争的需要,毛泽东在

引领中共适应这种需要的同时,也确立了自己在中共党内的核心领导地位。 那么毛泽东核心领导地位的确立与抗战二者之间究竟是如何互为促进的呢? 在我们有限的阅读范围内针对这二者之间互动关系的研究还较为少见,鉴于


此,我们以为有探讨之必要,此为问题提出缘由之一;缘由之二:在能人辈 出的革命时代,毛泽东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农家子弟成为中共领袖,与中国共 产党一起成长,同数万计的爱国志士一道推动抗战胜利,他既是自我实现的 典范也是身肩历史使命的勇者,对于当代青年如何将个人自我实现与时代使 命相结合,对于政党领袖如何将政党利益与民族利益相结合都有诸多的现实 意义。 本文的研究对象确定为抗日战争与毛泽东党内核心领导地位的确立。研 究范围以抗日战争时期为限,此时期在本文中指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 发至1945年9月日本宣布投降战争结束。
毛泽东在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中处于核心地位,相关的概念一一“第一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代中央领导集体核心”最早是邓小平在1989年5月31日在《组成一个实行 改革有希望的领导集体》时提出,“从毛剃周朱开始,中国共产党才真正形成

了一个稳定的成熟的领导集体。以前的领导都是不稳定的,也是不成熟的。 并且任何一个领导集体都要有一个核心,没有核心的领导是靠不住的。第一


代领导集体的核心是毛主席。”随后关于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

的概念广泛应用,相关研究风起云涌。首先,关于第一代领导集体形成的问


题就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之一,以此进行研究的有:张克敏《略论以毛泽 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形成》,秦生《论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

党的中央领导集体的形成》,朱明远、侯德邻《论以毛泽东为首的党的第一代


领导集体的形成》等。在这些研究中学者们皆以毛泽东核心领导地位的确立 为主线,朱、周、刘、任四人中央领导地位的确立为辅线,从整体上论述第 ~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形成。 其次,在诸多研究中,独以毛泽东核心领导地位确立为角度来研究的有: 董世明《遵义会议没有确立毛泽东在全党的领导地位》,王开明《关于遵义会

议确立毛泽东领导地位的探讨》,王春明《毛泽东在党内核心领导地位的确立 与巩固》,顾关林《试析毛泽东领导地位的确立》,齐卫平的《毛泽东在全党 的领袖地位形成的若干问题》等。学者们就毛泽东确立核心领导地位的时间、 过程及对毛泽东确立领导地位产生重要影响的因素等问题进行了考察作了详


尽的论述。其间,关于遵义会议与毛泽东核心领导地位确立的问题成为学者

争论的一个焦点,与之相关的毛泽东在党内核心领导地位确立的时间问题, 则成为长期以来毛泽东研究中分歧较大的问题之一。过去的研究者认为遵义


会议确立了毛泽东的核心领导地位,近年来有的研究者开始突破传统定论, 以新的角度和视野提出新的观点,认为遵义会议没有确立毛泽东的核心领导 地位,代表性的理由有二:(1)“确立”意味着“稳固地建立和树立”,而毛 泽东进入中央执掌重要权力,遵义会议只是开始,而不是确立;(2)毛泽东 当时不是中央负总责者,且党内领导地位还很脆弱,个人权威没有真正树立 起来,还没立即被全党接受,故不能说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内的核心 领导地位。那么毛泽东核心领导地位又是如何、又在何时确立的昵?有不少 研究者提出应把毛泽东核心领导地位的确立看作一个动态的过程来考察,大

家一致认同遵义会议是其起点,但在最终确立于何时?则众说纷纭:有的认


为成于六届六中全会,有的认为是1943年3月的政治局会议,还有的认为七 大才是最终确立的时间。在上述关于毛泽东核心领导地位确立的相关研究中,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众多研究者多是以毛泽东在党内地位变迁为主要内容来梳理这个过程,对核 心领导地位确立的重要社会政治环境一一抗日战争与其之间关系的研究并不

再次,在毛泽东研究的其他方面,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毛泽东在抗战时


期的思想发展、理论创造和政治军事才能进行了研究,诸如:(1)关于毛泽

东在抗战时期的干部教育闯题;(2)关于抗战时期毛泽东有关知识分子的思 想研究:(3)关于毛泽东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问题;(4)毛泽东在抗战时期


的理论创造等。学者们在深度和广度上推进了毛泽东研究。同样如上,关于 抗战与毛泽东党内领导地位确立的研究也较为少见。 笔者以为在这个时期,毛泽东从纷繁复杂的抗日战争实践出发,在军事、

政治、理论方面发展并且展示出了自己的才能,成为一位杰出的马克思主义 政治家、革命家和战略家,推动了抗日战争的胜利进程,为挽救民族危亡贡


献了极大的力量,可以说抗日战争是毛泽东锤炼自我的大战场,同时也是展 现自我的大舞台;另一方面,从某种意义上抗日战争成就了毛泽东,把他推 到了时代的前列,推到了中共最高领袖的位置。故,抗日战争与毛泽东核心

领导地位的确立是互为促进的,二者之间是互动的关系,但在上述的研究中 却鲜有论及。我们有必要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力求针对抗日战争与毛泽东核


心领导地位确立之关系作一番深入的探究与梳理。

1.3创新之处及研究方法


本文尝试从一个新的视点――社会政治环境与政党领袖之间的互动,一
个相对独立的时间单元――抗日战争时期,来考察抗战与毛泽东成为中共领
导核心的关系,这既是可能的创新之处,也是困难之点。抗日战争这一特殊 的社会政治环境对中国共产党入、中国共产党领袖提出了新的要求,共产党 人必须对之作出应答,应对挑战,挽救危局。在这个过程中以毛泽东为代表 的共产党人,面对纷繁复杂的政治环境,正确地认识和把握抗战的特点和规 律,以大无畏的革命胆略和实事求是的理论勇气,制定了体现时代主题又顾 及中国政治特色的战略和策略路线,在不同方面有力地推动了抗日战争的胜 利:与此同时毛泽东自身的能力在实践中得以发展和提高,最终跻身子中共 最高领袖,成为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在另一方面,抗日战争时期丰

富斗争实践极大地加速了中共领导集体的成熟与完善。笔者在从这些角度进


行分析与论述时,力求有所创新。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在研究方法上,笔者力争避免主观随意性,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 物主义观点,“不虚美”、“不隐恶”、“不为尊者讳”:采取历史研究方法、系 统研究方法,运用归纳与演绎客观地考察与梳理毛泽东党内核心领导地位确

立与抗日战争之间的关系:充分利用各大高等院校的报刊、文献资料以及互


联网来开展研究;表述时力求做到前后一致,引用资料时注重其原始性、权 威性和正确性。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第2章抗日战争与苏维埃主席


2.1“九?--Jk”事变后的政治角力
2.1.1蒋介石的不抵抗与西方国家的绥靖
“九?--A”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蓄谋已久的对中国武装侵略的开始, 是对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的公开挑战,打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相对稳定的 世界格局。面对日本在东北的侵略扩张,蒋介石政府实行不抵抗政策,要“先 以公理对强权,以和平对野蛮”,“暂取逆来顺受态度,以待国际公理之判断”, “勿作轨外之妄动”,并“严格命令全国军队,对日军避免冲突”,将日本的 侵略行为诉诸国际联盟,试图通过外交方式解决问题。

当时英、法等老牌列强自身饱受经济危机的折磨,无力阻止日本的扩张, 同时企图让日本通过中国东北这块跳板去进攻苏联,使苏日两败俱伤,自己 坐收渔利。尤其是英国,他一向把日本看作远东地区的盟友。在这种情况下,


“英法控制的国联理事会,对日本采取了妥协退让乃至纵容的绥靖政策。”【1】 李顿调查团的活动及其报告书,就是西方绥靖政策的集中反映。 此时的美国已是世界头号强国,但对外政策的基调是所谓的孤立主义, 这不但使其国际战略缺乏远见,而且在行动上往往犹豫不决;日本武装占领 中国东北,显然与他一向主张“门户开放”的政策相冲突。但此时美国国内

“孤立主义”盛行,对日本侵略行为的反应软弱无力,只对日本施以道义压


力。1932年1月,美国国务卿史汀生发表声明:“不承认任何事实上的情形 的合法性”,这一声明被称为“不承认主义”,仅此而已。 总之,“九?~八”事变爆发后,蒋介石政府的不抵抗政策和英美等西方

国家对日本侵略妥协退让的绥靖政策,大大刺激了日本的侵略野心,加速了


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步伐。

】胡德坤:《中El战争史(1931―1945)》(修订版),武汉人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7页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2.1.2抗日救亡的兴起与国民党营垒的分化


日本帝国主义从侵占我国东北人手,开始了旨在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

中华民族面临着生与死、战与降的抉择。南京政府的不抵抗举措天怒人怨。 爱国学生广泛组成“抗日救国会”或“反目会”,联络各界开展反日救国活动: 学生代表汇集南京请愿、游行示威,抗议国民党当局的对目妥协;上海、北 平、天津等地区工人,发表宣言、请愿、征募爱国捐款、禁售日货等各种形


式开展抗日救亡运动;各党派、知识分子、新闻记者也纷纷发表评论公开谴

责南京政府的不抵抗政策;中国致公党在香港召开第二次代表大会,强烈谴 责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并积极支持国内的一切抗日救亡运动;当时在中国有 很大影响的《申报》认为国民党的不抵抗主义是民族的大耻和自杀行为,呼 吁民众自助自救。1931年11月,马占山江桥抗战,全国学生掀起了以“援 马”为中心的请愿示威高潮;1932年1月第19路军淞沪抗战,上海市工人、 学生和商人组织义勇军、救护队及运输队,奔赴前线作战或服务;文化界人


士揭露日本侵略罪行,赞扬19路军的英勇抗战,谴责南京政府对日妥协的 政策;全国各地民众踊跃捐款献物,尤其是海外侨胞的助饷捐资蔚为壮观。

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在国民党中也引起了普遍不满,围绕对日政策问 题产生分歧,导致固有矛盾加剧,新的矛盾产生,国民党营垒日益分化。 原有的派系之争,改变方式,加入对日政策争议的内容。“九?一八”事


变时宁粤对立己半载,9月付之武力,事变后转以和平手段解决。1934年,

胡汉民在《中华人民对日作战基本纲领》上签名,两广则保持半独立状态,


至1936年6月2日,通电全国,打出“抗日救国”旗号,出兵湖南,与蒋介

石抗争。冯玉祥对蒋介石的独裁专制、排斥异己,深恶痛绝。事变后,他强


烈地反对不抵抗政策,1933年5月,与原西北军将领方振武、共产党员吉鸿 昌合作,组织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与日伪军作战。此间矛盾错综复杂。 有的主要是与蒋介石争权夺利的派系斗争,故做抗日姿态,争得同情,一旦 权利到手,便放弃抗日旗帜;有的与蒋介石之间既有权利之争,又有对日战

和之争,两者交织在一起;有的随着中目民族矛盾加深,抗日主张日趋强烈,


对日战和之争占居主要地位。 “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内部也出现对日问题的不同政见,产生新 的分歧和分化。国民党左派宋庆龄于1931年12月发表《宋庆龄宣言》,严厉 谴责内战和不抵抗政策;1934年4月20日,由宋庆龄、何香凝、李杜等发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起的17{3{3余人签名的《中国人民对日作战的基本纲领》,提出动员全国海陆


军对臼作战,立即停止内战,在国内外产生巨大影响。国民党元老蔡元培反

对“对日不抵抗”,认为应派军队“接收”东三省。国民党爱国将领请缨抗日


表达对日本侵华之痛恨,对当局不抵抗政策之不苟同。马占山领导了江桥抗 战,使日军遭到入侵东北以来首次沉重打击;以蒋光鼐、蔡廷锴为首的第十

九路军,冲破国民党不抵抗政策的束缚,进行了英勇抗战。1931年9月20 日,宋哲元等北方将领于“九?一八”事变后发出“枕戈待命”通电,表示


“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9月22日晋军将领通电吁请抗日救国。9月

23日,十七路军总指挥杨虎城致电蒋介石、张学良,谓“枕戈待命”。9月 25日,何应钦等30余名在江西“剿共”的将领联名通电,吁请全国袍泽一 致奋起,息争御侮,同赴国难等等。不论中央军、地方军,通电请战者相当 普遍。

2.1.3苏联的妥协与中共的关门主义


“九?-Jk”事变发生后,日本的侵略态势不仅危及到中华民族的存亡,
而且孕育着对苏联战争的危险,苏联开始初步调整对华方针,实行“联华防 日”三重政策。 一方面,事变发生后,苏联密切关注事态的发展,《真理报》发表多篇评 论,公开谴责日本对中国东北的侵略,同情中国抗战,更加积极恢复中苏邦 交,借以牵制日本,防御日本对其进攻。 另一方面,苏联源于对稳定的周边环境的需要和自身整体实力的制约,

加上苏联对事变认识上存在的局限性――他们认为“日本在满洲的巩固势必


使帝国主义彼此间争夺太平洋地区及中国统治权的斗争变得复杂和尖锐,,【2。。 苏联尽量避免和日本发生直接冲突,重申和平外交方针,奉行中立立场,寻
求与日妥协,甚至不惜牺牲中国的主权,单方面确认伪满对中东路的主权, 并于1935年将中东铁路卖与日本和伪满洲国。苏联对日本的退让与妥协“助 长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气焰,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中国人民的抗日斗 争。……使日本帝国主义肆无忌惮,得寸进尺,迅速占领中国东北全境。’,【3J 同时,要求中共组织“下层统一战线”,反蒋反帝,武装保卫苏联。苏联

[21安徽大学苏联问题研究所:《苏联(真理报)有关中国革命的文献资料选编》(二).四川社会科


学院出版社1985年版,第330、325页

∽王立新:《试论1931--1945年苏联对华政策中的两重性》..江苏社会科学,1996,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无视“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国内形势发生的重大变化,仍然用“第三时期


理论”来指导中国革命,坚持认为只有工人、农民和城市贫民才是中国“唯

一的革命营垒”,抨击国民党集团是一切帝国主义的奴仆和代理人。基于这种


认识,为了达到“联华防日”的目的,苏联和共产国际不是要求中共建立广 泛的全民族的统一战线,而是要求中共建立“下层统一战线”:不是号召中共

领导人民集中力量去反对日本帝国主义,而是不加区分地“反对一切帝国主


义”及其代理人蒋介石;【4】号召各国共产党尤其中共组织起来保卫中国和中 国革命,但更重要的是“以自我牺牲的精神来保卫苏联,反对帝国主义者的 反革命阴谋”。pj 此时期的中共中央处于王明、博古“左”倾教条主义的领导下。1931年 11月后,毛泽东在中央苏区党和红军中的正确领导开始受到排挤。到1934年 第五次反“围剿”时,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全面否定了毛泽东的正确领导。

在此种情况下,“左倾”中央不加分析地全盘接受苏联和共产国际的影响和指


示。他们虽然发表了反对日本侵略的宣言,号召人民武装抗日,但却没有适 时调整政策策略,把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同反对国民党政府并列,实行关门主

义和打倒一切的政策,将国民党中要求抗日的政治派别、中间阶层排除在抗 日统一战线之外,使得反目阵营只剩了工人、农民和部分小资产阶级,孤立 了自己。率部抗目的马占山也被认为是“日本帝国主义最狡猾的奸细”,是“仇 视工农反日革命运动”的敌人,在党内提出了“打倒马占山”的口号。【6】由 于上述错误认识和筻略,中共未能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进行抗日反蒋


斗争,从而丧失了“九?一八”事变后出现的有利于革命的形势。 以上所述,在“九?一八”事变后各方政治势力出于不同的政治考量和 利益诉求而角力的结果使得中国所面临的国内外局势呈现出异常复杂的态 势。如何因势利导、利用矛盾,发展革命力量,抗击日本就成为中共所必须

面对和解决的时代课题。

2.2苏维埃主席与抗日对策


1931年11月,地处中国南方的中央苏区召开了中华苏维埃第一次代表

州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共产国际有关中国革命的文献资料》(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 社1990年版,第185、166。167页 Is]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共产国际有关中国革命的文献资科》(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


社1990年版,第168、277页 M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学院:《中共党史参考资料》(7),第44页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大会,毛泽东在随后的中央临时执行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当选为中央执行委


员会和人民委员会主席,主持政府工作。 这一时期毛泽东密切关注日本入侵举动,以苏维埃主席的身份发表了一

系列的谈话和宣言,阐述自己对日本入侵后国内外形势变化的见解,提出抵


抗日本入侵、挽救民族危亡的策略。

2.2.1分析形势,提出抗日对策


此时期毛泽东所发表的关于抗日的文件、宣言大都署名苏维埃主席毛泽 东和苏维埃副主席项英、张国焘,以个人名义发表的少之又少。但需要注意 的是张国焘已于1931年4月赴鄂豫皖苏区,一直不在中央苏区,其“苏维埃 副主席”只是挂名而己,且该时期毛、张二人的注意力也集中于巩固、发展

各自的苏区,而不是对抗日策略的协商;作为副主席的项英一向是以临时中


央指示的忠实执行者自居,与毛泽东有诸多的分歧。故可以把此时期以毛、 项、张三入名义发表的文件看作是毛泽东本人意愿的表达,使得考察毛泽东 在这段时期有关抗日的见解成为可能。还需注意的是当时的情况与以后的情 况有所不同,毛泽东在这一时期所发表的文章,并不是在表达已被中共中央 所正式接受的决议,而是在通过宣传寻求对尚未获得正式接受的意见的支持。 毛泽东对形势的认识和抗日的策略有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其中以1933 年1月为界,可以将这个过程分为两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为“九?一八”事变至1933年1月。“九?一八”事变爆发 后的第7天,时任红一方面军总前委书记和总政治委员的毛泽东与朱德等人 联名发表《中国工农红军为日帝国主义强占满泖{告白军士兵书》,谴责国民党

的不抵抗,既不能“保国”也不能“为民”;号召白军士兵加入红军,为打


倒国民党、共同抗日,建立工农兵苏维埃政府而战。ET]这是毛泽东在日本发 动侵华战争后公开作出的第一个反应。其后毛泽东以苏维埃主席的身份发表 了一系列的宣言和谈话。 在日本的侵略举动频繁,国民党对日妥协退让却对中共步步紧逼的形势 下,毛泽东对日作战的思想在1932年4月15日以苏维埃主席身份发表的《对 日战争宣言》、《对曰宣战向全世界无产阶级和被压迫民族宣言》、《关子对日 宣战训令》中表现得最为全面。他对日本入侵后中国的政治形势作出大胆地

f’J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年谱》,J二卷,中央文献d{版社19粥年版,第356页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预测,认为这是日本意图灭亡中国大举侵华的开始,势必引起全国的抗日高 潮,国内阶级关系势必将发生变化;【8J国民党在其中充当了“投降帝国主义 与出卖中国”【9】的角色;进而得出的结论是:中华民族独立与解放的希望就


在于中华苏维埃政府和中共,由此提出抵抗日本入侵的策略是:“组织抗日义

勇军,推翻国民党统治,建立苏维埃政权,成立工农红军,实现民族革命战


争,驱逐日本”[10Jo

那么在苏区该如何准备对日作战?毛泽东提出要在红军与地方武装中


“广泛的进行政治动员,扩大对日宣战的广大宣传”[11J,同时要“积极向外

发展革命战争,”这“就是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打击,就是给白区反目群众和英 勇士兵以有力的援助。”要组织大批游击队向苏区外发展,在敌占区由游击 队领导民众组织抗日义勇军,实行游击行动。毛泽东提出的策略具有极强的 灵活性,他试图把游击战争与临时中央所提出的“进攻战争”和“夺取中心 城市”的任务结合起来。“向外发展革命战争”是遵循中央的“进攻作战”的 指示,但是如果“放着当前进攻红军的国民党军队不去消灭,这是给国民党 军队配合帝国主义武装以消灭红军的便利的机会,这是紊乱反日的民族革命


战争的步骤,而不是真实的去进行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所以在目前红 军的中心任务就是要消灭正在进攻苏区的国民党军队,要放在苏区的巩固和

红军实力的稳固增长上。目前所提出的口号不能是空洞地喊“保卫远方的苏


联”,而是要提出“联系到目前实际行动的宣传鼓动口号”。向外发展战争与

夺取城市应与政治工作相结合;在接近日帝国主义势力的地方应“组织抗日


义勇军,……实行游击运动,……吸引白军士兵,自动对日作战”,中共应吸

引其中的精英分子“共同组织指挥这一行动的革命军事委员会,以脱离和推


翻国民党军阀的统治。”D2J 力量有限的苏区如何解决战争的后方补给?毛泽东提出:政治动员全体 劳动群众不分男女老少“加入不脱离生产的赤卫军和少先队”,既负责生产又

“接受军事训练”,全体劳动群众既是民又是兵:还要“动员工农劳苦群众,

嘲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年谱》,上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365页 州《中国共产党编年史》编委会:《中国共产党编年史2》,山西人民出版社、中共党史出版社,第5

【10】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八册(1932年),中共中央党校出版1991年版,第637


-638页 n1】同上,第643页 “封同上,第644页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提高红军用品的生产,组织担架队,运输队,洗衣队,慰劳队帮助红军作战,


实行红军优待条例”。ll”

作为苏维埃政府主席的毛泽东在他政治生涯的暗淡时期还提出了这样一


个系统的全民抗战的雏形,是难能可贵的,显示出了他在政治上的卓见,这 是空喊口号、依据指示行事的左倾中央所不能比拟的。

第二个时期从1933年1月到长征前,毛泽东对日策略有了显著的变化。


抗日联合的对象不再局限于下层的士兵、农民、受苦群众,扩大到了一切愿 意遵守三条件:“(~)立即停止进攻苏维埃区域,(二)立即保证民众的民主权 利(集会结社言论罢工出版之自由等),(三)立即武装民众创立武装的义勇军, 以保卫中国及争取中国的独立统一与领土的完整。”【14J这个宣言最早见于 1933年1月28日出版的《红色中华》上的《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工

农红军革命军事委员会宣言――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入华北愿在三个条件


下与全国各军队共同抗日》一文中。该文是此时驻共产国际的中共代表团起
草的,但是以毛泽东、朱德等人的名义发表的。此文提出的策略一可以解决

此时中共被围剿之困,这也是毛泽东等人思虑的重点;二可以扩大联合的力 量共赴国难。其中提到的第三个条件“武装民众,创立武装的义勇军”与毛 泽东在1932年4月15日发表的《对日战争宣言》中所提到的“组织民众抗


日义勇军”【15】的思想相一致。此文虽不是毛泽东等人所起草,但它写出了毛 泽东等人所想所思,这明显开始突破“下层统一战线”政策,有了向建立抗 日反蒋的“上层统一战线”政策转变的萌芽。

1934年6月19日,毛泽东以苏维埃执行委员会主席的身份发表了《中


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为国民党出卖华北宣言》,在宣言中其抗日的策略在 三条件的基础上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抛却了意识形态的分歧,提出了“一

切真正愿意反对帝国主义不甘做亡国奴的中国人,不分政治倾向,不分职业 与性别都在中国共产党这一反帝纲领之下团结起来”【1“。这极大地扩大了联


合的范围,不仅包括下层人民,也包括各种军事力量,还包括了中间阶级、

£I,】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八册(1932年),中共中央党校出版1991年版,第644、

【1叼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九册(1933年),中共中央党校出版1991年版,第458

【1习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八册(1932年),中共中央党校出版1991年版,第637

["1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九册(1934--1935年),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6年版,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各民主党派,各种爱国的行动也包括进来了,这是在对国内形势正确认识与


预测的下作出的正确决策。

毛泽东从最初的联合下层阶级力量到联合愿意遵循三条件的任何武装部


队,再到不分政治倾向、职业、性别,只要是愿意反帝、不愿作亡国奴的人,

其统战思想一步步灵活实际。毛泽东在到达陕北后多方开展抗日民族统一战


线的工作可以说是他在瑞金时期抗日联合思想的进一步发展与实践。

在第五次反围剿过程中,毛泽东提出利用广东地方实力派陈济堂与蒋介 石的矛盾,向粤赣省委、军区领导人提议向陈济堂部宣传抗日救国,枪口一


致对外,中国人不打中国人的道理,力争促使陈军抗日反蒋。红军与陈军达

成5项抗日停战协议,规定红军必要时可借陈防区通过。这为即将开始的红 军长征通过粤区封锁线,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这是毛泽东将抗日主张付诸实


践的一个小小的贡献。 瑞金时期的毛泽东关于抗日的策略形成了独到的见解,但是却与临时中 央产生分歧,加剧了对他的排挤,长期处于被打击的地位,在客观上限制了 其抗日策略的发展与实施。

2.2.2与中央分歧,备受打击


日本蓄谋制造了“九?一八”事变,震惊中国和世界。事变后,虽然蒋 介石仍然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大肆镇压国内民主运动,“围剿”工
农红军,对外向帝国主义妥协,但是国内阶级关系确实发生了新变化,不仅 广大工农和小资产阶级坚持要求抗日,而且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态度也有显 著变化,甚至国民党营垒中也发生了分化,一些爱国将领纷纷起来抗日。民 族矛盾迅速上升为主要矛盾,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战争、争取民族独立的 斗争,已成为中国人民的主要任务。 中共在事变的第二天发表宣言向国人表明立场,作出相关决议对全党政 治动员,却忽视“九?一八”以后中日民族矛盾的上升,国内阶级关系的新 变化,反而认为“革命危机在全国范围内成熟”,“目前中国政治形势的中心 的中心,是反革命与革命的决死斗争”11”。他们觉察到了满洲事变将激起“广 大劳苦群众的民族觉醒’,f”J,却没有看到中间阶级的抗日民主要求和国民党

e17l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七册(1931年),中共中央霓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

㈣中央档案馆:《中菇中央文件选集》第七册(1931年),中共中央党授出版社1991年版,第,420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内部的分化,而把中间阶级视为“最危险的敌人”,对形势作出了不切实际的

估计,认为日本强占满洲是“反苏联战争的序幕”【l”,把“武装保卫苏联”


作为根本任务。它过分的夸大当时国民党统治的危机和革命力量的发展,认

为“革命势力急剧发展与反革命统治日益崩溃的丝线,织成了全国成熟着的 革命危机的图画”【20J:从而提出了红军夺取中心城市以实现一省数省首先胜 利等许多冒险的主张,并利用组织手段把他们的那一套强行推行到红军和革 命根据地去。这样使根据地内的情况大大复杂了。 1931年11月1日,中央苏区召开第一次党代会(即赣南会议),毛泽东 所制定的符合根据地实际的土地政策被指责为“富农路线”,保存实力图谋发 展的红军战略战术被斥责为“游击主义”、“狭义的经验论”,并提出要“集中


火力,反对党内目前的主要危险一右倾”[211。实际上是不点名地对毛泽东进

行批评。毛泽东子8月3日曾被任命的的苏区中央局书记,在此次会议上中 央局改组中被免去,仅保留中央局委员。【22】 1931年11月25日中革军委成立,朱德被任命为主席,王稼祥、彭德怀


为副主席。同时决定取消红一方面军总司令部、总政委、总前委书记的名义,

由中革军委统一领导和指挥全国红军。这样就把毛泽东排除在中央苏区红军

这是~个明确的信号。随着红军和革命根据地在中国革命中的重要性日 益突出,“左倾”教条主义支配下的中共中央对它内部事务的直接干预将步步


加强。从实际出发,反对本本主义,不迷信权威的毛泽东处境将愈来愈艰难。

毛泽东作为中共军队的主要缔造者和中共最大一块根据地――中央苏区


的开辟者在党内在根据地都享有不容忽视的权威和影响力,其军事才能也在 成功打破国民党三次围剿中得到证明,其政治才能也在苏区的扩大和巩固中 得到体现。以博古为首的临时中央也不得不致电苏区中央局,“提出中华苏维 埃中央临时政府由毛泽东任主席”【2“。在11月27大会上毛泽东当选苏维埃

【19】中央档蹇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七册(1931年),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419

【20】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七册(1931年),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

伫1】中共中央党校党史教研室;《中共党史参考资料》(三),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89、93、98、

呤2】王健英:《中国共产党组织史资料汇编》,红旗出版社1983年版.第160页 E2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年谱》,上卷,中央文献d;版社1993年版,第358蔓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1932年1月,毛泽东在叶坪主持召开中央苏区中央局主要成员会议,认 为“九?一八”事变是日本灭亡中国大举侵华的开端,势必引起国内阶级关 系发生重大变化。中央代表团对他这一说法不甚赞同,认为“日本占领东北

主要是为了进攻苏联,不作此估计就是右倾机会主义”,我们必须提“武装保 卫苏联”,否则就是典型的右倾机会主义。批评来势很猛,毛泽东沉默,会议


中途更换主持人。【z4J会后不久毛泽东被迫请假养病。 同年1月28日“一?--A”事变爆发,毛泽东抱病起草了《对日战争宣 言》,这个宣言中没有提“武装保卫苏联”的口号,拖到4月15日才得以在

《红色中华》报上发表。3月,红军攻打赣州失利,中革军委急电毛泽东来 前线挽救危局。毛泽东经过分析与实际调查后,提议改打赣州为攻打漳卅l, 亲自指挥战斗并获胜利。与此同时上海临时中央的常委们在昕了项英关于苏 区工作的汇报后,于4月14日致信苏区对其工作提出了严厉批评,并重申“日 本占领满洲是帝国主义的瓜分中国的开始,是进攻苏联的具体的危险的步


骤”,“反苏战争的危险是箭在弦上”,“扩大苏区,消灭国民党的武力,是给 帝国主义的直接的打击,是与帝国主义决战的准备,是民族革命战争胜利的

先决条件,是真正的拥护苏联的革命斗争”,再次强调“右倾机会主义的危险


是各苏区党目前的主要危险”瞄J。毛泽东对此极不以为然,在他5月3日复

电苏区中央局,明确表示“中央的政治估量和军事战略是完全错误的”【2“, 并把收集来的各地报刊及新闻摘要如,“日苏不至开战,日美将先打响”等报 送中央,委婉地向中央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此举招致了更为激烈的批评。


在临时中央的压力下,苏区中央局1932年6月17日召开会议对苏区党

代会前后工作进行了检阅并作出决议,指出:目前苏区存在着右倾机会主义,


其主要表现是“过分估量了帝国主义大战的危机,忽视反苏联战争的主要的 根本的危险,……对夺取中心城市迟疑”【n“。 毛泽东创造的适合中国革命战争实际的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一再受到临 时中央与苏区中央~部分人的指责与非难,但在对敌作战、反围剿中却能克

敌制胜,发展红军。毛泽东本人虽被剥夺了军事指挥权,也没恢复总政委的

【“1《郭化若军事论文选集》,解放军出版社1989年版,第72--73页 【划中央档案馆:t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八册(1932),中共中央党校出版1991年版,第193--201

【2印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年谱》,E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373顶 扛7l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八册(1932),中共中央党枝m版1991年版.第260页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职务,仅以中央政府主席身份随一方面军总部行动,参与军事决策,其主张

也往往为前方军事决策者所接受。这种奇特的现象在务实的周恩来坚持下, 以8月上旬的中共苏区中央局会议上任命毛泽东为红一方面军总政治委员而


结束。红军在毛、朱二人的指挥下,依据前线实际情况决策,一切以保存、

壮大实力为前提,绝不打消耗战,做无谓的牺牲,而是集中优势兵力进攻敌


人之薄弱环节,“与其伤敌十指,不如断其一指”。临时中央与苏区中央的一 部分人并不理解,认为这是“完全离开了原则,极其危险的布置”田J,决定 立即在前方召开中央局会议。这次会议即1932年10月在宁都召开的由周恩 来主持的苏区中央局会议,史称“宁都会议”。

宁都会议对毛泽东来说可谓是暴风骤雨。从《苏区中央局宁都会议经过 简报》中可以看出会议对毛泽东进行了面对面的批评,尤其指责他“不尊重


领导机关与组织观念的错误,,lz9J,虽然会议的主题是讨论评估攻打赣州来的

几次重大战役,但是问题最后都集中到批评毛泽东对党机关的态度上,毛泽


东正确的军事主张被会议否定,军事指挥权被剥夺。会后调毛泽东“暂回中

央政府主持工作”,并正式任命周恩来兼任红一方面军总政委。宁都会议解除


了毛泽东的军事领导职务,迫使他离开红军。这不仅是对毛泽东的打击,而

且最后导致了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和中央革命根据地的丧失。 1933年1月临时中央迁到中央苏区直接领导苏区工作。当时的临时中央


领导人的革命思想和红军领导者及苏区干部所面临的政治现实之间有着巨大 的差异。紧接着2月,在福建、江西掀起了批评“罗明路线”,将以游击战牵 制、打击敌军的战争方式称为“纯粹的防御路线”,是“与党的进攻路线完全 相反的”[30l。实际上初到中央苏区的艋时中央将矛头指向了毛泽东。此时的 毛泽东在党内、军内领导职务早已被撤销,但在苏区干部与群众中依然有着

极高的威望与深刻的影响力,毕竟老百姓最明白的是能带来实惠的政策,而 不是响亮但却毫无用处的口号。共产国际对于毛泽东在苏区的情况颇为忧虑,


在1933年3月致电中共中央,指示“使毛泽东在党中央或中央局的领导下做 负责工作。”【3¨。这也许是毛泽东在备受排挤下仍能继续主持中央临时政府

[26】金冲及:《毛泽东传(1893―1949)},中共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307页 【2叼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八册(1932),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530页 [30l 中共中央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共党史资料1982年》,第二辑,中共


中央党校出版社1982年版,第243页

[313周文琪.楮良如:《共产国际、苏联和中国共产党关系编年史》,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1版,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的工作的原因,但他的处境越发不妙。

1933年底出现了一个对红军打破第五次围剿很有利的机会,即福建事变 爆发。11月,福建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国民政府,提出“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收复东北失地”,“打倒卖国残民的南京政府”等口号【321。在此之前的10月

份他们曾派代表同红军谈判合作,双方签订了《反日反蒋的初步方针》,这一


行动打乱了蒋介石从四面围剿中央红军的作战部署,引起了国民党高层的关 注与担忧。福建事变期间,在江西的蒋介石频频收到江汉清自南京、张群自

武昌报告福建当局联共的策电。【33J蒋介石一面施以政治分化,另一方面从“围


剿”前线抽调九个师转入福建,讨伐十九路军。此时毛泽东、彭德怀等提出, 将战略防御转变为战略进攻,威胁以浙江为中心的苏浙皖赣地区,迫使敌军 回援,粉粹敌之进攻并援助福建人民政府的主张,未被中央领导人采纳。【34】

孤立无援的福建人民革命政府很快失败,红军也园错失时机而无法打破围剿。


1934年1月,中共中央召开六届五中全会,作出政治决议案,仍强调“日 本的~切侵略步骤与军事布置都是为着一个目的:准备着进攻苏联的战争及

争取太平洋上主人翁地位的帝国主义战争”,“中国的革命危机已经到了新的

尖锐的阶段――直接革命形势在中国存在着。”号召全党“集中火力反对主要


危险的右倾机会主义”。【35】在随后1月22日召开的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 会上毛泽东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人民委员会主席则改由张闻天担任, 使得毛泽东政府主席一职几乎成为一个虚职。1934年中央苏区的形势已极端 危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主席毛泽东也被完全排挤出了中共核

心决策层。 毛泽东在备受打击的情况下,坚持对抗日的独立看法也是困难的,其例 证之一就是在1932年11月以前毛泽东所发表的宣言中极少出现“日入侵是

对苏联战争的准备”、“武装保卫苏联”等字样;但在1932年11月7日他所 发表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周年纪念宣言》中提到了“帝


国主义更是积极的在其进攻苏联”,“领导全国工农劳苦群众和红军武装保卫

中国革命的朋友――苏联”,就是一个显著的变化。在10月21日刚开过宁都

”纠《福建事变资料选编》,江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81页 ”别秦孝仪:《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一对日抗战绪编》(二),【台北】中国国民党党史会1981年版,

脚】中共中央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共党史资料1982年》第一辑,第161 页:又见于:《中共党史资料1982年》第四辑,第43页 [351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九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6年版,第18、2l页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会议,毛泽东在此次会议上受到了激烈的批评,倍受指责,认为他有“不尊

重党领导机关与组织观念的错误”,“对革命胜利估计不足”,有“等待观念” 的错误。这样的批评是严重的,毛泽东的心情与处境可想而知是何等的恶劣, 在这样的情况下发表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周年纪念宣言》


中出现关于“苏联”的字眼,关于要“武装保卫苏联”的说法,其中有多少

是毛泽东本人的真实想法还很难说。从另外一面也可以看出,毛泽东在党内


的地位制约了他关于抗日的独立思考与实践。 毛泽东对臼战争的策略在这一时期是不成熟的,主要是停留在宣传上,

而实践是少之又少的。有客观的因素,毕竟中共面对蒋介石的一次又一次来 势汹汹的围剿,此时期的中共党人思考的重点是如何打破围剿,获得生存与 发展,当然也包括毛泽东在内,虽然他并不赞成当时中央的左倾冒险路线;


另一方面,他不处于决策层且处于受打击的境地也是重要的制约因素。

总之,在此时期毛泽东纵然探索到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有 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在战争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作战经验,创造出一整


套具有中国红军特色的战略战术。初步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中国

化的马克思主义一毛泽东思想已经形成。但是这一有中国特色和中国气派的


马克思主义并没有被当时的临时中央所接受,未被全党所认识,反而由于他

的实事求是的做法与教条主义的临时中央的冒进举措之间产生了激烈的冲


突,突出地表现在对日入侵的认识和对策之上。

毛泽东坚信这是日本大举侵华的开端,而不是进攻苏联的重要步骤:势


必引起国内阶级关系的大变动,中共和红军在此时期的着力点应该是保存、 发展壮大实力,积蓄力量寻找有利时机对日作战,而游击战争是最佳的抗日

战争形式。但是中共临时中央始终认为日本侵华是武装侵略苏联的准备,在 几次反围剿胜利的情况下被冲昏了大脑,认为中国政治形势的中心任务是“夺


取中心城市,”“争得一省数省的首先胜利”,以“武装保卫苏联”。二者之间

的冲突究其实质是关于中国革命战略、中国革命道路的冲突,是走从实践中


探索出来的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政权的道路还是遵循苏联的城市中心道路 之争;是两种思想路线一一实事求是与教条主义之间的斗争。在中共还不成 熟,还没有走上独立自主的时期,斗争的结果是毛泽东备受排斥、打击,在 党内、军内历经沉浮。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第3章抗日战争与毛泽东军事才能的展示


3.1毛泽东与长征的胜利
3.1.1遵义会议与毛泽东的崛起
1935年是毛泽东的政治命运发生重大转机的一年,也是中国共产党峰回 路转、转危为安的一年。是年召开的遵义会议是中共历史上一次关系生死存 亡的具有转折意义的会议,特别是在毛泽东的政治生涯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这次会议上他被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开启了他在党内核心领导地位的确


立历程。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战略大转移。转移中,“左”倾领导者在优

势敌人追堵包围下,惊慌失措,不是在战略转移中把握有利时机,主动灵活


地去打击敌人,而只是以消极的防御作战来掩护转移。结果使红军行动迟缓,

疲于应付,几度陷于危险境地。1934年12月初,中央红军在以巨大代价突


破敌人第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后,中央红军已由出发时的8万余人锐减至 3万多人,人员折损过半;此时,“左”倾领导者又不顾敌人部署重兵堵截的 情况,仍把希望寄托在与二、六军团会合上,顽固地坚持按原定计划向湘西 前进。这是一个完全错误的计划,如果照此行动,红军就有覆没的危险。 在红军接连四次反围剿胜利与第五次惨重失败的强烈反差之下,在经历 了长征以来的重大损失特别是血染湘江的沉痛教训后,广大红军将士对临时 中共中央和军事决策者的怀疑与不满也愈发强烈。在党和红军面临生死存亡 的危急时刻,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毛泽东再也无法沉默了。毛泽东利用 和王稼祥(时任中革军委副主席)、张闻天(时任中央政治局常委)一起行军的 机会,经常倾心交谈,促使他们从“左”倾阵营中分化出来。毛泽东的正确 主张逐步得到他们的认同和支持。从此,毛泽东、王稼祥、张闻天等在中央 政治局内开始了同李德、博古军事指挥错误的斗争。随后,毛泽东又取得了 周恩来、朱德等的支持。在通道会议上,毛泽东西迸贵州的主张被采纳,中 央红军开始改变长征初期的战略计划,变被动挨打为主动进击。在黎平会议 上,毛泽东迸~步主张继续向贵州西北进军,在川黔边建立根据地。在猴场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会议上,毛泽东主张在川I黔边地区建立新的根据地的主张得到王稼祥、张闻 天、周恩来、朱德等的支持,被会议确定下来。这“是中央红军战略转变的 开始,也是大部分中央领导人思想逐渐趋于一致的重要转折,直接为遵义会

议的召开作好了准备”【)”。 1935年1月,遵义会议召开。博古在会上作关于第五次反“围剿”的总 结报告。他对军事指挥上的错误作了一些检讨,但主要还是强调客观原因。 周恩来在副报告中指出,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的主要原因是军事领导的错


误,并主动承担了责任。会议的转折点是张闻天代表毛泽东、王稼祥和他自

己作的联合发言(也称反报告)。张闻天在反报告中尖锐地批评了“左”倾军


事路线。接着,毛泽东作长篇发言,着重对“左”倾错误军事路线进行了切

中要害的分析和批评,较系统地阐述了适合中国革命战争特点的战略战术和 今后军事行动的方向。他的主张得到了张闻天、王稼祥、朱德、周恩来、李


富春、聂荣臻等的支持。会上,周恩来全力推举由毛泽东主持红军的工作。 他的倡议得到大多数与会者的支持。【37】刘伯承回忆到:长征开始后,“广大 干部眼看上次围剿以来,迭次失利,现在又几乎濒临绝境,与反四次围剿以 前的情况对比之下,逐渐觉悟到这是排斥了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正确路线,

贯彻错误路线所致,部队中明显地滋长了怀疑不满和积极要求改变领导的情


绪。这种情况随着我军的失利,日益显著,湘江战役到达了顶点。”【38】聂荣 臻在回忆录中写到:“我们经常在一起交换意见,认为:事实证明,博古、李 德等人不行,必须改组领导”【3…。郭化若回忆说:“毛委员有办法,这是红 军中流行的一句话。毛委员就是有办法,而且有的是最好最妙的办法”[加1。 可见毛泽东在遵义会议上被推荐领导红军是党和红军在关键时刻的历史选 择。 遵义会议决定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指定张闻天起草决议(会后不久确 定张闻天为党内负总责者);会议取消“三人团”,常委进行分工时决定“仍 由最高军事首长朱德、周恩来为军事指挥者,而周恩来是受党内委托下最后

决心的负责者。……扩大会完毕后,中常委进行分工,以毛泽东为恩来同志

[361杨尚昆:《追忆领袖战友同志》,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第39页 137)伍修权:《遵义会议前后》,中共党史资料第二辑,第173页:金冲及:《周恩来传》,第283页 13町《刘伯承回忆录》,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年版,第4页 【391《聂荣臻回忆录》,解放军d{版社1986年版,第243页 {删郭化若:《远谋白有深韬略》,人民fj{版社1980年版,第12页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的军事指挥上的帮助者”【411。由此可见,毛泽东当时主要是以军事领导人的 角色进入中央最高领导层,只是获得最高决策的参与权,而非党内甚至是军 队的最高领导权。准确地讲,1935年1月召开的遵义会议确立了以张闻天为


首的新的中共中央的集体领导,毛泽东进入最高领导层,首次成为党的五个

最高领导人之一,获得了决策参与权:“更具有潜在意义的是,他成为过去党


的正确路线的惟一代表,将来能领导党和红军取得胜利的唯一人选。”142J为 此后他在全党全军领导地位的最终确立迈出了“最重要的一步”14…,开启了 他在中央核心领导地位确立的历史进程。

3.1.2四渡赤水与毛泽东军事领导地位的加强


遵义会议,作为一个重要的历史界碑,它结束了博古、李德的错误军事 领导,同时也开始了对被推举到领导岗位上的毛泽东新的考验。最高领导层 的更换,对撤出苏区仅两个月来已遭重大损失,仅存三万余人的中央红军来
说,无疑是一个新的希望。对毛泽东直接指挥前三次反围剿取得胜利记忆犹

新的人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在毛泽东重新指挥下,红军定能跳出危境,化险 为夷。然而,此时情况与三次反围剿时已经发生根本的变化。红军完全失去


了根据地的依托,已不再拥有前几次反围剿时的内线优势。对于毛泽东来说, 指挥大兵团无后方依托的流动作战恰恰也是第一次。遵义会议后的形势依然 非常严峻,甚至可以说是异常险恶。在中央红军周围聚集着国民党部队约150 个团40万人,中央红军仅三万余人;国民党军以逸待劳,装备先进,给养充 足,并且握有制空权,中央红军则疲于流动转移,武器弹药不足,‘给养严重 缺乏;国民党军处战略进攻主动态势,于东、南、西、北四面围追堵截,据 山J112.险层层布肪,妄图压迫中央红军于川江南岸狭长地域合围,中央红军 则处战略退却被动地位,于重围之中以期杀开一条生路。因此,“受任于危难

之间,奉命于败军之际”的毛泽东面临的是严峻的考验。


四渡赤水是毛泽东拯救红军的关键一役,是他军事指挥中的“得意之笔”。 四渡赤水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它确实系千钧于一发。周恩来在回忆这段历 史时也还是说,那是“相当艰难困苦的一个时期”。【¨J

㈣《遵义会议文献》,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2页


142】杨炳章:<从革命到政治:长征与毛泽东的崛起》,郭伟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f4,)奥托.布劳思,《中国纪事》,东方出版礼,2004年版,第129页 f“J《遵义会议文献》,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69页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土城战斗是遵义会议后的首战,由于战前敌情侦察不确,判断与决心均 产生重大失误,这是严重失利的一仗。正是由于土城受挫,才使得中央红军

在抢渡赤水之后,暂时放弃了北渡长江的战略意图,折向西行,从而开始了


四渡赤水的序幕。 一渡赤水后,红军进入川南,因形势不利被迫放弃北渡长江计划,改向 云南境内前进。二渡赤水是红军四渡赤水中最为振奋的一仗,取得桐梓、遵

义大捷,不仅打乱了敌人的追击部署,争取了主动,而且对遵义会议后新领 导地位的提高与巩固有重要意义。中央军委于3月4日发布《关于设前敌司 令部并以朱德为司令员毛泽东为政治委员的命令》,这是遵义会议后军事指挥


上的一个重大变动,毛泽东第一次以明确的军内职务发布作战命令,表明他

已取得了对红军的公开的直接领导权。 随后,在3月10日讨论攻打打鼓新场的会议上,毛泽东反对硬攻的意见


被否决,“以去就前敌总指挥的职务力争”,结果他的前敌指挥权又被取消。

张闻天回忆说:“当时对毛泽东的信任还是不够坚定的”mJ。11日,中央在 考虑了毛泽东的提议后,成立了由毛泽东、周思来、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军事 小组,负责全权指挥军事行动。三人军事小组的成立,固然反映出当时在军


情瞬息万变紧急状态下的党和红军需要“集中军事领导”,以改变当时“每天

要开二十余人的中央会议”、“多人集体指挥”、议事难决、当断不断的情况, 它同时也标志遵义会议以后党中央对毛泽东军事指挥才能的进一步肯定。周 恩来仍是党内军事方面的总负责人,但毛泽东己成为军事指挥上实际的主要

毛泽东等指挥中央红军四渡赤水,声东击西,大踏步机动作战,打了不 少胜仗,保存了有生力量,这是长征以来所未有的。四渡赤水使得中央红军 终于摆脱了敌人几十万重兵的围追堵截,赢得了战略转移途中最有决定意义


的胜利。但在当时,大多数红军指战员、甚至是一些高级指挥员都未能很快

认清四渡赤水的真正意义。他们更多看到的是战略方针、行动目标的频繁变 更和难以捉摸。部队一直在大量减员,遵义会议后,中央红军约三万多人,


尽管沿途扩红,但渡过金沙江后,全军也仅存两万余人。部队在川黔滇边的 崇山峻岭之间回环往复已达数千公里,红军离开根据地越来越远,新的苏区 一直未能开辟,甚至连一块稍长时间落脚的地方也难找到,指战员疲劳至极,

H爿张闻天:《1943年延安整风笔记》,转引自颐关林:《试析毛泽东领导地位的确立》,复旦学报(社 会科学版),1992年第6期,第65―7】班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一些领导干部产生了不满情绪。据杨尚昆回忆,“今天过河西,不几天又回河

东,加上春雨连绵,敌机空袭,部队经常夜行军,吃不好,睡不好,以致怪 话很多。”【46】聂荣臻也回忆说:“遵义会议后,教条宗派主义者们并不服气, 暗中还有不少活动。忽然流传说泽东同志指挥也不行了,要求撤换领导。州477 从当时情况来看不仅下台的“左”倾教条主义者不服气,一些原来在遵义会


议上支持毛泽东的如刘少奇等对毛的指挥也有一些不同看法。[481特别是,红 一军团军团长林彪公开否定毛泽东对红军的指挥,认为“这样会把部队拖垮 的,象他这样领导指挥还行!?”∽】。1935年4月下旬,林彪写信给中央,

要求改变中央军委领导,要彭德怀出来指挥,迅速北进与四方面军会合。


林彪还打电话给彭德怀说:“现在的领导不成了,你出来指挥吧。再这样

下去,就要失败。我们服从你颁导,你下命令,我们跟你走。”【50J聂荣臻说:


当时,“在中央红军领导层中,泛起一股小小的风潮”1511。由此可见,当时

一些领导干部,包括“跟毛主席最久”的林彪,对毛泽东能否带领红军摆脱 困境心存怀疑。林彪改变军委领导的提议,虽然为彭德怀所拒绝,但事涉一、


三两个主力军团军团长,自有其不容忽视的份量。

四渡赤水后,毛泽东指挥中央红军在敌军间隙中穿插急进,南渡乌江,


迸逼贵阳,并作东返湖南与红二、六军团会合的姿态,吸引敌军东移。然后 疾进云南,于5月初巧渡金沙江。从此,中央红军摆脱了几十万敌军的围追 堵截,粉粹了蒋介石意图围歼红军于JII、滇、黔的计划,夺取了战争的主动 权。这一重大的胜利,提高了毛泽东的军事领导权威。彭德怀说:“这是一个

很大的胜利。我对这一段穿插、渡江是敬佩和高兴的,并没有什么‘右倾动


摇’。”【521 5月12日,中共中央在会理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批评了林彪要 求撤换毛泽东军事指挥的错误意见,再次肯定了毛泽东这一时期的军事指挥, 维护了中央军委和毛泽东的领导地位,维护了党和红军的团结,也为此后不 久战胜张国焘的分裂主义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m】《杨尚昆回忆录》,中央文献出版杜2001年版,第123页


即】《聂荣臻回忆录》,解放军出版社1984年版,第258页

【48]《彭德怀自传》。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第204.205页;又见<杨尚昆回忆录》,第133

【.9】t聂荣臻回忆录》,解放军出版社1984年版,第258页 [50l《聂荣臻回忆录》。解放军出版社1984年版,第259页 [511《聂荣臻回忆录》,解放军出版社1984年版,第2.58页


【”]《彭德怀自传》,解放军文艺dj版社2002年版,第205页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3.1.3毛泽东与长征落脚点的演变


红军长征是一次的大的战略转移。这次战略转移落脚点的选择关系到转

移的成败,是关系中国革命前途的重大问题。然而能不能建立新的根据地, 并不取决于中共和红军的主观愿望,主要取决于敌情的变化和敌我双方在军 事上的较量。长征之初,中共中央并没有打算来一个万里长征,也没有打算


到陕北去。在战略转移过程中,中共中央、毛泽东为了摆脱敌人,保存自己, 不得不依据敌我情况的变化,随时改变建立根据地的原定计划,作出符合实 际情况的新的抉择。中国工农红军从开始长征到落脚陕北、奠基西北是一个 曲折发展的过程。 会合红二、六军团

中共中央最初是打算到湘西会合红二、六军团,此意图被蒋介石识破, 蒋氏提前部署了在湘江以西区域“围歼”中央红军的计划。在各路敌军中,


只有奉命黔东布防的黔军较为薄弱。

得悉敌情后,毛泽东力主放弃去湘西与二、六军团会合的计划,改向敌 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他的主张得到了军委大部分同志的赞同。于是红军 自通道城改变进军方向,突然折向贵州黎平,从而使蒋介石在湘江以西消灭


红军的计划成了泡影。 在川黔边建立新的根据地

通道会议后,红军突然西进,将敌人十几万大军甩在湘西,打乱了蒋介 石的部署,从而取得了主动权。1934年12月18日,中央政治局在黎平举行


会议,经过激烈争论,采纳了毛泽东的建议,否定了去湘西与二、六军团会

合及建立湘西根据地的原定计划,通过了中央政治局《关于在JlI黔边建立新


根据地的决议》。这是红军长征落脚点的第一次改变。

渡长江北上,在川西建立根据地 1935年1月7日,中央红军占领黔北重镇遵义;1月15日召开遵义会议,


红军在遵义休整了12天后,敌情发生急剧变化,蒋介石纠集川、滇、湘、桂、 黔各路军阀,连同蒋系的中央军一百五十多个团,几十万重兵,企图合围红

军于遵义地区。中共中央决定乘敌人合围以前,从遵义地区移师北上,“渡过


长江在成都之西南或西北建立苏区根据地”[53]o这是红军长征落脚点的第二

眵卸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t毛泽东年谱》,.j二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443页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以川滇黔边境为发展地区 遵义会议后,红军分三路从松坎、桐梓、遵义出发,向北挺进。1月20


日,红军总部下达《渡江作战计划》,但遭到四川军阀刘湘的全力阻挡,无法 渡江。中央认为红军若强渡不成,势必造成大军云集江边腹背受敌的危险。2 月16日,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发布《告全体红色指战员书》,指出:“我们现 在是在云贵川三省广大地区中,我们就要在这里创造新的苏区根据地”【5”,

号召红军将士为“创造新的云贵川苏区而斗争。”这是红军长征落脚点的第三


从2月11旦到3月21至22日,毛泽东以战争史上罕见的大手笔指挥中 央红军纵横驰骋于云贵川地区,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摆脱了蒋介石几十

万大军的围追堵截。4月29日,中央军委发布《关于我军速渡金沙江在川西


建立苏区的批示》,指出,“中央过去决定野战军转入川西创立苏维埃根据地 的根本方针,现在已有实现的可能了。”“因此,政治局决定,我野战军应利

用目前有利时机,争取迅速渡过金沙江,转入川西,消灭敌人,建立苏区根


据地。”f55j这是红军长征落脚点的第四次改变。 北上建立川陕甘苏区 中央红军渡过金沙江后,6月14日,在懋功地区,与四方面军胜利会师。

两个方面军会舍后,总兵力达10多万人,为开创革命新局面创造了极为有利


的条件。6月16日,朱德、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联名致电红四方面军总 部,指出:“今后我一、四方面军总的方针应是占领陕甘川三省,建立三省 苏维埃政权,并于适当时期以一部组织远征军,占领新疆。”IS6】但是,红四 方面军主要领导人张国焘对形势作了悲观的估计,他于17日复电中央,不赞

成占领川陕甘三省建立三省苏维埃政权的方针,提出西进,向川康发展的所 谓“川康计划”。


为了统一思想,6月26日,中共中央在两河口召开政治局会议,通过了

《关于一、四方面军会合后战略方针的决定》,指出:“我们的战略方针是集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年谱》,上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448页 弘司彭明,洪京陵:《中国现代史资料选辑》:第删册(1931―1937).中国人民火学出版社1989

陋q彭明,洪京陵:《中国现代史资料选辑》:第四册(1931―1937),第349页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中主力向北进攻,在运动战中大量消灭敌人,首先取得甘肃南部,以创造川 陕甘苏区根据地。”【57J这是红军长征落脚点的第五次改变。 打到苏联边界去 中共中央、毛泽东提出建立以陕甘为中心的西北革命根据地的战略方针, 为党转移革命重心,创建西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但这一 正确的方针受到了张国焘的抵制。为了贯彻中共中央北上抗日方针,中共中 央政治局召开沙窝会议,毛泽东在会上具体阐明到西北地区创建根据地的有 利条件。毛泽东已把视野扩大到了西北地区,以此作为领导全国革命力量和 推进抗日运动发展的重心地区。 中共中央将红军分为左右两路北上,然而由于张国焘的分裂活动,中共 中央、毛泽东不得不率领红一三军团单独北上。1935年9月12且,中共中 央在俄界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改变了建立川陕甘根据地的计划,一致 同意毛泽东提出的目前基本方针:“经过游击战争,打通同国际的联系”,“首 先在与苏联接近的地方创造一个根据地,将来向东发展。”[ss】这是红军长征 落脚点的第六次改变。

俄界会议后,一三军团和军委级队改组为北上抗日先遣支队,红军继续


北上。9月17日,突破天险腊子口,打开北上通道;随后,翻越岷山,于9

月21日到达哈达铺。在这里,从缴获敌人的报纸上了解到徐海东率红军和 陕北刘志丹红军会合的消息。这个新情况对于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作出把落脚 点放到陕北的战略抉择起了重要作用。【59】 9月27日,中央政治局在榜罗镇举行会议,研究形势和战略方针问题。 会议正式改变俄界会议关于打到苏联边界去的方针,作出了把红军长征的落 脚点放在陕北的决策,以此作为领导全国革命的大本营。这是红军长征落脚 点的第七次改变。这对胜利结束长征,领导全国的抗日运动,争取联合陕甘 地区的抗日友军,实现西北大联合,推动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实 现全国抗战具有极大的意义。次日,毛泽东在全支队连以上干部会议上传达 了政治局常委会议的精神,提出现在我们要到陕北根据地去,要到抗日的前

【5了1彭明,洪京陵:《中国现代史资料选辑》:第四册(193l一1937).第350页 【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年讲》。上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473页 159]《聂荣臻回忆录》,1-.册,解放军出版社1984年版,第290页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此后,中央红军在毛泽东等率领下,连续突破敌军在会宁、静宁之间的 西(安)兰(州)公路封锁线和平凉、固原之阃的公路封锁线,10月7日翻

越六盘山,19日到达陕北吴起镇(今吴起县城),同红十五军团胜利会师。 万里长征干回百转,终于找到了一个理想的合适的落脚点!中央红军到达陕


北后,陕甘根据地迅速发展成为陕甘宁根据地。1936年10月,红二、四方

面军战胜了张国焘的分裂主义和逃跑主义,胜利到达陕甘地区,三大主力会


师会宁,实现了全国红军的战略大转移。 中共中央、毛泽东准确地把握时代主要矛盾,适时提出并确定红军北上 抗日方针。他赋予了长征鲜明的时代意义,化政治、军事上的被动为主动“挺

进到抗日前线去”,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心理因素,它有助于“把一种有可能 变成败坏士气的退却转变为斗志昂扬的胜利进军。,,l印】历史随后表明,“挺进

到有战略意义的西北去――是正确的。他们正确地预见到这个地区将对中国、


日本和苏俄的当前命运起决定性的作用。这种巧妙的宣传,应被看成是一项 卓越的政治战略。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这次英勇的长征的成功。”【611
长征作为红军成功的战略转移,具有极大的历史意义,它不仅“使毛泽 东及共产党人赢得了中国”162】;与此同时也具有重大的心理影响。对毛泽东 来说,长征经验增加了他的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的信念;对于幸存者以及深受 长征故事鼓舞的人们来说,长征给人们增添新的希望和更大的使命感。在长 征中许多人从毛泽东身上看到了未来,获得了信心,滋生了对毛泽东的崇拜。 另外,长征堪狠生死之争中“最大、最后的考验”,这种“心理遗产”有助于 延安精神的形成,并以融入其间。16叫

红军长征到达陕北,会师陕甘,取得了一个十分良好的战略转移的落脚


点和开创革命新局面的出发点。这里是陕北红军多年活动的根据地,有蓬勃

开展的农民斗争和游击活动,同时又处于日本帝国主义扩大侵略的严重威胁


下,人民群众要求抗日,因而有较好的群众基础;这里是国民党军阀地方统 治地区,各派军阀之间矛盾重重,战斗力较弱,并远离国民党统治中心,因 而是国民党统治力量比较薄弱的地区;这里有要求抗日,对蒋介石不满,红

[删《毛泽东自述》,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05页

№l】【荚】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董乐山译.生活藤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1979年版,第180

f美】哈里森.囊尔兹伯里:《长征前所来闻的故事》,解放军出版社2001年版,第1页 f63】杨炳章:《从革命到政治:长征与毛泽东的崛起》,郭伟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军可以争取的抗日友军――东北军和西北军,有利于中共进行抗日民族统一


战线的工作:这里接近华北,地处抗日前哨,但又不是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
主要目标,因而是红军到抗日前线,直接对目作战的前进阵地和可靠后方,

中共中央和毛泽东选择这个地区作为红军长征的落脚点,把中国革命大本营


安放在这个地区,无论在政治上、战略上、群众条件上,还是对全国革命运 动的影响上,都有利于中国革命的发展。红军长征落脚陕北,从此开始了中 国革命的新局面。

3.2毛泽东与红军革命战争的历史转变


遵义会议之后毛泽东展示出了杰出的军事才能,他领导中央红军胜利完

成长征,在1935年11月担任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随后积极推动红军 由国内革命战争向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的历史转变,其高超的军事指挥才能为 越来越多的将士所信服。

3.2.1力主东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抗战中崛起txt下载全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