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古封神青龙 青龙青雷吼技能怎么来

( Fri, 28 Dec 2007 11:18:09 +0800 )
Description:
洞天福地 洞天福地是道教仙境的一部分,多以名山为主景,或兼有山水。认为此中有神仙主治,乃众仙所居,道士居此修炼或登山请乞,则可得道成仙。分而言之,“洞天”意谓山中有洞室通达上天,贯通诸山。东晋《道迹经》云:“五岳及名山皆有洞室。”所列十大山洞名与十大洞天一一对应。《真诰·稽神枢》谓句曲山(茅山),“洞虚内观,内有灵府,……清虚之东窗,林屋之隔沓,……真洞仙馆也”。陶弘景注云: “清虚是王屋洞天名,言华阳与比,并相贯通也。”二书皆言句曲山又名为句金之坛,“以洞天内有金坛百丈,因以致名”,即以“洞天”指谓山洞。“福地”则意谓得福之地,即认为居此地可受福度世,修成地仙。《道迹经》云,句曲山(又为地肺山,七十二福地之一)“居月弗地,必度世,见太平”。多为山洞泉源,与风水观念不无关系。道书所列福地,多为地仙、真人所主宰,是次于洞天一级的仙境。 “洞天福地”的观念大约形成于东晋以前,编集上清派仙人本业的《道迹经》《真诰》均已提到有“十大洞天”、“地中洞天三十六所”,《道迹经》还称引道书《福地志》和《孔丘福地》。战国以来盛传“三神山”说和“昆仑山”说,但三神山是海中仙境,昆仑山则远在西方。道教形成以后,随着道士入山隐居、合药、修炼和求乞成仙,群山壮丽的景色,奇峭的峰峦,幽奥的洞壑,从洞中涌出的溪流,和山中变化的万千气象,都足以引起共鸣并激发他们的幻想,加之原有的种种传说,从而逐渐形成大地名山之间有洞天福地的观念。早期道经如《抱朴子内篇》《真诰》等都讲到,欲求神仙,须登山请乞、入山居住或合药。葛洪按引仙经,其中提到华山、泰山、霍山、恒山、嵩山、少室山、长山、太白山、终南山、女儿山、地肺山、王屋山、抱犊山、安丘山、潜山、青城山、峨眉山、緌山、云台山、罗浮山、阳驾山、黄金山、鳖祖山、大小天台山、四望山、盖竹山、括苍山等二十余座,并谓:“此皆是正神在其山中,其中或有地仙之人。上皆生芝草,可以避大兵大难,不但于中以合药也,”而其中不少就被道教认为是洞天福地。 按照道教观点,天、地、水乃至于人皆一气所分;仙境也是“结气所成”,它们相互感通,构成纵横交织的立体网络; 但因气质清浊之异,而上下有别。故《天地宫府图序》称: “道本虚无,因恍惚而有物;气元冲始,乘运化而分形。精象玄著,列宫阙于清景;幽质潜凝,开洞府于名山。……诚志攸勤,则神仙应而可接;修炼克著,则龙鹤升而有期。至于天洞区畛,高卑乃异;真灵班级,上下不同。”《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序》亦云:“乾坤既辟,清浊肇分,融为江河,结为山岳,或上配辰宿,或下藏洞天。皆大圣上真主宰其事,则有灵宫閟府,玉宇金台。或结气所成,凝云虚构;或瑶池翠沼,注于四隅;或珠树琼林,疏于其上。神凤飞虬之所产,天驎泽马之所栖。或日驭所经,或星缠所属;含藏风雨,蕴蓄云雷,为天地之关枢,为阴阳之机轴。”按照这一理论,不仅天上有仙境,而且地上海中皆有仙境;不仅地上海中有仙山,而且天上亦有仙山。天上仙山乃真气所化,又下应人身宫府。 洞天福地就是地上的仙山,它包括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和七十二福地,构成道教地上仙境的主体部分。除此之外,道教徒还崇拜五镇海渎、三十六靖庐、二十四治等,中国五岳则包括在洞天之内。 洞天福地多系实指。历代道士多往其间建宫立观,精勤修行,留下不少人文景观、历史文物和神话传说。 十大洞天 《天地宫府图》云:“十大洞天者,处大地名山之间,是上天遣群仙统治之所。”东晋道经《道迹经》(编集东晋上清派“仙人本业”,实为《真诰》别本)胪列十大山洞及与此相应的十大洞天,后为唐司马承祯《上清天地宫府图经》和杜光庭《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等道书所据。它们是: 第一,王屋山洞,号“小有清虚天”。在王屋县(今山西垣曲、阳城和河南济源等县之间); 第二,委羽山洞,号“大有空明天”(“空”,一作“虚”)。在黄岩县(今属浙江); 第三,西城山洞,号“太玄总真天”。未详所在,陶弘景《登真隐诀》疑在终南太一山,杜光庭云在蜀州; 第四,西玄山洞,号“三玄极真天”。亦莫知其所在。杜光庭云在金州; 第五,青城山洞,号“宝仙九室天”。在青城县(今四川都江堰市); 第六,赤城山洞,号“上玉清平山”(《天地宫府图》作“上清玉平之洞天)。在唐兴县(今浙江天台); 第七,罗浮山洞天,号“朱明耀真天”(“耀”,一作“辉”)。在博罗县(今属广东); 第八,句曲山洞,号“金坛华阳天”。在句容县(今属江苏);系上清道坛,茅山宗本山; 第九,林屋山洞,号“左神幽虚天”(《天地宫府图》作“龙神幽虚之洞天”)。在洞庭湖口,而杜光庭则称在苏州吴县(今属江苏); 第十,括苍山洞,号“成德隐玄天”。在乐安县(今浙江仙居。主峰在临海县境内)。 三十六小洞天 三十六小洞天是相对于十大洞天而言。《天地宫府图》云: “三十六小洞天在诸名山之中,亦上仙所统治之处也。”《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序》引《龟山玉经》则谓,三十六洞天“别有日月星辰灵仙宫阙,主御罪福,典录死生,有高真所据,仙王所理”。三十六洞天一词,始见于东晋上清派道书。《真诰·稽神枢》云:“大天之内,有地中之洞天三十六所。”据道书所载,它们是: 第一,霍桐山洞,名“霍林洞天”。在福州长溪县(今福建霞浦县南); 第二,东岳太山洞,名“蓬玄洞天”。在兖州乾封县(今山东泰安),自汉以来认为系考校死魂鬼神处; 第三,南岳衡山洞,名“朱陵洞天”。在衡州衡山县(今属湖南),《元始上真众仙记》谓赤帝祝融氏治衡霍山。又云魏夫人(魏华存)治南岳山。按安徽霍山,古名衡山,一名天柱山。《抱朴子内篇》所谓“衡霍正岳”指此。 第四,西岳华山洞,名“总仙洞天”,亦号“极真洞天”。在华州华阴县(今属陕西); 第五,北岳常山洞,名“总玄洞天”。在恒州曲阳县(今属河北),明清以后改祀于山西浑源; 第六,中岳嵩山洞,名“司马洞天”。在登封县(今属河南); 第七,峨眉山洞,名“虚陵洞天”。在嘉州峨眉县(今四川峨眉山市); 第八,庐山洞,名“洞灵真天”。在江州德安县(今江西九江); 第九,四明山洞,名“丹山赤水天”。在越州上虞县(今属浙江。山实在宁波市西南); 第十,会稽山洞,名“极玄大元天”。在越州山阴县(今浙江绍兴)镜湖中,或云为蜀郡阳平山; 第十一,太白山洞,名“玄德洞天”。在京兆府长安县(实在今陕西周至、眉县、太白等县间); 第十二,西山洞,名“天柱宝极玄天”。在洪州南昌县(今江西南昌); 第十三,小沩山洞,名“好生玄上天”。在潭州醴陵县(今属湖南)。按小沩山洞,一作大围山; 第十四,潜山洞,名“天柱司玄天”。在舒州怀宁县(晋置,治今安徽潜山); 第十五,鬼谷山洞,名“贵玄司真天”。在信州贵溪县(今属江西),传为张陵炼丹处; 第十六,武夷山洞,名“真升化玄天”。在建州建阳县(今福建崇安,晋属建阳县,南唐置崇安场); 第十七,玉笥山洞,名“太玄法乐天”。在吉州永新县(今属江西); 第十八,华盖山洞,名“容成大玉天”。周回四十里,在温州永嘉县(今温州市),按此与江西华盖山同名异地; 第十九,盖竹山洞,名“长耀宝光天”。在台州黄岩县(今属浙江); 第二十,都峤山洞,名“宝玄洞天”。在容州普宁县(今广西容县); 第二十一,白石山洞,名“秀乐长真天”。在郁林州(今广西郁林)南海之南,或云和州含山县(今属安徽); 第二十二,句漏山洞,名“玉阙宝圭天”。在容州北流县(今属广西),传为葛洪炼丹处; 第二十三,九疑山洞,名“朝真太虚天”。在道州延唐县(今湖南宁远); 第二十四,洞阳山洞,名“洞阳隐观天”。在潭州长沙县(今湖南浏阳县西北); 第二十五,幕阜山洞,名“玄真太元天”。在鄂州唐年县(今湖南、湖北、江西三省边境处); 第二十六,大酉山洞,名“大酉华妙天”。在辰州(今湖南沅陵)西北; 第二十七,金庭山洞,名“金庭崇妙天”。在越州剡县(今浙江嵊县); 第二十八,麻姑山洞,名“丹霞天”。在抚州南城县(今属江西); 第二十九,仙都山洞,名“仙都祈仙天”。在处州缙云县(今属浙江); 第三十,青田山洞,名“青田大鹤天”。在处州青田县(今属浙江); 第三十一,钟山洞,名“朱日太生天”。在润州上元县(今江苏南京); 第三十二,良常山洞,名“良常放命洞天”在润州句容县(今属江苏),近小茅山; 第三十三,紫盖山洞,名“紫玄洞照天”。在荆州当阳县(今属湖北); 第三十四,天目山洞,名“天盖涤玄天”。在杭州余杭县(今属浙江); 第三十五,桃源山洞,名“白马玄光天”。在玄洲武陵县(今湖南桃源); 第三十六,金华山洞,名“金华洞元天”。在婺州金华县(今属浙江)。 七十二福地 《天地宫府图》云:“七十二福地,在大地名山之间,上帝命真人治之,其间多得道之所。”“福地”一词,其出现甚早,编集东晋上清派仙人本业的《道迹经》引有《福地志》和《孔丘福地》。“七十二福地”一词亦见于南北朝道书,《敷斋威仪经》有“二十四治、三十六靖庐、七十二福地、三百六十五名山……”云云,具体名目则载于唐道士司马承祯所编《天地宫府图》等书中。它们是: 第一,地肺山(即茅山),在江宁府句容县(今属江苏); 第二,盖竹山,在衢州仙都县(按唐代衢州未置仙都县),或谓与第十九洞天同址; 第三,仙磑山,在温州梁城县十五里近白溪草市(按唐代温州未置梁城县,疑是唐之“乐成县”,即今乐清,其境内名胜北雁荡山有白溪镇,是否,未详); 第四,东仙源,在台州黄岩县(今属浙江); 第五,西仙源,在台州黄岩县峤岭; 第六,南田山,在东海东。传说舟船可至,据《舆地纪胜》称,在浙江青田县南田,为古称七十二福地之一; 第七,玉溜山,在东海近蓬莱岛上; 第八,清屿山,在东海之西,与扶桑仙境相接; 第九,郁木洞(“洞”或作“坑”),在玉笥山(今江西永新境内)南; 第十,丹霞洞,在麻姑山(今江西南城境内)西; 第十一,君山,在洞庭青草湖(今湖南洞庭湖)中; 第十二,大若岩,在温州永嘉县(今属浙江)。传为陶弘景修《真诰》处; 第十三,焦源,在建州建阳县(今属福建)北; 第十四,灵墟,在台州唐兴县(今浙江天台)北。曾是唐道士司马承祯隐处; 第十五,沃州,在越州剡县(今浙江嵊县)南; 第十六,天姥岑,在剡县(今浙江嵊县)。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越人语天姥”,“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指此; 第十七,若耶溪,在越州会稽县(今浙江绍兴)南; 第十八,金庭山,在浙江嵊县东,上有金庭洞。唐裴通记云:剡中山水,金庭洞天为最。或曰别名紫微山,在庐州巢县(今属安徽); 第十九,清远山,在广州清远县(今属广东); 第二十,安山,在交州(今广东、广西)北; 第二十一,马岭山,在郴州郭内(今湖南郴县)水东; 第二十二,鹅羊山,在潭州长沙县(今属湖南); 第二十三,洞真墟,亦在潭州长沙县,一作“洞真坛”; 第二十四,青玉坛,在南岳祝融峰西; 第二十五,光天坛,在衡山西源头; 第二十六,洞灵源,在南岳衡山招仙观西; 第二十七,洞宫山,在建州关隶镇五岭(今福建政和、周宁、屏南等县间之洞宫山); 第二十八,陶山,在温州安国县(当为安固县,今浙江瑞安)。陶弘景曾隐居此处; 第二十九,三皇井,在温州横阳县(今浙江平阳); 第三十,烂柯山,在衢州信安县(今浙江衢州市); 第三十一,勒溪,在建州建阳(今属福建)东; 第三十二,龙虎山,在信州贵溪县(今属江西)。系正一道坛所在; 第三十三,灵山,在信州上饶县(今属江西)。一作“灵应山”,在饶州(治在今江西波阳)北; 第三十四,泉源,在罗浮山(今广东博罗境内); 第三十五,金精山,在虔州虔化县(今江西宁都); 第三十六,阁皂山,在吉州新淦县(今江西清江)。系灵宝派道坛; 第三十七,始丰山,在洪州丰城县(今属江西); 第三十八,逍遥山,在洪州南昌县(今江西南昌)。许逊修道处; 第三十九,东白源,在洪州新吴县(今江西奉新)东; 第四十,钵池山,在楚州(今江苏淮安); 第四十一,论山,在润州丹徒县(今属江苏); 第四十二,毛公坛,在苏州长洲县(今江苏吴县)。或云在苏州洞庭湖中包山七十二坛; 第四十三,鸡笼山,在和州历阳县(今安徽和县); 第四十四,桐柏山,在唐州桐柏县(今属河南); 第四十五,平都山,在忠州酆都县(今四川丰都); 第四十六,绿萝山,在朗州武陵县(今湖南桃源)北; 第四十七,虎溪山,在江州南彭泽县(今属江西)。晋陶渊明隐居处。一说即庐山虎溪; 第四十八,彰龙山,在潭州醴陵县(今属湖南)北; 第四十九,抱福山,在连州连山县(今属广东),或云在南海交州。一作“抱犊山”,在潞州上党(今山西长治); 第五十,大面山,在益州成都县(今属四川都江堰市); 第五十一,元晨山,在江州都昌县(今属江西); 第五十二,马蹄山,在饶州鄱阳县(今江西波阳)。一作“马迹山”,或说在舒州(治所在今安徽怀宁),或说在润州丹徒县(今属江苏); 第五十三,德山(一作“地德山”),在朗州武陵县(今湖南桃源); 第五十四,高溪蓝水山,在雍州蓝田县(今属陕西); 第五十五,蓝水,在西都蓝田县(今属陕西); 第五十六,玉峰,在西都京兆县(今陕西西安)。或作“玉峰山”,在河中府(治在今山西永济县蒲州镇); 第五十七,天柱山,在杭州于潜县(今浙江临安境); 第五十八,商谷山,在商州(治在今陕西商县)。 第五十九,张公洞,在常州宜兴县(今江苏宜兴市); 第六十,司马悔山,在台洲天台(今属浙江); 第六十一,长在山,在齐州长山县(今属山东邹平); 第六十二,中条山,在河中府虞乡县(今山西永济)。或云在河中永乐(山西芮城县永乐镇),实指一山; 第六十三,茭湖鱼澄洞,在西古姚州(治在今云南姚安)。一作“鱼湖洞”,在四明山(浙江宁波西南); 第六十四,绵竹山,在汉州绵竹县(今属四川); 第六十五,泸水,在西梁州(指《禹贡》所说梁州,今雅砻江及与金沙江汇合后一段); 第六十六,甘山,在黔南(泛指今贵州),一说在黔州(今四川彭水、黔江等县邻近贵州处); 第六十七,王晃山(一作“瑰山”),在汉州(治在今四川广汉); 第六十八,金城山,在古限戍,又云石戍。一说在云中郡(治在今山西大同); 第六十九,云山,在邵州武刚县(今湖南武冈); 第七十,北邙山,在东都洛阳县(今河南洛阳); 第七十一,卢山,在福州连江县(今属福建); 第七十二,东海山,在海州(今江苏连云港海州镇)东二十五里,即云台山。 以上据唐道士司马承祯《天地宫府图》次序排列。杜光庭《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和李思聪《洞渊集》所说,顺序及具体名称均多与此异。兹录北宋道士李思聪所编《洞渊集》,所列宋代七十二福地名于下,聊以备考:地肺山、盖竹山、青远山、安山、石磕山、东仙源、青屿山、郁木坑、赤水山、麻姑山顶后、君山、桂源、灵墟、沃洲、天姥岑、若耶溪、金庭山、马岭山、鹅羊山、真墟、清玉坛、光天坛、洞宫、陶山、洞灵源、三皇井、烂柯山、勒溪、龙虎山、灵山、白水源、逍遥山、阁皂山、始丰山、金精山、东白源、钵池山、论山、毛公坛、鸡笼山、桐柏山、平都山、绿罗山、彰县山、抱福山、大面山、虎溪、元辰山、马迹山、地德山、蓝水、玉峰山、天目山、商谷山、张公洞、鱼湖洞、中条山、地灵墟、绵竹山、甘山、瑰山、金城山、地灵山、北邙山、武当山、女儿山、少室山、庐山、西源山、南田山、玉溜山、抱犊山 ( Fri, 28 Dec 2007 11:16:00 +0800 )
Description:
天覆阵、地载阵、风扬阵、云垂阵、龙飞阵、虎翼阵、鸟翔阵、蛇蟠阵
一字长蛇阵、二龙出水阵、三山月儿阵、四门斗底阵、五虎巴山阵、六甲迷魂阵、七擒七纵阵、八卦阴阳子母阵、九宫八卦阵、十代明王阵、天地三才阵、包罗万象阵;
十绝阵分天绝阵、地裂阵、风吼阵、寒冰阵、金光阵、化血阵、五烈阵、落魂阵、红水阵、红沙阵。
诛仙阵内诛仙门、戮仙门、陷仙门、绝仙门四门各部奇兵。
八卦两仪阵
  按先天小八卦乾坤排列,配合以灯光的奇妙作用的一种战阵。此阵以七数为杀着,每一正必有一反。入此阵者,会感觉到一种无形的压力,仿佛脚下地面尽向一边偏斜。灯光变幻莫测,有化一为七之妙。这七个幻影之中,第三个乃是真身。朱翠曾在不乐岛陷身此阵,得单昆之助破阵而出
七星锤阵
  武林中号称北斗七星座的戈华昌等所用阵法。七人按北斗七星方位排列,各持流星锤攻敌,其妙处是每次发招,皆能一锤化七,串成北斗星座,整齐划一,连绵不绝,无懈要击。白马公子余通纯曾为此阵所困,濒于绝境,幸得情人上官素相助才破阵而去
七星飞锤阵
  参照北斗七星之形布天下的阵法。“沙陀七锤”按天璇星、天玑星、天权星、玉衡星、开阳星、瑶光星、天枢星的方位站定,将敌人围在阵中,各人随意发招,每人飞锤全是一球化七,连绵不绝,产生的雄浑内力使敌人感到运转不灵,时间一长就可困死敌手。此阵暗含天地环宇的生息相克之学,虚实倒置,无本无未,实在难测难防。张定远曾为此阵所困。
七杀阵
  全称“天昏地暗七杀大阵”,由武林中独眼跛足的轩辕三缺创造。其特点是诡异、恐怖。该阵由七个黑衣瞎子组成,他们左手提一根明杖,右手持一把折扇,围住所要消灭的目标,在一种带着奇异节奏的琴声伴奏下,凌空起舞。琴声的节奏越来越快,他们的脚步也越来越快,明杖的舞动也越来越急,而七个人包围的圈子,则渐渐缩小,产生的压力,也渐渐加大,就好像一张织好的网,正在逐步收紧。这时他们的目标如同变成了一条网中之鱼,束手待毙。轩辕三缺曾用此阵法活捉女侠萧十一郎,结果反被萧十一良以刈鹿刀攻破。
七星八卦剑阵
  昆仑派剑阵,为昆仑七子所创,昆仑派仗以成名。这剑阵按八卦的方位而设,又暗合七星变化。临敌时,昆仑七子之首灵虚子站在乾位上,依次灵霞子站定坤位,灵中子立坎位,灵患子守震位,灵云子把离位,灵泉子护兑位,灵玄子防巽位,留出艮位让人进出。七人功力相差无几,声息相通,心心相印,纵横合击,彼此呼应,因此,力道的发挥超出了七个人连合总力之上。昆仑七子曾以此阵困住七煞儒生闵孝和冰魄神君曹钧,二人因得灵空法师出面说项,才没有丧于此剑阵下。
十二都天门阵
  道家四十九阵中的第一阵,系参透《易经》秘奥所创。道家高手以十二根小圆棍顺手插在地上,在外行看来,一点规律也没有,东一根,西一根有正的有斜的,仿佛随便乱插上去的一样,但是若开了“死”、“灭”两门,即便是武林高手,若不懂其中奥妙,也会在该阵法中转些时候。该阵用来阴敌,实在神妙至极
九宫八卦阵
  四川唐门掌门唐天生三师弟柳清河所布阵式。此阵将堆堆碎石依九宫八卦方位排列,变化繁多。人被困阵内,只觉四处昏黑如晦,阴气森森,雾气沉沉,不得其门而出
九宫八卦剑阵
  最能表现武当剑法威力的剑阵。由九个精通连环夺命剑法的人,按着九宫八卦方位而布成。自从明末武当派的黄叶道人创此剑阵之后,百余年只用了三次。武当派的连环剑法本以迅捷绵秘见长,若是几个精通连环夺命剑法的人同使,那就简直没有半点空隙,连苍蝇也难以飞过
刀网阵
  刀王余峻峰所创阵法。该阵为九人一组,八人分站坎、离、兑、震、巽、乾、坤、艮八个方位,另外一人居中接应,以快刀攻敌,分进合击,九人如同一体,对方若图各个击破,势必伤在乱刀之下
刀棒三绝阵
  由传神甲、容神午、曹神亥三个人执三根铜棒和三把尖刀组成的战阵。江湖上很少有人能逃出此阵。万杀门主黑杜鹃就死于刀棒三绝中。后杀手之王司马血以一柄碧血剑破掉了刀棒三绝阵
三茅宫假山
  三手真人利用三茅宫假山布置的一种奇门迷魂阵。这假山和围墙差不多高,落进假山便觉四周昏黑、山陵起伏、高峰插天,天论你如何奔跑,都找不到出路。楚玉祥、英无双曾身陷假山中
飞鱼九鼎阵
  江泽湖水寇飞鱼蒋兴设计的一种战阵。九人、九鼎、九舟,前后左右分布,往来纵跃,飞鼎、九舟一齐动作,虚虚实实,令敌眼花缭乱。据说这九鼎乃殷商时代,天子派兵丁五百开采川境巴颜喀拉山金石练就,在中国数千年历史中扮演了相当重要的角色。
千面搜杀阵
  八卦夺门阵的变种,和阳光折射相组合而成。列阵者每人一手执刀,一手执多棱银牌,利用特殊地形和阳光折射造成奇特的幻觉,一人幻化为四,四人幻化为八。入阵者虚实莫辨,有四面八方受敌之感。曹羽在汉阳郊外用此阵围困朱翠,朱翠跃至高处俯视窥出破绽,破阵而出
小六乘慑心阵
  病书生花明穷五年心力创研出来的阵法。郭飞鸿不慎身陷此阵中,只见密林环抱、株株相接,找不到出路。他认准一个方向,疾行三数里光景,可眼前仍然是一片密密麻麻的树林,再仔细一看并没离开原处,只是在这附近圈子。
大五行剑阵
  武当派闻名江湖的剑阵。二十五位道人,五个一组,像一朵梅花似的列成阵式,把敌人围在中间,剑阵流动,二十五支长剑,汇成一片精芒,同时出手,密不透风,威力无穷。大五行剑阵下少有人余生。
天盲大阵
  天盲会独门阵法。天盲会弟子在对敌时,由数十人一齐拉住竹竿,联结成一个奇怪的图形。其中一人出竿,则其余数十人亦纷纷也竿,有的打头,有的打腿,置对方于顾首不顾尾之境地。此阵法威力无比,天下罕有敌手
天罡北斗阵
  全真七子集体御敌的阵法。按北头星座的方位,七人盘膝而坐,马钰位当天枢,谭入端位当天璇,刘处玄位录天玑,丘处机位当天权,四人组成斗魁;王处一位当玉衡,郝大通位当开阳,孙不二位当瑶光,三人组成斗柄。北斗七星中以天权光度最暗,却是居魁柄相接之处,最是冲要,因此由七子中武功最强的丘处机承当,斗柄中玉衡为主,由武功次强的王处一承当。天罡北斗阵是全真教中最上乘的玄门功夫,迎敌时只出一掌,另一掌却搭在身旁之人身上,敌人来攻时,正面首当其冲者不用出力招架,却由身旁道侣侧击反攻,犹如一人身兼数人功力,的确威不可当。若是陷入天罡北斗阵,除非将七人中打倒一人,否则决然无法逃出。阵中七人以静制动,击首则尾应,击尾则首应,击腰则首尾皆应,牢牢将敌人困于阵中,但是若深谙此阵奥妙,抢占北极星位,便能以主驱奴,制得北斗阵缚手缚脚,不得自由施展。后来,这一阵法成为全真派集体御敌的法宝,可单由七人布阵,也可由九十八人布阵,每七人一组,布成十四个天罡北斗阵,和每七个北斗阵又布成一个大北斗阵一正一奇,相生相克,互为犄角,更是威力无穷
五行阵
  石梁派祖传武功。阵势圆转浑成,不露丝毫破绽,内含五行生克变化之理。一人也手,引致对方进攻,自示弱点,其余四人立即绵绵而上,针对对手身上的弱点进袭,不到敌人或死一或擒,永无休止。五人招数互为守御,步法互补空隙,临敌之际,五人犹似一人,浑然一体,变化无穷无尽。五行阵传至温氏五祖,经五祖十多年潜心钻研,又创成八卦阵作为辅佐,由石梁派温氏五祖的第二代好手十六人按八卦方位而立,阵法与五行阵全无二致。石梁派温氏五祖以此阵法擒捕金蛇郎君夏雪宜。后袁承志用金蛇郎君为破五行阵而殚竭心智创出的《金蛇秘籍》大破五行八卦阵。
五方剑阵
  终现五剑经过二十年苦心孤诣练成的剑阵。五人站在五个方法,呈梅花状,将敌人围在中间。进攻时,五个剑法各不相同,有的正面主攻,有的偷袭,有的从侧封解。终南五剑以此阵对付石母,石母武功虽高,也脱身不得
五鬼阴风剑阵
  由川中五鬼所创。五鬼练有一种极其歹毒的阴毒功夫,出剑时,将内力贯注剑身发出,更利用剑身小孔震荡空气,发出呜呜鬼嚎般的声音,扰乱对方心神,使对方因而失手。地灵教教主武继光一人斗五鬼,手持金精玉魄剑绕空一匝,倒卷而下,立时削断了五鬼的二支长剑,破掉了五鬼剑阵
反五行花树阵
  武功称雄天下的天机老人和三间神尼,手植花树依反五行原理分布于所居山洞之外,奥妙无穷。人若置身阵中,如坠入浓云密雾,耳目俱失效用,无法走出咫尺之地,此阵还能令陷落之心念浮动,生成诸般幻象,贪念、色欲、往事趁虚而入,四周五色缤纷的花树都化成千百个艳装美女,由念生淫,由淫生欲,由欲焚身,死状苦不堪言。故此阵专用于惩戒淫恶之徒。内宫侍卫赵海萍虽然年近三旬,却犹是童身,未曾动过色欲之念,所以最终通过反五行花树阵,得到了《归元秘籍》,练成天下第一高手
六合阵
  乔拓疆等海盗练成的一套六人阵法。十分复杂,进退变化均按照五行八卦的方法,六人彼此呼应,轮番进攻,威力不凡,是乔拓疆的镇山之宝。他们曾以此阵法取胜厉擒龙和邵元化一家 另,柳英奇所设战阵。包括乾、坤、生、死、水、火等六门。柳曾以此阵对付苏雨的徒弟毛一波。
  六合,也是一种武术用语,以精、气、神相合为内三合,手、眼、身统一为外三合,统称“六合”。又,眼与心合、心与气合、气与身合、身与手合、手与脚合、脚与胯合,也叫“六合”。
少林罗汉阵
  少林派弟子的阵法。临敌时五人联手,将敌人团团围住,流动时如行云流水,停下来重如山岳,敌人极难突围。这种阵法如蟒蛇盘成蛇阵,首尾相应,绝无破绽。心眉大师曾布下此阵对付阿飞。但阿飞从仙鹤对付蟒蛇的办法中得到启发,以静制动、以逸待劳,终于靠快剑、快腿破了此阵
正反四象阵
  师陀国少女宇文虹霓布置的阵法,用以对付楚平原。它根据八卦的坎、离、兑、震、巽、乾、坤、艮等八个方位,安排八位武士占据,将敌人围在阵中。其中四个下方向和四个斜方向,虚实相生,正反互用,故名“正反四象阵”。临战时,敌人极难突围。
四象阵法
  豫中四丑依据先天八卦易理化合,并按东、南、西、北、中五行方位,苦练而成的一种阵法。四象阵法一发动,四丑弟兄四人各按方位变化,循环出手,此进彼退,生生不息,奥妙无穷,威力至大。戈碧青与庄韵晴联手,一鞭一掌同发,瓦解了名震江湖的四象阵。
四绝剑阵
  青城派镇派绝艺。与少林罗汉阵、武当七星阵并重江湖。此阵共有四种不同的剑法,由四人同一时间出手,内含春、夏、秋、冬四序,相生相克。第一招出手,便含有立春木旺水绝、立夏火旺木绝、立秋金旺火绝、立冬水旺金绝等四招绝学,故名四绝剑。功力不逮的人,不要说胜过四绝剑阵,就是这第一招,都极不易接住
北斗七星阵
  北海玄灵门第三代弟子北海七星所布战阵。七人依上三颗“玉冲”星,下三颗“璇玑”星次序,占据七个方位,对敌形成包围。随着阵式变化,七人既可联手往复,流转不息。此阵为江清岚和崔文尉夫妇联手用乾坤一剑所破
归流阵
  昆仑派阵法。威力极强,除了江青外,天下尚没有一个武功高手身陷五伏罗汉的归流阵而能安然脱困。此阵法中,尤以“化神为烬大九环”最为厉害,第一出手必含真力,每一呼吸定蕴内劲,似乎要把敌人彻底毁灭。但大九环一旦施用出来,则不论能不只务敌,组阵之人必会精疲力竭,萎靡于地,通常需两个月以上的养息才能恢复元气,有时甚至有零点气溃散、血脉暴裂之危。此乃两败俱伤、玉石俱焚的阵法
红云阵
  乃红云老祖辛云碧所创阵法。红云阵式共有七层帏幕,各有妙着,层层相叠雷火相济,厉害万分。阵法启动,蓦地当空幕顶飘落下大片红雨,这片红色光雨,一经散发而出,立刻形成密如贯珠的一边串巨大雷鸣之声,一团团烈火,击向头顶,险恶无比。昆仑飞仙蓝宛莹借助四道灵符第一个闯过了红云阵
枯骨幻阵
  沙陀门最得意的阵法。机关一开,无数骷髅从四面八方一齐逼来,带着怪声惨叫和骨头互磨的吱吱声响,十分骇人。这些骷髅看起来好像是由白骨牵边而成,每走一步老要摇晃一阵,但动起手来快行出奇,即使有血剑护身也难以脱围。张定远曾为此阵所制,万念俱灰,英雄气概尽失,被骷髅装进石棺,险此葬身深渊。此阵除了机关操纵之外,含有五行五克、奇门八卦之理,真是夺鬼神之机变,参天地之造化,只是太过阴毒,为正人君子年不齿
星光七杀阵
  白马山庄中由六座星楼与正中大厅构成的一个高深奥妙的阵式。郭白云在当年建筑山庄时巧运灵思,按先天易理,而此阵以御敌。此阵发动时,六座星楼灯光同时大盛,七面商悬的青铜镜互相反射着这炫目的光芒。已方众人全部隐退,敌人陷此阵中便目迷镜光,足下自乱,自四面八方箭来的箭矢便足以制敌于死命。铁海棠之子铁孟能在闯此阵时吃了大亏。
恒山剑阵
  恒山派镇山之技。对敌时女弟子七人一队,将对手围在圈内,每柄长剑指住对方一处要害,即头、喉、胸、腹、腰、背、胁。对手武功虽强,也半点动弹不得。七剑边环,既攻敌,复自守,绝无破绽可寻
迷天混沌大阵
  又称万年冢。传说在太白山最深处,有一处人踪绝迹之地,内有千年以上古冢无数,范围广达三十多里地,山势险峻、古洞幽深。白日重雾笼罩,夜里鬼火闪烁,被称为人间阴曹。古人得用此地建此阵法,一入此阵,便迷失方向;一人出声,如八方雷吼,令人毛骨悚然。米其贵携宇宙风夜闯此阵,救出被困在古家中的宋哲宗
真武七截阵
  武当派祖师张三丰所创阵式。他从真武神像座前的龟蛇山、龟山,心想这一龟一蛇正是兼收至重至灵的两件物性,竟从中创制出一套精妙无方的武功出来。然而,从大气磅礴的龟、蛇二山山势演化而来的武功决非一人之力能同时施为。于是他传了七位弟子每人一套武功,各有精微奥妙之处,若二人合力,则攻守妆备,威力大暗。若三人同使,比二人同使的威力又强一倍。四人相当于八位高手,五人相当于十六位,六人相当于三十二位,七人相当于六十四位当世一流高手同时出手。因无机缘,此阵一直未经实战,只在张三丰百岁寿辰之际,群雄上武当山逼问张翠山时,宋远桥决定用此阵,谁知此阵未摆,张翠山夫妇却因惊痛愧疚双双自自刎
  由毒蛇组成的御敌战阵。一众苗女手执长长的竹筒巡山,遇敌时即放出毒蛇把敌人团团围住,形成别具一格的蛇阵。苗疆峒主的女儿蒙赛花曾而下蛇阵攻击误入禁地的琥元感、邵湘华等人,却被石棱以一声长啸驱散
铜椰阵
  屠龙岛主铜椰老人将椰林依五行八卦方位分布,其间亦可隐藏武士。阵中“火窟”常年贮放千年珍物龙角胶。凡欲得之者,必得破解此阵
  绝情谷谷主公孙止用来对付强敌的阵法。渔网以金丝和钢丝绞成,第张网丈许见方,网上缀满金刀利剑,用以刺敌作敌,网口交错之处缀有吸铁石,可以吸去敌人的金属暗器。对敌时,由十六人组成一阵,每四人拉住一块渔网,由掌阵者指挥,或横或竖,或斜或平,不断变换,缩小包围圈,令敌人束手就缚。武功高绝的周伯通就曾被此网捕获。杨过等也一再为其所困。后来杨过得到削铁如泥的玄铁剑,自是方不再怕它
混添锁云国阵
  苏半飘在八公山上下的阵法,以十二支红色小旗子为十二旗门,威力极大。困此阵内,若碰上“生”门,尚可逃得一命;若碰上“死”门,万无活理。苏半瓢不屑与楚秋阳、柳英奇等小辈动手,便将他们诱入阵内,企图困死他们。
颠倒奇门阵法
  这是阵法中最精奥的一种。这种阵法乃是按照八卦易理和阴阳五行生克之学所设。由于一反常人顺理成章的摆布之法,所以,这种阵法非常奇妙,不懂这种阵法的,走进去后,如入五里动云雾之中,无论怎样运足目力,也看不清左右道路。
 天风银雨阵
  “万里流香”任风萍为对付中原武林高手所创的阵法。它以无比精严的配合见长,具有“天、地、风、雨、日、月、云、雪、霜”九种变化,互为辅助,生生不息,又佐之以练子流星锤等奇形兵刃,极具威力。南宫平、梅吟雪等均曾陷入此阵 ( Fri, 28 Dec 2007 11:14:36 +0800 )
Description:
(0)轩辕剑 黄帝所铸 首山之铜 天文古字 广黄帝东行纪云帝崩葬乔山五百年後山崩室空惟剑在焉一旦亦失去画影
(1)腾空 颛顼所有 拾遗记曰颛顼高阳氏有此剑若四方有兵此剑飞赴指其方则克在匣中常如龙吟虎啸
(2)禹剑 夏禹所铸 腹上刻二十八宿面文明星晨,背记山川 藏之会稽山
(3)启剑 夏王启铸 铜 三尺九寸 後藏之秦望山
(4)太康剑 夏王太康铸 铜 三尺二寸 太康在位二十九年辛卯三日铸
(5)夹剑 夏王孔甲铸 牛首山之铁 铭曰夹 四尺一寸 孔甲在位三十一年以九年甲辰铸一剑铭曰夹
(6)定光 殷太甲铸 文曰定光古文篆书 二尺 太甲在位三十二年以四年甲子铸一剑曰定光
(7)照胆 殷武丁铸 铭曰照胆古文篆书 三尺 武丁在位五十九年以元年戊午铸一剑曰照胆
(8)含光 殷代 列子曰卫周孔其得殷之宝剑童子服之却三军之众一曰含光二曰承景三曰脊练 承景脊练
(9)镇岳尚方 周昭王铸 铭曰镇岳尚方古文篆书 五尺 昭王在位五十一年以二年壬年铸五剑各投五岳铭曰镇岳尚方
(10)昆吾剑 周穆王时西戎献 链钢 长欠有咫 用之切玉如泥
(11)骏 周简王铸 铭曰骏大篆书 三尺 简王在位十四年以元年癸酉铸
(12)干将 吴人干将莫邪所造 铁 吴越春秋载吴王闯庐使干将作二剑其妻莫邪断发翦爪投炉中剑成雄号干将雌号莫邪 莫邪
(13)越五剑 越欧冶子造 铜锡 越绝书载欧冶因天之精神悉其伎巧铸成五剑一曰湛卢二曰纯ぬ三曰胜邪四曰鱼肠五曰巨阙
(14)越八剑 越王使工人所铸 采金 拾遗记载越王以白牛白马祀昆吾之神以成八剑名曰掩日断水转魄悬翦惊鲵灭魂却邪真刚
(15)龙渊 楚命欧冶干将所造 铁英 越绝书载楚王闻吴有干将越有欧冶子命风胡子往见之使作铁剑因成龙渊
(16)太阿工布铁剑三枚太阿工布诫 秦昭王铸 铭曰诫大篆书 三尺 昭王在位五十二年以元年丙午铸
(17)定秦 秦始王铸 采北祗铜 铭曰定秦小篆书李斯刻 三尺六寸  皇在位三十七年以三年丁巳铸
(18)神剑 汉太公所得 命诀载太公微时有冶为天子铸剑指太公腰间佩刀曰若得杂冶即成神剑可以克天下太公解投冶中剑成授太公
(19)赤霄 汉高帝所得 铁 铭曰赤霄大篆书 三尺 高帝以秦始皇三十四年得於南山及贵常服之斩蛇即此剑
(20)神龟 汉文帝铸 三尺六寸 同时铸三剑刻龟形故名 帝崩命入剑玄武宫
(21)八服 汉武帝铸 铭曰八服小篆书 三尺六寸 以元光五年铸凡八剑五岳皆埋之
(22)茂陵剑 汉昭帝所得 上铭直千金寿万岁 昭帝时茂陵人献一宝剑故名
(23)毛 汉宣帝铸 二剑铭皆小篆书 三尺 以本始四年铸一曰毛二曰贵以足下有毛故为之贵
(24)衍 汉平帝所得 上有帝名大篆书 平帝在位五年以元始元年辛酉掘得上有帝名衍因服之
(25)乘胜万里伏 王莽铸 铭曰乘胜万里伏小篆书 三尺六寸 莽造威斗及神剑皆链五色石为之
(26)更国 更始刘圣公铸 铭曰更国小篆书
(27)秀霸 汉光武所得 铭曰秀霸小篆书 未贵时在南阳鄂山得之
(28)玉具剑 光武以赐冯异 七尺 冯异传赤眉暴乱三辅以冯异为征西将军讨之车驾送至河南赐以乘舆七尺玉具剑
(29)龙彩 汉明帝铸 永平元年铸上作龙形沉之洛水中水清时常有见之者
(30)金剑 汉章帝铸 金质 建初八年铸投入伊水中
(31)安汉 汉顺帝铸 铭曰安汉小篆书 三尺四寸 永建元年铸
(32)中兴 汉灵帝铸 文曰中兴小篆书 建宁三年铸同时铸四剑铭文皆同後一剑无故自失
(33)孟德 曹操所得 上有金字铭曰孟德 三尺六寸 献帝建安二十年操於幽谷得之
(34)思召 袁绍所得 上铭曰思召 古今注袁绍在黎阳梦神人授一宝剑及觉果在卧所铭曰思召解思召为绍字
(35)蜀八剑 蜀昭烈帝铸 采金牛山铁 三尺六寸 一备自服余赐太子禅梁王理鲁王永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各一
(36)镇山剑 蜀後帝禅造 一丈二尺 廷熙二年造此巨剑以镇剑口山故名
(37)倚天 其利断铁如泥一自佩一赐夏侯恩青虹 魏武帝铸魏
(38)三剑 魏太子丕造 一曰飞星一曰流采一曰华铤
(39)文士剑 杨修献魏文帝 文士传杨修以宝剑与魏文帝帝佩之语人曰此杨修剑也
(40)吴六剑 吴大帝所有 古今注载吴大皇帝有宝剑六一曰白虹二曰紫电三曰辟邪四曰流星五曰青冥六曰百里
(41)大吴 吴大帝孙权铸 采武昌铜铁 文曰大吴小篆书 各三尺九寸 黄武五年共作剑千口
(42)流光 吴王孙高铸 文曰流光小篆书 建兴二年铸
(43)皇帝吴王 吴主孙皓铸 文曰皇帝吴王小篆书 建衡元年铸)
(44)步光 晋怀帝铸 铭曰步光小篆书 五尺 永嘉元年铸
(45)五方单符 晋穆帝铸 铭曰五方单符
(46)隶书 以永和五年於房山造剑五口神剑 晋孝帝铸 铭曰神剑隶书 以太元元年埋此於华山顶
(47)定国 宋武帝铸 铭曰定国小篆书 永初元年铸此剑後入于梁
(48)永昌 宋废帝昱造 铭曰永昌篆书 元徽二年造於蒋山之巅
(49)梁神剑 陶弘景造 金银铜锡铁五色合为之 文曰服之者永治四方小篆书 长短各依剑术法 梁武帝依普通中庚子命弘景造神剑十三
口(镇山 北魏道武帝造 隶书 登国元年帝於嵩阿铸此二剑 )
(50)沉水龙雀 夏赫连氐造 铭曰大夏龙雀 魏志赫连百链为剑号曰大夏龙雀铭其背
(51)太常 北魏明元帝造 铭背曰太常
(52)四尺千金剑 唐晋公王铎所有 剑侠传唐晋公有千金剑以获李龟寿
(53)火精剑 唐德宗所有 杜阳杂绵载夜见数尺光明斫铁即碎
(54)酉蕃宝剑 宋 宋监载右相都督张浚请御前降西蕃宝剑给赐有功将士以为激劝
(55)古铜剑 宋苏轼所得 东坡集载郭祥正遗古铜剑东坡谢以诗云一双铜剑秋水色两首新诗争剑
(56)楚铜剑 宋郑文所得 方舆志载宋奉官郑文尝官楚武昌江岸裂出古铜剑文得之冶铸精巧非人工所能成者
(57)安定剑 明初安定王所贡 咸宾集载洪武甲寅安定王遣使贯异剑赐以织金文绮命其酋长立
另的版的古代名剑....
万仞: 古代名剑。郭于章《剑记》:“西晋寮有旌阳令许逊者,得道于豫章山,江中有蛟为 患,旌阳没水投剑斩之,后不知所在,项渔人网得一石匣,鸣击之声数十里,唐朝道王为洪州否刺史,破之得剑一双,视其铭,一有许旌阳字,一有万仞字。”
  龙剑:古代名剑。刘禹锡《武陵观火》:“晋库走龙剑,吴室荡燕雏。”柳宗元《闻歌》诗曰:“翠帷双卷出顷城,龙剑破匣双月明。”
  照胆:古代剑名。南朝.梁.陶弘景《刀剑录》载:“武丁在位五十九年,以元年岁次午铸一剑,长三尺,铭曰‘照胆’,古文篆书。”
  金剑:古剑的一种。《刀剑录》:“章帝建初八年,铸金剑令投于伊水中,以压人膝之怪。”
  王氏剑:古代名剑。《五代史.冯晖传》:“吾闻王氏剑,天下利器也。”
  大剑:古代剑名。《五代史.史弘肇传》:“周太祖出镇魏州,弘肇议带枢密以行,苏逢吉场邻以为不可,弘肇恨之,明日会饮窦贞固第,弘肇曰:‘安朝庭定祸乱,直须长剑大剑,若毛锥子安足用哉。’”
  大梁氏剑:南北朝时期梁武帝萧衍命陶弘景所造神剑13口,称大梁氏剑。《剑记》:“梁武帝命陶弘景造神剑十三口,以象闰月。”又引《水经注》:“梁国多沼,时池中出神剑,至令其民像而作之,号大梁氏剑。”
  隋刃:亦名浪剑。剑身用毒药炼铸,伤人即死。《新唐书.南诏传》:“隋刃,铸时以毒药并冶,取迎曜如星者,凡十年用成,淬以马血,以金犀饰镡首,伤人即死。浪人所铸故亦名浪剑。”(注:浪人,指行踪不定之人)。
  浪人剑:古代名剑。为浪人(行踪无定者)所铸。《会要》:“贞观元十年九月辛卯,南诏献锋槊、浪人剑。”亦名“浪剑”。
  玉柄龙:古代名剑。《事物异名录.武器.剑》:“汾阳王(郭子仪)诞日,裨将以父所宝玉柄龙奉之。”
  青龙剑:唐代名剑。唐.殷成式《酉阳杂俎》:“唐开元中,河西骑将宋青春每阵,常运剑大呼,……吐蕃曰:‘尝见青龙突阵而来,兵刃所及,若叩铜铁,谓为神助将军也。”
  疥痨宾:古代剑名。《唐书.顾彦辉传》:“养子瑶,尤亲信,彦辉以所佩剑号疥痨宾佩之。”
  青霜:古代名剑。此剑之剑光青凛若霜雪,故名。唐.王勃《腾王阁序》:“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
  鸦九剑:唐代铸剑师张鸦九所造之剑。唐.白居易《鸦九剑》诗:“欧治子死千年后,精灵暗授张鸦九,鸦九铸剑吴山中,天与日时神借功。”
  灵宝剑:古代名剑。宋.沈括《梦溪笔谈》:“钱塘闻人绍,一剑削十大钉皆截,剑无纤迹;用力屈之如钩,纵之铿锵有声,复直如弦。古之所谓灵宝剑也。”
  裴旻剑:古代利剑。宋.文同:“交柯挥电裴旻剑,乱蔓漓张晓笑。”
  鞘剑:古代剑名。《元史.何实传》:“实来归,大将木华黎与论兵事,奇变百出。遂引见太祖,献军民之数帝大悦,赐鞘剑。命从木华黎选弃前锋。”
  破山剑:古代剑。《珊瑚钩诗话》:“有农夫耕地得剑,磨洗适市,值贾胡售以百千,未可,至百万,约来日取之。夜归语妻子,此何异而价至。是庭中有石,偶以剑指之,立碎。诘旦,胡人载镪呈,则叹叱曰:剑光已尽,不复买。农夫苦问之。曰:是破山剑,唯一可用,吾欲持之破宝山耳。”
  青蛇:古代剑名。《万花谷》载:“龟文、龙藻、白虹、青蛇……皆剑名也。”
  火精:古代名剑。《杜阳杂编》:“火精剑,建中二年大林国所贡。云其国有山,方数百里,出神铁。其山有瘅毒,不可轻为采取。若中国之君有道,神铁则自流炼之为剑,必多灵异。其剑之光如电,切金如泥。以朽磨之,则生烟焰;以金石击之,则火光流起。唐德宗时,上将幸奉天,自携火精剑出内殿,研槛上铁狻猊,应手而碎,乃乘舆夜,待从皆见上仗数尺光明,即剑光也。”
  折铁宝剑:古代名剑。状似刀,仅一侧有刃,另一侧是背,上有一窄凹槽。剑身中间印有宽凹槽,长3尺4寸3分,重仅1斤4两。《拳剑指南》谓:“状极古雅,有刚柔力,能弯曲自如。单双手持之,无往不利。此是古大将所用折铁宝剑。”
  干将:古代名剑名。干将,本人名,相传他与其妻莫邪铸有名剑二枚,因以名其剑。《吴越春秋.阖闾内传》:“请干将作名剑二枝。干将者,吴人也;莫邪,干将之妻也。干将作剑,金铁之精不流,于是干将夫妻,乃断发剪爪,投于炉中,金铁乃濡,遂以成剑,阳曰干将,阴曰莫邪。”一说干将、莫邪铸剑,铁汁不流,莫邪投身于炉而成剑。参见“莫邪”。
  吴干:指春秋时期吴国名剑“干将”。《战国策.赵策》:“夫吴干之剑,肉试则断牛,金试则截盘义。”《吕氏春秋.疑似》高诱注:“吴干,吴之干将者也。”参见“干将”条
  干胜:古代名剑。《广雅.释器》:“断蛇、鱼肠、纯钩、燕支、蔡愉、属镂、干胜、墨阳,并称名剑。”
  雌雄剑:①古代名剑。晋.王嘉《拾遗记》载:昔吴国武库之中,兵刃铁器,俱被物食尽,而封署依然。王令检其库穴,猎得双兔,一白一黄。杀之,开其腹,而有铁胆肾,方知兵之铁为兔所食。王乃召其剑工,令铸其胆肾为剑,一雌一雄。号‘干将‘者雄,号;‘莫邪’者雌。其剑可以切玉断犀,王深宝之,遂霸其国。”②指插于一鞘之双剑,二剑把扁平,剑身一边平,另一边有脊,相合成一剑之形。
  莫邪:古代宝剑名。或作“镆邪”、“镆铘”、“莫铘”。唐.陆广微《吴地记.院门》载:吴王阖闾使干将铸剑,铁汁不流。干将妻莫邪问该如何办,干将说:从前先师欧冶子铸剑时,曾以女子配炉神,即得。莫邪闻言即投身炉中,铁汁出,铸成二剑。雄剑叫“干将”,雌剑叫“莫邪”。一说莫邪断发剪爪.投于炉中,而后剑成。参见“干将”。
  墨阳:古代名剑。参见“干胜”条。
  龙渊:古代宝剑名。相传春秋时楚王令欧冶子、干将师徒铸铁剑。欧冶子、干将作成铁剑三支:一名龙渊、二名太阿、三名工布,献给楚王。楚王见后非常高兴,问道:“何谓龙渊、太阿、工布?”答曰:“欲知龙渊,观其状,如登高山,临深渊;欲知太阿,观其(纹),巍巍翼翼,如流水之波;欲知工布,(纹)从文起,至脊而止,如珠不可衽,文若流水不绝。”(见《越绝书.外传记宝剑》)“(纹)”即刃上碎锦式花纹。唐人为避高祖李渊讳,改“渊”为“泉”,因称“龙泉。”又相传晋代张华见斗、牛二星之间有紫气,后使人于丰城狱中掘地得二剑,一曰龙泉,一曰太阿(见《晋书.张华传》)。
  龙泉:古代名剑。亦称“龙渊剑”。出自河南西平县。取当地龙泉水淬剑而得名。《东观汉记》:“章帝赐尚书剑,韩棱渊深有谋,故得龙泉剑”。又,浙江龙泉县所铸之剑,亦称“龙泉剑”。
  丰城剑:古代名剑。即龙泉、太阿剑。《晋书.张华传》;“吴之未灭也,斗牛之间常有紫外紫气。及吴平之后,紫气愈明。华闻豫章人雷焕妙达伟象,乃要焕宿,因登楼仰观。华曰:‘是何祥也?’焕曰:‘宝剑之精,上彻于大耳。’华曰:‘在何郡’?焕曰:‘在豫章丰城。’华即补焕为丰城令。焕到县掘狱屋基得一石函,中有双剑,并刻题,一曰龙泉,一曰太阿。焕遣使送一剑与华,留一自佩。”
  太阿:古代宝剑名。相传为欧冶子、干将所铸。也作“泰阿”。《战国策.韩策一》:“韩卒之剑戟,……龙渊、太阿,皆陆断马牛,水击鹄雁”。《史记.李斯列传》:“服大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参见“龙渊”。
  太哥:“太阿剑”之异名。敦煌遗书《王陵变文》:“不可别物,请大王腰间太哥宝剑。”
  泰阿:春秋时期名剑之一。这作宝剑的通称。为铸剑名师欧冶子、干将所铸。见《越绝书.越绝外传.记宝剑》。《史记.李斯列传》:“今陛十……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一作“太阿”。参见“太阿剑”条。
  胜邪:春秋时期越国冶师欧冶子所铸五大名剑之一。参见“湛卢”条。
  工布:古代名剑。《越绝书.越绝外传记宝剑》:“欧冶子,干将凿茨山,汇其溪,取铁英,作为铁剑三枚:一曰龙渊,二曰泰阿,三曰工布。”参见“龙渊”
  磐郢:古代名剑。《吴越春秋》:“吴王得越所献宝剑三枚。一曰鱼肠,二曰磐郢,三曰湛泸。”一作“豪曹”。
  湛卢:古代宝剑名。相传为春秋时人欧冶子所铸。《越绝书.外传记宝剑》:“欧冶子乃因天之精神,悉其伎巧,造为大刑三,小刑二:一曰湛卢,二曰纯钩,三曰胜邪,四曰鱼肠,五曰巨阙。吴王阖庐之时,得其胜邪、鱼肠、湛卢。”杜甫《大历三年出瞿塘峡久居夔府将适江陵》:“朝士兼戎服.君王按湛卢。”另:春秋时期越国冶师欧冶子所铸五大名剑之一。晋.左太冲《吴都赋》:“吴钩越棘,纯钧湛泸。”相传欧冶子所铸五大名剑为三大二小。其大者有湛卢、纯钧、胜邪;其小者有鱼肠、世阙。湛泸宝剑因通体“湛湛然黑色也”(宋.沈括《梦溪笔谈.器用》)而得名。一作“冗卢”。
  鱼肠:春秋时期越国冶师欧冶子所铸五大剑之一。汉.袁康《越绝书.外传.记宝剑》:“阖闾以鱼肠之剑刺吴王僚。”参见“湛卢”条。
  蟠钢:“鱼肠”剑之别名。宋.沈括《梦溪笔谈》:“鱼肠即蟠钢剑也。”亦称松纹剑。参见“鱼肠”条。
  松纹:古代名剑“鱼肠”之别称。《梦溪笔谈》:“鱼肠,即今蟠钢剑也。又谓之松经纬度。”
  巨阙:古代宝剑名。相传为春秋时人欧冶子所铸。《荀子.性恶》:“阖闾之干将、莫邪、巨阙、辟闾,皆古之良剑也。”参见“湛卢”。
  纯钧:古代宝剑名。相传为春秋时人欧冶子所铸。《越绝书.外传记宝剑》:“越王勾践有宝剑五,闻于天下。客有能相剑者名薛烛,王召而问之,(客曰)……扬其华,(揪)如芙蓉始出,观其(纹)(花纹〉,烂如列星之行,观其光,浑浑如水之溢于塘,观其断,岩岩如琐石,观其才,焕焕如冰释,此所谓纯钩耶。”参见“湛卢”。
  纯钩:古代宝剑。“纯钧”之异名。《淮南子.修务》:“夫纯钩,鱼肠之始下型,击则不能断,刺则不能入,及加之砥砺,摩其锋鄂,则水断龙舟,陆团犀甲。”参阅“纯钧”条
  淳钧剑:古代名剑。相传为欧冶子所炼。《淮南子》:“山崩而落洛之水涸,欧治子而淳钧之剑成。”亦名纯钧剑。
  燕支:古代名剑。《广雅.释器》:“断蛇、鱼肠、纯钩、燕支、蔡愉、属镂、干胜、墨阳,并称名剑。”
  蔡愉:古代名剑。参见“干胜”条。
  画影:传说中古代部族首领颛顼所用的宝剑。《名剑记》曰:“颛顼高阳氏有画影剑、空剑。若四方有兵,此剑飞赴,指其方则克,未用时在匣中,常如龙虎啸吟。”
  腾空:传说中古代部族道领颛顼所用的宝剑。《名剑记》曰:“瑞顼高阳氏有画影剑、腾空剑。”参见“画影剑”条。
  轩辕剑:古代名剑。《名剑记》:“轩辕采首山之铜,铸剑,以天之古字题名。”
  启剑:古代名剑。相传为夏禹之了启在位时所铸。梁.陶弘景《古今刀剑录》:“夏禹子帝启在位十年,对庚戍八年铸一铜剑,长三尺九寸,后藏之秦塑山,腹上刻二十八宿,文有背面。面文为星辰,背记山月日月。”
  夹剑:古代名剑。传说殷帝孔甲在位时所铸。梁.陶弘景《古今刀剑录》:“孔甲在位三十一年,以九年岁次甲辰,采牛首山铁,铸一剑,铭名曰‘夹’,古文篆书,长四尺一雨。
  太康:古代名剑。以此剑造于殷帝太康在位时,故名。梁.陶弘景《古今刀剑录》:“启子太康在位二十九年,岁在三月辛卯春,铸一铜剑,上有八方面,长三尺三寸头,头方。”
  定光:古代剑名。传说殷帝太甲在位时所铸。梁.陶弘景《古今刀剑录》:“殷太甲在位三十二年,以四年岁次甲子铸一剑,长二尺,文曰‘定光’,古文篆书。”
  含光:古代名剑。春秋时卫人孔周藏有殷代留下来的三把宝剑:含光、承影、宵练。《列子.汤问》:“孔周曰:‘吾有三剑,惟子所择。一曰含光,视不可见,运之不知其所触,泯然无际,经物而物不觉。’”
  承影:古代名剑:为春秋时卫人孔周所藏。《列子.汤问》:“孔周曰:‘吾有三剑,惟子所择。……二曰承影,味爽之交,日夕昏有之际,北面察之,淡炎焉若有物存,莫有其状。其触物也,窃然有声,经物而物不见’。”《文苑英华.唐并州都督鄂国公尉迟恭碑铭》:“蛟分承影,雁落忘归。”
  宵练:古代名剑。为春秋时期卫人孔周所藏。《列子.汤问》:“孔周曰:‘吾有三剑;惟子所择……三曰宵练,方昼则见影不见光,方夜则见方而不见形。其触物也,骜然而过,随过随合,觉疾而不血刃焉’”。一作“霄练”。
  夏禹剑:古代名剑。传说为夏朝大禹时所铸。《名剑录》:“夏禹铸一剑,藏会稽山,腹上刻二十八宿,文有背面,文为日月星辰,背记山川。”
铜剑:古代剑名。以铜铸成。《刀剑录》:“夏君在位,以庚茂八铸一铜剑。
  锟鋙:古代名剑。《列子.汤问》:“周穆王大征西戎,西戎献锟之剑,……切玉如泥。亦作昆吾。”注:“昆吾,龙剑也。”
  轻吕:古代名剑。《逸周书.克殷》:“武王答拜。先入,适王所,乃施射之,三发而后下车,而击之以轻吕,斩之以典钺。”
  镇岳尚方剑:古代名剑。相传为西周时期昭王瑕在位时所铸的宝剑。梁.陶弘景《古今刀剑录》:“昭王瑕在位五十一年,以二年岁次壬午,铸五剑,名五岳,铭曰:‘镇岳尚书’,古文篆书,长五尺。”
  掩日:春秋时越王勾践所督铸的八把长剑之一。
  转魄:春秋时期越王勾践所督铸的八把长剑之三。
  悬翦:春秋时越王勾践所督造的八把长剑之四。
  惊鲵:春秋时越王勾践所督铸的八把长剑之五。
  灭魂:春秋时期越王勾践所督铸的八把长剑之六。
  却邪:春秋时期越王勾践所督铸的八把长剑之七。参见“八剑”条。
  真刚:春秋时期越王勾践所督铸的八把长剑之八。
  光剑:古代名剑。春秋时吴王夫差所用之物,长约一尺五寸,茎为圆柱形,有两道箍棱。剑身有两行阴刻篆字,铭文“攻玉王光自(乍)用剑以战茂人。”为安徽省南陵县出土文物。
  吴王剑:古代名剑。《项奎虎丘山诗》:“当时吴王剑,砺光裂岩幽。”
  吴王夫差剑:古剑名。为春秋时期吴国君主夫差所用。河南辉县出土文物。剑通体长59.1厘米,剑身宽厘米。剑身上有阴刻篆字铭文:“攻吾王夫差自作其之用。”
  吴王光剑:古剑名。为春秋时期吴国君至光所用。安徽南陵县出土文物。剑通体长50厘米,茎为圆柱形,有二道环棱形箍。剑身有脊,近腊处有两行阴刻篆字铭文:“攻吾王光自乍(作),用剑以战戍人。”
  吴越剑:古代名剑。《周礼.冬官》:“郑之刀,宋之斤,鲁之削,吴越之剑,迁手其他而弗能为良,地气然也。”
  永用剑:古代名剑。《拳剑指南》:“永用剑是铜质铸,为古吴季子之子逞之佩剑。……此剑式样颇小,度为古代佩持之手剑。”此刻全长一尺五寸六分,重为一斤六两,剑柄较短。
  伍子胥剑:春秋时吴国大夫伍子胥所带宝剑。清.俞越《茶香室三钞.伍子胥剑》:“伍子剑,在澹台潮中,长五尺许,有伍子胥,时浮水面,人取之必病,弃之好安。”
  必卢:古代名剑。《吴越春秋》:“越王赐文种属卢之剑。”一作“属镂”。参见“属镂”条。
  属镂:古代名剑。《左传.鲁哀公十一年》载有:“吴王夫差赐伍子胥属镂自刎”事。《吴越春秋》作“属卢”;《广雅.释器》作“属鹿”;扬雄《太玄赋》作“属娄”;《荀子.成相》作“独鹿”。参见“干胜”条
  独鹿:古代剑名。《荀子.成相》:“恐为子胥身离凶,进谏不听,刭而独鹿弃之江。”《注》:“独鹿与属镂同”。“属镂”系吴王夫差赐伍子胥剑名。
  越王勾践剑:古剑名。为春秋越国君主勾践所用。湖北江陵县望北一号墓出土。剑通体55.7厘米,剑身宽4.6厘米,剑柄长8.4厘米。上有铭文,曰:“越王鸠浅自作用剑。” 鸠浅即勾践。
  越州勾剑:指春秋时越王朱勾之宝剑。湖北省荆门市子陵岗发掘出五百多件东周至东汉时期的重要文物。其中越王州勾剑尤为珍贵,是继越王勾践剑之后出土的又一件兵器国宝。这把剑通体长56.2厘米,以篆文铸成的铭文“越王州勾自作用剑”清晰而精美,可与著名的越王勾践剑媲美。
  步光:春秒时期越国名剑。《史记》:“越使大夫种言于吴王,曰:“闻大王将兴丈义,因奉屈虏之矛,步光之剑。”
  扁诸:古代剑名。《吴越春秋.夫差内传》:“吴败齐师于艾陵之上,还师临晋与定公争长。吴师皆文犀长盾,扁诸之剑,方阵而行。”注:“阖闾既铸成干将、莫邪二剑,余铸得三千,并号扁诸之剑。”
  时耗:古代名剑。《越绝书.越绝外传.吴地记》:“扁诸之剑三斤,方圆之口三千。时耗、鱼肠之剑在焉。”
  长扬剑:春秋时代晚期的钢剑。因1976年4月考古者发掘长沙“长扬六十五号”墓时出土,故得名。为我国被发现的第一柄古代钢剑。此剑茎长7.8厘米,身长30.6厘米,宽2-2.6厘米,脊厚0.7厘米。
  长铗:古代宝剑名。较-般剑为长。《楚辞.九章.涉江》:“带长铗之陆离兮!”王逸注:“长挟,剑名,其所带长剑,楚人名为长铗也。王夫之通释:“长铗,剑也。”《战同策.齐策四》:“居有倾,复弹其铗,歌曰:‘长铗归来兮’。”
  阳剑:古代名剑。《文选.匕命》:“楚之阳剑,欧治所营。”
  鹿卢:古代名剑。《宋书.符瑞志》:“宋太宗为徐州刺史,出镇彭城,昭太后赐以大珠,鹿卢剑,此剑是御服,占者以为嘉祥。”
  定秦:古代名剑。相传为秦始皇所铸之剑。梁.陶弘景《古今刀剑录》:“秦始皇在位三十七岁,以三年岁次丁已,采北祗铜铸二剑,名曰‘定秦’,小篆书。李斯书,长三尺六十。”
  诫剑:古代剑名。传说为秦昭王稷在位时所铸。梁.陶弘景《古今刀剑录》:“秦昭王稷在位五十二年,以元年岁次丙午铸一剑,长三尺,铭曰‘诫’,大篆书。”
  水心:古代名剑。《晋书.束哲传》:“又秦昭王以三月置酒河曲,见金人奉水心之剑。”
  赤霄:汉高祖刘邦斩蛇所用之剑。梁.陶弘景《古今刀剑录》:“刘季在位十二年,以始皇三十四年,于南山得一铁剑,长三尺,铭曰‘赤霄’,大篆书。”
  斩蛇剑:一名“斩蛇”。汉高祖刘邦白蛇之宝剑。《西京杂记》:“高祖斩白蛇剑,十二年一加磨莹,刃上常若霜雪。”参见“断蛇”条。
  断蛇:古代剑名。《广雅.释器》:“断蛇,剑也。”王念孙《疏证》:“《西京杂记》云:‘汉高帝斩蛇剑,剑上有七采珠、九华玉以为饰,刃上常若霜雪,光采射人,盖即《广雅》所谓断蛇也’。”参见“干胜” 条。
  秀霸:汉光武帝刘秀所佩之剑。梁.陶弘景《古今刀剑录》:“(光武)未贵时,在南阳鄂山得一剑,文曰‘秀霸’,小篆刻,帝常服之。。”
  分景:古代名剑。《汉武帝内传》:“王母腰佩分景之剑。”
  崩剑:古代名剑。汉平帝所用的宝剑。梁.陶弘景《古今刀剑录》:“汉平帝在位五年,以元始元年掘得一剑,上有帝名。因服之,大篆书。”
  神龟:古代名剑。汉文帝剂恒在位时所铸。梁.陶弘景《古今刀剑录》:“文帝恒在位二十三年,以初元十六年岁次庚午铸二剑,长三尺六寸,铭曰‘神龟’。多刻龟形以应大横之兆。”
  随侯剑:古代剑名。《汉书.郊祀记》:“又以方土言,为随侯剑,宝玉、宝璧、周康宝鼎,立四祠于未央宫中。”
  飞景:三国时魏文帝曹丕命能工铸造的三把宝剑之一。曹丕《曹论》:“建安二十四年二月壬午,选兹良金,命彼国工,精而炼之,至于百辟,浃以清漳,光似流星,名曰飞景。”一作“蜚景”。元仓子曰:“蜚景之剑,威夺百日,气成紫霞。”
  流采:三国时魏文帝曹丕命能工铸造的三把宝剑之二。参见“飞景”条。
  华铤:三国时魏文帝曹丕命能工铸造的三把宝剑之三。曹丕《典论》:“选兹良金,命彼国工,精而炼之,至于百辟,以为三剑:一曰飞景,二曰流彩,三曰华铤。俱长四尺二寸,重一斤十有五两,淬以清漳,励以,饰以文玉,表以通犀。”
  孟德剑:三国时曹操所用之玉剑。因曹操字孟德,故名。梁.陶弘景《古今刀剑录》:“魏武帝曹操,以建安二年,于幽谷得一剑,长三尺六寸,上有金字,铭曰‘孟德’,王常服之。”
  曹操对锋利刃:刀式古剑。剑背贴护手处有篆文“曹操对锋利刃”,故名。剑身长三尺二寸四分,宽约一寸二分,重一斤七两,贴护手处铸有三朵小花。剑镦与护手皆嵌银精铸,其柄与护手均似刀形。1918年,山东济宁西关古墓中出土。
  珠剑:古代名剑。《南史.羊侃传》:“魏帝壮之,赐以珠剑”。
  杨修剑:古代名剑。为汉末文学家杨修的佩剑。剑身长一尺六寸八分,篆有“杨修”二字,柄长八寸,重十四两。便作圆环形,护手及剑柄、剑鞘均为木质,吞口为紫铜质。《紫剑指南》:“剑式极古,隐约为篆书‘杨修’二字。
  白虹:三国吴大帝孙权所藏六柄名剑。晋.崔豹《古今注》:“三国吴大帝孙权有六柄宝剑,一曰白虹,二曰紫电,三曰辟邪,四曰流星,五曰青冥,六曰百里。”
  紫电:二国吴在帝孙权所藏六柄名剑之二。王勃《滕王阁序》:“紫电青霜,王将军之琥库。”参见“白虹”条。
  辟邪:三国吴大帝孙权所藏六柄名剑之三。参见“白虹”条。
  流星:三国吴大帝孙权所藏六柄名剑之四。唐.杨炯《杨盈川集.送刘校书从军》诗:“赤土流星剑,鸟号明月弓。”参见“白虹”条。
  青冥:三国吴大帝孙权所藏六柄名剑之五。参见“白虹”条
  百里:古代名剑。三国吴大帝孙权所藏六柄名剑之六。参见“白虹”条。
  千古剑:古代名剑。《万剑录》载:“孙权以黄武五年,采武昌钢铁作千古剑,万古刀,各长三尺九寸,刀头方,皆是南越炭作之。”
  棠谿:古代名剑。因战国时期棠谿(今河南舞阳县西南)地方出利剑。故以之名剑。《楚辞.九叹.怨思》:“执棠谿以刜蓬兮,秉干将以割肉。”刘勰《新论》:“棠谿之剑,天下之铦也。”亦作剑的代称。
  杨家山铁剑 :我国现存最早的铁剑。系湖南长沙杨家山春秋后期墓出土文物。剑通体长 38.4厘米,剑宽2-2.6厘米,剑脊厚0.7厘米。
  七星剑:古代名剑。剑身近柄处饰有北斗七星文,故名。《吴越春秋》:“伍子胥过,解剑与渔夫曰;“此剑中有北斗七星文,其值百金。”
  补遗:
  葱:齐桓公剑。《荀子.性恶》
  阙:姜太公剑。《荀子.性恶》
  录:周文王剑。《荀子.性恶》
  曶:楚庄王剑。《荀子.性恶》
  辟闾:阖闾剑。《荀子.性恶》
  坚利侯:安禄山剑《古今注》
  夺命龙:蜀王建剑《古今注》
  兰叶:《小知录》引《山堂肆考》
  流黄、挥精:《小知录》上元夫人剑《锦绣万花谷》
  青萍:《陈琳.答东阿王笺》:“君侯体高世之才,秉青蓱(萍)、干将之器。”
  结绿:《李白.与韩荆州书》:“庶青萍、结绿,长价于薛、卞之门。
( Fri, 28 Dec 2007 11:13:14 +0800 )
Description:
凡人一身,有经脉、络脉:直行曰经,旁支曰络。经凡十二:手之三阴三阳,足之三阴三阳是也。络凡十五:乃十二经各有一别络,而脾又有一大络,并任督二络,总为十五。(《难经》作「阴络」、「阳络」)共二十七气,相随上下,如泉之流,如日月之行,不得休息。故阴脉营于五脏,阳脉营于六腑。阴阳相贯,如环无端,莫知其纪,终而复始。其流溢之气,入于奇经,转相灌溉,内温脏腑,外濡腠理。奇经凡八脉,不拘制于十二正经,无表里配合,故谓之奇。盖正经犹夫沟渠,奇经犹夫湖泽。正经之脉降盛,则溢于奇经。故秦越人比之天雨降下,沟渠溢满,霶霈妄行,流于湖泽﹔此发《灵》、《素》未发之秘者也。八脉散在群书者,略而不悉﹔医不知此,罔探病机,仙不如此,难安炉鼎。时珍不敏,参考诸说,萃集于左,已备学仙学医者筌蹄之用云。
  八脉
  奇经八脉者,阴维也,阳维也,阴蹻也,阳蹻也,冲也,任也,督也,带也。阳维起于诸阳之会,由外踝而上行于卫分﹔阴维起于诸阴之交,由内踝而上行于营分﹔所以为一身之刚维也。阳蹻起于跟中,循外踝上行于身之左右﹔阴蹻起于跟中,循内踝上行于身之左右﹔所以使机关之蹻捷也。督脉起于会阴,循背而行于身之后,为阳脉之总督,故曰阳脉之海。任督起于会阴,循腹而行于身之前,为阴脉之承任,故曰阴脉之海。冲脉起于会阴,夹脐而行,直冲于上,为诸脉之冲要,故曰十二经脉之海。带脉则横围于腰,状如束带,所以总约诸脉者也。故阳维主一身之表,阴维主一身之里,以乾坤言也。阳蹻主一身左右之阳,阴蹻主一身左右之阴,以东西言也。督主身后之阳,任、冲主身前之阴,以南北言也。带脉横束诸脉,以六合言也。是故医而知乎八脉,则十二经、十五络之大旨得矣;仙而知乎八脉,则虎龙升降,玄牝幽微之窍妙得矣!
  阴维脉
  阴维起于诸阴之交,其脉发于足少阴筑宾穴,为阴维之郄,在内踝上五吋□肉分中。上循股内廉,上行入小腹,会足太阴、厥阴、少阴、阳明于府舍(在腹哀下三吋,去腹中行四吋半)。上会足太阴于大横腹哀(大横在腹哀下一吋五分,腹哀在日月下一吋五分,并去腹中行四吋半),循胁肋,会足厥阴于期门(直乳下一吋半)。上胸膈,挟咽,与任脉会于天突、廉泉,上至顶前而终。(天突在结喉下四吋半宛宛中,廉泉在结喉下二吋中央是穴)。凡一十四穴。
  阳维脉
  阳维起于诸阳之会,其脉发于足太阳金门穴,在足外踝下一吋五分。上外踝七吋,会足少阳于阳交,为阳维之郄(在外踝上七吋,斜属二阳之间)。循膝外廉,上髀厌,抵少腹侧,会足少阳于居髎。(在章门下八吋监骨上陷中)循胁肋,斜上肘上,会手阳明、手足太阳于臂臑(在肘上七吋两筋罅陷中,肩髃下一吋),过肩前,与手少阳会于臑会、天髎(臑会在肩前廉去肩端三吋宛宛中,天髎在缺盆中上毖骨际陷中央),却会手足少阳、足阳明于肩井(在肩上陷中,缺盆上大骨前一吋五分)。入肩后,会手太阳、阳蹻于臑腧(在肩后大骨下胛上廉陷中),上循耳后,会手足少阳于风池(在耳后发际陷中),上脑空(承灵后一吋半,夹玉枕骨下陷中)、承灵(正营后一吋半)、正营(目窗后一吋)、目窗(临泣后一吋)、临泣(在瞳人直上,入发际五分陷中)。下额,与手足少阳、阳明五脉会于阳白(眉上一吋,直瞳人相对),循头入耳,上至本神而止(本神直耳上入发际中)。凡三十二穴。
  阴蹻脉
  阴蹻者,足少阴之别脉,其脉起于跟中足少阳然谷穴之后(然谷在内踝前一吋陷中),同足少阴循内踝,下照海穴(在内踝下五分)。上内踝之上二吋,以交信为郄(交信在内踝骨上少阴前太阴后廉筋骨间)。直上循阴股,入阴,上循胸里,入缺盆,上出人迎之前。至喉咙,交贯冲脉,入頄内廉,上行,属目内眦,与手足太阳、足阳明、阳蹻五脉,会于睛明而上行(睛明在目内眦外一分宛宛中)。凡八穴。
  张紫阳《八脉经》云:八脉者,冲脉在风府穴下,督脉在脐后,任脉在脐前,带脉在腰,阴蹻脉在尾闾前、阴囊下,阳蹻脉在尾闾后二节,阴维脉在顶前一吋三分,阳维脉在顶后一吋三分。凡人有此八脉,俱属阴神,闭而不开。惟神仙以阳炁冲开,故能得道。八脉者,先天大道之根,一炁之祖,采之惟在阴蹻为先。此脉纔动,诸脉皆通。次督、任、冲三脉,总为经脉造化之源。而阴蹻一脉,散在丹经,其名颇多:曰天根,曰死户,曰复命关,曰酆都鬼户,曰生死根,有神主之,名曰桃康。上通泥丸,下透涌泉,倘能如此,使真炁聚散,皆从此关窍,则天门常开,地户永闭,*脉周流于一身,贯通上下,和炁自然上朝,阳长阴消,水中火发,雪里花开。所谓天根月窟闲来往,三十六宫都是春。得之者,身体轻健,容衰返壮,昏昏默默,如醉如痴,此其验也。要知西南之乡,乃坤地,尾闾之前,膀胱之后,小肠之下,灵龟之上,此乃天地逐日所生炁根,产铅之地也,医家不知有此。
  频湖曰:丹书论及阳精河车,皆往往以任、冲、督脉、命门、三焦为说,未有专指阴蹻者。而紫阳《八脉经》所载经脉,稍与医家之说不同,然内景隧道,惟反观者能照察之,其言必不谬也。
  阳蹻脉
  阳蹻者,足太阳之别脉。其脉起于跟中,出于外踝,下足太阳申脉穴(在外踝下五分陷中,容爪甲白肉际),当踝后遶跟,以仆参为本(在跟骨下陷中,拱足得之)。上外踝上三吋,以附阳为郄(在外踝上三寸,足太阳之穴也),直上,循股外廉,循胁后胛,上会手太阳、阳维于臑腧(在肩后大骨下胛,上廉陷中)。上行肩髆外廉,会手阳明于巨骨(在肩尖端,上行两叉骨罅间陷中),会手阳明、少阳于肩髃(在髆骨头肩端上两骨罅陷宛宛中,举臂取之有空)。上人迎,夹口吻,会手足阳明、任脉于地仓(夹口吻旁四分外,如近下有微脉动处)。同足阳明上而行巨窌(夹鼻孔旁八分,直瞳子,平水沟),复会任脉于承泣(在目下七分,直瞳子陷中)。至目内眦,与手足太阳、足阳明、阴蹻五脉会于睛明穴(见阴蹻下),从睛明上行,入发际,下耳后,入风池而终(风池在耳后夹玉枕骨,下发际陷中)。凡二十二穴。《难经》曰:蹻脉从足至目,长七尺五寸,合一丈五尺。
  《甲乙经》曰:蹻脉有阴阳,何者当其数?曰:男子数其阳,女子数其阴。当数者为经,不当数者为络。气之在身也,如水之流,如日月之行不休。故阴脉营其藏,而阳脉营其府,如环之无端,莫知其纪,终而复始,其流溢之气,内溉脏腑,外臑腠理。
  冲脉
  冲为经脉之海,又曰血海。其脉与任脉皆起于少腹内胞中,其浮而外者,起于气冲(一名气街,在少腹毛中两旁各两寸,横骨两端动脉宛宛中,足阳明穴也),并足阳明、少阴二经之间。循腹上行至横骨(足阳明去腹中行二寸,少阴去腹中行五分,冲脉行于两经之间也。横骨在阴上横骨中,宛如偃月,去腹中行一寸半),挟脐左右各五分,上行历太赫(横骨上一寸,去腹中行一寸半)、气穴(即胞门,一名子户。太赫上一寸,去腹中行一寸半,少阴、冲脉之会)、四满(气穴上一寸)、中注(四满上一寸)、肓腧(中注上一寸)、商曲(肓腧上一寸)。、石关(商曲上一寸)、阴都(石关上一寸)、通谷(阴都上一寸)、幽门(通谷上一寸,夹巨阙两旁各五分陷中),至胸中而散。凡二十四穴。
  《灵枢经》曰:冲、任皆起于胞中,上循背里,为经络之海,其浮而外者,循腹右上行,会于咽喉,别而络唇口。血气盛则充肤热肉,血独盛则渗灌皮肤生毫毛。妇人有余于气,不足于血,月下数脱血,任冲并伤,脉不荣其口唇,故髭须不生。宦者去其宗筋,伤其冲、任,血泻不复,皮肤内结,唇口不荣,故须亦不生。
  《素问 ? 水热穴论》曰:三阴之所交,结于脚也。踝上各一行者,此肾脉之下行也,名曰太冲。
  王启玄曰:肾脉与冲脉并下行,循足合而盛大,故曰太冲。一云冲脉起于气冲,冲直而通,故谓之冲。
  《素问 ? 阴阳离合论》曰:圣人南面而立,前曰广明,后曰太冲。太冲之地,名曰少阴,其冲在下,名曰太阴。腧
  启玄曰﹔心脏在南,故前曰广明,冲脉在北,故后曰太冲。,足少阴肾脉与冲脉合而盛大,故曰太冲。两脉相合为表里也。冲脉在脾之下,故曰其冲在下,名曰太阴。
  《灵枢经》曰:帝曰,少阴之脉,独下行,何也?歧伯曰:不然,夫冲脉者,五脏六腑之海也。其上者,出于颃颡,渗诸阳,灌诸精。其下者,注于少阴之大络,起于肾下,出于气街,循阴股内廉,斜入腘中,伏行骭骨内廉,并少阴之经,下入内踝之后,入足下,其别者,并于少阴,渗三阴,斜入踝,伏行,出属跗下,循跗上,入大指之闲,渗诸络而温足胫肌肉,故其脉常动。别络结则跗上不动,不动则厥,厥则寒矣。
  王海藏曰:手少阳三焦相火为一府,右肾命门为相火,心包主亦名相火,其脉同诊。肾为生气之门,出而治脐下,分三歧。上冲夹脐,过天枢,上至膻中两乳间,元气所系焉。右足三焦太阳之别,并足太阳正路,入络膀胱约下焉。三焦者,从头至心,心至脐,脐至足,为上中下三焦﹔其实真元一气也。故曰:有脏无腑。《脉诀》云:三焦无状空有名,寄在胸中膈相应。一云:其腑在气冲中,上焦在胃上口,治在膻中。中焦在胃管,治在脐旁。下焦在脐下膀胱上口,治在脐。经曰:原气者,三焦之别使也,贤闲动气者,真元一气,分为三路﹔人之生命也,十二经之根本也。
  李濒湖曰:三焦即命门之用,与冲、任、督相通者,故附着于此。
  任脉
  任为阴脉之海,其脉起于中极之下,少腹之内,会阴之分(在两阴之间)。上行而外出循曲骨(横骨上毛际陷中),上毛际,至中极(脐下四寸膀胱之募),同足厥阴、太阴、少阴,并行腹里,循关元(脐下三寸,小肠之募,三阴任脉之会),历石门(即丹田,一名命门,在脐下二寸,三焦募也)、气海(脐下一寸半宛宛中,男子生气之海),会足少阳、冲脉于阴交(脐下一寸,当膀胱上口,三焦之募),循神阙(脐中央)、水分(脐上一寸,当小肠下口),会足太阴于下脘(脐上二寸,当胃下口),历建里(脐上三寸),会手太阳、少阳、足阳明于中脘(脐上四寸,胃之募也),上上脘(脐上五寸)、巨阙(鸠尾下一寸,心之募也)、鸠尾(蔽骨下五分)、中庭(膻中下一寸六分陷中),上喉咙,会阴维于天突、廉泉(天突在结喉下四寸宛宛中,廉泉在结喉上舌下中央)上颐,循承桨,与手足阳明、督脉会(唇下陷中),环唇,上至下龈交,复出,分行循面,系两目下之中央,至承泣而终(目下七分,直瞳子陷中二穴)。。凡二十七穴。《难经》、《甲乙经》并无循面以下之说。
  任冲之别络,名曰尾翳,下鸠尾,散于腹,实则腹皮痛,虚则痒搔。《灵枢经》曰:缺盆之中,任脉也。名曰天突。其侧动脉,人迎,足阳明也。
  督脉
  督乃阳脉之海,其脉起于肾下胞中,至于少腹,乃行于腰横骨围之中央,系溺孔之端。男子循茎下至篡,女子络阴器合篡间,俱绕篡后屏翳穴(前阴后阴之间也),别绕臀至少阴,与太阳中络者,合少阴,上股内廉,由会阳(在阴尾*骨两旁,凡二穴)。贯脊,会于长强穴,在骶骨端,与少阴会。并脊里上行,历腰腧(二十一椎下)、阳关(十六椎下)、命门(十四推下)、悬枢(十三椎下)脊中(十一椎下)、中枢(十椎下)、筋缩(九椎下)、至阳(七椎下)、灵台(六椎下)、冲道(五椎下)、身柱(三椎下)、陶道(大椎下)、大椎(一椎下),与手足三阳会合。上哑门(项后入发际五分),会阳维,入系舌本,上至风府(项后入发际一吋大筋内宛宛中),会足太阳、阳维同入脑中,循脑户(在枕骨上)、强间(百会后三寸)、后项(百会后一寸半),上巅,历百会(顶中央旋毛中)、前顶(百会前一寸半)、顖会(百会前三寸即顖门)、上星(顖会前一吋),至神庭(顖会前二寸,直鼻上,入发际五分),为足太阳、督脉之会。循额中,至鼻柱,经素髎(鼻准头也)、水沟(即人中,)会手足阳明,至兑端(在唇上端)。上龈交(上齿缝中),与任脉、足阳明交会而终。凡三十一穴。
  督脉别络,自长强走任脉者,由小腹直上,贯脐中央。上贯心,入喉,上颐,环唇,上系两目之下中央,会太阳于目内眦睛明穴(见阴蹻下)。上额,与足厥阴同会于巅,入络于脑。又别自脑下项,循肩胛,与手足太阳、少阳会于大杼(第一椎下两旁,去脊中一寸五陷中)。内挟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难经》曰:督脉、任脉四尺五寸,合共九尺。《灵枢经》曰:颈中央之脉,督脉也,名曰风府。
  张洁古曰:督者,都也,为阳脉之都纲。任者,妊也,为阴脉之妊养。
  王海藏曰:阴蹻、阳蹻,同起跟中,乃气井而相连。任脉督脉,同起中极之下,乃水沟而相接。
  滑伯仁曰:任督二脉,一源而二歧。一行于身之前,一行于身之后。人身之有任督,由天地之有子午﹔可以分,可以合﹔分之以见阴阳之不离,合之以浑伦之无间,一而二,二而一者也。
  李濒湖曰:任、督二脉,人身之子午也。乃丹家阳火阴符升降之道,坎水、离火交媾之乡。故魏伯阳《参同契》云,上闭则称有,下闭则称无。无者以奉上,上有神德居。此两孔穴法,金气亦相须。崔希范《天元入药镜》云:「上鹊桥,下鹊桥,天应星,地应潮。归根窍,复命关﹔贯尾闾,通泥丸。」《大道三章直指》云:「修丹之士,身中一窍,名曰玄牝。正在干之下,坤之上,震之西,兑之东,坎离交媾之地﹔在人身天地之正中,八脉、九窍、十二经、十五络廉辏,虚闲一穴,空悬黍珠。医书谓之任督二脉,此元气之所由生,真息之所由起。修丹之士,不明此窍,则真息不生,神化无基也。」俞琰注《参同契》云:「人身血气,往来循环,昼夜不停,医书有任督二脉,人能通此二脉,则百脉皆通。黄庭经言﹔皆在心内运天经,昼夜存之自长生。天经乃吾身之黄道,呼吸往来于此也。鹿运尾闾,能通督脉﹔龟纳鼻息,能通任脉﹔故二物皆长寿。凡此数说,皆丹家河车妙旨也。而药物、火侯,自有别传。」
  王海藏曰:张平叔言,铅乃北方正气,一点初生之真阳,为丹母。其虫为龟,即坎之二阴也,地轴也;一阳为蛇,天根也。阳生于子,藏之命门,元气之所系,出入于此。其用在脐下,为天地之根,玄牝之门,通厥阴,分三歧,为三车。一念之非,降而为漏。一念之是,守而成铅。升而接离,补而成干。阴归阳化,是以还元。至虚至静,道法自然,飞升而僊。
  带脉
  带脉者,起于季胁足厥阴之章门穴,同足少阳循带脉穴(章门足厥阴、少阳之会,在季肋骨端,肘尖尽处是穴,带脉穴属足少阳经,在季胁下一寸八分陷中),围身一周,如束带然。又与足少阳会于五枢(带脉下三寸)、维道(章门下五寸三分),凡八穴。
  《灵枢经》曰:足少阴之正,至腘中,别走太阳而合,上至肾,当十四椎,出属带脉。
  杨氏曰:带脉总束诸脉,使不妄行,如人束带而前垂,故名。妇人恶露,随带脉而下,故谓之带下。
  带脉为病,张子和曰:十二经与奇经七脉,皆上下周流,惟带脉起少腹之侧,季胁之下,环身一周,络腰而过,如束带之状。而冲任二脉,循复循胁,夹脐旁,传流于气冲,属于带脉,络于督脉。冲任督三脉,同起而异行,一源而三歧,皆络带脉 天干与五行 甲、乙为木 丙、丁为火 戊、己为土 庚、辛为金 壬、癸为水
( Fri, 28 Dec 2007 11:09:51 +0800 )
Description:
杖类武器:
镶金杖 世皆以金为贵,垢金为杖以晦其德。
八宝杖 有玲珑八宝,护佑我佛,附之为杖以卫道除魔。
金刚杖 具佛门无上法力,护法金刚震慑万魔的宝器
天王杖 相传大力天王尊者凝注神通的古杖。
慈航杖 十万亿生佛尽归慈航。
罗汉杖 罗汉归位,佛前金坐
空明杖 空空如也,万法归佛
达摩杖 达摩祖师遗留之圣物
寂灭杖 灭绝一切,制之死地而后生
万里灭云棍 天宫秘宝,使用起来可以根据人的力量而威力发生变化
六道无常 西方极乐世界之物,拥有不可思议的法力 金刚伏魔棍 灵山金刚用来伏魔的长棍,使用起来佛光护体 修罗破 修罗界的神兵,魔力无穷。胆小的仅仅站在这根凶恶的棍杖前,就已经被吓倒了 灭神杖 魔王妖王常使用的武器,非常邪恶 混元金斗 天宫宝物,通体镶嵌着耀眼夺目的宝石,不仅可以杀伤对手的肉体,甚至可以击碎敌人的魂 魄 环类武器:
天星环 如天际流星,刹然乍现,观者失魂。
碧影环 璧人遥去璧颜远,碧影空自映碧环。
朝日环 譬如朝日多耀目,似此光华非人间。
雾隐环 蕴蕴雾霭,伥伥阴霾,仙环往复,终见琼台。
赤霞环 赤霞仙子多妙谛,流彩灵环广神通。
蚀心环 蚀心丧心,另人玩物丧知
摄魂环 摄取魂魄,杀人于无形
仙籁环 仙界宝物,金龙环绕,灵气逼人
魅天环 妖娆魅惑,双龙出海,霸气长存
( Fri, 28 Dec 2007 11:08:37 +0800 )
Description:
扇类武器:
逍遥扇 逍遥公子常用的纸扇,佩之更添几分潇洒之气而伤敌于谈笑之间
玉骨扇 以上好翡翠石为扇骨精制而成,散发寒气,可助使用者斩妖除魔
阴阳扇 扇面绘有阴阳卦象图,晓理天机,可震慑诸魔,加强攻击效果
凤羽扇 用神鸟凤凰之尾羽制成,隐隐然有五色光芒,有助于降妖伏魔
百花扇 扇面凝有紫色花瓣,攻击时飘逸若水
流云扇 此扇闭合似天上闲云,打开见流光溢彩,攻击时灵巧若行云流水
蔽日扇 扇面较大,修为高深之人运用此扇可遮天蔽日,除魔卫道之利器
乾坤扇 扇面正为乾反为坤,法术高深者运用此扇斩杀妖魔可事半功倍
七翎扇 用七种神鸟冠羽精制而成,集蕴灵气,斩妖神器,妖魔闻之丧胆
青鸾宝扇 神鸟青鸾所制宝扇,骨为扇柄,羽为扇身,扇动时青鸾神鸟的叫声随之飘出
五彩神焰扇 扇面为五彩的火焰燃动,可以烧灭一切邪魔
分水扇 龙宫宝物,据说可以分水。
青云扇 天宫名扇,扇动时祥云汇集,乃众仙班身份的象征。
八卦阴阳扇 地府宝物,拥有使逝者还阳的奇异法力。 龙行天下 扇上有栖息的游龙,使用者行遍天下亦无阻碍。
青荷扇 因带有普陀山的灵气,深受女性喜爱。
仙鹤毫 用昆仑山上仙鹤的羽毛制成的团扇。
紫云扇 紫霞所制,有说不尽的相思之情。
丹凤朝阳 以凤凰尾羽编造的团扇,尊贵之气让人不敢直视。
明月扇 天下名扇,相传出自东海,挥动起来有明月之辉
八卦扇 扇中有八卦图案,有天地之玄机,可以辟鬼辟邪
五鬼阴风扇 来自阴间的宝扇,在挥动时,扇出阵阵阴风 五火神焰扇 当年伐纣时,杨任曾用过的神扇,可放出烈焰 风云雷电 天宫名器,扇动时可以呼唤风云雷电,仿佛持有者手中的不再是一把扇,而是掌握了云层中的雷 霆和抓住了天空中的闪电一样
钩类武器:
双钩刀 双钩刀,如钩如刀,可砍可钩,威力极大
斜月双刀 斜月双刀,刀若斜月而得名 双手戟 可双手持的戟,砍杀时,威猛无敌
护手金钩 纯金铸就的护手双钩,沉重而俱威力
离别钩 自古人生伤离别,此钩极为锋利,一接触到它,身体的某部分就会离别,由此得名
吴钩 古代著名宝刃,锋利非常 赤炎双钩 产自昆仑山,神铁制成,两钩挥舞时,有灼热的气息逼人 搜魂钩 来自阴间的神秘武器,有着森森的鬼气,可搜人魂魄 龙凤双钩 奇异的神兵,一龙一凤,威力极为可观 日月同辉 天宫宝刃,放着日月的光华,乃可遇不可求的神器 鞭类武器:
吹雪鞭 产自北俱芦洲的利兵,挥动时可以感觉到极寒的感觉
电闪雷鸣鞭 天府雷部的宝刃,挥动时隐隐可以听到雷电声 5
勾魂索 阴间鬼卒用来钩魂索命的工具,鬼气森森
阴符鞭 可穿越阴阳界的神鞭,据说可击打人的魂魄 九龙鞭 九龙鞭是天宫的圣兵,威力极大,裂山碎石
老君宝索 相传是太上老君的腰索,也用于攻击。挥舞起来如有神助 混元索 天幽冥最深处,经数千年阴气而成的魔索,用来攻击非常厉害,让人无从捉摸,进而也就 无从防守 斧类武器:
开山斧 巨大的斧头,铁柄,力可开山。
天宫战斧 天界至宝,有着无穷的力量。
阴灵斧 地府用来行刑的斧头。
刑天战斧 战神刑天所有,能赋予使用者无穷的力量和勇气。
烈焰战魂 远古战斧,来历无从考察,其上附有远古斗士不死的魂魄。
空心斧 因斧中部是凿空的而得名,挥动时可以听到声音,且较为轻便 雷斧 雷部武器之一,挥动时雷鸣之声不绝于耳 魔兽破山 魔王妖王常用的大斧,力贯千钧,足以破山裂石 火云斧 以火焰山石铁为原材料,火部工匠精心打造,可以灼热伤人
九宫定神斧 天宫武库收藏的名武器,有着不可思议的力量 锤类武器:
混元锤 此锤暗藏混元之气,威力发出可使被击者后退三丈,呕血五斗
霹雳锤 舞动此锤时声响犹如晴天霹雳,斩妖利器
晃金锤 锤体似拳头,充满力量,令人望而生畏
撼地锤 此锤砸落之处地动山摇,斩妖威力不可小觑
破天锤 此锤有破天之势、锐不可挡,专破对手盔甲防御,令人未战先寒
加持杵 舞动之下,金光四射,威力无比,斩妖除魔之神器
麒麟杵 相传上古神兽麒麟死后,用其血肉加以上古玄铁所制,奇硬无比,无坚不摧
如意宝杵 击动时闪动七色彩光,相传得此神器认同者,皆能飞升得道成仙
刀类武器:
玄木刀 采坚硬玄木,用三曝三晒锻刀法精制而成,灵巧轻便,锋利程度可媲美钢刀。
柳叶刀 采柳木之心,用虚实锻造法制成,造型清幽典雅,刀弯两曲,柄青如碧,刀身修长,型如柳叶 ,既薄且轻,以锋利和迅捷见长。
裂刃刀 镔铁锻造而成,刀背湛蓝深邃,刃口寒光摄人,刀尖硕大,利于格挡劈砍,因寻常武器遇之则 碎而得名,是难得的奇门兵器。
银月刀 昔年盛行一时的少数民族弯刀,以精钢铸刃,铁木为柄,造型奇异,攻击角度较之寻常兵器刁 钻异常,因挥舞之间带起的刀光如同银月一般而闻名天下。
雷光刀 采雷击木精制而成,百炼精钢铸就的刀身光洁似镜,粗大的刀刃宛如锯齿,看似怪异无。
裁云刀 云母石锻造而成,刀身银光氤氲,粉色魅惑,刀柄弯曲优美,劈砍速度惊人,连绵的刀光,似 乎可以斩断空中的云朵,是百年前盛行一时的云门逆手刀。
斩影刀 青岚石与上品精铁锻造而成,青蓝白三色交相辉映,刀柄缠绕弯曲,刃口三折,挥舞之际往往 只见刀影,不见刀身,是百年前神秘门派影门奇异的逆手刀。
辟魔刀 雪山寒铁锻造而成,刃口反卷,七重倒刃有着神秘的功效,刃刃不凡,刀背镶嵌着的两颗大道 金丹,使得等闲邪魔触之即亡,世人赞誉此刀为“辟邪出,群魔隐”。
逆鳞刀 采沧澜铁,异兽角,柄刃用离合式镶嵌法锻造而成,刀身饰以逆鳞状花纹,华丽精美得如同艺 术品一样,刀长五寸五分,精巧绝伦,是真正的将一寸短一寸险发挥到极至的武器。
孤光刀 百炼精钢融赤金锻造而成,刀尾硕大厚重,刀尖狭长锋利,介于轻重武器之间,既有大开大阖 ,又不乏轻便灵巧,无论是劈,是刺,是削,是砍都是信手拈来一般轻松自在,挥舞之时宛如 弧光掠影。
血饮刀 采极品玄铁和精金锻造而成的传世邪刀,刀身华丽诡异,妖艳绝伦,因杀敌无数,刃背凝结而 成的血斑终年不消,透出的血腥杀意,隐含着凛冽的邪气,令人不寒而栗。
贪狼刀 狼族传奇人物女匠神采琉璃金和血髓心费尽心血为丈夫打造的名刀,红艳的心型刀柄象征热情 如火的爱慕之情,富丽堂皇的刀背与寒光摄人的刀刃,预示了女匠神冀望此刀能帮助丈夫建功 立业的心愿。
断梦刀 兔族名匠采缅铁之华和紫金奇石,置于九阳鼎中反复锻造而成,刀柄螺旋缠绕,刀身的纹理如 同层层荡漾的涟漪,瑰丽无比,传闻此刀拥有断梦泯恩仇的奇异功效。
陨铁刀 古代名匠采九天陨石中蕴含的紫金之华,陨铁之精锻造而成,刀身大气磅礴,刀意浑厚凝重, 近半长的刀柄利于劈砍格挡,挥动之时宛如流星破空,星耀坠地一般,强横无匹的气势天下无 双。
修罗 古代名匠用乌铊金与血髓之华千锤百炼而成,硕大上翘的刀尖拥有惊人的威力和神奇的功效, 传说是海外传来的魔刀,蕴含着修罗的凶杀之气,与大陆其他兵器相克,威力因之倍增。
大夏龙雀刀 上古名匠采集地心玄铁,以璃龙、鸾雀之血为引,吸阴阳两界灵气锻造而成的刀中圣品,青绿 色的刀身显得清幽典雅,蕴含在刀中的璃龙之威,鸾雀之灵使其在挥舞之时灵动缥缈。
化血刃 可将敌人化为脓血的魔刃。
断岳刃 蕴含远古巨力的神兵,一击而断山岳。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