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战是什么意思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呀

赤壁之战 案例 课件 教案 素材 资料 教学经验 课堂实录 教学反思
{TeacherCN.com}
| > gt gt gt gt gt gt gt 文章内容
赤壁之战
1.使学生懂得赤壁之战,东吴获胜的根本原因,在于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
2.理清课文的条理,按照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用“非……不可……”和“果然”造句。
4.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了解赤壁之战的全过程并从中悟出赤壁之战双方胜与负的根本原因。
2.理清课文的条理,按照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
了解赤壁之战的全过程并从中悟出赤壁一战双方胜与负的根本原因。
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了解赤壁之战的时代背景。
(二)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三)理清课文条理,按照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一)了解赤壁之战的时代背景。
(二)理清课文的条理,按照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
(一)揭示课题,介绍时代背景。
《赤壁之战》是一篇历史故事,是根据我国著名的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的有关章节改编而成的。哪位同学知道“三国”是哪三国?他们的首领各是谁?
(“三国”是魏、蜀、吴。他们的首领分别是:魏是曹操;蜀是刘备;吴是孙权。)
“三国”是怎样形成的呢?东汉末年,曹操统一了黄河流域之后,雄心勃勃,想进一步夺取长江下游孙权的地盘。当时曹、孙双方力量对比悬殊,面对强大的曹军,孙权联合没有地盘的刘备共同抵抗,公元208年冬在赤壁与曹军交战。课文讲的就是这次战役的故事。赤壁之战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之一。这一战局不仅改变了当时双方的力量对比,也为后来魏、蜀、吴三国成鼎立局势奠定了基础。同学们,你们现在最想知道的是什么呢?
(“赤壁”这个地方在哪里?交战双方是谁?他们为什么要打仗?结果怎么样?)
同学们提出的这些问题正是这篇课文的学习任务。首先我们来听一遍课文的朗读录音,找一找课文中是谁和谁在打仗。
带着问题听录音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也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这篇课文讲的是曹操率领的80万大军和周瑜的3万兵士作战。)
周瑜是孙权的部下,东吴军中的水上大都督。公元208年,曹操率领大军攻打东吴,在赤壁这个地方被周瑜率领的东吴军打败。“赤壁之战”写的就是这件事。作战双方力量悬殊那么大,曹军为什么会败呢?我们认真学习课文之后,就会明白其中的原因了。
(二)检查预习
1.填写生字表
2.辨字组词
指导学生讨论字的间架结构和字义,然后组词。例如:“渡”字的部首是“氵”,说明这个字与水有关系,它的字音是右半部分的字音“度”,这个字的意思是:从这一岸到那一岸。用这个字组词可以是(渡口)(渡船)(渡过)(渡江)等。
率——(率领)(轻率)(率兵)(表率)
遣——(派遣)(消遣)(调兵遣将)
驻——(驻地)(驻军)(驻扎)(驻守)
隔——(隔离)(隔断)(隔开)(隔热)
策——(计策)(对策)(策略)(决策)
降——(投降)(降伏)(降龙伏虎)
盔——(头盔)(盔甲)(丢盔弃甲)
混——(混合)(混乱)(混成一片)
仗——(打仗)(雪仗)(胜仗)
3.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抵挡:抵抗的意思。
相持:各不相让。
自不量力:不估量自己的能力。指过高地估计自己的力量。量,估量。
计策:对付某种情势而事先安排好的方法或策略。
定睛:集中视线。
波浪滔天:形容水面上波浪极大。滔,漫、充满。
失信:答应别人的事没做,失去信用。
调兵遣将:调动兵力,派遣将领。泛指调动安排人力。调,调动。
无心应战:没有心思跟进攻的敌人打仗。应,应付。
丢盔弃甲:形容打仗狼狈逃跑的情形。盔,打仗时用来保护头部的帽子,多用金属制成。甲,用皮革或金属做的护身衣服。
缆绳:拴船用的粗绳子。
号称:名义上是。本课的意思曹军说是80万,实际上远没有那么多。
相持:双方坚持对立,互不相让。
隐隐约约:模模糊糊,看不清楚。
幔子:为遮挡而悬挂起来的布、绸子等。挂在屋内的帐幕。
鼓声震天:古时候打仗,擂鼓表示进攻。这里形容鼓声非常大。
3.朗读课文,理清课文条理。
范读课文,然后找同学说一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讨论课文的结构。
课文主要记述了曹操率军攻打东吴,因为兵士坐不惯船,就把船用铁索连起来,周瑜采纳了黄盖的假投降和火攻的计策,火烧了曹操的战船、军营,曹操大败而逃。
这篇课文共有11个自然段,是按事情发展顺序写的,但又不能死套起因、经过、结果这一固定模式。
要指导学生对课文做具体的分析。课文在起因之后,经过之前,这一部分是战前的准备,应该单独画为一段。经过和结果同属火攻一仗的全过程,不能分开。按照这样的分析,本课应该是这样的顺序:①战争的起因,②战前的准备,③作战经过和结果。因此课文应该分为三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讲曹操率军南下想夺取东吴的地方,东吴的周瑜调兵遣将驻在赤壁,与曹军隔江相对。这是赤壁之战的起因。
第二段(第2、3、4自然段)讲曹军是北方人,不习惯水战,用铁索把船连起来练兵。黄盖根据这些情况,向周瑜献计用火攻打败曹军。这是双方的战斗准备。
第三段(第5~11自然段)讲黄盖假意投降,驾火船烧曹营,大败曹军。这是火攻一仗的全过程。
(三)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使学生懂得赤壁之战,东吴获胜的原因在于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
(二)抓住重点词语,理解火攻是怎样进行的。
(三)结合上下文理解“非……不……”和“果然”,并结合生活实际造句。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一)了解赤壁之战的全过程,并从中悟出赤壁一战双方胜与负的根本原因。
(二)抓住重点词语,理解火攻是怎样进行的。
了解赤壁之战的全过程,并从中悟出赤壁一战双方胜与负的根本原因。
(一)导入新课。
在赤壁,东吴只有3万人,却能打败曹军的80万军队,原因是什么呢?
停顿几分钟,使学生快速思考并认定这的确是个问题。
哪位同学知道“赤壁”在哪儿?作战双方是谁?
学生回答,
(“赤壁”位于现在湖北武昌市,长江边上。作战双方是曹操和周瑜。)
:赤壁  曹操  周瑜)
曹操和周瑜为什么要打仗,周瑜又是怎样取胜的呢?我们一起来分析这篇课文。
(二)学习第一段。
学生默读课文,思考作者在这一段介绍了什么?
(作者在这一段具体介绍了战斗发生的时间——东汉末年;地点——赤壁;交战的双方——曹操和东吴的周瑜;双方所处的地理位置——曹操在长江北岸,周瑜的兵在长江南岸。这次战事的目的是曹操“想夺取江南东吴的地方”。同时也可以看出曹操是这次战争的发动者,周瑜“调兵遣将”是为了抵抗曹军。)
很明显,战争发生的原因是曹操想扩大自己的地盘,从道义上讲是不正义的,但是他们人员众多,来势凶猛。周瑜也毫不畏惧,调兵遣将与曹军隔江相对。这场战争的经过和结果怎样,我们继续往下看。
:南北隔江相对)
(三)学习第二段。
找同学分自然段读书,然后在
的引导下理解课文内容。
对于难以适应的环境,曹操是怎么做的?
(曹操命令士兵把船一条条用铁索连起来。)
曹操为什么要这样做,没有别的办法吗?
(因为曹操的士兵都是北方人,这次作战“非坐船不可”,可是他们不习惯船上的生活,所以曹操“叫人用铁索把船一条一条连起来,铺上木板,就像平地一样。”)
你从哪个词语看出来曹军必须坐船?(“非坐船不可。)
“非……不可……”是什么意思?谁能结合实际生活造一个句子,说明你理解了。
(“非……不可……”是必须这样做的意思。生活中也经常能用到这样的句式。如这人病重,非住院不可。)
由此可以看出,曹军已经为作战做好了准备,把所有的船连成了一个平地。同学们,大家讨论讨论曹操这个办法怎么样?
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白曹军潜在的危机,在此为学生理解黄盖的计谋作了铺垫。使一个
上的难点很快就解决了。
(这个办法不好,因为这样一来所有的船成为了一体,如果有紧急情况发生,一条船都跑不了,就会全军覆灭。)
真聪明。可是曹操就没有想到这一点,相反周瑜军中的黄盖却注意到了,还很好地利用了这一点。黄盖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呢?
第3自然段主要是黄盖的一段话一共有三句,分析了作战双方的利与弊,以及在战斗中取胜的计谋。
(黄盖认为①敌我力量悬殊很大,因为曹军号称80万人,周瑜才有3万兵士。②长期相持没有好处。因为在兵力悬殊的情况下,长期相持,对兵力弱的一方不利。③曹军船体相连难以分散。针对这些情况,黄盖向周瑜提出用火攻的计策。)
怎么理解“周瑜说火攻是个好主意”呢?
(可以看得出周瑜同意这个办法,只是具体怎么做“还得有个计策”。说明周瑜很谨慎,对问题考虑得很周密,最终采纳了火攻。)
:火攻)
“黄盖说计策已经有了,向周瑜说了一遍。”作者在这里为什么不写出计策的具体内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吗?
请同学再读第二段,
在同学发言的基础上,可具体讲解这一内容,帮助学生正确理解。
课文在这里不写出计策的具体内容是因为下文实际上是这一计策实施的描述。这样写既为下文埋下了伏笔,又避免了重复,从而使文章显得结构严谨,语言精炼,引人入胜。
简单小结这一段,并引出下一段。
要战胜对方,就得知己知彼。周瑜一方做到了知己知彼,因此决定用火攻。火攻这一计策到底是怎样实施的呢?我们继续学习第三段。
(四)学习第三段
这一段是全文的重点。因为故事性比较强,
时最好以一个或几个大问题为主,给学生思考的空间,让他们在认真思考的基础上,用比较概括的语言按顺序说一说。
环节可以留出大约10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地朗读,并根据问题思考。
请同学们认真读书,并思考这样的问题:火攻分为哪几步实施,每一步主要做了什么?
课文分四步来写火攻:①黄盖写信,向曹操假投降。投降的理由是“周瑜自不量力”,肯定失败,并表示带兵士和粮草投奔曹军。这个理由正合曹操以人多自居必然胜利的心理,所以曹操信以为真。②火攻选择在刮东南风的天气里,船上装满引火的东西,趁着东南风驶向曹营。因为曹操的兵在北岸,周瑜的兵在南岸,这样就使得“火攻”在东南风的帮助下得以很好的实施。③黄盖在船接近曹营时,叫人点火,火船冲进曹营,致使曹操的战船一下子都烧了起来,火又窜上岸,岸上的兵营也烧了起来。这样近距离点火使曹军措手不及。④周瑜带兵追杀曹军,曹操从华容道逃跑。“鼓声震天”说明周瑜一方士气大振,火攻大胜。“丢盔弃甲”形象地描述了曹军大败时狼狈逃跑的样子。
在学生讨论发言的基础上,
给予一定的正确指导,并注意从每一步的内容中,概括出主要词语进行
:诈降 东南风 点火 追杀 逃跑)
由此可以看出,“火攻”分四步进行。让学生按事情发展顺序把这四步写在投影片上,然后在投影机上进行展示和评比。
“果然”一词是什么意思?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出来读一读,想一想在实际生活中怎么运用。
(“果然”的意思是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课文中的“曹操定睛一看,果然有一队帆船直向北岸驶来,……”这说明曹操正想着或正等着什么,结果发生的事实正合他意。但他没有想到这些船不是来投降,而是来烧他们的。
果然——天阴得很厚,不一会儿果然下起了小雨。
通过这样的分析,学生对“火攻”就会理解深刻,记忆清楚。紧接着师生共同研究东吴获胜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周瑜只有3万人,曹操拥有80万人,力量悬殊很大。可是周瑜的兵士善于水战;恰好有东南风;又因为曹军来犯,周瑜带领兵将奋起抗击,属于正义事业。所以周瑜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又加上有黄盖的计策,扬长避短,使这样一次力量对比极大的战事,以少胜多,东吴取得了胜利。
:原因:天时  地利  人和  结果:以少胜多)
(五)总结
,概括中心思想。
赤壁之战的结果是东吴3万人打败曹操80万大军。这一结果是曹操难以预料的,
指导学生结合
做一个“战后分析”,探讨探讨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
东吴大胜,曹军大败。以少胜多,以弱胜强,这一结果说明“火攻”是正确的。同学们仔细想一想“火攻”计策的出台是很随意的吗?
(“火攻”不是随意的,也不是凭空想象的。它来自于战前东吴对敌我双方情况的正确分析和判断,东吴军从中看到了自己的长处和不足,做到了知己知彼,因此他们扬长避短攻击曹军的弱点,取得了最后的胜利。而曹操之所以失败,是因为他仗着兵多将广,骄傲轻敌,还采取了错误的铁索连船的措施,轻信了黄盖的假降,致使80万大军狼狈逃窜。)
由此得出课文的中心思想就是说明无论要做成什么事,都要做到知己知彼,扬长避短。
(六)作业。
(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完成课后题1、2、3。
文章来源:
点击次数:
相关文章
热门文章[转贴]赤壁之战发生的时间探讨
进入贴吧
贴子搜索 |
浏览贴子
吧主: 共有
[转贴]赤壁之战发生的时间探讨
本文主要探讨三个问题。
1、  赤壁之战具体发生在公元208年的什么时间?
2、  孙权是在何时开始第一次进攻合肥的吗?
3、  鲁肃是在什么时刻会见刘备劝其与孙权联合的?
一、赤壁之战具体发生在公元208年的什么时间?
1、  不同的观点和记载
《中国战争史第四册》(金城出版社1992)认为:孙刘合兵前进,十月十日中午孙刘联军的先头与曹军先头在赤壁遭遇,经过初步交战,曹军先头部队战败,退至长江北岸。……当年十一月十三日,黄盖率领准备好的十艘大船,向曹操北岸的水营驶去。……。
《中国历代战争概览》(军事科学出版社1994)认为:于建安十三年(208年)十月亲自率军二十万,战舰千艘,顺江东下,……采用黄盖诈降之计,于十一月十三日以蒙冲战舰10艘,火攻曹军水寨,……。
《中国军事史附卷历代战争年表》(解放军出版社1985)认为:十月,曹亲自率军二十万,战舰千艘,顺江东下,……。
《三国史》(华文出版社,张大可著)认为:公元208年十月,曹操与周瑜率领的孙刘联军在赤壁相遇。
《三国志武帝纪》记载::秋七月,公南征刘表。八月,表卒,其子琮代,屯襄阳,刘备屯樊。九月,公到新野,琮遂降,备走夏口。公进军江陵,下令荆州吏民,与之更始。乃论荆州服从之功,侯者十五人,以刘表大将文聘为江夏太守,使统本兵,引用荆州名士韩嵩、邓义等。益州牧刘璋始受徵役,遣兵给军。十二月,孙权为备攻合肥。公自江陵征备,至巴丘,遣张憙救合肥。权闻憙至,乃走。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於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
《资治通鉴汉纪五十七》:冬,十月,……权即遣肃行。到夏口,闻操已向荆州,……备用肃计,进住鄂县之樊口。(另起一段)曹操自江陵将顺江东下。诸葛亮谓刘备曰:……权大悦,与其群下谋之。(另起一段)是时,曹操遗孙权书曰:……(另起一段)时周瑜受使至番阳,肃劝权召瑜还。……(另起一段)是夜,瑜复见权曰:……(另起一段)刘备在樊口,日遣逻吏于水次候望权军。……(另起一段)进,与操遇于赤壁。时操军众已有疾疫,初一交战,操军不利,引次江北。……。
《辞海》、《新华词典》等通用辞书则没有准确月份的说明。
就目前看到的资料而言,主要有两种观点:
A、  当前军界的普遍观点均认为,曹军是在建安十三年10月开始自江陵进军,决战发生在当年11月13日。
B、  《三国志武帝纪》则记载,是在建安十三年12月,曹军才开始自江陵进军,同月发生了赤壁之战。
那么,两种观点哪个更准确、更合理呢?
2、目前流行的观点分析
我们先来看看曹操行动的时间表:
建安十三年7月,曹操开始自邺城南下进攻荆州;
建安十三年8月,刘表病死,曹军继续前进;
建安十三年9月,曹操到达新野,接受刘琮的投降;
此后,10、11月的活动没有记载。我们来分析一下,曹操是否可能在10月初就开始大举东进。
首先,我们要搞清楚,在新野接受刘琮投降后,曹操还进行了哪些活动(有记载的):
——在新野接受刘琮使者的投降;
——得知刘备已经南逃,于是放弃辎重,带领轻军(包括步兵和骑兵),进军襄阳;(路程约140汉里)
——大军渡过汉水,渡河需要的时间比一般行军要长;
——进入襄阳,接受刘琮的投降,召见投降的文武大臣;
——等待若干天,有文聘从外地赶来投降;(见《三国志文聘传》)
——得知刘备已经过襄阳南走,亲自率领5000骑兵,一昼夜行军300里,在当阳长坂追歼刘备部队;
——带领俘获的刘备部众,自当阳开进江陵,江陵刘琮驻军投降; (220汉里,由于需要打扫战场,收容打散的残兵和百姓,再前往江陵,大约要10天左右)
——等待后续步兵主力自襄阳进到江陵;(襄阳到江陵520汉里,带辎重的部队需要行军15-17天)
——整顿投降的水军部队,准备战船、粮草等作战物资。同时进行了一系列封官封侯等活动。
2006-10-25 15:59
由此,我们可以明白,即使是9月1日在新野接受的投降,那么等主力都集结到江陵也需要30天左右的时间,难道大军一长途跋涉到达江陵就立马东进?连休整的时间都没有吗?
我们目前不清楚军界这个非常准确的交战日期来源何处,但是很明显是不太可能的,或者说违背一般作战规律的。
我估计目前军界和张大可先生关于10月曹操开始进兵的观点,来自《资治通鉴》的那段记载。可问题的关键是,在《资治通鉴》里从鲁肃受命出发去联络刘备(有“初”字),一直到周瑜赤壁胜利、夷陵胜利这整个的作战过程,都归在了10月这个时间之后。而在这段时间里,根据《资治通鉴》的记载,发生了过多的事件,而最后发生的赤壁之战的时间到底在何时,就难以确认了:
——由于在“冬十月”之后,有个“初”字,那么这段“初”的内容应当是解释本段的后一部分:“备用肃计,进住鄂县之樊口。”也就是说,此时是建安13年10月。
——随后,刘备听说曹操准备顺江东下,才派遣诸葛亮去柴桑向孙权求救。
——在柴桑,经过一番讨论之后,孙权才决定出兵抗曹;
——此时马上集结附近兵力,由周瑜带领开始逆流而上,到樊口,会见了刘备;
——再继续逆流而上,在赤壁遭遇曹军。
也就是说,在《资治通鉴》记载的10月刘备进住樊口之后,至少发生了以上事件,这些都是需要时间的。包括集结兵力,准备大战役的物资等等,都不是几天可以办好的。
而很明显,在10月,刘备只是听说(或得到情报),曹操准备来进攻了,才派出了特使诸葛亮。如果此时曹军已经从江陵顺流而下,估计不等周瑜来到,曹军早已把刘备消灭了。
由于自樊口到柴桑有440汉里(这是诸葛亮去求救的路程),从柴桑到赤壁足足有1040汉里(这是周瑜带兵迎战的路程,是逆流),再加上孙权开会讨论、准备的时间,10月无论如何是不能在赤壁与曹操开战的。
因此,我认为,流行观点说曹军开始自江陵进兵和赤壁遭遇发生在建安13年10月,是缺乏依据的。
3、正确的观点
因此,我以为,《三国志武帝纪》记载的这个12月自江陵发动进攻,并在同月发生赤壁之战的记载是很准确、很合理的。
第一,曹军要在江陵集结大军,即使不是目前传统以为的20万人,就是5万人,也要准备许多作战物资;何况主力步兵不可能像5000骑兵那样急行军,而且也无必要。
第二,曹操历来注重部队的休整,这是保证部队战斗力的必要手段。这些曹军步兵,从河北、河南、千里迢迢行军2个多月,到达江陵,已经很疲劳,如果不稍加休整就投入作战,是非常不利的。
第三,新投降的荆州水军,是下一步进攻的重要一环,曹操应尽力加以整顿,这也需要一定的时间。由于曹操没有自己的水军,而下一步进攻要沿长江开展,水军的整顿是必不可少的。
第四,周瑜军团集结、准备再逆流而上1000多汉里,也需要充足的时间。由于曹军自江陵到赤壁是顺流770汉里,而周瑜自柴桑到赤壁是逆流1040汉里,这样看,通常来说应是周瑜比曹操先出发才正确。
所以,我认为:曹操在10月初进入江陵,等主力开到后又休整了一个多月,整顿水军和预备作战物资同时进行,在12月初开始进攻是比较合理的。
由于自江陵到赤壁的水路有770汉里,如果曹军是沿长江从陆地推进,由于道路和地形问题是难以通过大军的,因此曹军必定是乘船沿长江东进。这样不仅推进速度快,而且部队不疲劳,同时可以昼夜前进。
因此,曹军先头部队大约在出发后5-6天即可到达赤壁。在发生遭遇战后双方隔江相持若干天后,至少要在12月中下旬才会发生火攻事件。
故赤壁之战决战的发生当在建安13年12月中下旬。
二、孙权是在何时开始第一次进攻合肥的吗?
1、历史的记载
——《三国志武帝纪》记载::秋七月,公南征刘表。八月,表卒,其子琮代,屯襄阳,刘备屯樊。九月,公到新野,琮遂降,备走夏口。公进军江陵,下令荆州吏民,与之更始。乃论荆州服从之功,侯者十五人,以刘表大将文聘为江夏太守,使统本兵,引用荆州名士韩嵩、邓义等。益州牧刘璋始受徵役,遣兵给军。十二月,孙权为备攻合肥。公自江陵征备,至巴丘,遣张憙救合肥。权闻憙至,乃走。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於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
2006-10-25 15:59
——《三国志吴主传》十三年春,……瑜、普为左右督,各领万人,与备俱近,遇于赤壁,大破曹公军。公烧其余船引退,士卒饥疫,死者大半。备、瑜等复追至南郡。曹公遂北还,留曹仁、徐晃于江陵,使乐进守襄阳。时甘宁在夷陵,为仁党所围,用吕蒙计,留淩统以拒仁,以其半救宁,军以胜反。权自率众围合肥,使张昭攻九江之当涂。昭兵不利,权攻城逾月不能下。曹公自荆州还,遣张喜将骑赴合肥。未至,权退。
2、争论的焦点
在以上两个历史记载中,产生了矛盾:
第一个矛盾:
——《武帝纪》记载,在建安13年12月,是孙权为刘备而进攻合肥,同时曹操开始自江陵顺流而下进攻刘备。孙权进攻合肥开始于赤壁之战前。
——《吴主传》记载,曹操在赤壁被周瑜击败后,才开始出兵进攻合肥,进攻是在赤壁之战后。
第二个矛盾:
——《武帝纪》记载,是曹操到达巴丘时,命令张憙去救合肥,
——《吴主传》记载,曹操是在赤壁战败从荆州北还时,才命张憙去救合肥。
——孙盛在《武帝纪》本条后评曰:按吴志,刘备先破公军,然后权攻合肥,而此记云权先攻合肥,后有赤壁之事。二者不同,吴志为是。
目前大家均认可孙盛的这个评论,实际情况如何呢?
3、相关的其他历史记载
——《三国志郭嘉传》记载:后太祖征荆州还,於巴丘遇疾疫,烧船,叹曰:“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
——《三国志蒋济传》建安十三年,孙权率众围合肥。时大军征荆州,遇疾疫,唯遣将军张喜单将千骑,过领汝南兵以解围,颇复疾疫。济乃密白刺史伪得喜书,云步骑四万已到雩娄,遣主簿迎喜。三部使赍书语城中守将,一部得入城,二部为贼所得。权信之,遽烧围走,城用得全。
从这两条相关记载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信息:
——曹操军团是先在巴丘遇上疾疫,也就是感染上可怕的传染病,随后在赤壁才遭遇周瑜军,作战失利。
——将军张喜被派遣去增援合肥的时间,是曹操遭遇疾疫的时候。
根据这两个信息,再结合《武帝纪》,我们不难发现,孙盛的评论是错误的。实际的作战经过是:
——孙权在派出周瑜3万部队迎击曹操之后,为了分散曹操的兵力,从柴桑北上,进攻合肥;
——曹操12月开始自江陵进攻刘备,当大军推进到巴丘一带时,遭遇疾疫;
——此时曹操又得到报告,孙权军去进攻合肥了,于是派遣将军张喜带领千人并带同汝南郡兵一起去救援合肥。
——由于曹操的机动兵团多在荆州参加两路夹击刘备的战役,其实在是抽调不出更多的兵力。同时,也估计这是孙权为了分散和调动曹军的行动。
——随后,曹军才继续推进到赤壁,与周瑜遭遇并发生了举世闻名的赤壁之战。
为什么这样解释呢?
——《蒋济传》里记载,“孙权率众围合肥。时大军征荆州,遇疾疫,唯遣将军张喜单将千骑,过领汝南兵以解围,”如果是在赤壁之战后,就不会说是遇疾疫,而应记载为赤壁败后,或大军北归,因此,这里把派遣张喜的时间交待为大军征荆州,遇疾疫时,是非常准确的。与《武帝纪》的记载正好相互证明。
——反观《吴主传》的记载,不仅没有月份的详细记录,而且把孙权进攻合肥放在周瑜军在夷陵击败曹军之后,这在时间上也是有问题的。我们知道,周瑜在夷陵击破曹军,至少经历了周瑜军在赤壁胜利后进军到江陵、甘宁军从江陵进军夷陵、曹仁军由江陵到夷陵围攻甘宁(注意只能是从陆路开去,因曹仁没有水军)、甘宁求救、周瑜军到夷陵击破曹军的过程,这个过程可不是10天半月能够完成的(因为吕蒙估计救援甘宁大约需要10天时间)。如果这样,那么孙权进攻合肥的时间是不可能在建安13年的。
而且,如果是曹操大军已经从荆州返回,那可派遣的部队就不止张喜千人了。我们知道,曹操的北路兵团,包括张辽、张郃、于禁、李典、朱灵、路招、冯凯等军,均没有参加上赤壁之战,也没有留下参加江陵保卫战,那么一定是跟随曹操回了北方,这时自然可以派遣去救援合肥。可是实际上曹操诺大的阵营竟然只能派遣千人增援,可见此时正是荆州战役的关键时刻,曹操不愿从战场抽调任何的兵力。
2006-10-25 15:59
或许有人认为,可能曹军10月就从江陵出发,在赤壁一直与周瑜相持到12月才被击败。这其实也是不可能的。原因是:
——曹军当时是两路夹击,其北路兵团(沿汉水南下)也相当强大,不算一同出征的荆州水军,就有张辽、张郃、于禁、李典、朱灵、路招、冯凯等七军,若再加上襄阳一带邓塞的水军,兵力不可小看。如果赤壁相持时间过长,此路曹军势必推进到夏口,从而可能切断周瑜军的退路,并与曹操两路夹击周瑜。
——因此,周瑜在初战胜利,两军形成隔江相持局面后,是不愿长期与曹操相持的,而是要寻找战机尽快击败当面曹军。看看黄盖对周瑜建议诈降时的目标:“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然观操军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其目标就是要把曹军击走。至于是否能够全歼,并不是当时所能考虑的。因为只有趁曹军两路分兵,才有可能各个击破。
——曹操之所以退至江北防御,可能也有同样的考虑:就是敌人主力在此,只要赢得时间,由北路兵团击破夏口刘琦军,就可以两路夹击周瑜主力。因此周瑜是不会、也不敢在赤壁长期与曹操相持的。
三、鲁肃是在什么时刻会见刘备劝其与孙权联合的?
这个问题,并没有人注意到,从相关记载看,有两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
鲁肃会见刘备时,刘备刚刚到达当阳,还没有被曹操击败。等鲁肃走后,刘备才被突然追来的曹军骑兵击败,随后刘备就斜趋汉津,逃到夏口并进一步到樊口去了。
第二种观点:
鲁肃会见刘备时,刘备已经被曹操骑兵击败,正在当阳附近收容散兵。在得到鲁肃的意见后,才斜趋汉津,跑到夏口并进一步到樊口去了。
主要历史记载如下:
——《三国志鲁肃传》:到夏口,闻曹公已向荆州,晨夜兼道。比至南郡,而表子琮已降曹公,备惶遽奔走,欲南渡江。肃径迎之,到当阳长阪,与备会,宣腾权旨,及陈江东强固,劝备与权并力。备甚欢悦。时诸葛亮与备相随,肃谓亮曰“我子瑜友也”,即共定交。备遂到夏口,遣亮使权,肃亦反命。
——《三国志先主传》:及於当阳之长坂。先主弃妻子,与诸葛亮、张飞、赵云等数十骑走,曹公大获其人众辎重。先主斜趋汉津,适与羽船会,得济沔,遇表长子江夏太守琦众万馀人,与俱到夏口。先主遣诸葛亮自结於孙权,
——《江表传》曰:孙权遣鲁肃吊刘表二子,并令与备相结。肃未至而曹公已济汉津。肃故进前,与备相遇於当阳。因宣权旨,论天下事势,致殷勤之意。且问备曰:“豫州今欲何至?”备曰:“与苍梧太守(吴臣)〔吴巨〕有旧,欲往投之。”肃曰:“孙讨虏聪明仁惠,敬贤礼士,江表英豪,咸归附之,已据有六郡,兵精粮多,足以立事。今为君计,莫若遣腹心使自结於东,崇连和之好,共济世业,而云欲投(吴臣)〔吴巨〕,(臣)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岂足讬乎?”备大喜,进住鄂县,即遣诸葛亮随肃诣孙权,结同盟誓。
——《三国志吴主传》:荆州牧刘表死,鲁肃乞奉命吊表二子,且以观变。肃未到,而曹公已临其境,表子琮举众以降。刘备欲南济江,肃与相见,因传权旨,为陈成败。备进住夏口,使诸葛亮诣权,权遣周瑜、程普等行。
——《三国志周瑜传》:时刘备为曹公所破,欲引南渡江,与鲁肃遇於当阳,遂共图计,因进住夏口,遣诸葛亮诣权,权遂遣瑜及程普等与备并力逆曹公,遇於赤壁。
那么,到底鲁肃会见刘备时,刘备兵败与否呢?我以为,是已经兵败了。理由如下:
1、《三国志周瑜传》明确记载是“时刘备为曹公所破,欲引南渡江,与鲁肃遇於当阳”,可见此时刘备已经吃了败仗,否则刘备从樊城南撤过程中再没有被曹操击破过;
2、《三国志鲁肃传》虽然没有明确记载刘备已败,但是有“备惶遽奔走,欲南渡江”的记载。我们知道,刘备从樊城南撤时,可没有打算南渡江,而是要与关羽会师江陵,而江陵在江北。此时刘备的目标已经不提占领江陵,而是打算南渡江,可见其已经完全修改了原先的目标。修改的原因是什么呢?应当就是被曹军击破,已经没有实力去占领江陵了。
3、《江表传》的意思与《鲁肃传》相近,本来鲁肃到达江陵准备与刘备会面,但是随后发生情况,刘备来不了江陵,于是鲁肃向北迎见刘备于当阳。而且此时刘备也是不打算去江陵会合关羽,而是打算远到苍梧去投靠什么吴巨,可见此时刘备已经非常困难了。
4、《吴主传》也基本是此意:即刘备在会见鲁肃时,已经放弃会师江陵而打算南渡江了。
那么,刘备是否有可能在被曹操骑兵击破后仍旧停留在当阳一带呢?
这个问题实在很难说:
——按照刘备一贯的做法,其大约在被击破后应一溜烟地逃跑,而不会停留在战场附近;
——但是此次可能是个例外:首先曹操打过来的不是主力,而是5000骑兵;其次刘备的步兵很可能都被冲散了,刘备希望在附近能多收容一些散兵;第三刘备当时还没有确定下一步的去向,关羽的水军船队也不知道在哪里。
——由于刘备留下的就是刚从战场逃跑出来的数十骑,自然可以随时上马逃命,因此,留在当阳战场附近也是可能的。
——只有一个问题:鲁肃是如何在诺大的当阳找到刘备这一小撮被击破的人马的呢?难以解答。 2006-10-25 15:59
119.189.150.*
2010-8-12 20:05
59.38.116.*
我是一名很喜欢历史的中学生,历史的东西大家来聊聊吧。加我吧:1486623609 ***:208
2010-9-4 15:06
分享次数:
分享到:
发表回复
内 容:
用户名:
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验证码:
请点击后输入验证码,加入会员后本吧发贴免验证码。 Ctrl+Enter快捷发表 2011 Baidu您好!欢迎来到京东商城!
,新用户? 、
、 gt gt gt gt 三国赤壁之战新解
“行知读书会”团购***:
(010)5895 5228/5227
作  者:
丛 书 名:
ISBN:
9787504354877
出版时间:
2008-01-01
版  次:
页  数:
装  帧:
开  本:
所属分类: gt gt 印刷时间:2008-01-01
纸  张:胶版纸
印  次:1
正文语种:中文
附  件:
套装数量:0
读者对象:
定 价:
¥29.00
京 东 价:
库 存:送至
华北区 请选择省份
华东区 请选择省份
华南区 请选择省份
西南区 请选择省份
华中区 请选择省份
下单后立即发货
 我要买:
1B9E3E8E176FA48203FD30491005410B
京东商城全场免运费:
编辑推荐
  你了解赤壁之战吗?2008年,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赤壁之战的1800 年纪念。1800年来,无数人对赤壁之战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研究,关于赤壁的说法却越来越多,使人们至今也搞不清楚赤壁之战的真实情况。《三国赤壁之战新解》作者根据典籍提出了赤壁之战的100个新观点。
  2008年,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赤壁之战的1800年纪念。赤壁之战之所以著名,其实更多的是要感谢《三国演义》的作者,是他在历史的基础上,对一场并不著名的赤壁之战,艺术加工成了千古流传、脍炙人口的著名、经典的以少胜多战役。
  1800年来,无数人对赤壁之战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研究,关于赤壁的说法却越来越多,使人们至今也搞不清楚赤壁之战的真实情况。有人可能要说,赤壁之战在大量的历史教科书以及学术著作中,不是已经有充分的解读和定论吗?还有什么不清楚的呢?
  书中根据历史记载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考证和讨论,希望能够给大家一些启迪。欢迎各位购买,并研究讨论。我们的目的就是希望能够通过共同学习、讨论,把三国的历史更真实、更精彩。
  赤壁之战之所以著名,其实更多的是要感谢《三国演义》的作者,是他在历史的基础上,对一场并不著名的赤壁之战,艺术加工成了千古流传、脍炙人口的著名、经典的以少胜多战役。1800年来,无数人对赤壁之战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研究,关于赤壁的说法却越来越多,使人们至今也搞不清楚赤壁之战的真实情况。有人可能要说,赤壁之战在大量的历史教科书以及学术著作中,不是已经有充分的解读和定论吗?还有什么不清楚的呢?……《三国赤壁之战新解》带给你全新的赤壁之战分析。
内容简介
  翦伯赞、白寿彝、易中天、黎东方等前辈专家、学者对讲述和研究三国赤壁之战都有很多贡献,但也有一些明显的纰漏。《三国赤壁之战新解》指出了一些我们认为他们说得不太到位或有明显错误的地方并做了辨析。或许是我们错误地理解了他们的表述,或者是我们本身也说得不对,或者是各人有各人看问题的角度和出发点,两相比较,相信可以帮助读者更加全面地了解三国赤壁之战这段历史,也会有对这段历史的自己的独特看法。
第一部分 历史进程篇
01. 赤壁之战可以有三种不同的定义范围
02. 局部的赤壁首战并非整体的“赤壁之战”
03. 不可小看刘表的军事实力
04. 刘表被历史记载和历史评论都完全低估了
05. 荆州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
06. 诸葛亮建议刘备趁机夺襄阳是否可行?
07. 当阳之战张飞只带领二十多骑喝退曹兵并非不可能
08. 曹操大军从江陵进军夏口是不可能沿江水陆并进的
09. 鲁肃去荆州并不是要和刘备平等结盟
10. 鲁肃实际上是拉刘备来投奔了孙权
11. 诸葛亮出使东吴担负着艰难的使命
12. 曹操是走小路南下荆州才达成了战役的突然性
13. 赤壁之战并非曹操发动的统一全国的战争
14. 曹操东进夏口的目的只是要消灭刘备
15. 赤壁之战时刘备与孙权之间有秘密协议存在
16. 曹操给孙权写恐吓信的目的是警告孙权不要帮助刘备
17. 周瑜实际参战兵力虽然少但水军优势明显
18. 曹操是两路夹击江夏而不是只有江陵一路
19. 赤壁首战是不期而至的水军遭遇战
20. 周瑜. 黄盖策划乌林火攻的目的是要赶走曹操
21. 赤壁遭遇战后曹操决策失误
22. 黄盖火攻是夜战的说法缺乏依据且不符合军事常识
23. 曹操撤退时烧船是在乌林还是在巴丘?
24. 曹操选择走华容道撤退是迫不得已
25. 曹操在赤壁和乌林的损失并非伤筋动骨
26. 疾疫爆发是曹操赤壁失败的主要客观原因
27. 曹操赤壁失败的主要原因并不是战略错误和骄傲轻敌
28. 全据长江一线是东吴持之以恒的战略规划
29. 赤壁之战参战双方优势和劣势的分析
30. 夺取江陵才是东吴参加赤壁之战的重头戏
31. 鲁肃对于赤壁之战的特殊贡献
32. 赤壁之战的规模和意义被夸大了
33. 孙权攻打合肥的目的是为了策应周瑜救援刘备
34. 周瑜等人建议软禁刘备是否是上策?
35. 赤壁之战曹操、刘备、孙权三方各有得失
36. 刘备收复南方四郡后并不能实际拥有之
37. 诸葛亮督三郡调赋税不代表刘备拥有三郡控制权
第二部分 历史难题篇
38. 刘备的军事实力一般但号召力很大
39. 赤壁之战前曹操为何要杀孔融?
40. 三国并无“隆中对”
41. 联合东吴是诸葛亮投靠刘备早期的最大贡献
42. 赤壁之战前刘备在实质上投靠了孙权
43. 张昭不能简单地被认为是投降派
44. 赤壁之战前刘备放弃夏口逃到了东吴的地盘:樊口
45. 曹操亲自带兵去当阳追击刘备了吗?
46. 如何理解周瑜迎战曹操的必胜条件
47. 当前对赤壁之战参战兵力的看法非常混乱
48. 对赤壁之战曹军参战兵力的流行看法经不起推敲
49. 曹军开始发生疾疫的地点和时间很明确
50. 赤壁的真实位置:不在乌林对岸而距乌林里
51. 刘备亲身参加了赤壁之战,但其部队并未实际参战
52. 曹军发生的疾疫很有可能是斑疹伤寒
53. 乌林火攻的关键是诈降成功和有利风向
54. 黄盖的火攻对曹军并不能造成重大损害
55. 周瑜在乌林火攻后是否马上登陆进攻曹操?
56. 火烧战船时间顺序的另一种意见
57. 曹操感叹郭嘉不死可使其避免赤壁之败是有道理的
58. 曹操选择盛寒时节东进正是为了避免疾疫的发生
59. 黄盖火攻并不是必须要有东南风
60. 导致赤壁之战失利的曹操的自身原因
61. 赤壁之战并不是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
62. 孙权攻打合肥是与赤壁之战同时进行的
63. 周瑜分南郡南岸地给刘备证明刘备当时没有其他地盘落脚
64. 说周瑜是赤壁之战战胜曹操的最大功臣并不为过
65. 鲁肃极力支持让刘备都督荆州是否有私心?
66. 赤壁之战并没有造成天下三分的局面
67. 刘备借荆州确有其事,并非东吴方面的自美之词
68. 周瑜攻蜀面对很多困难
第三部分 历史考证篇
69. 解读《序征赋》中关于赤壁之战的描写
70. 曹操自建安二年就控制了南阳郡治——宛
71. 赤壁之战前曹操一直在蚕食荆州
72. 诸葛亮的“隆中对”是当时局势下很好的战略设想
73. 刘备在当阳被曹军追上的主要原因是判断失误
74. 东吴对荆州的侵蚀战争为赤壁之战的胜利打下了基础
75. 刘备在当阳惨败的原因之一是没有有效地组织抵抗
76. 跟随刘备的十多万大众多数应该是随军家属
77. 为什么说鲁肃是促使孙、刘并力抗曹的最关键人物?
78. 史书记载赤壁之战发生的时间很明确
79. 孙权当时的实力并不比曹操相差很多
80. 以为曹操东进的目的是要消灭孙权缺乏根据
81. 曹操进攻荆州完全不需要动用数十万人马
82. 曹操参加赤壁之战的实际兵力并不多
83. 乌林火攻实际上是一次远程奔袭作战
84. 王粲《英雄记》记述的并不是真正的赤壁之战
85. 水运能力对大军长距离水上进攻作战有很大限制
86. 历代所谓的七个赤壁地点只有一个比较符合历史
87. 周瑜大军在曹军对岸的说法不能成立
88. 《易中天著品三国》中对赤壁之战的错误理解
89. 《易中天著品三国》描述赤壁之战的几处错误
90. 孙权攻打合肥的兵力不少但不是主力
91. 《三国演义》的作者也是历史学家
92. 《三国演义》不仅对文学而且对历史都有贡献
93. 《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相关故事的史书依据
94. 《三国演义》描写赤壁之战主要故事的出处
95. 赤壁战后孙权实际掌控着武陵、桂阳、长沙等郡
96. 刘备曾经投靠孙权之事史书记载得很明确
97. 赤壁战后头两年刘备的生存环境依然非常困难
98. 《三国志》蜀书部分对刘备借荆州有所回护
99. 孙权实际上前后有两个攻蜀计划
100. 关羽丢失荆州最终形成了魏、蜀、吴三国的鼎立局面
附录: 赤壁之战地图
1. 赤壁之战前荆州形势图
2. 赤壁之战前刘备军行动路线图
3. 赤壁之战双方进军路线图(1)
4. 赤壁之战双方进军路线图(2)
5. 不同赤壁位置示意图
  易中天、黎东方、翦伯赞,白寿彝等前辈专家、学者对讲述和研究三国赤壁之战都有很多贡献,但也有一些明显的纰漏。本书指出了一些我们认为他们说得不太到位或有明显错误的地方并做了辨析。或许是我们错误地理解了他们的表述,或者是我们本身也说得不对,或者是各人有各人看问题的角度和出发点,两相比较,相信可以帮助读者更加全面地了解三国赤壁之战这段历史,也会有对这段历史的自己的独特看法。
  在《易中天著品三国(上)》219页,易中天教授认为:“然而不知为什么,曹操竞放过刘备,掉转头来直扑江陵。其实江陵那些军需物资完全可以留给后续部队去解决。”
  辨析:曹操出奇兵“一日一夜行三百里”追杀刘备,主要目的就是害怕刘备抢先占据江陵,《三国志先主传》说得很明白:“曹公以江陵有军实,恐先主据之,乃释辎重,轻军到襄阳。闻先主已过,曹公将精骑五千急追之”。江陵为兵家必争之地,谁抢先拿下江陵谁就掌握了主动。曹操抢先夺占江陵是曹操整个荆州战役中最关键也最得意的一步棋。周瑜乘赤壁大胜之势,打江陵也耗费一年之久,可见江陵易守难攻,是个难啃的骨头。如果曹操不抢先占领江陵,就有被迫打旷日持久又拼消耗的攻城战的危险,那是曹操最不想看到的结果。
  在白寿彝先生所著《中国通史》中写到:“接着,曹操从江陵顺江东下,图谋一举消灭孙权,席卷江东。”军事方面比较权威的《中国历代军事战略》也说:“从他(曹操)的企图和行动可以看出他的战略方针是利用一举破荆州的声势,乘胜再下夏口、兼并江东。”
  辨析:《三国志》中有明确记载:“公自江陵征(刘)备”,而孙权原来只打算在柴桑“观望成败”,史书并没有说曹操东进是要打孙权,难道这是史家对曹操的有意回护?曹操发动赤壁之战的目的只是要消灭刘备从而结束占据荆州全境的企图还是要一举消灭孙权、统一全国?相信看完本书读者会有自己的明确判断。
  翦伯赞前辈也是令人尊敬的历史学家,在其名著《中国史纲要》中说到赤壁之战参战双方的兵力时写到:“在这一战役中,曹军将近三十万人,号称八十万;而孙刘联军只有五万左右,处于绝对的劣势。”
  辨析:我们认为谈赤壁之战的兵力问题,一定要区分是具体地点上的赤壁交战还是广义的整体荆州范围的大“赤壁之战”。很多观点把曹操在荆州的所有兵力甚至当时曹操拥有的全国总兵力都加在了具体地点上的狭义的赤壁之战身上,这是导致说法众说纷纭的原因。
  黎东方先生比易中天教授早了很多时间就用演讲的方式讲述三国的历史,也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在他的著作《细说三国》中说:“曹操的水军,在船上由水路走,他的陆军却分成两路,分别沿着长江两岸,在陆上行。”
  辨析:回答这个问题要了解东汉末年当地长江两岸的地理特征,我们认为那时的长江两岸多是沼泽和湖河,不适合陆军做大规模的行军、作战。所谓的曹操的“水陆俱进”的含义另有所指,陆路指的是自章陵南下进攻夏口的曹操北路军团,并非是说沿长江两岸前进。
  更有意思,也更让人费解的是,有关赤壁之战中黄盖火攻烧船是夜战还是日战的争论一直没有结论。“黄盖预先将几十艘小船内塞满薪柴,灌上鱼膏,外面用帷幕、旌旗遮掩好。然后,他选择了一个东南风猛烈的夜晚,率领着船队向江北冲去。”以上白寿彝先生在《中国通史》中的看法与《三国演义》的说法相同,也认为是夜战,可是一直以来认为“火烧赤壁(乌林)”是白天发生的历史依据也并不充分,那么这样的问题该如何解释呢?
  当然,需要讨论和争论的问题远远不止这些,更多的问题会在本书中体现。以下说到的赤壁之战的八大未解难题也不是故弄玄虚,而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统一说法、还没有争辩出所以然来的关键问题,而且争辩的各方都有史书依据,都有合理推断,有的有专家做后盾,有的有出土实物作证明,直到目前为止还在争论不休,还没有谁就能说自己的说法是绝对权威的、是无懈可击的。
  第一个难题:赤壁之战中黄盖火烧战船是在夜晚还是白天?
  第二个难题:曹军从荆州东进到达赤壁是走长江还是汉水?
  第三个难题:曹军发动赤壁之战是水陆并进还是只走水路?
  第四个难题:赤壁之战时曹操进攻的目的是打刘备还是打孙权?
  第五个难题:曹操率兵进行赤壁之战到底动用了多少兵力?
  第六个难题:赤壁之战的时候曹操遭受的到底是什么疾疫?
  第七个难题:如何确定赤壁之战的时间?
  第八个难题:赤壁之战如何定性?
  下面把这八个问题简单叙述一下,也把争论的焦点做一个简要介绍。
  第一个问题看上去最简单,但最重要,也最难回答,因为这样简单而重要的问题,史书上却没有一处提到。如果拍摄赤壁之战有关的影视作品,是白天或是黑夜那拍出来的效果和感觉会是完全不同;如果作历史研究或军事探讨,要是连这场大战的发生是在白天还是在夜晚都没有搞明白,那可真有点瞎子摸象的感觉了。主张黄盖火攻是夜战的一派以《三国演义》为代表,尽管很多人经常性地否定《三国演义》的历史性,但要否定黄盖火攻是夜战这一点很多人却感到力不从心。
  第二个难题对于一般人好像无关紧要,知道曹操被打败了就可以了。不必理会他是在哪里被打败的。古时有的时候长江和汉水的名字并不区分,都称呼为“江水”,但是在现今社会,不仅名字要区分,经济利益也要区分。如果闹了半天赤壁不在自己这里,跑到别人那里去了,那对地方政府和当地百姓的旅游收入的影响可就大了。
  第三个难题是:曹军进攻是水陆并进还是只走水路?这个问题是三国迷最想弄清楚的。大家从小看三国故事,谈起各位武将的武艺都非常有兴致,可赤壁之战偏偏是水军决定了胜败,那些大战三百回合的场面没怎么出现曹操就被打败了,真让人郁闷。肯定会有人要“侃三国故事,替古人分忧”,如果曹操不走水路,发挥自己的陆军优势尤其是骑兵优势走陆路进攻,那结局是否就大不一样了呢?我们给出的***比实际的结果还要让人郁闷,曹操大军根本没有可能从江陵走陆路到赤壁,因为那时江水两岸都是湖泊和沼泽,不适合步兵和骑兵行军作战。
  说到第四个难题,可能有人认为这个问题本身是一个伪问题。曹操不进攻孙权那孙权为什么要打曹操呢?再说,刘备派诸葛亮同江东建立了“孙、刘联盟”,那打刘备和打孙权不是一回事吗?根本不成立的问题就是伪问题。
精彩书摘
  第一部分 历史进程篇
  02 局部的赤壁首战并非整体的“赤壁之战”
  在说三国赤壁之战这个话题之前,要把赤壁之战的具体内涵先确认下来。
  曹操和周瑜带兵在赤壁这个地点打的只是一场突如其来的遭遇战。狭义上的赤壁之战只是在长江赤壁水面发生的一场孙、曹两军的前哨战,这点在《资治通鉴》和《三国志周瑜传》上说得很明白。《资治通鉴》上的这段精彩的战争描绘被选入了中学语文课本,早被广泛认知,但是很多人都把发生在赤壁的双方的“第一次亲密接触”的内涵扩大化了,
  把从曹操发动意图全据荆州的“荆州战役”到孙刘两家联手打败、最终丢失江陵败北回到北方的全过程都一言以蔽之地称为赤壁之战,这就造成了认识上和理解上的混乱。《资汉通鉴》明确记载:“(周瑜)进,与(曹)操遇于赤壁。时操军众,已有疾疫。初一交战,操军不利,引次江北。”《资治通鉴》对三国时期的多种文献进行了归纳、总结,在这里说的“遇于赤壁”的这场战斗被后人称为是“首战”或叫做“绪战”,其战斗规模并不是很大。这场突如其来、不期而至的战斗确定把曹操打蒙了,此战之后曹军只得采取势,退避江北,遂导致一连串的被动,最终造成全盘失利。这次局部的战斗因为和周瑜与黄盖发起的“乌林火攻”的战斗在时间上紧紧相连,所以在一起也被笼统地称为赤壁之战,这样的叫法也是可以的,各家写历史的人除非在讲述详悉战役过程的时候要给予区分,也没有必要非把前面的战斗称为“赤壁首战”,后面的战斗叫做“火烧乌林”。
信息反馈:如果您发现商品信息或者图片不准确,欢迎
全部评价
正在加载中,请稍候...
正在加载中,请稍候...
正在加载中,请稍候...
正在加载中,请稍候...
网友讨论圈
正在加载中,请稍候...
正在加载中,请稍候...
正在加载中,请稍候...
正在加载中,请稍候...
正在加载中,请稍候...
同类热销商品
Similar Bestselling Titles
新书推荐
New Releases
重磅好书
Strongly Recommended Books
您最近浏览了
You recently viewed……
正在加载中,请稍候...
购物指南
配送方式
支付方式
售后服务
特色服务
北京市公安局海淀分局备案编号:1101081681 京ICP证070359号 Copyright2004-2011 360buy京东商城 版权所有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