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龙天龙八部宋辽大战战,刚开始发现不是想要的一方……退出可以再...

第1节:前言 创造伟大文明的帝国(1)   前言 创造伟大文明的帝国   宋朝,中国乃至整个人类文明史上最为伟大的王朝之一。在他所处的320年时间里,宋人创造了前无古人的伟大文明,带领着当时地球上最大的国家完成了从中古世纪向现代社会形态的转型。他的伟大不仅在于本国的文治武功,更重要的是他开启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启发了全人类走向了新的重要文明阶段,他的伟大千百年来受到全世界所有人的热情讴歌。   然而遗憾的是,时至今日,中国人却给本国的一个朝代扣上了一顶“积弱积贫”的帽子。虽然“积贫”一说过于荒谬,几乎不值一驳,但“积弱”却让不少人信以为真。一提起宋朝,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靖康之耻、厓山之劫。一说到澶渊之盟,也等同于晚清那些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而大肆鞭挞,虽然这些人并不知道澶渊之盟的具体内容。更有人将宋朝建立文官政府的伟大功绩丑化成了皇帝极端专制的行为,并以此作为宋朝“文弱”的证据。他们只为树造一个“弱宋”的形象,无视宋朝320年的超长国祚,无视宋军在对辽、夏、金、元等强大帝国时取得的辉煌战绩,将宋军将士浴血奋战的功绩一笔抹杀。我从小生长于这样的舆论环境,自小也深信不疑。但是,现在,我必须拿起笔,对这种荒谬绝伦的论调愤怒地说:不!!!   如果我们屏蔽了先入为主的印象,从头来审视这320年及其前因后果,似乎可以得出一个更加客观的评价。   宋人由于痛感五代十国之血腥,深知武将掌握军权是人类战争的一个重要源头,于是逐步制定了文官掌握军权的制度。这项伟大的发明也成为文明国度的一致选择,任何一个文明国家都会实施军队国家化,文官掌军权,但凡反对这项制度的人无不是妄图以战争来成就个人功业的狂人。遗憾的是,现代很多善良的百姓也被这些人所蛊惑,跟着鼓吹武人掌军的好处。不可否认,宋朝在文治上的成就要更高于武功,于是有些人就利用极端辩证、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以一句“崇文抑武”来误导善良的百姓相信这个文治发达的宋朝武功就很弱,进一步推论出是宋朝的风格软弱所致。   真的是这样吗?   毫无疑问,宋朝是儒家文明的巅峰时期,儒家作为一种文化,不是一种武功,他反对杀伐。但他文明却不文弱,恰恰相反,长期受到儒家温良恭俭让教化的人民在平时最温和,并不热衷于侵略别国,但是当他们面对野蛮的入侵,那种从内心深处迸发出的力量,却是人类自古以来最伟大的力量。试想,人类历史上多得是灭国时国君向敌人乞降的例子,可曾有过灭国之后,皇帝率领整个统治集团十余万人同时蹈海自尽、宁死不屈的例子吗?有,那就是南宋最后的厓山之战,这难道不是儒教文明所浸润出的刚强?   地球上的中国,并没有生在一个完美的地理位置,蒙古草原南沿长城一线一次又一次上演过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的冲突,中华虽有汉唐之强盛,中原王朝反复击败匈奴、鲜卑、突厥等众多强大的游牧部族,但也难免南北朝、五代十国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建立政权的历史活剧。而至中唐,情况又发生了变化,一个强大的契丹帝国崛起了。这不是一个游牧部落,这是一个完善的帝国:他的首领不是大单于或者可汗,而是皇帝;他的政府不是部落首领联席会议,而是和中原王朝一模一样的府台三省六部;他的人民不是按部落划分,而是按照州府郡县的设置管理;他们不仅仅只会放牧和抢劫,他们也懂得各行业的生产和国际贸易;他创造的灿烂文明影响了整个东北亚和东欧,甚至一度被斯拉夫语系民族误认为是正统的中华帝国。这样一个堪称伟大的帝国运行到数十年极盛之时,中原的宋王朝才诞生。   而不仅仅是契丹,还有西夏、金、蒙古,和契丹一样的强大帝国接踵而至。他们绝对不能和前代的匈奴、突厥等同视之。即使如此,宋王朝在面对他们时的表现也绝不软弱,而正是由于对手的强大,这320年的壮烈战史才显得更加震撼。320年中,宋军与辽、夏、金、元的正规军展开了一次次战场竞技,各方都体现出极高的指挥才能和战术素养,早已不是汉唐时代靠主将的主观判断和士兵的士气作战的原始时代。这其中尤以契丹第一名将耶律休哥与宋军名将李继隆之间的激情碰撞最为精彩,这一系列战役堪称是冷兵器时代战争艺术的巅峰之作。遗憾的是现代人以一句“弱宋”就把这些披满先人肝胆的英雄赞歌通通一笔抹杀,我们真的能这样做吗? ◇欢◇迎◇访◇问◇虹◇桥◇书◇吧◇WWW.HQREAD.COM 第2节:前言 创造伟大文明的帝国(2)   宋辽之间的大战尤为激烈,虽然宋太宗两次试图收回幽云十六州的雄图均被契丹将士的浴血奋战所阻,但宋军虽败却丝毫不显“文弱”,而辽军的数次更大规模南侵也都被宋军击败,很多人对这几场宋军取得的更大胜仗却选择性失明了。著名的澶渊之役,年轻的宋真宗面对契丹帝国承天皇太后、辽圣宗母子,勇保瀛、莫二州,战斗进行至僵持阶段时宋真宗亲临前线,宋军士气大振,小将石保吉阵毙契丹名将南院大王萧挞凛,迫使萧太后签下著名的《澶渊之盟》,正式承认宋朝占有关南三州。现在很多人把《澶渊之盟》歪曲为晚清不平等条约,误导了不少人。当然,最后宋徽宗朝却做出了一个错误的战略决定:攻打契丹。在收买了契丹主力部队“常胜军”并策反了很多契丹境内的部落(包括女真)后,短时间就灭掉了这个世界第二大国。值得一说的是,灭辽的主力分明是宋军,但后人出于贬损宋朝吹捧女真的目的,将女真说成灭辽的主力!试想一个根本没有后勤保障的部落,只有六千轻骑兵,连穿的盔甲都是由宋朝赞助的,怎么可能灭掉强大的契丹帝国?诚然,女真从契丹帝国的后院发难,并出其不意,直取望京,深显兵法之妙,确是宋军灭辽的好帮手,但绝对不能被视为灭辽的主体。   至于西夏,才是北宋真正的敌人。自从宋辽签订《澶渊之盟》,约为兄弟之国后,再无战端,而西夏帝国占据东西方国际贸易的必经之路,大收关税,成为了宋朝的眼中钉。现在很多人喜欢说“宋朝被小小的西夏欺负”。其实西夏绝非一个小小的国家,而是一个非常强大的帝国,而且收宋朝的关税也是刀口上舔血的活计,更不敢“欺负”宋朝。西夏也是一个仿宋式的、组织结构和文化都很完善的大帝国,尤其是占据着东西方国际贸易的要道,工商业发达,冶炼技术出众,马匹质量高,所以军事也很强大。宋夏之间有过多次拉锯战,夏军当然也取得过一些胜利,某些人就把这些胜利夸大说成是宋朝的“文弱”,却无视西夏多次战败,对宋朝称臣,继而称子的事实。尤其是宋神宗元丰伐夏,气势不可谓不恢弘,共调动五个方面军,作战部队近四十万,十余名蕃将,数万蕃军,后勤部队上百万,堪称冷兵器时代规模最大的军事作业。在对待西夏问题上,宋朝一直是采取能抚则抚,不能抚就坚决打击的策略。多次将西夏打败,令其称臣继而称子。元丰伐夏之后,名将章楶发明了堡垒推进的“浅攻”战术,一度将西夏帝国逼入绝境。西夏军虽然中途偶尔会形势好转,取得一些战役的胜利,但总的战略态势是宋军主攻,西夏利用地利死守,最后将强大的西夏帝国打得“不复成军”,远远不是现代某些人所描述的“小小的西夏都可以欺负大宋”。   女真族的金国充分利用宋朝没有长城工事的战略缺陷以及宋朝廷指挥上的失误,快速突破到开封城,掠走了宋朝宗室,制造了著名的“靖康之耻”。我并无意为这样的败仗遮羞,这确实是宋朝的一个大耻辱,但也不能因为这一次就抹杀了全部。莫说是宋朝,汉唐帝国也都曾有过类似的羞耻纪录,罗马、波斯也都被外族攻入首都烧杀抢掠过。面对这样的史实,我们怎能嘲笑文明的“软弱”?而且不可一世的金兵后来也遭到宋军的强势反击,宋军岳飞、韩世忠、刘锜、虞允文、孟珙等名将多次令女真受辱。最后孟珙将军蔡州合围,歼灭了女真部族,将金帝的尸体带回临安祭祖,一雪百年国耻,难道这不正是“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我想,一句“撼山易,撼岳家军难!”正是正史对南宋军队最恰当的评价!   蒙古最终灭亡了宋朝,是的,没有人否认这个事实,但这也不能作为宋朝“软弱”的证据,历史上任何一个伟大的帝国都是要灭亡的,评价刚强与否怎能以最后被灭为标准呢?关键看他在灭亡时候的表现!刚强不是强暴,衰弱不是软弱。强暴的人以为恃强凌弱就叫强,自己衰弱的时候又摇尾乞降,这不叫真正的刚强。而当他们面对衰弱的对手,爆发出的那种壮怀凛然,那种真正的刚强,他们同样无法理解,只知道对方的力量已经比自己弱而已。事实上世界上大多数帝国在灭亡时表现得非常软弱,唯独大宋独力支撑,尤其是钓鱼城之战,小小孤城抗击蒙古巨兽数十年不下,还打死一个蒙古大汗,最后蒙古被迫同意宋军受降而不屠城。厓山战败,皇帝赵昺、丞相陆秀夫率领整个统治集团十余万人蹈海殉国,可以说这份壮烈与刚强,人类世界绝无第二!这样一个伟大的王朝,你还能说他软弱吗?
  我们翻遍宋朝的正史,实在看不出为什么会被冠以“文弱”的帽子,那现代人为什么就喜欢先入为主地认定宋朝很“文弱”呢?难道是野史小说的抹黑?我想也不是,有宋一代,民间习武风气最盛,政府在各地设置团练使,鼓励民间习武,并在民间举办各种武艺竞技。“锦标社”、“角抵社”、“英略社”等都是宋代民间著名武学组织,其民间尚武竞技之风,历朝历代所不能及。这也给后代的小说家们提供了广泛的创作灵感和题材,所以后代小说野史家最爱以宋朝为时代背景描绘他们心目中的武侠世界。但凡关于宋朝的野史小说,《水浒传》《杨家将演义》《七侠五义》《天龙八部》《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无不是浩气充塞,碧血横飞。梁山好汉、杨家将、七侠五义、乔帮主、洪帮主、郭大侠、神雕大侠,甚至黄裳、独孤求败,他们正是宋人的野史形象代表,从他们身上,何来“文弱”二字可寻?在金庸的武学体系中,以宋朝的武学水平最高,这绝非偶然,可见野史也并没有将宋朝描写成“文弱”的倾向。   所以,无论正史还是野史,我都没发觉能够说明宋朝“文弱”的倾向,但现代人却异口同声地大喊:“弱宋!弱宋!”是的,当时我就惊呆了!   那好吧,现在就让我们来一起从头到尾审视一番宋代的壮烈战史,来看看大宋到底是一个“崇文抑武”、“强干弱枝”、“守内虚外”的软弱小国,还是一个钢筋铁骨、热血镕金的伟大王朝吧! ※WWW.HQREAD.COM※虫 工 木 桥 虹※桥书※吧※ 第3节:不堪回首的超级乱世(1)   第一篇 五代深渊锻造铁血王朝   第一章 不堪回首的超级乱世   血海深渊中的文明大转型   唐昭宣帝天祐四年(后梁太祖开平元年,公元907年),一个令中国人无比丧气的年度,梁太祖朱温废黜了唐朝最后一位皇帝,在汴京开封府即皇帝位,国号大梁,史称“后梁”。伟大的大唐帝国走完了他289年的漫长生命,而留给天下苍生的却是一个超级乱世——五代十国。   五代十国,指后梁太祖开平元年(唐昭宣帝天祐四年,公元907年)至后周显德七年(宋太祖建隆元年,公元960年)之间这段历史时期,共53年。其间有四个政权建都开封,一个建都洛阳,可以勉强视为正统中央政权,依次为:梁、唐、晋、汉、周。当然,这五个国号都是以前用过的,所以他们的史称都需要加一个“后”字。在他们称帝的同时,还相继出现了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也称荆南)和北汉等十个割据政权,所以史称“五代十国”。   唐朝的梁王、宣武节度使朱温篡唐,建立后梁,其子朱友硅弑朱温称帝,朱友硅的弟弟朱友贞又弑朱友硅称帝。后梁享国仅17年,就被世仇李克用之子李存勖所灭,宣布光复唐朝,建都洛阳,史称后唐。但英雄一世的李存勖却被李克用养子李嗣源兵变所弑,李嗣源之子李从荣欲效法朱友硅弑父篡位却事败身死。唐明宗驾崩后其侄李从厚继位,仅一年就被唐明宗养子李从珂所夺。但李从珂与河东节度使石敬瑭相互猜忌,不安的石敬瑭向契丹帝国称臣,借兵灭后唐。后唐政权只持续14年就宣告结束,比前者后梁还要短3年。但续者后晋的寿命呈等差数列递减,仅11年。石敬瑭之侄石重贵继位后和契丹翻脸,被契丹攻入中原,辽太宗改国号大辽,在开封即中国皇帝位,但不久被驱逐出中原。辽帝国欲重立后唐宗室李从益为帝,却被后晋河东节度使刘知远所杀,宣布光复汉朝,史称后汉。刘知远之子刘承祐猜忌天雄节度使郭威,想除掉郭威时却反被郭威所弑,后汉只存在了4年就被后周所取代。郭威驾崩后其养子柴荣继位。柴荣是非常优秀的君主,翦灭了不少割据政权,也将后周锻造成了一个强大的国家。但他却英年早逝,留下7岁的幼子柴宗训继位,无力在乱世中看守基业,被归德军节度使赵匡胤篡位,后周也仅存9年。   至此,五代结束,共计53年,平均每代持续10.6年,仅中央政权就有15人过了一把皇帝瘾,平均每人享国3.55年。这其中有7人通过篡位方式登上帝位,占即皇帝位者的46.67%,篡位者中又有5位是杀掉自己的父兄篡位,占篡位者人数的71.43%,另有一些欲行篡位却又失败的尚未纳入统计,因战乱而死的人数更无法统计。 WWW.HQREAD.COM▲红桥▲书吧▲ 第4节:不堪回首的超级乱世(2)   在这个时代,儒家的一切伦理道德,甚至人类所应该拥有的起码道德观念都已经被军阀们践踏到了脚下,人的生命更是如蝼蚁般轻贱,权贵们相互杀戮,血流成河,而频繁的战争也把百姓拖入了痛苦的深渊。最可怕的是,至中唐以来,神州大地就一直处于军阀混战之中,所谓的五代十国没有一个是能自立的政权。建国——篡位——重新建国——继续篡位,没有人能够重建一个汉唐式的大一统帝国,中国始终就处于这样的军阀割据状态,并且看不到尽头,似乎中华民族就要在这样无休止的征战中走向灭亡了。   当然,就在这个血腥的乱世中,一个伟大的铁血王朝浴血而出,他斩断了藩镇独立的社会基础,带领着人类最大的民族率先走出了贵族社会,迈向平民社会,开启了人类社会前进的大幕。但是在此之前,中华民族还将经历一个痛苦万状的黑暗时代。多难兴邦,一个民族总是在灾难中前行。就在这血腥的53年里,一个更加先进的社会形态已经在孕育之中,只等那个伟人来最终确立了!   生于乱世的大有为之君   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的《沁园春?雪》中提到的这四大帝王,中国人耳熟能详。毫无疑问,他们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伟大的有为之君,宋太祖赵匡胤便是这四大帝王中的压轴主角。   后唐明宗天成二年(公元927年),距离大唐帝国的正式结束已经整整20年,中国人民实际上已经在浴血乱世中浸泡了百余年。这一年后唐禁军飞捷指挥使赵弘殷将军的太太杜夫人在洛阳夹马营产下一名男婴,取名赵匡胤。   虽然生在五代十国这样的乱世之中,但赵弘殷的家底还是比较殷实,所以他的大公子(实为二公子,长子早夭)无论是营养还是教育都是很有保障的,从小饱读诗书又练得一身好武艺。但他并不满足于在赵弘殷的小康家庭中,凭借父母的关系捞个一官半职,而是从小立下大志,要解救苍生于水火之中。儒家思想要求积极入世,尤其在乱世更要勇于承担责任,而不是消极避世。在上千年儒家文明的熏陶下,中华民族一直都是一个积极进取,富有开创精神的民族。而赵匡胤正是其中的优秀代表,他没有因为兵荒马乱而担忧世面上的治安状况,而是走出相对安全的将军家庭,走向了社会。因为他知道,他必须充分的经历了这个乱世,才能真切的明白其中的酸甜苦辣,才能最终结束这个可怕的时代,将儒家理想中的社会秩序带回人间。   赵匡胤17岁结婚,娶妻贺氏。20岁那年,也就是后晋出帝天运四年,公元947年,也是契丹帝国太宗大同元年,中国发生了一件很严重的事情:儿皇帝石敬瑭的侄子晋出帝(石重贵)和他的爷爷皇帝辽太宗翻了脸,结果被辽太宗打进开封,后晋灭亡,契丹帝国(大辽)入主中原。不过由于中原人民群起而抵抗之,辽太宗又狼狈逃回,还被气死在路上。晋河东节度使刘知远趁机称帝,建立后汉,即为后汉高祖。眼见中原大地几乎被外族占据(建立后唐、后晋、后汉的皇帝是沙陀人,但并未实施部族统治,所以汉族人民也没有在意他们的外族身份,然而契丹这么大个民族不引起在意是不可能的),军阀们还在相互争夺。赵匡胤愤然决定离家出走,外出投军,誓要荡平这滔天巨浪,还人间一派太平!   赵匡胤离开自己的军人家庭到外镇投军,一路上很是狼狈,几下就把钱花完了,还“未逢明主”,结果当了叫花子,偷吃过庙里的莴笋,还在街市上赖过赌债被人打。后来到复州投奔父亲的老朋友王彦超,结果吃了闭门羹,不过好歹接济了10贯钱,避免了被饿死,但工作依然没找到,救苍生平天下的大梦更是无边无际,或许这时候他也后悔过当初离家出走的决定。客观地说,这本来是一段相当坎坷的经历,结果在《飞龙全传》里面被写成了一段极具浪漫主义情怀的游侠故事,其中还留下了华山对弈、千里送京娘、双龙会这些经典故事,可见宋太祖在后世眼中还是一个人气很高的正面人物。 ◇欢◇迎◇访◇问◇虹◇桥◇书◇吧◇HQDOOR.COM 第5节:不堪回首的超级乱世(3)   当然,是金子就要闪光,赵匡胤这块真金终于被后汉枢密使郭威发现,被引入军中担任初级军官。按《飞龙全传》的说法,赵匡胤是先和郭威的侄子柴荣在患难中结识后一起投在郭威麾下,还和柴荣、郑恩甚至自己的亲弟弟赵匡义结拜为兄弟。但事实上赵匡胤当时是和军中另外几位初级将领结拜,称为“义社十兄弟”,分别是赵匡胤、杨光义、石守信、李继勋、王审琦、刘庆义、刘守忠、刘廷让、韩重赟、王政忠。这些人中有些提拔很快,渐渐掌握了军权,成为后来宋太祖建国的主力。   时势造英雄,英雄变时势。在五代十国的乱世纷争愈发深入的时候,能够结束这个乱世的人已经悄悄登上了历史舞台。   后周建国,郭威称帝   后来的事实证明,赵匡胤离家出走是正确的,王彦超没有收留他也是正确的,因为他最后落脚的郭威才是他的真命天子。   赵匡胤初投在郭威门下时,郭威正以枢密使职讨伐三个在后汉建国之初就自立为帝的节度使。郭威率军讨平这三支叛军,为后汉建立了一个较好的战略局面,自身也赢得了极高的军事威望。而且在这期间,赵弘殷也率军参战,立下军功,并且找到了离家出走的赵匡胤。郭威封了赵匡胤一个“东西班行首”的军职,是他亲卫队中的一个分队长。虽然职权不高,但这是赵匡胤走上官场的第一步。   刘知远建立后汉,迁都至开封,将发祥地太原交由郭威驻守,封为天雄节度使,主要负责对契丹的防务,统辖后汉主力部队。刘知远其实还算是个不错的人。在赶走契丹人之后,中原人民颇是义愤填膺了一段时间,凝聚力有渐渐收拢的倾向,但刘知远却于次年驾崩,传位于子刘承祐,即为汉隐帝。这位年轻皇帝对老爹留下的班子颇不信任,一上台不是考虑继续凝聚人心,加快统一步伐,而是开始猜忌老臣。其实责任也不完全在他,因为五代十国就是一个篡臣当道的时代,君臣们已经用事实证明了多次:篡位,每时每刻。   汉隐帝首先在一天上朝时突然砍杀了杨邠、王章、史弘肇三位高级文官,然后拟定密诏,准备诛杀郭威、王峻、王殷三位外镇武将。不过这位年轻皇帝办事不很牢靠,他指定的杀手都是郭威的老部下,怎么可能听他这小孩子的话杀自己的恩帅,居然把密诏给被杀对象看。当然刚看到密诏时郭威还是很害怕,还好他的谋士魏仁浦给他出了一个主意:修改密诏,号称汉隐帝是要将北镇所有武将统统杀掉!这招果然绝妙,那帮鲁莽武夫立马上当,也不辨真伪,义愤填膺,一致要求郭威带领大家造反!郭威禁不住“要挟”,只好“勉强”答应,但约定好:“这次我们不是去造反,皇上要杀我们是中了奸人诡计,我们是去清君侧,除掉皇上身边的奸邪。”   五代十国就是一个谁也信不过谁的时代,君父猜忌臣子,因为臣子确实要篡位;臣子要篡位,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君父怕自己篡位,所以要除掉自己。在这样一个逻辑循环中,君臣父子都失去了自己的位置,陷入一轮又一轮的改朝换代中。   接下来,郭威集结北方边防线上的各路部队,向首都开封进发。这些部队都是防御契丹的主力,当然是后汉最精锐的部队,以这支部队去打余下的部队,胜算非常大。郭威的首批造反部队从邺都(今河北大名)出发,一边开进一边继续补充新的造反加盟者,没有经过战斗就控制了黄河渡口。过了黄河,义成军节度使宋延渥迎降,又不战而控制了开封的北当口濮阳。到此,郭威只用了三天时间,而汉隐帝才刚刚得到郭威没有被杀而造反的消息。开封城内的人大多认为郭威带领的是精锐部队,比城内守军要强得多,不宜硬碰,只能坚守城池,以待援军。李太后则告诉汉隐帝,他与郭威毕竟是舅侄,郭威也是被他给逼反的,如果能赦罪的话没准郭威就不反了,就算不能,此时先下一道诏书,看看他的反应再说。   这些建议其实都很合理,但汉隐帝这位青年确实非常愤怒,当泰宁节度使慕容彦超率军勤王时,两句大话一夸,他跟着头脑一热,就决定出城和郭威决战!并毅然将郭威留在开封的子女家属统统杀掉,以显示坚决镇压不留后路的决心!这位慕容彦超,其实是汉隐帝的叔叔,也就是汉高祖的亲弟弟,完全汉化的沙陀人,但不知为何放弃国姓,取了一个早已消亡掉的鲜卑族姓氏。而且在此之前,他也曾经冒姓阎,可见是个大忽悠,刘青年居然信了这种人,确实是过于愤怒。战斗过程不太复杂,慕容忽悠自信满满地率先向郭威发起进攻,然后刚刚死全家的郭威饱含悲愤地痛打了他,之后他自顾逃回兖州,汉隐帝只带了几十个人逃到野外,后来郭威找到他的时候他已经死了。 虹←桥书←吧←HQREAD.COM← 第6节:不堪回首的超级乱世(4)   郭威被逼起兵,应该说情有可原,但他的部队进入开封后撒开性子大肆抢掠,很多朝廷重臣也被杀掠,最后郭威亲自出面才勉强制止。进驻开封后,郭威首先为杨邠、王章、史弘肇三位老战友平反,然后加封王峻、王殷等人,完全执掌了后汉朝政。不过他似乎并不打算篡位,而是准备做后汉的伊尹、霍光,奏请太后另立新君,最后议定由汉隐帝的堂弟、武宁节度使刘赟继位。然而刘赟还没来得及到任,就传来了契丹入寇的消息,于是郭威又一次点齐兵马北上抗敌。   大军开至黄河渡口的澶州,突然发生了一次著名的“兵变”,全体官兵围住郭威,齐声高呼,要郭威做皇帝。郭威被吓得半死,连忙躲回屋里。官兵们像攻城一样,翻过院墙,挤到屋里把郭威架出来,强制举行“登基仪式”。人山人海中,有人扯了一面黄龙旗裹在郭威身上,以示“黄袍加身”。由于人实在太多、太吵,郭威昏厥了好几次。最后,大军裹挟着郭威回到开封,各路文武大臣也纷纷强烈要求郭威即皇帝位,甚至有一些人以兵变相威胁。最后,郭威勉为其难地登上了皇帝位,改国号为“周”,改元广顺,郭威即为后周太祖。这时契丹的入侵部队也自动退散,不再出现。后世很多人说这是郭威捏造的军情,目的只是为了把军队带出城,演一出戏方便自己篡位。其实这种说法也未必正确,因为据《辽史?世宗本纪》记载,乾祐元年(辽世宗天禄二年,公元948年)辽帝国永康王耶律兀裕确实曾出兵洺州(今河北永年),但只是普通的边境袭扰,攻城不太顺利就自行退去。而且郭威要篡位,必须在开封进行,那些兵本来就是他带进来的,无须再带出去多事。   刘赟当然没当成皇帝,走到半路就被郭威派的人逮住杀掉了。他的老爹,也就是汉高祖的弟弟、北京(太原府)留守刘崇很不服气,索性在太原自立为帝,国号依然为汉,史称北汉。这个国家的辖区只有山西中、北部的12个州,国力非常贫弱,但是依靠辽帝国的庇护,一直惨淡经营,居然亡在了后周的后面,也勉强算是在精神层面报了家仇国恨。   浴血疆场的勇士   赵匡胤在军中结识了年龄相仿的柴荣,其干练聪颖给柴荣留下了深刻印象,野史上称之为“双龙会”(指白龙子柴荣和赤龙子赵匡胤的聚会,但历史上他们并没有结拜,这只是和桃园结义一样的小说桥段)。由于在乾祐之变中,郭威的子女都被汉隐帝杀光了,所以柴荣就过继给他的姑父郭威,更名为郭荣,立为皇太子,两人的命运都由此发生了转折。   广顺三年,赵匡胤升为滑州副指挥使。同年,晋王郭荣(柴荣)任开封府尹,明确了皇储地位。既然明确了储君地位,就要拉拢人手,于是郭荣将其颇为欣赏的赵匡胤调任开封府马直军使,成为未来皇帝的潜邸近臣。   显德元年(公元954年),周太祖驾崩,晋王、镇宁节度使郭荣继位,即为周世宗。周世宗刚继位时情形其实和汉隐帝差不多,都是年轻人面对一群老叔伯,但是显然周太祖也充分考虑到了这个问题,在驾崩前就作了解决。首先是让郭荣担任开封府尹,明确为皇储,既锻炼能力,也培植势力,然后废掉王峻、王殷两位老伯,扫清了郭荣继位的障碍,所以后来周世宗继位后避免了汉隐帝当时的尴尬,这都是以一个(或许还不止一个)朝代的灭亡为代价换来的宝贵经验哪!   不过周太祖可以在身前解决内忧,却未能完全解决外患,别忘了北汉还在太原等着后周出丑呢。这下郭威死了,剩下郭荣这个毛头小子,刘崇欣喜若狂,认为这是报仇雪恨的大好机会,立即集结兵马,并且向辽国强烈要求派出大军助阵,讨伐后周。刘崇亲率三万大军,以义成节度使白从晖为行军都部署,武宁节度使张元徽为前锋都指挥使,直指潞州(今山西长治)。辽帝国则派出援军约七万人,由政事令、武定节度使耶律敌禄率领。这一次刘崇其实是倾国而出,更兼有辽帝国鼎力援助,但是后周方面刚开始并未引起重视,认为又是例行袭扰。镇守潞州的昭义节度使李筠派出部将穆令均仅率两千骑迎战,当然是羊入虎口,穆令均阵亡,全军覆没。李筠这才认识到这是一场大战,连忙固守潞州,向开封报告军情。 HQREAD.COM▲虹▲QIAO书吧▲ 第7节:不堪回首的超级乱世(5)   正在为太祖治丧的后周朝廷召开紧急军事会议,就如何应敌进行了一场激烈的辩论。周世宗认为应该御驾亲征,理由是汉辽联军势大,非亲征难以获胜,何况汉隐帝的教训就摆在眼前,遣将出征容易造成兵变丢了皇位。而老臣同平章事冯道则认为小皇帝应该坐镇开封,遣将出征,理由是五代中有很多皇帝都喜欢御驾亲征(因为他们实际上都是一些武将),前脚刚出门后脚家里面就造反了,连被誉为五代第一神将的唐庄宗也是这样死掉的。   平心而论,五代就是这样的乱世,随便你怎么选择,只是早死晚死的问题,周世宗的情况还更接近汉隐帝而不是唐庄宗。两派辩论到最激烈的时候,周世宗激动地喊道:“唐太宗就喜欢御驾亲征,每战必胜,我也要学他!”冯道则不留情面地反驳道:“你是你,唐太宗是唐太宗!你龙椅都没坐热,还是先把小命保住再来说这些大话吧!”双方的言辞愈发激烈,就差没在朝堂上说“在下欲与令堂携手共赴巫山云雨”了。这位冯道老先生号称五代最牛***,在朱温手下就开始当官,一直当到郭荣,其油滑于官场的能力史所罕见,就算后周又灭亡了估计还能在新朝廷当官,他都这么激动的驳皇帝面子,可见当时的情形确实非常激烈。应该说冯老油条也是一颗赤诚忠心,逆鳞直谏,理也说到了点子上,不过最终后周朝廷还是决议:御驾亲征!   事实上,周世宗还有一个打算,就是要通过一场大战,树立起他在军队中的威信。冯道所说的风险他当然全部都要承担,但是生就乱世,热血男儿岂能不担风险!皇帝的龙阁暖裘、嫔妃佳丽固然令人不舍。但是,这些都暂寄给孟昶、李煜这些人吧!我,郭荣!注定是要跨上战马,提起铁剑,浴血在疆场之上的勇士。即使有朝一日,我遭遇了李存勖的困境,那我也宁愿选择战死在马背上,而不是窝囊地死在宫中!冯大人,感谢您的忠心直谏,但这一次,柴荣已决心要用双手杀出一条血路,就请拭目以待吧!   高平之战:北方边患初定   周世宗绝不是头脑一热,就提刀上马,奔向战场找到刘崇对砍。战前,周军作出了详尽的战略规划,侍卫亲军马军都指挥使樊爱能、步军都指挥使何徽率领前锋先行,快速抵达泽州前线与北汉军接战,缓解潞州城防的压力;天雄节度使符彦卿、镇宁节度使郭崇率军从磁州(今河北武安)包抄敌军右路;河中节度使王彦超、保义节度使韩通率军从晋州(今山西临汾)包抄敌军左路;周世宗自率禁军主力从中路迎敌;另调河阳节度使刘词率部随后增援。周军所作出的战略规划非常合理,充分利用了兵力优势,对北汉军形成了一个凹形防御面,尽可能分散了北汉军的进攻火力,在反击时容易形成对敌军的战略包围,使刘崇倾国而来,有来无回!作为周世宗的侍卫亲军将领,赵匡胤也终于获得率领野战部队上阵杀敌建功的机会了!   刘崇围攻潞州不下,听闻后周援军已到,于是放弃潞州,绕道南下会战。周世宗得报立即下令加速前进迎敌,控鹤军都指挥使赵晁劝中军持重缓行。周世宗大怒道:“现在正当一鼓作气的时刻!应该加速前进,迎难而上,三军用命,挫掉敌军锋锐!谈何持重缓行?”立即下令免去赵晁职务,押回大牢听后发落。此令一下,三军无不骇然,再无二言,加快速度,只用两日就抵达泽州与北汉军前锋相接。两军主力在泽州高平县的巴公原列阵决战,史称“高平之战”。   巴公原是一个开阔平原,非常适合大兵团会战。北汉军列出一字长蛇阵,刘崇亲率禁军主力居中,张元徽居左,辽军耶律敌禄居右。周军仍以凹形防御面应敌,樊爱能、何徽居右,对位张元徽;侍卫亲军马步军都虞候李重进居左,对位耶律敌禄;宣徽使向训、郑州防御使史彦超率精锐骑兵居中,对位刘崇本人;周世宗本人亲率近卫在二线压阵,殿前司都指挥使张永德、赵匡胤随行;刘词的部队尚未到场,赶到时可以作为第二梯队跟上。周世宗还派责授右司御副率(官名)李彦超率两千兵马埋伏在北汉军的后路,准备等北汉军败退时,伏击全歼!李彦超曾担任过泽州刺史,比较熟悉地形,选择了巴公原以北的江猪岭设伏。周世宗虽然是未经战阵的年轻人,但是从这番布置来看,他或者说是他的参谋部水平远远高于刘崇。 ▲WWW.HQREAD.COM▲虫工▲木桥▲书吧▲ 第8节:不堪回首的超级乱世(6)   发现这个问题的不仅仅是我,当时也有人发现了,就是辽军主将耶律敌禄。他对周军阵型进行侦察后认为周军实力强大,阵型科学,于是找到刘崇,要求重新配置阵型,制定新的作战方案。然而刘崇的想法正好相反,他觉得周军人数不多,而且骑兵偏少,完全不是对手,甚至后悔不该请辽军来分功。此时他正在中军摆开牙床,一边奏乐一边品酒。当然他并不是在沉溺酒乐,而是在附庸风雅,因为在文学作品中,“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是一桩极具浪漫主义武士情怀的美谈。这句词虽然要一百年后才会被正式写出来,但却是经过之前数千年不少名将的酝酿,传至苏轼才提炼成最终的这九个字。显然此刻刘崇正沉浸在自编自导自演(并在意念中自赏)的历史大戏中,敌禄却很不识趣地跑来指出我军正处于劣势,很是扫兴。于是两人大吵一架,不欢而散。更要命的是,两人争吵间,巴公原突然刮起了强劲的南风,敌禄不得不想起十余年前,契丹帝国和后晋之间的白团卫战役,本来是契丹军占据优势,结果风沙大起,晋军迎风逆战,反而将契丹军大败,辽太宗骑骆驼狼狈而逃。现在是周军顺风而战,岂不是更容易击败契丹军?于是愤恨之下,敌禄决定只坚守阵地,不施援手,坐看自以为是的刘崇自己解决敌人。不过这也正合了刘崇的意,他本来就后悔请来契丹援军抢功,这下辽军不出手,功劳都是自己的了。   虽然逆风明显对己方不利,但刘崇的音乐也起了,美酒也品了,造型都摆完了,如果突然说不打了,那就太丢脸了。问题在于打仗是为了长脸还是争胜呢?看来刘崇是选择了前者。历史上也不乏能够两者兼顾的人,但只占据了半个山西,比阎锡山实力还弱的刘崇显然不应该认为自己属于这个范畴。他痴迷于在历史中玩角色扮演游戏,却偏偏没有找准自己的角色。   左翼的张元徽是北汉第一悍将,尤其擅长重骑兵冲锋,在此战之前,已经阵斩后周大将穆令均。他接到刘崇出击的军令,身先士卒,率部冲向周军右翼,四千名铁甲骑兵鼓噪着逆风而进。对面的樊爱能和何徽本来正在为风向有利而窃喜,正猜测敌军要不战而逃了,没想到对方却气势汹汹地朝自己冲来,被吓得不轻。樊、何都是后汉的老将,对后周尤其是周世宗谈不上什么忠诚,面对张元徽的雷霆重击,更不可能奋死血战。樊爱能的骑兵自然挡不住热血澎湃的张元徽,很快被冲散。败下来的骑兵一乱,把何徽的步兵方阵也冲乱了。这两位见势不妙,就像都江堰光亚学校那位“文科老师”在2008年5月12日大地震中的表现一样:撇下自己的部众不管,飞马逃离战场。北汉军见张将军击溃了敌军一翼,士气大振,纷纷顶着风沙,向周军阵型发起猛冲,周军右翼顿时溃败。   虽然一时占了优势,但刘崇的排兵布阵在此刻却显示出一个漏洞:他没有留够预备队,如果战败将一败涂地,而就算现在获得胜势,也没能向周军已经崩溃的右翼继续投入兵力。这时周世宗却体现出他英勇的一面,右翼的主将都已经逃窜,皇帝却依然坚守岗位,拔剑出鞘,拨开敌军射来的箭支,大喊道:“养兵千日,用兵一时,现在正是诸军建功立业的时刻!大家不要怕,给我杀!”周军见皇上尚且不怕,稍稍稳住了阵脚,但形势依然非常危急。此时赵匡胤不由得热血上涌,径直冲到张永德面前高喊道:“现在主上有难,我们食君之禄,难道不该担君之忧,浴血奋战吗?既然敌军从两翼包抄而来,我们则从两翼反击,稳住阵型待刘词将军赶到,则可全线反击!”张永德也是一员猛将,当即愿与赵匡胤并肩奋战。赵匡胤又道:“我军右翼已经崩溃,张元徽势猛,我愿率军前去迎他,张将军可去援助左翼!”   不惧艰险,迎难而上,此诚猛将之风,太祖胸怀!   赵匡胤策马到阵前高喊道:“现在军情紧急,主上尚且浴血奋战,我等将士难道还要贪生怕死吗?”诸军都是凛烈男子,听到此话哪个不是热血沸腾?此时赵匡胤和张永德各率两千精锐骑兵分别向左右翼发起反击,周世宗也是胸中一热,将御前禁军尽数增援中军,仅留五十骑在近身护卫!周军无不舍身奋战,尤其是赵匡胤,一骑绝尘,从北汉军阵中密集处穿过,沿途连斩数名敌将,当真是“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右翼军士气大振,借着愈发猛烈的南风,向北汉军发起了潮水般的反攻,赵匡胤身先士卒,左臂中箭,血染战袍,却愈战愈勇,周军渐渐有反败为胜之势! ※虹※桥※书※吧※WWW.HQREAD.COM※ 第9节:不堪回首的超级乱世(7)   周世宗也被赵匡胤的豪气所染,率领最后五十骑向刘崇发起了冲锋!刘崇绝没料到这个小皇帝会这么拼命,顿时乱了方寸。情急之中,他居然召回正在前线奋战的张元徽,才将周世宗的亲自冲锋逼退。但是这一个指令成为了转折点,当张元徽再次回到阵前时,他发现刚才被他冲得七零八落的周军已经重整阵型,斗志昂扬的等待他的又一次冲锋了!而此时南风也愈发猛烈,张元徽知道胜负往往在一念之间,在被刘崇紧急召回后,他似乎已经感觉到胜利的天平在向对方倾斜。但是,张元徽这位真的勇士,他不会因为贪生怕死就违背军令,赵匡胤的飒爽英姿也彻底激发了他的豪情。这一次他一马当先,顶着猛烈的风沙,冒着周军的箭雨,怒吼着冲向赵匡胤,麾下将士无不效命,紧随其后。然而,刀剑无眼,虽然张元徽身披重甲,挡住了周军不少箭支,但就在他冲到周军阵前不远,战马中箭倒地!巨大的冲量将他直接甩了出去,正好落在周军阵前,周军此刻也顾不得活捉,一阵乱刀将这位悍将剁为肉泥。   “张元徽——死了!”   周军喊声借着南风清楚地传到了北汉军耳朵里,北汉军的精神支柱顿时坍塌,周军发起了全面反攻!   这时的刘崇才认识到战场不那么好玩,连忙屏退乐队,亲自挥舞令旗指挥作战,北汉军收缩阵型,沿着一条小河全力抵抗。正在此时,周军预备队刘词老将军终于赶到了!按原定计划他还应该来得更晚一点儿,但在路上遇到樊爱能的败军得知前军不利,加速强行军赶到。北汉军本来就已经处于劣势,再面临这支生力军更完全无力抵抗,全线溃败,后周取得了这场关键战役的全胜!唯一遗憾的是在江猪岭设伏的李彦超见到樊、何两将的败军,误信了全军溃败的消息,撤离设伏地点,使刘崇的败军逃回太原。否则周世宗很可能亲手翦灭北汉!   高平之战后,周世宗整顿军纪,重奖作战勇猛的赵匡胤、张永德、刘词、史彦超等将,将临阵脱逃的樊爱能、何徽处斩,周军上下肃然,士气大振,继续向太原开进。刘崇现在已无力再战,敌禄在高平之战中没有出手,此时必须代替北汉军主打一线,否则北汉国就要彻底灭亡了。他会同辽帝国南院大王耶律挞烈领军来援,但士气低落的辽军此时怎敌战意正浓的周军,在忻州与后周天雄军节度使符彦卿部相遇,一交战又遇后周潞州节度使李筠率部前来助战,迅速被打败。但一件非常意外的事情发生了:周军先锋史彦超带领两千骑左右包抄辽军,结果他一激动,追杀得太快,竟然脱离主力,只带了二十多骑冲入辽军深处,结果自不必说。这边辽军见斩了对方正印先锋,士气复振,敌禄、挞烈重新集结部队反击周军,竟然大获全胜。周军诸将争论纷纷,矛盾迭出,周世宗无奈,只好解除太原之围。退回开封。但是北汉和契丹也再无力南侵,后周的北部边境就此暂时安定下来。   高平之战中年轻的周世宗不畏艰险,御驾亲征获得了这场胜利,第一次为五代中原王朝奠定了北方边境安全,为日后宋朝的统一打下了坚实基础,为汉文明的持续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他无愧为一位伟大的英雄!而此战中,初级军官赵匡胤浴血奋战,重振士气,为周军反败为胜起到了关键作用,他本人也在后周禁军中脱颖而出,为以后掌握军权,篡位称帝,建立宋朝走出了最重要的一步。   后周英雄遭遇南唐忠义   高平之战后,后周基本解除了北方的威胁,可以全力投入到针对南方诸国的统一战争中来了。虽然北汉和契丹都还占据着山西、河北的很多州县,但暂时不会大举南下,而后周北伐获胜的难度也比较大,于是周世宗接受了比部郎中王朴在《平边策》中的建议:“先易后难,先南后北”,即先统一南方汉区,再集中力量对付更强大的北敌。后来的宋太祖及其宰相赵普“雪夜定策”,也提出了相同的战略,很多后人以为是他们的原创,其实是继承了王朴的策略。当然,事实上他们都并未严格遵守自己定下的策略,因为战略局势是要根据实际情况而调整,而不是一成不变的。后周在确定这个战略方针之后首先将目标对准了占据淮南、江南的南唐。 虹桥门户网HQREAD.COM 第10节:不堪回首的超级乱世(8)   赵匡胤因为高平之战中的杰出表现,升为殿前都虞候,成为禁军系统的主要将领,在讨伐南唐的战役中担当主力。南唐也是一个很忽悠人的国家,其地本来由南吴所占据,后被权臣齐王徐知诰所把持。公元937年,石敬瑭灭后唐,于是徐知诰篡夺南吴皇位,同时宣布自己也是唐朝皇室的后代,改姓名为“李昇”,继续“光复”唐朝,李昇庙号唐烈祖,史称南唐先主。虽然这个国家很忽悠人,但是国力却不弱,因为地处战事相对较少的江南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甚至比中原国家都要好。当时正处于航运事业的一个大发展时代,南唐的造船业发展很快,甚至通过海船和契丹帝国建立了稳固的贸易关系。另一方面南唐也打造出一支非常强大的水军,控制着江淮水网和长江天堑,所以能够在五代乱世中自立于东南。周世宗亲征南唐的时候先主已经驾崩,中主(唐元宗)李璟在位,此人在文艺界的成就颇高,是宋词的祖师爷之一,却不懂军事,以他的水平当然远远不是周世宗的对手。   显德二年(公元955年),周世宗亲征南唐,战略目标是夺取南唐在淮南的领土,将其势力赶到长江以南。周军首先进攻寿州(今安徽寿县),守将乃五代名将刘仁瞻,周军始终无法攻克。周世宗派人招降刘仁瞻,只得到一串无情的耻笑。但南唐援军却很不争气,均被周军击败。首先是后周武信军节度使李重进在淮河大败唐军精锐“揵马脾”,阵斩神武统军刘彦贞;之后赵匡胤在涡河口击败万余唐军,阵斩兵马都监何延锡等,然后兵至滁州。南唐江州军节度使皇甫晖率15万大军驻守城北清流关,被击败后退入滁州城。皇甫晖在城上喊话:“你我都是各为其主,不要那么拼命,你的砲弹打进来不好受,不如让点空间,让我出城列战如何?”赵匡胤听后哈哈大笑就同意了。等皇甫晖列好阵后,赵匡胤纵马疾前,冲开唐军阵型,一刀砍中皇甫晖的脑袋!唐军大乱,皇甫晖被擒,周军进驻滁州。当夜,赵弘殷所率援军赶到,在城下叫门。赵匡胤在城上答道:“父子之间不可谓不亲,但我率兵驻城,现在是深夜,军情不明,不能开门。”赵弘殷无奈。只好在城外露宿,天亮后才被放进城。   是的,正是这样的治军风格,才锻造出后来那支勇猛凌厉、纵横捭阖的铁血宋军。   南唐的援军都被打掉,寿州成为孤城,但刘仁瞻坚守不让,周世宗也亲临一线指挥。刘仁瞻见到周世宗伞盖,挽起强弓射去,射到周世宗面前仅数步。左右连忙请周世宗退避,但周世宗毫不畏惧,竟然移步到刚才刘仁瞻射中处大喊道:“刘将军,刚才您没射中,现在我站近一点儿,请再射!”刘仁瞻也不客气,再一箭射去,竟然又只差数步!周世宗大笑道:“刘将军请继续射,箭射完了朕再给您送!”刘仁瞻大惊道:“难道他果然是真命天子?看来此城必破,我只有以死报国了!”说罢掷弓于地,仰天长啸。虽然刘仁瞻已经明白天下大势已不属南唐,但仍然忠于职守,周军始终无法攻克寿州。   唐军虽然不能解寿州之围,但也一直在努力增援。唐中主之子齐王李景达集结禁军主力,准备收复扬州。先前攻克并驻守扬州的周将韩令坤兵力不多,奏请弃守扬州。周世宗不允,并令赵匡胤率两千侍卫亲军前往督战。赵匡胤驻军六合,下令“扬州兵敢有过六合者,断其足!”韩令坤只好继续固守,并伺机出城与赵匡胤合兵,在六合大败李景达,斩首万级。这下唐中主彻底无奈,派司空孙晟求和。周世宗爱惜刘仁瞻的忠义,请孙晟到寿州城下劝降,孙晟一口答应,来到寿州城下,周世宗大喜。   但孙晟一见到刘仁瞻就大喊道:“刘将军!你是大唐的忠臣,降敌会遗臭万年,不是您做得出来的事情。现在固守在此城,已断无活路,不要再妄想活着回金陵见皇上了,尽忠死节吧!”刘仁瞻在城上听后痛哭流涕,身披甲胄向孙晟三叩而谢,再面向金陵方向叩首,誓要为唐天子尽忠死节!类似的故事又发生在七百年后,莱州城下的大明巡抚朱万年,假意为孔有德招降,却对城上喊出了永垂史册的四个字:“向我开炮!”儒家文明的传人从不通过侵略战争的实惠来诱发战士的贪欲,但每当尽忠死节的时刻到来,儒家的精忠思想和武士的刚烈气度融合在一起,迸发出人类心灵深处的最强力量。这种伟大的力量或许无法被某些轻视儒家的“尚武”人士所理解,但青史所载,却总能感动无数正义的人们,化为人类文明的精华。 ◇欢◇迎◇访◇问◇虹◇桥◇书◇吧◇HQDOOR.COM 第11节:不堪回首的超级乱世(9)   周世宗虽怒,却也感怀两人的忠义,并没有杀孙晟,而是将其送回汴京软禁。显德三年七月,宣懿皇后符氏驾崩,周世宗暂回汴京,唐军又重新集结部队来援寿州。南唐镇海军节度使林仁肇带兵进攻下蔡(今安徽凤台)正阳桥,意图切断周军补给线。张永德率大军迎战,林仁肇亲率四名勇士突上正阳桥,逆风举火准备烧桥。张永德忙令放箭,林仁肇毫不畏惧,挥剑拨开箭支,继续烧桥。张永德也不由得感慨林仁肇勇猛。最终唐军寡不敌众,撤离战场。张永德又指挥水军大破唐军舰队,保障了补给线。汴京的周世宗不断接到捷报,再次准备御驾亲征,临行前却查获孙晟正不断向南唐传递情报,周世宗怒斥道:“上次你不劝降刘仁瞻,我已饶你不死,现在你又偷送情报,我怎能不杀你?”孙晟不慌不忙道:“我现在身陷于此,已不能为国尽忠了,留此身躯何用?就请陛下成全我吧。”周世宗知道再无可能招降他,于是赐死,但随即又后悔不该杀此忠臣,并引为一生憾事。   周世宗御驾再临寿州,周军再次发起攻势,李景达也再次集结大军来援,在水陆两路均遭赵匡胤、李重进痛击,伤亡惨重。寿州已经被围一年多,城内军粮已尽,各路援军也纷纷被打退,已到强***之末,城中不少人已经生了降敌之心。刘仁瞻幼子刘崇怕死,单身一人偷跑出城,准备投降,却被抓了回来。刘仁瞻毫不犹豫,立即宣布将其正法!诸军哭请免死,刘仁瞻的妻子薛夫人向将士们流泪道:“将士们浴血奋战,我们刘家的儿子却贪生怕死,投降敌军,若不正法,我们作为父母也无颜面对三军。”刘仁瞻忍痛将儿子处斩,并将首级巡视全军,全军无不痛哭流涕,纷纷表示愿与刘将军同心死义!后世野史中有杨延昭和戚继光斩子以正军法的故事,但未见正史记载,可能是刘仁瞻斩子史实的演绎,而故事的原型刘仁瞻将军反而鲜为人知,殊为可叹。   斩子后刘仁瞻卧病不起,但仍坚持在床上指挥作战,周世宗被他的忠贞刚烈所感动,停止强攻,致书一封客气地请刘将军纳降。但此时58岁的刘将军已经成了植物人,副使孙羽等人冒刘仁瞻之名出降,并将瘫痪的刘仁瞻用床抬出城纳降。   后周世宗显德四年,不!大唐元宗保大十五年三月二十四日,经过17个月艰苦围城,后周军终于入驻寿州。周世宗封刘仁瞻为天平军节度使,瘫痪在床的刘将军已经没有能力拒绝了,薛夫人泣血五日,绝食而死。很多唐军将士不愿投降,朝刘仁瞻床前三叩后自刭殉国。当夜,五代名将刘仁瞻卒,周世宗下诏厚葬,追赠为彭城郡王,并率全军为其送葬。周世宗、未来的大宋太祖赵匡胤、未来的大宋宰相赵普、数万后周将士、寿州城内全体居民,肃立于刘仁瞻将军柩前。整个寿州默然无声,为这位忠贞刚烈的英雄送行。   伟哉刘仁瞻!五代中有多少君臣间的勾心斗角、父子间的杀戮篡夺,但也不乏他这样的真正忠义之臣。而在这个你死我活的血腥年代,能够同时得到敌我双方的无限景仰,死而无憾!死而无憾!   周军攻克寿州后南唐濠州刺史郭廷谓,泗州刺史范再遇相继请降。周世宗在楚州(今江苏淮安)亲率水军大破南唐水军主力,进围淮南最后一个大城市楚州,南唐楚州防御使张彦卿、兵马都监郑昭业拼死抵抗。周世宗扫平驻守淮南水网的南唐水军,并征发民夫疏浚大运河楚州段,将数百艘新建巨型战列舰开到城下,南唐军民见后以为是神兵天降,无不震慑。唐保义军节度使陈承昭率军来援,被赵匡胤大败活捉,但张彦卿也是一位忠臣,据城死守,仍不投降。赵匡胤用巨砲轰开城门,周军一拥而入,张彦卿仍在城内列阵巷战,数千唐军全部战殁,无一人投降。最后数千周军将张彦卿围在官署,张彦卿仍无意投降,奋力厮杀,兵器都打坏了,抓起床板继续猛砸,最终把房间内的家具全部都砸烂了才惨死在乱刀之下。至此,淮南十四州全部被后周攻占,成为后周以及后来宋朝统一战争中重要的经济来源。 HQREAD.COM▲虹▲QIAO书吧▲ 第12节:不堪回首的超级乱世(10)   在周世宗亲征淮南的战斗中,我们看到,南唐虽然不敌,但却涌现出不少忠臣义士,孙晟、刘仁瞻、张彦卿明知无力战胜敌人,却依然尽忠死节。他们虽然战败身死,却用生命向世人昭示了:在这礼崩乐坏的时代,仍然有人在坚持着儒家的核心价值。他们的光辉,穿透了五代的血海深渊,照耀后世。欧阳修在《新五代史》中将刘仁瞻和后梁的王彦章、后唐的裴约同列入《死节传》,并说明:“语曰:‘世乱识忠臣。’诚哉!五代之际,不可以为无人,吾得全节之士三人焉,作《死节传》。”三位各为其主的将军,虽然他们都没有为大宋的统一而尽忠,甚至相反,他们抗拒统一,逆历史潮流而动。但是,他们和屈原、诸葛亮一样,后人辨得清忠奸,不会把他们和安禄山、赵元昊那些分裂分子相混淆,他们这种忠义精神同样融入了统一祖国的志士们的血脉之中。   为什么几千年来我们这个伟大的民族能够在这个丛林险恶的星球上屹立不倒?正是因为每当他陷入低谷时,仍然有那些忠贞的儿女,在舍生忘死的捍卫着心中的信念。他们的浩然正气必将永留人间,每当后人在史册中看到他们的事迹,都能在心中为他们骄傲,并为自己也是这个伟大民族的一员而深感自豪!   黄袍加身:五代结束,乱世未终   夺取淮南后,31岁的赵匡胤加封为忠武军节度使,成为实力派武将。周世宗又派张永德北击契丹,使其不敢来犯。显德六年(公元959年),虽然身体越来越差,但是不服输的周世宗仍然点齐三军,北指幽云十六州,准备收复被石敬瑭出卖的这块极具战略意义的国土。   幽云十六州指幽州(今北京市)、云州(今山西大同)之间的一片土地,大致包括山西、河北两省的北部和北京、天津,是北中国的战略屏障,不首先占领这些地区就无法修筑长城,中原的国土安全就完全得不到保障。   周世宗在淮南的胜仗已威震天下,辽帝国驻守幽云外围防线的汉军守将纷纷投降,周世宗将两关升级为雄州和霸州。雄霸!很有气势的名字。但接下来周世宗准备集结重兵围攻重镇幽州(辽帝国南京析津府,今北京市),却遭到反对,因为诸将都认为难度太大。周世宗大怒,甚至抛出气话:“你们不愿意继续打就留在这儿玩,朕独自带兵去打幽州!”不过这也只能是气话了,就在当夜,周世宗病情加剧,实在不能支撑,全军撤回汴京。回师途中辽、北汉均出兵追击,都被李重进率军击败。回到汴京后大家都知道周世宗已经不久于人世,于是立梁王郭宗训为皇储,并任范质、魏仁浦、王溥为相,作为托孤之臣。周世宗的前三个儿子都在乾祐之变中被汉隐帝所杀,剩下最大的儿子宗训也只有7岁,这个小皇帝能够保全于五代这样的乱世之中吗?周世宗显然必须在死前作一些必要的安排。   当时最有实力篡位的两位武将是李重进和张永德。李重进时任淮南节度使,主要负责后周南方边境的防务,手握重兵,是最大的外镇将领。和周世宗一样,他也是周太祖外侄,而且年龄比周世宗大,出道带兵也更早,立下战功无数,实际上比周世宗更有资格继承皇位。张永德时任殿前都点检,是驻京禁军中最大的将领。他是周太祖的女婿、周世宗的姐夫,曾立下卓越战功,也有资格问鼎皇位。周世宗亲征契丹时居然在文书中发现一句“点检作天子”。这不得不令其深刻怀疑张永德,于是罢免他的实职,以最信任、而且相对缺乏政治背景的赵匡胤取代殿前都点检的关键职务。   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六月十九日,周世宗驾崩,梁王郭宗训继位,是为周恭帝,以第二年继续为显德七年,以示对周世宗的无比崇敬,授赵匡胤为归德军节度使、检校太尉。周世宗郭荣(柴荣)在位仅6年时间,不但没有被篡位,还整饬朝政,稳定政局,发展经济,恢复礼乐,堪称一位爱民如子的好皇帝;军事上四面出击,在各个战场均取得重大胜利,尤其是高平之战,亲冒矢石,击败了以辽帝国为后援的北汉军,使中原避免了在最衰弱的时刻彻底灭绝,无愧为一位伟大的英雄。宋朝的薛居正、欧阳修、司马光等史学大家都对这位前朝皇帝不吝溢美之词,热情讴歌他的神武雄略。 虹←桥书←吧←HQREAD.COM← 第13节:不堪回首的超级乱世(11)   当然,有一些现代人认为如果不是他英年早逝,“积弱积贫”的宋朝就不会建立,在他的带领下,后周可以统一全国,并且收回幽云十六州,痛击契丹。这显然又是一种矫枉过正的观点,周世宗轻松收复的瀛、莫二州(关南十县)其实本来就是辽军最难援救的地区,之后也再未从宋朝手中夺回。而周世宗决意攻打幽州,诸军都很反对,如果他要强行攻打,获胜的可能性其实也并不大。事实上,五代中还有一位军事能力比他更强的神将级人物:唐庄宗(李存勖),其叱咤于战场之威风,还要更胜于郭荣,当时之世,无人敢撄其锋,仅论战斗力甚至不亚于唐太宗。但在五代这个乱世中,他却依然被篡夺皇位,身败名裂。试想如果周世宗攻打幽州一旦不顺利,后方很容易发生政变,他像唐庄宗一样在野外饿冻而死的可能性在90%以上。   后周显德七年(公元960年),北边急报,北汉又与辽帝国联军大举来侵。范质、王溥等奏请符太后定夺,这些人都不懂军事,召赵匡胤商议。赵匡胤提出集结主力北上抗击,把后周的主力部队都带走了。刚走到离开封不远的陈桥驿,军中一位会看星象的苗训(《宋史》将其归入《方技列传》)说太阳下面还有一个太阳,意思是天有二日,大家得解决掉一个。于是诸军齐集高呼“点检作天子”。石守信、王审琦、郭延赟、李处耘等将领找来赵匡胤的弟弟赵匡义公开商议拥立新皇帝的事宜。闹了一夜赵匡胤似乎并不知道,舒舒服服睡到大天亮。天一亮,赵匡义闯进房间要求他称帝。他一走出房间,又发现大家很有秩序的围住他,亮出兵刃,一致要求他称帝。他还没来得及回答,就有人拿出一件黄袍给他套上了,众人罗拜。赵匡胤于是与大家约法三章:“我当皇帝可以,但你们必须听从号令,善待后周皇室,不许袭扰小皇帝和太后,也不许趁机劫掠士大夫和富庶人家,尤其不准杀害前朝旧官,不然我就不做你们的皇帝。”众人答应下来,挟着他回开封即位。   回到开封,赵匡胤一见到宰相范质,不等他开口就抢先抓住手一阵痛哭:“违负天地,今至于此!”范质手被捏得生痛,还没来得及回答,旁边的将校抽出剑厉声道:“我们没有皇帝,今天必须即位!”宗训虽小,难道不是皇帝么?这些武将的语言逻辑真的很差。范质见势已不可挽回,于是带领后周朝臣罗拜匡胤,同意拥立。   后周显德七年(公元960年),周恭帝禅位于归德军节度使赵匡胤。归德军即宋州,所以新朝国号“宋”,改元建隆,赵匡胤即为宋太祖。郭宗训还柴姓,12年后去世,年仅19岁。至此,历史意义上的“五代十国”正式宣告结束,共计53年,是中国历史上不堪回首的一段血腥乱世。当然,本书想要告诉您的是:建隆元年,只是宋朝建立的一年,可以作为五代结束的具体标志,但并不完全是乱世的真正终结,宋太祖也没有完成统一,甚至没有彻底解决五代更迭的根本问题,这些问题还要留给20年后他的弟弟宋太宗来最终完成。 虹桥书吧HQREAD.COM 第14节:血泪掀开的新篇章(1)   第二章 血泪掀开的新篇章   帝国的统一   宋太祖即位后,定都东京开封府(今河南开封),并以名义上的发源地宋州(今河南商丘)为南京,以洛阳为西京,以大名府(今河北大名)为北京。尊母亲杜氏为皇太后,父亲赵弘殷已于周世宗显德三年(公元956年)去世,追赠为“宋宣祖”,皇弟匡义避讳改名为“光义”。经推算,宋朝应该属火德,尚红色。后周宰相范质、王溥、魏仁浦继续为大宋的宰相,不久以赵普等亲信取代,又以石守信、高怀德等亲信执掌军权。并接受西羌党项部首领李彝殷(李彝兴)、荆南节度使高保融的割据势力的朝贡,一个新的国家已经初具气象。但他到底是要终结五代乱世还是继续做普通的第六代呢?   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后周旧臣,京城内唯一不愿拥立宋太祖的忠臣韩通被杀,其余都投降了。张永德已经被废掉,但镇守北边潞州的李筠、镇守南边扬州的李重进仍手握重兵,而且都是拥有较高声望和政治背景的名将。他们确实也都树起反帜,声讨新建的宋朝。   本来李筠和李重进约好同时起兵,共讨赵匡胤。但是李重进派去联络李筠的“亲信”瞿守珣却跑到东京去向宋太祖告密并且做了双重间谍,又跑回扬州告诉李重进说李筠不愿意合作。当时也没有无线电,李重进就相信了他这位亲信。这边李筠却不知情,独自起兵。太祖遣归德军节度使石守信率军平叛,遣昭化军节度使慕容延钊、彰德军节度使王全斌从东路包抄,在长平(今山西高平)大败李筠。石守信、高怀德又在泽州城外大破北汉援军,生擒李筠部下伪节度使范令图,将李筠合围在泽州城内。宋军四十余天攻破城池,李筠赴火自焚,其子李守节在上党投降,遇赦。就在泽州,李筠曾于高平之战中取得过名垂青史的荣誉,但也在这里,最终落得如此下场。讨平李筠前后只用了两个月左右的时间。   北边的李筠被解决掉后,宋廷又将矛头指向南边的李重进。此时李重进才知道自己已经失去南北夹击的机会,后悔不及,但为时已晚。这一次太祖御驾亲征,只用一个月就攻克扬州,李重进和李筠的下场一样:举家自焚。   最大的两个外镇武将被武力讨平,其余百官虽然还有很多仍然不舍后周,甚至经常流露出来,但事已至此,不可挽回。太祖对他们也非常宽容,认为这只是正常的人性流露而没有处罚,宋朝的内政逐渐稳定下来。周围的割据势力如南唐、北汉、吴越、后蜀等以及辽、高丽、三佛齐、占城等海外诸国纷纷遣使来朝,承认宋朝的正统地位,接下来就应该着手中国的重新统一大业。   首先对准的目标是位于今湖南的衡州刺史张文表、荆南节度使高继冲和武平节度使周保权三位小人物,宋廷以山南东道节度使慕容延钊为主帅,枢密副使李处耘为都监,率十州地方军进讨,轻松获胜。这些都是小人物,就不详细讲了。控制了四战之地荆州,南方诸国都直接暴露在了宋军的矛头之下。   乾德二年(公元964年),宋廷集结兵力讨伐后蜀。后蜀的国土大致相当于今四川省,最后一个皇帝孟昶(史称“后蜀后主”)算是比较腐朽的统治者,但他居然主动遣使北汉要求南北夹击宋朝,而且他的方案是出子午谷占领潼关以西的地盘,还把自己当诸葛亮了。十一月,太祖集结兵马,一路由忠武军节度使王全斌为西川行营前军兵马都部署,武信军节度使崔彦进监军,率步骑三万出凤州道(今陕西凤县);一路由江宁军节度使刘光义为西川行营前军兵马副都部署,枢密承旨曹彬监军,率步骑二万出归州道(今湖北秭归)。后蜀虽然占尽地利,但毕竟没有诸葛亮,在宋军面前完全是废柴,几下就被打趴下。北路军王全斌在攻克剑门时斩首万余级,蜀军本就对胜利不抱太大希望,此后更是心理完全崩溃。不多时宋军会师成都,孟昶直接宣布投降,前后一共只用了66天时间。   由于北路军主帅王全斌采取了残暴恐吓战术,在成都一次性杀降27000人,激起了蜀中军民极大愤慨。平定四川后王全斌、崔彦进等人昼夜宴饮,纵容士卒劫掠,百姓苦不堪言。当年四川就爆发了上官进、全师雄等人领导的蜀兵和群众起义,杀死宋军先锋都指挥使高彦晖,斗争了三年才被宋军镇压。鉴于此宋太祖将大屠夫王全斌、崔彦进降职,并大力整顿军纪,才使四川这个富饶的大后方稳定下来。相比之下,东路军在儒将曹彬的监督下,始终保持军纪,不滥杀掠夺。曹彬的仁者气度受到太祖的高度重视,逐渐委以重任,并树立为宋军的典型,逐渐消除了宋军的戾气,成为一支威武之师、文明之师,其实这正是宋军有别于前代,开始走出五代桎梏的关键一步。   后蜀搞定后宋廷将目标又对准南汉。南汉曾名大越国,但由于是刘姓人士建立的国家,所以又改国号为“汉”,定都广州,主要势力范围是岭南两广。那时候珠江三角洲还不是改革开放的最前沿,而是烟瘴重生的蛮荒之地,并不发达,主要是天遥地远路难行、没人理他,所以才偷生到现在。不过宋朝要统一天下,他世外桃源的日子也就到头了。当时南汉的皇帝刘■,史称南汉后主,不但腐朽,而且非常残暴,境内人民起义不断,其中一位人物名叫张遇贤的值得一提。您可能没听说过他,但他确实很有前瞻性的首次使用了一个人类历史上最强大的年号:永乐。所以南汉也算是培养了一位永乐大帝,可聊以自慰。可能这位永乐大帝是南汉的骄傲,舍不得杀,后来是跑到南唐地界才被南唐捕杀的。宋太祖先礼后兵,请南汉小国主动投诚,但是刘■认为自己有岭南地利,还有秘密武器战象,拒不投降,斩杀投降派大臣,决心顽抗。 ▲虹桥▲书吧▲WWW.HQREAD.COM 第15节:血泪掀开的新篇章(2)   开宝三年(公元971年),宋廷以潭州防御使潘美为贵州道兵马行营都部署,朗州团练使尹崇珂副之,道州刺史王继勋为都监,率十州兵进讨南汉。潘美首先围困贺州(今广西贺县),南汉援军急至。潘美佯装撤退,南汉军不知死活,以为潘美怕了,竟然来追击,自然中了埋伏,全军覆没。潘美再至贺州,轻松攻克。之后宋军经过比较艰难危险的山地行军,连克数州至韶州(今广东韶关)。南汉国竟无人想到在此途中伏击,放任宋军走出崇山峻岭,来到平原。这时南汉军才抛出他们的秘密武器——战象,妄图借此抵抗天威。可惜他们又不懂得正确使用,而是正面强行冲锋,结果这些庞大的移动标靶被强弓劲***射得血肉模糊,潘美轻松攻克韶州,广州已经完全暴露。刘■孤注一掷,集结15万大军在广州城北以木竹为栅,准备抵抗宋军。潘美见后哈哈大笑,只待一天北风起,召集数千民夫,皆双手持炬,趁天黑投入南汉军营。火借风势,烧得南汉军哇哇乱叫,宋军趁机进攻,斩首数万。歼灭南汉主力部队后,潘美轻松攻入广州,生擒刘■。一些人啸聚海岛继续抵抗,宋太祖暂以潘美知广州兼市舶司,旋即讨平,岭南平定。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   南唐是各个割据势力中相对最强大的一个,周世宗攻取淮南已经大大伤了他的元气。中主李璟崩后其子李煜继位,史称南唐后主,文学史上又称李后主。李后主没想过富国强兵抵御宋朝,而是百般讨好并大肆贿赂宋太祖和赵普等人,只求保证其割据江南的地位,这显然是很不现实的。开宝七年(公元974年),宋廷以宣徽南院使、义成军节度使曹彬为西南路行营马步军战棹都部署,山南东道节度使潘美为都监,颍州团练使曹翰为先锋都指挥使,率10万大军进讨南唐。   发兵前,宋太祖专门召集几位主将告诫:“城陷之日,慎无杀戮。设若困斗,则李煜一门,不可加害。”曹彬与李汉琼、田钦祚等将率水军从江陵(今湖北荆沙)顺江而下,潘美与曹翰、刘遇等率陆军继行。南唐的忠臣良将刘仁瞻、张彦卿都已故去,剩下一个林仁肇为宋太祖所忌惮。于是宋太祖略施小计,在东京营造了一座大庭院,在内室挂了一幅林仁肇画像,并悄悄告诉南唐使者说林将军已经归降大宋,这就是留给他的宅子。这种拙劣的小伎俩可能连净坛使者都很难骗得到,但李后主认为有画像作证,便杀了林仁肇,使宋军唯一的忌惮自动消失。这下宋军顺江东下,所向披靡,摧毁唐军所有水砦和战舰,只用一个月就兵临采石矶。   采石矶位于今安徽马鞍山,又名牛渚矶,与岳阳城陵矶、南京燕子矶并称为“长江三大矶”,均是突兀江中,绝壁临空,扼据大江要冲、水流湍急的险要之处,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采石矶是南唐国都金陵(今江苏南京)的水上屏障,凡欲从水路攻取金陵者,必先破此砦,当然这也是南唐重兵把守的战略要塞。由于采石矶确实易守难攻,唐军又精于水战,宋军一时也无法攻克,唐军渐渐有所懈怠,此时宋军的秘密武器出现了。   樊知古,原名樊若冰,本是南唐人士,但在南唐郁郁不得志,每天在采石矶钓鱼,实际上是在测绘当地的水文资料。虽然《孙子兵法》中有专门的《用间篇》,中国的军事家历来也很重视谍报工作,但在明太宗(永乐大帝朱棣)设立正规的特务情报部门之前,反间工作仍然是很原始的,所以他这种并不高明的间谍行动居然得逞。后来他带着这些重要情报资料投奔宋朝,并建议据此修建浮桥攻取采石矶。宋太祖采纳他的建议,授予舒州军事推官职务,带领工程部队在贵池(今安徽桐城)李阳河试造浮桥。宋军受阻于采石矶时,樊知古预制浮桥部件完成,来到采石矶开始正式工程作业。宋代以前长江中下游是修不起桥的,唐军在南岸看到宋军居然在长江天堑上搭造浮桥,哈哈大笑,认为曹彬是在儿戏,没有提高防备。但樊知古其实是根据采石矶的实际水文资料预制好的浮桥,此时只需移至采石矶以CKD方式组装既可,三天就搭造好。唐军发现为时已晚,宋军迅速通过浮桥,攻占采石矶。 ▲虹桥▲书吧▲WWW.HQREAD.COM▲ 第16节:血泪掀开的新篇章(3)   随后宋军从水陆两路合围迅速包围金陵,这时李后主连忙派使臣向宋太祖求饶,答应只要退兵,可以给很多钱。宋太祖答了一句名言:“不须多言,江南有何罪,但天下一家,卧榻之侧岂可许他人鼾睡?”李后主终于断绝幻想,整军抵抗,当夜派数千军呐喊着杀出城外,却大败而回。宋军紧紧围住金陵,昼夜攻打,主将曹彬始终牢记宋太祖不可滥杀的戒律,每次攻城最急时都故意放缓,企望李后主能够主动投降,减少伤亡。最后城破之势已成,李后主还没投降,曹彬却突然称疾。众将士忙问何疾,曹彬道:“其实我身体没病,而是心病。我想起我军攻打四川时杀戮甚众,心里难受得很,恐怕金陵城破,你们又要杀戮,于心何忍啊!我这病用药是治不好的,只要你们诚心立誓,城破之时不妄杀一人,我自然就好了。”众将连忙焚香立誓决不妄杀,第二天曹彬的“病”就好了,第三天就破城。李后主带着文武百官来到曹彬军门前请罪投降,曹彬非常有礼貌地接待了他,南唐平定。   李后主此人做皇帝是渣级,做词人却是骨灰级,是宋词史上第一位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认为:“花间派”虽然词句华丽,但却空洞无物,算是创造了宋词的骨架,而没有魂魄。而到李煜,词才开始进入意境,华丽的骨肉被赋予了深邃的灵魂,开启了光照千秋的宋词文学。所以,虽然李后主为人浮华,不勤政事,完全不是一个合格的皇帝,但其在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同样不容抹杀。   至此,大宋从占据中原出发,相继平定湖南各割据政权、四川的后蜀、广东的南汉、江南的南唐,西北领主折氏、李氏内附,福建的吴越国王钱俶、清源军节度使陈洪进等人势力微弱,一直归附于宋,后来太宗朝正式纳土,现在就只剩下最后一个割据势力北汉了。   北汉:最难啃的硬骨头   北汉国其实是五代十国中相对最贫弱的一个,只占据今山西中北部11个州。但并州是春秋时晋国故地,有黄河、汾河、太行山相拱卫,号称“表里山河”,易守难攻,北面是蒙古草原,容易补充战马。北汉又寄在辽帝国卵翼之下,辽国将其作为与中原政权的战略缓冲,百般庇护,北汉本身也确实足够顽强,故而周世宗、宋太祖都未能轻松攻克。   周世宗虽在高平之战中大胜,但由于史彦超轻敌冒进,会攻太原功亏一篑,宋太祖在他17年在位期间,也曾两次进伐北汉均未果。   第一次在开宝元年(公元968年),北汉国主刘继钧身后因为继位问题发生内乱,太祖认为有机可乘,遂在攻灭后蜀之后立即遣昭义军节度使李继勋率军攻打北汉,但事先缺乏充分准备,只是一次试探性进攻。虽然李继勋初时作战顺利,一度兵临太原城下,但是紧接着大辽援军赶到,太祖认为和辽军开战的时机尚不成熟,下诏退兵。   第二次就在开宝二年,北汉又发生内乱,国主刘继恩被弑,其弟刘继元继位。太祖又认为有机可乘,集结重兵,以昭义军节度使李继勋为河东行营前军都部署,侍卫步军指挥使党进副之,宣徽南院使曹彬为都监,以伐北汉。另遣彰德军节度使韩仲赟为北面都部署,彰义军节度使郭延义副之,以防辽军来援。宋军进展顺利,快速合围太原,太祖亲临城下督战。宋军筑起长连城围定太原城,日夜攻打,后又决汾河灌城,但北汉据城死守,几十日不下。另一方面,何继筠、韩仲赟等将也击败辽帝国援军,但辽军此时采取了正确的救援战略——围魏救赵,遣大军突入宋境,宋军久围太原不下,只得班师。   太祖在开宝初年两次讨伐北汉,当时南汉和南唐都还没有平定,按照王朴的《平边策》提出的“先南后北”战略,不应该急于进伐。而这两次北伐也没有作好充分准备,所以都在前期进展顺利的情况下不了了之。但太祖也作好了长远打算,将北汉境内的居民尽量内迁,坚壁清野,又断绝北汉的商路,弄得北汉凋敝不堪,为后来宋太宗攻灭北汉打下坚实基础。可惜平定南方后太祖还没来得及重新组织北伐就已驾崩,没能亲手翦灭北汉,殊为可惜。 ←虹←桥←书←吧←HQREAD.COM 第17节:血泪掀开的新篇章(4)   杯酒释兵权:乱世终结的关键   五代十国的很多君主都是通过篡位的方式登上皇位,当然也害怕自己做过的坏事在自己身上重演,都想方设法的防止,但篡位之事却愈演愈烈,国祚一个比一个短。隋文帝总结汉、晋以来大臣专权的情况,认为“三公”(即丞相、太尉、御史大夫)权力太大,权臣一般都出自丞相或太尉(有时称大司马将军),于是废除三公九卿制,重新设计三省六部制,带来了隋唐盛世。然而五代以来的殿前司都点检却和太尉大同小异,很容易掌握军权,周世宗驾崩前就害怕殿帅张永德会对继位的幼子不利,用亲信赵匡胤取代,结果还是被赵匡胤篡位,可见这个职务本身设置得就有问题。新建立的宋王朝必须对官制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才能革除隋唐以来三百余年的积弊,走进下一个新时代。   宋太祖和赵普首先改革了宰相制度,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行政长官,同中书门下参知政事副之,相当于现在的总理和副总理。但同平章事和参知政事都分别由二至三人同时担任,有效的分割了权力,避免了独裁。而以往军权掌握在太尉(大司马将军)一人手中,很容易形成专权。宋朝以枢密院总揽军权,长官是由朝廷任命的知枢密院事,并有同知枢密院事、签署枢密院事等副官,相当于现在的军委主席和副主席,与中书门下的宰执平级,分别称东西两府宰相。一般习惯上称同平章事为宰相,参知政事和枢密院长官为执政,合称“宰执”。皇帝本人和这七八位宰执就组成国家最高领导班子。   皇帝和宰执权力都很大,但又都不能形成个人独裁,既避免了专权,又尽量避免了决策错误,所以这种合理的政权组织体系设计就一直沿用下来。至于前代的太尉、中书令、尚书令、枢密使、节度使这些很经典的官名也作为虚衔和赠号保留下来。各位宰相名义上是平级,但事实上总有一人的资历、名望要略高,这位便是首相。后来又有一些官制改革将同平章事改称左右仆射、左右丞相、太宰少宰,其中的左相(太宰)便明确为首相。这种名称上的变化虽明确了宰相的顺序,但始终没有设置汉、晋独尊的丞相,直到南宋中后期“平章军国事”职务的出现,不过那时候宋朝也即将结束了。   而隋唐六部权力过于集中的弊端也得到改善,宋朝又设置三司、审官院、司农寺等机构分担了六部的大部分权力。六部在宋朝权力并不大,尚书、侍郎也主要作为虚衔使用。但后来明朝又恢复了六部的大权,尤其是吏部、兵部尚书权位之高,未必不如内阁宰相。现代国家多从明制,直接以部长(尚书)为阁员,但也有少数保留宋制。不过组织结构的改变可以通过人为的设计,而要收拢开国功臣的军权就要相对困难一些。   建隆二年,宋太祖曾召赵普问对:“为何这几十年来,帝王换了八个姓氏,战争不息,生灵涂炭,我想息天下之兵,让百姓休息,你觉得如何?”赵普答道:“您能这么想,实乃天地人神之福,但是息兵是不现实的,关键问题在于方镇太强,君权太弱,要解决这个问题只有削夺他们的权力,收掉他们的精兵、管制军队的钱粮,天下自然就安定了。”还没说完,太祖就打断他说:“我知道了,你不要说了。”后来赵普多次进言要求太祖削夺石守信、王审琦等人的军权,改授闲职。太祖可能是念及故情,也可能是觉得这几个人暂时还离不开,一直没有答应。但赵普一有空就把这事儿拿来说,有一天太祖实在不耐烦了道:“这几个都是我的老兄弟,必然不会背叛我!”赵普答道:“他们几个都不是帝王之才,我也不担心他们反叛,我是担心他们的部下贪图拥立之功,将他们强行推上皇位啊!”   宋太祖猛然省悟,于是召来石守信等人宴饮。酒酣耳热之际,宋太祖忽然叹道:“我能有今天,全靠你们几位出力,你们对我的大恩无穷无尽啊!但是天子也不好玩,不如当个节度使。”大家忙问何故,太祖又道:“这不难理解,谁不想得到我这个位置?”石守信等人连忙顿首道:“今天下已定,我们绝对没有反叛之心!”宋太祖道:“你们虽然没有反心,但是你们的部下若贪图富贵,会将你们强行推上帝位的。”石守信等连忙哭请太祖指一条生路,太祖答道:“人生苦短,你们不如散去军权,而多积钱财,让子孙无忧,尽情享受。我与你们结为世代婚姻,互不猜忌。”众人叩首以谢,第二天纷纷称病请辞。 WWW.HQREAD.COM▲红桥▲书吧▲ 第18节:血泪掀开的新篇章(5)   不久,宋廷将石守信、高怀德、王审琦、张令铎等老将均改授虚职,此前韩令坤、慕容延钊确实年老多病,已经辞职。这样,陈桥兵变中的这些老军头都已辞去实职,交出军权,不再威胁皇位。这便是历史上被称为“杯酒释兵权”的美谈。试想如果宋太祖不是以这种温馨的方式取掉石守信等人的兵权,而是猜忌陷害,那么石敬瑭、郭威就是榜样。而如果不削夺他们的兵权,那么朱友贞、李从珂还有他自己就是榜样。所以宋太祖以这样的方式,巧妙地走出了这个两难的选择,迈出了结束五代之殇的关键性一步。   当然,宋太祖能够做到这一点既是由于他天性仁厚,同时又有很多背景因素。一方面石守信这些人都是当初“义社十兄弟”成员,确实是他的好兄弟,所以才能推心置腹,不然难免还是要猜忌;另一方面中华文明的发展阶段已经逐渐走出了门阀贵族时代,封建领主制的残余已经很少。石守信这些人虽然兵权很大,但毕竟只是宋廷的官员而不是封建领主,如果是类似于同时代欧洲的封建领主,军队、国土和人民都是私有财产,则绝对不可能交出来。   现代很多人认为宋太祖杯酒释兵权,建立文官掌兵制度,废黜了汉民族的“尚武”精神,导致了后来宋明的“文弱”,甚至有人将鸦片战争和日本入侵都归咎于宋太祖。   真的是这样吗?   我们且先不说如果没有宋太祖的杯酒释兵权,宋朝作为第六代对“尚武”的民族到底有什么“好处”,就只说说宋朝到底有没有损坏“尚武”精神。   宋太祖杯酒释兵权只是削夺了几位老将的军权,转交给郭进、曹彬、潘美等几位更年轻的武将。宋太宗首创文官掌兵制,将军官擭取私人兵权的可能性降到了最低。有人说宋朝是武将篡位建立的朝代,所以皇帝始终猜忌打压武将,造成尚武精神的流失。然而事实恰恰相反,由于合理的制度结构,宋朝的君臣关系最为稳固,将门世家层出不穷。还有人说宋朝文官带兵,不懂军事,或者说参谋本部和阵图制度束缚了将领的手脚,使其不能自由发挥,导致经常打败仗。这话其实很可笑,将领的手脚当然要束缚起来,历史上因为主将乱指挥而导致打败仗的难道还少了吗?   事实上,所有争论的焦点集中于一个:宋朝对外作战的表现是否优秀?好吧,之前我们已经讲清楚宋朝是如何从五代这个血海深渊中浴血而出,接下来,就让我们来看看宋朝建立后和周边的强大帝国们是如何作战的吧!当然,在此之前,我们还需要准备一些知识,了解一下宋朝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当时战争的一些时代特征。 ▲虹▲桥▲书▲吧▲WWW.HQREAD.COM 第19节:波澜壮阔的时代(1)   第三章 波澜壮阔的时代   文明的顶峰   宋朝正处于一个社会大转型时期,贵族门阀退出历史舞台、形成统一的单一制中央集权帝国。这样的国家内乱更少,也更有利于集中力量,但并不仅仅是宋人走出了这一步。   “外部性”概念在科斯定理中被解释为一种现实中不可避免的情况:个人或单位的各种活动都会对外部产生或好或坏的影响,他们享受或遭受了这种影响,却没有为此付费或收费。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由于同在一个地球上,各民族间有大量的交流,相互之间产生了巨大的外部性影响。中华文明发展到唐宋,自身达到一个顶峰,同时也对地球人类文明产生了巨大的外部经济。人类文明的成果是可以传承借鉴的,就好比爱迪生通过无数次实验方才确定钨钢适合作为电灯的光源,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也要经过同样多次实验才能确定光源的材料,我们直接使用爱迪生的结论就可以了。同样道理,与宋人相邻的游牧民族,虽然他们还处于相当于宋朝几千年前的游牧时代,但他们并不一定也要经过同样长的时间来进化,他们可以直接借鉴宋朝的经验,构造最新型的帝国政权。   在宋朝之前,汉、唐面对的主要对手是匈奴、鲜卑、突厥等游牧民族,他们都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国家,而只是游牧部落,抗风险和抗打击能力很弱。但时至宋代,由于中华文明的巨大外部性经济,周边也崛起了好几个强大的政权,辽、夏、金、元都拥有接近于宋帝国的文明体系。我们必须深刻地认识到一点:宋辽、宋夏之间的对抗是和罗马对抗波斯相类似的大帝国间的抗衡,和汉唐时代打击游牧部族的作战远远不可同日而语。这不是偶然,而是中华文明发展到唐宋时代的必然,是外部性影响发挥的巨大作用使周边民族都赶上了汉族的文明步伐。宋朝灭亡后,东方文明整体陷入低潮,而西欧民族则在吸收了中华文明优秀成果的基础上趁机赶上,也并不是偶然。
  民族的融合与矛盾   汉民族很早就脱离了领主时代,也没有进入宗教社会,民族意识也不强。虽然名义上有“汉人”之说,并有笼统的“夷夏之辨”,但远不能和现代民族观相比,现代民族国家还要等到800年后的法兰西帝国皇帝拿破仑首创。但宋人已经开始有了朦胧的民族意识,绝大多数将士们舍生忘死的浴血奋战并非像前代一样是为了报效某姓君王,而是出于对国家民族的热忱。这一点我们会在后文反复看到。中唐以后由于汉民族自身的堕落,而辽、夏等帝国逐渐进入文明社会,很多汉族人归附他们,进一步推动了他们的发展。同样,也有许多其他民族的人归附于宋廷,为宋帝国效力。宋代是一个民族大融合的时代,同时由于各民族实力接近,民族矛盾也异常尖锐,也正是因为如此,宋代的战争才浩大而频繁,是一个波澜壮阔的时代。   热兵器时代前夕   宋代(公元960~1279年)的战争处于火药时代前夕,仍以冷兵器为主。火毬炮是最早的火药武器,火箭、突火***、震天雷、掌心雷都已成型,但威力不大,要等到明朝才能成为主力武器。概括地说,宋代战争的特点就是:马镫发明之后、火药武器成熟以前。   众所周知,这个时代骑兵的优势非常大,长城的作用也非常大,宋朝既缺骑兵又无长城,而对手的骑兵则非常著名。然而我认为这还是次要的,因为军事科学发展到宋朝,创造了大量步兵战术和阵法,基本可以在野战中做到以步制骑,正面作战并不吃亏,宋朝所面临的真正难题还是对手的蜕变。   具体而言,宋朝的步兵大阵是对付骑兵的重要战术。宋军重步兵正面攻防能力其实比一般的骑兵更强,缺点在于迟缓,而骑兵一旦失去冲突的空间,提不起速,是砍不过重步兵的。所以宋军大阵的核心思想就是先用***群射击冲锋的骑兵,再用长***兵方阵正面抵住对方骑兵,待对方速度减缓重步兵便从侧翼甚至后方插上砍杀。当然,对方骑兵也不会傻到正面冲向宋军***群,而是要想方设法避开射击方向,从侧翼包抄宋军大阵,这便是双方斗智斗勇的一个具体过程了,在后文我们便会经常看到这样的场面。   最后说说古代战争中的人数问题。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中指出:数量是战争中最主要的优势。所以军队的人数在评价古代战争中至关重要。一般的史书总是尽量夸大对方人数,隐讳本方人数,以凸显本方的作战效率,最常用的手法就是混淆作战部队和后勤部队。史书中的斩首级数是一个比较可靠的重要数据,但首级也远远不等于击毙敌军的数量,一般来说击毙四至五名敌军可取首一级,而杀敌数量也远远不等于击溃敌军的数量,一场战役的人数我们只能通过各种史料的各种数据来综合考量。   第二篇 超级大国的战争与和平   第一章 面对契丹的军事理论家宋太宗   契丹:北方草原上的第一个文明帝国   蒙古草原是世界上最适宜游牧民族生长的地方,历史上的游牧部落匈奴、鲜卑、突厥都在此建立过强大的骑兵,一直是中原王朝最头疼的边患。然而这些民族一直停留在部落时代,没有建立起规范的国家体系,既没有完善的组织结构,也没有成熟的思想体系。匈奴、突厥都是昙花一现,一旦遭到汉唐帝国的强势打击就再难恢复元气,只能逃亡欧洲。然而,随着历史的持续发展,情况开始出现了变化。晚唐衰世和五代乱世让中原陷入了前所未有的低潮,并且在血雨腥风中看不到出路,而蒙古草原上的游牧民族却即将迎来一位伟大的领袖,他将为这片草原带来历史上的第一个帝国时代,他就是辽太祖耶律阿保机(汉名耶律亿)。   传说契丹是东胡的后裔鲜卑柔然部的一支,隋唐时期曾是突厥汗国的臣属,生活在今辽宁省阜新市一带。唐末,阿保机任契丹迭剌部首领,他首先统一了契丹八部,继而击败了草原上的奚、室韦等部落和渤海、高句丽等国,将整个蒙古草原都纳入了自己的势力范围。 →虹→桥→书→吧→WWW.HQREAD.COM 第20节:波澜壮阔的时代(2)   公元907年,唐朝灭亡同年,阿保机统一蒙古草原,建立契丹汗国。并于公元916年即皇帝位,建立契丹帝国。辽太祖没有遵照草原上传统的部落分封制度,而是刻意学习汉族的单一式帝国体制。他任用韩延徽等汉臣,逐步废除部落体制,设置省、部、院等构成的府台官僚体制和州、郡、县等行政单位,建立起一套类似于汉唐帝国的国家系统,并大力招纳汉民,鼓励农耕和工商,引进汉文明,兴建孔庙。又设立枢密院总揽军权,在取缔了游牧民族传统的军事化部落体制的经济和社会基础上,组建集团军,由皇帝直接控制的枢密院统一签发军事调令,废除了部族首领私有军队,实现了军队国有化,其强大的御帐亲军多达50万骑。   更重要的是,契丹帝国不再从汉区劫掠人口充当奴隶,而是给予了各个民族基本平等的人身地位,走出了匈奴、突厥的奴隶制部落模式。北宋是人类管理科学与工程、组织结构学开始成型的时代,契丹帝国努力吸收宋帝国的先进文明,不断引入先进的工程技术和管理科学,使自身的经济基础和组织结构愈发完善。这使得契丹帝国拥有了稳定的可持续发展性,可以多次承受宋帝国的强势打击而屹立不倒,通过自身的组织结构补充能量、修复损失,而不会像匈奴、突厥那样遭到一次沉重打击后就一蹶不振。事实上,这正是契丹、西夏、女真等强大帝国在日后能够超越前代游牧部族,成为宋人最强对手的最关键因素。   辽太宗(耶律德光)曾接受石敬瑭的投降,一度君临中原。虽然很快又被中原人民赶走,但他身穿汉服在开封即中国皇帝位,将契丹帝国改制为大辽帝国,向天下昭示了要继承汉唐正统的决心。之后辽国又经历了许多波折,但总的趋势是更加接近于一个规范的帝国。他已经废除了部落制和封建领主制,基本消除内部民族压迫,是一个中央集权制、军队国有化、公民化的规范帝国。他的政治文明不亚于伟大的汉、唐帝国,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堪比宋、明,更不用说南面那些已经完全丧失了伦常,被打得头破血流的诸多小国了。   而直至公元960年,这个堪称伟大的帝国建国44年,正值极盛之时,宋帝国才刚刚建立。一山不容二虎,天下虽大,却容不下一个雄心勃勃欲引领天下正统的辽帝国和率领宋人欲重光汉唐天威的宋帝国并行于世。而以双方的实力对比而言,没有谁能毕其功于一役,像汉帝国驱逐匈奴、唐帝国驱逐突厥那样将对方直接赶走,数十年的惨烈战争即将上演。   宋太宗:伟大的理论家,蹩脚的指挥官   开宝九年(太宗太平兴国元年,公元976年),宋太祖驾崩,享年49岁,在位17年。宋太祖生在五代乱世之中,出身于行伍之列,凭借其卓越的战功掌握了军权,虽然他像五代的很多篡臣一样篡夺了后周的皇位,但是由于他和他弟弟的很多重要改革措施,终于结束了五代乱世,把中华民族从血海深渊中解救出来,并开创了320年大宋王朝,迈出了人类文明从中古世纪向现代社会转型的伟大步伐。而且他勒石为信,要求子孙绝对不能以言论杀人,开言论自由之先河,所以有宋一代,思想活跃,文史和科技方面的成就为历朝之最。宋太祖无愧为一代不朽明君!   宋太祖的驾崩很突然,《续资治通鉴长编》(后文简称为《长编》)记载:太祖驾崩时已经深夜,孝章皇后宋氏本让宦官王继恩去召太祖第四子、贵州防御使赵德芳前来继位。但是王公公却跑出去把晋王赵光义叫来了(这个太监是不是吃了华南虎的胆?),宋皇后只好哭着说:“我们孤儿寡母都托付给官家(皇上)您啦!”于是太祖的弟弟赵光义就继承了皇位,即为宋太宗。后世很多人认为太宗伙同赵普编造了一些杜太后和太祖约定要传位给他的谎话,甚至还有人夸张的说是太宗动手把太祖给杀掉的,也就是所谓的“烛影斧声”。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