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话水浒x教授在哪我的是法孩子学习了X T还有2堂课上什么?

信息提示
您的同一ip请求过于频繁,如果希望继续访问,请输入验证码:
Copyright 1998 – 2010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系统检测到您的帐号可能存在被盗风险,请尽快
,并立即
。 | 网易博客安全提醒:
系统检测到您当前密码的安全性较低,为了您的账号安全,建议您适时修改密码 | | 用心聆听成长的声音!
这里,肤浅与深沉并存;笑声与泪水交织;悦纳与愤慨相随......
导航 日志 让孩子“亲近阅读,走向优秀”(一)
2008-05-20 15:53:00
| 分类:
| 标签:
小 前言:让我们都成为点灯的人
一、为什么要积极推广阅读
1.1“阅读”的重要
1.2积极推广“优秀阅读”的必要
1.3积极推广“优秀阅读“的意义
1.4拓展阅读
拓展阅读1:中小学生课外阅读问题的调查报告
拓展阅读2:很肤浅很“快乐”?中小学生阅读现状调查
拓展阅读3:重图轻文 阅读功利 中小学生课外阅读状况调查
拓展阅读4:年级越高阅读时间越少 百名中小学生课外阅读调查
二、积极推广怎样的“优秀阅读”
2.1“优秀阅读”读什么
2.2优秀儿童文学作品的特质
2.3优秀儿童文学作品代表作之“故事讲述”
故事1:绘本《彩虹的尽头》
故事2:小说《窗边的小豆豆》
故事3:小说《草房子》
2.4拓展阅读
拓展阅读1:儿童文学到底有什么用
拓展阅读2:韩兴娥老师的大胆批判精神与课堂教学重构
拓展阅读3:教语文,其实很简单
拓展阅读4:别让儿童离儿童文学越来越远
三、怎样有效推广“优秀阅读”
3.1让“大声读”从生命诞生伊始便开始
3.2可以帮助提高孩子阅读能力的三样东西
3.3重视阅读的阶段性
3.4持续默读的重要
3.5鼓励孩子写阅读日志
3.6拓展阅读
拓展阅读1:亲子共读十八招
拓展阅读2:阅读奖励
拓展阅读3:孩子一生的阅读计划
拓展阅读4:和儿子一起读书
四、经典阅读书目推荐
4.1推荐家长阅读书目
4.2推荐孩子阅读书目
五、尾声
拓展故事:学会选择
六、参考书目
我们探讨的话题是《让孩子“亲近阅读,走向优秀”》。
在正式探讨之前,首先,请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名为《点灯的人》的诗。这首诗原著是英国的著名诗人罗伯特·斯蒂文森,原题为《The Lamplighter》。今天所选中文版,源自他的诗集《一个孩子的诗园》,由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6月出版发行,屠岸和方谷绣翻译。诗歌全文如下:
点灯的人 茶点快准备好了,太阳已经西落;
这时候,可以在窗口见到李利走过身旁;
每晚,吃茶点的时候,你还没就座,
李利拿着提灯和梯子走来了,把街灯点亮。 汤姆愿意当驾驶员,玛利亚想航海,
我爸爸是个银行家,他可以非常有钱;
可是,等我长大了,让我挑选职业,
李利啊,我愿意跟你去巡夜,把一盏盏灯点燃! 只要门前有街灯,我们就很幸福,
李利点亮了许多盏,又点亮一盏在我家门口;
你手拿提灯和梯子,别忙着走过,
李利呵!今晚瞧一眼这个孩子,向他点点头! 不知大家读后会有怎样的感想?我当初的印象是,情不自禁,便闪电般地忆起美国诗人惠特曼的一首相关的诗——《有一个孩子向前走去》。诗里说:有一个孩子每天向前走去,他看见最初的东西,他就变成那东西,那东西就变成了他的一部分……我们这些人,就是李利,就是一群点灯的人,用我们的兴致勃勃,用我们的满腔热忱,为孩子们,不折不挠,乐此不疲。那么,我们希望点亮孩子们怎样的心呢?当然是优秀、优雅和日臻完美。
这样说,我们便亟需解决一个关键问题:究竟应该怎样来点亮孩子们的心?我的思考是:要看到“阅读”的力量,而且一定要看到“阅读”的力量。
接下来,我们便围绕这个话题展开。即围绕话题“让孩子‘亲近阅读,走向优秀’”,我着重将与大家探讨三个关于“阅读”方面的问题。这三个问题依次是:为什么要积极推广阅读;积极推广怎样的“优秀阅读”;怎样有效推广“优秀阅读”。并顺便附上我们为家长和孩子们推荐的一些图书目录。
“阅读”的重要 关于“阅读”的重要,古往今来,论述者不胜枚举。如下,罗列一些,便可见分晓。
1书籍是巨大的力量。——列宁
2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
3书籍是我们的精神食粮。——普希金
4一间没有书的屋子,正如一个没有窗子的房间。——穆尔
5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结;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莎士比亚
6一本新书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无限广阔的生活海洋。——凯勒
7一本好书是最好的朋友,友谊永远不渝。——塔泼
8书籍一面启示着我的智慧和心灵,一面帮助我在一片烂泥塘里站了起来。如果不是书籍的话,我就会沉没在这片泥塘里,就会被愚蠢和下流淹死。——高尔基
9书籍是培植智慧的工具。——夸美纽斯
10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莎士比亚
11书籍是朋友,虽然没有热情,但是非常忠实。——雨果
12书籍乃世人累积智慧之长明灯。——寇第斯
13和书籍生活在一起,永远不会叹气。——罗曼·罗兰
14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列夫·托尔斯泰
15如果不读书,就不能成为真正有知识的人。(徐特立)
16读书不是要应付考试,不是要敷衍外来的要求,却是要满足内心的需要,充实自己的生活。(李霁野)
17要知天下事,须读古人书。(冯梦龙)
18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19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20不去读书就没有真正的教养,同时也不可能有什么鉴别力。(赫尔岑)
21读书在于造成完全的人格。(培根)
22光阴给我们经验,读书给我们知识。(奥斯特洛夫斯基)
23读书是最好的学习。追随伟大人物的思想,是最富有趣味的一门科学。(普希金)
24读书可以获得知识,思考才能去粗存精。(奥斯本)
25一个爱书的人,他必定不致缺少一忠实的朋友,一个良好的老师,一个可爱的伴侣,一个优婉的安慰者。(伊萨克·巴罗)
26读过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臧克家)
27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歌德)
28读书使人充实,思考使人深邃,交谈使人清醒。(富兰克林)
显然,不用我归纳,大家已经从中看出读书的妙处。是的,众所周知,读书可以扩充知识,可以增长见闻,读书可以拓展视野,可以陶冶我们情操,读书还可以告诉我们许多待人处世的道理。 有人说:一个人的阅读史,便是一个人的成长史。我赞同这种观点。这个意思,用我的话来表述,便是:阅读是一个求真求善求美的过程,它非但能帮助孩子们开始和真正认识到什么是“精彩的人生”,还能帮助孩子们将自己指向“诗意的生活”,并且在践行中日益求得自身的不断完善。
积极推广“优秀阅读”的必要
阅读是如此之重要。然而,让人遗憾的是,时下小学生的阅读现状却是:数量少,12册小语教材才不过30万字,甚至抵不过一本《三国演义》小说书的字数;质量过浅,少积淀,多浅尝辄止;假大空的文字太多,学生阅读兴趣普遍不高,怕读书。即便偶有主动涉及“课外阅读”的,也多限于作文辅导书和百科知识之类,依旧缺乏足够的广度和深度。中学生的阅读现状,更是令人堪忧。因为中考、高考制度的制约,因为课程的日渐增多,孩子们在学习之余,更是无暇他顾。甚至于,就连课内语文课程教材也无法一一潜心会读。另一种更为恶劣的情形是:时下,由于图书出版制度的不够健全,市面上粗制滥造的文字越来越多,甚至于不健康的文字也是泛滥其间。唐太宗说:开卷有益。可是,这并不意味着读书便是好事情。其实,读有害的书比不读书更危险。这一点,正如英国著名剧作家萧伯纳先生所说:你应该小心一切假知识,它比无知更危险。于是,跳出课内,积极倡导课外阅读,积极倡导真正的“优秀阅读”,便势在必行。
积极推广“优秀阅读“的意义
1、关于阅读给予孩子们的直接和短期益处,可以表述为:你读得越多,理解力越好;理解力越好,就越喜欢读,就读得越多。你读得越多,你知道得越多;你知道的越多,你就越聪明。
2、关于阅读给予孩子们的间接和长远好处,可以表述为:让每一个孩子都爱上阅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将阅读当成每日生活的必修,视阅读为自己生命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最终成为有内涵的人。这里的“有内涵”,包括两个层面的意义,即:在知识的层面上,成为有丰富知识的人;在做人的层面上,发展完善个性品质,成为有涵养的人,为其一生良好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3、家长,作为课外家庭阅读的引导者、组织者,通过阅读活动,提升自身素质,树立全新的家庭教育理念,在活动中找到一条促进孩子健康快速成长的好法子——“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在成就自身的同时,同步引导帮助孩子享受阅读,享受生命。
4、借助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通过家长与学生的互动参与,甚至密切学校教师与家长、学生就阅读方面建立起的和谐关系,努力营造“书香家庭”氛围,丰厚家庭文化底蕴,为进一步影响孩子、发展孩子奠定坚实的基础。 拓展阅读
1:中小学生课外阅读问题的调查报告
中小学生课外阅读问题的调查报告
我国二亿少年儿童,在长身体、长知识的重要时期,除了课堂学习之外,他们在读书吗?他们在读什么书?他们是如何读书的……这是关系一代人能否健康成长的大问题,是关系一个民族兴衰的大问题。
  阅读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学习方式,没有阅读,学习无从谈起
五六十年代,《鸡毛信》、《三毛流浪记》等小人书曾在多少孩子手中传看,几十年过去了,仍清晰地留在一代人的记忆中。今天,少儿图书走进一个繁荣发展百花齐放的新时代,一大批深受少年儿童喜爱的书,为孩子们构筑了一个缤纷的知识王国、生动的情感世界;一些出版社还尝试儿童读物与游戏结合,利用最新技术手段推出了从内容到形式都十分精彩的少儿读物。更为可喜的是,一批科学院院士也亲笔撰写通俗易懂的科料理读物。然而,这些凝聚着无数作者、出版者心血的书籍,能和多少孩子见面呢?
  一个人的学生时代,除了课堂学习,图书馆内的阅读应该占据重要地位。遗憾的是,中小学图书馆门前冷落读者稀。
  北京一位中学图书馆员十分痛心地告诉记者,现在学生借阅率已经到了历史最低点,几年前,学生每人每年借阅图书大约10本左右,现在还不足1本。记者在某校六年级的一个班调查,全班90%的同学从末到过市区少儿图书馆借书,许多同学甚至从末借过学校图书馆的书。这些同学小学六年学习生活中,根本没有借阅图书的经历。记者在北京市少儿图书馆调查,发现馆内大多数座位都空着。据了解,目前全市只有1%的学生有经常到图书馆借阅图书的经历,绝大多数学生根本不知道图书馆在哪儿。北京市有300万中小学生,在少儿图书馆办理借阅证的只有2700人。图书馆副馆长胡永欣说:“只可惜图书借阅率太低了,大批好书束之高阁、堆积尘封,等待上岗,无人问津。阅览室虽配备了美观的桌椅和丰富的书籍,但小读者们似乎遗忘了这座增长知识的宝库,许多孩子头脑里还没有借阅图书的意识”。
  少儿图书馆上座率低的现象十分普遍。据一份资料表明,上海市少儿图书馆藏书22。9万册,每年购书经费达30万元,而读者流通人次仅占全市中小学生的14%,湖南少儿图书馆藏书56万册,每年投入购书经费30万元以上,读者流通人次仅占全省中小学生的3%,大连市少儿图书馆藏书24。9万册,读者流通人次不到全市中小学生的5%。
  放寒假前夕,记者走访了几所中小学的图书馆,看到的也是冷冷清清的场面。偌大一个阅览室,疏疏落落点缀着几个读者,借书处的大门敞开着,却看不到借书人的身影。一位教师告诉记者:“学校图书馆5年没向学生开放了,每年进的新书整捆堆放,无人问津”。
  据一项调查显示,每周课外阅读3小时以下的小学占25%,初中生占26。6%,高中生占19%,每周课外阅读3至6小时的小学生占23%,初中生占44%,高中生占57%,基本没有课外阅读小学生有5%,初中生有2。75%,高中生有2。4%。
  古人云:“松声、涧声、琴声、鹤声……皆声之至清者,而读书声为最。”而今,人才竞争日益激烈,知识经济初露端倪,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读书的重要,为何却听不到青少年朗朗读书声呢?成长中的青少年对书籍有着一种本能的渴望,他们渴望了解外面大千世界的精彩,获取社会发展变化的前沿信息,感受人类历史的深邃与恢宏,书籍对他们有着挡不住的诱惑和力量。
  孩子们为什么不去阅读课外书呢?带着这个问题,记者走访了部分中小学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及专家学者。记者走进军旅作家陈怀国的家中,迎面一座高高的书墙,使温馨洁净的小屋充满浓浓书卷气息,陈怀国谈及阅读的话题,感慨良多。这位从黄土地走来的农家子弟,童年时渴望读书而无书可读,饱尝了对书的饥渴感,而今对书籍自然是珍爱有加,更渴望儿时的缺憾能在孩子身上得到补偿。然而,儿子的读书现状真的使他痛苦和无奈:“家长也懂这个道理,也想让孩子多读书。然而,家长必须面对现实,帮助孩子应付考试,连电视都不敢让孩子看,还敢让孩子看课外书吗”?
  北京五中校长、语文特级教师吴昌顺指出,现在学生课业负担太重,没有一点活动余地,课程非但没减,反而越来越多,这一代学生虽然读书很苦,但阅读量小、知识面窄、选择能力差。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认为:“阅读是语文学科的生命,对一个孩子来说,他不可能有很多直接经验,大量的是间接经验,而阅读就是积累,是储藏,是汲取前人认识生活、认识社会、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精华,然后化为自己的营养。可现在我们的高中生、初中生有多少时间在读书?他们大量的时间都花在做练习册上,做一套套标准化的试题上,连篇累牍地做,孩子就这样被浪费了他们的青春。本来他们可以读报纸、读杂志、读文学名著,现在把阅读抹去了,就等于釜底抽薪,孩子怎么能学好语文”。
  一位母亲道出了好心中的忧虑:“随着心智渐长,女儿的兴趣也在发展,她喜欢画画,也想练练心爱长笛,书柜虽静静摆放着的世界童话大王系列丛书、《一千零一夜》更是诱惑着她,但她没有足够的时间去亲近它们,作业这么多,几乎大半是无谓的重复,掂量掂量女儿沉甸甸的书包,看她每天放学后写作业写得手臂酸疼,不由得让我重新认识女儿以及她们这一代的童年,这样的童年美丽吗?毕竟世界很大很大,教科书的世界很小很小,而她们将来都要面临很大很大的世界,这好像就不仅仅是童年幸福不幸福,美丽不美丽的问题了”。
  孩子的倾诉,更是令人为之心颤。记者曾就“你有没有烦恼?”“什么事使你感到烦恼?”在小学四至六年级学生中调查,15%的学生说:“我很喜欢看科幻小说、童话故事之类的书,可父母不让看,只好愉着看,一旦被发现,皮肉就得受苦”。
  作家梁晓声说:“中学时代是我真正开始接受文学作品熏陶的时代,在小学五六年级,我已读过许多长篇小说,我开始知道了托尔斯泰、巴尔扎克、雨果、车尔尼雪夫斯基、高尔基等外国伟大作家的名字,并开始喜爱上了他们的作品,在我的同学中,不分男女同学,大多数都开始喜欢读长篇小说了,古今中外,凡是能弄到手的都读,一个同学借到一本或者买到一本好小说,首先会在几个亲密的同学之间传看,传看的圈子往往无法限制,有时几乎扩大到全班。青年永远是文学最真挚的朋友,中学时代正是人的崭新的青年时代,他们通过拥抱文学拥抱生活,他们是最容易被文学作品感动的最广大的读者群。与我的中学时代相比,现在的中学生似乎太被学业所压迫了,我的中学时代是苦于无书可读,买书是买不起的,尽管那时价比现在便宜得多,几个同学凑了七八分钱,到小人书籍去看小人书,就是永远值得回忆的往事了。现在的中学生们,可看的太多了,却又陷入了选择的迷惘并且失去了本该拥有的时间,生活也真是太苛刻了,我挺怜悯现在的中学生,我很同情现在的中学生朋友”。
  沉重的课业负担、频繁的考试竞争、来自社会和家长的陈旧教育观念、各方面渠道的不通畅、管理的不完善、机制的不健全,如同一座座看不见的无形的屏障,使数以亿计的少年儿童置身于浩瀚的书海之中,却难以开卷,更何谈有益。
  做作业不等于学习。不会阅读几乎等于不会学习
  一个人从呱呱坠地之时就开始了漫长的学习过程,这个过程将伴随人的终生,而中小学则是这其间最光辉灿烂的时期,这时,他将不再拘泥于课本、练习册的狭小天地,开始独立地阅读思考,将自己的视野拓宽,而正是这时的学习,终生学习最重要的方式是阅读。那么,今天的中小学生是怎样阅读的呢?他们是否在真正地阅读?他们是否具有成熟的阅读能力?分析一下我国中小学生的阅读状况,不能不令人担忧。
  高尔基说:“读书,这个我们习以为常的平凡过程,实际是人的心灵和上下古今一切民族的伟大智慧相结合的过程”每一本书都是一个用黑字印在白纸上的灵魂,只要我们的眼睛,我们的智慧接触了它,它就活起来了。真正的学习是通过书本,与渗透在知识中的前人的思想进行深刻交流的过程,真正的读书,思路并非停留在文字表面,而是钻研到字里行间,体会作者的精神,使那些思想情感不总是作为铅字放在身边的书包里,而要让他们融汇在自己的头脑中。谈及当今中小学生的阅读状况,许多教师深感忧虑。他们认为,学生在课外读物的选择上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而在读书中表现出来的则是一种浮躁,甚至带有功利色彩。
  学生在有限的阅读时间里是怎样读书的呢?北京光明小学语文特级教师武琼指出:“现在很少有学生孜孜以求地去读一本课外书,读书就是看热闹,图好玩,一目十行,走马观花,热衷于那些猎奇的、情节曲折的、富于幻想的卡通书,书中人物形象都是怪怪的,从中很难感受到人物形象的美、故事情节的美、思想情操的美、文学艺术的美,孩子们所看到的都是暴力、复仇、格斗、凶杀,整本书连一句完整的话都没有,只有‘哇、哈、呀、啊、嘿……’干巴巴的字眼,几分钟就能看完一本。过去,我们上学时,一手拿着小不生字典、一手捧着课外书,遇到不认识的字就查字典,在阅读的过程中,不但巩固了所学的知识,熟练了技能,而且还获得了情感、意志、态度的综合发展,而现在学生读书,根本用不着查字典,也不用动脑筋,因为那上面几乎没有文字。不可否认,这也是在读书,但它远远零星代不了文字阅读的作用。事实上,在找开电视机和漫画书的时候,有几个人是抱着学习的目的?”一位学者曾经指出,在世界上量些发达国家和地区,不少人,尤其是青少年,将大部分业余时间用来看电视、录像,玩电子游戏,从而放松了书籍阅读和文化进修,国外有的学者这将这种现象称为“文弃”,并加以抨击,指出这是一种“反文化”现象,具有严重的危害性,会使人们的头脑越来越简单,思想越来越肤浅,知识越来越贫之,并足以导致一代人的素质下降,甚而至于使一些人向动物方向退化。值得注意的是,现在有的学生表达思想感情就用一个字“哇!”或“哈、啊”,语言十贫乏。久而久之,将导致一代人的知识贫乏、思想贫乏、文学修养贫乏,这是十分可怕的。
  仔细观察便会发现,一些中小学生并不会阅读。坐在那翻书,根本没有钻进去读,屁股也坐不住,两只眼睛东张西望,他们并不知道怎样才是真正的阅读。读书不得要领,劳而无功。谈到这一代人的阅读状况,女作家徐小斌十分感慨地说:“这一代孩子基本上是在电视机、计算机前长大的,他们更热衷于那些图像式的东西,对文字的迷恋程度大大降低了。阅读的启蒙教育太晚了,看书并不是为了领略文字世界的精湛,而是图消遣,寻开心”。
  许多教师反映,现在一些学生读书是“为我所用”,图的是立竿见影。该写作文了,赶紧翻作文书,该预习课文了,就看教学参考书,并不是学习作者的审题、构思、选材等,而是抄好词好句子,甚至改头换面去套改别的作文,培养了学生的懒惰和投机取巧。另外,大量的与教材同步的教学参考书帮了倒忙,学生从书抄名词解释,把别人对文章的理解搬过来,就权当预习了,虽然上课发言十分积极,回答问题也准确无误,但不是自己的理解,也不是自己的语言,***全都一样,毫无创造性。久而久之,学生不会查工具书及相关的资料,不会自己寻找***获取知识。学习的意志品质,对知识探求的欲望是在学习过程中培养起来的,而这个过程却被辅导材料代替了,读书变得十分简单:为了应试,为了找***。过去说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现在连书上的***都是现成的,读书都有替代品,培养了孩子的一种懒惰、一种浮躁,把青少年一代引向急功近利的读书之路。要知道,青少年一代如果没有今天主动获取知识的喜悦与自信,就难以形成日后追求理想的信念与社会责任感,忽视对主动进取意识与获取知识能力的培养,就可能在末来人才竞争中处于被动地位。一个远离书籍,不喜欢阅读的人,不可能有成熟的阅读能力,学生上了中学,还不会阅读,还没有养成阅读的习惯,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课外阅读,用形象的话来说,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进的风,阅读就是独立地在知识的海洋上航行。”世界对于孩子是挂满着无数问号的天空,培养孩子在读书的不断地发问,对他的成长非常重要。
  阅读意味着什么?一些作家在谈到读书的生命感受时说:“人类最美好的情感享受,其实就是在书籍之间,书给人以相通的生命感受。人之于书,并非天生便有一种热爱,而是在反复摩挲中生出的一种热情,一个读书人,遇玛本好书之后,沉浸其中,便倍感精神之至美,而这恰是自身所不能企及的境界”。
  审视青少年一代的读书现状,有必要反省我们今天的学习方式与教育方式。
  学生缺少课外阅读,应当认真反省我们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由于旧的教育观念的影响,盲目追求升学率,有书不让学生读,学生读课外书被视为不务正业,有些教师和家长将课外书斥为乱七八糟的书。一些教师反映,学校注重的是升学率和各种竞赛的获奖率,而学生是否看课外书,则无人认真过问。学生不但课外书阅读少,课内的书也越读越薄,语文课本中有的诗歌、戏剧等篇目因不在考试范围内,而被扔进了纸篓,好端端的教科书被删成薄薄的小册子。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谭外阅读指导也十分有限。一全六年级语文教师说:“其实,课文〈〈鸟的天堂〉〉、〈〈月光曲〉〉、〈〈林海〉〉者是文质兼美的文章,因为要赶进度,没有时间让学生细细地去感受、感受欣赏、去体味,久而久之,造成学生只会抠名词,背段意,根本不会独立地阅读一篇文章,更更不会评析与鉴赏”。
  作家陈怀国认为,小学语文教材每册书大70篇文章,六年下来,也不过200来篇文章,中国文化浩如烟海,如果一个在青少年时代不大量阅读课外书,那他对中国文化能领略多少呢?三年级的孩子阅读了几篇有限的文章,硬让他去研究语法,大量的时间用在改病句上。如果每天背一首小诗、读一篇短文,六年下来该有多少收获呢?老师不该过多地去讲解,应当让孩子自己在阅读中去领悟,许多问题完全可以自然解决,中国文化太特殊了,“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不大量地阅读,无法达到这个效果。
  在家庭教育中,一些家长两眼只盯着孩子的学习成绩,至于读不读课外书,则认为无关紧要。据一项调查结果显示:28%的家长不赞成孩子看课外书,26%的家长明确表示不允许看与学习无关的书,以不影响学习为前提才支持看书的占46。78%,放任不管的占8。9%。有的家长看见孩子做作业就表扬,看见孩子读课外就批评。有些家长不支持孩子读书,自己也不读书,家庭中缺少读书的环境和氛围。一项调查显示:学生家中藏书100本以上的占58%,不足20本的占14%,个别学生家中仅有几本书。“蹉跎莫遣韶光老,人生惟有读书好,古人常把书斋比作家庭中的绿洲。今天,现代电器、时髦家具不断更新换代,走进无数家居, 塞满拥挤的空间,而多少家庭尚存一块文化的绿洲?”正像一位学生所说:“我们家什么都有,就是没有书”。
  应试教育正在扭曲着一代人的学习方式,中小学生整日陷于被动地应付考试,远离图书馆,远离课外读物,渐渐失去阅读的兴趣,失去与书的亲密接触,失去与作者的情感交流,这种现状长此下去,将可能导致一代、两代人失去培养阅读能力的机会,将可能导致一代、两代人丧失阅读能力。
  一个人从小不会阅读、将对他的一生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如果一代人不读书,对一个民族将意味意什么呢?“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的这句名言,形象地说明了书籍对推动人类文明的作用,一个爱读书的人,必定是一个文化素质较高的人;一个爱读书的民族,也必定是一个文化素质较高的民族。
  一个经济高速发展的社会,终将会把生活质量的提高当作首要目标。人们对于生活的满足感与幸福感,取决于知识的地方越来越多,取决于性情的健全、人格的完善的地方越来越多,于是,读书终将成为我们生活中的第一位或第二位的必需。我们籍读书拓宽视野、完善观念、涵养性情、成长人性、增强能力,我们终将发现,只有当我们把读书作为生活方式的基本内容,我们才能体会人生的充实与美好。
  人的生命是一次性的,孩子的成长也是一次性的。让孩子去读书吧!让这宝贵的生命、美丽的童年因为读书而放射出动人的光彩。
  作家肖复兴说:“能够热爱读书并能懂得怎样读书,对于一个孩子真是最大的财富”。一本书就是一艘船,能带人到远方,我们家长和老师带孩子到达不了的地方,书可以带他们达到。如果我们想把我们的孩子教育好,让他们能学习到真正的学问,而且学得比我们要强,我想首先我们需要并且能够做的,就是从帮助孩子学习热爱读书和怎样读书开始。
(源自http://ytxx.hyedu.net.cn/Article_Print.a ?ArticleID=817)
2:很肤浅很“快乐”?中小学生阅读现状调查
很肤浅很“快乐”?中小学生阅读现状调查
镜头一:北京十一学校学生陈陈眼中的“读书”是一种生活
  “前几年风靡的言情小说不知赚得了多少人的眼泪;泪水还没擦干,这几年具有很高自由度、黑色幽默的网络文学又使得他们人手一本‘第N次亲密接触’;没准什么时候,又是哪种流行将他们淹没其中,不辨方向。如果我们仅仅是这么读书,结果肯定是一种低质量的一种阅读。”   “我身边很多的同学选择‘读’参考书,我认为那样的阅读不能替代我们内心深处被一本真正的好书感动过无数次,与主人公一起哭、一起笑的生活感悟。因此,再忙,我们也始终不能放弃读书。读书亦是一种生活——一种极大丰富和延长我们生命独特体验的生活。”
  镜头二: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特级语文教师郑晓龙认为语文能力的提高要依靠阅读实践
  “语文能力的培养,应该通过大量的阅读实践来培养。”“但是我们很多的学生不喜欢静下心来读书,这是很让人担忧的,这样学生的语文能力又怎么会提高呢?”
  镜头三:北京十一学校优秀语文老师刘丽云———让我忧的中学生的阅读现状
  “中学生的文学类作品阅读面相对来说还是很窄。学生往往对言情类、科幻类、武侠类作品的阅读兴趣比较浓厚,其中,言情类的作品比较受女生的偏爱,科幻、武侠类作品比较受男生偏爱。比如卫斯理小说,我们发现很多中学生一本不落地都读,在时间和精力都非常少的情况下,中学生大量地进行这种重复性的阅读是一种很大的浪费。”“中学生阅读畅销书的多,读经典文学作品的比较少。四大名著以及国外的一些经典文学作品如果没有老师的推荐或者作为任务强制性要求他们阅读,很少有学生阅读。”
  镜头四: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副主任温立三———悲哀感为何而生?
“今年夏天我一个正读高一的侄子在看《大话水浒》时,看得‘咯咯咯’地笑,特别高兴,我就问他笑什么,他一翻,指了两段就是在那儿胡扯的、瞎逗的话给我看,当时我那种悲哀感油然而生。这一类的东西现在特别吸引孩子,结果是什么,结果就是现在的很多青少年脑袋里装的尽是这些东西,他们把课外仅有的一点时间‘奉献’给了这些很肤浅、但又可以让他们很‘快乐’的东西,这是一个非常值得忧虑的问题。”
“在《课程标准》里面有这样一句话:‘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落实到最后一句就是‘读整本的书’,‘语文新课标必读丛书’所推荐的就是‘整本的书’。‘新课标六十种’的出版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它给广大的中小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和足够的阅读空间,让他们自由遨游,我们相信有这些丰富的精神大餐和无限的阅读空间,广大青少年多读书,读好书的局面将很快形成。”(京涛) 3:重图轻文 阅读功利 中小学生课外阅读状况调查
重图轻文阅读功利 中小学生课外阅读状况调查
新华社记者周润健、蔡玉高
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近日公布了一项对天津市14135名中小学生阅读状况的调查结果,结果显示,中小学生课外阅读量普遍不足,仅有30.5%的中小学生喜欢课外阅读;课外书“魅力”不敌看电视;年级越高课外阅读量越少;课外阅读重读图轻读文;阅读“大部头”作品感到吃力等。
本该为孩子带来快乐、充实孩子心灵的课外阅读,为何成了孩子们生活中可有可无的一个选择?  
阅读功利化:升学只看奖项不问名著
38岁的王跃进是一家外企的中层管理人员,他对自己12岁孩子的教育应该算是比较开明的。然而,谈起对孩子课外阅读的态度时,王跃进显得十分矛盾。他告诉记者,对孩子来说,多读点书肯定是件好事,这有利于他们的知识储备。但是在中小学阶段,大量的阅读并不能给孩子的学习成绩带来益处,特别是在升学考试中,重点中学只会看学生是否拿过各种赛事的奖项,根本不会问这个学生是否读过四大名著。
作文不好,就多买几本作文辅导用书;数学不好,就多买几本数学辅导教材……在我们的周围,“缺啥补啥”的功利性阅读成了家长、学校对孩子阅读的要求。
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所长邢真说,受应试教育影响,包括教育界在内的相当多的人,常把学科性学习之外的书籍斥之为“闲书”,并认为学生的学习时间是个常数,学习时间与学业成绩是成正比的,阅读“闲书”就会干扰对课内“正书”的学习,会直接影响学业成绩。教师在学校不倡导读课外书,家长在家里不允许读课外书,学生也无闲暇读课外书,久而久之,课外阅读活动就淡出了学生的日常生活。 
重图轻文:孩子将失去对文字的感悟
和王跃进相比,陈立华的困惑是自己的孩子为什么就喜欢看些漫画。陈立华说,由于从小在农村长大,没读多少书,在大学时,有时同学们在讨论一些话题时,他根本无法介入。因此,从小孩出生起,他就开始为孩子买书,如今小孩已经13岁了,书房里的书也快放不下了,但孩子就是不喜欢他买的书,一到书店,就一头扎进漫画书堆里。
其实,这种困惑不光陈立华一个人有。记者在调查中了解到,现在中小学生普遍对阅读文字量在二三十万字以上的文学作品感到吃力,所以那些“大部头”作品很少有人去看;而图文并茂、轻松时尚的口袋书备受追捧。随着漫画类与卡通类作品的盛行,中小学生的阅读活动正在出现轻读文重读图的倾向,娱乐、消遣类和休闲类等“轻阅读”读物成为他们课外阅读的主流。   邢真说,中小学生面对“轻阅读”读物表现出异常欢愉的现象,一方面反映出学生们的孩童心理——形象的画面、跌宕的情节吸引着他们的注意力;另一方面轻松的阅读可以缓解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所带来的沉重压力,休闲读物提供了追求个性、放松自我的氛围,满足了学生们获得精神慰藉的需要。但孩子们阅读的内容大多远离启迪思想、关注社会、思索人生等主题,他们对洋溢着人文主义色彩的名篇、名著缺少关注,也就难以领略文字世界的精湛和提升精神品质。   邢真表示,一味重图轻文会妨碍孩子思维的逻辑性、理解力和思考力的发展。重读图会使智力发生偏向,孩子长期识图不识文,会缺乏阅读能力和源于文字想像力的培养,长此以往会扼杀孩子的文字创造力。 为孩子打开一扇阅读的窗口
课外阅读作为阅读的一个重要分支,从某种意义上比课内阅读更为重要。有关人士表示,在建设学习型社会和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学校、家庭应努力为孩子们开启一扇阅读的窗口,引导他们进行积极的课外阅读。
南京市中学教师陈义勇说,对于很多学生来说,阅读其实是一件苦差事,但阅读对学生却是大有裨益的,短期来看,可能对学习成绩并无好处,但事实上,大量的阅读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拓宽其视野,最终对其学习会有很大的帮助。
南京市中华中学语文教师朱丹丹认为,学校应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开展各项读书活动,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教师要充分认识学生课外阅读的重要性,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学科教学要给予学生课外阅读方面的辅助,特别是语文教学。要处理好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的关系,在学好书本内容的同时,广泛推广课外阅读。如果有条件,还可以开设阅读指导课,给予学生阅读方式、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邢真认为,课外阅读是学生们求知、启智、奠定良好素质的重要平台。因此,老师、家长应该指导学生们学会确立合理的课外阅读取向,提高他们的阅读质量,开拓他们的阅读深度,不能让“轻阅读”成为学生课外阅读的主流,更不能滥读一些腐蚀学生思想的低级趣味的劣质书。 4:年级越高阅读时间越少 百名中小学生课外阅读调查
年级越高阅读时间越少 百名中小学生课外阅读调查
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近日,记者在哈尔滨市洁净小学、三十三中学、十三中对百名学生进行了读书问卷调查,调查涉及了“读书时间多长、喜欢中国名著还是外国名著、‘80后’的作品是否影响自己等”11个问题。从调查问卷显示,年级越高,读书时间越少;学生阅读名著的面狭窄,多数学生只看过中国的四大名著。
家长们的支持带有“附加条件”
从103份调查问卷来看,越是到了高年级,课本之外,阅读课外书籍的时间越少,多为半个小时,而小学生阅读书籍的时间并不少,一般都在两个多小时。
从洁净小学30名小学生的问卷中计算出一名小学生平均每天读课外书的时间40分钟,读书的时间90%以上选择在写完作业或者在临睡前。三十三中43名同学,有40名学生的读书时间都在一小时左右。十三中的30名高三学生中,有14名学生阅读课外书籍的时间不超过半小时,有的就是十分钟,只有10名同学的阅读时间超过一小时,而且多是利用洗手间或者是课间休息,整块阅读时间比较少。
“现在孩子阅读时间减少,主因是课业繁重,学校又多为全日制,回到家还需要写大量作业,挤占了看课外书的时间。”一位教育界人士无奈地说。
从调查数字显示,家长对于孩子读书的支持率达到100%,但是98%以上的家长都会对读书有个附加条件,即和学习相关的书籍。尤其是面临高考的学生,家长更希望孩子阅读和高考有关的书籍,而一些文学类书籍、科幻小说则往往被父母视为“禁书”。
一位家长说,自己知道广泛读书对孩子有好处,可是面临高考的激烈竞争,不得不做出牺牲。而孩子在继红小学校就读的一位王姓家长认为,孩子更愿意看一些玄幻小说,这些书中存在的一些暴力倾向,并不适合孩子阅读。可是适合现在儿童心智发育的好图书并不多,希望能多出一些像《马小跳》这样的系列图书。
多数孩子对外国名著不感兴趣
百余份小学、初中、高中学生的调查问卷显示,虽然学生们喜欢名著,但是阅读名著的面比较狭窄,数量也非常少。95%的学生表示阅读的名著中,中国名著居多。仅有5%学生阅读过外国名著,在这些外国名著中,多数人读过《茶花女》、《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欧也妮·葛朗台》、《简·爱》等,而像《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生命不能承受之轻》、《红A字》、《格林童话》等书,很多学生都没有看到过。
103名学生中,有90名学生表示愿意看中国名著,13名学生则喜欢看外国名著。三十三中八年四班的王宇说,自己更喜欢看中国名著,觉得中国名著更易理解。
“80后”的作品影响并不大
在对高三的30名学生调查问卷中,有19名高中生认为“80后”的作品对自己影响不大。19名初中生觉得“80后”的作品没有影响自己,而15名学生认为影响较大。而多数小学生普遍不关心“80后”的作品。
高中学生认为,“80后”的作品缺乏成熟的思想,以玄幻类题材的小说居多,离现实生活较远。而初中学生认为其作品写的很逼真,从这些作品中可以看到另一种思想,让读者更富有激情。还有学生认为,“80后”作品中处理人际关系的方法和思维,与自己很接近,能够接受。
“80后”的作品,虽然对初中生有一定的影响力,但学生们很少完整看过一两部作品,多数只是看过几个章节。而高中生对郭敬明、张悦然、七堇年等人的作品比较熟悉。
萧红中学一位姓赫的老师认为,有些“80后”的作家情绪比较偏激,压抑感较重,伤感的情绪多一些,这对于形成世界观关键期的初中生来说,不宜多读。
广泛阅读让孩子变得成熟
在103份调查问卷中,百分之百的学生认为,阅读书籍不仅能开阔视野,增长了知识,还能帮助自己克服生活中的诸多困难。
从作答的问卷中记者发现,学生们希望在读书中逐渐形成自己的人生观,增强对事物的认知能力。例如,一个学生这样写道:“课外阅读使我得到教育,从中明白一些做人的道理。”某小学的教导主任表示,学生们可能对真正想读什么样的书籍还没有明确的概念和目的,只是想读对自己有用的书,来了解社会。
哈尔滨市三十三中八年四班的一位同学认为,看书让自己知道只要敢于冒险,运用智慧,社会才能有进步。
有着20年教龄的初中老师苏娟说,现在孩子通过读书,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都有很大提高,而且在处理同学之间关系、解决困难等方面也显得很成熟。
对于“最喜欢读什么课外书”这一问题,童话、自然以及科普书籍成为选择率最高的类别。记者了解到,六成学生的选择与老师、家长的要求不一致,后者更希望孩子多看名著和教辅书。小学生们最看重的是故事情节,在老师不作要求的情况下,7%的学生有摘抄词句和写读后感的习惯。
课外阅读应分阶段进行
哈师大教育系的一位张姓教师说,要根据学生们的不同生理、心理阶段选择不同的书,这更利于学生们的心智成长。
这位教师说,在小学阶段应该多读一些名著的简易读本,图文并茂的书籍利于这一阶段学生的消化吸收,也能引起他们的兴趣。而初中阶段应该读树立正确人生观、世界观方面的书籍,一些励志、优秀人物传记等方面的书籍,比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以及《***》、《张海迪》等。而高中阶段的学生即将迈向成年人,就要多读视野宽泛的书籍,涉猎面要广一些。
记者从继红小学、花园小学、十七中等学校了解到,这些学校利用假期,向学生们推荐阅读书籍的书目,并让学生们写读后感,引导学生们阅读健康有益的书籍。
“世界读书日”的由来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72年向全世界发出“走向阅读社会”的召唤,要求社会成员人人读书,图书成为生活的必需品,读书成为每个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4月23日为“世界读书日”。这一天是作家塞万提斯和莎士比亚的辞世纪念日。据资料表明,自“世界读书日”宣布以来,已有超过100个国家和地区参与此项活动。 “优秀阅读”读什么
优秀阅读读什么?首推中外优秀的经典儿童文学作品。 说到积极开展课外阅读,有家长可能马上会想到,该向孩子们推荐一些经典名著才好。说得不错。可是,真正做起来的时候,却常常是向孩子们推荐一些***名著。这些***名著,尽管经典,尽管优秀,尽管千古流传,可是不见得适合孩子。小语教材上诸多作品,包括中学语文课程教材上的许多文章,所以让学生提不起阅读的兴趣,便多是因了假大空的缘故,因了太多的道德说教,以至于远离了飞扬的童心,远离了孩子的世界。
推荐给学生读的,应该是适合他们心理和生理特点的经典儿童文学作品。儿童文学中充满了真善美,并且它最接近孩子的情感世界,最富有想象力。很多经典儿歌、儿童诗、散文诗、童话和小说都很美,阅读这些作品,不仅可以给孩子语言的底子,也可以给孩子精神的底子。遗憾的是,许多人并不了解儿童文学的价值。多数时候,儿童文学的阅读因为无法直接对阅读考试、作文水平产生立竿见影的作用,而成为一种仅仅是课外娱乐的一种形式。这是儿童文学作品观念的缺失。事实上,真正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其文学的价值、教育的功能、情感的表达、知识的丰富并不比***文学少。就像有些***作品根据实际需要进入儿童视野一样,一些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也因此不仅合适儿童阅读,同样也适合***阅读。譬如《安徒生童话》《窗外的小豆豆》《草房子》《西顿野生动物故事集》等等。 优秀儿童文学作品的特质
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不一而足。可是,综观古今中外,无外乎皆有着如下鲜明特色:
一、故事性强,文字或浅显或优美,平白如话,可读性强;
二、在表达上,形式不拘一格,语言或活泼风趣,或幽默诙谐,具有一定的趣味性;
三、多悬念,时不时便给人留有思考的余地和想象的空间,具有相当的可再创作性;
四、内容与儿童或青少年生活紧密关联,能够于不经意间便折射出他们的影子,具有一定的可比性,甚至可操作性;
五、就主题而言,又多指向人性中最纯最真最善最美的一面,尽管也时有假丑恶的穿插,却不是以揭露为目的,而旨在表明一种状态,一种人性渐变的状态,而最终仍旧指向希望,指向日臻完善。 优秀儿童文学作品代表作之“故事讲述”。
1:绘本《彩虹的尽头》
《彩虹的尽头》推介
( A.H.本杰明/文,约翰·本德尔·布朗耐罗/图,汪芳/译)   彩虹有尽头吗?有。至少獾和狐狸这样认为。   一道明亮清晰的彩虹挂在天上,像宝石项链一样。獾和狐狸盯着它都看呆了。獾说,彩虹的尽头有宝贝。并且,他告诉狐狸,那宝贝可能是金的,或者银的,或者宝石的,谁拥有它谁就可以永远永远富有。狐狸不由得兴奋起来。于是,他们一起奔向彩虹的尽头。他们要去找寻彩虹尽头的宝贝。   他们走路的时候,他们满脑子想的都是宝贝。途中,他们遇到了一只小松鼠。届时,松鼠正坐在一堆橡果前面。他们走过去的时候,松鼠急了:“走开!你们不许偷我的宝贝!”狐狸不解。松鼠说,对他来说,宝贝就是冬天的食物,没有什么比这更重要的了。獾和狐狸不以为然。他们继续向前走去,他们要寻找真正的宝贝。
在一条小河边的草丛中,他们看到了鸭妈妈。鸭妈妈正呼唤着:“我的小宝贝!你在哪儿?”随着她的呼唤,一只金***的、毛茸茸的小鸭子扇着翅膀跑过来。獾和狐狸被弄糊涂了。而鸭妈妈的解释却是,她爱她的宝宝,胜过这个世界上的任何东西,小鸭就是她的宝贝。
獾和狐狸继续向前赶。在一个小山坡上,他们看见了兔子爷爷。当兔子爷爷得知他们要去寻找宝贝的时候,他说他也有许多。兔子爷爷说,他的回忆就是他的宝贝,比如他做过的事情,他去过的地方,他爱过的朋友……这些都是他的宝贝。
獾和狐狸滑下山坡时,忽然就下起了雨。彩虹消失了。獾和狐狸不得不躲到一棵树阴下。等待雨停的时候,他们想起了松鼠——他有足够的食物吃,多开心啊!他们想起了鸭妈妈和她心爱的宝宝……他们还想到了兔子爷爷。无疑,兔子爷爷也是幸福的,因为他有着太多的回忆。这样想着想着,他们忽然觉得“宝贝”本来就不是金的,不是银的,也不是宝石的,而是一些特别的东西,是一种可以让自己变得非常非常开心的东西。刹那间,他们豁然开朗——“你是我的宝贝!”獾跳起来。“你也是我的宝贝!”狐狸拉起獾转起了圈儿……雨停了,两个朋友开心地往家走。他们身后,一条新的彩虹挂上天空,可他们谁也没有看见。
一个美丽的传说。一个动人的故事。走进,你会发现:其实,生活中我们缺少的并不是“宝贝”,而是一双善于发现“宝贝”的眼睛。——真正的宝贝,它永远只藏在我们每个人的心头。 2:小说《窗边的小豆豆》 这是一本小说。可是,它讲述的却是一所小学和在那里上学的一个女孩子的真实故事。故事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的日本东京。 主人公小豆豆才上一年级,就被原学校责令退学了。原因是,她实在太淘气了。上课的时候,她把书桌的盖子开了关,关了开,足有上百次。老师说,不要总是这样。她就把笔记本、文具盒和课本等一样一样地全部放到书桌里面,然后又把它们一样一样地拿出来。好不容易安静下来,她却一直站在教室的窗子旁边。做什么呢?只是为了和来来往往的宣传艺人打招呼。招呼也就罢了,谁知她还恳求艺人们:“哎,给我们表演一个吧。”结果,艺人们真的开始了盛大的演出。一曲终了,艺人们走了,同学们都回到座位上,只有她依然站在窗边。她说:要是再有别的宣传艺人过来,不跟他们打招呼可不行;而且刚才的艺人们又回来了的话,我不在怎么行…… 小豆豆不得不退学。因为她让老师和同学们不得安宁。她来到了巴学园。这个学校实在奇怪:大门是两棵低矮有根的树,教室竟然是真正的电车。进门后,小豆豆和校长先生开始了一次长谈。校长先生说,你跟老师说说话吧,说什么都行。小豆豆开心极了,立刻开始说起来。从电车说到从前的学校和老师,然后说到燕子的窝,接着又说了家里的那一只名为“洛基”的狗,说到上幼儿园时曾经把剪刀放到嘴里……她说了四个小时。而校长先生却一直微笑着,一直时不时地点点头。最后,他用温暖的大手摸摸小豆豆的头:好了,从现在开始,你是这个学校的学生了。 在巴学园,小豆豆经历太多的新鲜事儿。譬如说,盒饭得有海的味道山的味道,教室里的座位可以自由选择,每天都是从自己最喜欢的课开始学习,每天饭前大家得齐唱《饭前之歌》,每天下午一般都会去散步……她依旧会做“傻”事,可在小林校长的爱护和引导下,“怪怪”的她逐渐变成了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孩子,并奠定了她一生的基础。 编者说:每个人都能在这本书里找到自己阳光灿烂的童年。信不信,读一读便知道。 3:小说《草房子》   桑桑是油麻地小学的一名小学生。他的父亲就是油麻地小学的校长桑乔。桑桑的家住在油麻地小学的校园里,是一幢草房子。油麻地小学是一色的草房子。教室、办公室、老师的宿舍,或活动室、仓库什么的,都是草房子。——事实上,油麻地一带的富庶人家都盖这样的草房子。桑桑从一年级开始,直到六年级,一直生活在油麻地小学的草房子里。草房子见证了桑桑刻骨铭心、终身难忘的六年小学生活。六年中,他亲眼目睹或直接参与了一连串看似寻常却又催人泪下、撼动人心的故事。
秃鹤原名陆鹤,一直是桑桑的同班同学。因为是个十足的小秃子,孩子们就都叫他秃鹤。秃鹤起先并不以为意。可是三年级的一天,他忽然在意起来。自此,他便不再快乐了。大人和孩子们没少取笑他。于是,在一次汇操比赛中,他以露出秃头的特有方式使油麻地小学的队伍失去了控制,从而报复了所有人对他的轻慢和侮辱。结果,换来是大家对他的冷落。他想讨好人家,可是没人给他机会。出乎意料的是,在春节期间举行的全乡四十所中小学的文艺汇演中,秃鹤却为油麻地小学争得了极大的荣誉。演罢,大家都沉浸在喜悦的氛围之中,秃鹤却悄悄地离开了会场。找到他的时候,是在小镇码头最低的台阶上。桑乔说,回家了。他却未语泪先流。于是,所有的孩子都哭了。   纸月是个孤儿,出生一个月后,母亲就死了。至于她的父亲,没有人知道究竟是谁。于是,她只好一直跟着外婆生活。一天,她从很远的板仓小学转到油麻地,成了桑桑的同学。奇怪的事儿发生了。一向邋遢的桑桑开始注重自己的形象了。纸月慢慢与大家熟悉起来,和同学们相处得十分融洽,可是却从不与桑桑说话。而桑桑却总是可以留意到有一双眼睛在时时注视着他。初冬的一天,北风刮得厉害,桑桑妈妈留宿了纸月。这一夜,五年多没有尿床的桑桑尿床了。为了纸月,桑桑斗过刘一水,斗过朱小鼓。纸月最终走了,在那个大雪纷飞的黄昏。桑桑眼望着渐渐模糊在风雪中的纸月,发疯似的追打着他心爱的鸽子,禁不住泪眼矇眬…… 还有不幸少年与厄运相拼时的悲怆与优雅,残疾男孩对尊严的执著坚守,垂暮老人在最后一瞬所闪耀的人格光彩,在死亡体验中对生命深切而优美的领悟,大人们之间扑朔迷离且又充满诗情画意的情感纠葛……这一切,既清楚又朦胧地展现在少年桑桑的世界里。这六年,是桑桑接受人生启蒙教育的六年。如果走进,相信你也将与桑桑一起或喜或忧,或笑或泪。 拓展阅读
1:儿童文学到底有什么用 多少年前,在山东烟台的一次全国性的会议上,我提出了一个观点:儿童文学作家是未来民族性格的塑造者。前几年,我将这个观念修正了一下,作了一个新的定义:儿童文学的使命在于为人类提供良好的人性基础。我现在更喜欢这一说法,因为它更广阔,也更能切合儿童文学的精神世界。 换一种说法:儿童文学的目的是为人打“精神的底子”。 这套“双桅船经典童书”,选择的是世界儿童文学的经典,对于少年儿童来说,它们无疑是精神的大餐。这些书就是我所说的那种可以为人类提供良好人性基础的书。这些书,是书中之书。我曾称这样的书为王书。 我们现在先来说一说这所谓的良好的人性基础都到底有哪些基本面——道义感。 文学之所以被人类选择,作为一种精神形式。当初就是因为人们发现它能有利于人性的改造和净化。文学从开始到现在,对人性的改造和净化,起到了无法估量的作用。在现今人类的精神世界里,有许多美丽光彩的东西来自于文学。在今天的人的美妙品性之中,我们只要稍加分辨,就能看到文学留下的痕迹。没有文学,就没有今日之世界,就没有今日之人类。没有文学,人类依旧还在苍茫与灰暗之中,还在愚昧的纷扰之中,还在一种毫无情调与趣味的纯动物性的生存之中。 文学要有道义感,儿童文学更要有道义感。 必须承认固有的人性远非那么可爱与美好。事实倒可能相反,人性之中有大量恶劣成分。这些成分妨碍了人类走向程度越来越高的文明。为了维持人类的存在与发展,人类中的精英分子发现,在人类之中,必须讲道义。这个概念的生成,使人类走向文明成为可能。若干世纪过去了,道义所含的意义,也随之不断变化与演进,但它却也慢慢地沉淀下一些基本的、恒定的东西:无私、正直、同情弱小、扶危济困、反对强权、抵制霸道、追求平等、向往自由、尊重个性、呵护仁爱之心……这些道义的旗帜性内涵。与其他精神形式(如哲学、伦理学等)一道,行之有效地抑制着人性之恶,并不断使人性得到改善。 情调。 文学似乎比其他任何精神形式都更有力量帮助人类养成情调。“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黄莺也爱新凉好,飞过青山影里啼。”文学能用最简练的文字,在一刹那间,把情调的因素输入人的血液与灵魂。但丁、莎士比亚、歌德、泰戈尔、海明威、屠格涅夫、鲁迅、沈从文、川端康成……一代一代优秀的文学家,用他们格调高贵的文字。将我们的人生变成了情调人生,从而使苍白的生活、平庸的物象一跃成为可供我们审美的东西。 情调改变了人性,使人性在质上获得了极大的提高。 而情调的培养,应始于儿童。 情调应该属于审美范畴。 我的看法是一贯的,在我的意识里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东西,就是我认为美感的力量、美的力量绝不亚于思想的力量。一个再深刻的思想都可能变为常识,但只有一个东西是不会衰老的,那就是美。然而,在现在中国的语境里面却有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美”成了一个非常矫情的字眼。这是非常非常奇怪的。 我横竖想不通:人们到底是怎么了?对美居然回避与诋毁,出于何种心态?难道文学在提携一个民族的趣味、格调方面,真是无所作为、没有一点义务与责任吗? ***文学那里,我们就别去管它了,由它去吧。儿童文学这一块,我们还是要讲一讲的。不打这个底子不行。没有这个底子,人性是会很糟的。 美育的空缺,这是中国教育的一大失误。这一失误后患无穷。蔡元培担任中华民国第一任教育总长时,在全国第一次教育讨论会上,提出五育(德育、智育、体育、世界观教育、美育)并举的思想,其中就有美育。但美育的问题引起激烈的争论,几乎被否定掉了。后来仅仅是作为中小学的方针而不是作为全国的教育方针被肯定下来。再后来,对美育的理解日趋狭窄,到了最后,仅仅将它与美术、音乐等同了起来。在蔡元培看来,五育为一个优质人性培养的完美系统,德育、智育、体育为下半截。世界观、美育为上半截。然而,这上半截被腰斩了。中国的教育系统成了一个残缺的系统。 情感教育。 古典形态的文学,始终将自己交给了一个核心单词:感动。古典形态的文学做了多少世纪的文章,做的就是感动的文章。而这个文章,在现代形态的文学崛起之后,却不再做了。古典形态的文学之所以让我们感动,就正是在于它的悲悯精神与悲悯情怀。 人类社会滚动发展至今日,获得了许多,但也损失或者说损伤了许多。损失、损伤得最多的是各种情感——激情、热情、同情…… 甚至是在这种物质环境与人文环境中长大的儿童(所谓的“新新人类”) 都已受到人类学家们的普遍担忧。而担忧的理由之一就是同情心的淡漠(他们还谈不上有什么悲悯情怀)。我们已看到,今天的孩子,似乎已没有多少实施这种高尚行为的冲动了。 种种迹象显示,现代化进程并非是一个尽善尽关的进程。人类今天拥有的由现代化进程带来的种种好处,是付出了巨大代价的。情感的弱化就是突出的一例。 多少年前,在山东烟台的一次全国性的会议上,我提出了一个观点:儿童文学作家是未来民族性格的塑造者。前几年,我将这个观念修正了一下,作了一个新的定义:儿童文学的使命在于为人类提供良好的人性基础。我现在更喜欢这一说法,因为它更广阔,也更能切合儿童文学的精神世界。 换一种说法:儿童文学的目的是为人打“精神的底子”。 这套“双桅船经典童书”,选择的是世界儿童文学的经典,对于少年儿童来说,它们无疑是精神的大餐。这些书就是我所说的那种可以为人类提供良好人性基础的书。这些书,是书中之书。我曾称这样的书为王书。 我们现在先来说一说这所谓的良好的人性基础都到底有哪些基本面——道义感。 文学之所以被人类选择,作为一种精神形式。当初就是因为人们发现它能有利于人性的改造和净化。文学从开始到现在,对人性的改造和净化,起到了无法估量的作用。在现今人类的精神世界里,有许多美丽光彩的东西来自于文学。在今天的人的美妙品性之中,我们只要稍加分辨,就能看到文学留下的痕迹。没有文学,就没有今日之世界,就没有今日之人类。没有文学,人类依旧还在苍茫与灰暗之中,还在愚昧的纷扰之中,还在一种毫无情调与趣味的纯动物性的生存之中。 文学要有道义感,儿童文学更要有道义感。 必须承认固有的人性远非那么可爱与美好。事实倒可能相反,人性之中有大量恶劣成分。这些成分妨碍了人类走向程度越来越高的文明。为了维持人类的存在与发展,人类中的精英分子发现,在人类之中,必须讲道义。这个概念的生成,使人类走向文明成为可能。若干世纪过去了,道义所含的意义,也随之不断变化与演进,但它却也慢慢地沉淀下一些基本的、恒定的东西:无私、正直、同情弱小、扶危济困、反对强权、抵制霸道、追求平等、向往自由、尊重个性、呵护仁爱之心……这些道义的旗帜性内涵。与其他精神形式(如哲学、伦理学等)一道,行之有效地抑制着人性之恶,并不断使人性得到改善。 情调。 文学似乎比其他任何精神形式都更有力量帮助人类养成情调。“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黄莺也爱新凉好,飞过青山影里啼。”文学能用最简练的文字,在一刹那间,把情调的因素输入人的血液与灵魂。但丁、莎士比亚、歌德、泰戈尔、海明威、屠格涅夫、鲁迅、沈从文、川端康成……一代一代优秀的文学家,用他们格调高贵的文字。将我们的人生变成了情调人生,从而使苍白的生活、平庸的物象一跃成为可供我们审美的东西。 情调改变了人性,使人性在质上获得了极大的提高。 而情调的培养,应始于儿童。 情调应该属于审美范畴。 我的看法是一贯的,在我的意识里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东西,就是我认为美感的力量、美的力量绝不亚于思想的力量。一个再深刻的思想都可能变为常识,但只有一个东西是不会衰老的,那就是美。然而,在现在中国的语境里面却有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美”成了一个非常矫情的字眼。这是非常非常奇怪的。 我横竖想不通:人们到底是怎么了?对美居然回避与诋毁,出于何种心态?难道文学在提携一个民族的趣味、格调方面,真是无所作为、没有一点义务与责任吗? ***文学那里,我们就别去管它了,由它去吧。儿童文学这一块,我们还是要讲一讲的。不打这个底子不行。没有这个底子,人性是会很糟的。 美育的空缺,这是中国教育的一大失误。这一失误后患无穷。蔡元培担任中华民国第一任教育总长时,在全国第一次教育讨论会上,提出五育(德育、智育、体育、世界观教育、美育)并举的思想,其中就有美育。但美育的问题引起激烈的争论,几乎被否定掉了。后来仅仅是作为中小学的方针而不是作为全国的教育方针被肯定下来。再后来,对美育的理解日趋狭窄,到了最后,仅仅将它与美术、音乐等同了起来。在蔡元培看来,五育为一个优质人性培养的完美系统,德育、智育、体育为下半截。世界观、美育为上半截。然而,这上半截被腰斩了。中国的教育系统成了一个残缺的系统。 情感教育。 古典形态的文学,始终将自己交给了一个核心单词:感动。古典形态的文学做了多少世纪的文章,做的就是感动的文章。而这个文章,在现代形态的文学崛起之后,却不再做了。古典形态的文学之所以让我们感动,就正是在于它的悲悯精神与悲悯情怀。 人类社会滚动发展至今日,获得了许多,但也损失或者说损伤了许多。损失、损伤得最多的是各种情感——激情、热情、同情…… 甚至是在这种物质环境与人文环境中长大的儿童(所谓的“新新人类”) 都已受到人类学家们的普遍担忧。而担忧的理由之一就是同情心的淡漠(他们还谈不上有什么悲悯情怀)。我们已看到,今天的孩子,似乎已没有多少实施这种高尚行为的冲动了。 种种迹象显示,现代化进程并非是一个尽善尽关的进程。人类今天拥有的由现代化进程带来的种种好处,是付出了巨大代价的。情感的弱化就是突出的一例。
我们如此断言过:文学在于为人类社会的存在提供和创造一个良好的人性基础。而这一“基础”中理所当然地应包含一个最重要的因素:悲悯情怀。 若从上面所说到的这三个基本面来考量,这些选在“双桅船经典童书” 中的作品是最理想的范本。它们在三者之间找到了一种平衡。这种平衡也是人的平衡,人类的平衡。 2:韩兴娥老师的大胆批判精神与课堂教学重构 一本现行教材教学一个学期,这是全国绝大多数学校撼之不动的定律。可是,潍坊市潍城区青年路小学语文教师韩兴娥只用两个星期,就将一册语文教材教授完毕,而且不再布置任何与课文相关的作业。那么,学生的考试成绩能否保证?剩余课堂时间教学什么?学生的语文水平是提高了还是降低了? 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韩兴娥老师及其学校领导、老师和学生。
对语文教育的痛恨与批判
韩兴娥老师是孔子所称道的典型的“讷于言而敏于行”的一类人,甚至给人“欲说还羞”的感觉,即使在课堂上,她也是少言寡语。如果仅从这种表层推断,多认为她是一位诸事随和、缺少批判意识与创造精神的老师。可是,真正深入采访之后,记者发现这只是一种假象。她对语文教育批判之强烈,即使堂堂须眉也多望尘莫及。
韩兴娥老师对记者说,教学最初几年,她一直深深地陷入痛苦之中,而且痛恨之情也如影随形地在她的心里游弋不去。
一、教学内容舍本逐末
韩兴娥老师说自己上小学时就对语文课本殊无好感,因为读的次数太多,早已失去了兴趣。每学一篇课文,都是万变不离其宗的一个模式:读生字、解释词语、概括段落大意、总结主题(或中心)思想。待她当了教师,起初虽然对此特别烦感,可还必须重蹈原先小学教师的覆辙。教学这些内容,如果说考试时还有一定作用的话,考试之后便被学生不假思索地抛之九霄云外,还有什么价值可言?课后作业多半价值较低,学生不感兴趣。如果不把精力放在这些作业上转而阅读中外名著,学生乐此不疲且收获颇丰。如果课堂之上舍弃那些价值低而学生又生厌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取法乎上”地阅读学习课本之外的经典作品,学生就会有以一当十的收获,并由此爱上语文。
韩兴娥老师在教学实践中体会到,当今依然流行的小学语文教法,是拣了芝麻,丢了西瓜。如此舍本逐末的后果,是教师厌教、学生厌学,教师不再是文化人而是固定内容的传声筒,学生不再是积极主动学习的生命个体而成了被动接受的容器。不单单课堂之上所学甚微,而且还浪费了学生的生命,压抑了学生的潜能,影响了他们一生的发展。
二、“公开课”成了做秀课
对于现在流行的“公开课”,韩兴娥老师颇有些担忧。为了讲好一节公开课,教师往往无法安心正常的教学工作,几天、十几天甚至几十天地准备,还要有专家指导、教师协助、学生预习等,它成了集体“成果”,成了精彩的做秀“表演”。而在这种准备之中,不仅要耗去专家、教师、学生很多精力与时间,而且学生在一次又一次的演习中丧失了学习兴趣与创造活力,特别是教师从中摈弃了求真而不断地作假,学生从中失去了本真而潜意识中认可了作假。一节公开课演示“成功”的背后,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育真谛的流失,是为未来的假人性、假产品做了一个恶性的铺垫。
如果说自然生态的恶化给人类敲响警钟的话,教育教学生态的恶化就更应当为人类敲响警钟。还教育教学一个本真的面目,还教育教学一个和谐的生态环境,才能使语文教育焕发出绚丽的光彩。
三、家庭作业多而无益
教师常常为学生完不成作业而恼火,不厌其烦地让学生补作业,间或还要颇费周折地找到家长交流。韩兴娥老师想,把书面作业放到课堂上岂不省事。人们常说,应该还孩子一个幸福的童年;可事实上,最爱他们的教师、家长,却无意中扼杀了他们的幸福。中高年级的小学生,晚上做作业到9点、10点甚至更晚者并不是一个特殊的现象。而对做这些作业乐此不疲者却是凤毛麟角,更多的是心力交瘁、苦不堪言,爱子心切的父母由是代劳者也就不再成为新闻。更为严重的是,这些作业的价值小之又小,甚至是劳而无功或劳而无益。没有时间尽兴地嬉戏,没有时间阅读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截断了连通儿童玩乐世界的笔直大道,阻遏了聆听古今中外大师的思想教诲与美感体验,孩子便成为在枯燥乏味而又绝少价值与意义的空间中机械转动的机器人。
四、批作文如喝中药
学了五六年语文的学生,写起作文来如同经历一场劫难,休说写得真实生动,就是不出或者少写错别字也难以做到。韩兴娥对此百思不得其解,批改作文如喝中药一样苦不堪言。本来,“我手写我心”如同春之草长、冬之雪飘一样自然,可学生却提笔忘字与文思枯竭,如“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一样难以攀援这一写作的“高峰”。究其原因,是教师在五六年的语文教学中并没有打通学生走向从容写作的坦途,甚至无意间将其写作的天赋泯灭于萌芽之中。因为教师没有教会他们观察生活,真实地表现生活,没有让他们插上想象与幻想的翅膀,更没有让他们大量阅读进而实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飞跃。于是,写好作文就成了小学阶段难以跨越的一个坎。
识字教学事半功倍
小学高年级课本每册一类字不过100多个,二类字的数量也明显低于中年级。但是,尽管每个学期复习十几遍,但考试中诸如“给二类字注音”这样的试题,依然有为数不少的学生出现错误。
这成了韩兴娥心中的一个痛。
2000年春天,她在一本教育杂志上看到,日本汉字教育专家古井勋博士经过14年的潜心研究发现:“默记汉字的能力,一年级学生最强,年级越高,逐渐降低。”可见,错过了儿童识字最佳的“关键期”,结果是无论多么高明的老师也都是事倍功半。
适值青年路小学从一年级进行大量阅读实验,韩兴娥“大量阅读,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实验就在青年路小学畅行无阻地开展起来。
一、发挥“字义场”的优势效应
韩兴娥老师在一年级教学中主要采用的是韵语识字。韵语识字虽然生字密度大,但不是孤立地、枯燥地进行识字,而是把生字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进行理解性记忆,充分发挥“字义场”的优势效应。韵文短小精练,通俗有趣,琅琅上口,极易引发儿童的联想,较好地实现了音、形、义的有机结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兴奋愉悦、积极主动的良性学习状态,达到了识字快与兴趣浓的和谐统一。
韩兴娥老师在教学《审讯鼠贼》中,经历了五个由浅入深的过程。第一步是带领学生熟读韵文,简单理解:“升堂审讯列罪状,一贯偷盗太疯狂。率领队伍逮鼠贼,勾结伙伴毁杂粮。”第二步是认读20多个生字。第三步认读用熟字拼凑的30多个生词。第四步认读用学过的字编写的6个句子。第五步读一读联系韵文内容编写的一段话。
在这一节课中,学生学习速度之快与质量之高令人惊讶。由于学生在一年级上学期用半年时间学了600字,下学期又轻松认读了900字,有此成果,也就不足为奇了。而且教学中将识字与阅读富有儿童情趣的故事情节融为一体,既调动学生认读积极性,也达到了事半功倍的功效。
据校长高树军讲,韩兴娥老师所教的学生,二年级识字量达到2500字;三年级认识3000个常用字,完成小学阶段的识字教学任务;在小学阶段认识3500个常用字,达到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识字要求。
二、构建新的识字系统
学习理论认为:学生掌握汉字的数量较少时,这些字在大脑皮层中是一个个孤立的点,这些点是极容易消失的,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帮助学生采撷同类内容构成语言系统,使新学的汉字进入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在大脑皮层构建新的链接,产生新的系统,从而融会贯通,牢固掌握。韩兴娥老师在识字教学中就构建了一套新的系统。
一是她将学生学过的字按偏旁归类,让他们体会偏旁部首的意义,同时巩固认读生字。二是让学生伴着乐曲唱韵文,展开联想记生字。在童音荡漾中,生字学习非但没有成为负担,反而成了他们的最爱。三是为学生编辑的《韵文小字典》成了学生识字的得力助手。当某个字发生暂时遗忘时,学生可通过定位联想快速想到此字在某课某句话中的位置,记得不扎实时可以查找韩兴娥老师专门打印的《韵文小字典》。学生遇到不认识的字问老师时,韩兴娥老师从不直接告诉学生,而是背诵那个字所在的韵文。学生在这种富有韵味的语境中,轻轻松松地完成了识字任务。
三、诱发与保持学生学习的兴趣
一年级学生的注意力容易被外在的事物吸引,为了诱发与保持学生学习的兴趣,韩兴娥老师经常性的给学生一点小小的物质奖励予以刺激。同时,隔段时间便给学生家长发贺信,真诚地赞扬学生的进步,并提出希望。在李国庆副校长的帮助下,韩兴娥老师仅仅在低年级就给学生家长发了几百封贺信或喜报。一年级上学期末的家长会上,她建议家长利用过春节这一有利时机,让孩子在亲朋好友面前显示一下本领,从而让孩子体验刚入学半年就能认识600个常用字是多么的了不起。据家长反映,孩子自信心的树立与他们在众人面前认字、读书有很大的关系。
据谭宁老师讲,为了让家长了解学生的进步,韩老师独出心裁地“发明”了一些新办法。比如说,她做了一些分数牌,学生做好一件事便会得到相应的分数牌,这些分数牌就如同她们班的货币,可以用它来换分值不等的彩纸,可以用来借书,可以用来换本子、铅笔、橡皮……她曾在家长会上告诉家长,也曾写“密信”告诉家长,让他们看到孩子把奖品拿回家时,一定要夸张地表示奖品好得不得了。家长反映,孩子每天如数家珍地数自己得到的分数牌,自愿多识字、多读书来挣取更多的分数牌。这样优生得到的奖品多一些,后进生也一分一分地积攒,也有得到奖品的机会。有时候,她从韩老师的教室外走过,经常会看到学生兴高采烈地在换取奖品。学生的积极进取心被充分地激发起来了。
大量阅读登堂入室
韩兴娥老师之所以在课堂上进行大量阅读实验,是因为最具人文情怀的语文学科,由于教师翻来覆去之“精”讲,一遍又一遍作业之训练,使得语文学习变成了一场苦役,一种生命的浪费。看着学生对语文学习欲说还“愁”,读着六年学习之后依然味同嚼蜡的学生作文,韩兴娥老师开始怀疑与审视“神圣不可侵犯”的教材,难道一册区区几万字的小学语文教材,就要耗去学生半年的学习时间与生命?难道灿若群星的世界文化,就不能在课堂上让求知若渴的孩子一睹为快?难道学生反复做的那些低级的苦不堪言的作业,能比让他们在最富记忆力的时候背诵一些经典诗句更有价值?
一、低年级:“小老师”佩卡上岗
由于低年级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较差,阅读不宜在语意的理解上用力太多。但朗读就可以通过语调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淋漓尽致地表达感情,促发联想,激发兴趣。
韩兴娥老师教学低年级课文的要求就是读熟。不是教师为主体的范读,而是学生作为读的主角。学生不是在一遍又一遍的齐读、指名读中“听”会的,而是自己“读”会的。
培养“小老师”便是识字教学中的一个亮点。韩兴娥老师在逐句逐篇地听过学生朗读之后,从中选出读得多、读得熟的学生当“小老师”,并为之佩戴“小老师”证卡。小孩子都有争强好胜的特点,希望自己在大家面前一展为师者的风采。所以,都在不遗余力地进行诵读训练,甚至在家里让父母听着诵读。于是,诵读的新秀层出不穷,“小老师”的队伍不断扩大,从而形成一个群体,使更多读不好的学生随时得到指导。
除了集体学习和学生书面练习之外的所有时间,韩兴娥老师还允许学生随时下位找“小老师”检查辅导。这样做使全体学生都有参与学习、得到训练的机会。这样既有利于学生间的信息交流,提高沟通能力,培养合作精神;也有利于学生在集体学习中迸发智慧的火花,提高学习质量。
在低年级阶段,韩兴娥老师的学生轻松地通读了本年级的人教版教材、辽宁韵语教材、修订前的三四年级人教版教材以及学校图书室里的《阅读文选》《拼音报》等。课堂阅读就达50万字,相当于一般小学同年级学生阅读量的10多倍以上。
二、中年级:高效率地大量阅读
进入中年级之后,韩兴娥老师以两个多星期学一本教材的高速度教完了五六年级语文教材。小学语文教材已经全部学完,其余课堂时间就将教学重点转移到课本以外作品的大量阅读上。于是,每一学期每个学生阅读100万字的大量阅读便在课堂之上拉开了帷幕。
1.学习课文: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
韩兴娥老师教学现行语文教材不求面面俱到,只求重点突破,可谓“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这样,一个课时学习2-4篇课文轻而易举。先采取听录音、“开火车”(一人读一段)、自由读等多种形式朗读课文,然后教师或直奔中心提出问题,或点击难点释疑解惑。如教学11册课文《桂林山水》时,只提“桂林的山、水各有什么特点”一个问题。学习2000多字的《狱中联欢》只提两个问题:课文中写了哪几个节目?如何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阅读课外作品:不动笔墨不读书
韩兴娥老师的班级书架上的图书琳琅满目,但来源却并非一个渠道。有从学校借的,有学生从家拿来的,也有韩兴娥老师个人的藏书。为了让学生能有充分的时间阅读,韩兴娥从来不布置课外书面作业。但韩兴娥老师并不是对学生的阅读坐视不管,而是让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个人阅读某一本书,学生认为达到要求时再由老师抽查。阅读之前,提出严格要求:一是要有恰当的圈划批注。二是理解文章大意。要求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可以在书上勾画,可以选择精彩片断写到读书笔记本上,并大体背诵,具体字数不限。她要每天检查学生的读书笔记和积累、背诵的情况,并根据积累的质量、数量给予学生适当的奖励。检查的过程同时是指导的过程。
教师通过参与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引导学生明白哪些内容是应该积累的,哪些内容没有必要记忆。这样做训练了学生快速了解和筛选信息的能力。渐渐地,学生养成了认真阅读的习惯:拿到一本书,学生便自然地拿起笔边读边圈划批注,有时查查字典,有时翻翻前面看看后面,前后文联系起来思考。
三、高年级:诵读《中华上下五千年》
第一次听韩兴娥老师的课,给我的震动之大是始料不及的。她用的教材是《中华上下五千年》,教学哪篇课文不是早准备好的,而是让我来当场指定。刚一上课,翻开这本多达60多万字的“教材”,才发现文章大多选自《史记》和《资治通鉴》,每一篇“课文”都是由一小段文言文和相关的白话历史资料两部分组成。随手一翻,是现行统编教材高中语文中的《鸿门宴》一文,于是就说,就教这一篇吧。说完之后,又感于心惴惴,深怕自己的率意而为有可能造成这堂课的失败。但韩兴娥老师平静得如一潭波澜不惊的湖水,从容自若,她先让学生“开火车”读一遍,纠正了错误读音,然后便由学生自由朗读。不长时间,便要求学生背诵古文,并就文中的一些问题进行争辩。她提出一个问题,学生抢先发表个人意见,假如达不成共识就会引发争论,然后出现一个对几个、一组对一组、有时候会自然形成观点对立的辩论集团,各自引经据典,努力说明己方的观点和意见,试图说服对方。学生的思辨欲望被激活了,她却成了旁观者。12分钟,教学任务完成。韩兴娥老师又说,请陶老师再选一篇。在惊愕未定中,我又选了《楚汉之争》一文。同样,10多分钟之后,任务又已完成。其后又教学了《古诗三首》。如此教学看似“不求甚解”,其实教学容量之大,学生获益之多,是我在其他课堂之上绝少见到的。
据高树军校长讲,韩老师教学《中华上下五千年》271个故事时,是分两个阶段进行的:第一阶段只粗略地学习文言引文,准确掌握字音、句读,白话历史故事则完全由学生自己阅读。第二阶段要完成两个任务:一是进一步学习文言引文,使学生能够更加准确地、前后联系地理解文言文;二是使用班用多媒体设备出示一些练习,丰富学生的语言和历史知识。记者所听的课,属于第二阶段的学习内容。
高速大量阅读,使学生在低、中年级的阅读量分别达到了50万字和300万字。在实验班学生(五年级上学期)读书量调查中,读过上百本乃至几百本中外名著的学生已大有人在。
笔有千钧任歙张
从潍坊采访归来之后,我的心里还是久久不能平静。韩兴娥老师探索的语文教学之路,无疑于在我的心里投放了一颗原子弹。而到家之后第二天,我意外地收到了她的学生发来的一组电子邮件,匆匆打开一看,便立即沉浸其中。原来他们所写的内容都是当时我去听课,特别是采访他们的情景。这些小孩子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将彼时彼地我的全部活动,他们的真切感受,都真实生动地再现了出来。这哪是小学生之文,分明是颇有文学爱好的中学生的作品啊!于是,我的电脑文件夹里,就有了永久保留的一份精神产品。
第二次采访韩兴娥老师,就有了新的探询,那就是她的学生何以出口成章,挥笔成文,而且如此富有灵性与文采。
韩兴娥老师说,她很少命题作文,旨在让学生用自己手中的笔反映个性化的生活经历,使学生感到作文如衣食一样是不可缺少的,感到作文有用,并在实践中受用。学生养成了观察生活的习惯,也就拥有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作文素材。于是,他们成了热爱生活、时时处处关注生活的写作者。
但仅有写作素材并不能写好作文,关键是韩兴娥老师将大量阅读引进课堂。“腹有诗书”的孩子们也就有了“下笔如有神”的原动力。他们在大量阅读中所积累的丰富语言,在不知不觉中内化成了个人的文化素养,并自然而然地外化成写作时的妙语连珠、佳句叠出。古人云:“胸藏万卷凭吞吐,笔有千钧任歙张。”四五年级的学生,在40分钟内写出立意新颖、自然通畅的600字左右的习作,也就成了普遍现象,其中富有文采者也不再是个别现象。
实验成果令人们疑云消散
韩兴娥老师用两周时间完成现行教材的教学任务,且不布置课外家庭作业,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冒险的举动。因为当今人们衡量一个老师教学水平高下的重要标准,往往与考试成绩联系在一起。而考试内容,又多出自教材。如此匆忙地将教材学完,考试成绩难道能有保证吗?
一、大量阅读的学生不怕考
可韩兴娥老师对此却胸有成竹。她说,大量阅读为语文学习奠定了基础,积累多了,考试就如小菜一碟。而死读课本不进行拓展学习者,一旦在考试中出现稍有难度的课外题,多是难以应答甚至不知所云。
赵丹同学告诉记者,在四年级的时候,他们就已学完了六年级的课本。语文、数学成绩全班都得了优秀;还考了六年级的卷子,平均分不比六年级的考生低多少。现在,他们已经学完了《中华上下五千年》,并且还打算把《三字经》《百家姓》《论语》等书也学完。
据张振东副校长讲,家长开始对孩子能否考好自然会有怀疑,可是一次一次的考试之后,孩子的成绩不但没有受到影响,反而稳中有升,他们也就心服口服了。特别是孩子由此对读书产生的特殊感情,又由读书而提升了文化素养,他们已经对韩老师心怀敬意了。
二、读书不会成为负担
相当于现行教材阅读量10倍以上的教学内容,会不会加重学生的负担,又成了人们关注的一个焦点。
这也是记者生疑之处,在采访学生时,便特别提到这个问题。但孩子们一脸的轻松,说这是大人们在杞人忧天。他们非但没有感到是一种负担,反而因为读书而有了一片阳光心态,有了主动的追求。
赵丹同学说,只要健康有益的书她都爱读。书本就像那沙漠里的绿洲,使她在迷茫中获得了希望;书本又像那明净蔚蓝的天空,任她自由翱翔;书本又如那高雅、幽静的世外桃源,使她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陈晨同学在日记中写道:“茶余饭后,手握一本书,其味也香;枕边床头放上几本,古今多少事,上下五千年,尽在方寸之间。浩瀚书海,自己不过是沧海舟子。鲁迅、巴金、曹禺、曹雪芹、罗贯中……一个个灿若星辰的名字,照亮着她前行的路程。”
孙玥同学对祖国灿烂的文化情有独钟,她说,伏羲氏、燧人氏、神农氏点燃了人类智慧与文明的火花。从春秋时期的百家诗至唐诗、宋词、明清小说,人类文明的火焰照亮了历史的长河。“四大发明”闪耀着祖先智慧的火花,“四大名著”凝结着人类文明的累累硕果……她就是在这些灿烂的文化中,享受幸福,不断成长的。
更有趣的是,有的同学还将所读过的与所了解的书目连缀成文,令老师与家长为之拍案称奇。比如魏榕同学《书名联串》——《大卫.科波菲尔》诞生在《呼啸山庄》,《母亲》的去世使他成了《雾都孤儿》,他在《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经历了《罪与罚》,付出了《孤星血泪》,逐渐对这个《悲惨世界》产生了《傲慢与偏见》。后来,《唐.吉诃德》成了他的《漂亮朋友》,他经历了《战争与和平》《红与黑》《阴谋与爱情》以后《复活》了。懂得了《热爱生命》,明白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不懈地《追求》,使他终于成为《英雄凯撒》式的人物,并由此赢得了《上尉的女儿》的爱情,在《神奇的花园》,他接过《珍妮姑娘》送来的《麦琪的礼物》,满怀《理智与情感》,参加了《青年近卫军》,开始了新的《一生》。
高树军校长说,学生阅读量虽然非常大,但由于每读每新,每读都有兴趣,越读知识越丰富,所以,不是读得多了就增加了心理负担,而是读得少了做那些味同嚼蜡的作业成了负担。更为重要的是,小学生由此养成了读书的习惯,为书香人生奠定了基础。
韩兴娥老师很为学生的活泼而欣慰。天真无邪写在每个学生的脸上,童言无忌呈示于课内课外。体育场上,有这些孩子活跃的身影;文艺舞台上,有这些孩子出色的表演;作文、电脑等各种大赛之中,他们经常榜上有名。阳光,幸福,成了对他们的共同写照。
据悉,近期潍坊市教育局将在全市推广韩兴娥老师的教育教学改革经验,但愿韩老师的一些有益的探索能在更大的范围内开花结果。
(源自http://Blog.cer .com/7896350/1355205.a x) 3:教语文,其实很简单
(于永正/著)
“教语文其实很简单”,这个看法我是早就有了的,而且好多人都这样认为。以前只是觉得大家都明白,无须多说,所以没写。近来听了不少课,又读了报刊上发表的一些文章,才觉得有必要把这个问题说一说。因为这个结论是从实践中得来的,所以还是让实践来说明这个问题吧。
山东省高密市第一中学语文高考成绩总不尽如人意。李希贵先生出任校长后,实施了一个“语文实验室计划”。“计划”规定:高中每星期的六节语文课,两节由老师讲,四节放手让学生读书(包括读课外书)。老师只讲教材的精彩之处、表达的方法和语文知识。一些语文老师大不以为然,每当上读书课时,就悄悄关上教室门,对学生说:“别听李校长那一套,不讲怎么行呢?”于是又讲起来。此事被李校长知道了,于是他请高一的老师,出一张语文试卷,让他读小学六年级的儿子和读初中一年级的侄女也参加这次高中一年级的统考。结果,他的儿子考了83分,侄女考了84分,均高于平均分(那次考试的平均分是82分)。李校长笑问:“我们讲了那么多,有用吗?"老师们默然。
这项计划实施以后,高密一中学生的语文素养大幅度提升,彻底改变了高考语文成绩低迷的局面。精讲、多读,居然就成了!教语文是不是很简单? 二 也许有人会说,这个例子没有典型意义,高中生具有自学能力,当然可以这样做了。好,我们再举一个一所普通小学的一个普通班的例子吧。 吉林省吉林市丰满区的中学老师们经常抱怨说,中学教育质量之所以不高,是因为小学老师没有教好。小学老师当然不认账——你们为什么不从自身找原因呢? 1997年,丰满区教育局决定全区小学毕业班来一次统考,看看小学的教学质量究竟怎么样。这一考不要紧,考出了个令人注目又令人吃惊的问题——全区3000多名毕业生,语文前17名的学生都是该区第二实验小学杨巧云老师班上的,而且,班里的其他学生排名也很靠前!而且,该班数学成绩也不错。杨巧云是个名不见经传的人,她平时几乎没上过什么公开课。这样一位默默无闻的人,怎么能教出语文成绩这么优秀的学生?匪夷所思!这件事惊动了省教研室的邓治安主任。这位全国有名的语文教育专家带人到吉林市丰满区第二实验小学去调研,看看杨巧云是怎么教语文的。 杨巧云老师说:六年来,她只抓了两件事,一是读书,大量地读课外书;二是写日记,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但要坚持写。别的家庭作业基本上没有。她拿出保留的一部分同学写的日记给邓治安主任看。学生写的日记,从篇幅上看,有长有短,长到几百个字、上千字,短到只有一两句话。从内容上看,包罗万象,有记事的,有状物的,有议论的,也有写读书心得的。有一位学生写的一篇《论关羽》,让邓老师大为惊叹!学生写道:关羽忠义固然可嘉,但他胸无全局,以至于把刘备的事业葬送了。日记中,学生把关羽哪里忠义、哪里胸无全局,写得详详尽尽。一篇日记洋洋洒洒写了几千字!在这个班里,日记只是一种形式。许多日记有题目,实际上是“作文”。
我对邓主任说:“靠自己读书成长起来的学生,不但结实,而且有可持续发展的后劲。杨老师的课可能上得没有什么‘彩’,但她按照学语文的规律去教了。六年来,她坚持引导学生读书、作文,使学生养成了读写的习惯,这是最大的‘彩’!”
邓主任接着说:“全区3000名小学生统考,前17名都是她班的学生,这叫大放异彩!”
杨老师怎样教语文?两个字:读、写。说得稍微复杂一点是四个字:多读多写。 三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著名红学家冯其庸先生读到小学五年级时,由于抗日战争爆发,无学可上了,只好回家务农。书包里装的从学校借来的《三国演义》,成了他唯一的读物。他不知读了多少遍,以至于许多回都能背下来了。他一边务农,一边继续找书读。其间读了《论语》《孟子》《古文观止》等名著。17岁那年,他在哥哥的支持下,考取了镇上办的中学。教国文的丁约斋老师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