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道跨服竞技竞技申请人那何时开放

张家洼一中六年级一班
张家洼一中六年级一班
张家洼一中六年级一班
张家洼一中六年级二班
张家洼一中六年级二班
张家洼一中六年级一班
张家洼一中六年级二班
和庄镇普通小学四年级
和庄镇普通小学四年级
和庄镇普通小学四年级
和庄镇普通小学四年级
和庄镇普通小学五年级一班
和庄镇普通小学五年级一班
和庄镇普通小学五年级一班
方下中心小学四年级四班
陈毅中学24级8班
钢城区里辛镇第二中学小学部五年级三班
农高区太和小学三年级二班
方下中心小学
大王庄中学初一六班
莱芜日报社 主办 新闻刊登批准文号:鲁新闻办[2001]33号
报社编辑部***:0634-6226542 网站***:0634-6224410 网站邮箱:laiwunews@126.com
莱芜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本网法律顾问:车洪刚
建议使用 IE 5.0以上版本 分辨率1024*768 浏览 全民PK的前奏 《问道》竞技商城有备无患
2011-07-06 10:46:09 来源:
厂商特供稿,以下内容并不代表网易言论
随着今日《
》地府篇的开启,全民PK竞技大赛也即将拉开帷幕。为了将利益最大化,在大战打响前,就让我们先来了解下《问道》地府篇竞技场的功能以及怎样才能花最小的力气得到最大的收获吧!
问道LOGO
说到《问道》地府篇竞技场,就不得说关注下一个特殊的存在——竞技
。需要玩家了解的是,在《问道》竞技场内只能使用竞技场商城提供的道具进行战斗,此类道具可利用竞技场积分进行购买,此外竞技场商城不仅出售战斗药品还出售装饰道具、功能道具、各类变身卡以及帅气的各种竞技宠物哦。
问道竞技商城
在《问道》地府篇的竞技场内只能使用竞技场商城提供的药品辅助战斗,因此在开战之前到竞技商城中储备一些灵丹妙药是毋庸置疑的选择。其次,为了增加战力,玩家可以通过技能精研卡学会一些辅助技能;使用亲子卡增加娃娃的能力;或是使用天兵天将卡改变形象,将己身变为天兵天将的形象智珠在握,所向匹敌;又或者玩家可以选择五成气血卡和标准武学卡等神奇卡片,从各方面补充不足,在大战中立于不败之地!
问道竞技商城
除此之外,还有各类变身卡提供给玩家,便于玩家尽情PK竞技。甚至在《问道》竞技商城中,玩家还可以得到竞技场专用宠物,为你的胜算再添一筹!
问道竞技商城
随着《问道》地府篇的到来,中州大陆即将迎接全民PK时代,想竞技到阴曹地府小试牛刀吧!经典2D回合网游《问道》竞技场即将开放,释放你战斗的热血,和我们不战不归吧!
(本文来源:网易游戏频道
2011/07/05
2011/07/05
2011/07/05
2011/07/05
2011/07/04
更多相关搜索:
跟贴读取中...
网易通行证:
自动登录 发言 |
文明上网,登录发贴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易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同步到微博
发表跟贴可同步到微博啦,登录立即体验!
勾选后,如果您还没有开通微博,系统将自动为您激活。
修改昵称
跟贴昵称修改后,论坛昵称也会变哦
盖楼回复
网易通行证:
自动登录 发言 |
文明上网,登录发贴
同步到微博
发表跟贴可同步到微博啦,登录立即体验!
勾选后,如果您还没有开通微博,系统将自动为您激活。
复制收藏
复制成功,按CTRL+V发送给好友、论坛或博客。
浏览器限制,请复制链接和标题给好友、论坛或博客。
网易游戏48小时评论排行
游戏名称
类别:战争策略
1服:一统三国
类别:休闲竞技
网易2服
#tcldivtf1b {position: a olute; top: 120px; left:0px;visibility:hidde }
#tcldivtf2b {position: a olute; top: 120px; visibility:hidde }
//距离顶部的尺寸(px)
var float_top=0;
//点击区域高度(px)
var float_height=500;
//链接地址
var float_link="http://g.163.com/a?CID=6134&Values=4119319240&Redirect=http://ms.linekong.com/adCount.php?mid=1002220011";
//顶部通栏内容
var top_i er="
//页面宽度(px)
var main_width=960;
var body_bkimg="http://img1.126.net/cha el9/009269/1600750_0318_.jpg";
var body_bkcolor="FFFFFF";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1通知公告: 没有公告
当前时间:
教 育 概 况
武汉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其教育在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百年巨变,沧海桑田。经过几代武汉人前仆后继的努力,武汉教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历史成就。改革开放以来,武汉教育进入历史最好的发展时期,初步实现从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的跨越。各级政府对教育工作高度重视,科教兴市战略全面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尊师重教的良好社会风尚逐步形成。
全市教育正在发生
四大转变
,即:由规模发展向内涵发展转变;由注重建设重点学校向均衡公平发展转变;由注重同质发展向突出特色发展转变;由
方向转变。回顾
年的发展历程,武汉教育取得了
个标志性的巨大成就。
基本建立起比较完备的现代教育体系。
全市教育人口总数达
万人,约占全市人口总数的
岁以上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
年。高等教育优势明显,在校生突破
万人,办学规模居副省级以上城市第二位。基础教育实力得到加强,办学规模居副省级以上城市的第
位。职业教育发展步伐加快,办学规模居同类城市中上水平。
全市实现免费义务教育。
年,武汉全面实现“普九”达标。
年,农村义务教育比国家规定提前一年实现“两免一补”。
工作顺利通过国家教育督导复查验收。这标志着武汉市九年义务教育正在向高质量高水平方向迈进。从
年秋季开始,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收学杂费。
农村教育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年以来,市级教育费附加每年安排
亿多元用于农村义务教育。
年,全面启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市级财政对农村地区义务教育投入经费达
亿元,初步建立了省、市、区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困扰农村教育多年的教师工资、危房改造、公用经费等问题基本解决,非标准课桌椅更新、
债务化解、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建设任务基本完成,农村教育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
城乡教育的整体水平差距逐步缩小,农村初中毕业生升学率由
高中阶段教育基本完成“有学上”历史任务。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全市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
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到
,优质高中在校生所占比例达
群众“上好学”的需求逐步得到解决。普职升学比达到
,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趋于协调。
职业教育由恢复、调整走向振兴。
建起了一批重点职业学校、重点专业和实习基地,办学质量效益不断提高,
校均规模达到
人。毕业生就业率达到
%以上。
年来,职业教育为全市培养了
多万合格的劳动者和技艺型、技能型人才。
高等教育大众化深入推进。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突破
。部市合作建设高校工作形成长效机制,
所部委属高校共录取共建生
人。市属高等教育由
所高校调整重组为江汉大学、武汉商业服务学院、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武汉城市职业学院
所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学校。
教育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基础教育实行“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区为主”的管理体制。农村义务教育管理重心上移,落实了区级政府的主体责任。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深入推进,逐步理顺了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关系,行政效能和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办学体制改革稳步推进,民办教育事业发展步伐加快,形成了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格局。全市基本建起了一套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管理体制、办学体制和运行机制。
素质教育取得丰硕成果。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大力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好公民、好学生、好孩子
标准,在国内产生了良好反响。
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考试评价制度改革,改变了以升学考试科目分数简单相加作为唯一录取标准的做法,在学业考试、综合素质评价与普通高中招生录取三个方面取得突破。教育质量大幅提升,高考录取上线率已连续
造就了一支高素质干部教师队伍。全市小学、初中、高中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达到
。中小学校长持证上岗率、任职
年内提高培训率分别达到
培养了一批德艺双馨的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开展了
首席教师制
试点,创建了
名师工作室
构建了促进教育公平的保障机制。逐步建立起覆盖义务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资助体系。全市实现免费义务教育。
中等职业教育学校非毕业年级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均享受每生每年
元的生活费补助,受惠面达
国家助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等相继落实。农民工子女入学问题得到妥善解决,民族教育、工读教育、特殊教育得到加强。
年,武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大致经历了五个阶段。其突出特征是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发展,教育发展推动教育改革。
第一阶段(
武汉教育处在恢复和调整期。全市教育采取了四大举措:一是随着高等学校全国统一招生考试制度的恢复,各级各类学校的招生考试制度逐步全面恢复。二是恢复举办重点中小学。三是建立和健全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教学的各项规章制度。四是逐步调整了中小学布局和中等教育结构。全市教育事业在恢复和调整后,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步入了教育发展的快车道。
期间,重点进行了中等教育改革,先后有
多所普通中学改办成职业高中或举办职业高中班。中小学还开展了教学内容、方法和管理体制等多项改革试验。如武昌实验小学的整体改革经验、粮道街中学教师关心后进生健康成长的经验在全国推广。
第二阶段(
,武汉教育工作重点是推进体制改革和结构调整。
加强对全市幼儿教育的统筹管理,开展了幼儿园
中学相衔接的教育整体改革。在基础教育领域,
学制的试点、促进中、差生转化的
希望教育
、招生与考试改革、课程教材及其他教学领域改革的实验均取得明显成效。职业技术教育和***教育初步形成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办学格局。
年全市各类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和普通高中的招生比例为
年,达到
1.12∶1
。其在校生占高中阶段的比例,由
,高于全国全省的水平,改变了中等教育结构单一的局面,基本形成初中毕业生分流培养体制。***教育以职工岗位培训为重点。农村教育在原武昌、新洲两县进行了
农、科、教三结合
基、职、成三统筹
的试验。高等教育在招生分配制度、加强教学实践性环节、文科教学改革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性的尝试。市属普通高等教育也在调整中得到发展。
期间,市属普通高等学校共培养
万人,至
年,规模基本稳定。
第三阶段(
年),武汉教育
工作的重点是实施教育体制改革和
达标建设。
办学体制改革取得较大进展。坚持
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加强管理
的方针,鼓励社会各界参与办学,社会力量办学大幅度发展。至
年,适应社会不同需要的民办中小学校已有
所,企事业办各类职业学校在校生数已占职业学校学生总数的
%以上。
在管理体制上,按照
横向理顺、纵向放权
的原则,进一步明确了各级政府管理基础教育,特别是管理义务教育的责任。第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进程加快。中小学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在试点的基础上,呈现出全面起步的好势头。由实行校长负责制进入全面推行以教职工聘任制、学校内部结构工资制和学校经费包干制为重点的综合改革轨道。范围上,从中小学扩展到中专、高校等各类学校。
“八五”期间,市政府确立了
科教立市
的市策,将教育纳入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制定了《关于贯彻〈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决定》等一系列发展武汉教育事业的政策措施,增强全社会教育优先发展的意识,逐渐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社会氛围。
第四阶段(
武汉教育工作的重点是塑造教育良好形象,办好教育为人民。以提高全体公民素质为目的,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各项教育改革逐步深入。教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基本指导思想得到进一步落实。
期间,武汉市在教育体制上努力由适应计划经济向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以办学体制特别是中小学办学体制改革为重点,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一是开展了企业办中小学剥离的探索。
年底,共有
所企业办中小学完成或基本完成剥离工作,占计划剥离学校总数的
二是探索了基础教育办学模式改革和整体改革试验。推广了青山区建立义务教育九年一贯制联合学校和武钢三中、湖北省武昌实验中学、市三中逐步实行初、高中分离的经验,完善了小学、初中入学办法。通过加大投入等措施,首批列入改造的
所薄弱学校已发生初步变化。三是实施了简政放权。
年武汉市教委根据
放得开、管得住
的原则,进一步向
个中心城区简政放权并制定了相应的管理规定。四是初步形成了以政府办学为主,社会各界参与办学的体制。
年,全市社会力量办教育机构
个,在校学生
万人,教职工
民办公助
公办民助
学校的出现,以及社会力量办学的迅速发展,打破了政府包揽办学的格局,初步形成了以政府办学为主,社会各界参与办学的体制。
顺利完成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任务。
年远城区全面通过省
验收团的验收。其中,武昌、江岸、汉阳、汉南等区达到了省级
达标先进水平,东西湖区达到了全国
达标先进水平。全市义务教育
四率十项指标
均符合国家标准。中、小学生均占有校园面积和校舍面积达到省定标准。至此,全市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这一现代化建设的奠基工程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第五阶段(
年),武汉教育工作的重点是围绕“上好学、教好书、管好校、治好教”工作目标,
千方百计地发展教育事业,坚定不移地推进教育改革,与时俱进地加强教育管理,求真务实地转变教育行风,
努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我市教育
规划圆满完成,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
周岁以上高等教育人口所占比例已达到
,国民受教育年限达到
期间,在完成第一轮
所薄弱学校建设任务的基础上,第二轮共
所薄弱中小学改造任务全面完成。
年,用于农村义务教育的经费所占比例首次超过中心城区,一些长期困扰农村教育的老问题,如:教师工资、公用经费、危房改造、
欠债等基本得到解决。职业学校与普通高中招生之比由
3.75:6.35
提高到的
4.42:5.58
,基本实现了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
年,教育部正式批准组建新江汉大学,我市普通高等教育由此进入一个以本科为主、多科性发展的全新阶段。办学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年,全市共有
所(其中初中
所、小学
所),占全市义务段中小学校数的
。改制学校在校生达
人,占全市义务段在校学生数的
。教师人事制度改革积极稳妥地推进。推行面向社会公开招聘教师的用人制度改革,实行
逢进必考
。全面实施教师资格制度,严把教师
年起,每年选派近千名优秀教师赴边远农村学校、薄弱学校支教援教。深化考试评价制度改革,初步实现了在学业考试、综合素质评价与普通高中招生录取三个方面的突破,达到了预期目的。全面实施
助学行动计划
年,我市资助贫困学生行动正式启动,以后逐年加大对贫困家庭学生的资助力度,到
年,我市设立市级资助贫困生专项资金
万元,确保义务教育段学生不因贫困而辍学。全市
个贫困村开展了
两免一补
试点工作,对家庭经济困难的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九年义务教育免收杂费、教科书费和适当补贴生活费。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入学得到妥善解决,农民工子女在公办学校就读人数达到
第六阶段(
年至今),武汉教育工作的重点是优化结构、提升质量、规范秩序,最大限度地维护和促进教育公平。
武汉教育事业发展进入建国以来最快最好的时期之一。全市教育人口总数达
万人,约占全市人口总数的
。全市义务教育朝着均衡优质方向发展,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为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
岁以上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将达到
年,全面启动了初中标准化学校建设工程,并
将寄宿制学校建设纳入了市人民政府年度重大建设项目。
年,全市完成
所初中标准化学校和
所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任务
。全市累计建成并投入使用的农村寄宿制中小学共
所,共接纳寄宿生
万人,较好满足了农村偏远湖区、库区、山区学生及留守儿童
有学上、上好学
。全面启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市级财政对农村地区义务教育投入经费达
亿元,较上年增长
,农村教育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
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到
,优质高中在校生所占比例达
普职升学比达到了
,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趋于协调。
近年来投资
亿元为在汉高校新建道路
,帮助高校征地
亩,拆迁
多万平方米,征地拆迁总投入约
亿元。近年来累计投入建设资金约
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考试评价制度改革,改变了以升学考试科目分数简单相加作为唯一录取标准的做法,在学业考试、综合素质评价与普通高中招生录取三个方面取得突破。平稳顺利接收了武钢、一冶等中央在汉企业剥离中小学
所,教师
人,其中离退休教师
人。完成了东西湖、汉南等农场学校剥离工作,共接收教师
全市逐步建立起覆盖义务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资助体系。
年,投入
个亿,比国家规定提前一年,全部免除农村地区和城镇地区农业户口、残疾家庭、贫困家庭学生杂费,对残疾家庭、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对家庭贫困的寄宿生补助生活费。
除毕业年级外,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均享受每生每年
元的生活费补助,受惠面达
启动了高校
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工作,国家助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等相继落实。我市教育资助工作惠及全市大中小学生近百万人,受到广大市民的普遍欢迎。 您是第
位访问者
湖北华亚科技提供支持 版权信息:武汉市教育局版权所有 邮政编码: 430000
鄂ICP备05016565号作者:云的留痕 最新最快章节尽在小说齐乐乐,www.xiaoshuo766.com
台湾的历史
1805年:大龙峒保安宫落成。
1808年:吴化等人将业已在宜兰开拓的人,制成住民户口清册,携至-{台北}-艋舺呈缴给闽浙总督方维甸,要求把蛤仔难编入清朝版图。
1810年:清政府核准设「噶玛兰厅」,厅治设在五围(今之宜兰市),首次正式对台湾东北部的宜兰进行直接统治。
1854年:美国培理舰队停泊基隆。
1859年:圣多明哥会派遣神父到台湾传教。
1860年:「北京条约」规定台湾开放淡水及安平港为通商口岸。台湾经济逐渐迈向繁荣。
1862年:戴潮春起义。沪尾(今淡水)正式开港。
1863年:鸡笼(今基隆)正式开港。
1864年:安平和打狗(今高雄)正式开港。
1865年:英国长老会马雅各开始在南部传教。
1866年:英人多德在淡水种茶,改善台茶产销,展开台湾茶叶的黄金开发期。
1867年:美国驻厦门领事李仙得、和原住民族长卓杞笃缔结灾难救助条约。
1871年:原住民杀害船难漂流之琉球居民而引起牡丹社事件。
加拿大长老会的马偕抵达淡水,开始在北部传教。
1874年:日本出兵台湾。日本政府与清朝缔结《北京专约》,清承认日本的行动为保民之举,赔款50万两。
沈葆桢奉派至台湾,清朝对台湾的经营转为积极。
1875年:清廷取消内地人民渡台耕垦禁令,台湾正式全面开放。除原有的台湾府以外,另置-{台北府}-,辖淡水、新竹、宜兰三县及基隆厅;另於恒春半岛设置恒春县,东部设卑南厅,南投地区设埔里社厅。
在沈葆桢的奏请和监督下,总兵吴光亮完成横贯台湾东西部的八通关古道(11月)。
1877年:架设-{台南}-至旗后电线。
1882年:马偕创设牛津学堂。
1884年:中法战争,法军炮轰基隆,登陆淡水。
-{台北}-城的城墙及五座城门兴建完成,为清代台湾兴建的最后一座城垣。
1885年:因中法战争的刺激,台湾从福建省独立出来成为台湾省,刘铭传就任第一代台湾巡抚。他在六年任期内,使台湾成为全中国最进步的一省。
《台湾府城教会报》创刊。
1886年:刘铭传著手清赋事业,创设保甲制度。
1887年:设铁路总局於台北城,开办台湾铁路,为中国第一条官办客运铁路。
1888年:开办台湾邮政;并在-{台北}-设置水力发电厂,为台湾电力之创始。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日军在日、清议和期间,占领澎湖群岛。
邵友濂奏请移设台湾首府由-{台南}-移至-{台北}-。
1895年:中日缔结马关条约将台湾、澎湖割让给日本(4月17日)。
台湾总督府成立,桦山资纪为首任总督(5月10日)。
台湾民主国发表独立宣言(5月23日),举行独立仪式(5月25日),唐景崧任总统。
日本近卫师团在澳底登陆(5月29日)。日本军占领基隆,同日,台湾民主国总统唐景崧逃亡厦门(6月6日)。日军未遇抵抗即进入-{台北}-(6月7日)。台湾总督府在-{台北}-举行始政仪式,定此日为「始政纪念日」(6月17日)。
台湾民主国大将军刘永福逃至厦门(10月19日),台湾民主国崩溃。桦山总督向大本营报告全岛敉平(11月18日)。
1896年:原敬向台湾事务局提出「台湾问题二案」。
「六三法」实施(4月1日)。
总督府设立「抚垦署」,处理原住民事务(4月1日)。
此时在日「出售台湾论」嚣尘甚上。
1897年:「住民去就决定日」台湾住民的国籍选择最后期限(5月8日)。
1898年:儿玉源太郎总督,后藤新平民政长官赴台就任(3月28日)。
保甲制度、壮丁团设立,以辅助警力之不足(8月31日)。
土地调查业务开始(9月5日)。
「匪徒刑罚令」实施。
1899年:台湾总督府医学校(今国立台湾大学医学院)正式成立(3月)。
台湾银行开始营业(9月26日)。
师范教育在台开始萌芽(10月)。
[编辑]20世纪
1900年:中医师黄玉阶在-{台北}-大稻埕成立台北天然足会(2月6日)。
三井投资的台湾制糖株式会社设立,为台湾第一家新式制糖工厂(12月10日)。
1901年:颁布台湾公共埤圳规则(7月4日)。
新渡户稻造提出「糖业改良意见书」(9月30日)。
颁布「临时台湾旧惯调查会」规则(10月25日)。
1902年:云林归顺式,爆发屠杀事件(5月25日)。
1905年:土地调查业务结束(3月31日)。
从本年度起,台湾总督府已不再需要接受中央政府的补助款(4月1日)。
龟山发电所完工,为台湾首座发电厂(7月)。
台湾实施户口调查(10月1日)。
1906年:嘉义两度发生地震,死千余人(3月18日、4月14日)。
「六三法」改为「三一法」(4月10日)。
1907年:新竹北埔事件(11月14日)。
1908年:纵贯铁路(基隆至高雄)全线通车(4月20日)。
1911年:阿里山铁路开通(2月8日)。
1912年:竹农攻击日本人,爆发林杞埔事件(3月23日)。
台湾总督府新官衙动工(6月1日)
1913年:-{台北市}-开始通行公共汽车(台北-圆山)(1月2日)。
罗福星事件爆发(又称「苗栗事件」)(11月)。
1914年:台湾同化会成立(12月20日)。
1915年:台湾同化会解散(2月26日)。
余清芳主导的西来庵事件(又称「噍吧哖事件」)爆发(8月2日)。
1916年:嘉义、南投、-{台中}-大地震。
1918年:中央山脉横断公路完成(10月1日)。
1919年:颁布台湾教育令,确立日本在台的教育制度(1月4日)。
台湾总督府新建筑完成(3月)。
台湾电力株式会社设立(7月31日)。
台湾总督府首任文官总督田健治郎到任(11月24日)。
1920年:以在日台湾人留学生为核心,在东京成立新民会,林献堂、蔡惠如为会长,开始推动政治改革运动(1月11日)。
在日台湾人留学生刊行《台湾青年》杂志(7月16日)。
台湾地方改制,大量更改台湾地名,确立台湾行政区划(10月)。
连横《台湾通史》出版(11月12日)。
1921年:向日本帝国议会提出第一次〈台湾议会设置请愿书〉(1月30日)。
「三一法」改为「法三号」(4月1日)。
由台北铁道株式会社兴建集资兴建的台北新店线铁路完工通车(4月17日)。
台湾文化协会成立,从事文化启蒙运动(10月17日)。
1922年:〈治安***法〉在台湾实施(12月28日)。
1923年:《台湾民报》在东京创刊(4月15日)。
摄政皇太子裕仁[昭和天皇]视察台湾(4月16日)。
取缔台湾议会设置请愿运动的「治安***法违反事件」(简称「治警事件」)发生(12月16日)。
1925年:桃园大圳竣工(5月17日)。
蔗农争取权益,发生「二林事件」(10月22日)。
1927年:台湾文化协会分裂,部份人士另组「台湾民众党」(7月10日),为台湾人第一个政治团体,要求地方自治。
1928年:总督府设立台北帝国大学,为台湾大学前身(4月1日)。
「台湾***」(日本***台湾民族支部)成立於上海法国租界(4月15日)。
1929年:台湾总督府开始刊行「台湾关系史料」。
1930年:嘉南大圳正式通水启用(4月10日)。
台湾民众党分裂,「台湾地方自治联盟」成立(8月17日)。
雾社事件。(10月27日)。
1931年:台湾民族运动领袖蒋渭水逝世(8月5日)。
1932年:大湖武装抗暴事泄,多人被捕(4月12日)。
临海道路(今苏花公路)竣工(5月)。
1934年:台湾文艺协会成立(5月6日)。
日月潭水力发电厂完工(6月3日)。
持续14年的台湾议会设置请愿运动终止(9月2日)。
台阳美术协会成立(11月12日)。
1935年:新竹台中大地震(4月21日)。
竹南、苗栗地震(7月17日)。
适逢日本统治台湾40周年,举办始政四十周年纪念台湾博览会。(10月10日-11月28日)。
首届台湾地方议员选举(11月22日)。
1936年:杨逵创刊《台湾新文学》杂志(1月1日)。
1937年:台湾总督府开始禁止新闻的汉文栏(4月1日)。
中日战争爆发,日政府派武官总督(7月7日)。
台湾地方自治联盟解散(7月15日),公开的政治结社消声匿迹。
日月潭第二期发电所竣工(7月31日)。
台湾军夫奉召至中国战场。
1939年:新高港开工典礼在梧栖举行(9月25日)。
1940年:台湾人的改姓名开始(2月11日)。
台湾第一座交通号志(停止—通行)在台北御成町开始运转(10月25日)。
1941年:「台湾革命同盟会」在重庆成立(2月9日)。
推动皇民化的「皇民奉公会」开始活动(4月19日)。
1942年:第一批台湾人志愿兵入伍。
1943年:开始实施六年制义务教育(4月1日)。
盟军开始空袭台湾(11月25日)。
1944年:殖民政府对台湾人开始实施徵兵制(9月1日)。
1945年:中华民国政府代表盟军接收台湾(10月25日)。
1946年:台湾实施地方自治。
1947年:二二八事件。
1949年:375减租。
军警宪冲入国立台湾大学及台湾省立师范学院男生宿舍逮捕百余名学生,是为「四六事件」(4月6日)。
全省戒严(5月20日)。
发行新台币(6月15日)。
金门古宁头战役,国军全歼来犯共军。(10月24日~10月27日)
中华民国政府撤退来台(12月8日)。
1950年:韩战爆发,美国派遣第七舰队巡弋台湾海峡。
1951年:美国开始对台湾提供军事、经济援助。
美国等48国与日本签署旧金山和约,日本声明放弃对台湾、澎湖的主权(9月8日)。
1952年:中华民国与日本签订「中日台北和约」(4月28日)。
1953年:西螺大桥通车(1月28日)。
1954年:中美共同防御条约在美国华盛顿签署(12月3日)。
1955年:浙江大陈岛军民撤退来台(2月7日~2月10日)。
孙立人事件,孙立人被迫下台,并被软禁(8月20日)。
1957年:民众因不满刘自然案的判决,群聚攻击美国驻台北大使馆,包围警局,是为五二四事件(5月24日)。
1958年:金门八二三炮战(8月23日起)。
1959年:台湾中南部发生八七水灾(8月7日)。
1960年:雷震案爆发,雷震等人被捕,组党行动失败(9月4日)。
杨传广荣获罗马奥运田径十项全能银牌(9月6日)。
1962年:台湾电视公司开播,台湾从此进入电视时代(10月10日)。
1963年:桃园石门水库开始放水(8月11日)。
1964年:湖口装甲师司令赵志华发动兵变失败(1月21日)。
中华民国与法国断交(2月10日)。
1965年:美援停止。
台湾铁路管理局新店线停止营运(3月24日)。
1967年:-{台北市}-升格为直辖市(7月1日)。
1968年:台东县红叶少棒队以7:0击败来访的世界少棒冠军日本和歌山调布队(8月25日)。
义务教育延长为九年,初级中学全面改制为国民中学(9月9日)。
1969年:柏杨因在自立晚报刊登改编的大力水手漫画被捕,并依匪谍罪嫌判处12年有期徒刑(9月1日)。
1970年:黄文雄等三人在美国纽约刺杀蒋经国未遂(4月24日)。
1971年:澎湖跨海大桥通车(3月26日)。
中华民国退出联合国(10月25日)。
1972年:中华民国与日本断交(9月29日)。
1977年:桃园县长选举发生舞弊,引发中坜事件(11月19日)。
1978年:中山高速公路(当时称为南北高速公路)全线通车(10月31日)。
美国宣布自1979年1月1日起与中华民国断交,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12月15日)。
1979年:桃园中正国际机场正式启用(2月26日)。
高雄市升格为直辖市(7月1日)。
高雄市爆发美丽岛事件(12月10日)。
1980年:北回铁路全线通车(2月1日)。
林义雄家发生灭门血案,其母亲及两名双胞胎女儿遇害身亡,大女儿身受重伤(2月28日)。
新竹科学工业园区正式成立(12月15日)。
1981年:旅美学者陈文成被发现陈尸於-{台大}-研究生图书馆旁,是为陈文成事件(7月3日)。
1982年:李师科抢劫台湾土地银行古亭分行,是台湾史上首件银行抢案(4月14日)。
台湾首座国家公园-垦丁国家公园正式成立(9月1日)。
1984年:作家刘宜良(笔名江南)在美国旧金山自宅遭***击身亡(10月15日)。
1986年:怪台韦恩三度侵袭台湾,造成52人死亡,是台湾气象史上首个自中部地区登陆的台风(8月22日~9月2日)。
民主进步党成立(9月28日)。
李远哲获得诺贝尔化学奖(10月15日)。
1987年:解严(7月15日)。
开放台湾人民前往中国探亲(10月15日)。
1988年:蒋经国逝世,李登辉继任总统(1月13日)。
4000余名农民聚集在立法院前,要求停止美国水果、火鸡进口,与军警爆发流血冲突(5月20日)。
1989年:《自由时代》杂志负责人郑南榕在国民党政府的逮捕行动中自焚身亡(4月7日)。
1990年:台湾三月学运(3月16日~3月22日)。
中华职棒元年开幕战(3月17日)。
来台旅游的日本女大学生井口真理子失踪遭杀害,是为井口真理子命案(5月31日)。
中华民国与沙乌地阿拉伯断交(7月22日)。
日月潭游艇因超载而翻覆,57人死亡(8月25日)。
1991年:废除动员戡乱时期临时条款,动员戡乱时期结束(5月1日)。
苗栗造桥发生自强号与莒光号对撞的重大车祸,30人死亡,是台湾史上最严重的铁路事故(11月15日)。
资深中央民代全部退职,万年国会告终(12月31日)。
1992年:刑法第100条修正通过,废除为人诟病的阴谋内乱罪(5月15日)。
中华队夺得巴塞隆纳奥运棒球银牌(8月6日)。
中华民国与南韩断交、断航(8月22日)。
南回铁路正式营运,环岛铁路网完成(10月5日)。
金门、马祖解除战地政务,回归地方自治(11月7日)。
1993年:辜振甫、汪道涵於新加坡展开首次辜汪会谈(4月27日)。
新党成立(8月10日)。
1994年:24名台湾游客在中国浙江千岛湖因暴徒登船抢劫并放火烧船而遇难,是为千岛湖事件(3月31日)。
中华航空班机在名古屋机场墬毁,264人罹难(4月26日)。
省长、直辖市长首次民选,分别由宋楚瑜、陈水扁、吴敦义当选。(12月3日)。
1995年:-{台中市}-卫尔康西餐厅大火,67人死亡,创下单一火灾死亡人数纪录,震惊全国(2月15日)。
李登辉总统代表政府正式为二二八事件道歉(2月28日)。
全民健康保险正式开办(3月1日)。
李登辉总统伉俪访问美国(6月7日~6月12日)。
1996年:中国向台湾海面试射飞弹,引爆台海危机,美国派出尼米兹号及独立号航空母舰巡弋台湾海峡(2月~3月)。
李登辉、连战当选首任民选正副总统(3月23日)。
台湾第一条都会区捷运--台北捷运木栅线全线通车(3月28日)。
强烈台风贺伯侵袭台湾,在中北部造成严重灾情,51人死亡(7月31日~8月1日)。
美国宣布将台湾自超级301名单中除名(11月12日)。
桃园县长刘邦友官邸发生血案,包括刘邦友本人在内共8人遇害,县议员邓文昌身受重伤,震惊全国(11月21日)。
民进党妇女部主任彭婉如在高雄市离奇失踪,后被发现陈尸於高雄县鸟松乡(11月30日)。
1997年:全台爆发严重猪只口蹄疫疫情。
艺人白冰冰之女白晓燕在上学途中遭陈进兴等三人绑票勒赎500万美金,之后被撕票,是为白晓燕命案(4月14日)。
民主进步党在县市长选举中取得12席,首度超越国民党(11月29日)。
1998年:中华航空676号班机在中正机场附近坠毁,202人罹难(2月16日)。
全台爆发严重肠病毒疫情。
1999年:李登辉总统接受德国之声访问时,指出两岸是「特殊的国与国关系」(7月9日)。
全台因输电系统故障,无预警大停电(7月29日)。
台湾中部发生九二一大地震(9月21日)。
2000年:陈水扁、吕秀莲当选正副总统,台湾首次政党轮替(3月18日)。
陈水扁、吕秀莲就任中华民国第十任正副总统(5月20日)。
嘉义八掌溪四名工人在众目睽睽之下被暴涨溪水吞噬,是为「八掌溪事件」(7月22日)。
政府宣布停建核四厂(10月27日)。
[编辑]21世纪
2001年:希腊籍货轮阿玛斯号於垦丁外海搁浅漏油,对生态造成严重破坏(1月14日)。
中台桃芝袭台,在南投、花莲等地造成严重灾情,200余人死亡(7月29日~7月30日)。
怪台纳莉袭台,造成北台湾严重水患,-{台北捷运及台北车站}-淹水,产业损失超过新台币80亿(9月16日~9月19日)。
2002年:台湾以「台澎金马独立关税领域」名称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1月1日)。
中华航空611号班机在澎湖外海空中解体,225人罹难(5月25日)。
总统陈水扁在世台会视讯会议上表示:台湾与中国是「一边一国」(8月3日)。
旅美棒球选手陈金锋登上大联盟,成为首位登上美国职棒大联盟的台湾球员(9月9日)。
2003年:全台爆发严重SARS疫情,84人死亡。
中华队於札幌亚洲棒球锦标赛击败南韩队,取得睽违12年的奥运参赛权(11月5日)。
2004年:福尔摩沙高速公路(国道三号,又称为第二高速公路)全线通车(1月11日)。
二二八手护台湾活动成功,估计约有200万人参与(2月28日)。
总统陈水扁、副总统吕秀莲在-{台南市}-遭***击受伤,是为「三一九***击事件」(3月19日)。
陈水扁、吕秀莲以不到3万票的差距击败连战、宋楚瑜,当选中华民国第十一任正副总统(3月20日)。
中台敏督利夹带旺盛西南气流,造成七二水灾,中南部损失惨重(7月2日~7月4日)。
中台艾利降下惊人雨量,石门水库原水浊度暴增,造成桃园地区大停水达半个月(8月25日~9月12日)。
跆拳道选手陈诗欣、朱木炎在雅典奥运为台湾夺下两面奥运金牌(8月26日)。
世界第一高楼-{台北101}-正式完工启用(12月31日)。
2005年:为抗议中华人民共和国通过《反分裂国家法》,台湾数十万民众聚集在-{台北市}-举行三二六护台湾大游行(3月26日)。
2005年中华民国任务型国代选举(5月14日)。
由於锋面滞留及旺盛西南气流为台湾中南部带来超大豪雨,造成六一二水灾(6月12日~6月16日)
6月废除中华民国国民大会
2005年中华民国地方公职人员选举(12月3日)。
2006年:陈水扁总统宣布“终止”国家统一委员会及国家统一纲领(2月27日)。
台铁发生有史以来最严重的工安事件,造成五名台铁工程人员死亡,局长徐达文为此事件请辞获准(3月10日)。
最新最快章节尽在小说齐乐乐,www.xiaoshuo766.com
最新最快章节尽在小说齐乐乐,www.xiaoshuo766.com
1、关于年代设置
92年台湾刚对大陆解除了法律上的政治封锁,两岸也是在这一年开始交往频繁。最著名的事例就是“九二共识”。
2、关于新书中主角的年龄问题
主角的年龄之所以设置在国小时期,主要是考虑两岸教育内容有差异,国中,高中后,台湾男子都要服兵役。这些要是不写就有些可惜了。
3、关于女主角的问题
很多人喜欢林妹妹,也有的人不喜欢,个人喜好不同,众口难调。至于换不换女主角,保密。(本人很喜欢她的风评,在台湾艺人中少有的绯闻少的女星。)
4、关于本书未来发展
国家安全局绝密。不过本人冒着事情败露的危险,提前透露一句:有内情!(哎呀!是谁打我!)
待续---
-------------
PS:新周内成绩欠佳,新书榜一直上升缓慢,希望看到本书的朋友,能够投上支持的一票,谢谢!
点击察看图片链接:
最新最快章节尽在小说齐乐乐,www.xiaoshuo766.com
最新最快章节尽在小说齐乐乐,www.xiaoshuo766.com
曾几何时,云看着诸位大神的书一本本上架,羡慕的直流口水。毕竟一本书上架,这证明了读者对写手们的肯定。
如今,自己的新书也在编辑的帮助下,正式上架。对读者,对编辑,对朋友们一直以来的支持,云无以言表。
千言万语尽在不言中,对各位的感激之情,云只能用持续的更新来不断的回报。
云会在以后的日子里在各位的帮助下继续学习写作,不断的完善自己,也希望大家能够继续帮助和支持!
希望本书上架之后,留下来的朋友能够继续支持和订阅。以后云拉月票的时候也能大力砸上你手中宝贵的月票。
上架后,字数增加,更新稳定,大家敬请放心。
云的留痕
2007年10月15日
最新最快章节尽在小说齐乐乐,www.xiaoshuo766.com
最新最快章节尽在小说齐乐乐,www.xiaoshuo766.com
从数字看台湾电影五十年
一九四九年春天,上海国泰电影公司导演张英、张彻率领「阿里山风云」影片外景队千里迢迢从上海到异乡台湾,原本只是出外景,结果却四十余年未能折返,并且完成了这片土地上第一部国语剧情长片,开启台湾电影制作的新页。
当时的台湾,约有一百多家电影院,年进口消费近五百部影片,并拥有三家官方控制的主要片厂;只是,内战不利,局势分裂,社会经济崩溃,外汇管制,政治困顿,使电影界经营困难。三家仓惶撤来的片厂也面临着胶片、资金无着,人才无继的困境。在漫天战火阴霾下,台湾电影界人心惶惶,不知下一步将往哪里去。
一九五0年十一月,三家片厂中的农教厂终于开拍了来台后的第一部影片「恶梦初醒」。但直到一九五五年以前,台湾仍然没有真正的电影工业。民营电影企业始终无法出现,公营的三家片厂也仅能配合政策指示,赔本生产少量影片。电影工业的建立在缺乏资金的景况下,始终无法展开。
一九五0年到五四的五年之间,台北首轮国片戏院共放映了的六百六十二部影片,其中,绝大多数来自香港,部份为上海影片重映,只有十三部影片为台湾公民营片厂所摄制。而即使公营片厂,也因成本与市场回收的差额太高,无法大量生产。勉强生产的影片多半为应付政策宣导之需要(如宣传共匪暴行、保密防谍、三七五减租、省籍融合、农渔民富裕安康.....等等),并未考量市场之盈亏。
此时期,台湾电影产业主要由农教,及其后(一九五四年)重新改组的中影支撑大局,两家影片公司先后生产的十二部影片,几乎就是全国的电影总产量。可以说,五0年代前半期,台湾的电影院里,大多放映着香港与大陆时期的国语影片。银幕上,台湾电影等于缺席;即使偶而出现,也仅聊备一格,乏人问津,几乎淹没在上海与香港电影之中。台湾本土的电影生产能力仍然非常的脆弱。
但另一方面,土地改革也同时改变着社会结构。人口继续增加,国民收入呈倍数成长。虽然T乐消费能力仍然很弱,但较之过去,已多少可以稍加喘息。农村薄弱的经济基础逐渐能够支持廉价的娱乐活动,加上宗教信仰与民俗传统的需要,使歌仔戏、布袋戏等演出,逐渐成为蓬勃发展的事业。同时,歌仔戏团纷纷发现了一个新的媒介可能--电影。它的演出内容如一,不受舞台即兴因素影响,易于接受检查,以满足管理当局之要求。更重要的是,它的成本并不更高,形式又具吸引力;并且,可以长期在各个剧院巡回使用,不受剧团工休因素牵制,对剧院的稳定经营,无疑是一种保障。
农村消费力足以支持,行销的管道与场所也都现成就绪,一九五六年一月四日,麦寮歌仔戏团拱乐社拍摄了「薛平贵与王宝钏」在台北中央戏院放映,突如其来地大获成功,从此,历经三年的台语电影风潮便顺势展开。
台语片崛起后,各地歌仔戏团、歌仔戏剧院、片商纷纷投入台语片生产工作,单是一九五六年的一年之间,至少就有八家出品公司,开拍影片二十一部,远远超过台湾国语影片数年来之经营。一九五七年,台语影片更跃增五倍,登记送检影片即达六十二部。这样的盛况维持至一九五九年,便很快退潮,但总计从一九五五至五九年之间,已一口气生产了一百七十八部影片,是同时间国语片的三倍多。只是,过度快速的生产,使台语影片普遍呈现粗制滥造的现象,票房也就迅速衰落。一九六0年,台语影片跌至二十一部,维持三年的第一波盛产高峰遂匆匆结束。
一九六三年龚弘接任中影总经理,制作「蚵女」、「养鸭人家」….等健康写实主义之影片。这些影片无疑为台湾电影制作带来重要影响。它代表台湾电影制作技术的提升,自制彩色影片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它培养了几位重要的创作者,为往后二、三十年的台湾电影发展,奠定技术与美学的基础。尤其健康写实电影突破过去僵化的政令宣导方式,提升了台湾影片在海内外映演市场上的竞争力,对国语影片生产的逐步成长,有决定性的影响。
另一方面,一九五七年开始的三年台语片生产高峰,虽然匆匆结束,但台语片的市场却已建立起来。无论生产经验或行销体系,都已初具规模。加上短短几年培养的观影人口,台语片仍然具备市场基础。一九六二年,台语片主要市场的中南部已从八七水灾的顿挫中复苏,六0年代快速的工业增长,重新丰润了市场经济力。同时,电影税捐减少,水灾救济捐取消,影片器材进口关税减低。加上严格取缔日片走私,日片进口数额减少,台语片出现了翻身复苏的契机。往后的十年里,台语片逐步成长,产量虽微幅涨跌,但一直撑着台湾电影生产兴旺的局面。
政治的安定与经济的成长,提供电影产业成长的基础。粗具规模的业者,也在这样的环境下,渐渐浮出台面。一九六0至***年间,生产量较多的包括了台联、福华、天胜、大来、天华、美都等,而控制着发行市场的则是:台联、福华、大来、天胜,以及中影和美都。而在一九六五至一九六九的五年里,多产的生产者有大鹏、永新、永裕、中影、新高、联兴;发行者则以永新、大鹏、永裕、联邦等发行量较大。
六0年***始,国民所得、人口结构、以及城乡变迁等种种社会经济变化,提供电影产业一个高度成长基础。从六五年开始至六九年为止,台湾地区的电影院增加了一六一间(约增加两成五),座位数增加九万七千多席(近三成),每千人拥有之戏院座位增加三点八席;同时,看电影的人数增加四千七百万(三成八),平均每人每年观影次数增加二点一次,达到十一点七次。电影映演部门的这些成长,也刺激了生产部门的进步。一九六五年,台湾电影出品一百三十八部,到了六九年,已经达到一百七十三部,增加三十五部。
这样的成长,到了一九七0年,终于达到历史的最高峰。这一年里,不论电影院数(八二六家)、座位数(四十四万一千席)、观影人次(一亿八千万)都到达了顶点。然而,山头过后,便是下坡的时候了。电影工业度过了它的黄金年代,接着就是艰苦挣扎的开始。而将电影带近日暮时分的,便是另一种新的媒体--电视的出现。
电视这个新媒体在台湾快速稳定的成长着,并且很快地取代了电影,成为尔后台湾民众最重要的文娱活动,也是整个休闲经济市场的最大宠儿。台湾电影总产量在一九七0年的骤减,以及影院数、座位数、观影人次的全面下滑,只不过是影视两个媒体之间替换挪移的开始。电影还有更艰苦的路要走。只是,首当其冲的台语片已经无法支撑下去了。在生存条件一一消失的情况下,台语片终于失去了声音;同时,也一并带走了黑白片时代。。
黑白片的摄制应从一九四九年台湾第一部影片「阿里山风云」开始。此后,黑白片就一直是主要的生产方式,直到一九七四年的「吾家有女万人迷」为止。总计至一九七四年为止,台湾共生产了一千三百0九部黑白影片,占总产量的百分之三十七点七。而其中又以一九六六年所生产之黑白影片最多,堪称为黑白电影的黄金年。而就年代来看,六十年代与五十年代最是黑白电影的兴盛期,光是六十年代就生产了一千0一十三部黑白片,几乎占了黑白电影产量的八成。
「阿里山风云」以后的十年,台湾第一部的彩色影片才出现,那是一九五八年由宝都电影制片厂出品「金壶玉鲤」。彩色影片的产量,在初期的几年里成长缓慢,直到一九六八年以后才有较大量的产量。总计一九五八年迄九四年间,台湾共生产了二千一百六十四部彩色影片,占台湾影片总生产量的百分之六十二点三,大约是黑白影片的一倍半强。而其中又以八十年代生产最多,达到一千0三十二部,几乎是全部彩色片的三分之一。
台语片的消失,带走了黑白片的风华,同时也象征台湾一种声音的从此瘖哑。自一九四九年台湾第一部影片「阿里山风云」开始,国语影片就正式登场了。总计自四九年以来,国语影片共生产了二千三百七十部。其中又以八十年代产量最丰,达到一千零二十六部,几乎等于台语片总产量。其次,则为七十年代的七百二十三部。如果,以单年计算,一九八八年所生产的一百五十七部为最多。
而「阿里山风云」以后的七年,「六才子西厢记」出现,开始了第一部的台语片。总计台语片共生产了一千一百二十五部。如果以年代为单位,六十年代无疑是台语的黄金时期。光是此一时期所生产的台语片,就占了台语电影总产量的七成多。如果以年为单位来看,一九六二年是台语片的冠军年,全年共生产了一百二十部影片。而当时,国语片全年也只有七部影片的产量。然而,台语片在一九六九年开始滑落后,就一蹶不振。总产量只有一千多部,占全部台湾影片的百分之三二点一八,比起国语影片的六十七点七一,尚不及一半。
除了国语影片与台语影片外,有资料可查的尚有一部客家语电影,即一九七三年所拍的「茶山情歌」;至于传闻当时中南部偶见客家语电影,则已无考。此后,依钟理和故事改编的「原乡人」,以及「青春无悔」亦有相当部分客语。而无声电影部分,据资料显示,有一九五八年的「金壶玉鲤」(宝都)、一九六二年的「忠孝两全」(新星光)、以及一九***年的「良宵奇缘」(联城)。总计客语和无声片的产量都非常低,和国台语影片比起来,几乎已是沧海一粟。
综论国语影片与台语影片的消长兴衰,国语片由一九四九年开始,几经起伏,发展至一九八八年以后开始迅速滑落。而台语影片则由一九五五年开始,至一九五六年迅速爬升,以迄一九六八年衰退。其中,国台语影片在一九六九年换手。这一年,国语片首次超越台语电影,并且从此再不落后。可以说,台湾电影从这一年开始,真正进入了国语电影的时代。
一九七二年十月,中影总经理龚弘卸任;改由制作抗日谍报片「扬子江风云」,创票房佳绩的中制厂厂长梅长龄接任。梅长龄就任后,适值中日断交,民心士气有待纾解,中影受命制作鼓舞民心士气的政治宣传影片。梅长龄将其过去在中制厂筹拍的「张自忠传」改为「英烈千秋」,交丁善玺编写。一九七四年「英烈千秋」上映,大受欢迎,一时间,公民营机构纷纷抢拍爱国政宣影片,开启政宣电影时代,也开始七0年代中后期,爱国电影风行的现象。
另一方面,主流电影工业经过六0年代的成长,逐渐发展出积极的商业性格,灵活地游走在官方订定的界线边缘,大量继续制作爱情文艺片,以及武打电影。国片市场一片蓬勃。只是,在跟拍热潮下,国片生产很快又呈现浮滥现象,市场供过于求,普遍滞销的情形浮现,售片版权费下跌。台湾电影业的中小企业性格,使得产业规模无法趁势扩大,更无法顺势建立良好的产业秩序。七0年代的台湾电影,正如其它工业一般,以中小企业精神,机动而强劲的攀住时机扩展。借着爱情文艺,以及李小龙式的功夫影片,获利颇丰。但随着海外市场相继设限,功夫影片逐渐退潮,以及观众对爱情文艺片的日久生厌,电影也逐渐面临瓶颈。惯于跟风,不事开发创新的电影业,由于以往只求近利,不图转型升级,很快便面临强大的竞争。相较于同时期香港电影的快速发展茁壮,台湾电影可谓错失了时机,也就造成日后惨败的原因。
如不论票房实力,单以生产数量来看,台产影片与港产影片在一九七一年以前,基本上还算不分轩轾。但一九七一年之后,台产电影在数量上就再没有机会超越香港电影,两地电影工业的差距也从此拉开来。台港两地电影力量的消长,主要有几个原因:(一)台语片因影片品质不佳、消费者结构改变、产销失衡,以及电视的强大竞争....等等因素,迅速瓦解,造成台湾本地制片量快速滑落,而同时,国联电影发展不顺,其它兴起的中小影业也无法迅速补上所需,映演市场出现空缺,港片便获得乘虚而入的机会。(二)七0年代,台湾出现许多中小型电影公司,但实力与耐力较差,无法与香港大片厂竞争,受到经济波动的冲击也较大,基本都维持不久。七三年后,过多的武打片堵塞市场,产销失衡,许多公司只能停产,台湾整体产量锐减,香港影片则继续维持扩张。(三)同时期,香港电影恰因嘉禾的兴起与李小龙功夫电影的广受欢迎,而进入旺盛的片厂量产。所生产之影片,无论品质、成本、行销基础,都较台湾电影为佳。同时,劭氏亦挟其强大的市场基础,适时扩大市场的占领。使香港影片在台快速成长。(四)七0年代,台湾已拥有较佳的经济基础,特别是外汇累积与民众的娱乐消费实力,明显成长。同时,电视收视率的提高,使电影人口减少,个人年观影率降低,电影观众消费的要求提高。这些都促使当时的台湾片商,转向投资或购买较优的港产影片,使香港电影在台湾的占有程度更形扩大。可以说,七0年***始的港台影片势力消长,对港片而言,确实是天时地利人和的。
一九七0至一九七四的五年之间,台湾电影产量较多的者有中影、龙裕、台联、利铭、常满等。此一时期,共生产四百二十三部影片,台语片仅剩六十一部。而前五名之高产量公司共生产一百一十九部,占全部的百分之二八点一三,较前一时期的十七点五三为高。也就是说,比较六0年代后期,此时的影片生产部门的市场集中度已较高了。如果由典型工业发展过程来看,从初创时期的百家争鸣,到发展时期一阵兼并垄断后的寡头竞争局面,出品公司减少也是可以想见的。二十七家出品公司,就台湾市场规模而言,可能不算太少,至少较之过去数十家抢拍烂拍的状况,此时期的影片品质尚有保障。如果从这二十七家公司出品的影片来看,有大众的文艺、第一的武侠、中影的政宣....等等,倒也各有类型、各具特色。
至于发行部份:七0年***始,台语片逐渐消失,国语片渐趋稳定。这种消长明显地表现在发行市场上。此一时期,台语片商渐渐退出,国语片商逐步接收了市场。最后的主要发行者,有中影、一心、台联、国际、龙裕、常满、和联邦等。其中中影、国际、联邦都属于传统国语影片经营者;一心虽由发行港片起家,但自制影片不脱台语片经营色彩。其余公司多由台语片市场转型而来,在此时期也不得不经营国语影片的制作发行工作,以维持其存续。
一九七七年,明骥接任中影总经理,一方面接续过去爱国政宣电影的制作,另一方面,也推动了台湾新电影的诞生。而同时,一九七八年,成龙的「蛇形刁手」、「醉拳」风光登台,洪金宝的「肥龙过江」,以及刘家良的「少林三十六房」陆续跟进,象征了升级完成的香港影片抢滩成功,接下来新艺城大军压境。主流商业电影被香港压得透不过气,纷纷转身投入所谓社会写实片的黑帮电影混战中,并由此发展出赌片、犯罪新闻片、帮派片、以及女性复仇片等种种变型,充斥于八0年代的国语影坛。只是,这些投机影片也都未能维持太久,很快就在接踵而来的跟风浪头中,淹没下去。
一九七五至一九七九的五年间,电影产量较多的有中影、永升、金世纪、联合、富都等。此时期,共生产了三百六十五部影片,其中前五大只占了百分之十七点五三。出品影片的公司数量,则由一九七五年的三十七家,一路攀升到一九七九年的八十七家,达到台湾电影生产的发展过程中,前所未有的记录。这么多的公司出现,显示台湾电影进入安全自保的经营型态,避免回到大片厂大公司的模式,而改以一片一公司的经营方式,一方面可以减轻税赋,另一方面也保持机动性,见好就收。出品公司的暴增,也说明了此时期电影生产部门的不稳定。较具规模与基础的公司,无法在这样的经营型态下形成,最后只能令整个生产环节流于投机的短线经营。同时,生产的影片明显以小成本的跟拍抄袭为主,缺乏较具规模与诚意的投资,影片素质越发无法与港产电影竞争。这种不稳定的、流沙似的经营方式,稍遇不景气,便迅即消逝。至于发行方面,一九七五至一九七九的五年间,发行量较大的有中影、艺新、立全、皇子、唯亿、新海、东国、龙祥等。
在结束七0年代之前,还有一件事情是值得我们重视的,那就是多厅电影院的兴起。一九七九年三月,台北狮子林百货公司附设的金狮、银狮、宝狮三家厅院开幕,提供观众在同时间里的多重选择,引起观众趋之若鹜,多厅电影院的时代随之来临。不久,台北乐乐,桃园天天,高雄金塔、金宝、豪华,基隆金银宝、统一,也都相继提供多厅院的服务。数年之间,电影院越隔越小,厅数越隔越多。过去的大型戏院也因此逐渐消失。
多厅院的经营模式,不仅减低对单一部影片成败的风险;同时,也提供电影产业权力重组的基础。借着影院重隔,电影院老板突然增加了更多筹码与发行片商谈判。他们可以提供更多的吸纳方式,一次接受多家片商的影片,使片商的垄断能力降低。同时,映演的弹性也更灵活,电影院可以随时抽换其中影片,让出银幕给票房较佳的影片。多厅院同时上演多部影片,并不等于全市的影片映演需求总量增加。电影院老板以院线联映方式,仍然维持固定片量。对观众而言,只增加了时间与地点的便利,至于选片机会,则并无助益。多厅院使银幕变小,减损了电影的魅力,使其更无法与电视竞争。但电影反正已经无法吸引大批观众。过去数百座位一次卖满的盛况不再,戏院老板也就顾不上打肿脸充胖的魄力,纷纷走向小银幕的多厅院型态。
多厅影院的优势,使台湾主要电影院的厅数自一九七九年开始便明显快速增加。到八0年代前期,电影厅数与电影院家数同步成长,二、至三厅的电影院为主要形式。八五年以后,电影院家数虽一路下滑,电影厅数却持续成长,显示了传统单厅电影院的没落,以及三厅以上的超多厅电影院增加。至于九0年以后,十几厅的影城出现,电影院的集中垄断情形就非常明显了。若以平均数计算,一九八0年,台湾各县市主要电影院每家平均分成一点0三厅;八五年,每家平均一点一八厅;九0年,每家平均一点七七厅;到了九四年下半年,每家电影院已经平均有二点六九厅了。
多厅戏院的蓬勃显示了电影院地理位置的转变。过去数家独栋戏院紧邻在电影街的形式,不再是必然。电影院开始随着百货公司离去。由百货公司与电影院构成的多处商圈,渐渐能和全市唯一的电影街抗衡。另一方面,电影院的兴起和都市土地开发联系在一起,电影院成为炒作土地价值的利器,重点在开设,事后能否经营次之,这使得电影院随着当时都市的快速开发而轻易增加。电影院改变了传统的地理位置,也同时改变其空间文化上的意义。它不再是城乡生活的中心,也不再是小镇青年梦想、与望向外面世界的窗口。电影院混杂在百货商场里,经常与歌舞游乐厅、各式电玩游戏机为伍,成为特定族群的闲聚地,而非社区老少居民的共享空间。看电影的目的不再限于文化娱乐,而仅是休闲、约会、购物、消磨假日时光的活动一环,主要的媒体娱乐功效已由电视取代。
一九八三年四月,中影开拍「儿子的大玩偶」,由侯孝贤、曾壮祥、万仁执导;同年,台影开拍「大轮回」,导演为胡金铨、李行、白景瑞。对台湾观众而言,前一部影片的导演大约都是新人,非常陌生;而后者则是当时台湾最重要的三位导演,盛况可期。
「大轮回」与「儿子的大玩偶」上映后,反应异常,原本看好的「大轮回」不仅票房平平,评论反应也很平淡;相反的,「儿子的大玩偶」卖座超出预期,同时更吸引了文化界与舆论的一致注目。长期以来,受到港片压境、录像带泛滥、以及烂制烂拍,所造成的窒闷与堕落的气氛似乎一扫而空,报上出现了这样的评语:「『儿子的大玩偶』在此时此地出现,意味着台湾的中国电影,已经来到一个全新的起点!」。
但是,新电影在渐渐扩张的同时,也因为少数混迹者的拙劣品质,以及部份影片的自溺情调与不成熟,而致良窳不齐,遂渐失利于票房,终至迅速消退,到八六、八七年,新电影导演已经遭到片商的普遍拒绝。一般而言,一九八七年初,由五十位新电影工作者与文化人所草拟发表的「民国七十六年台湾电影宣言」,可以视为新电影的结束,及追求下一过程的「另一种电影」的开始。
如果以一般公认的新电影核心作者为计,一九八二至八六年的五年里,新电影约生产三十二部;若以较广义的方式,将一些模仿新电影风格、或也以改编文学方式跟进的影片均纳入统计;那么,新电影大约生产了五十八部,约仅为新电影五年期间(一九八二至八六)台湾全部影片量(四百一十七部)的百分之十四弱。因此,就量而言,不论是从广义或狭义看,新电影对台湾电影工业并无结构上的影响。同时,由五年期间之五十部卖座影片片单来看,新电影亦仅占了五部,以此十分之一的占有率来看,新电影对销售市场的营收影响亦小。所以,新电影之影响毋宁是在媒体、美学、与创作观念的建立,而非工业体质。
同时,新电影改编文学之比例约占全部所谓新电影影片之二分之一,并不算太多。若再仔细检查新电影之片单,可发现其中甚多之改编,实出自传统商业电影导演(如张美君、蔡扬名...等),若依照较窄义之新电影定义标准,将传统商业电影导演之影片扣除,可以发现,新电影并未特别倾向于改编文学。事实上,从新电影的产制过程来看,我们更发现了编导合一之现象正在形成,并且出现由电影剧本改写为小说,或电影与小说同步生产之现象。可以说,新电影开始于改编文学(如「小毕的故事」、「儿子的大玩偶」),但旋即以编导合一为主要趋势。文学的内涵与叙事特质,确实是新电影有别于前的特殊风格,但编导合一的电影作者出现才是新电影最重要的现象。
同时,由附图二十一可知,新电影改编现代文学(例如「杀夫」、「玉卿嫂」等二十部)的比例高于乡土文学(如「看海的日子」、「儿子的大玩偶」等八部)。而且,热衷改编乡土文学之几位导演(如张美君、林清介等),一般并不被认为是新电影核心作者。如果将其影片扣除,我们可以发现,新电影导演(如侯孝贤、杨德昌等)并未特别青睐于乡土文学,也无刻意之本土化或乡土意识的倾向,而毋宁更是一种电影作者的个人经验呈现。也就是说,新电影之主要核心作者与作品,多在观察与反应个人成长经验。并且因个人成长经验之不同,呈现不同之影片风格与意识形态。并未因一致的信念或教条,而产生意大利新写实主义时期电影所呈现较统一之风格。由于,台湾新电影反应了较多的个人成长经验,且其成长经验与台湾经验同行,因此从中呈现本土性。可以说,新电影的本土意识毋宁是不自觉的,而非刻意呈现,谄媚当令,也因此显得诚实自然,不流于口号或概念化。
此外,新电影核心导演所改编之文学,多半并不是文学市场上之畅销或通俗小说(如琼瑶小说)。若以当时台湾书市行情来看,一本文学著作的销售量如能达到一万本,那么就可以称为畅销著作。但一万本销售量所代表之读者数,即使从宽计算,也不过四、五万人,这样的数字比起维持一部电影生存所需要的观众数,真是杯水车薪了。也就是说,以台湾文学读者市场与电影观众市场之悬殊性来看,台湾较难存在所谓以文学作品之读者来支持电影的说法。也因此一般所谓电影改编文学系借重其市场知名度与读者票源,在台湾新电影的经验里并不明显。反而是文学藉重电影之宣传,两者相生相成,而促进了彼此的行销。但这种行销模式在往后的几年也渐渐失去魔力。
新电影虽然在舆论声势上,造成前所未有的哄动印象,但它对工业的影响,其实是微乎其微的。新电影作品不及总产量的一成五,卖座片不及商业主流的十分之一,在全国的电影院里,它至少有一大半未曾光临。新电影如果能对衰败的电影经济有一点贡献,那可能是它可以找到一条新的试探道路,为已走入死胡同的商业主流,寻求新的生机。但即使在开始时,新电影似乎发现这个出口,但也很快被一拥而上的跟进者淹没。同时,在主流观众的体质与观影习惯未变时,新电影疏离商业的本质,也不可能让人寄望它来达成这个任务。电影产业的前途仍然在商业电影身上。
只是,商业电影却以更快的速度撤守银幕。当它气急败坏地指责新电影时,它的真正对手--香港电影与录像带,已轻易地席卷这个市场,台湾电影产量开始滑向谷底。一九八四年,台湾电影跌至五十八部,创下近十年来的新低点。香港电影虽在此时补足映演市场的需求,但整个电影工业也开始走到低迷时期。包括台湾、香港、以及外片的供应量,都在此时走趋疲软;一九八0年,台湾电影总供片量六百零一部,到了一九八四年,已跌至五百二十三部,跌幅百分之十三,其中,又以台产影片的供应量跌幅最深,达到百分之五十七,超过一半。电影院数在供片量吃紧,观众减少的状况下,也从八五年的顶峰开始迅速下滑,各县市主要电影院从原来的四百六十七家,骤跌至八九年的三百八十五家,减少约一成八。积弊已深,台湾电影终于得面对迟早将来的困境。如果不是一九八七年解严之后,市场上突然出现一股***影片浪潮,台湾电影歇业的日子可能不远。不过,即使出现那样的浪潮,也短得不够让这个工业喘口气。九0年以后,电影的大萧条真的来了,而且来势汹汹。
一九八0至一九八四的五年之间,电影产量较大的有永升、中影、桦梁、第一、中制等。至于发行量较大的则有中影、名毅、大大、亚城、昌江、七贤、和丰。
一九八七年,台湾宣布解严,从此,走向一个全新的时代。如果一定要将解严前后混乱的电影状态加以划分,那么只能这样归类:一九八七年解严前,台湾电影基本走在两极道路上,一边是以爱国政宣影片、加上社会写实跟风为主,另一边则是新电影导演的最后冲刺。而解严之后,电影生产便面临瓦解,除了短暂的***洪流冲过外,台湾电影仅剩少数几位作者,高傲而孤寂地在电影的创作路上踽踽独行。
一九八九年股市暴起暴落、九0年鸿源机构发生经营危机,接着扫黑行动开始、泡沫经济消失、股市瞬间崩盘;台湾电影一路下滑;直到一九九四年,产量终于滑落至仅剩二十八部,创下一九六0年以来的新低点。
八0年代就这样结束了,留给九0年代一个惨淡的开始。新电影已逝,另一种电影挣扎起步;而主流商业电影残存的力量纷纷转往香港。九0年***始,台湾电影将走向一个前所未见的两极分歧;一方面,台湾影片于各地影展纷获大奖,吸引全世界的目光,将全球顶尖电影人士一下子全拘到台北来;而另一方面,台产影片票房黯淡,电影工业几近解体,人才、资金快速出走。
冷清清的台湾电影却吸引了世界的热情目光;本世纪最后的几位导演,终将成为踽踽独行者,虽然高贵,但是寂寞。
一九八五至一九八九的五年之间,产量较多的有学甫、龙族、丽城、中影、上上、倍伦等公司。至于发行部份,则是中影、三大、宝马、瑞和、新船、金壂、学甫等。而在一九九0至一九九四的五年之间,多产者为学者、龙祥、中影、长宏、与丽城;发行量大的,有中影、三本、学冠、桦梁、雄威、学者、龙祥等。
只是,整个八0到九0年代,台湾电影的制片量一路下滑,制片、发行公司减少,戏院减少。上述仍能维续的几家公司,也不断将眼光望向其它可能更有潜力,更有利可图的市场(例如:有线电视)。本土电影乏人问津,只剩政府囿于文化道德的压力,不得不勉力出资维持。一九九八年,台湾电影生产不到二十部,多半均为政府出资的辅导金影片。台湾电影产量渐渐接近五0年代,电影初起步时的惨淡水准。
从一九四九年算起,台湾电影经过五十年的起起落落,居然又回到了原点。在历史的进程中,我们似乎转了一个圈
最新最快章节尽在小说齐乐乐,www.xiaoshuo766.com
最新最快章节尽在小说齐乐乐,www.xiaoshuo766.com
赵凯目光略微有些呆滞的双手捧着台历,眼睛虽然盯着台历上的日期,心思却是不知道飘到哪里去了。
过了许久,赵凯认命似的把台历放在书桌上,左右打量着房间内的一切。
这是一个陌生的房间,赵凯可以确定,在以前的二十多年,这间房间自己一定没有见过。可是看了看书桌上摆放的相框中自己的相片,略微又判断了一下房间的布置。赵凯潜意识的觉得这一定是自己的房间。
可是在前一刻,自己明明就是在自己租的房间内睡觉啊!怎么一起身就换了环境?
“不会我也穿了吧?”赵凯心中暗想。
自床上起来,赵凯就小心翼翼的开始观察的身边每一处细节。然后在脑海中回忆这一切,试图找到一个立足点来证明自己在“做梦”。
对了,刚才台历上的日期是一九九一年八月。如果那台历没有“过期”的话,自己不是重生了,恐怕就是穿越了。在以前的话,赵凯一定认为这是天方夜谭。可如今看了这么多年的网络小说,似乎这一切又都可以接受。
一九九一年的时候我在干什么?赵凯想了想,那时候自己似乎刚上小学。似乎整日的坐在教室里背诵:“月亮围着地球转,地球围着太阳转。”然后就是为了“四个现代化”做准备。
真的,到现在赵凯也没记全,四个现代化,是哪四个。
想到这里,赵凯不由得嘿嘿一笑。
“不对!”
忽然,赵凯脸色突然变的僵硬起来。
一个转身,急忙又拿起适才的台历。
“民国80年,八月二十日。天啊!***的江山什么时候开始用民国了!”赵凯一捂脑袋,差点没栽倒在地。终于他发现什么地方不对了。
那书桌台历是采用两种记年方式,上面的大字写着的是:民国80年,八月二十。下面是小字:公元1991年,八月二十。
天啊!民国,难道说历史已经改变了?如今是国民党统一了中国?
再仔细看下去,日历的生产地点赫然写着“台湾”两字。赵凯终于坚持不住,一屁股坐在了地上。“咚”的一声,撞倒了椅子。
“我重生穿越了,而且还是90年代的台湾!他爷爷的,你要是让我重生在国内,我还能知道不少大事件,日子也好混的很!就算是香港也行啊!怎么偏偏就是台湾!”
赵凯一声苦笑,对于台湾,他除了知道几个明星和台独份子之外,其他的是一概不知。台湾对于赵凯来讲是一个“神秘”的地方,这以后的日子可怎么过啊!
就在他自怨自艾之时,就听见房门外一阵忙乱,人声嘈杂,不一会就见房门被猛的一下推开。还没看清楚来人,就听见一声惊叫。然后又是一阵听不懂的方言。曾经生活在2007年的赵凯还是可以分辨出,那是岛内的“台湾话”。
“文凯醒了!文凯醒了!”还没等赵凯明白过来,就见一个身穿旗袍的中年女人一把把自己搂在怀里,一时间赵凯又是糊涂,又是难为情。毕竟与一位不认识的美妇如此亲近,对赵凯这样一个“前生”连女朋友都没有的处男来讲,实在是一个极大的考验。
赵凯还没清醒过来呢,就见一个相貌英俊的中年自房外跑了进来。先是在房门外忽然停了一刻,紧接着二话不说,也是上前一个“猛虎扑食”,抱住自己与美妇两人。接着就是全家人抱头痛哭。
后来,赵凯才知道,这两人是自己这一世的生身父母。
而自己在这一世上的名字则叫:赵文凯。
失去记忆,这是所有重生穿越的大大们百用不爽的招数。赵文凯同样也用了,可惜到后来他才知道自己是多此一举。
原来赵文凯如今已经是一个十一岁的。十岁那年,赵文凯出了一场车祸。虽然身体上没有受什么外伤,可是大脑严重震荡。当时就有医生诊断说赵文凯一生都要成为“植物人”即使是清醒过来也是“失去记忆”。
好了,这下连瞎话也不用编了。早一年前人家专家医生都帮忙下好结论了。赵文凯自然也乐得“装傻充愣”。
赵文凯这次“奇迹”般的苏醒,可以说是赵家最大的喜事。赵文凯是独子,全家上下全围着他转,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叔叔舅舅,七大姑八大姨的,整日里的围着他转,就算是脑子没病,现在也开始疼了。
好在最后赵文凯的爷爷说了一句:“看看你们一个个的都什么样子,我孙子这刚才好,你们这样闹下去,我孙子还休息不休息了!”赵文凯得了解放。
旁敲侧击之下,赵文凯知道赵家在岛内算是中产阶级,虽然不是豪门,但是却是衣食无忧。
父亲赵子明自己有家电子器械厂,最近岛内对大陆GCD的政治舆论越来越开放,赵子明也试图在大陆建厂了,只是顾虑政策有变化,暂时没有动作。不过赵文凯知道,台湾的电子产业十分发达,在后来也是支柱产业。前景十分不错,因此赵文凯对自己的未来感觉到无比的光明。好吃懒做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这样算来,自己算不算个二世祖呢?
母亲庞雯娟,书香门第出来的大家闺秀。以前还有份教师的工作,闲时在家中料理家务。可在赵文凯生病这段日子,庞雯娟就辞职在家,主要是照顾儿子了。
赵家虽然不是大家豪门,可是竟然还有司机和佣人。这到是叫曾经生活在共产主义社会中的赵文凯觉得有着几分新奇。随之而来的是赵文凯对自己曾经生活的家乡产生了无限的回忆。
在赵文凯的记忆中,这个年代随着两岸经济文化的不断交流,与国际形势的变化。现在的大陆与岛内关系已经十分缓和的,如此一来自己到是不必为回大陆而犯难,虽然旅途要曲折一些。大不了多中转几个飞机场,多花些机票钱而已。
一想到自己的生活无忧,新环境对自己来说是那么的向往和神秘,赵文凯不由得对自己未来的生活产生了几分憧憬。
最新最快章节尽在小说齐乐乐,www.xiaoshuo766.com
最新最快章节尽在小说齐乐乐,www.xiaoshuo766.com
躺在床上,仰面看着空白没有任何装饰的天花板,心中的思绪如同一团乱麻。
人人都说“快刀斩乱麻”,可是赵凯举起了刀,比画了几次也无从“斩”起。
前一世,赵凯大学毕业,就开始找工作,两千年以后的工作十分难找,就业问题,无论是国内国外,都是十分严重的社会问题。不过就是这样,赵凯每日也算有个目标,为了生活,为了家庭。虽然没有女朋友,但是那也是值得奋斗的一个方向。
可现如今,自己又从头来了一次,按照网络文学逻辑来看,似乎自己这一辈子要出人头地!要为祖国争光!财富要富可敌国!权势要权倾天下!
可是,赵凯问着自己:我好象没有这么大的野心吧?
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摆在面前:这一世俺要怎么活!
再也不能这样活再也不能那样过!歌词是这样唱的,可是问题摆在眼前,赵凯就有些摸不到头绪。
算了,按部就班的生活吧!
赵文凯本身就不是什么拥有雄才大略的人,可以说,前一辈子的他完全是一个志大才疏,好吃懒做,谨小慎微的普通人。既然老天爷又叫自己活了一回,那么一切随缘。所谓船到桥头自然直,就是这个道理。最后是富可敌国也好,是权倾天下也罢,反正现如今赵文凯是打算过的舒服,过的舒心。这一辈子就算没白活。人生苦短,只不定哪天老天没想开,又把自己重生一把,还是抓紧眼前吧。
想到这里,赵文凯觉得眼前“豁然开朗”,很多前世的梦想在脑海中不断浮现。
记得小时候自己最大的梦想就是做“当兵”!
穿上军装,英姿飒爽的端着一挺机关***,想***毙了谁就毙谁!啊!威风凛凛!
对!当解放军去!
赵文凯兴奋的一下蹦起多高,但是马上这股热情的火焰就被浇灭了。
为啥?这可是台湾啊!解放军?开玩笑,国军还差不多。也不用赵文凯梦想了,人家岛内有明文规定,到一定岁数是要服“兵役”滴。
一下子,这个梦想“嘣”的一声破灭了。
还有什么梦想?老师曾经教导过我们,为了祖国未来的四个现代化,我们作为祖国的花朵,长大后一定要做科学家!(现在想想,当年的梦想还真幼稚可笑。)
对!科学家,做一个二手的科学家。(郭得刚道:我这点词儿你们都叨登走了,改明儿,我还得换几句。)
歪着脖子想了想,自己似乎没那么大的天分,这个世界上该有的发明也大多都有了,想想还是算了吧。
想着想着,赵文凯突然发现,自己曾经竟然有这么多的梦想,可是一个个梦想又都是那样的遥远,半个都没有实现。最后眼皮发沉,在对曾经的回忆里,赵文凯渐渐沉睡了过去。
。。。。。。
1991年的台北的天空对于很多人来讲,和往常没有任何不同。可对赵文凯来讲,却是透着无比的新奇。
可是算算日子。在这一年当中,在台湾的岛内岛外还是有很多大事值得历史记住这一年。
赵文凯记得最清楚的还是1月17日美国发起“沙漠风暴”,入侵伊拉克,海湾战争爆发。5月1日中华民国终止动员戡乱时期。5月15日台湾发生独台会案,来自台湾各大专院校的大学生进入台北车站声援被捕学生。6月12日叶利钦当选为俄罗斯总统。6月12日芝加哥公牛队赢得了他们第一个NBA冠军。6月20日德国议会决定将首都从波恩迁往柏林。
国内,6月至7月中国华东发生水灾。全国各地民众,港澳台同胞和海外华侨华人纷纷向灾民捐款。
7月1日华沙条约组织在布拉格正式解散。在未来的日子,从8月19日苏联八一九事件到12月25日苏联解体。这一年里,台湾内外可以算得上风起云涌。
赵文凯是8月20日来到这个世界的,在前一天,苏联就开始动乱了。在以后的日子里,似乎是为了给赵文凯一个重生大礼。世界上最庞大的一个国家的解体为赵文凯做了一个极大的PARTY。不过这份礼物,赵文凯受之不起,就敬谢不敏了。
距离重生那天,赵文凯在台湾的日子已经过去了一个多星期了。
这段日子里,除了固定的“医疗复查”意外,就是父母遵循医嘱,每日进行记忆尝试恢复,也就是把赵文凯曾经最熟悉的事情重新对他讲述一遍。
这点对赵文凯来讲到是极有好处的。因此赵文凯也不时“回想”起一些过去,顿时叫赵家上下也高兴了一阵子。
赵家的早餐是西式的,牛奶加面包。这还是因为赵文凯的父母都是喝洋墨水成长起来的原因。
早期赵文凯的父母都在美国求学,也是在哪里相识、相知到相爱的。
在台湾,出国留学似乎已经成为一种潮流。随便提出一个来,这个人都会有个某某国家XX博士学位。赵文凯这才知道外国的博士其实早和多年以后国内的本科生一样“泛滥成灾”了。
赵子明对儿子的康复现在是越来越有信心。看着餐桌上正在啃面包的赵文凯,嘴角就情不自禁的朝上翘。
庞雯娟自然是知道老公为何如此高兴,因为她自己同样的高兴。毕竟那是自己的亲生儿子啊!
赵文凯更是免疫了这种无比“肉麻”的眼神,注意力只聚焦在面包和香肠上。
这时,就听赵子明对妻子说道:“文凯最近恢复的也差不多了,我刚问过蔡医生,蔡医生认为咱们儿子应当恢复正常孩子的生活。我也觉得是该叫文凯回学校读一阵子书看看了。”
这下赵文凯忽然警觉了起来,耳朵也支棱了起来。读书?赵文凯可是最不愿意读书了。
庞雯娟似乎对老公的提议持有反对的意思,眉头紧锁,心里有些心疼儿子。可是受西方人的影响,庞雯娟还是觉得老公的话有道理。
“我看可以,不过文凯现在的状况不适合再在以前的学校读书了,我看还是另外找家学校吧。”
夫妻俩也没征求赵文凯的意见,在餐桌上就决定了赵文凯在台湾的生活起点。
“学校啊!老子的学生时代又来临了!”
赵文凯仰天长叹!前途一片渺茫啊!
最新最快章节尽在小说齐乐乐,www.xiaoshuo766.com
最新最快章节尽在小说齐乐乐,www.xiaoshuo766.com
按照赵文凯的年纪,如今重新在回到学校上课,恐怕要从小三(国小三年级)开始。
在台湾,到了入学年龄就要读幼稚园,然后进国小(六年),国中(三年),然后是高中或者高职。在这个年代,一般家庭的小孩不少都会选择读高职(相当与内地的技校),然后毕业后就进入社会找工作。读高中或者高职的同样都是三年,可是这段教育不受限制,不过一般最少都要念书念到这个阶段。
在然后就大学,同样的是四年制,不过医学院要读七年。
赵文凯这个假期主要的任务就是复习以前国小的课程,以助于在新学校里能够和同龄的孩子一起学习。
就赵文凯自身而言,国小的课程对他来讲,那是十分简单的。只不过有一点非常叫他头疼。
那就是,在国内的时候,赵文凯学写的字都是“简体汉字”,可到了这边,用的都是繁体字。就习惯来说,赵文凯在书写的时候,经常把常用的繁体字写成简体。这个习惯到不是一时三刻能够改变的。
好在繁体字赵文凯都认识,要不然这一世,他就要成为“文盲”了。为了以后的日子着想,赵文凯在学习的过程中或多或少的显现出一些超比常人的天赋,顿时叫父母心喜若狂。
对于儿子的健康,赵氏夫妇可以说是十分关注的。可对于儿子的智力在苏醒之后竟然有所提高,而且有如此高的学习天赋,以至于除了国小的课程学完之后,就连国中的课程也有所涉及。
不过出于对孩子健康的考虑,夫妻两人最后还是决定叫赵文凯从国小开始读书。
时间过的飞快,还没等赵文凯适应新的生活呢,这新学期就已经开始了。
日新国小位于台北大同区,距离赵文凯家不算太远也不算近。坐捷运也用不了十分钟。
对于台北十分陌生的赵文凯是由母亲送到学校的,母亲在离去的时候似乎也不放心,一次次的嘱咐老师要多多关照自己的孩子。那负责接待母亲的老师到也是很有耐心。送母亲离开之后,又把自己带到新的班级。
千篇一律的转学过场,老师想也没想就直接把赵文凯安排在一个空座上了。
日新国小在赵文凯眼中和国内的很多小学相比,并没有感觉到有什么不同。唯一有些兴趣的恐怕就是学校的校服,还有这个时期学生门留的头发发型。
女生到好,如同蘑菇一样的脑袋到也满可爱的。可是男生那一个个大分头,什么三七开,四六开的,到叫赵文凯想起了以前开过的电视中常出现的五五开的汉奸。
这些男生似乎还觉得这个不够帅气,又把学校发的校服弄的千奇百怪的,喇叭裤是最常见的代表作品。
赵文凯对日新小学唯一的印象就是台湾女明星林新如。这位曾经饰演过琼摇戏中名动一时的紫薇格格的美女,她的国小就是在这里度过的。很不巧的是,91年赵文凯刚进了日新国小,那位紫薇格格就升学到了静修女中。以至于对抱着追求美女心思的赵文凯,一出手就扑了一个空。
而对于全是女生不收男生的女校,赵文凯只能在校门口望洋兴叹了。
不过现在赵文凯来这里的主要目的不是泡妞来的,而是为了从人生的起点开始寻求新的生活。
不过这个伟大的梦想在上完第一堂数学课后就破灭了。
赵文凯只老老实实的在课堂上坐了二十分钟,然后一双眼皮就开始发沉,老师的身影就开始发飘。最后没有办法,赵文凯只好自己转移注意力力求自己不要睡觉。
先是观察教室。赵文凯分配的班级内有不到三十个学生。一个个长相都是普普通通,男生个个像汉奸,女生都没长开,也分不清楚哪一个长大后会是美女。
正偷看的正爽呢,赵文凯忽然觉得有人推了自己一下。
转过头来,就见一只胖乎乎的小手拉着自己的衣角,然后在书桌低下递过来一只糖果。
抬头看去,那只小手的主人就是自己一直没有注意过的同桌。说实话,这个头发把脸都快盖住一半的女生(因为穿着裙子,所以可以看出是女生),虽然也留着蘑菇头,可是前面的留海却是留的很长,脑袋一直低着,很难引起别人注意。
接?还是不接?
废话,不搞清楚状况,随便接女孩子给的食物是要出问题滴。可是出于礼貌赵文凯还是把那个糖果收了下来。
“谢谢。”赵文凯用很小声的声音说道。
同桌只是略微动了动,就立刻把课本挡在了书桌前面,立起很高。
这时候赵文凯才发现为什么这个女孩子一直低头。
瞧那鼓鼓囊囊的小嘴,赵文凯差点没乐出来。
一个很好吃的女生。
这是赵文凯对同桌的第一印象。很显然,刚才那个糖果是同桌对自己的“贿赂”,怕是希望自己收了人家好处,就不要报告老师。
“真是一个狡猾的女生。”赵文凯心中暗笑。然后小声问道:“我叫赵文凯,你叫什么名字?”
那女生闻听就把头侧了过来,然后三两下把嘴里的零食咽了下去,在刘海下一双很大很大的大眼睛呼扇呼扇的眨着,然后又小心翼翼的抬头看了下前面在黑板上写字的老师。这才用比较粗的声线回答道:“林伊晨。”
“林伊晨?”赵文凯心中反复念了两遍,却觉得这个名字似乎在哪听过。
林伊晨伸手把垂下的头发拢了拢,然后小声对赵文凯说道:“你不告诉老师,我就请你吃糖。”
赵文凯忽然一笑,觉得这个女生很有意思,从几何时,自己也有被人贿赂的时候。
哎呀,等等,林伊晨?
赵文凯立刻想起那个前世在两千年后作为青春偶像剧头号一线女星的邻家***。
“天啊,这可是我曾经的最爱啊!”顷刻之间,这个年纪才刚刚过了十岁的小罗莉,在赵文凯的眼中顿时散发着耀眼的金光。
“你怎么了?”林伊晨见赵文凯忽然用奇怪的目光看着自己,心中立刻害怕了起来。
此刻,就见赵文凯如同大灰狼见到小绵羊一样,带着无限诱惑的语气,对林伊晨道:“下课我请你吃路边摊,去不去?”
台北的小吃很是有名,即使前一世的赵文凯没试过,但是却也知道。相信这个对一个十岁谗嘴女生来讲,应该诱惑力是十足的。
果然,被人贩子屡用不爽的绝技在只有十岁的林伊晨的身上同样奏效。
“好啊,我知道有个地方的蚵仔煎很好吃,你请?”林伊晨听到有好吃的自然十分高兴声音也大了起来。
“请!”赵文凯一拍胸脯,意气风发还没发出来呢。就听见一声怒喝:“赵文凯!你要请什么!”
得,出师未捷身先死了。结果,后半堂课赵文凯是在走廊度过的。
“不过,这代价还是可以接受的嘛,呵呵。”
最新最快章节尽在小说齐乐乐,www.xiaoshuo766.com
最新最快章节尽在小说齐乐乐,www.xiaoshuo766.com
人们常说,女人想要抓住男人的心,首先就要抓住他的胃。
这句话对好吃的女生来讲,同样有效。
中午放学之后,林伊晨就带着赵文凯来到一处路边摊。说实话,这里的蚵仔煎真赞的要命。好在做蚵仔煎的是位大婶,要不然赵文凯一定担心林妹妹最后被人家拐走。
从这一刻开始,赵文凯的梦想是做一名厨师。专门给林妹妹做美食的厨师,至于其他人,愿意上哪吃,就去哪。赵文凯的顾客只有一个人,那就是曾经的梦中情人林妹妹。
想到这里,赵文凯看林妹妹的眼神愈发的出神了。虽然他没有什么“罗莉情节”,但是女朋友养成计划还要是有的,现在不下手,以后怕没有机会了。
林伊晨自然不知道赵文凯的龌龊心思。一口气吃了N份蚵仔煎,直到赵文凯快要“破产”了才抚摩了下鼓鼓的小肚子,满意的拍了拍赵文凯的肩头:“以后你就和我混吧。”
赵文凯闻听顿时傻眼。林妹妹什么时候成黑社会了?
吃饱喝足的两人没有刚出来时那份急切的心情,悠闲自在的顺着原路往回走。
走了不远,赵文凯很自然的拉起林伊晨的手来,继续前行,脸上装做若无其事的样子。心中却是十分忐忑,生怕林妹妹的“拒绝”。
林伊晨也被这突如其来的“袭击”吓了一跳,这个年纪的女孩子虽然对男女之事还不明了,但是天性使然,多少有着几份羞虑。肉呼呼的小脸蛋噗的一下红了起来,可转头看着赵文凯那份自然的神情,又不好意思挣脱。
反复犹豫了片刻,却已经被赵文凯牵手走出去好远。于是索性如此,林妹妹也顿时放松了下来。
赵文凯心中暗乐。
直到多少年以后,两人再回忆起这段往事,林妹妹十分懊恼,说自己的人生竟然被几份蚵仔煎给卖了,也太不值钱了!赵文凯则是眉飞色舞,觉得一生当中最成功的“投资”莫过于此。
两个十来岁的小孩子,手牵手走在街上,路边的行人到也没有放在心上。按照正常人的理解,这个年纪的孩子是无论如何也和“恋人”粘不上边的。最多以为是一对姐弟。赵文凯长的太小了。。。
走在路上,赵文凯就跟人家小姑娘东拉西扯,专门挑女生喜欢的话说,哄的林妹妹格外的开心。
就此这时,路边忽然传来一阵悠扬悦耳的旋律:让青春吹动了你长发,让它牵引你的梦,不知不觉这红尘的历史已记取了你的笑容,红红心中蓝蓝的天是个生命的开始,春雨...
听着这曾经熟悉的旋律,赵文凯立刻止住了脚步,视线随着音乐定格在一家音像店。
这首歌是1991年台湾中视拍摄的电视剧《雪山飞狐》的片尾曲《追梦人》。胡斐,程灵素,袁紫衣那个时代的英雄儿女伴随着音律顿时浮现眼前。转而,以往的种种在赵文凯心中不断变化。
林伊晨随着赵文凯的停步,也跟着停了下来。然后带着疑惑的目光,也探寻着观察周围。很快那歌声同样的也吸引住了这个女孩子。
林伊晨只觉得这歌声很好听,但是歌词中那深深的情和浓浓的意却不是现在的她所能明白的。侧过脸来看着赵文凯那迷茫的眼神。林妹妹小心的拉了拉他的手,低声问道:“你怎么了?”
“什么?”忽然间从往事中清醒过来的赵文凯看着那家店面笑了笑:“你说这歌好听吗?”
“当然了,家里电视还放过呢,不过妈妈老叫我做功课。”说着,林妹妹语气有些不愉,这个年纪的孩子都喜欢看电视节目,家长也都喜欢催促孩子学习。这两厢下来,林妹妹不高兴理所应当。
赵文凯看着林妹妹嘟囔个小嘴,越发的显得可爱,情不自禁伸手捏了捏那圆滚滚的脸蛋。
林妹妹被捏了脸蛋,虽然眉头一皱,但是没有躲避。这点到叫赵文凯特别的得意。
谁说追女孩子难了?这得看什么手段!(作者不屑道:哄骗未成年少女有什么好得意的!赵文凯眼眉一挑:你管我!)
如今女友养成计划有了进展,下一步就要稳固成绩。
赵文凯一想到林妹妹的胃口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